篇章数

4

引证文献

14 !

参考文献

213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图书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Clash and Symbiosis

SSAPID:101-1800-3803-30
ISBN:978-7-5201-001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集中探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的角度,探讨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的冲突和共生。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现代性与文明的变迁、全球化与自我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和当代中国几个方面,对全球化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族国家”“自我认同”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阐发。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
编 辑:杨阳;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Abstract

 索引

 初版后记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第一节 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二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三 文化的功能

   四 文化是价值体系

   五 价值体系的结构

   六 价值体系影响着社会的治乱兴衰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及其后果

   一 全球化与国际秩序的不平等格局

   二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及其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

   四 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

   五 关于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理论模式

   六 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七 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

   八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悖论:人权与主权的对立

   九 全球化对文化多元性的冲击

   十 “文化多元主义”解析

   十一 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十二 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三节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文明冲突”

   一 “文明冲突论”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二 中东问题的宗教社会学解读

   三 “公民宗教”与美国的民族主义

  第四节 “全球化意识形态”批判

   一 全球化与全球主义

   二 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概念

   三 现代化理论的兴衰

   四 “意识形态终结”论

   五 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

   六 “软实力”的扩张和膨胀

   七 社会科学的“麦当劳化”

  第五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对立统一

   二 “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坚持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四 确立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二章 现代性与文明的变迁

  第一节 作为人类共享与多样性文明的现代性

   一 现代性:一种人类共享的新型文明

    (一)现代性是一种新型文明

    (二)现代性是一种共享性文明

    (三)作为一种新轴心时代文明的西方文明

   二 现代性:文明的差异和多元性

    (一)多样性与文化差异

    (二)作为现代性变异的东方文明

   三 现代性:文明的内在张力与消解

   四 小结

  第二节 宗教极端主义与文明的冲突

   一 文明冲突的历史演变

    (一)前现代文明冲突

    (二)现代文明冲突

   二 原教旨主义与文明的冲突

    (一)主要宗教的文化取向

    (二)现代宗教原教旨主义

  第三节 文化取向的变迁与文明的共生

   一 前现代的文明共生

   二 殖民主义的文明生态模式

    (一)古典均势的丧失与不平等的国际体系的形成

    (二)殖民者的文明生态模式

   三 冷战与文明共生

   四 后现代和后传统(后殖民)时代的文明共生

    (一)后现代与后传统时代的社会特征和趋同性

    (二)全球多元主义格局下的文明共生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认同

  第一节 自我认同的概念

   一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概念

   二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的定义

   三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四 认同的来源与认同的多重性

  第二节 个人主义与自我认同

   一 个人主义与人的理性

   二 个人主义与人的身体

   三 个人主义与人的反思性

  第三节 民族国家与自我认同

   一 民族国家、阶级状况与自我认同

   二 民族国家、社会性别与自我认同

   三 民族国家、多元文化主义与自我认同

  第四节 全球化与自我认同

   一 全球化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

   二 全球化与作为全球公民的个人

   三 全球化与后现代的个人

  第五节 当代中国背景下的自我认同问题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和当代中国

  第一节 概念上的澄清: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

   一 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民族

   二 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

    (一)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国家

    (二)作为经济共同体的民族国家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国家

   三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四 民族国家的两难困境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

   一 民族国家与全球治理

   二 民族国家与跨国公司

   三 民族文化与消费主义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

   一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

   二 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

   三 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再版后记

 初版前言

 内容提要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出版说明

 作者简介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集中探讨全球化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表现及其后果,特别是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互动角度,探讨全球化在世界文明、自我认同和民族国家几个层面上的冲突和共生。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现代性与文明的变迁、全球化与自我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和当代中国几个方面,对全球化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族国家”“自我认同”做了详细的梳理和阐发。

莫兰,2005,《反思欧洲》,康征,齐小曼译,三联书店。

迈克尔·波兰尼,2000,《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威廉·哈维兰,1987,《当代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露丝·本尼迪克特,1988,《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

丹尼尔·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

丹尼尔·贝尔,1984,《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

丹尼尔·贝尔,1962. The End of Ideology. The Free Press.

C.赖特·米尔斯,2001,《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等译,三联书店。

西蒙·马丁·李普塞特,1997,《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拉兹洛,2001,《多种文化的星球》,戴侃、辛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杰姆逊,三好将夫,2002,《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2002,《自由主义的终结》,郝名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齐格蒙特·鲍曼,2001,《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商务印书馆。

约翰·汤林森,1999,《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芒·马特拉,2001,《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1998,《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1999,《社会的麦当劳化》,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F.詹明信,1997,《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三联书店。

赵刚,2000,《社会学如何才能跟激进民主挂钩》,《台湾社会研究》9月号。

戴维·赫尔德等,2001,《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2000,《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

罗兰·罗伯森,2000,《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赫,1998,《美国与欧洲的社会理论》,应星译,《国外社会学》第2期。

汤一介,1998,《文化的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价值资源》,载《跨文化对话[1]》,上海文化出版社。

尾关周二,1996,《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埃里克·方纳,2002,《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苏国勋,2003,《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载《中国社会学》(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默顿,200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译,三联书店。

鲍勃·伍德沃德,2003,《布什的战争》,孙康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查德·罗蒂,2003,《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J.D.亨特,2000,《文化战争》,安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2002,《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

J.哈贝马斯,2000,《关于主权和公民资格的过去和未来》,曹卫东译,《国外社会学》第6期。

J.哈贝马斯,2003,《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

弗朗西斯·福山,2003,《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成中英,2001,《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8,《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www.54youth.com.cn。

费孝通,1992,《中国的城乡发展道路》,载《费孝通》,群言出版社,1996。

费孝通,2005,《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

E.卡西,1995,《人论》,甘扬译,译文出版社。

杨国枢、文崇一主编,1982,《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潘光旦,1983,《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问题——开封的犹太人》,北京大学出版社。

弗·奈施塔德,2004,《政治哲学的连续性:世俗化政治中的战争与和平》,姚介厚译,《第欧根尼》第1期。

U.贝克等,2001,《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

U.贝克等,2005,《风险社会及其超越》,赵延东等译,北京出版社。

M.韦伯,2004,《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Quentin Skinner(eds.). 1985. The Return of Grand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ffrey C.Alexander(eds.). 1985. New Functionalism. Sage Publications,Inc.

William F.Fisher & Thomas Ponniah(eds.). 2003.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Popular Alternatives to Globalization at the World Social Forum. Nova Scotia(Canada):Fernwood Publishing LTD.

Barbara Adam,Ulrich Beck,Joost Van loon(eds.). 2000.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 of London.

Alexander,Jeffrey C. 1990. “Analytic debates:Understanding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cultur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Edited by Jeffrey C.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ah,Robert. 1967. Civil Religion in America,from Culture and Society. Ed. by J.C.Alexan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ah,Robert. 1975. The Broken Covenant:American Civil Religion in Time of Trial. The Seabury Press.

Bellah,Pobert.,and Hammond,Philip. 1980. Varieties of Civil Religion. San Francisco:Harper & Row. Publishers.

Latourette,Kenneth Scott. 1975.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Eds. by Harper & Row,Publishers,Inc.

Melton,Robert. 1957. The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Glencoe:Free Press.

Bell,Daniel. 1960. The End of Idealogy. The Free Press.

Ritzer,George F. 2009.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Pine Forge Press.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1975,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963,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09,《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8,人民出版社。

《列宁全集》第24卷,1990,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1961,人民出版社。

R.斯威德伯格,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S.贝斯特、D.科尔纳,2002,《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

F.布罗代尔,1997a,《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

F.布罗代尔,1997b,《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和牛津大学出版社。

F.布罗代尔,2003,《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A.吉登斯,2000,《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可参阅J.C.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和N.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S.P.亨廷顿,200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一部分,新华出版社。

M.曼,2002,《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R.斯达克等,2004,《信仰的法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F.P.G.基佐,1998,《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

列夫钦柯,1959,《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

B.罗素,1982,《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商务印书馆。

B.罗素,1982,《自由与组织》,载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B.罗素,1981,《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

N.埃利亚斯,1998,《文明的进程》(第一卷),三联书店。

N.埃利亚斯,1999,《文明的进程》(第二卷),三联书店。

K.曼海姆,2002,《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三联书店。

E.W.萨义德,1999,《东方学》,三联书店。

W.莫里森,2003,《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托克维尔,1992,《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

E.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雅斯贝尔斯,1982,《人的历史》,载《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T.欧文,1998,《古典思想》,辽宁教育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

F.道森,1989,《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

R.柯林斯,2004,《哲学的社会学》,新华出版社。

P.安德森,2001,《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

由嵘主编,2000,《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L.达维德,1984,《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

Q.斯金纳,2002,《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1981,《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C.A.比尔德,1982,《经济集团和国家结构》,载《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S.M.李普塞特,1995,《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P.L.贝格尔,1991,《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

B.克罗齐,1982,《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保罗·肯尼迪,1989,《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

朱宁等著,2000,《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公元1000~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A.弗兰克,2000,《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N.斯马特,2004,《世界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

S.C.埃利奥特,1982,《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J.M.布劳特,2002,《殖民者的世界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E.R.塞维斯,1991,《文化进化论》,华夏出版社。

R.达尔,1999,《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和牛津大学出版社。

苏国勋,1988,《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

M.韦伯,1988,《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学》,转引自R.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

M.韦伯,2004,《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F.帕金,1987,《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

F.詹明信,1997,《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

F.杰姆逊、三好将夫,2002,《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R.罗伯森,2000,《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2002,《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

I.伯林,2002,《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

J.希克,1998,《宗教之解释》,四川人民出版社。

小约瑟夫·奈,2002,《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N.多德,2002,《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夏光,2003,《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罗伯逊,2002,《西方视角下的全球性》,载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里斯本小组,2000,《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

Durkheim,E. 1993. O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Eisenstadt,S.N. 1973. Tradition,Change and Modernity.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Eisenstadt,S.N. 1982.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mpir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Eisenstadt,S.N. 1986(ed). 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Age Civilizations. Albani,NY:SUNY Press.

Faubion,James D. 1993. Modern Greek Lessons:A Primer in Historical Constructivi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ukuyama,F. 1992.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Giddens,A. 1982. 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Macmillan.

Giddens,A. 1994. “Living in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pp.56-109,in U.Beck,Giddens and S.Lash,Reflexive Modernization:Politics,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Polity.

Jaspers,Karl. 1953.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Jones,E.L. 1981. The European Miracle. 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T. 1969. Politics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Free Press.

Parsons,T. 1977. 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ackson Tob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Saunders,J.J. 1987. A History of Medieval Isla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Siedentop,L. 1994. Tocquevill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mbart,W. 1976. Why is there no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M E Sharpe.

Sternberg,Y. 2001. “Modernity,Civi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Eliezer Ben-rafael and Yitzak Sternberg(ed). Identity,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Leiden;Boston;Koln:Brill.

Tu Weiming. 2001. “‘Confucian’East and Modernity” in Identity,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by Eliezer Ben-rafael and Yitzak Sternberg(ed). Leiden;Boston;Koln:Brill.

Wallerstein,E. 1979. “Modernization:Requiescat in pace.” in Wallerstein(ed).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2-137.

Weber,M. 1946.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Organization. New York:Free Press.

Weber,M. 1961.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Collier Books.

Bauman,Zygmount. 1996. “From Pilgrim to Tourist-Or 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 in S.Hall and P.Du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Sage.

Giddens,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nthony.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mbridge:Polity.

Giddens,Anthony. 1994. “Living in a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in Ulrich Beck,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Reflexive Modernization. Cambridge:Polity.

Hall,Stuart. 1996. “Introduction:Who Needs Identity?” in S.Hall and P.DuGay(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Sage.

MaCrone,David. 1998. 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ism:Tomorrow’s Ancestors.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Marshall,Thompson H. 1950.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elli,Alberto. 2002. “Markets,Governments,Communities and Global Governance”(Presidential Address,ISA XV Congress,Brisbane). [中译文见《社会学研究》(北京),Vol.105,No.3(May 2003):1~21. ]

Schwartz,Joseph M. 1995. The Permanence of the Political:A Democratic Critique of the Radical Impulse to Transcend Politics.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Charles. 1989. The 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Charles. 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Multiculturalism,ed. by Amy Gutma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Kathryn(eds.).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

陈乐民、周弘,2003,《欧洲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

李喜所(主编),2002,《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一至五卷,第一卷为陈尚胜所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刘伉(主编),1993,《世界社会文化地理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

柳诒徵,2001,《中国文化史》(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卢勋、杨保隆等,2000,《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2,《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286页,人民出版社。

钱秉旦(主编),1999,《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

宋蜀华、陈克进(主编),2001,《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2000,《三民主义》,岳麓书社。

王柯,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俞可平(主编),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汝伦,2001,《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Anderson,Benedict. 1996.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 London:Verso.

Alexander,Titus. 1996. Unraveling Global Apartheid:An Overview of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Polity.

Armstrong,John. 1982. 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 Chapel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alakrishnan,Gopal,eds. 1996. Mapping the N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Baylis,John and Steve Smith,eds. 2001.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llig,Michael. 1995. Banal National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Borgatta,Edgar F. ed. 2000.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

Breuilly,John. 1993.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ubaker,Rogers. 1996. Nationalism Reframed: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p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lhoun,Craig. 1997. Nationali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anovan,Margaret. 1996. Nationhood and Political Theory. Cheltenham,UK & Brookfield US:Edward Elgar.

Dittmer,Lowell & Samuel S.Kim. 1993.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riksen,Thomas Hylland. 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Pluto Press.

Foucault,Michel.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Vintage.

Gellner,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Basil Blackwell.

Gellner,Ernest. 1997. Nationalis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nthony.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nthony et al. 2005.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New York:W.W.Norton.

Guibernau,Montserrat. 1996. Nationalisms:The Nation-State and Nation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Polity Press.

Hall,John A. ed. 1998. The State of the Nation:Ernest Gellner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stings,Adrian. 1997.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hood:Ethnicity,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m,Eric J.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870:Programme,Myth,Re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braad,Carsten. 2003. Interna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Hopkins,A.G. 2002. 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London:Pimlico.

Hutchinson,John & Anthony D.Smith,eds. 1994. Nationalism.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nnedy,Paul et al,eds. 2002. Global Trends and Global Governance. London:Pluto.

Laughorne,Richard. 2001.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Its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Consequences. New York:Palgrave.

Lewis,I.M. 1985. Social Anthropology in Perspective:The Relevance of Social Anthropolog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gill,Frank N. eds. 1995.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London: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McCrone,David. 1998. 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ism:Tomorrow’s Ancestor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Miles,Robert. 1990. Racism. London:Routledge.

Miller,David. 1995. On Nationality. Oxford:Clarendon.

O’Meara,Partrick et al,eds. 2000.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New Century:A Reade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almisano,Joseph M. ed. 2001. World of Sociology. New York:The Gale Group.

Robertson,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Sage.

Shafer,Boyd C. 1982.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ism:Belonging in Human Experience. Malabar,FL.: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Shaw,Martin. 2000. Theory of the Global State:Globality 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lair,Leslie. 1995.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2nd edn. London:Prentice Hall.

Smith,Anthony. 1995.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Cambridge:Polity Press.

Smith,Anthony. 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A Critical Survey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nyder,Louis L. 1954. The Meaning of Nationalism,forwarded by Hans Kohn. 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omlinson,John. 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London:Pinter.

Tomlinson,John.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UK:Polity Press.

Waters,Malcolm.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Went,Robert. 2002. The Enigma of Globalization:A Journey to a New Stage of Capitalis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简 介:本书为第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2008)的成果,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这个主题,书中作者有的着眼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福利思想,有的着重探讨社会福利的分析视角以及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也有的结合社会福利项目探讨中国社会福利建设问题,还有的探讨慈善救助、社区志愿服务、城中村住房改造等...

作者: 毛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简 介:本书在对“族群”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

作者: 祁进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简 介:在科学研究成果传播途径选择上,学术期刊可以说是最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中国社会科学能否真正“走出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至关重要。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动因有哪些?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如何?本书作者基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综合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

作者: 刘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简 介:本书对现代性以及虚拟社区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虚拟社区和现代性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最大的特点是紧扣当代中国现实,并强调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理解当今中国的虚拟社区现象。主要的创新之处:一是结合中国大陆的现实发展了个人现代性和传统性量表;二是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对虚拟社区交往和表达行为的测量和分析方法;三...

作者: 赵联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简 介:《黄海学术论坛》系山东大学(威海)组织编撰的学术集刊,本辑为2017年下半年刊,聚焦于东北亚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东北亚各国在长期的相邻相处中编织了特殊的邻里关系,各国既有多样的个性特质,又有融通的认同性特点。东北亚正在经历由近代形成的旧格局旧关系向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格局新关系的转变,其中文化的转变居于重要的地位,关注东...

作者: 张蕴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等问题。通过对人文湾区、理论前沿、产业观察、创新实践、遗产保护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简 介:本书从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场域生态、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文化认同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以文化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作者: 杨建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简 介: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简 介:本书通过对当前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的典型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隐患,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经验到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对症中国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思路并展开了宏观层面的思考。本书反映了中国经济腾飞背后文化的强大复兴,中华...

作者: 张小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简 介:对于后冷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学界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书稿梳理和探讨了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并引入了关系实在论的分析视角。将关系实在论视角引入民族和民族主义分析,旨在弥补流行的民族原生论和安德森、霍布斯鲍姆等人倡导的民族建构论的不足。在关系实在论的视野中,民族是流动性的、过程性的、非给定性的实体,换言之,界...

作者: 王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简 介:本书是一本颇具创新的人类学专著。首先,本书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探索了人类学摆脱后现代“表述危机”的一种途经——人类学民族志与中国地方志的结合。其次,本书依托具体田野个案,提出一种观察跨文化互动的视角——冲突与圆融。这对概念的提出建设性地挑战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视角,具有跨学科启发价值。最后,本书提出一种影视人类学...

作者: 鲍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简 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当代定位;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反思与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作者: 马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简 介: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等问题。通过对人文湾区、理论前沿、产业观察、创新实践、遗产保护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简 介:本书从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兴起谈起,介绍了此思潮兴起的学术与社会背景;沿着建构论经典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知识社会学等源流展开陈述;重点剖析了表征方法、话语研究、实践转向、时空研究的意涵与特点,以及它们在建构论研究转向中的作用与影响;对照西方理论,提出了应有的理论反思,对展望了未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

作者: 林聚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