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晋江模式新发展图书

The New Development of Jinjiang Mode—Exploration to the County- modernization Path in China

SSAPID:101-0911-6111-20
ISBN:978-7-80230-92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陆学艺
编 辑:曹义恒;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晋江模式新发展》编辑委员会

 总报告 晋江县域现代化探索和启示

  一 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实现又好又快,为国家作出贡献

   (三)城乡基本统筹发展,城市化跨越提升

   (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社会结构初步形成

   (五)人民富裕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六)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政府职能转型彰显

  二 晋江模式新发展:县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乡村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晋江模式的开拓

   (二)县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晋江模式新发展

   (三)晋江模式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四)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内涵: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

   (二)晋江模式新发展的特征:“三化促两协调”

    1.工业化:产业集群、品牌经济

    2.城市化:城乡互动、功能优化

    3.社会事业现代化:关注民生、共享和谐

    4.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一个县域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工业化是县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三)城市化是县域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四)城乡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县域现代化的保证

   (五)政府正确作为是县域现代化的关键

   (六)县域现代化是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五 晋江模式新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一)工业化发展方向

   (二)城市化载体功能

   (三)社会事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章 晋江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

   一 小农经济与乡土工业的萌芽(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二 传统工业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三 现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一)多种产业集群形成

    (二)品牌经济特色明显

    (三)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

  第二节 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一 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

   二 工业化结构

    (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二)工业布局结构不断调整

    (三)产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

    (四)工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三 工业化机制

  第三节 多产业集群共同发展

   一 产业集群的自发形成

    (一)产业集群的特征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

     1.产业集群萌芽阶段

     2.产业集群起步阶段

     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阶段

     4.产业集群成熟阶段

   二 产业集群的功能优势

    (一)生产专业化的成本优势

    (二)企业组织网络的形成

    (三)产业创新优势的发挥

    (四)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活力

   三 工业园区:政府引导下的聚集

  第四节 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 工业化面临的瓶颈

    (一)资源制约

    (二)环境制约

   二 工业化方向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以科技带动产业升级

   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

     1.水资源保护

     2.土地资源保护

     3.环境污染治理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和第三产业

   一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的高度现代化之路

   二 工业化与第三产业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章 晋江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化道路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模式辨析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市场主体

    (二)市场体系

    (三)市场运行机制

    (四)市场运行规则

   二 国内外不同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1.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2.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模式

     3.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二)国内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1.新苏南模式

     2.新温州模式

     3.新珠江模式

  第二节 晋江市场化道路的演进与特征

   一 启动阶段:农村商品经济的萌芽

   二 探索阶段:初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一)乡镇企业“联户集资”模式的创立

    (二)“双向”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

    (三)市场诚信观念的初步确立

    (四)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调控

   三 成熟阶段:从实物到制度层面的推进

    (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1.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2.乡镇企业的“摘帽”甄权运动

    (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1.政府简政放权与乡镇扩权

     2.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第三节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壮大

   一 从手工作坊迈向现代企业集团

   二 从家族管理转向现代企业制度

   三 从创业型到创新型企业家群体

  第四节 专业商品市场与品牌经济的形成

   一 从小商品市场到专业化市场

   二 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三 从“国产小洋货”到“品牌之都”

    (一)仿牌:“依样画葫芦”

    (二)贴牌:“爱恨交加”

    (三)打造“品牌之都”

  第五节 资本市场中晋江板块的崛起

   一 民间资本:晋江发展的内生力量

   二 外资:晋江发展的助推器

   三 资本上市:晋江发展的新动力

   四 结语

 第三章 城市化发展道路

  第一节 城市化历程

   一 城乡互动下的晋江城市化

   二 城市化发展历程

    (一)内生自发型城镇化阶段(1978~1991年)

    (二)政府主导型城市化阶段(1992~2001年)

     1.珠链式侨乡城市的构想

     2.“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思路的实施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4.实施“四个集中”,整合有限资源

    (三)全面提升的城市化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城市化内涵的发展

   一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 创立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

    (一)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二)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规章制度

    (三)引入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三 创造现代城市化生活方式

   四 提升城市品位,构筑城市文明

  第三节 外来流动人口与晋江城市化

   一 城市化进程中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及构成

    (一)工业化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和需求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构成

   二 外来流动人口对晋江城市化的影响

    (一)晋江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

    (二)晋江外来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城市化的经验启示及面临的挑战

   一 城市化的经验启示

   二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一)实现居民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城市化,以及将市民权延伸到外来人口群体中,仍需不懈努力

    (二)尊重和确保农民的利益是晋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仍是晋江城市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晋江市与区域城市化的关系是晋江亟待思考的问题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现代化与社会阶层结构

   一 现代化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关联

   二 社会阶层结构与晋江现代化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晋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

   二 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三 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主要特征

   一 各社会阶层政治地位

   二 各社会阶层教育状况

   三 各社会阶层经济地位

   四 社会流动

  第四节 晋江模式及其新发展的阶层视角解读

   一 阶层良性互动

   二 人力资源保障

   三 中间阶层支撑

  第五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一 社会阶层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趋势

   三 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社会事业发展

   一 社会事业投入

   二 社会事业体系

    (一)慈善事业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事业体系经历了从传统体系到现代体系的转变

    (三)科教文卫体事业体系逐步完善

     1.科技事业体系

     2.教育事业体系

     3.文体事业体系

     4.卫生事业体系

   三 社会事业发展功能

  第二节 社会事业改革

   一 发展主体的多元化格局

   二 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平机制

   三 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第三节 社会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民本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 民本执政取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一 资金问题

   二 资源配置问题

   三 体制改革问题

   四 结语

 第六章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型

   一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

    (一)现代化徘徊阶段:全能管控型政府

    (二)现代化起步阶段:无为放任型政府

    (三)现代化起飞阶段:监管服务型政府

   二 行政权限突破与管理理念转变

   三 机构扁平化改革和职能综合化

    (一)政府内设机构改革促进公共服务职能高效化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凸显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

    (三)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政府市场监管的法治整合

    (四)事业单位改革彰显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型

   四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挑战科层制

   五 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机制创新

    (一)政府管理手段的创新

    (二)工作业务流程的再造创新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创新

   六 集中核算为主的财政体制改革

   七 执行力与班子建设及政府效能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互动

   一 1978年前政企间全面管控与被管控关系

   二 1978~1992年政企间监护与被监护关系

    (一)联户集资:企业起步发展与政府监护

    (二)“药案”:民(私)营企业发轫与政府“无为”“放任”

    (三)狠抓质量:政府有效监管与企业质量为本

    (四)“戴红帽子”与“戴洋帽子”:企业制度需求与政府内护外引

   三 1992年以来政企间制度供需均衡互补关系

    (一)企业改制与摘帽甄权:变迁中的制度供需均衡

    (二)质量立市与品牌战略:企业优化发展与政府监管强化

    (三)产业集群与股份板块:企业规模发展与政府强力引导

    (四)企业发展瓶颈制约与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强化

    (五)非公有制企业党群组织建设与政府凝聚功能强化

   四 政企互动对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政企良性互动促使政府加强自身建设

    (二)政企良性互动引导企业负起社会责任

    (三)政企良性互动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节 政府与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秩序维续

   一 民间组织发展与政府管理功能让渡

    (一)民间组织发展简况

    (二)民间组织部分替代政府管理社会的功能

    (三)民间组织发展对政府转型的影响

   二 城乡社区发展与政府基层管理优化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完善与政府管理权限合理下延

    (二)城乡社区建设加快与政府基层管理科学化

   三 综合执法加强与公共安全管理改善

    (一)构建行政执法秩序:强政府的法治之基

    (二)着力抓好社会治安:强政府维续社会秩序的重点

    (三)应对突发安全事件:强政府显现应急效能

  第四节 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经验启示和问题

   一 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一)因地制宜处理好中央“规范”与地方“创新”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能简单地谈论精简和膨胀问题

    (三)地方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必须是一个“连续体”

    (四)“强县扩权”是适合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 晋江政府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晋江政府管理体制内部的问题

    (二)晋江政府与普通公民的关系问题

    (三)晋江政府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

 第七章 晋江精神与晋江现代化

  第一节 晋江发展的文化解读

   一 对晋江发展作文化解读的必要性、限度与切入点

   二 晋江精神的内涵

   三 晋江精神与晋江文化的关系

   四 晋江精神内涵的稳定性、变化性与开放性

  第二节 晋江精神对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晋江精神与经济发展

    (一)拼搏精神与经济理性在晋江经济领域勃发

    (二)从朴素的经济理性到理性化:会拼、善拼的企业(主)精神初步形成

     1.拼搏精神的延续

     2.诚信意识和学习意识的强化

     3.家族精神与传统团结意识的转型和提升

   二 晋江精神与晋江社会发展

   三 晋江精神与晋江人的现代化

  第三节 县域现代化与晋江精神的提升

   一 晋江精神提升的必要性

   二 晋江精神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源头的挑战:文化共存与传统文化的转型

    (二)来自使命的挑战:能否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

 附录一 永不停止晋江模式的探索 不断深化科学发展的实践

  一 建市15年的基本实践

   (一)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的实践

   (二)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谋求突破二元体制、努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实践

   (三)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努力实现协调发展的实践

   (四)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践

  二 建市15年的实践体会

  三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

 附录二 1978~2006年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文前辅文

 前言

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而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代化道路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亊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晋江现代化建设充分地践行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县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9。

本课题组:《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工作情况汇报》,2007年5月18日。

陈国权:《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府际关系的调整——以金华义乌政府关系为个案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陈宏、卢大振:《商聚:品牌晋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269页。

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建辉、许斗斗:《晋江市“劳工荒”现象的剖析》,《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陈水德:《文化生态与晋江模式的转变》,《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陈湘舸:《新温州模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探索》2005年第2期。

陈旭鸣:《民间合会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个案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从晋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看政府作用》,2004年5月11日《福建日报》。

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

丁元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选择》,2007年5月14日《学习时报》。

杜奕:《从晋江现象探讨产业集群与名牌簇群的产生和发展》,《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8期。

樊纲:《晋江发展模式:政府公共服务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课题报告),2004年12月。

方文:《晋江精神多元历史品格的整合定位与价值》,《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10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冯华:《农民工:走出农村有多远?距离城市有多近?》,200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冯蕾音、钱天放:《品牌经济的产生、构成、性质——内涵式释义》,《山东经济》2004年第6期。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谢戊申译,商务印书馆,1996。

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晋江模式的新内涵: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福建省委党校、晋江市委政策研究室:《晋江模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富永健一:《日本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

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和发展:对一种复杂话语的剖析》,周红云译,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葛如江等:《期待城市化生存》,《瞭望》2007年第17期。

龚清概:《晋江精神的成功实践与再度弘扬》,《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顾松年:《从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到新苏南模式的孕育成型》,《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4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贺东航:《从内生型城市化到建构行初始化——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晋江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贺东航:《地方社会、政府与经济发展——闽南晋江模式的生成与演变》,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事》,载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贺东航:《地方政府与晋江民营经济的崛起》,《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贺东航:《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晋江模式的一个尝试性解答》,《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黄陵东:《晋江精神:一种开创型的文化合力》,《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7、第8期。

黄陵东主编《内发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黄泽民:《晋江的务工传统与其经济发展》,《管理与效益》1996年第4期。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

杰勒德·克拉克:《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与政治》,闫月梅译,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金鑫:《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晋江工商联主编《晋江商人》2007年第2期。

晋江工商联主编《晋江商人》2007年第1期。

《晋江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晋江政务网,2007年8月15日。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年鉴2007》,方志出版社,2007。

晋江市民政局:《关于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的几点补充意见》(供稿),2007年9月28日。

晋江市民政局:《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供稿),2007年3月6日。

晋江市民政局:《晋江市城乡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供稿),2007年7月10日。

晋江市民政局:《晋江市民间组织的调研报告》、《社会团体法人登记名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册》,2007年8月。

《晋江市文体局年度工作总结》,1992~2006年。

《晋江市志》,http://www.jjsqxx.com/showtext.asp?ToBook=6017 & index=1627&。

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李春玲:《中国城镇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李华燊:《发展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李荣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载国家经贸委综合司编《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李一平、潘舰萍:《1978年以来晋江海外移民与晋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刘国斌:《东北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刘林思:《关于加快福建县域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5期。

刘树勋、巍子熹主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晋江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刘铮:《有技术的农民工,在晋江是块“宝”》,2003年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4期。

陆学艺:《中国社会发展新思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陆学艺、朱明主编《从贫困到富裕——晋江的现代化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陆学艺主编《晋江模式与农村现代化》,知识出版社,1995。

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吕振奎:《“晋江模式”新内涵与晋江民企品牌发展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邙是公:《晋江之竞争精神的时代意义》,《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8期。

欧孟秋:《晋江精神的文化时空》,《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7、第8期。

裘思:《晋江精神探索》,人民出版社,1995。

任保平:《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122页。

〔日〕山岸猛:《对外开放后福建侨乡的经济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经济作用——以晋江市为中心》,《南洋资料译丛》2007年第1期。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4,http:f/www.worldbank.org.cn/Chinese/。

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苏永华:《使慈善运转起来——以福建省晋江市慈善总会为个案》,载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谭文:《晋江精神的历史品格》,《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10期。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王付兵:《改革开放以来捐赠在晋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

王珏:《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

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望波:《试析晋江侨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魏忠俊:《福建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

魏子熹等:《晋江的实践与启示: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有益探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吴未、陈亮、陀扬桦、徐灵枝:《晋江模式下的劳动力结构变化分析——以陈埭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9期。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冼频:《优先发展县城——壮大县域经济和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选择》,《南方经济》2005年第11期。

小艾谢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人民出版社,2006。

许经勇:《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强县扩权”与“强镇扩权”》,《调研世界》2007年第8期。

许连捷:《企业经营没有秘诀》,《晋江商人》2007年第1期。

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雍红月、李松林:《谈工业化概念及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内蒙古统计》2002年第2期。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于涛:《关于我国县域经济的表现特征及面临机遇分析》,《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余义林:《闽之龙——福建晋江改革开放风雨实录》,作家出版社,1996。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俞云平:《侨(外)商投资企业在晋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郁进东、周凯、陈强:《学历不高,财富不少,晋江老板成功有道》,http://www.yccjj.com/html/xhxx9.asp。

苑琳:《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粘良图:《晋江慈善事业发展历史及其文化特点》,载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张国庆:《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理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金贵、谢长春:《70%以上晋江企业无研发机构》,2006年8月3日《侨乡科技报》。

张进士:《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张仁平:《五个关键词解读晋江检察院》(内部工作会议材料),2004年12月。

张禹东:《晋江慈善调查报告》,载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人民出版社,2005。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课题组:《“新苏南模式”的内涵与启示》,2007年5月9日《人民日报》(理论版)。

中共晋江市委编制办公室:《晋江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供稿),2007年5月18日。

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民(私)企业发展情况介绍》(汇报材料),2007年6月

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关于晋江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供稿),2007年5月18日。

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晋江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供稿),2007年5月。

周德文:《诠释“新温州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当代经济》2003年第2期。

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朱立言、孙健等:《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左然:《国外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Simon.Kuznets,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ER,Vol.45,Issu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