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4

当前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图书

cultural secur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0990-5218-19
ISBN:978-7-5097-384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当前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的典型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隐患,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经验到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对症中国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思路并展开了宏观层面的思考。本书反映了中国经济腾飞背后文化的强大复兴,中华文化正扩大辐射范围,正展示魅力,正扩大吸引力;警醒国人,在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正在改变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安全概念,消费文化才能保卫文化,文化走出去、输出去,扩大交流对话才是根本的安全之道。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小平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前言 文化安全: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一章 一个多世纪的纠结

  第一节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 “变”——西方文化的侵入

    (一)热河的“礼仪之争”

    (二)闯进大门的陌生人

    (三)中国“洋”了起来

   二 “保”——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动

    (一)销“烟”与销“魂”

    (二)从引进技术到学习制度

   三 “新”——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二节 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 “蚕变蛾、蛇蜕壳”——维护文化安全的探索及经验

    (一)保持文化自信

    (二)坚持文化创新

    (三)塑造民族精神

   二 “龙”与“十字架”——中西文化的碰撞及其走势

    (一)“民主化”价值观的渗透

    (二)利用文化产品和互联网渗透

    (三)通过宗教活动渗透

 第二章 文化安全的时代命题

  第一节 何谓文化安全

   一 国家拥有的文化主权不受侵犯

   二 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致失落

   三 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受威胁

  第二节 文化安全何以成为时代命题

   一 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二 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三 文化安全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确保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一 国际文化关系格局正沿着文化产业这条中轴线充分展开

   二 中国在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中寻求新的平衡

 第三章 文化操纵、文化病毒与文化渗透

  第一节 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外部挑战

   一 刘晓波与“诺贝尔和平奖”

   二 关注中国“民主人权”的“全球之声”

   三 经济学家该淘汰了:学术西化的忧虑

  第二节 西方文化操纵的历史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心理战

   三 美国对苏联展开的文化冷战

   四 颜色革命——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软战争

  第三节 文化操纵的目标、手段和制约

   一 世界霸权与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 眼镜的颜色与世界的颜色——人及其意义世界

   三 文化核心与文化病毒渗透

   四 文化操纵的隐秘性及其制约

  第四节 美国文化渗透的渠道

   一 抢先撒谎——凭借高科技的信息覆盖

   二 文化第五纵队——培养知识分子代理人

   三 甜蜜的麻醉——带病毒的文化产品

   四 奢侈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经济植入

 第四章 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内在隐忧

  第一节 虚拟对抗现实:互联网给文化安全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一 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存在着严重漏洞

   二 互联网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新平台

   三 网络舆情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 网络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世纪之问: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一 从投入的质与量看教育财政对文化的亏欠

    (一)政府公共教育投入不足

    (二)颠倒的教育投入次序

    (三)反思公共教育投入

   二 从幸福指数看教育政策对文化的反面塑造

    (一)精英教育

    (二)单一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 由资源流失考问教育体制对文化的涵养

    (一)教育资金的流向

    (二)人才资源的流失

   四 从教育理念到文化产出的思考

  第三节 内容为王:文化产业的世纪盛载

   一 在娱乐性与导向性之间徘徊

   二 资源富国与产业弱国的地位反差

    (一)文化资源的富国

    (二)文化市场的大国

    (三)文化产业的弱国

   三 文化与经济二重变奏的不和谐音符

    (一)文化经济化

    (二)经济文化化

   四 内容缺位: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步履维艰

    (一)文化走出去

    (二)文化引进来

   五 生搬硬套:地方文化热能否搭上产业的快车

    第一,文化与经济地位的本末倒置

    第二,地方文化该出什么牌——民生还是景观

   六 难上高楼:技术与人才的储备不足

  第四节 发展还是保护:文化遗产现状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到位,上升不到文化安全的高度

   二 过度、变质的旅游开发给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直接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

  第五节 虚火与实症:当代宗教的内在修为与外部建设

   一 宗教热的表象

   二 利益化:宗教的虚火难挡

   三 宗教虚热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冲击

    (一)宗教浮躁对文化自身凝聚力的影响

    (二)“准宗教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

  第六节 传承中创新:从国学热看传统文化基因对当代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 传统文化:起飞的包袱还是资源

   二 文化基因:创新的动力还是阻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是国学热的价值基础

    (二)导致传统文化简单复古的倾向是国学热始料未及的负效应

    (三)传统文化基因的创新性不强是国学传承中所要加以规避的

   三 剑走偏锋: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以传统文化之名而行“政绩工程”

    (二)对传统文化的误用

    (三)将传统文化导入娱乐化和虚无化的误区

 第五章 走向封闭的文化

  第一节 文化封闭的历史成因:高度政治化的动员型文化体制

  第二节 历史的错位:文化走向封闭

  第三节 没有抵御能力的文化

  第四节 对确保中国文化安全的警示

 第六章 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山姆大叔”的魔力

   一 政府对文化输出的扶持

    (一)强烈的文化输出意识

    (二)政府对文化输出的政策扶持

   二 灵活复合的文化输出方式

    (一)多元的文化输出主体

    (二)复合的文化输出内容

    (三)灵活的文化输出方式

  第二节 文化“马赛克”

   一 “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影响

    (一)政府倡导并实施“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

    (二)充分尊重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和文化

   二 努力实现文化认同

    (一)积极处理分裂倾向实现文化认同

    (二)抵制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守护“大和魂”

   一 通过立法、现代科技手段积极保护传统文化

    (一)通过立法保护传统文化及历史文物

    (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保护传统文化

   二 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积极传播传统文化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努力提高全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三)积极对外传播日本传统文化

  第四节 找回“法兰西”

   一 提出“文化例外”论,维护“文化多样性”

   二 反对“语言侵略”,利用国际组织振兴法语

   三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大力传播法国文化

    (一)积极扶持出版业,传播法国文化

    (二)扶持电影业,传播法国文化

    (三)创新法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

  第五节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他山之石

   一 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

   二 突出文化特色,加强文化输出

   三 树立文化品牌,注重传播技巧

   四 立足全球视野,规划文化战略

 第七章 确保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性思路

  第一节 中国文化安全现状的总体分析

   一 文化帝国主义直接威胁国家文化安全

   二 商品化倾向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泛滥是影响中国文化安全的重大因素

   三 文化产业成为衡量中国文化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四 文化强国战略的紧迫性

  第二节 抵御外部威胁的对策性思路

   一 国际文化交流中应设置屏障

   二 借鉴并联合西方发达国家共同反对“文化霸权”

   三 运用文化外交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占领国际文化市场

   四 加强文化认同,强化大中华文化圈

  第三节 消除内部隐患的对策性思路

   一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多渠道并与高科技相结合

   二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扶持研发项目

   三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四 协调文化发展与民族、宗教、教育各部门之间的互动配合

 第八章 关于文化安全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文化遗产热”中的冷思考

   一 警惕“文化遗产”过度“物质化”的功利倾向

   二 改变“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二元格局

   三 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使文化遗产能够活态传承

   四 重申报也要重管理,重开发也要重保护

   五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应该协调发展

   六 切实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濒临失传问题

  第二节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急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一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对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二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关于文化安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三 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反思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第三节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 认知突破: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属性与市场属性

   二 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的双向效应

   三 资源结构及机制优化:中央专项资金与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相互补充

   四 对外文化交流:构建以非政府组织为主、政府为辅的新主体结构

 附录 部分调研提纲及调研问卷

  01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调研提纲

  02 中国道教协会调研提纲

  03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调研提纲

  04 山西省文化厅调研提纲

  05 山西省委宣传部调研提纲

  06 贵州文化调研提纲

  当前大学生文化特征与文化心理调研问卷

 后记

本书通过对当前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的典型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隐患,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经验到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对症中国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路并展开宏观层面的思考。本书反映了中国经济腾飞背后文化的强大复兴,中华文化正扩大辐射范围,正展示魅力;警醒国人,在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安全概念,消费文化才能保卫文化,文化走出去、输出去,扩大交流对话才是根本的安全之道。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李慎明:《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慎明主编《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慎明、张宇燕主编《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江蓝生、谢绳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0/2011),时事出版社,2011。

李昆明、王缅主编《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09年)》,新华出版社,2009。

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

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白庚胜:《文化遗产保护诠说》,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编《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王辉耀:《人才战争》,中信出版社,2009。

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姚国华:《文化立国》,海天出版社,2002。

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8。

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卫景宜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美〕乔纳森·斯潘塞(史景迁):《改变中国》,曹德骏等译,三联书店,1990。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张立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法〕路易·多洛:《国际文化关系》,孙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的故事》,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法〕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法国文化史》,杨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

〔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曹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澳〕彼得·科尔曼:《自由派的阴谋——文化自由同盟与战后欧洲人心的争夺》,黄家宁、季宏、许天舒译,东方出版社,1993。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威廉·恩道尔:《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吕德宏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加〕娜奥米·克莱恩:《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吴国卿、王柏鸿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