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0

娲皇宫志图书

The Wahuanggong : Probing an Anthropological Paradigm of Writing Cultures

SSAPID:101-6782-7221-66
ISBN:978-7-5097-403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颇具创新的人类学专著。首先,本书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探索了人类学摆脱后现代“表述危机”的一种途经——人类学民族志与中国地方志的结合。其次,本书依托具体田野个案,提出一种观察跨文化互动的视角——冲突与圆融。这对概念的提出建设性地挑战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视角,具有跨学科启发价值。最后,本书提出一种影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观察式影片 + 影片放映交流”。此方法结合民族志电影的两种经典范式。一方面,延续法国影视人类家让?鲁什“以电影为触媒”的田野工作路径;另一方面,目的转换为手段,重新定位英国影视人类学家大卫?麦克杜戈等开创的“观察式电影”的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文集
作 者: 鲍江
编 辑:史雪莲;秦静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文前辅文

 上卷 独白篇

  一 神鬼门

  二 萨满门*

   1.常安任口述

   2.杨清菊口述

   3.王金凤口述

   4.崔国斌口述

  三 现代门

  四 儒门、佛门、道门

  五 文化冲突

   1.什么是宗教?

   2.为什么宗教是迷信?

   3.宗教的发生学想象

   4.宗教与科学的对立

  六 文化圆融

   对话1

   对话2

   对话3

   对话4

   对话5

   对话6

   对话7

   对话8

   对话9

 中卷 留白篇

  影片《女娲奶奶的荣耀》(Granny Glory)(见光盘)

 下卷 对话篇

  一 我与影片中人物及娲皇宫本地人

   1.程金苗、段保恩

   2.陈水旺

   3.赵喜田、陈水旺、张水亭、李合元等

   4.樊玉田

   5.张向陆、樊玉田等

   6.王树德

   7.冯爱如

   8.张和平

  二 我与娲皇宫管理部门及本地学者

   1.影片放映前

   2.影片放映后

 附录1 娲皇宫及其附近宫庙碑记

  一 娲皇顶古碑文

   1.《新建娲皇庙碑》

   2.《春日谒·娲皇庙五言排律》

   3.《透楼碑记》

   4.《创建娲皇阁记》

   5.《修砌水池碑记》

   6.《重修娲皇圣母庙碑记》

   7.《重修娲皇殿序》

   8.《金妆圣母记》

   9.《金妆圣母之记》

   10.《沙阳唐王山重修金妆各殿碑记》

   11.《台顶钟楼钟铭文》

   12.《创建娲皇圣母梳妆楼序》

   13.《重修造像碑记》

   14.《重修灵官殿序》

   15.《重金头阁圣母记》

   16.《重修娲皇圣顶碑记》

   17.《重修娲皇庙碑记》

   18.《重修殿台、创建圆门碑记》

   19.《创建正殿□□石□、重修梳妆楼殿台碑记》

   20.《重修唐王峧娲皇宫碑记》

   21.《钦加知州衔邑侯李大老爷印毓珍功德碑》

   22.《重修眼光老爷珉志》

  二 停骖宫古碑文

   1.《打造歇马殿基脚碑记》

   2.《新建女娲氏停骖宫记》

   3.《万善同归》

   4.《歇马殿复兴碑记》

   5.《重修停骖宫记》

   6.《重修碑记》

   7.《重修停骖宫碑记》

   8.《重修停骖宫碑记》

  三 广生宫古碑文

   1.《创立正门水池碑记》

   2.《重金圣像建立戏楼碑》

   3.《纯阳吕大仙大祖师重修广生宫碑记》

   4.《建立碑志》

   5.《卖死契》

   6.《重修大殿、门楼以及戏台碑志》

   7.《重修广生圣母碑记》

   8.《重修广生宫记》

   9.《阙疑碑》

   10.《重修广生宫序》

   11.《娲皇台顶各庙及戏楼逐年碎修零补碑记》

  四 朝元宫古碑文

   1.《创建大悲准提庵碑记》

   2.《创建三官庙碑记》

   3.《重修碑志》

   4.《三官殿、天王殿重修廊房碑记》

   5.《永存不朽》

   6.《重修朝元宫碑记》

  五 吕仙祠古碑文

   1.《吕仙祠无欲李大仙撰文碑记》

   2.《吕仙祠孚佑帝君降文碑记》

  六 碑厅古碑文

   1.《岁修志》

   2.《重建鼓楼志》

   3.《重修台顶钟楼志》《重建灵官阁志》

   4.《古中皇山娲皇圣母庙重修碑记》

  七 净泉庵古碑文

   1.《重修净泉庵碑记》

   2.《重修上殿记》

   3.《重修十王殿碑志》

   4.《重修净泉庵碑志》

  八 弹音村古碑文

   1.《立庙碑记》

  九 曲峧村古碑文

   1.《娲皇庙重修碑记》

   2.《施财花名》

  十 新碑文

   1.《修葺续建娲皇宫记》

   2.《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娲皇宫及石刻》

   3.《重修娲皇宫碑记》

   4.《重修娲皇行宫观音阁碑记》(弹音村)

   5.《重修观音堂碑记》(石家庄村)

 附录2 《娲皇宫志》对话篇音像版本(见光盘)

  一 我与影片中人物及娲皇宫本地人

  二 我与娲皇宫管理部门及本地学者

 附录3 娲皇宫三月庙会参与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4 《女娲奶奶的荣耀》(Granny Glory)学术交流二则*

  一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二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格林纳达影视人类学中心

 后记

《娲皇宫志》是一本人类学本土化的创新专著。本书的创新体现于两种语境:地方志的撰写、民族志的撰写。地方志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本类型,以『地方』概念为核心,书写具体地方文化事项,方方面面,力求完备。《娲皇宫志》,一方面,延续地方志传统,以『娲皇宫』地方文化为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更新地方志传统,着眼点从地方文化事项的罗列转移到对地方人群文化观念的探讨。民族志是人类学的基础文本类型,以『地方』『人群』为书写对象。《娲皇宫志》,一方面,它是一部以『地方』为名的民族志,以娲皇宫地方人群的文化为书写对象;另一方面,它关注地方人群内部的文化差异,突破民族志经典文本同质化地方人群的书写范式,呈现为一个静态地看,多元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态地看,『冲突』与『圆融』此起彼伏的文本。

范国平:《桑葚红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清)嘉庆《涉县志》,影印本。

李亮:《女娲九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马乃廷编著《涉县史志纵横》,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马乃廷:《涉县娲皇宫摩崖刻经是北魏产物》,载《邯郸日报》2008年9月13日。

涉县文物旅游局编《女娲文化与摩崖刻经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5。

涉县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涉县文物旅游局景区规章制度汇编》,2007。

史安昌主编《涉县名胜》(内部资料),2003。

王会江、杨振国、李亮主编《涉县风物》(内部资料),2003。

(先秦)老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印〕佛陀:《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王月清注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唐)玄奘、辩机原著《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慧能:《坛经校释》,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意〕马可·波罗(Marco Polo):《马可波罗行纪》,冯承均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郭月利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艾菊红:《水之意蕴:傣族水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鲍江:《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郭净:《雪山之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必力戈、郭于华、李彬、罗红光、田青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G·福克斯主编《重新把握人类学》,和少英、何昌邑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李成武:《克木人:中国西南边疆一个跨境族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李荣荣:《美国的社会与个人:加州悠然城社会生活的民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王铭铭:《人生史与人类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一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肖亮中:《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赵丙祥:《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陈理、苍铭等:《黄姚古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见其《滇史论丛》(第一辑),原载《学术研究》1963年第9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冯莉:《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 阿明东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 谁之“民间”》,北京:中华书局,2009。

甘满堂:《村庙与公共生活》,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7。

顾颉刚:《古史辩自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概论》,成都:巴蜀书社,2008。

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金岳霖:《论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法〕米歇尔·福柯:《癫疯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癫疯史》,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钱钟书:《管锥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法〕让-弗朗索斯·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任继愈:《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6。

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佟洵编著《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汪晖:《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导论,见其《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一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陈明著、安波曲:《平妖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

〔苏联〕巴维尔金:《宗教迷信及其危害》,周新、周申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艾思奇等:《破除迷信,大家学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破除迷信》(大跃进杂文选第一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破除封建迷信问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朱起:《破除迷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4。

肖鸣、心得、葆元编《讲科学 破迷信》,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5。

方兴、士金、伟臻、静玖、林杉:《你知道吗?破除封建迷信(2)》,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

西江、政琯、华照编《破除封建迷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4。

李洪:《科学和迷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编《破除封建迷信》,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牛欣芳:《鬼神与封建迷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方兴、士金、伟臻、静玖、林杉:《破除封建迷信问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破除封建迷信问答百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李传明编著《封建迷信是怎么回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郭正谊、祝永华、王秀乔、张明、陈东云编著《破除迷信100问》,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Chris Hann,eds.,2010. Religion,Identity,Postsocialism,the Halle Focus Group 2003-2010.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Halle/Saale.

Claude Levi-Strauss. 198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Vol.2. Translated by Monique Layt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itorial Board. 2010.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Report 2008-2009. Vol.1.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Halle/Saale.

Karl Marx. 1996. “‘Introduction’ to the Grundrisse”. In Marx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errell Carv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Goullart. 2007. Forgotten Kingdom:Among the Nakhis of Lijiang. Hong Kong:Caravan Press.

Robert Gardner & Akos Ostor. 2002. Making Forest of Bliss:Intention,Circumstance,and Chance in Nonfiction Film. Harvard University Film Archive;Pap/DVD edition.

Sarah Pink. 2006. 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engaging the sens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kako Yamada. 1999. An Anthropology of Animism and Shamanism. Budapest:Akademiai Ki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