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7

引证文献

10 !

参考文献

105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图书

The report on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SSAPID:101-9087-9389-06
ISBN:978-7-80230-782-7
DOI:
ISSN:
关键词:

工业化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八篇,内容包括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工业化蓝皮书
编 辑:邓泳红;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前言 高速增长的中国离实现工业化还有多远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经验

   一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二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1.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3.工业发展迅速,具备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4.吸引大量外资,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 新中国工业化的基本经验

    1.建设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保持工业化进程的连续性

    2.遵循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高级化

    3.坚持“内外双源”发展,构建全面的工业化动力机制

    4.尊重地方发展经济的创造性,探索正确的区域工业化模式

  第2章 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方法研究

   一 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与标志值

    1.人均GDP

    2.三次产业产值比

    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

    4.人口城市化率

    5.第一产业就业占比

   二 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三 地区工业化及其综合评价计算说明

  第3章 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特征分析

   一 基于单项指标的工业化水平评价

    1.基于人均GDP的评价

    2.基于三次产业产值比的评价

    3.基于工业结构指标的评价

    4.基于城市化率的评价

    5.基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的评价

   二 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分析

  第4章 中国工业化的问题分析与战略选择

   一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基本经济国情变化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现代化战略还有待探索

    2.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

    3.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4.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5.劳动就业形势严峻,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7.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工业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

    8.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体产能过剩、单个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表明我国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低

    9.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巨大外部压力

   二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1.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变化,明确未来经济现代化战略的核心任务

    2.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3.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要围绕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4.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重新定位三次产业的使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5.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各个地区探索自己的工业化模式

    6.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7.在对外开放战略方面,要积极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资利用战略,提高我国在重大战略性产业上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第二篇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5章 长三角地区

   一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二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

   三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指数最高,工业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居全国七大经济区域之首

    2.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总体比较接近,工业化进程比较均衡

    3.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起点高,“九五”和“十五”时期进展快

    4.人均GDP增长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表现,“十五”期间与“九五”期间相比,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代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5.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区域特色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四 长三角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与对策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2.促进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

  第6章 上海市

   一 上海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二 上海市的工业化水平

   三 上海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上海市工业化进程在全国领先,居全国第1位,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2.上海市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人均GDP增长指标表现突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决定上海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与否的最终因素

   四 上海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第7章 江苏省

   一 江苏省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二 江苏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居于全国前列,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江苏省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居于前列,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3.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四 江苏省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与建议

    1.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3.提升城市化水平,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第8章 浙江省

   一 浙江省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二 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浙江省工业化进程居于全国前列,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浙江省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居于前列,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3.人均GDP指标增长是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表现,“十五”期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四 浙江省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与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追求良性的经济增长

    2.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转变

    3.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升级

    4.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提高城市化整体水平

 第三篇 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9章 珠三角地区

   一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二 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在全国七大经济区域中列第二位

    2.珠三角地区工业化速度快,仍处于不断加速发展过程中

    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总体较高,但区域内部工业化进程很不均衡

    4.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外向度高,区域合作发展迅速

   四 进一步推进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严峻任务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在明确思路的前提下率先实现产业升级方面的重点突破

    3.进一步优化区域合作,为珠三角的发展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优良条件

    4.加快社会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和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第10章 广东省

   一 广东省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历程

    1.广东的经济发展状况

    2.广东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广东工业发展与工业化历程

   二 广东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广东省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是全国最先进的省份

    2.广东省“九五”和“十五”时期的工业化进程是全国最快的

    3.广东省各项工业化指标反映出该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4.整个“九五”和“十五”期间,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直是推动广东省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动力

   四 广东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的广东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明确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思路

    2.加快实现从外源性增长模式到内源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效益

    3.加快省内区域合作与发展步伐,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

  第11章 海南省

   一 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海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2005年海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但“瘸腿”发展使海南省的工业化相对水平在逐年下滑

    2.海南省工业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3.人均GDP增长和城市化是海南省工业化进程推进的主要贡献因素,“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初步有所体现

   四 海南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第12章 福建省

   一 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福建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福建省工业化进程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福建省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十五”期间工业化加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从“九五”到“十五”,工业结构优化取代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成为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四 福建省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与建议

    1.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4.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

    5.加强闽台合作,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

 第四篇 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13章 环渤海地区

   一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在“十五”期间跨越一个时期两个阶段,已经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逐步接近工业化后期阶段

    2.环渤海地区工业化速度超过同期全国工业化进程平均增速,与东部地区工业化平均速度持平,是七大经济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3.人均GDP指标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环渤海地区工业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十五”期间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环渤海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4.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两省两市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很大,影响了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 环渤海地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正确认识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优势与劣势,进一步明确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区域合作与产业融合的目标与思路

    2.继续加大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突破行政体制制约和封闭观念束缚,把环渤海地区合作和协调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4.在工业化进程中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努力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第14章 北京市

   一 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北京市的工业化水平

   三 北京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北京市工业化进程在全国领先,仅次于上海市,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

    2.“九五”和“十五”期间,北京市从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主要得益于城市化率的提升和人均GDP的增加

   四 北京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

    2.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3.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受益

  第15章 天津市

   一 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天津市的工业化水平

   三 天津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天津市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在全国列居第3位,但在上海、北京和天津这三个老直辖市中排在最后一位

    2.天津市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缩减态势

    3.人均GDP指标和城市化率提高是天津市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其他因素对天津市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不显著

   四 天津市进一步工业化的建议

    1.在加快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壮大服务业

    2.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3.以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为契机,加快天津的发展

  第16章 河北省

   一 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河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河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居于全国中游水平,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全国的排名状况比较稳定,并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2.河北省工业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拉大

    3.“九五”和“十五”期间,人均GDP指标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是河北省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结构升级对工业化水平提升的贡献初步体现

   四 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动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式演进

    2.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体化

    3.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4.进一步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17章 山东省

   一 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山东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在“十五”期间跨越一个时期两个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与江苏并列成为全国同期工业化水平指数提升最快的省份

    2.山东省工业化速度超过同期全国工业化进程平均增速,但仍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人均GDP增长,城市化率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初步有所体现

    4.山东省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全国第二方阵,但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 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完成工业化跃进任务的山东省,需要明确从制造业大省到制造业强省转变的工业现代化新目标

    2.将技术进步作为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3.继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 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18章 中部地区

   一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一个时期,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2.中部地区工业化速度相对较慢,虽然“十五”期间相对于“九五”期间工业化是加速发展,但加速发展的趋势不很显著

    3.“九五”时期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主要源于人均GDP指标的提高和产业产值比的改善,“十五”期间工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业化水平提高的贡献逐步显露出来

   四 中部地区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和建议

  第19章 安徽省

   一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安徽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安徽省的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既不及整个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2.安徽省工业化总体速度不高,但相对于中部省份而言,“十五”期间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趋势明显

    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优化是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动力

   四 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应以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基础

    2.工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应立足于科技的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3.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以区域合作水平的提升来支持工业的进步

    4.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20章 江西省

   一 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江西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江西省工业化进程居于全国后列,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具体位次呈现出向前提升的态势

    2.江西省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处于中游偏上的水平,但仍落后于全国水平

    3.由于工业发展而使得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是江西省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动力,进入“十五”,工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开始显现

   四 进一步推进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第21章 山西省

   一 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山西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山西省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落后于全国整体进程,但在省区市排名中居于全国中上水平

    2.山西省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得益于“十五”时期的高增长

    3.人均GDP指标的增长给山西工业化综合指数提高贡献最大,工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四 进一步推进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进一步发挥资源禀赋与支柱产业优势

    2.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3.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第22章 河南省

   一 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河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河南省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整体进程一个时期,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与中部整体工业化进程相当

    2.“十五”时期是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3.河南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人均指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优化

   四 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强化建设工业强省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

    4.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5.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城市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

  第23章 湖北省

   一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湖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湖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在全国属中等水平

    2.湖北省工业化速度相对较慢,“十五”期间相对于“九五”期间,湖北省工业化进程开始减速,这样的省份只有湖北和黑龙江

    3.从“九五”到“十五”,推动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从以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转为以工业结构升级为主

   四 湖北省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和建议

    1.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4.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5.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和城市化建设

  第24章 湖南省

   一 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湖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湖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一个时期,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

    2.湖南省工业化速度相对较慢,“十五”期间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工业化加速步伐,与全国的工业化差距逐步扩大

    3.“九五”期间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人均GDP的提高,“十五”期间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人均GDP的继续提高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四 湖南省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和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六篇 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25章 大西南地区

   一 大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大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居于全国最后,整整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一个时期,各项工业化进程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大西南地区在加速工业化,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

    3.人均GDP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贡献最大,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初步体现

   四 进一步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人民增收

    3.进一步推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与改革

    4.加快西南地区城市化建设进程

  第26章 重庆市

   一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重庆市的工业化水平

   三 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重庆市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落后于全国整体工业化进程,但领先于西部和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重庆工业化进程的各项指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十五”期间,重庆市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扩大,而对西部和大西南工业化平均水平的领先优势也在扩大

    4.“十五”期间重庆工业化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西部和大西南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发展速度排名比较靠前

    5.重庆人均GDP对工业化综合指数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其他各个指标贡献比较均衡

   四 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优化工业布局,建立全市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

    2.改善工业支撑结构,构筑多种制造业相互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

    3.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发展都市型工业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27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 广西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广西的工业化水平

   三 广西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不仅居于全国后列,而且也落后于大西南地区的整体工业化进程

    2.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速度在全国各省份中处于下游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和大西南地区平均水平,但是“十五”期间,其加速发展势头好于西部和大西南

    3.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主要得益于人均GDP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四 推进广西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兴桂

    3.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加快经济发展

  第28章 四川省

   一 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四川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四川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一个时期,与整个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同步

    2.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各项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四川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4.“九五”、“十五”期间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要略高于整个西部和西南,但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四川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呈加速发展态势,但低于同期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程度

    6.工业结构调整对四川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力加大

   四 进一步推进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保持较高的工业化速度,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2.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工业基础,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3.大力发展四川的能源工业,以加快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建成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4.坚持新型工业化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5.发展高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6.发展企业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29章 贵州省

   一 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贵州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远远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2005年,贵州省工业化进程排名仅高于西藏,列全国倒数第2位

    2.贵州省工业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是贵州省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有初步体现

   四 加速推进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2.发展壮大特色工业,优化工业结构

    3.加速推进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4.努力提高城市化进程

  第30章 云南省

   一 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云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云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云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整体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一个时期,工业化进程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工业化综合指数具体排名有下降的趋势

    2.云南省工业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3.“九五”和“十五”期间,人均GDP指标改善对云南省工业化进程推进贡献最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四 云南省进一步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工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2.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3.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第31章 西藏自治区

   一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西藏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

   三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七篇 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32章 大西北地区

   一 大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西北六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落后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西北地区在加速工业化,但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3.人均GDP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是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贡献因素,工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初步体现

   四 推进大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遏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趋势

    2.合理利用水资源与节水,保证可持续发展

    3.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作战略性调整

    4.发展特色畜牧业,增收节水

    5.走符合西北地区特点的城市化道路

  第33章 陕西省

   一 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陕西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陕西省的工业化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落后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但领先于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在陕西省从工业化初期前半阶段步入后半阶段过程中,人均GDP和三次产业结构改善是贡献度最大的两个因素

    3.在陕西省工业化进程中,“资源驱动”的特征明显,工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

   四 进一步推进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工业发展道路

    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在做强能源产业的同时,推动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旅游、物流等具有地方优势的服务业发展

    4.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式,促进城市化进程

  第34章 甘肃省

   一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甘肃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甘肃省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前半阶段,远落后于中国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2.与较低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应,甘肃省的工业化推进速度也十分缓慢

    3.甘肃省的工业化进程仅有人均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在发挥推动作用

   四 进一步推进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加速工业优化升级进程

    3.积极推行自主创新战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以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为手段,实现国有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大力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35章 青海省

   一 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青海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青海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青海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略快于西部和大西北地区,虽然“十五”期间速度不断加快,但工业化进程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中人均GDP贡献度最大,而GDP的增长又主要是由投资和消费驱动的

    3.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

    4.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中,虽然第三产业占有较高比重,但发展水平较低

   四 进一步推进青海工业化进程应注意的问题

    1.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实施资源转换战略

    2.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

    4.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中心,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第36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化速度在西部地区名列前列,工业化水平逐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推进的主要贡献因素

    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4.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四 进一步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3.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中心,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第37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概况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水平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减速”的趋势,工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偏后的位置

    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度最大

    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的发展非常滞后

    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的进程较为缓慢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一步工业化的建议

    1.以资源和地缘优势转换为重点,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调整

    2.提升城市化水平,更好地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发展

    3.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色,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38章 内蒙古自治区

   一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速度在西部地区名列第1

    2.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主要的驱动力

    3.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重型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

    4.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 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资源就地转化能力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内蒙古工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第八篇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39章 东北地区

   一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状况

   二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三 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十五”期末东北地区整体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已落后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而在“九五”期间,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一直领先于全国

    2.东北三省工业化进程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十五”期间整体进程也呈加速态势,但加速趋势要低于全国水平

    3.人均GDP的增长、产业产值比的优化、城市化率的提高是1995~2005年期间东北三省工业化进程主要推动因素

   四 继续推进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协同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2.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提高装备工业的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实力

    5.推进资源型城市的改造,培育扶持后续替代产业

    6.加强东北三省区域合作

    7.推进城市群建设,加快城市化发展

  第40章 辽宁省

   一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辽宁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辽宁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接近于工业化后期,快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2.“九五”和“十五”期间辽宁省工业化进程推进速度低于全国水平,但高于东北地区水平

    3.“九五”期间城市化率提高、“十五”期间工业结构升级对辽宁省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

   四 辽宁省进一步工业化的建议

    1.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5.充分发挥辽宁省城市密集的优势,发挥沈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大连作为东北最大港口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41章 吉林省

   一 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吉林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2005年吉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落后于全国工业化进程,也落后于东北地区整体工业化进程

    2.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速度相对全国工业化进程较低,但高于东北地区水平

    3.人均GDP增长、产业产值比改善和城市化率提高是1995~2005年期间吉林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 推进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第42章 黑龙江省

   一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 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

   三 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2005年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落后于中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也落后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但“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更慢,呈现相对于“九五”的减速态势

    3.人均GDP增长、产业产值比的改善及城市化率是黑龙江省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贡献因素

   四 推进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 地区工业化原始数据表

  附录二 中国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结果

  附录三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附录四 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化水平雷达图

   1.四大区域工业化水平雷达图

   2.七大经济区的工业化水平雷达图

   3.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雷达图

  附录五 主成分值检验

 后记

 相关链接

 法律声明

白蒲婴:《甘肃工业结构调整与信息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3期。

Basile,R,et al.,Regional Inequalities and Cohesion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SAE Rome,2001.

蔡建霞等:《河南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与对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1期。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刘刚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陈森良、汤健、吴琛琛:《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陈元江、黄小舟:《工业化进程测度指标的实证与思考》,《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7期。

陈小华:《“十一五”:海南发展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今日海南》2005年第11期。

陈耀:《高速发展的内蒙古现象:透视与启示》,《西部论丛》2006年第11期。

樊锐、于艳:《山东省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冯飞:《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2003年3月20日,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7&leafid=1&docid=166803。

高树印等:《中部老工业基地现状、问题与政策支持重点研究》,《学习论坛》2006年第7期。

高校财经数据库,http://www.bjinfobank.com/。

高新才、滕堂伟、童长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顾裕冰:《南北钦防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协作》,2004年9月30日,下载网址:http://report.drc.gov.cn/drcnet/series.nsf/fc4b4c55a7341c9e48256efb0013ed6c/86477bc9503649b548256f460023ac72?OpenDocument。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编《振兴东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呼尔查:《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黄景贵:《海南特区工业化的现状与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2003年第3期。

黄瑞宝:《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黄泰岩、王检贵:《工业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纪宝成、杨瑞龙:《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金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靳雅静、张建军:《关于能源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04年第11期。

江世银:《宁夏城镇化道路的实证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江小涓等:《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景体华:《2005~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景体华、陈孟平:《2006~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乐正:《2006年:中国深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江涛等:《2005年: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善同、侯永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李同宁:《山东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与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梁庆寅:《2006年: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刘世锦:《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刘世锦等:《传统和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刘艳、方天堃:《内蒙古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年第12期。

林兆木:《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罗家胜:《河南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经纬》2006年第4期。

罗陶露:《宁夏第三产业量化分析及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吕政等:《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马金书:《论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及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倪永康:《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政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聂华林、李泉:《城乡网络非均衡:甘肃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

邱俊、张建海:《集聚与扩散:基本规律定输赢——广东区域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报告》,见《广东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史清琪等:《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载甘智和《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http://devdata.worldbank.org/dataonline。

史润林、张晶:《“十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内蒙古统计》2006年第2期。

宋林、郝渊晓、官升东:《陕西产业结构:问题、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与新产业发展观》,《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宋林飞:《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宋秀岩:《依托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青海》,《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6期。

孙早、鲁政委、李晓玲:《产业结构转换、市场制度变迁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陕西的案例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

苏斌:《新疆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万斌:《2005年: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冬英:《发展循环经济是陕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树华、李珊:《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3期。

王先柱、左理:《宁夏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5期。

王永明:《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加快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与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魏后凯等:《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吴敬琏:《谨防结构调整中出现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倾向》,《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21期。

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武力、温瑞:《1949年以来的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辩》,《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徐建龙:《对青海生产总值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谢德禄、李琼、王小明:《建立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20卷2004年第3期。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徐蕊:《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6期。

杨春英:《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筹性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杨蕙馨、王军:《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组织优化:山东省强省之路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杨同宇:《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杨永征、刘增铁:《试论青海矿产资源开发与新型工业化进程》,《青海国土经略》2005年第2期。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约翰·科迪、海伦·休斯、戴维·沃尔主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张虹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张宝通、施连成:《能源开发促进陕西城市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第4期。

张前进、刘小鹏:《中国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优化研究——以宁夏为例》,《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张为付、张二震:《FDI与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5期。

张新颖:《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国鸿、郭睿:《新型工业化的量度指标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赵金瑞:《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探讨》,《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赵凌云等:《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6页。

郑长德:《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载韦苇等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于21世纪初期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若干建议》,2005年5月9日,下载地址:http://www.casad.ac.cn/2005-5/20055985825.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5》,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查询与辅助决策系统,http://data.cei.gov.cn。

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总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钟志华、贾宜:《甘肃产业结构的逆向演变及其调整路径选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周爱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问题》,载韦苇等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天勇、尤元文:《西藏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左学金等:《2006~2007年:上海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 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要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本书将回顾人类工业化进程,总结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主要问题,探讨可持续工业与创新驱动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政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所处阶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简 介:本书依托于2006年的大规模调查资料,在7061个样本的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形势,对社会和谐稳定认识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分专题介绍了收入和财富分配、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产阶层的现状及政治态度、农民工现存状态、贫困群体,以及利益矛盾和冲突等。对于决策者以及研究人员而言,本书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书依托于2006年的大规模调查资料,在7061个样本的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形势,对社会和谐稳定认识进 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分专题介绍了收入和财富分配、阶级阶层结 构变迁、中产阶层的现状及政治态度、农民工现存状态、贫困群体 ,以及利益矛盾和冲突等。对于决策者以及研究人员而言,本书提 供了翔实的数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简 介:本书所涉及的学科及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发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科的科学研究实践与相关领域发展的互动关系,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相促进的特点。本书力图希望能够对我国政治学、法学(含国际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提供一份有所启示、可供参考的...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简 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对京津冀每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前瞻性预测的蓝皮书,既有前沿的理论研究,又有现实发展的实证分析、空间分析以及政策分析,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 文魁 祝尔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简 介:本书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社会变迁的历程进行了剖析,以社会学的整体视角探讨了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制度、城乡区域等的变化,分析了这个宏大过程对中国社会分层、农村社会、城市化、城市治理结构等的影响。

作者: 李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简 介:本书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些重要角度,尝试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提炼和分析相关经验和教训,识别和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并阐述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乃至中国经济成功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可能作出的贡献。

作者: 蔡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简 介:本书重点对中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收录了中俄著名学者关于社会分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企业和企业家、中产阶级、收入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消费、阶级形成和阶级意识九个方面的论文。相关论文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资料、深入的文献探究了中俄两国在社会分层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及共性,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共同及差异的原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简 介:“金砖国家”正在成为一个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概念和力量,也成为继东亚雁行模式和市场转轨模式之后的一个新的理解中国的比较视角。“金砖国家”的崛起将重组国际秩序和改变未来,而这些国家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是从深层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金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学的特殊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简 介:本书所涉及的学科及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发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科的科学研究实践与相关领域发展的互动关系,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相促进的特点。本书力图希望能够对我国政治学、法学(含国际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提供一份有所启示、可供参考的...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