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工业化与创新驱动图书
Sustainab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n
[内容简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要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本书将回顾人类工业化进程,总结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主要问题,探讨可持续工业与创新驱动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政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所处阶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提出促进中国可持续工业化与创新驱动的战略和对策建议。
后记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书系”编委会
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
第三节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第四节 以创新深化中国的包容可持续工业化
一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工业强国战略
二 保持合理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韧性
三 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四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五 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避免“过早的去工业化”
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七 实施精准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章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国际实践
第一节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基本内涵
一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的提出
二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基本内涵
三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完善绿色韧性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一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
2.铁路建设
二 建设绿色低碳的韧性城市
1.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建设现代城市
2.建设城市雨洪管理体系
(1)美国最佳水管理模式
(2)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
(3)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
3.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
4.注重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三 建设新经济基础设施
1.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建设智能电网
3.建设与新能源应用相关的基础设施
4.建设智慧城市
第三节 建设协同合作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 政府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
1.设立专门计划或项目,直接支持产学研结合
2.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3.鼓励科技成果交易转让
二 产学研协同创新
1.美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各主体紧密合作
2.日本:围绕研究展开合作
3.英国:注重产学研合作中人才培养
4.成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
三 发挥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
四 发挥科技中介的纽带作用
五 科技投入力度及其效果
1.经费投入
2.科技创新前沿
3.专利申请
第四节 推进“再工业化”和“两化融合”
一 推进“再工业化”
1.再工业化的内涵
2.政府政策引导再工业化
(1)将再工业化上升到战略地位
(2)产学研合作推进再工业化
3.深化高端制造业
4.发展绿色工业
二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1.积极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
2.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第五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一 发展教育
1.重视教育
2.灵活的教育制度
(1)发展STEM教育
(2)注重现代职业教育
3.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1)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基础教育
(2)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
(3)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
二 重视人才
第六节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主要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三 政府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庞大的领导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3.以各种计划为载体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4.丰富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1)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
(3)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4)利用新兴融资方式
第三章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
一 工业增长
1.工业规模的增长
2.产品产量的增长
3.工业就业人数增长
4.中国工业国际地位的变化
二 工业比重
三 工业结构的变化
1.轻重工业结构: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2.工业门类结构: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
3.工业行业结构: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4.工业内外资结构:外资企业比重有所下降
四 工业技术创新
五 工业绿色化
六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七 工业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一 中国工业化阶段测算方法
1.国外工业化阶段测算方法
(1)基于人均收入的测算方法
(2)基于就业结构的测算方法
(3)基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测算方法
(4)基于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测算方法
2.国内工业化阶段测算方法
二 中国代表性年份工业化阶段
三 当前各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四章 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中国经验”
第一节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工业体制改革
一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构建国有、民营、“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工业格局
1.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及其贡献
(1)改革举措
(2)改革成效及贡献
2.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及贡献
(1)乡镇企业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性贡献
(2)私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二 转变工业管理体制,由微观向宏观、直接向间接、部门向行业管理转变
第二节 把握时机、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一 “请进来”:以最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承接国际产业大转移
二 “走出去”:充分发挥低要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第三节 与时俱进、“五化协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推动中国工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 以绿色生产为主线,构建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四节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打造中国特色工业发展模式
第五章 中国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中国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能过剩问题
二 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
三 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问题
四 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问题
五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六 依赖投资和出口维持经济增长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二 全球价值链攀升中遭遇“两端挤压”
三 “新工业革命”的冲击
四 “人口红利”难以持续
五 “脱实向虚”的隐患
第六章 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
第一节 中国工业开展国际合作历程
一 通过“引进来”发展工业合作关系
1.工业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部门
2.“引进来”对世界工业发展的贡献
3.“引进来”产生的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效应
二 通过“走出去”发展工业合作关系
1.对外直接投资
2.对外承包工程
3.国际劳务合作
4.对外援助项目
三 新阶段: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施
第二节 “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
一 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缺口较大
2.“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六大经济合作走廊
(1)中蒙俄经济走廊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4)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5)中巴经济走廊
(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3.“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广阔
二 国际产能合作
1.合作方式创新
(1)中国与亚太国家“互联互通”新体系
(2)中国与非洲国家“三网一化”新框架
(3)中国与拉美国家“3×3”新模式
(4)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1+1+1>3”新思维
2.商业模式创新
3.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建设
一 建设高规格的境内自贸园区(FTZ)
二 构建高标准的全球自贸区(FTA)网络
三 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第四节 科技领域国际合作
一 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全球科技资源利用能力
二 构建“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 以“科技伙伴计划”为载体推动“南南合作”
四 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与治理
第七章 展望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机遇
一 新型城镇化为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化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
二 《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造强国”路线图
三 消费升级极大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包容发展和创新发展
六 “互联网+”全方位塑造工业转型发展
七 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工业协调发展
八 “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可持续工业化国际舞台
第二节 推进中国可持续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产业治理水平
二 创新市场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韧性
四 构建工业创新网络,完善工业创新体系
五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六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七 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八 完善对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工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
总序
1.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3.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陈佳贵、黄群慧:《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5.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黄群慧:《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6期。
7.黄群慧:《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日报》2017年5月19日。
8.黄群慧:《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光明日报》2017年3月20日。
9.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1995~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11.黄群慧:《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光明日报》2016年6月8日。
12.黄群慧:《打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求是》2016年第4期。
13.黄群慧、贺俊等:《新工业革命:理论视野与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4.黄群慧、杨丹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着力点》,《经济日报》2015年12月10日。
15.黄群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6.黄群慧:《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1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18.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1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技术和创新对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作用》,维也纳,2015。
20.林毅夫:《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6期。
2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
22.〔美〕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3.〔美〕R.R.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苏中友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24.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5.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北京,2015年10月29日。
27.〔英〕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8.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30.张晓晶:《增长放缓不是“狼来了”:中国未来增长前景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31.赵晓雷:《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https://www.image.ccidnet.com。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美〕瓦克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李凤海、刘寅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第23~25页。
3.陈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1日。
4.戴维·R.戈德沙尔克、许婵:《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2期。
5.甘绍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动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7.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胡边青、周晓静:《高速铁路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和中国企业的现实选择》,《价值工程》2014年第27期。
9.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10.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11.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12.黄泰岩、李德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3.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3期。
14.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观察》,《决策》2010年Z1期。
15.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期。
16.金碚:《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17.金碚:《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8.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19.靳晓凌、于建成、杨方等:《发达国家智能电网路线图》,《国家电网》2012年第3期。
20.李昂、常纪文:《日本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7月4日。
21.李亚:《〈纽约适应计划〉报告解读》,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贵阳,2015年11月12日。
22.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23.刘戒骄:《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期。
24.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5.刘妍君:《发达国家高速铁路融资经验与启示》,《中国铁路》2015年第5期。
26.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4年第9期。
27.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28.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29.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环境与保护》2003年第1期。
30.武守喜:《日本、美国和欧洲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现状及启示》,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1.孙学玉:《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光明日报》2016年6月22日。
3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3.王思思、张丹明:《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及启示》,《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第20期。
34.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35.王忠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反思》,《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2月30日,第9版。
37.武义青等:《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8.〔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9.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40.辛国斌:《激发“双创”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国中小企业》2015年第9期。
41.许泉、吴强、刘欣:《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0期。
42.闫建、高华丽:《发达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启示》,《理论探索》2015年第1期。
43.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考》,载叶文虎主编《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4.张春凤:《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及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
4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6.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
47.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8.赵晓雷:《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发展战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9.赵中建、卓泽林:《创新创业美国高校这么做》,人民网,2015年7月8日,http://edu.people.com.cn/n/2015/0708/c1053-27271042.html。
50.郑艳、王文军、潘家华:《低碳韧性城市:理念、途径与政策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3期。
51.周叔莲:《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2.G.L.Authority,
53.Audretsch,D.B.,Leyden,D.P.,Link,A.N.,“Regional Appropriation of University-Base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54.Holling,C.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55.Hsu,M.H.,Chen,S.H.,Chang,T.J.,“Inundation simulation for urban drainage basin with storm sewer system,”
1.金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使命》,《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Z1期,第10~14页。
2.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3.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刘刚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郭朝先、张其仔:《中国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处理好六大关系》,《新视野》2007年第5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第1期。
6.张其仔、郭朝先、白玫:《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7.张其仔、郭朝先:《中国工业增长的性质:资本驱动或资源驱动》,《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8.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31期。
9.李林:《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0.吕铁:《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及推进思路》,《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11.吴寿平、戚红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财经科学》2012年第3期。
12.马建堂:《六十五载奋进路,砥砺前行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
13.陈因:《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技术创新》2014年第1期。
14.冯飞:《推动工业绿色化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中国信息化》2016年第2期。
15.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蔡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2.陈斌:《税收优惠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期。
3.董志凯:《中国工业化60年——路径与建树(1949~200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31期。
5.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9期。
6.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7.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8.黄顺魁、傅帅雄:《基于中类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行业布局与分类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第26期。
9.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
10.胡鞍钢:《“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评价》,《前线》2015年第10期。
11.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回顾》,《乡镇企业研究》2002年第2期。
12.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13.江小涓:《中国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4.江小涓:《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与升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15.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6.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17.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18.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19.金碚:《资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道路》,《求是》2011年第18期。
20.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7期。
21.金碚:《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22.金碚:《1978年以来中国发展的轨迹与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23.金碚:《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
24.李宗卉、鲁明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10期。
2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6.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27.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涉外税务》1996年第5期。
28.孙绪民:《对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几点认识》,《乡镇经济》2006年3月。
29.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城市问题》2011年第9期。
30.王晓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制度变革对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31.魏锋、沈坤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1978~2007年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0期。
32.魏浩:《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重新测算》,《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期。
33.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5期。
34.伍晓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再思考:对国家或政府作用的经济学解释》,《比较》2014年第6期。
35.肖亚庆:《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报告,2016年6月。
36.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45/c5191925/content.html。
37.周端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乡村工业的转型》,《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38.周端明:《中国乡村工业“消失”之谜》,《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3期。
39.于秋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4期。
40.于秋华、于颖:《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2期。
4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H.L.Sirkin,M.Zinser,D.Hohner,“Made in America Again:Why Manufacturing Will Return to the U.S.”
2.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刘刚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金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使命》,《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Z1期。
4.黄群慧、李芳芳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黄群慧等:《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7.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7期。
8.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31期。
9.郭朝先、张其仔:《中国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处理好六大关系》,《新视野》2007年第5期。
10.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2014年9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12.李林:《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3.李寅峰:《林光如委员:机器人大国不“大”》,《人民政协报》2015年3月7日。
14.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5.吕铁:《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及推进思路》,《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16.马建堂:《六十五载奋进路,砥砺前行谱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
17.世界银行:《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信出版社,2008。
18.吴寿平、戚红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财经科学》2012年第3期。
19.许颖丽:《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上海信息化》2015年第1期。
20.张宁:《揭秘高通利益链:所产芯片几乎垄断中国4G手机行业》,《企业观察报》2014年9月1日。
21.张其仔、郭朝先、白玫:《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22.张其仔、郭朝先:《中国工业增长的性质:资本驱动或资源驱动》,《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23.陈因:《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技术创新》2014年第1期。
24.〔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门洪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25.冯飞:《推动工业绿色化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中国信息化》2016年第2期。
26.张晓强:《实施创新驱动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经济参考报》2013年12月30日。
1.《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世界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016。
3.商务部:《中国吸收外资连续2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http://www.chinanews.com/jingwei/12-26/24887.shtml。
4.《2016年中国外资统计》,商务部外资统计网站,http://www.fdi.gov.cn/CorpSvc/Temp/T3/Product.aspx?idInfo=10000544&idCorp=1800000121&iproject=33&record=7109。
5.《统计局: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7860亿元》,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2-28/doc-ifyavwcv9185534.shtml。
6.王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影响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7.《苏州工业园区简介》,http://www.sipac.gov.cn/zjyq/yqgk/201703/t20170317_541391.html。
8.《中国制造2025》,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8385315-8703052.html。
9.世界银行:《制造业,增加值(2010年不变价美元)》,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MANF.KD?end=2014&name_desc=false&start=1997&view= chart。
10.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1.《超越美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IT产品生产国》,太平洋电脑网,http://arch.pconline.com.cn/news/gnyj/0512/733429.html。
12.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
13.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国际规则变迁下的外商投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14.王晖:《大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15.《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16.《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5。
17.《三部委联合发布〈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9/22/c_129293793.htm。
18.刘颖琦、李海升:《国际工程承包商经营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9.隋艳宁:《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2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人民出版社,2011。
2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北京周报》(
22.赵晋:《新中国对外工业援助的初次尝试——以1955~1956年越南统一火柴厂的筹建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3期。
23.阿拉伯文编译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外文出版社,2015。
24.李文娟:《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出台》,《交通财会》2015年第4期。
25.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一带一路”五通指数研究报告》,http://ocean.pku.edu.cn/subpage.asp?id=465。
26.《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杨洁篪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筹备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2/03/c_ 12 9464546.htm。
27.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国际规则变迁下的外商投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2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华在建合作区已逾70个》,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5/04-28/7240115.shtml。
29.中国投资指南:《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形》,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3_7452_0_7.html。
30.《“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结硕果与3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sxw/201705/t20170514_9758746.htm。
31.周武英:《亚行报告:亚洲基础设施年需求有望达1.7万亿美元》,《经济参考报》2017年3月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jcsj/sjrw/8838.htm。
32.佚名:《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第5期。
3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进展(上)》,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70202/n479778467.shtml。
34.《亚欧大陆桥》,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DfqhFNm EYeXy 1ZXLfHyv06Vc9IgrMxcyOlrhts1JppgTK6YZ_872-LsQKcXyzvn2fKQgmO1DUEfam Hiqgak_wqx3bpib0VM9cQJc1xhforifCe6Ofe8QBXKWGQJ4EbBVM6DgiyvzKgtcWa jSdqI_K。
35.《中哈物流基地落户连云港合作打造丝路“大通道”》,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05/22/c_1110805754.htm。
36.《杜尚别2号热电厂二期工程正拔地而起》,搜狐新闻,http://www.sohu.com/a/109907547_436794。
37.《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带:贸易和投资加速推进》,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sxw/201704/t20170429_9620550.htm。
48.《中老铁路项目正式落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5-11/15/content_5012746.htm。
39.“中巴经济走廊”,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nqLDz1Z06 YH-LdSNXdkfPeNMbT5IipCXzc4RwhNcOaOn6bXuBxWOD7jEZmV0UEIhyjXsBbzPa_LY0lwq s5n1Abuqv07QxrMHk1RZZCsdf-ER3aRPnRa_jwZj5dcIY5AoS1RvP_7J8HU qnYsoCj3YK。
40.《中国电力承建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已现壮阔面貌》,中国起重机械网,http://www.chinacrane.net/news/201609/01/108161.html。
4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发展现状与建设进展》,http://www.hlj.gov.cn/zwfb/system/2017/02/06/010810889.shtml。
42.《“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bjj/201704/19/t20170419_22132099.shtml。
4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t0_VLT0fJQ shU-jqGIzpWiAHmsOkMEkhShMKP_WKMbj2Os6V5s2Tq5aC2hRlXyu10 GEjrvPwvvwihaTUudj2xURrkfsGUpFmSkJ6gFYL4kbNvEo2zSKdI2RbQ1UnDZFEAK1Hl FtA2eOAea8sjD_JbCemCAZiPjZzxB7cdoUMBoC7x201g0Eprr1SJrmHgio。
44.《“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bjj/201704/19/t20170419_22133032.shtml。
45.《焦涌:“一带一路”是基建投资非常好的机遇》,人民网-国际频道,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409/c1002-29197768.html。
46.《“一带一路”3年中国在海外建设重大能源项目40个》,中国电力,http://www.chinapower.com.cn/guonei/20161026/61885.html。
47.《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已取得积极成果》,搜狐财经,http://mt.sohu.com/d201612 14/121584500_498851.shtml。
4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经济的蓝图——李克强总理给〈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的撰文》,http://www.fmprc.gov.cn/ce/cgvienna/chn/gdxw/t1323281.htm。
49.田志:《“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多大一盘棋》,财经网,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60519/4121490.shtml,2016年5月。
5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612/20161202 379998.shtml。
51.“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确认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名录》,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jwjmhzq/article01.shtml。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612/20161202 379998.shtml。
53.《以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互利多赢》,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7/03/c_134378338.htm。
54.井华、王南海:《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已取得积极成果》,《国际融资》2016年第12期。
55.《十七大报告解读: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7-12/14/content_833950.htm。
56.《中国自贸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1/13/c_1120302119.htm。
57.《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132.2亿元增长4.1%》,中国网财经商务部,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170113/4068884.shtml。
58.赵羊:《RCEP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23期。
59.权江辉、许佳佳、李思然:《一带一路”与自贸区的对接》,《商》2016年第19期。
60.黄楚婷:《跨境电商搭共享经济快车由乱而治比拼服务》,《通信信息报》2017年2月11日,http://www.ebrun.com/20170211/214004.shtml?eb=com_dtl_lcol_xgyd_z。
61.李天研:《广州跨境电商贸易额近150亿规模居全国第一》,《广州日报》2017年2月9日,http://www.ebrun.com/20170209/213682.shtml?eb=com_dtl_lcol_xgyd_z。
62.叶丹:《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或超8万亿》,《南方日报》2017年2月12日,http://www.ebrun.com/20170212/214021.shtml。
63.科技部:《中国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http://www.stdaily.com/zhuanti01/02chang/2017-02/16/content_515768.shtml。
64.《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将力争实现五大转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6-12/01/content_5417314.htm。
65.靳晓明、孙洪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2015年度报告》,http://www.istcp.org.cn/2015%E7%A7%91%E6%8A%80%E5%B9%B4%E6%8A%A5/index.html。
66.《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科技合作》,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14/8031497.shtml。
67.《“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如何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国财经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922/3913788.shtml。
1.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9期。
2.李克强:《中国城镇化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京华时报》2015年7月1日。
3.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全球化》2015年第3期。
4.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31期。
5.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依据》,《企业管理》2015年第6期。
6.杨帅:《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当代财经》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