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图书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o-cultural History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文化史走过了二十年坎坎坷坷的历程,本书是对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的一个聚焦。很多学者一直关注着这一新生的学术领域,更多的青年学人热衷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学习和研究。相信在这二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运用多学科的视阈,深入探索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并逐渐形成历史研究的新范型。
相关信息
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代序)
后记
上编 理论与方法
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
一 20世纪初,“历史饥饿”留下的空缺
二 20世纪末,大众文化崛起的呼唤
三 世俗理性,精英文化的社会化
四 求索真相,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
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
一 社会文化史的概念
二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1.社会文化史的宏观研究,可以对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大众的整体精神面貌进行描述和解释
2.社会文化史研究可以揭示某一时代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
3.社会文化史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变异的过程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
一 社会文化史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 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三 社会文化史的史料问题
四 重视研究20世纪的社会文化史
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
一 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
二 西方关于中国的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
三 新文化史、微观史对我自己有关研究的影响
四 几个相关问题
复兴社会史三议
一
二
三
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
一 社会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 社会史的冷落与史学的贫乏化
三 史学奋飞的双翼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一 “社会文化史”概念的提出
二 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三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实践
四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 社会生活释义
二 社会生活的理论范畴
三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史
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二 礼俗社会的文化模式
三 百姓日用之学是礼俗文化的基础命题
四 从百姓日用之学中滋生人文启蒙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
一 引言,从社会思潮考察民俗
二 风俗,是最丰富的文化形态
三 风俗,是考察国情和民族性的窗口
四 风俗,可以演示的历史
五 风俗考古,校验历史
中国人生活意识的觉醒
一 从传统到现代的生活观念
二 休闲的价值在提升
关于陋俗文化的研究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
一
二
三
结语
我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一 我搞历史学的特殊经历
二 我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三 历史出智慧
四 当代中国的史学研究
五 对晚明史的钟爱
社会文化史悄然兴起
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社会文化问题
中编 书序与书评
陋俗文化的嬗变与人的精神进化*
《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序
《从上海发现历史》*序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序
发现生活*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另一个视角*
陋俗流变与移风易俗*
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
一 叙事史的复苏:从问题到场景
二 公共空间与普通民众:视角的转移
三 可触摸的历史:历史的描写
四 理想的叙事:小历史与大历史
从人生礼俗透视中国的文化结构
一 问题与方法
二 论述结构
三 结论与讨论
陋俗文化嬗变的背后
评《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
生活方式:历史研究的深处
一 视角与方法
二 概念与理论
三 结构与逻辑
1.语言叙述的逻辑
2.三个中心概念之间的逻辑
四 余论
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一 跨越政治等传统的界定模式,贯通20世纪的总体史式研究
二 努力寻求向下突破,致力于界定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范围
三 以通俗表述方式为外在,溶学术于内核之中
生活是个大世界
启蒙运动的“生意”:一曲书商的颂歌
一 《百科全书》:一本万利的投机生意
二 硝烟弥漫的“三大战役”
1.对开本与四开本之争(国内竞争)
2.四开本与八开本之争(国际竞争)
3.四开本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
三 《百科全书》背后商机无限
四 书商们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下编 纪要与综述
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关于社会文化史问题的讨论述评
社会文化史:一门新生学科
一 建立社会文化史学科的意义
二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社会文化史研究,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陈述?
二 如何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折射出观念的变化?
三 社会文化史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还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
四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心在哪里?
五 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会不会起到改进思想史的作用?
六 中国学者能否建立自己的解释系统?
七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何在?
“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近代乡村社会史研究
二 近代城市社会史研究
三 近代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研究
结语
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
一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与不发展
二 农民经济生活与新农村建设
三 社会文化表达的传统与变迁
四 近代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
五 多元化视野下的灾荒与环境
结语
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阶层和群体流动研究
二 大众生活研究
三 事件史与制度史研究的推进
四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拓展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
一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逐步拓宽
二 近代社会变迁与社会风俗史研究
三 对近代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的关注
四 对近代中国诸社会问题研究的进展
五 文化心态史及观念变迁史研究的开端
六 国家社会互动关系及话语转化之探讨
七 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动向的分析和展望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进展
一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二 当代中国女性、性伦问题研究
三 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研究
四 当代中国话语系统的变迁研究
五 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心理研究
六 新进展的动因与再深化的建议
近十五年来的中国近代风俗史研究综述
一 女性与婚姻
二 政治人物、事件与风俗
三 地域风俗
四 多视角审视
简 介:本书从北京市民的户籍人口、家庭收入、妇女就业、居住与出行、家庭关系、家庭娱乐等方面关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民社会生活方式,着重梳理并凸显其中的演变轨迹,再现在新思想、新精神的指导和影响下北京市民的生活状况。从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政治、文化与家庭的关联与互动,也可了解政治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对...
作者:
姜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
简 介: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社会文化史研究逐步实现了理论探索的自觉化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历史资料庞杂,缺乏整理;研究视角、方法、理论的单一,缺乏创新、规范;研究者知识的欠缺,缺乏必要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知识的训练;等等。本书力图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这类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促进研究...
作者:
梁景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
简 介:本书选取1966~1976年中国女性与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女性形象政治化做了梳理、分析和多维解读,描绘了那个特定年代女性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历史轨迹:在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经历的政治化转向。本书借鉴和吸收了海内外研究成果,立足于解密的档案资料,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细致严谨的笔触刻...
作者:
黄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
简 介:本书在试图分析婚姻逐渐走向私事的过程中,国家、单位、家庭、个人关系的变化,得出国家对婚姻干预逐渐弱化的趋势,婚姻由家庭包办逐渐转向尊重个人自主。但同时,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婚姻虽在正逐渐向法律约束转型,但家庭仍参与甚至包办婚姻,社会趋同的潮流也制约个人的自由度,而且个人在婚姻领域出现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弱化的现象。对于这些...
作者:
董怀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
简 介:在西力冲击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因为婚姻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重大,它顺理成章的成为近代先觉者反思国家、民族命运链条的起点,婚姻变革被赋予了“强国保种”的悲壮语境。本书梳理1860—1930年中国婚姻文化的变迁历程,清晰地把握两性伦理和婚姻功能的变化脉络,得出该段时间中中国两性的解放和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它使人...
作者:
王栋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