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20

自由的维度图书

The Dimension of Freed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1860-1930

SSAPID:101-7963-7722-35
ISBN:978-7-5097-949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西力冲击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因为婚姻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重大,它顺理成章的成为近代先觉者反思国家、民族命运链条的起点,婚姻变革被赋予了“强国保种”的悲壮语境。本书梳理1860—1930年中国婚姻文化的变迁历程,清晰地把握两性伦理和婚姻功能的变化脉络,得出该段时间中中国两性的解放和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它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的结论,并认为自此人们开始追求有尊严的生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丛
作 者: 王栋亮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编委会

 后记

 绪论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综述

    1.婚姻思潮研究

    2.婚姻法研究

    3.婚姻观念研究

    4.婚姻行为研究

    5.性伦文化研究

    6.婚姻陋俗研究

    7.性别与婚姻研究

   三 资料介绍

    (一)传统典籍

    (二)方志、文集、日记、资料集

    (三)传记、年谱、回忆录、小说

    (四)报刊

   四 研究时段、对象及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时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说明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1.维度

     2.婚姻文化

   五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学的基本方法

     1.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历史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二)社会学方法的运用

     1.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2.强调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3.加强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4.重视伦理学方法的运用

     5.文化人类学理论的运用

   六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3.研究创新点

 上卷 传统与萌动

  第一章 清代传统婚姻的历史审视

   第一节 清代婚姻制度概论

    一 以包办为主要特征的婚制

    二 贞节观与离婚、再嫁

   第二节 清代婚姻新思想的萌芽

    一 文学作品和现实中潜滋暗长的爱情

    二 清代思想家对传统婚姻的反思

     (一)女性社会角色的分析

     (二)批判妇女守节,提倡再嫁

     (三)为“妒”正名,控制男子纳妾

   小结

 中卷 觉醒与初倡(1860~1919)

  第二章 两性伦理与婚姻新理念的萌动

   第一节 欧美婚姻文化的审视

    一 别开生面的两性伦理

     (一)男女社交公开

      1.男女共同游历

      2.盛大的交际舞会

      3.茶余饭后的散步

     (二)男女交往以女性为尊

    二 迥然不同的婚俗

     (一)主婚权与婚配标准

      1.婚配主权

      2.婚配标准

     (二)婚礼风俗

     (三)独身现象的认识

      1.生育观念所致

      2.经济压力的束缚

      3.不愿受彼此的约束

      4.过分讲究门第

     (四)婚姻管理与形态

    三 欧美习俗的观感

     (一)社交公开对男女的爱情、婚姻产生积极作用

     (二)东西方伦理的差异在于重情还是重理

     (三)妇女解放对国家发展有推动作用

     (四)西方的纲常名教逊于中国

   第二节 开埠城市性伦理与婚姻观念的松动

    一 开埠城市性伦理的趋新

     (一)自由社交新俗:女性步入公共领域*

     (二)台基、姘居之风的流行

     (三)男女平等的诉求

    二 传统家庭与婚姻伦理的松动

     (一)弃夫与传统家庭关系的松动

     (二)“良贱不婚”的争论

   第三节 婚姻新理念的萌发

    一 传统婚姻文化的反思

     (一)“严男女之大防”*

     (二)批判妾制

     (三)“男女之约,不由自主,由父母定之”*

     (四)女子的贞烈之风

    二 婚姻新理念的初步设想

     (一)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

     (二)废除妾制,提倡一夫一妻

     (三)离异自由

     (四)主张男女交往、游历

     (五)主张聘礼简省、婚礼简便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文明婚姻的尝试

   第一节 婚姻变革意识的兴起

    一 “国民之母”的构建

    二 女权与婚姻变革意识的兴起

   第二节 婚姻新理念的扩张

    一 婚姻陋俗的系统批判

     (一)主婚权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有情人历尽波折才可能成正果

      2.人口繁殖过剩,致使人种质量低劣

      3.抹杀青年的独立性,养成国人的依赖心理

      4.婚姻生活缺乏爱情调剂,造成夫妻情感恶劣

     (二)婚姻择配注重金钱与门第

      1.社会进化不良

      2.贬低人类自身价值

      3.婚配失序,缺乏生活情趣

     (三)夫妻关系尊奉“男尊女卑”

     (四)婚姻礼仪过于繁缛

     (五)纳妾之风盛行

     (六)早婚习俗根深蒂固

      1.所嫁非人,痛苦终身

      2.夫妻不睦,家庭不和

      3.减损国人体质

      4.损害国民教育

      5.妨害自身学识的提升

      6.害于国计民生

     (七)贞烈之风影响至深

    二 婚姻理念的革新

     (一)婚姻伦理的更新

      1.主张社交自由

      2.倡导男女自由、平等

      3.宣扬爱情婚姻观

     (二)择偶观念的变更

     (三)经济独立是婚姻成立的基础

     (四)提倡婚姻自主

      1.发达女权的必要

      2.缓解家庭矛盾,兴旺宗族

      3.纯化社会风气

     (五)婚仪删繁就简

     (六)提倡适龄结婚

   第三节 “学堂知己结婚姻”:文明婚姻的尝试

    一 “学堂知己结婚姻”成为特色

    二 婚姻自主的追寻

    三 耳目一新的文明婚礼

   小结

 下卷 变革与高潮(1920~1930)

  第四章 个性主义引领下的两性伦理

   第一节 男女社交正当性的阐释

    一 五四前两性社交的境况

    二 社交公开问题的论战

    三 社交功能的界定

     (一)社交成为“寻夫”“寻妻”的代名词

     (二)少数女子的社交流于放荡,失于检点

     (三)部分男子心怀鬼胎,以交往女性为荣

   第二节 贞操革命的浪潮

    一 女性问题的聚焦:贞操问题的初次交锋

    二 恋爱与贞操:贞操革命的浪潮

     (一)贞操的学理性认识

     (二)新式贞操观的特性

      1.贞操观的自主性

      2.贞操观的平等性

   小结

  第五章 恋爱价值在两性生活中的提升

   第一节 恋爱问题进入公共视野

    一 恋爱问题的关注

    二 恋爱本质的探讨

     (一)恋爱与爱情释义

     (二)恋爱本质的阐释

     (三)恋爱的意义

      1.恋爱是自我解放的表现和个性主义的现实化。

      2.恋爱是婚姻幸福的保证,人种改良的基础。

      3.恋爱能调节心情,陶冶情操,培育高尚品质。

      4.恋爱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第二节 恋爱认识的日益深化

    一 “自由恋爱”与“恋爱自由”的辩驳

    二 “非恋爱”与“非非恋爱”的论争

    三 “三代之恋”的讨论

     (一)“恋爱是私事”的普遍认同

     (二)“自由性交”的褒贬不一

     (三)“恋爱游戏”的厌恶

   第三节 恋爱在婚姻中的价值体现

    一 恋爱成为婚姻的核心要素

    二 恋爱如何维持婚姻稳定

     (一)婚姻中的恋爱观

     (二)婚姻是恋爱的升华与延续

      1.改变固有意识,使婚姻更好地推进恋爱。

      2.把握爱情发展规律,调节两性婚姻生活。

   第四节 自由恋爱在城市中风行

    一 自由恋爱成为新风尚

    二 自由恋爱之百态

    三 如何推动自由恋爱的践行

   小结

  第六章 自由结婚的多重变奏

   第一节 婚姻价值的新阐释

    一 个性释放:传统婚制再反思的焦点

    二 婚姻动机之新解读

   第二节 婚姻自由观日趋完善

    一 婚姻自由观的深化

    二 自由婚姻的实施要件

     (一)人格独立

     (二)经济独立

     (三)学识、性情须相当

     (四)适宜的婚龄

   第三节 择偶标准日趋多元化

    一 择偶权的转移

    二 择偶标准的更替

    三 自主择偶的局限

   第四节 自由视域中的婚姻景象

    一 自由结婚成为新青年的时尚

    二 逃婚和重婚:反抗旧婚制的两种选择

     (一)逃婚问题的辩论

     (二)重婚问题的热议

   第五节 未来婚姻的蠡测

    一 无政府主义者的废婚主张

    二 张竞生的“情人制”设想

   小结

  第七章 自由离婚的多维解读

   第一节 知识界对离婚的关注

    一 离婚正当性的论证

    二 离婚当以何为标准?——关于离婚问题的论战

   第二节 五四之后的离婚风潮

    一 离婚风潮的兴起

    二 离婚中的诉求

   第三节 青年离婚困境的透视

    一 离婚困境面面观

     1.萌芽时期(1914~1919)

     2.破裂时期(1919~1920)

     3.结束期(1920~1921)

    二 离婚与离异女性的救济

   小结

  余论

   一 近代婚姻文化嬗变的意义

   二 未来婚姻的发展走向

 总序

在西方冲击下,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惨痛的教训,使觉悟的中国人开始寻找出路。正因为婚姻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重大,它顺理成章地成为近代先觉者反思国家、民族命运的起点,婚姻变革被赋予“强国保种”的悲壮语境。本书梳理1860~1930年中国婚姻文化的变迁历程,清晰地把握两性伦理和婚姻功能的变化脉络,得出该段时间中国两性的解放和个体自由度的提高,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的结论,并认为自此人们开始追求有尊严的生活。自由婚姻的展开是近代国人幸福生活的起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62。

4.〔荷〕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5.〔美〕W·古德著,魏章铃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6.〔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

7.〔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8.〔英〕罗素著,靳建国译《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

9.〔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98。

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1.〔美〕卡恩伯·梅·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2.〔美〕乔治·桑塔耶那著,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

14.〔保〕瓦西列夫:《情爱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5.〔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16.〔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8.〔英〕罗素:《性爱与婚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9.〔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0.〔奥〕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2013。

23.刘达临:《性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1986。

24.复旦大学历史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5.变烽:《妇女伦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6.庄锡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7.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8.陈其泰:《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

29.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1.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

32.蔡俊生:《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

33.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4.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5.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6.萧瀚:《大家西学:婚姻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

38.段少军:《性道德概论》,华龄出版社,2009。

39.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申报》

2.《时报》

3.《妇女月报》

4.《北京晨报》

5.《天义报》

6.《民国日报》及副刊《觉悟》

7.《万国公报》

8.《妇女周报》

9.《中华新报》

10.《大公报》

11.《解放画报》

12.上海《时事新报》及副刊《学灯》

13.《清议报全编》

14.《妇女日报》

15.《妇女时报》

16.《竞业旬报》

17.《民立报》

18.《民生日报》

19.《安徽俗话报》

20.《民国新闻》

21.《政府公报》

22.《警钟日报》

23.《顺天时报》

24.《醒俗画报》

25.《东方时报》

26.《京报》

1.《现代评论》

2.《社会学界》

3.《大中》

4.《东方杂志》

5.《女学报》

6.《解放与改造》

7.《妇女杂志》

8.《小说月报》

9.《直说》杂志

10.《星期评论》

11.《上海女子世界》

12.《留日女学会杂志》

13.《中国新女界杂志》

14.《星期评论》

15.《女子世界》

16.《新妇女》

17.《中华妇女界》

18.《家庭》

19.《大众生活》

20.《女子月刊》

21.《家庭杂志》

22.《妇女共鸣》

23.《华年周刊》

24.《新女性》

25.《女青年》

26.《社会问题》

27.《觉民》

28.《妇女评论》

29.《觉悟》

30.《共进》

31.《现代妇女》

32.《中国新女界》

33.《平民教育》

34.《民风》

35.《新世纪》

36.《新潮》

37.《东方杂志》

38.《少年中国》

39.《妇女之声》

40.《新青年》

41.《每周评论》

42.《中西闻见录》

43.《妇女杂志》

44.《妇女时报》

1.(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2.(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85。

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

4.(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7。

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

6.(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清)唐甄:《潜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

8.(清)蓝鼎元撰《鹿洲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1.大理院编辑处编《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出版社不详,1917。

2.《中国教育概况》,中华教育改进社,1924。

3.师复:《师复文集》,革新书局,1927。

4.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国劳动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

5.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影印。

6.《中国人口问题》,世界书局,1932。

7.吴毓顾:《邹平试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

8.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调查集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1939。

9.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0.国民政府教育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鉴》,南京正中书局,1947。

11.王韬:《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

1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出版社,1961。

13.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3。

14.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5。

1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三联书店,1979。

16.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陈望道:《陈望道文集》(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79。

19.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

20.李达:《李达文集》(1),人民出版社,1980。

21.陈望道:《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

2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24.宋教仁:《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

25.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三联书店,1981。

26.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7.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8.孙宝瑄:《望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9.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2。

30.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1.〔法〕史式微:《江南传教史》(1),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3),人民出版社,1983。

3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

3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

3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36.徐珂:《清稗类钞》(5),中华书局,1984。

37.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8.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编《天津女星社》,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39.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40.吴虞:《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1.中华妇女运动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人民出版社,1986。

4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43.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44.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5.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妇女运动文献汇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4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7。

47.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8.沈雁冰:《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9.康有为:《康有为全集》(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0.方行、汤志钧:《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

51.周建人:《周建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52.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53.瞿兑之:《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上海书店,1988

54.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书店,1989。

5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56.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58.任白涛译《近代恋爱名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

59.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60.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6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发行,1990。

6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63.陈虬:《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4.《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5.胡珠生:《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

66.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

67.周作人:《周作人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68.周天度:《沈钧儒文集》,人民出版社,1994。

69.邓菊英、李诚:《北京近代小学教育史料》,北京教育出版社,1995。

70.周作人:《周作人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71.姜泣群:《民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72.汪丹编《女性潮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73.胡适:《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

7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7。

75.张竞生:《张竞生文集》,广州出版,社1998。

76.张闻天:《张闻天早期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77.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

78.周质平编译《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9.吴振清等编《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0.季羡林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1.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广陵书社(影印本)2003。

82.〔美〕E·A·罗斯,晓凯译《E·A·罗斯眼中的中国》,重庆出版社,2004。

83.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论丛》(婚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84.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5.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群言出版社,2010。

86.殷梦霞、邓咏秋选编《民国司法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北京沧海丛书社,1932。

2.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2),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张羽等:《恽代英来鸿去燕录》,北京出版社,1981。

5.〔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北京出版社,1982。

6.冯沅君:《卷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凌淑华:《花之寺》,花城出版社,1986。

9.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6。

10.杨步伟:《一个女人的回忆》,岳麓书社,1987。

11.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0。

12.苏学林:《浮生九四》,台北三民书局,1991。

13.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

14.老舍著,舒济、舒乙编《老舍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15.肖凤:《庐隐 李唯建》,中国青出版社,1995。

16.苏学林:《苏学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17.〔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时事出版社,1998。

18.林伟民选编《海滨故人庐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9.李汝珍:《镜花缘》,岳麓书社,2005。

20.卫建民编《魂归陶然亭》,北京文学出版社,2002

21.杨绛:《我们仨》,三联书店,2003。

22.杨绛:《我们的钱媛》,三联书店,2005。

23.聂华苓:《三生影像》,三联书店,2008.

24.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书店,2008。

25.曾朴:《孽海花》,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26.范炎陪:《周有光谱》,群言出版社,2012。

27.民盟中央委员会:《君子至爱——沈钧儒家书》,群言出版社,2012。

28.黄慕兰:《黄慕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9.聂茂、孙少华:《女权先驱:董竹君》,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

30.盛成:《盛成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金天翮:《女界钟》,大同书局,1903。

2.何大缪:《女界泪》,京都书局,1908

3.卢寿篯:《婚姻训》,中华书局,1917。

4.东方杂志社:《家庭与婚姻》,商务印书馆,1923。

5.《家庭与婚姻》,商务印书馆,1925。

6.《专制婚姻史》,中外书局,1926。

7.德利于斯:《婚姻的创化》,开明书店,1927。

8.黄新民:《结婚制度》,光华书局,1927。

9.卡彭特:《恋爱论》,开明书店,1927。

10.顾颉刚:《苏粤的婚丧》,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学研究所,1928。

11.沈炳文译《女子恋爱心理之研究》,唯爱丛书社,1928。

12.S.S.译《恋爱与痛苦》,唯爱丛书社,1928。

13.杨虎啸、金钟华译《蔼理斯婚姻论》,上海美的书店,1928。

14.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上海新月书店,1928。

15.郭真:《结婚论ABC》,世界书局,1929。

16.罗敦伟:《中国之婚姻问题》,大东书局,1931。

17.陶希盛:《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1。

18.谭纫就:《中国离婚的研究》,中华基督教女青会全国协会,1932。

19.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33。

20.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1.麦惠庭:《中国家庭改造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22.吕诚之:《中国婚姻制度史》,龙虎书店,1935。

23.缪勒利尔:《婚姻进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24.徐志欣:《婚姻法浅论》,中华书局,1935。

25.辛克莱著,雯若译《婚姻与社会》,上海天马书店,1935。

26.朱采真:《废妾号》,北平进步研究社,1935。

27.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

28.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37。

29、陈东元:《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

30.李宜琛:《婚姻法与婚姻问题》,正中数据,1946。

31.沙千里:《婚姻·子女·继承》,生活书店,1947。

32.徐咏平:《婚姻问题通讯集》,文信书局,1948。

3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

1.〔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

2.石原皋:《闲话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3.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4.〔日〕山丽川:《中国女性史(1851~1958)》,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5.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

7.唐达、严建平、赵人俊:《文化传统与婚姻演变——对中国婚姻文化轨迹的探寻》,文汇出版社,1991。

8.戴伟:《中国婚姻性爱史稿》,东方出版社,1991。

9.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戴伟:《中国婚姻性爱史稿》,东方出版社,1992。

11.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2.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3.陶春芳、蒋永萍:《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14.李少兵:《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5.夏晓虹:《晚清文人与妇女观》,作家出版社,1995。

16.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7.邢莉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18.罗苏文:《女性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9.张怀承:《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0.陈漱渝:《五四文坛鳞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21.李长莉、闵杰、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2.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

23.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

24.〔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5.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

26.章义合、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7.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28.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

30.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

31.王跃生:《十八世纪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个案基础上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0。

32.姜义华:《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840—1949》(礼仪·乡情·宗教),学林出版社,2001。

3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4.汪汾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5.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中华书局,2001。

36.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7.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8.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9.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0.刘新平:《百时尚(1900~2000):婚姻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4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2.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3.徐杰舜:《汉族风俗史》,学林出版社,2004。

44.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5.叶灵凤:《世界性俗丛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6.杜菁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8.唐绍洪:《婚姻家庭的理性与非理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9.陈华文:《婚姻习俗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0.肖爱树:《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1.郭松义:《清代民间婚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52.葛红兵、宋耕:《身体政治》,三联书店,2005。

53.齐涛主编,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4.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5.〔美〕曼素恩、定宜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6.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7.王晓君:《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三秦出版社,2005。

58.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9.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

60.毛立平:《清代嫁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1.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文汇出版社,2007。

62.金安平:《合肥四姐妹》,三联书店,2007。

63.何玲华:《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4.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7。

65.耿光连:《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济南出版社,2009。

66.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7.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68.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9.孙孟英:《老上海的婚礼》,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0.范勇:《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1.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72.郭松义:《中国妇女通史》(清代卷),九州出版社,2010。

73.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九州出版社,2010。

74.王威:《性的历程:从两宋到明清》,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75.仲富兰:《国家:风俗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6.颜浩:《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77.〔美〕芦苇菁:《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78.刘长林等:《自由的限度与解放的底线——民国初期关于“妇女解放”的社会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1.王贤淼、吴福文:《带有特殊性的旧上海婚俗》,《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2.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3.徐永志:《清末政治社会变革对婚姻观变迁的推动》,《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

4.吕美颐:《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观》,《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

5.徐永志:《清末民初婚姻变化初探》,《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6.沈卫威:《鲁迅与胡适:婚恋心态与情结——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婚姻不幸》,《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7.徐建生:《戊戌女子解放新探》,《史学月刊》1989年第5期。

8.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9.沈卫威:《胡适婚姻略论》,《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

10.徐建生:《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变革思潮论述》,《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行龙:《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2.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家庭改制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3.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

14.徐光寿:《评陈独秀的婚姻家庭观》,《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15.谭学纯:《从俗语“郎才女貌”看男性文化的实质》,《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3期。

16.赵毅、赵秩峰:《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7.方道文:《〈围城〉四女性》,《河北学刊》1994年第4期。

18.梁景和:《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9.乐铄:《易识的叛逆与解放话语——现代妇女文学中的独身题材》,《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0.乔志强、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书局,1994。

21.张利:《论谭嗣同对封建家庭伦常的批判》,《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2.丁帆、陈霖:《重塑“娜拉”:男性作家的期盼情怀、拯救姿态和文化困惑》,《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3.乔以钢:《醒世骇俗的性爱篇章——略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南开学报》1995年第2期。

24.滕新才:《明朝中后期男女平等观念的萌动》,《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3期。

25.吕美颐:《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6.吕美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状况的历史考察》,《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1期。

27.阿克塞尔:《许广平,一个伟大的“第三者”》,《现代妇女》1996年第1期。

28.罗检秋:《民国初年的婚俗变革》,《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1期。

29.杨世宏、孔凡青:《妇女解放的价值标准和出路》,《妇女学苑》1996年1期。

30.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31.胡夏、吴效马:《“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内在理路》,《武陵学刊》1996年第4期。

32.郭松义:《清代的纳妾制度》,台湾《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6第4期。

33.徐永志、吕炳丽:《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论述》,《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4.梁景时:《近代中国维新派婚姻观透视》,《东方论坛》1997年第1期。

35.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6.尹美英:《“五四”时期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运动》,《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37.陈振江:《清末民初婚姻家庭变革运动的趋向》,《南开学报》1997年第4期。

38.钟年:《寡妇问题——社会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9.余齐昭:《孙中山的婚姻——记五位夫人的生平事略》,《广东史志》1998年第4期。

40.蒋美华:《中国近代妇女就业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41.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42.梁景和:《戊戌维新派的婚姻文化观》,《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

43.定宜庄:《清代满族的妾与妾制探析》,台湾《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8第6期。

44.梁景时:《清末民初婚俗的演变论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5.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6.高石钢:《民国时期农场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规则初探》,《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47.严昌洪:《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8.梁景时:《清末民初婚俗变迁唯物史观探幽》,《通化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9.高石钢:《民国时期农村婚姻论财规则初探》,《社会科学阵线》1999年第5期。

50.罗志田:《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1.林贤治:《娜拉:出走或归来》,《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期。

52.陈一筠:《婚姻家庭向何处去》,《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

53.秦永洲:《古代婚姻风俗的特点与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4.金德均:《儒家的人权思想——以唐甄的男女平等论为中心》,《东岳论丛》2000年第6期。

55.张伟、牛晓萍:《简析近代不同城市的离婚原因》,《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56.李长莉:《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7.朱梅:《20世纪初中国的性教育》,《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8.刘正刚、乔素玲:《近代中国女性的独身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59.吴成国:《清末民初的婚姻新气象及其评价》,《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60.王锋:《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61.游鉴明:《千山我独行?廿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女性独身的言论》,台湾《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1年第9期。

62.万建中:《民国风俗演进的时代特征》,《史学集刊》2001年第11期。

63.左玉河:《由“文明结婚”到“集团婚礼”——从婚姻仪式看民国婚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4.毛立平:《百年来清代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5.程郁:《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及其变迁》,《史林》2002年第2期。

66.梁景和:《民国初期“家庭改制”的理论形态》,《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67.安秀玲:《二十世纪初中国婚姻变动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68.安秀玲:《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5期。

69.李银河:《婚礼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0.李长莉:《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1.张伟:《近代上海离婚状况的比较》,《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72.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

73.严昌洪:《旧式婚礼折射的妇女地位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4.逸民:《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75.常彬:《从“红白玫瑰”看张爱玲对男性霸权文化观念的颠覆》,《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76.候杰、秦方:《近代知识女性的双重角色:以〈大公报〉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的考察》,《南方论丛》2003年第2期。

77.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发展的新趋向》,《中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8.夏晓虹:《晚清女性:新教育与旧道德——以杜成淑拒屈疆函为案例》,《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9.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80.陈文联:《五四时期“自由恋爱”思潮述论》,《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1.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权主义实践与理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82.程郁:《近代男性知识分子女权思想的产生极其矛盾——以梁启超为典型案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3.吴欣:《论清代再婚妇女的婚姻自主权》,《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

84.陈一筠:《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我对社会性别的浅见》,《中国性科学》2004年第3期。

85.关威:《五四时期关于婚姻自由的思想述评》,《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

86.郭瑞敏:《浅析民国时期妇女职业不发达的原因》,《文史杂志》2004年第4期。

87.王印焕:《近代学生群体中文化教育与传统婚姻的冲突》,《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88.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89.候杰、王思葳:《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悲剧命运评析——以张嗣婧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

90.肖扬碚:《文化的衰落与裂变——〈金瓶梅〉婚姻家庭文化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91.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性伦”文化》,《文史哲》2005年第1期。

92.尤小立:《胡适的婚姻及其新婚时的心态》,《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

93.李钊:《近代转型中的婚姻家庭——以〈醒俗画报〉为中心考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94.关威:《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离婚自由问题的讨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5.王海鹏:《〈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外妇女风俗的考察与评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6.刘强:《地方志中所见清代广东妾的形象》,《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5期。

97.刘晓红:《20世纪初中国农村包办择偶观存在的原因》,《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8.卞利:《明清时期婚姻立法的调整与基层社会的稳定》,《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9.雷家琼:《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0.〔日〕高导航:《1920年代的征婚广告》,《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1.赵德雷:《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02.王跃生:《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以“五普”长表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03.王雪峰:《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性教育的兴起》,《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04.胡雪莲:《民国广州报纸婚姻案件报道中的法律词语——从法律变革的视角看》,《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05.张研:《从婚书看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秩序——读〈清代民间婚书研究〉》,《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06.王海鹏:《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婚姻风俗的嬗变》,《天府新论》2006年第4期。

107.罗雪松、区艳霞:《老舍笔下的封建婚姻模式及女性人格现象》,《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8.彭贵珍:《论民国城市社会转型中的婚姻纠纷》,《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

109.艾晶:《离婚的权力和离婚的难局:女性离婚状况的探究》,《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10.王印焕:《试论民国时期京津两市婚姻自由的实施进度》,《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11.彭桂珍:《民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城市婚姻纠纷》,《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12.杨苏静:《矛盾与孔德沚的婚姻生活》,《报刊荟萃》2006年第12期。

113.李彦宏:《简论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婚姻变革思潮》,《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114.刘春玲、汪澎澜:《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5.邓红、刘海霞:《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嬗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16.段继红:《修道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清代知识女性对理想婚姻的设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7.张利民:《试论新民学会会员婚姻家庭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8.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119.谭志云:《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的妇女离婚问题——以江苏省高等法院1927~1936年民事案例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4期。

120.温文芳:《晚清孀妇再醮婚姻状况的研究与思考——〈申报〉(1899~1909年)孀妇典型案例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1.王跃生:《婚书的功能及其演变》,《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

122.张在兴、李健美:《民国华北农村婚姻行为中的陋俗问题》,《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23.张木森、李翠娥:《郑超麟的两次婚姻》,《政协天地》2007年第12期。

124.曹婷婷:《道光以来江浙地区略及略卖女性现象初探——清代刑部题本婚姻家庭纠纷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5.杨晓娟:《宋恕的近代婚姻家庭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6.张国义:《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127.艾晶:《无奈的抗争:清末民初女性对不良婚姻家庭的反抗》,《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8.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9.余华林:《20世纪20~40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问题论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30.杨晓红:《论五四转型时期婚姻观念和习俗的演进》,《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1.上善若水:《民国政首的奇趣婚姻》,《文史》2009年第1期。

132.王小艾:《张恨水:亦新亦旧的三段婚姻》,《婚姻与家庭》2009年第4期。

133.江百炼:《女性角色意识的张扬——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的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34.杜清娥:《民国时期山西知识青年婚姻的缔结》,《山西档案》2009年第4期。

135.杨新生:《〈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36.陈家萍:《杨绛:蓝印花布的婚姻》,《学习博览》2009年第10期

137.李淑苹、龚慧华:《浅析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的婚姻观》,《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38.程方、马晓雪:《清代山东妇女的婚姻与生育状况》,《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

139.楼小奴:《从清代档案看婚姻触礁后妇女的境遇》,《四川档案》2010年第1期。

140.陈发水:《论晚清民初中国婚姻礼俗观念的近代化变迁》,《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41.赵曦:《瞿秋白轰动上海的婚姻——采访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女儿瞿独伊》,《章回小说》2010年第3期。

142.曹勇:《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生婚姻主权问题》,《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43.柯力:《近代中国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44.彭定光:《论清代婚姻道德生活》,《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45.杜清娥:《民国时期山西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山西档案》2010年第6期。

146.吴倩:《〈情史〉的古代女性婚姻贞节观》,《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0期。

147.史飞翔:《梁漱溟的两次婚姻》,《文史博览》2010年第10期。

148.郑永福、陈可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中婚姻发展的新趋向》,《浙江学刊》2011年第1期。

149.徐静莉:《由客体到主体:民初女性婚姻权利的变化——以大理院婚约判解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1期。

150.余华林:《婚姻问题的观念史之新探索——民国妇女婚姻问题研究漫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51.梁景和:《论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婚姻文化的变革》,《明清论丛》2011年第11辑。

152.哈玉红、门忠民:《传统与现代:“五四”时期贞操观的现代转型》,《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1期。

153.余华林:《民初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现象之论争——以郑振壎事件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6期。

154.项裕荣:《清代文言小说“破家”母题研究——由〈聊斋志异〉管窥清初文人对婚姻制度的反思与突围》,《学术论坛》2012年第1期。

155.薛菁、郭翠梅:《明清福州地区婚姻论财风尚之成因探析》,《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56.吴正东、姚伟钧:《清代湖南婚姻礼仪消费及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57.何黎萍:《试论近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58.吴晓玲:《封建婚姻的不同书写——沈从文〈萧萧〉、何其芳〈哀歌〉和萧干〈雨夕〉比较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59.左际平:《从婚姻历程看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男权的复杂性》,《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160.许妍:《情和忠的危机——“五四”知识分子的婚姻和情爱选择》,《成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61.梁景和、王峥:《中国近代早期国人眼中的欧美生活——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62.梁景和、廖熹晨:《女性与男性的双重解放——论清末民初婚姻文化的变革》,《史学月刊》2012年第4期。

162.殷俊玲:《从民间文献看晋商的婚姻生活》,《晋阳学刊》2012年第4期。

162.向仁富:《近代广东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思潮探析——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例》,《前沿》2012年第6期。

163.雷家琼:《论五四后十年间逃婚女性的生存环境》,收入梁景和主编《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蓝承菊:《五四新思潮冲击下的婚姻观(1915~192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2.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学位论文,2005。

4.刘晓琴:《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约》,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姚舞艳:《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李月华:《“五四”时期婚姻自由观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项利文:《1912~1931年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几个断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司娟:《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研究(1912~193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李晋霄:《民国年间婚姻关系解除探究——以20世纪30年代河北省高法案例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李静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婚姻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刘延辉:《台基与近代城市社会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