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私事化”研究(1978-2000)图书

"Having Become Personal Matter Gradually" on Chinese Marriage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1978 to 2000

SSAPID:101-8610-3622-31
ISBN:978-7-5097-9611-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试图分析婚姻逐渐走向私事的过程中,国家、单位、家庭、个人关系的变化,得出国家对婚姻干预逐渐弱化的趋势,婚姻由家庭包办逐渐转向尊重个人自主。但同时,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婚姻虽在正逐渐向法律约束转型,但家庭仍参与甚至包办婚姻,社会趋同的潮流也制约个人的自由度,而且个人在婚姻领域出现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弱化的现象。对于这些内容的清醒认识,有利于父母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又能维护国家、社会、家庭的和谐秩序。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丛
作 者: 董怀良
编 辑:宋淑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索引

 编委会

 作者简介

 总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 主要创新点

  四 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五 资料介绍

  六 相关概念和研究时空

   (一)相关概念

    1.“私事”与“私事化”

    2.“自由”与“私人领域”

   (二)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七 结构说明

 第一章 婚姻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

   1.严防异性之间接触

   2.女性“从一而终”

  第二节 婚姻干预和婚姻自由的流变

  小结

 第二章 爱情:理想化的追求与凸显的性诉求

  第一节 爱情的国家取向日趋弱化

   一 关于婚姻基础的讨论:“政治”抑或“爱情”

   二 爱情的社会意义日趋淡化

   三 同性恋的非罪化和非病化

  第二节 爱情意识逐渐高涨

   一 爱情的政治束缚被突破

   二 理想化的爱情追求

   三 恋爱的浪漫化

    (一)恋爱动机的变化

    (二)恋爱行为的变化

     1.恋爱主动性变化

     2.从隐蔽、含蓄到公开、直接

     3.恋爱持续时间

     4.失恋现象逐渐增多

     5.恋爱联系方式

  第三节 性与婚姻的分离趋势

   一 婚前性关系凸显

   二 试婚现象增多

   三 贞操观的转变:“淡化”与“期盼”

    (一)80年代,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中,贞操被高度重视

    (二)宽容化的贞操氛围

    (三)贞操观念依然严重

  小结

 第三章 择偶:家庭干预的回潮与个人自由度的增强

  第一节 家庭对婚姻干预的增强

   一 包办婚姻的回潮

   二 个人的抗争

  第二节 择偶途径与决策模式的转变

   一 新式择偶媒介的兴起

    (一)报刊征婚

    (二)婚姻介绍所

    (三)“电视红娘”

    (四)“电脑红娘”

    (五)其他择偶方式

   二 择偶网络的社会化

    1.城市择偶网络

    2.农村择偶网络

   三 择偶决策模式趋于代际协商

    1.城市中的择偶决策模式

    2.农村中的择偶决策模式

  第三节 择偶标准的多元化

   一 不同群体择偶地位的升降

    1.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中期:“文凭热”与知识分子受青睐

    2.80年代中期:经济富裕群体的地位上升,知识分子、军人地位下降

    3.90年代:富裕群体继续升值,职业稳定群体重受青睐

   二 择偶指标的物质化与个体化

    (一)政治条件对择偶影响力减弱

    (二)物质条件日益被重视

    (三)户籍的影响力在淡化,学历和职业日益被重视

    (四)生理条件始终被重视

    (五)适应社会形势,有利于家庭幸福的人品和个性受到重视

    (六)双方融洽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第四节 涉外婚姻的潮起潮落

   一 涉外婚姻的政策转变

   二 涉外婚姻变迁的特征

  小结

 第四章 礼仪:个性化与趋同的潮流

  第一节 婚约的订立与解除

   一 订婚数量回升

   二 婚约的订立

   三 婚约的解除

  第二节 婚姻支付

   一 男方家庭婚姻支付——彩礼

   二 女方家庭婚姻支付——嫁妆

    (一)嫁妆的时代特色

    (二)女青年“自挣”的嫁妆

  第三节 婚礼仪式

   一 模式化的婚礼仪式

   二 个性化的婚礼仪式

  第四节 结婚消费的升高与国家、群众的抵制

   一 结婚消费的升高

    (一)接新娘的交通工具

    (二)婚礼服饰

    (三)记录婚礼过程

    (四)婚宴

    (五)礼物及礼钱

   二 国家、群众对结婚高消费的抵制

    (一)国家对婚姻高消费的抵制

    (二)群众自发的抵制活动

    (三)婚姻当事人对奢华婚礼的抵制

  小结

 第五章 离婚与再婚:婚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

  第一节 离婚率持续升高

  第二节 离婚方式文明化

   一 “闹”离婚

   二 协议离婚

   三 诉讼离婚

    (一)调解

    (二)判决

  第三节 离婚现象凸显的原因

   一 个人对婚姻幸福的追求

    (一)“从一而终”观念的逐渐转变

    (二)婚姻“生育合作社”“经济互助组”日趋向“心理文化共同体”发展

    (三)平淡生活对爱情的消弭

    (四)性意识觉醒

    (五)人们对婚姻依附程度减弱

   二 婚外情泛滥

    (一)80年代的“婚外情”

    (二)90年代的“婚外性”

    (三)“婚外情”该不该管?

   三 离婚的社会氛围日趋宽松

  第四节 再婚

   一 再婚现象日渐凸显

   二 再婚形势依然严峻

  小结

 第六章 婚姻嬗变的特征、局限和趋势

  第一节 婚姻嬗变的特征

   一 婚姻的个人本位日渐凸显

   二 婚姻向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双向发展

    (一)婚姻向私人领域发展

    (二)婚恋向公共领域发展

   三 婚姻的个性化与趋同

    (一)个性化的趋势

     1.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个体意识的发展

    (二)社会趋同之势

  第二节 婚姻嬗变的局限

   一 局限的表现

   二 局限的原因

  第三节 婚姻嬗变的趋势

   一 婚姻“私事”的发展方向: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二 婚姻由突破外部束缚逐渐向突破自身束缚发展

    (一)“有私无公”时期

    (二)“重公轻私”时期

    (三)“公私均衡”发展时期

    (四)个人私事时期

 后记

本书在试图分析婚姻逐渐走向私事的过程中,国家、单位、家庭、个人关系的变化,得出国家对婚姻干预逐渐弱化的趋势,婚姻由家庭包办逐渐转向尊重个人自主。但同时,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婚姻领域的国家行政干预虽然弱化,但逐渐向法律约束转型,家庭仍参与甚至包办婚姻,社会趋同的潮流也制约个人的自由度,而且个人在婚姻领域出现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弱化的现象。对于这些内容的清醒认识,有利于国家、单位、家庭及个人自我定位,能促使个人在婚姻领域的合法行动,有利于父母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认清婚姻领域中哪些事情不必干预,哪些可以干预以及干预的程度,有利于形成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又能维护国家、社会、家庭的和谐秩序。

《白虎通》《列子》《礼记》《孟子》《诗经》《史记》《说文解字》《易经》《左传》《战国策》等。

1.程继隆:《社会学大词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2.陈国强主编,石亦龙副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费穗宇、张潘仕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彭立荣主编《婚姻家庭大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申士垚、傅美琳编著《中国风俗大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

6.孙鼎国、李中华等主编《人学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吴泽霖总纂《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9.中国大百科辞典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辞典》(五)(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北京日报》《参考消息》《大河报》《当代生活报》《光明日报》《家庭与生活报》《今日家庭报》《人民日报》《生活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中国妇女报》等。

《大家》《都市主妇》《妇女之友》《妇女生活》《婚姻与家庭》《婚育与健康》《家庭之友(爱侣)》《家庭》《家庭之友》《民主与法制》《南风窗》《南方人口》《青年一代》《青年文摘》《人生与伴侣》《社会杂志》《时代潮》《生活与健康》《三月风》《现代妇女》《现代交际》《现代健康人》《中国女性》《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爱情麻辣烫》《东宫西宫》《等到满山红叶时》《疯狂的代价》《风雨丽人》《弧光》《今年夏天》《渴望》《庐山恋》《来来往往》《蓝屋》《轮回》《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牵手》《人生》《我们的80年代》《王贵与安娜》《一声叹息》《一家两制》《一年又一年》等。

《每一次》《诱惑的街》《牵挂你的人是我》《爱情鸟》《移情别恋》《心太软》《爱》《单身情歌》《冬天里的一把火》《跟着感觉走》《滚滚红尘》《恋曲1980》《妹妹你大胆地朝前走》《你潇洒我漂亮》《让我再看你一眼》《同桌的你》《无言的结局》《我想有个家》《潇洒走一回》《又见炊烟》《月亮代表我的心》《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爱情的位置》《爱是不能忘记的》《别人的丈夫与你无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蓝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安凤兰:《姑娘喜欢什么样的小伙子:婚姻介绍所专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程继隆:《婚姻异离面面观——一百个离婚案的背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3.董锡健、范崇尧:《婚姻介绍所内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冯方回:《中国婚姻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5.法学教材编辑部《婚姻法教程》编写组:《婚姻立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

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78~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每年一册)。

7.李东山、沈崇麟:《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调查双变量和三变量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8.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编《婚姻登记管理资料汇编(1950~2003.5)》,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9.《民主与法制》编辑部编《婚姻案件100例》(增订本),民主与法制杂志社,1981。

10.民政部计划财务司编《民政统计历史资料汇编》(1949~1992),冶金印刷厂印刷,1993。

11.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沈崇麟、李东山、赵峰主编《变迁中的城乡家庭》,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3.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七城市调查报告和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山东省民政厅编《婚姻登记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8年(内部资料)。

15.孙立坤:《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查》,人民出版社,2004。

16.五城市家庭研究项目组:《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家庭调查报告和资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7.杨知勇、秦家华、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

18.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组编《当代中国农村家庭:14省(市)农村家庭协作调查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19.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课题组:《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0.欧阳若修、韦向学编《中国婚俗集锦》,漓江出版社,1986。

1.〔美〕弗克斯·巴特菲尔德:《苦海沉浮——挣脱10年浩劫的中国》,张久安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家庭》杂志社编《不老的爱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3.《家庭》杂志社编《体育明星的爱情世界》,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

4.《家庭》杂志社编《名人的浪漫副歌》,凤凰出版社,2009。

5.《家庭》杂志社编《绝对诱惑》,海天出版社,2004。

1.《董怀良访谈录》(未刊稿)

2.安顿:《回家: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二》,新世界出版社,1998。

3.安顿:《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新世界出版社,1995。

4.安静采编《一些人的婚姻观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5.安琪编著《单身隐私——50名单身男女的情爱生活的口述纪实》,团结出版社,1996。

6.《夫妻剧场》节目组:《夫妻剧场——名人情感实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7.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组:《绝恋·鲁豫有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

8.黄梅子:《网络姻缘: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东方出版社,2006。

9.何况主编《漂在北京的女人》,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

10.李泽川:《中国试婚现象调查——21位试婚者采访实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1.刘应杰、张其仔策划,刘达临等著《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2.司徒玫:《情人、夫妻和第三者口述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3.施建伟:《中国婚姻状况剖析》,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14.陶林:《18位前妻的口述实录》,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5.田子主持:《铿锵二人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16.于秀:《情感走私调查——试看〈婚姻家庭法〉能否约束人的情感与性》,改革出版社,1999。

17.周文有:《征婚遭遇:50位非常男女征婚手记》,改革出版社,1999。

18.赵学林:《阴影——对第三者婚姻状况的调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9.张薇、罗依主编《国民心态访谈》,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1.〔英〕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4.〔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6.〔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

7.〔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8.〔法〕菲利浦·阿利埃斯、〔法〕乔治·杜比主编《私人生活史》,宋薇薇、刘琳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9.〔美〕 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0.〔奥地利〕弗洛伊德:《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11.〔美〕威廉·J.古德:《家庭》,魏章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3.〔日〕国分康孝:《婚姻心理分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14.〔德〕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15.〔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2009。

16.〔保加利亚〕基·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7.〔日〕津留宏、泉宇佐:《结婚心理学》,孔克勤、李金陵、莫邦伟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18.〔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9.〔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自由是什么》,唐发铙译,学林出版社,2007。

20.〔英〕罗素:《婚姻革命》,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

21.〔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王燕生、杨立等译,中华书局,2001。

22.〔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3.〔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25.〔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26.〔日〕山田昌弘、白河桃子:《“婚活”时代》,郑杨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7.〔保〕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8.〔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三卷本),李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

29.〔比利时〕许让神父:《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合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0.〔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

3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8。

32.〔美〕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3.〔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4.〔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5.〔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午晴:《当代中国的单位变革与家庭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3.曾毅:《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曾盛聪、林滨、葛桦等:《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人民出版社,2005。

5.陈方:《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

7.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陈重伊:《中国婚姻家庭非常裂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楚成亚、徐艳玲:《变迁、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实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0.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1.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文汇出版社,2007。

12.方刚:《同性恋在中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

14.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15.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

16.费孝通:《江村的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7.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樊静:《中国婚姻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19.郭道辉:《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

20.郭传火:《中国当代试婚潮》,作家出版社,1993。

21.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2.黄俊杰、江宜桦编《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4.韩笑编《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5.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文汇出版社,2002。

26.吉国秀:《婚姻礼仪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源镇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7.嵇建珍:《围城内外:中国婚外恋揭秘》,漓江出版社,1998。

28.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9.林明鲜:《中国的婚姻和社会干预的变迁》,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0.刘泽华:《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法律地位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32.李汉林:《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东方出版中心,2006。

33.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4.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5.刘新平:《婚姻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36.刘达临:《婚姻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37.李劭南:《当代北京婚恋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38.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39.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0.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1.李强主编《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2.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雷洁琼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转型期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4.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5.李强:《自由主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6.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7.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8.梁景和等:《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以婚姻·家庭·妇女·性伦·娱乐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9.梁景和:《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4)。

50.梁景和:《社会生活探索》(第1~5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13)。

51.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2.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3.李银河:《李银河自选集:性、爱情、婚姻及其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54.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5.李银河:《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56.李银河:《李银河说性》,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57.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58.李虹、周晓燕:《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冲突与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59.陆益龙:《户口超越——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0.孟昭华、王明寰、吴建英:《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61.马春华、李银河等:《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变迁——基于五城市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2.马役军:《婚姻大世界——中国涉外婚姻十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1。

63.潘允康:《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64.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66.薛冰:《历史与逻辑:公共性视域中的公共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7.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9.苏晓康等:《阴阳大裂变》,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70.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1.唐达、严建平、赵人俊:《文化传统与婚姻演变:对中国婚姻文化轨迹的探寻》,文汇出版社,1991。

72.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73.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物出版社,1999。

74.魏光奇:《中西文化观念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75.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76.王小章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7.王小锡等:《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8.徐安琪:《离婚心理》,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

79.肖爱树:《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80.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1.徐安琪:《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2.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3.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9。

84.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85.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6.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87.岳庆平:《婚姻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8.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89.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0.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1.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8。

92.严昌洪:《20世纪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

93.烨子:《爱情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94.叶童、朗月:《激荡的情史:1949~1999中国的婚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95.张李玺:《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6.张红:《从禁忌到解放:20世纪性观念的演变》,重庆出版社,2006。

97.张树栋、李秀领:《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98.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

99.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

100.翟学伟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1.赵绍玲:《涉外婚姻在爆炸》,作家出版社,1989。

10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3.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包宗顺:《鉴证与探索——农村改革三十年》,凤凰出版社,2011。

2.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昆明市妇联婚姻家庭、家庭教育研究会:《婚姻家庭·家庭教育论文集》,1988。

4.刘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5.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编《妇女研究在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6.《中美妇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7.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8.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婚姻家庭文集》,法律出版社,1983。

1.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湖南师范大学,2002。

3.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河北大学,2010。

4.李飞龙:《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中央党校,2010。

5.刘增:《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中国人民大学,2012。

6.李憣:《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黑龙江大学,2011。

7.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中共中央党校,2004。

8.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吉林大学,2011。

1.刘玲:《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西北工业大学,2003。

3.秦利军:《新旧变革中的婚俗文化》,兰州大学,2007。

4.孙卫:《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孙婷:《农村结婚消费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7。

6.岳淑茗:《现代婚礼对传统婚礼的继承与变革》,山东大学,2009。

7.尹丽超:《面子理论视角下农村婚礼仪式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8.钟祥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安徽大学,2005。

9.张涛:《面子理论视角下的婚姻仪式研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

10.张学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离婚率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

11.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广西师范大学,2005。

1.陈新欣:《婚外性关系及道德评判》,《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2.丁金宏、杨鸿燕等:《论新时期中国涉外婚姻的特征与走向——以上海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3期。

3.杜江涌:《家庭自治、国家干预与中国的婚姻制度立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龚晓洁:《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价值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5.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6.纪秋发:《北京青年的婚姻观——一项实证调查分析》,《青年研究》1995年第7期。

7.林明鲜:《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的变迁——以〈人民日报〉(1950~1997)的婚姻报道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林明鲜:《民国时期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以〈人民日报〉(1946~1948)的婚姻报道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李飞龙:《国家权力与农村私人生活领域的变革(1949~1978)——以农村婚姻的解体为考察中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0.李溱:《私人生活:婚姻与社会性别建构——以广西靖西岳镇壮族社区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11.李华:《农民私人生活变奏曲——〈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述评》,《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12.李晓辉:《公域与私域的划分及其内涵》,《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马忆南:《婚姻家庭法领域的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文化纵横》2011年第1期。

14.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荣娥、吴俊映:《婚姻礼仪的功能弱化、仪式变迁与村庄文化——以鄂中荣村调查为例》,《理论界》2009年第5期。

16.单光鼐:《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变化趋势》,《青年研究》1986年第7期。

17.尚会鹏:《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青年研究》1997年第9期。

18.孙秀艳:《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社会》2002年第4期。

19.田晓虹:《转型期择偶模式的实态与变化》,《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20.田先红、陈玲:《打工经济对农村青年婚姻生活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

21.谭深:《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22.王水珍:《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择偶观念的变迁》,《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23.武秀英:《对“试婚”同居的道德评价》,《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4.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以1949年以来择偶标准变迁为例》,《青年探索》2011年第1期。

25.萧杨:《婚姻法与婚姻家庭50年》,《中国妇女》2000年第5期。

26.许多澍:《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择偶偏好的变迁及其社会成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7.薛亚利:《婚姻礼仪: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8.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9.叶文振:《论市场经济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和对策》,《人口研究》1997年第3期。

30.杨新科:《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西北人口》1997年第3期。

31.燕继荣:《私域、公域的分野 自由、权威的统一——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及其启示》,《探索》1994年第3期。

32.杨泽波:《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33.杨玉:《关于婚姻支付变迁研究的文献综述》,《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14期。

34.张自华:《当前农村青年婚恋观念变化的调查》,《青年研究》1995年第10期。

35.张剑伟:《公私域界分对公民民主意识生成的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