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2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图书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nomics

SSAPID:101-3007-2733-97
ISBN:978-7-5097-038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收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专家的最新成果。内容包括在我国社会主义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后记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我的经济理论研究简要回顾

   一

   二

   三

  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一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二 理论特征及基本立场

   三 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轨迹

   四 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流派

    1.美国垄断资本学派

    2.不发达政治经济学

    3.市场社会主义

    4.管理学派

    5.分析马克思主义

  论财富的源泉及其涌流

   一 财富的初始源泉

   二 财富的派生源泉

   三 劳动积累在财富源泉涌流中的特殊作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首先要从哲学的高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原理来自经济学——剖析生产方式

   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1.自然条件

    2.生产力自身的构成

   关于生产关系的原理

    1.商品所有者的交换关系(市场经济)

    2.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生产关系

  现代科学劳动问题答客问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过渡时期的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论马克思的价值与分配理论

   一 价值理论:总量与相对价格

   二 斯拉法与剑桥资本争论

   三 技术关系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四 价值与价格:转形问题

   五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资本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条理论主线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是提高剩余价值率

   二 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与提高剩余价值率

   三 当剩余价值率既定时,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就必须增加可变资本量和提高资本周转的速度

   四 不变资本节约

   五 马克思关于资本利润率提高条件的学说值得高度重视

    1.社会主义经济也要提高利润率

    2.要构建和谐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试析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一 国际价值的形成

   二 国际价值的基础

   三 影响国际价值的要素

   四 国际价值的转形

   五 国际价值的实现

  理论的彻底性决定科学性

   一

   二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辨析

   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形式上的缺憾

    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文字表述存在逻辑混乱

    2.两种矛盾的分配制度的生硬扭合

   二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理论上的冲突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

    2.分配的依据和对象是什么

    3.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怎样结合的

   三 斯密困惑的马克思解

  “社会主义资本”与相关范畴及其他(学习札记)

   一 前言

   二 社会主义资本:定义、作用和必然性

  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二重性与抽象性

   一 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二重性

   二 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抽象性

  两大部类交换的均衡条件

   一 部类内部交换的均衡条件

   二 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均衡条件

   三 劳动力需求饱和条件下的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均衡

  创新经济学的六大切入点

   一 如何使经济学理论更加科学化

   二 如何使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

   三 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公理性立足点

   四 什么是科学的价值理论

   五 什么是供求的本质

   六 什么是生产关系的本质

  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一 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大论战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立斗争的庸俗经济学思想体系

   三 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地位

  论商品价值

   一 商品的本质特性及其外在属性的演变

   二 商品的价值表达

    1.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

    2.从价值创造看商品的价值表达

    3.从价值具体形成看商品的价值表达

   三 商品价值表达的应用

    1.商品的时空概念

    2.“商品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错误的

  论马克思农业特性与资本推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 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关系

   二 信贷资金短缺制约“三农”发展

   三 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3.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价值总量之谜”再解

   一 谜之求解

    (一)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静态与局部分析

     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动态与总量分析

   二 国民收入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

  马克思物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一)西方物流思想及其评述

    (二)国内物流思想及其述评

   二 马克思物流理论分析

    (一)马克思物商分流理论

    (二)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

     1.流通费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问题

     2.企业实现利润的成本问题

    (三)马克思物流活动增值性理论

     1.物流是产业部门,创造场所价值

     2.加快物流速度,节约流通时间,创造时间价值

     3.“及时生产”,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4.物流和其他制造业合理布局

     5.节约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益

     6.节约保管费用,减少库存占用资金

   三 马克思物流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物商分流理论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

    (二)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是现代物流科学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1.有利于促进物流的合理化

     2.有利于促进物流的现代化

     3.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4.有利于信息、交通技术创新

  信息商品的价值结构与价值实现

   一 信息商品及其特征

   二 信息商品的价值结构

    1.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

    2.信息商品的价值

   三 信息商品的价值实现

    1.信息产品价值的实现

    2.货币价值的实现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资本论》的信用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一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信用的界定

    (二)信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基础薄弱

    (二)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

    (四)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

    (五)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

   三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加快和完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3.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

     4.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树立信用形象

     5.正确确立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二)进一步改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模式的对策

     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2.建立客户分类管理制度

     3.制定客户信用奖惩政策措施

     4.控制货物销售的信用额度

     5.严格应收账款跟踪监控管理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

   一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表明产业间要协调发展

   二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措施

    1.要明确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总体目标和原则

    2.确立科技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提高素质

    5.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门槛,减少退出成本

    6.实行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有机结合

    7.培育产业集群

    8.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9.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向高效节约生态型转变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FDI理论指导中国的引资实践

   一 马克思的FDI理论

    1.资本的本质

    2.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与实质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或后果

   二 列宁的FDI理论

    1.关于帝国主义的FDI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的FDI理论

   三 邓小平的FDI理论

    1.社会主义中国利用FDI的原因

    2.中国利用FDI的前提与方式

    3.利用FDI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四 对马克思主义FDI理论的整体评价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

   二

  论国有企业的按劳分配原则

   一 按劳分配的范围

   二 级差收入的调节

   三 企业内部的按劳分配

   四 按劳分配的收入差距拉开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特点

   一 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规定

    1.按劳分配是覆盖全社会唯一的分配方式

    2.分配媒介是不能流通的劳动券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4.劳动者个人消费品是以实物形式直接分配

   二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中的现实

    1.按劳分配不是覆盖全社会的唯一方式,而是以其为主体兼与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借助货币媒介

    3.按劳分配不是由社会直接实施,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必须通过企业和市场层次来实现。

   三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特点

    1.按劳分配实施主体的多重性

    2.按劳分配的客体范围的广延性

    3.按劳分配内容的多样性

    4.按劳分配量评价尺度的复合性

    5.劳动收入额增长幅度的滞缓性

    6.国家对按劳分配实施的调控方式的非计划性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的阶段性特征和传导机制

   一 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二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的阶段性特征

   三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关机制

  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问题分析

   一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劳动收入

   二 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还存在一部分非劳动收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 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制度需求

   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1.“以人为本”是以全体人民为本,是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以人为本”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类中心论”具有本质的不同

    3.“以人为本”要求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悖论

    1.我国的经济增长成就喜人,但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严重存在

    2.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但各种类型的环境损失不容忽视

    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度消费盛行,有悖于可持续原则、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约束与重建

    1.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制度重建

    2.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重建

    3.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重建

  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 发展观的发展:经济思想史的视角

   二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原则

    1.物本主义发展观

    2.唯经济主义发展观

    3.自发发展观

   三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创新

    1.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4.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城市土地“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2.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3.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

   4.土地租赁及地租理论

  以资本循环带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 链接资本循环和资源循环利用过程

   二 激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三 创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一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的含义

   二 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中的作用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节约资源的观念

    (三)按照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要求深化体制改革

    (四)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政策

    (五)加强节约资源的法制建设

    (六)积极发展和大力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自主创新技术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八)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九)切实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

    (十)借鉴外国经验

  排除新自由主义的干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批判新自由主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否定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经济增长中的物质平衡问题探讨

   一 物质平衡观是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二 计划安排的物质平衡能否实现

   三 一些跨国公司活动给我们的启示

  农业增加值与财政农业支出之间的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研究

   一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二 检验模型

    1.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2.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3.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三 检验结果

    1.数据处理

    2.农业增加值与国家财政农业援助支出的单位根检验

    3.农业增加值与财政农业援助支出之间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4.农业增加值与财政农业援助支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四 结论

  转轨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制度分析

   一 转轨时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的表现

   二 转轨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制度原因

    1.农民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的缺失

    2.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

    3.分权改革过程中,政府事权划分模式和财权划分模式的不相称,是转轨时期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加剧的体制因素

   三 结论和建议

    1.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2.完善农村财政中的转移支付体系,实现城乡平等的公共产品的制度内供给

    3.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改进“一事一议”的需求表达制度

    4.提高农民自组织化程度,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多向度创新推动民营企业新发展

   一 民营企业应走多向度创新之路

   二 民营企业多向度创新的目标

   三 民营企业多向度创新的内容

   四 民营企业多向度创新的条件

  从虚拟到企业虚拟化运营

   一 当前学术界在企业虚拟化运营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

    (一)对虚拟企业的不同认识

    (二)对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

   二 研究企业虚拟化运营问题应从厘清“虚拟”含义入手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是人类多种虚拟活动在企业运营中的创新和结合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的实践动因及形成的运营优势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观念的变迁推动了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

    3.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股票市场与产业成长的良性结合

   一 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现状

    (二)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我国股市存在的制度缺陷束缚股市与产业成长良性结合原因分析

   二 推进股市与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定位政府与股市,为股市与产业成长良性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通过股权融资中的产业选择,促进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优化

    (三)正确定位股票市场,鼓励符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优质企业上市

    (四)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兼并重组机制,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

    (五)加强中小企业板块的建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好务

    (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

  政府行为外部性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研究

   一 “政府行为外部性”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解释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

    (二)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理论解释

     1.政府的“经济人”角色是政府行为外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

     2.公共选择过程中各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政府行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3.政府制度的特殊性质是政府行为外部性产生的“催化剂”

   二 从政府行为外部性角度透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

    (一)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认识

     1.从纵向来看(历史比较),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趋势

     2.从横向来看(国际比较),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处于偏大状态

    (二)政府行为深刻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1.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变革诱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2.政府的政策偏好促进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3.政府行使制度职能不力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4.政府行为扭曲拉大了收入差距

    (三)政府行为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表现

     1.政府行为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符合外部性的一般特征

     2.政府行为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符合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本质特征

   三 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矫正与预防——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路

    (一)对已经形成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矫正

     1.矫正制度“缺位”导致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

     2.矫正政策“滞后”导致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

     3.矫正适当的政策导致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

    (二)对尚未出现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预防

     1.强化约束机制

     2.强化监督机制

     3.强化激励机制

     4.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

  股票价格“虚拟”问题的研究

   一 股票价格“虚拟”的必然性

   二 对股票价格虚拟的合理范围及其价值投资取向的判断

   三 以价值投资的理念引导中国股市价格虚拟的合理波动

    (一)通过社保基金的股票价格投资的示范效应,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二)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价格必须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三)建立股票价格投资发生价位出现“偏差”的防范体系

    (四)通过观察分析市场股价波动状态,判断出市场的承载能力,把握好股市扩容的节奏

    (五)通过对股价波动的监控系统,强化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的预防机制

  论产业内劳动力的转化与发展

   一 三次产业理论框架下的劳动力转移规律

   二 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与发展的现象

   三 劳动属性分析: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与发展的原因

  人力资源和谐配置探要

   一 人力资源和谐配置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 人力资源和谐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 人力资源和谐配置是解决现阶段不和谐现状的有效举措

   四 人力资源和谐配置是合理配置的终极标准

    1.在宏观上,必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在中观上,必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序开发利用

    3.在微观上,必须有利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研究综述

   一 “为什么”要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什么”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状况

     1.现状类型

     2.问题

     3.影响因素

   三 “如何”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发展与规范

    (二)模式与途径

    (三)政府的作用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一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

   二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1.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性

    2.劳动力转移地域的广泛性

    3.劳动力异地转移的长期性

    4.外出人员工资性收入对其家庭纯收入影响的显著性

    5.外出人员人力资源的“精英”性

   三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流动存在明显的自发性

    2.劳动关系非规范化,普遍缺乏社会保障

    3.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农民工多处于城市生活的最底层

    4.缺乏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的法律政策和规划措施

    5.非正规就业的服务系统尚不完善,农民工就业成本较高

   四 加快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立法和法律保护,为进城农民工维权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剩余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市场环境

    4.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对非正规就业部门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就业补贴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一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检验标准

   二 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从宏观背景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调控常态化,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从发展现状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进入一个重要关键时期,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从发展动力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后发效应必将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三 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增强有效需求拉动力

    4.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5.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

    6.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信用资源开发:利益综合与路径选择

   一 我国信用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 利益综合:信用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分析

    1.信用资源开发,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利益产生的过程

    2.信用资源的开发,是多个经济行为主体良性互动、利益共赢的选择过程

    3.信用资源的开发,是利益生成的博弈过程,并最终保证供求双方实现利益共享

   三 路径选择:信用资源开发的理性省察

    1.加快信用资源开发的制度体系建设

    2.加快信息开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加快发展信用产业

    4.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资源同时开发与利用并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

   二

   三

   四

  模块化生产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二重影响分析

   一 模块化生产

   二 模块化生产的优势及其趋势

    1.模块化生产能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设计、研发、生产等活动,实现局部的技术突破

    2.模块化生产可以减少企业合作中的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

    3.模块化生产可以实现模块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的统一,为消费者提供自由组装的个性化产品

    4.模块化生产迎合了绿色营销理念,可以通过部件回收的方式进行再利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 模块化生产对我国经济的二重影响

    1.通过承接外包业务而获得加工生产的机会,并能获得前沿信息与技术

    2.进行局部技术创新的可能

    3.企业参与设计的可能

    4.模块化生产可能造成我国比较优势刚性

   四 我国面对模块化生产的选择

    1.为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要力求产品的模块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国际统一的即插即用端口,做到生产标准化

    2.适时地由制造模块到设计、营销模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我国企业同样应该享受模块化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支持自主创新

   一 资本市场:科技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1.成熟、强大、高效的资本市场能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2.成熟、强大、高效的资本市场,能为风险投资资本提供顺畅的退出渠道

    3.成熟、强大、高效的资本市场,能为科技人员价值提供简捷的实现途径

    4.成熟、强大、高效的资本市场,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二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

   三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问题剖析

    1.资本市场体系不尽合理,难以真正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2.风险投资体系不尽完善,难以真正做好上市资源的培育工作

   四 支持科技自主创新之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

    1.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建立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2.促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完善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视角分析

   一 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1.繁荣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经济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3.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

   二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生产力发展方式

   三 发展民营经济,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农业保险

   一 导言

   二 农业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1.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

    2.高保险费率的原因分析

     3.高赔付率的原因分析

   三 解决农业保险低效率的政策建议

  比较优势理论下,中国新型重化工业的发展抉择

   一 中国的国情与比较优势理论

   二、增大对于发展重化工业资金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增加对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投入的必要性

    2.增加对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投入的可行性

   三 中国现阶段重化工业发展存在的缺陷与弊端

    1.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浪费大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效率没有提升

    3.经济发展,就业率没有提升反而下降

    4.缺乏竞争意识,商业投资坏账惊人

   四 大力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方法

    1.两个拳头齐头并进

    2.多方面提高产业科学技术水平,倡导新型循环发展

    3.完善重化工业产业的相关体系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与教材建设研究

  关于中国特色的转轨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的再发掘

    1.方法论部分

    2.批判部分

    3.主体部分

    4.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的阐释和发展(略)

    5.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的阐释和发展(略)

   (二)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的比较

   (三)关于转轨型政治经济学体系框架的若干新思考

  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一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二 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思考

   三 对现行教材中几个具体理论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二)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问题

    (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问题

    (四)关于美元的属性问题

    (五)关于资本循环的概念问题

  关于《资本论》教学的几点想法

   系统与重点

   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

   坚持与发展

  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开展“六个一”活动

   一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体系创新

    (二)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的创新

    (三)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三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

   四 通过“六个一”活动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试论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一

   二

   三

    1.关于宏观调控的前提基础

    2.关于宏观调控的内在规定性

    3.关于宏观失衡的传导机制

    4.关于构建宏观调控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论当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深入学习《资本论》的方法论 构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

   一 与时俱进,深入学习和领会《资本论》的方法论的实质

   二 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基本现状的反思

    1.经济发展的时代性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滞后性

    2.传统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与目的上的偏颇

    3.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改革引向极端,将市场经济教条化

   三 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1.坚持劳动者的人本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2.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实践性和系统性研究,并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坐标

    3.坚持方法论上的一贯性,注重研究的科学性

    4.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应当进行改革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与异同:马克思和凯恩斯

   一 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

   二 马克思与凯恩斯:货币经济

   三 马克思与凯恩斯:有效需求

   四 马克思与凯恩斯:总量关系和GDP核算

  马克思“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拉尼斯—费”模式的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一 政府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 农业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三 资本积累在拉动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地位

   四 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力转移的内在一致性

   五 传统的小生产者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新定位和作用

   六 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土地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社会化

  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

  美国经济与凯恩斯主义反经济危机理论及其政策的失败

   一 美国经济中的“迷”与经济危机的变形

   二 形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凯恩斯主义反经济危机理论及其政策的失败

  我所看到的美国经济学

  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型团队与关系契约治理*

   一 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关系型团队的形成

   二 知识的积累、传递与控制权分散配置

   三 关系契约治理及其有效性分析

 第五篇 会议综述

  加强和推动《资本论》研究,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收入分配

    (四)关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资本理论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风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发展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继承与创新

    (三)关于转型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问题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其他相关问题

   四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比较问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问题

    (三)关于正确应对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冲击问题

    (四)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1.关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2.西方激进学者对企业网络的分析范式

     3.关于西方经济学中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文库编委会

本书集中收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专家的最新成果。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对认真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简 介:政党权威问题是有学术生命力的研究命题。本书通过对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考验的分析,突出强调党的权威巩固的重要价值,并从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及现实路径三个维度寻求党的权威巩固的合理化思路,最终诠释一个基本道理,即新形势下除了不断挖掘和维系历史传统资源,中国共产党还需要通过整合新的执政资源来延续和拓...

作者: 刘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本书着重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要义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并不是仅仅指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指要建立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科学利用物质资源,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

作者: 裴小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简 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公共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也成为各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涵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以及碳减排的国际责任,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国内...

作者: 李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简 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踪各种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政治经济倾向,打破某些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普世价值”的伪装,还原它们的真实价值取向;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主张,肯定和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揭露和批驳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正确评价它们的历史作用;结合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分析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简 介: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涉及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现代化,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本书着重探讨了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现代物理理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个案剖析相联系的...

作者: 李碧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简 介:本书首先运用分工协作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贸易理论等分析了产业分工与协作对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影响,构建了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对福建省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 林海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