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0

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及其历史作用研究图书

SSAPID:101-3032-9208-02
ISBN:978-7-5097-908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踪各种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政治经济倾向,打破某些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普世价值”的伪装,还原它们的真实价值取向;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主张,肯定和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揭露和批驳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正确评价它们的历史作用;结合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体系、历史作用和科学方法,并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做出自己的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陈凤玲;司昌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渊源和本书的指导思想

   一 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来源和演进

   二 本书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不同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治经济倾向

   一 早期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

    (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治经济倾向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治经济倾向

   二 社会主义倾向派和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倾向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治经济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治经济倾向

  第三节 不同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一 早期政治经济学

   二 社会主义倾向派

   三 现代西方经济学

   四 马克思主义

    (一)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创建发展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指出论证了根治经济危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四)科学指导了世界各国遏制经济危机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

 第二章 供给侧重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建立了侧重研究生产供给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 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

   三 对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在生产基础上研究分配和其他经济危机相关问题

   二 发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劳动价值论

   三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对立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以后若干供给侧重派代表

   一 用“和谐论”掩盖矛盾的巴师夏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 用“节欲论”掩盖矛盾的西尼尔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 用“折中论”掩盖矛盾的约翰·穆勒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出现前后若干供给侧重派代表

   一 德国若干供给侧重派代表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 奥地利若干供给侧重派代表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 英国和美国若干供给侧重派代表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马歇尔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克拉克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三章 需求侧重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二 西斯蒙第对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关系的研究

   三 西斯蒙第从需求角度对经济危机的论述

   四 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法

  第二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试图用人口问题掩盖制度问题

   二 从价值论和分配论引出的有效需求理论

   三 从有效需求角度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第三节 萨伊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萨伊及其侧重研究需求的理论体系

   二 掩盖矛盾的价值论

   三 反对政府干预的“萨伊定律”

   四 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分配论

  第四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侧重派代表

   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特点

   二 杰文斯及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 瓦尔拉斯及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倾向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西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圣西门及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圣西门政治经济倾向的形成和主要著作

    (二)圣西门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圣西门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1.为从社会发展角度科学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可以克服经济危机的未来社会做了比较科学的构想,并对如何实现这些构想做出了积极探索

     3.圣西门社会主义倾向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局限

   二 傅立叶及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傅立叶政治经济倾向的形成和主要著作

    (二)傅立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引发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的揭露

     2.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三)傅立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1.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研究经济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2.历史局限和不足

   三 欧文及其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欧文政治经济倾向的形成和主要著作

    (二)欧文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批判

     2.对未来理想制度的设想

    (三)欧文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1.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出了更有现实基础的设想

     3.历史局限和不足

  第二节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继承者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以李嘉图理论为主要依据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继承者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以李嘉图理论为依据反对资本主义的先声

    (二)汤普逊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格雷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四)布雷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五)霍吉斯金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 以圣西门和傅立叶及其他理论为主要依据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继承者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圣西门学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二)傅立叶学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勃朗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四)蒲鲁东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三节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

   二 伯恩施坦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伯恩施坦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三)关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

    (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

   三 考茨基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考茨基的政治经济倾向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四 希法亭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希法亭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关于交换和货币的理论

    (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

  第四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二 鲍威尔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三 麦克唐纳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四 德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五 拉斯基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六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干预主张作用有限

    (三)“福利国家”措施引发新的矛盾和危机

    (四)挑战科学社会主义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凯恩斯本人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 凯恩斯本人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并分析其原因

    (二)有关政府干预的主张

    (三)有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张

    (四)有关对外经济政策的主张

   三 凯恩斯本人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一)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变革及其局限性

    (二)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有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张

    (二)有关运用货币财政政策配合经济增长的主张

    (三)有关经济政策多样化的主张

     1.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微观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新剑桥学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 新剑桥学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

    (二)新剑桥学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策主张

   三 新剑桥学派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政策主张

   三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概述

   一 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渊源和政治经济倾向

   二 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演变和作用

    (一)形成前期及其历史作用

    (二)形成中期及其历史作用

    (三)勃兴时期及其历史作用

    (四)政治化和全球蔓延时期及其历史作用

     1.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蔓延和作用

     2.在俄罗斯的蔓延和作用

     3.在拉美的蔓延和作用

  第二节 哈耶克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哈耶克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对货币作用的解释

    (二)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三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弗里德曼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一 弗里德曼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倾向

   二 弗里德曼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货币主义特点及其起源和背景

   三 弗里德曼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有关货币政策作用的研究

    (二)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

    (三)有关货币政策主导地位的研究

   四 弗里德曼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

   一 新自由主义强化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 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演变

   三 新自由主义促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作用

   四 简要结论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相关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体系结构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体系结构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体系结构的特点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体系结构的科学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危机的基本理论

   一 劳动价值论

    (一)价值理论的由来和类型

     1.货币价值论

     2.使用价值价值论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4.生产要素价值论

     5.供求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

     1.价值

     2.劳动二重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功能

   二 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三个主要理论

     1.生产过程二重性理论

     2.绝对剩余价值理论

     3.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三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条件及其经济危机隐患

     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特点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3.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二)简单再生产及其经济危机隐患

     1.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

    (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及其经济危机隐患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积累问题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 虚拟资本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虚拟资本理论

    (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

   一 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二 创建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创建及其影响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创建及其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他国家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准备及其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创建及其影响

   三 冲击资本主义制度

    (一)工人阶级斗争的冲击

    (二)社会主义成就的冲击

    (三)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

     1.两极格局建立和瓦解的变化

     2.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比较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优势和作用

   二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比较

   三 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比较

 第八章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关于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原因的思考

   一 直接原因的思考

    (一)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

    (二)次贷危机的连锁冲击

   二 深层原因的思考

    (一)工人阶级地位下降

    (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三)“中产阶级”衰落

   四 实体经济萎缩

  第二节 关于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政策应对方法的思考

   一 关于如何以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 关于如何以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三 关于如何以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一)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重点

    (二)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

  第三节 关于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制度应对方法的思考

   一 关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

    (一)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

   二 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

    (一)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包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 关于中国应采取的制度应对方法

    (一)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促进共同富裕

    (二)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后记

 文前辅文

本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或研究方法,研究有关经济危机的各种问题,评论各种经济危机理论,并且从头至尾把这种原则和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本书对各种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它们对经济危机问题本身的论述上,还要探讨它们研究经济危机问题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它们的政治经济倾向、它们在经济危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危机理论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本书研究的经济危机理论,实际上是经济危机相关理论,是当作政治经济学来研究的各种经济危机理论。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追踪各种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和政治经济倾向,打破某些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伪装,还原它们的真实价值取向。第二,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主张,肯定和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揭露和批驳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正确评价它们的历史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有。第三,结合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整体性体系、历史作用和科学方法,并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做出自己的探索。近年来,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是一种借全盘肯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作用而否定社会主义运动、否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全部经济危机发展史认识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史,认为社会主义运动与经济危机的缓解和克服无关,试图在中国达到乱史灭国的目的。本书通过对不同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历史作用的研究,尽力还原各种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历史作用的本来面目,揭露这种思潮的错误。

[1]成思危编《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佳贵、刘树成编《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程恩富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

[4]詹姆斯·彼得拉斯、陈刚:《世界经济危机挑战拉美新左翼政府的改良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5]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编《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丁冰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傅殷才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8]樊亢编《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84。

[9]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顾海良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11]高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3]郭冠清:《西方经济思想史导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14]高放、黄达强编《社会主义思想史》,1987。

[15]何秉孟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何秉孟、傅军胜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与经济危机跟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何秉孟编《金融改革与经济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胡家勇编《转型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9]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

[20]胡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几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分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1]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2]黄华光编《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新变化、新调整》,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3]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4]洪远朋编《新编〈资本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5]黄志亮、洪灏、夏子贵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论〉的学与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6]蒋自强、张旭昆等:《经济思想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7]靳辉明、罗文东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8]简新华:《中国经济改革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9]吉林师范大学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30]嵇飞编译《赫德森对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批评》,《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1期。

[31]冷溶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经济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2]李慎明编《美元霸权与经济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3]刘国光等:《综论改革开放3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34]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5]李扬:《投资刺激方案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金融》2009年第6期。

[36]李琮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7]鲁友章、李宗正编《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979。

[38]李向荣等编《政治经济学史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9]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0]李成勋编《世界金融风暴的袭击和我们的对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1]林兆木:《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2]刘崇仪等:《经济周期论》,人民出版社,2006。

[43]林岗:《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4]刘灿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报告(2010~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5]刘元琪编《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与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6]刘明远、陈丰、王桂梅编《走进金融危机的深处》,金盾出版社,2009。

[47]陆南泉编《独联体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48]李翀、焦志文:《外国学者关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讨论》,《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49]刘春元编《葡萄牙共产党关于当前资本主义国际性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50]刘笑元摘译《英国共产党关于金融危机应对措施的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51]柳达编译《俄共中央主席团〈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的决议》,《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52]《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53]彭森、张小冲、金春田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4]裴小革:《经济危机整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5]裴小革:《财富与发展——〈资本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6]裴小革:《世界经济危机发展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在2015年第2期。

[57]裴小革:《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于阶级分析方法的研究》,《理论探讨》在2015年第3期。

[58]裴小革:《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透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3期。

[59]裴小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作用》,《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

[60]裴小革:《论〈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体系——兼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9期。

[61]裴小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若干学派评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62]裴小革:《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63]裴小革:《论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应对方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64]裴小革:《美债危机实质及应对策略》,《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12年1月20日。

[65]裴小革:《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探析》,《学习与探索》杂志2013年第5期。

[66]裴小革:《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67]裴小革:《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辽宁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68]裴小革:《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与创新发展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69]裴小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日。

[70]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1]裴小革:《〈资本论〉是研究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理论武器》,《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72]裴小革执笔:《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与陈佳贵、刘树成等14人合著)。

[73]裴小革:《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4]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75]裴小革:《运用〈资本论〉研究当代经济现实的几个理论问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6]裴小革:《中国理论经济学框架探索——兼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局限性》,《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年卷第2辑,总第9辑。

[77]裴小革:《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8]邱海平:《中小企业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9]《山东大学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编写组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80]宋鸿兵编《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81]孙力等:《资本主义:在批判中演进的文明》,学林出版社,2005。

[82]谭力文:《伦敦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

[83]王伟光:《世界金融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国领导科学》2011年12月14日。

[84]吴易风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5]吴忠观编《经济学说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86]吴树青、王梦奎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87]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国外经济学讲座》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8]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国外经济学讲座》第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9]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国外经济学讲座》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90]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编《国外经济学讲座》第4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91]外国经济学说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四辑,商务印书馆,1982。

[92]王亚南:《〈资本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3]吴大琨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4]王建礼:《第十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论当前世界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95]王建礼:《爱尔兰共产党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看法》,《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96]巫宝三:《经济问题与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97]王振中编《转型经济理论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98]王佳菲:《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新华出版社,2010。

[99]邢贲思编《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0]辛乔利、许秀江:《大乱局——金融危机五大悬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0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02]薛敬孝编《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预测》,人民出版社,1992。

[103]徐洋、范大祺:《“金融危机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座谈会纪要》,《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104]徐泽荣:《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05]徐明编《透视危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6]杨圣明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7]于祖尧编《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8]杨春学编《经济学名著导读》,学习出版社,2012。

[109]颜鹏飞编《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0]杨承训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9。

[111]杨仕文:《美国非工业化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12]刘好光:《透析国际金融危机 维护中国经济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斌》,《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9日。

[113]杨宏禹、刘苏邮编《民主社会主义透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114]于光远、董辅礽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15]俞可平、黄平、谢曙光、高健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6]杨占生:《经济学:跨世纪批判——全息经济学大纲卷》,香港新闻出版社,1997。

[117]杨成果编《美国共产党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出路》,《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11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巡礼》上,人民出版社,1995。

[11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巡礼》中,人民出版社,1995。

[12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巡礼》下,人民出版社,1995。

[121]张宇、邱海平编《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22]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23]张平、刘霞辉、王宏淼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4]张海鱼等:《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125]赵志君:《中国宏观政策与体制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126]赵剑英、吴波、郑祥福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7]张彤玉、邱海平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8]左大培、裴小革:《世界市场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9]周骏、张中华、刘惠好编《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0]赵光锐摘译《哈贝马斯谈新自由主义破产后的世界秩序》,《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131]郑彪:《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32]郑先炳:《西方货币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苏〕布留明:《经济学说史》,翟松年译,三联书店,1964。

[2]〔英〕本·法因和劳伦斯·哈里斯:《重读〈资本论〉》,魏埙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法〕巴师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美〕狄拉德:《凯恩斯经济学》,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5]〔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6]〔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7]〔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3卷,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8]〔日〕冈本博之等主编:《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刘焱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9]〔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

[10]〔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丹译,商务印书馆,1963。

[11]〔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13]〔日〕林直道:《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朱绍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美〕廖子光:《金融战争:中国如何突破美元霸权》,林小芳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

[15]〔德〕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魏埙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英〕《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74。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1。

[22]〔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吴艾梅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

[23]〔比利时〕孟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仇启华、杜章智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4]〔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4。

[2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

[26]〔英〕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厦门大学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62。

[27]〔英〕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三联书店,1956。

[28]〔德〕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

[29]〔苏〕M.H.雷季娜等:《经济学说史》,周新城、吴小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0]〔美〕玛乔里·谢泼德·特纳:《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胡希宁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31]〔澳〕尼克·比姆斯:《资本主义的世界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1期。

[32]〔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33]〔英〕欧文:《欧文选集》第1卷,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34]〔英〕欧文:《欧文选集》第2卷,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35]〔英〕欧文:《欧文选集》第3卷,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36]〔法〕热拉尔·杜梅尼尔和多米尼克·莱维:《美国金融道路必须终结》,《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37]《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

[38]《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5。

[39]《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5。

[40]〔美〕萨缪尔森:《经济学》,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1。

[41]〔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

[42]〔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43]〔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44]〔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3卷,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45]〔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任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

[46]〔英〕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陈岱孙等编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7]〔美〕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钟淦恩译,商务印书馆,1980。

[48]〔苏〕瓦尔加:《现代资本主义和经济危机》,孙中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49]〔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

[50]〔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7。

[5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5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53]〔美〕雅各布·霍兰德:《大卫·李嘉图百年评价》,刘振东译,商务印书馆,1979。

[54]〔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赵荣潜等译,胡企林等校,商务印书馆,1991。

[55]《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1]Arestis,P. and A.Singh.,“Financial Globalisation and Crisis,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Equ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2),2010.

[2]Atkinson,A. B. and Piketty,eds.,Top Incomes:A Global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Andrew Gamble et al.,eds.,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4]Ambler,S.,et al.,“The Cyclical Behaviour of Wages and Profits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1),1998.

[5]Axarloglou,K.,“The Cyclicalilty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76),2003.

[6]Bibiie,Forin O.,et al.,“Endogenous Entry,Product Variety,and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0(2),2012.

[7]Basu,S.,et al.,“Are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Contractiona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2006.

[8]Benassy,J.P.,“Monopotilistic Competition,Increasing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 and Output Persistence,” Economic Letters(52),1996.

[9]Bergin,Y. R.,et al.,“The Extensive Margin and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2008.

[10]Broda,C.,et al.,“Produet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Evidence and Price Implic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0),2010.

[11]Bowles,S. and Ginitis,H.,“Structure and Practice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2),1981.

[12]Boyer,R. and Merais,H.,Labor’s Untold Story,3rd ed New York(United Electrical Workers,1970).

[13]Bellofiore,Riccardo ed.,Marxian Economics:A Reappraisal(Macmillan Press Ltd.,1998).

[14]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Special Issue: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33(4),2009.

[15]Crotty,J.,“Structural Cause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New Financial Architectur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3(4),2009.

[16]Cilugh,S. K.,et al.,“Optimal Fiscal Policy with Endogenous Product Variety.” Manuscript,Univ,Maryland and Boston Coil,2009.

[17]Colciago. A.,et al.,“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s and Business Cycles,” Manuscript,Univ. Milan Bicocca,2008.

[18]Corsetti,G.,P.,et al.,“Productivity Spillovers. Terms of Trade and the ‘Home Market Effect’,” Journal of Internaltional Economics(73),2007.

[19]Chen,S.S.,“Extending Internalization Theory:A New Perspective on internal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ts 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6(2),2005.

[20]Callari,A. and Ruccio,D.,eds.,Postmodern Materialism and the Future of Marxist Theory(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6).

[21]Dumènil,G.,and Lèvy,D.,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2]Davidson,Paul.,The Keynes Solution:The Path to Global Economic Prosperity(New York:Palgrave,2009).

[23]Deane,Phyllis.,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Idea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24]Den Haan. W. J.,et al.,“Inefficicient Employment Decisions,Entry Costs and the Cost of Fluctuations,” Manuscript,Univ. Amsterdam,2010.

[25]Dos Santos Ferreira. R.,et al.,“Free Entry and Business Cyc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imal Spiri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3),2006.

[26]David Horowitz,Marx and Modern Economics(Monthly Review Press,1968).

[27]Dave Renton,Marx on Globalization(Larence and Wwshart,2001).

[28]David M. Walker,Marx,Methodology and Science(Ashi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1).

[29]Dobb,M.,Theories of Value and Distrib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30]Dmitriev,V. K.,Economic Essays on Value,Competition,and Utility,Edited by D. M. Nut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31]Eatwell. J. L.,“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Old and New,” Science and Society(38),1974.

[32]Harcourt,Geoffrey.,“The Crisis in Mainstream Economics,” Real-World Economics Review 11(53),2011.

[33]Hunt,E. K.,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A Critique of Economic Theory(New York:Harper-Collins,1992).

[34]Houston,D.,“Productive-Unproductive Labor:Rest in Peace:Comments,”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9(3),1997.

[35]Jarsulic,M.,Anatomy of a Financial Crisi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0).

[36]Jaimovich,N.,et al.,“Firm Dynamics,Markup Variations and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2010.

[37]Kindleberger,Charles,Manias,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New York:Basic Books,1978).

[38]Kaplan,S. and J. Ruah,“Wall Street and Main Street:What Contributes to the Rise in the Highest Incom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3(3),2010.

[39]Lichtenstein,P.,An Introduction to Post-Keynesian and Marxian Theories of Value and Price(Armonk,N. Y.:M. E. Sharpe,1983).

[40]Kotz,David M.,“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oliberal Era:Accumulation and Crisis in the Contemporary U.S. Economy,”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40(2),2008.

[41]Martin H. Wolfson and Gerald A. Epstein,eds.,The Handbook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ial Cris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42]Madrick,Jeffrey,The Greed:The Triumph of Finance and the Decline of America,1970 to the Present(New York:Knopf,2011).

[43]Minsky,Hyman,Stabilizing on Unstable Econom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44]Meek,R. L.,Studies in the Labour Theory of Value,1st ed(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56).

[45]Munday,Stephen,Curr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s(Macmillan Press ltd.,1996).

[46]Oakley,A.,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2 Vol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5).

[47]Po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1990).

[48]Persson and Tabellini,Political Economics-Explaining Economic Policy(The MIT Press,2000).

[49]Preworski,A.,“Material Interests,Class Compromise,and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Roemer,Analytical Marx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50]Reinhart,Carmen,and Rogoff,Kenneth.,“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2),2008.

[51]Rowthorn,B.,“Neo-Classicism,Neo-Ricardianism and Marxism,” New Left Review(29),1974.

[52]Riccardo Bellofiore ed.,Marxian Economics:A Reappraisal(Macmillan Press Ltd.,1998).

[53]Robert M. 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3)1957.

[54]Skott,P. and S. Ryoo,“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Financialis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2),2008.

[55]Samaniego,R. M.,“Entry,Exit and Business Cycles in a General Equiliburium Model,”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1),2008.

[56]Sherman,H.,Reinventing Marxis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57]Sherman,H.,“Critique of the Critique:Analysis of Hodgson on Marx on Evolution,”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56(1),1998.

[58]Sawyer,M.,The Challenge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Savage,Md.:Barnes & Noble,1989).

[59]Taylor,Lance.,Maynard’s Revenge:The Collapse of Free Market Macroeconom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0).

[60]Uchida,Hiroshi,ed.,Marx for the 21st Century(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06).

[61]Valentna Bosetti,Reyer Gerlagh,Stefan P. Schleicher,ed.,Model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rainsitions To A Sustainable Futur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9).

[62]Wetherly,Paul,Marxism and the State:An Analytical Approach(Palgrave MacMilan,2005).

[63]Williams,M.,“Money and Labour-Power:Marx after Hegel. or Smith plus Sraffa?”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 22(2),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