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4

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图书

The Innovations of Logistic Patter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SAPID:101-9252-3639-33
ISBN:978-7-5097-1624-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涉及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现代化,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本书着重探讨了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现代物理理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个案剖析相联系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对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对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深入分析了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内在机理、外部激活因素及实现机制,并着重探讨了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创新的成效及其创新中遇到的金融与信用困境。以中储集团的融通仓融资产品等为案例,深人考察了物流业、金融业、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创新实现共赢之路径。这种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解剖的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因而,本书不但适合从事农业经济学、现代物流学、流通经济学和服务管理专业理论研究的人士作为专业参考书,也适合政府的相关决策部门、企业人士和农民朋友阅读。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李碧珍
编 辑: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附录

 后记

 文库编委会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一 现实背景

    (一)我国物流业进入调整振兴阶段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

    (三)中小型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融资难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四)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缺失问题更加突出

    (五)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 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二)物流金融应用的研究

    (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非正规金融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物流理论及实践的探索

    (二)农产品物流理论及实践的探索

    (三)农村金融抑制的相关研究

    (四)物流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方法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方法

    (三)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方法

    (四)案例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方面

   一 主要创新

   二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方面

 第一章 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产品物流的范畴界定

   一 农产品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物流的界定

    (二)农产品物流的界定

    (三)农产品流通的界定

    (四)模式与农产品物流模式

   二 农产品物流分类

    (一)粮食产品物流

    (二)经济作物物流

    (三)林产品物流

    (四)畜牧水产品物流

   三 农产品物流特征

    (一)物流量大且分散

    (二)农产品物流技术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环节

    (四)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兼具

    (五)分散—集中—分散的物流节点特征突出

    (六)政治含义的商品特征尤为明显

  第二节 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的分工与流通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1.强调了分工的极端重要性

     2.关于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力形式的生产力的表述

     3.区分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并揭示了这两种分工的交互作用

     4.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

    (二)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

     1.马克思关于商品流通的内涵

     2.关于流通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3.关于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的经典论述*

   二 列宁关于分工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三 斯大林关于农业经济与商品流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四 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流通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毛泽东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

     1.关于商品关系是社会主义普遍存在的经济关系的论述

     2.关于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前提的论述

     3.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普遍作用的论述

     4.要敢于使用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的思想

     5.企业自主权和企业制度改革思想

    (二)邓小平的流通经济思想

  第三节 其他理论借鉴

   一 第三利润源理论

   二 产业组织理论

   三 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四 交易费用理论

    (一)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二)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

    (三)中间组织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五 协同学理论

    (一)协同的含义

    (二)协同理论对农产品物流模式运作的启示

   六 产业融合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二)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创新

 第二章 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阶段演进

   一 原始交换与农产品物流的起源

   二 农产品物流起步阶段

   三 农产品物流管理实践的初步推广阶段

   四 农产品物流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五 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发达国家典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

   一 北美“合同”一体化物流模式

    (一)“合同”联合体物流模式

    (二)农场主合作社物流模式

     1.以销售和加工合作社为主

     2.专业性强、实力雄厚

     3.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农工商联合体物流模式

   二 欧盟发达国家典型农产品物流运行模式

    (一)荷兰模式

     1.以“拍卖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

     2.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

     3.集散中心运营模式

     4.虚拟农产品供应链运营模式

    (二)法国模式

     1.公司制一体化物流模式

     2.合同制一体化物流模式

     3.合作社一体化物流模式

   三 东亚发达国家(地区)农产品物流模式实践

    (一)日本以“农协”为主导的批发市场模式

     1.农协生鲜食品“集配中心”模式

     2.生活协同组合模式

     3.产地直销模式

     4.连锁超市模式

    (二)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台湾农产品物流模式

     1.农产品一体化运销模式

     2.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

   一 产销一体化趋势

   二 社会化发展趋势

   三 现代化趋势

   四 物流金融服务加速发展趋势

   五 物流运行虚拟化趋势

   六 绿色物流发展趋势

  第四节 发达国家(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共同经验与启示

   一 共同经验

    (一)政府政策支持及完备的法律法规

    (二)发达的农产品物流公共设施及布局合理的物流网点

    (三)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主体

    (四)完善的农产品配送系统

    (五)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六)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完善的物流金融市场环境

   二 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应积极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着力培养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主体

    (三)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

    (四)加快区域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

    (五)大力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六)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变革

    (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八)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将是我国未来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物流发展阶段分析*

   一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

    (二)政府完全控制物流活动阶段(1953~1978年)

   二 初步市场化发展阶段(1978~1991年)

    (一)农贸市场大发展阶段(1978~1984年)

    (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85~1991年)

   三 加速发展的初级阶段(1992年至今)

    (一)契约型物流运行阶段(1992~1997年)

    (二)农产品物流加速发展的初级化阶段(1998年至今)

  第二节 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历史演进

   一 计划主导型模式

   二 “双轨制”物流模式

   三 社会专业化物流模式

  第三节 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演进动因分析

   一 经济演进的一般动因分析

   二 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制度变迁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1.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诱因:外部利润的存在

     2.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制度变迁过程

    (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动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1.城乡居民收入变化

     2.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数量的变化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4.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变化

     5.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的变化

    (三)物流基础设施改善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1.物流基础设施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

     2.我国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的依赖性

     3.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四)物流技术的创新、采用、扩散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1.农业科技投入水平

     2.物流科技的开发及应用程度

    (五)农产品物流组织与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

     1.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作用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审视

  第一节 多元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自营物流模式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型物流模式

     1.“加工型企业+分散、独立农户”物流组织模式

     2.“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物流组织模式

     3.“加工型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物流组织模式

    (二)农产品流通企业主导型物流组织模式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型物流模式

   二 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

    (一)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基本特征

     1.功能服务专业化

     2.物流信息网络化

     3.关系契约化

     4.物流服务个性化

     5.合作联盟化

    (二)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选择

     1.农产品物流外包模式

     2.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联盟模式

     3.农产品综合物流模式

   三 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

    (一)农产品物流园区及其运营

    (二)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

     1.农产品运输集散主体功能

     2.农产品交易展示功能

     3.物流综合服务功能

     4.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

     5.管理服务功能

     6.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休闲旅游功能

    (三)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主要运营模式

     1.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2.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

     3.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的运营模式

     4.政府规划、物流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

  第二节 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成效评析

   一 多元化农产品物流主体格局基本奠定

   二 农产品物流总体规模逐年增长,但占社会物流总值比例小

   三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四 农产品物流渠道已基本形成,但技术含量较低、效率低下

   五 农产品储藏保鲜和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开发取得新进展*

   六 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但信息化服务薄弱

   七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处于加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八 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式创新中的金融与信用困境分析

  第一节 金融困境分析

   一 农产品物流业资金供给短缺的制度分析

    (一)农产品物流主体类型的界定

    (二)农户及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

    (三)农村信贷供给的卖方垄断格局

     1.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卖方垄断格局

     2.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3.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土地仓”尚未开发和运用

   二 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资金供需缺口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资金供给状况分析

     1.信贷资金供给主体严重缺乏

     2.信贷供给功能错位或弱化

     3.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4.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功能单一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资金需求状况分析

     1.农户资金需求分析

     2.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输仓储、流通配送企业及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

     3.农产品流通企业平稳扩张对资金的需求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信贷非均衡性分析*

     1.供需总量缺口巨大且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

     2.信贷资金结构性缺口日益明显

     3.农村民间金融日益活跃

     4.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缺口的经济学供应与需求理论分析

   三 农村金融效率缺口

    (一)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高成本运营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价格严重扭曲

     1.利率难以反映农村资金的真实价格

     2.小额扶贫贷款低利率缺陷

    (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难度加大

    (四)农村正规金融资源投向不合乎市场需要

   四 成因分析

    (一)城市倾斜和部门偏向政策妨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1.农村金融的二重制度结构

     2.农村融资工具单一

     3.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

     4.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利率管制

    (二)中央政府政策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变迁

    (三)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系统性缺陷

    (四)资源配置准则与农产品物流业特征之间的矛盾

     1.农产品物流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2.金融机构从自身的赢利与资金安全考虑,不愿意向农产品物流产业提供贷款

     3.金融服务分散化与金融的集约经营化矛盾的制约

    (五)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持性财政与税收政策不到位

    (六)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

    (七)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

  第二节 信用困境分析

   一 信用与农产品物流信用

    (一)信用的内涵

    (二)农产品物流信用

    (三)农产品物流信用的特点

     1.风险性

     2.交叉引致性

     3.扩散性

     4.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二 农产品物流信息不对称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内涵

    (二)农产品物流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

     2.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3.农产品物流外包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信用缺失现状

     1.农户信用缺失

     2.融资信用缺失

     3.商业信用缺失

    (四)农产品物流领域信用瓶颈的成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2.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创新

  第一节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紧迫性

   一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提出

   二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的概念界定

   三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一)现代物流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银行、物流企业和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实现利益“三赢”的直接推动

     1.创造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扩大农产品物流企业增值服务领域

     3.有利于破解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融资困难障碍

    (三)新农村农产品物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社会诚信机制的必然要求

   四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日益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1.区位优势

     2.日益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日益完善,金融业务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2.金融业务的拓展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三)物流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的初步具备

    (四)国家和政府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节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模式

   一 模式构建目标与原则

    (一)构建目标

     1.将协同商务引入农产品物流金融管理

     2.推进物流金融业务创新

     3.实现农产品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高效融合

    (二)构建原则

     1.利益性原则

     2.效率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

     4.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二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系统和主体

     1.金融机构

     2.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供应主体

     3.农产品物流需求主体

     4.农产品生产者

     5.农产品供应商集合

     6.农产品经销商集合

     7.终端客户

    (二)系统功能与特征

     1.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模式的系统功能

     2.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模式的运行特征

    (三)主要运营模式

     1.供应商融资模式

     2.经销商融资模式

    (四)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设计

     1.土地仓融资产品

     2.代客结算业务产品

     3.融通仓融资产品

     4.保理融资产品

   三 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理性选择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比较分析

    (二)理性选择

     1.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中部地区与东北粮食主产区

     3.西部地区

  第三节 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一 信息共享平台框架

   二 信息共享平台运行机制分析

    (一)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

     1.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机制

     2.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机制

    (二)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性作用

     1.金融服务功能

     2.数据交换功能

     3.在线交易功能

     4.智能配送功能

     5.货物跟踪功能

     6.系统管理功能

  第四节 农产品物流金融融资产品的风险控制

   一 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内涵

   二 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风险分析

    (一)融资产品的风险

     1.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的风险

     2.价格风险

     3.技术风险

     4.质押货物意外风险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风险

     1.决策风险

     2.客户资信风险

     3.监管风险

     4.管理风险

    (三)金融机构的风险*

     1.信托责任缺失风险

     2.风险指标失灵风险

     3.数据信息低效风险

     4.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

    (四)融资企业的风险

     1.融资企业资信风险

     2.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

    (五)外部环境的风险

     1.政策风险

     2.法律风险

   三 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

    (一)质押物的风险控制

     1.质押物和质押票据的科学选择

     2.设立风险保证金

     3.建立快速灵活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2.防止虚假仓单

     3.提高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

     4.加快物流金融信息化建设,建立质押物监管的跟踪制度

    (三)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

     1.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物流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齐步走”

     2.完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征信管理,严格资质审查制度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审查

     4.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

    (四)融资企业的风险控制

     1.促进中小型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

     2.加强中小型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3.打造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第七章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支撑体系构筑

  第一节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瓶颈

   一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实力不足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小,现代物流发展缓慢

    (二)缺乏高度发达的物流产业资本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低,对客户的监管能力差

    (四)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二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服务的发展水平低*

    (一)缺乏社会化的仓单和规范化的仓单管理系统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发展层次低

    (三)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不规范、手续烦琐

    (四)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经验不足,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三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亟待改善

    (一)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企业信用缺失

    (二)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信贷资金来源单一

    (三)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

    (五)农产品物流金融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

   四 金融服务体系与信贷效率制约物流企业融资需求的实现

    (一)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的负面效应

    (二)物流金融产品功能与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

    (三)农产品物流金融规模效益差

    (四)物流专业险种尚未很好的开发应用

   五 我国的物流金融大环境尚未形成

  第二节 农产品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支撑体系构筑

   一 基础设施支撑

    (一)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银企联手加快农产品物流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 管理支撑

    (一)增强和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能力

     1.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2.加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

     3.加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息化管理

     4.强化农产品物流市场准入标准和注册管理

    (二)积极培养农产品现代物流人才

   三 技术支撑

    (一)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1.GIS技术及应用

     2.条码技术及应用

     3.EDI技术及应用

     4.射频技术及应用

     5.GPS技术及应用

    (二)加强对农产品保鲜、流通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加快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2.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创新

    (三)加快农产品物流组织管理技术创新

    (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农产品标准技术支撑体系

     2.建立农产品物流标准技术支持体系

    (五)积极运用多种现代营销手段

     1.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营销方式

     2.推进农产品现代交易方式的实施

     3.注重品牌营销

   四 主体支撑

    (一)积极研究组建中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可行性

    (二)发展和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1.物流企业必须要走合作或兼并的道路

     2.树立“大区域”农产品物流概念

     3.扩大物流业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部资金

    (三)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供应链企业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

     1.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改革

     2.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使其成为农产品物流金融融资体系的有效补充

   五 宏观环境支撑

    (一)制定中国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不断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

     1.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携手兴办农产品物流园区

     2.加大政策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发展

     3.完善农村“公共金融产品供给”和“私人金融产品”体系

     4.建立健全以土地仓融资为中心的农地金融制度

     5.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保险制度

     6.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境外资本向农产品物流金融业投资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2.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3.加快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四)强化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环境的市场监管与内部治理机制

     1.尽快完善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监管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

     2.加强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部控制与治理

 结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本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现代物流理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相关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个案剖析相联系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对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的有关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对“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深入分析了60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的内在机理、外部激活因素及实现机制,并着重探讨了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创新的成效及其创新中遇到的金融与信用困境。以中储集团的融通仓融资产品等为案例,深入考察了物流业、金融业、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创新实现共赢之路径,体现了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剖析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资料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建平、廖克、林卿:《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王之泰主编《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张声书、佐伯弘治:《中国现代物流研究》,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丁俊发主编《中国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丁俊发、张绪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丁俊发:《商品流通热点探索》,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郭冬乐:《中国商业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焦必方、方志权主编《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夏春玉主编《现代物流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石磊:《中国农业组织的结构性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晏维龙:《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余维祥:《中国农户积累消费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

王新利:《我国农村物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翟虎渠等编《农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2)》,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1)》,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

侯立军等:《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约翰-N·德勒巴克等:《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刘易斯:《二元经济》,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卡利斯·Y.鲍德温、金·B.克拉克等:《价值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E.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R.I.麦金龙:《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洛伦兹·格利茨:《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H.哈肯:《协同学导论》,西北大学科研处,1981。

安德鲁·坎贝尔、凯瑟林·萨姆斯·卢克斯:《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Q—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温家宝:《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求是》1995年第24期。

厉以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17期。

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年第6期。

丁俊发:《对发展中国物流产业的宏观思考》,《中国储运》2002年第3期。

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5期。

李建平、石淑华:《试析“诚信”与“信用”的联系与区别——再论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李建平:《专题研讨: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经济》,《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吴宣恭:《科学认识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重要理论》,《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5期。

吴宣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产权和社会责任观评析》,《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吴宣恭:《正确认识利益相关论者的企业产权和社会责任观》,《经济学家》2007年第6期。

吴宣恭:《马克思主义的企业产权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吴宣恭:《关于企业的本质——兼评交易费用学派的企业理论》,《经济纵横》2006年第1期。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吴宣恭:《“企业契约论”对企业本质的歪曲》,《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1期。

吴宣恭:《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影响和社会实践——从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比较看》,《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吴宣恭:《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期。

胡培兆:《世界贸易中的利益至上主义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胡培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胡培兆:《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与国际接轨”》,《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胡培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今解》,《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7期。

胡培兆:《从斯密到凯恩斯到卢卡斯》,《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

夏春玉:《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3期。

崔向阳:《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商业研究》2005年第15期。

金兆怀、张东敏:《〈资本论〉的信用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刘海飞:《深化改革,加快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4期。

农业质量标准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质量标准》2003年第2期。

吴广红:《如何有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年第2期。

汪斌、董赞:《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

习李克:《关于分工、专业化和产权制度的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叶杰刚:《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概况》,《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周启蕾、朱国宝、萧汉梁:《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2期。

王述英、王青、刘彦平:《西方物流理论发展与比较》,《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李红久:《国外物流发展状况》,《交通企业管理》2002年第6期。

夏春玉:《中国物流政策体系:缺失与构建》,《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2期。

刘成昆、王述英:《我国物流产业跨越式升级的实现路径》,《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9期。

廖海:《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年第9期。

罗必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纪良纲:《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改革的目标模式》,《财贸经济》1995年第9期。

姚今观:《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改革的新构想》,《财贸经济》1996年第5期。

郭国荣、李冀:《“九五”期间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思路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1期。

丁声俊:《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7期。

石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曹利群:《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卢凤君、寇平君、陈雄烈:《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结构变异及其回归策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1期。

万典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商业理论观点综述》,《商业时代》2003年第38期。

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控制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管理评论》2003年第15期。

任文超:《物资“银行”的构思及操作》,《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2期。

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2期。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

郑绍庆:《融通仓——第三方物流架设银企桥梁》,《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科学决策》1998年第2期。

储雪俭、詹定国:《初探物流金融的经济学原理》,《物流技术》2006年第5期。

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上海金融》2005年第6期。

李波:《土地银行: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军》,《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1期。

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第6期。

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物流科技》2007年第5期。

郑有贵:《又一次土地制度创新的探索》,《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2期。

郑丽:《物流金融——3PL的增值服务点》,《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2期。

周明:《物流金融的价值及风险分析》,《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第7期。

何锦峰、薛锦辉:《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中国外汇》2008年第3期。

何娟、沈迎红、何勇:《融通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企业经济》2008年第6期。

申风平、刘玉莹、周燕:《物流银行业务效能及风险防范研究》,《武汉金融》2008年第8期。

杜秀红:《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江苏商论》2005年第1期。

宰予东:《现代金融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艾东:《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上海金融》2005年第12期。

何广文:《金融抑制: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5期。

高帆:《农村中需求型金融抑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3期。

叶兴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当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3期。

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2期。

徐新:《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物流技术》2007年第7期。

牛路辰、杜妍蓉:《从资金供需视角看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甘肃金融》2006年第11期。

郭铁民:《产业融合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新认识》,《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李炳坤:《探索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之路》,《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

丸川知雄:《关于企业集团中间性组织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纪良纲、刘东英:《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的目标模式》,《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李泽华:《农产品契约交易及其发展条件》,《农业经济》2000年第12期。

贾生华、刘清华:《拍卖交易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创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

冯巨章、吴能全:《交易的演进与规制》,《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文启湘、陶伟军:《农产品交易治理结构转型与农业竞争力培育》,《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9期。

张敏聪:《拍卖交易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乡镇经济》2002年第4期。

寇平君、卢凤君:《慎重推行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9期。

安茜、马立宏、胡双增、张文杰:《供应链管理及其面临的关键问题》,《物流科技》1999年第4期。

何燕:《马克思物流思想与西方物流思想的比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0期。

彭志忠:《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分析》,《物流科技》1999年第4期。

刘有鹏:《物流如何成为第三方利润源》,《商业时代》2003年第13期。宋华:《整合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第四方物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张磊:《中国农业产业化与电子商务》,《世界农业》2001年第7期。曹佩文:《农业物流》,《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年第2期。

范秀荣、李晓锦:《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1期。

贾会棉、曹印革、路剑:《美日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物流科技》2006年第29期。

韩一军、张宇萍:《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特点分析及启示》,《农业展望》2006年第10期。

俞菊生:《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和批发市场》,《上海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范秀荣、李晓锦:《日、美、荷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验与启示》,《中外物流》2007年第22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赴加拿大、挪威考察团:《加拿大、挪威合作社考察报告》,《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1期。

黄勇、易法海、杨平:《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何加骏、孔有利:《发达国家及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经验与启迪》,《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第23期。

崔宁波、陈诗波、矫健:《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沿革及培育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何劲、蒋培民、熊学萍:《欧美国家蔬果市场模式对武汉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李晓锦:《基于物流中心发展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年第6期。

邱章泉:《台湾农产品运销的形式及启示》,《台湾农业探索》1999年第2期。

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焦必方、方志权:《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5期。

胡振虎、夏厚俊、万敏:《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生态经济》2006年第2期。

唐步龙:《荷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陈淑祥:《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比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王中军:《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经验简述》,《世界农业》2007年第4期。

罗鸣:《荷兰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组织》,《世界农业》1999年第4期。

罗必良:《美国的农业服务组织及其效率特征》,《南方农村》1997年第3期。

郭红东:《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启示》,《世界农业》2004年第7期。

杨玲玲、辛小丽:《加拿大合作社运动的起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王敏:《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考察与启示》,《农业质量标准》2006年第1期。

李阳、李玉成、余捷:《加拿大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报告》,《农场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黄勇、易法海、杨平:《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张岳恒、黄仕勇:《法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与经验》,《南方农村》2000年第1期。

王引:《欧盟农业产业化的背景、形式和绩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林涛:《法国的农业合作机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2期。

潘立亚、贺盛瑜:《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宏平:《港台批发市场模式》,《中国市场》2004年第4期。

何加骏、孔有利:《发达国家及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经验与启迪》,《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第23期。

丽华:《法国、荷兰农业合作社发展简介》,《中国花卉园艺》2005年第23期。

刘家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农机化》2003年第3期。

彭楠:《让农产品物流壮起来》,《乡镇经济》2002年第4期。

张思华、张金隆、杜小芳:《发展农业与创建现代农业(食品)类企业体系的思考——兼论创建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供应链”体系》,《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何明珂、郑媛:《农业物流促进农村经济》,《中国供销商情》2004年第4期。

李松庆:《对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

杜小芳、张金隆:《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年第12期。

杜小芳、罗静:《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谢培秀:《试论发展中国的农业物流业》,《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1期。

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5期。

王新利:《我国农村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7期。

罗其友、高明杰、陶陶:《农业功能统筹战略问题》,《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年第6期。

李同彬:《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06年第8期。

赵黎明、徐青青:《我国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发展探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陈娅娜、赵启兰:《区域物流规划中物流需求分析及体系构建》,《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年第1期。

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付洪垒、仪秀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形式分析》,《学术交流》2003年第8期。

李学工、刘伟芳:《论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的管理系统》,《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第4期。

王超、刘诗波:《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王遐见:《粮食合理流向与产销平衡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王启现、李志强、刘自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8期。

武云亮:《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及其发展趋势》,《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期。

陈军、隋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职业圈》2007年第7期。

翁伟:《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物流科技》2008年第5期。

杨红芬:《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贾会棉、路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2期。

陈军、但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问题及控制对策》,《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4期。

池泽新:《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综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金河:《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探析》,《中国市场》2008年第23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年第11期。

牛路辰、杜妍蓉:《从资金供需视角看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甘肃金融》2006年第11期。

张惠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充足型缺口:实证分析》,《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张惠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缺口的估算及原因分析》,《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梁爱平:《基于金融供给角度的农村金融研究》,《北方经济》2008年第9期。

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王大超、王环:《关于第三方物流经济学意义的理论分析》,《经济问题》2002年第4期。

王叙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黄家弊、谢瑞巧:《台湾民间金融的发展与演变》,《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周立、林荣华:《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5期。

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吴修立、李树超、杨信廷:《从市场失灵角度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7期。

李勇、任国元、杨万江:《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刘彤:《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缺失问题及解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周健:《基于信用经济时代物流业信用机制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市场》2007年第15期。

林根祥、刘荣刚:《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行为动机分析》,《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第10期。

刘联辉、许晓涛:《流通经济时代下农产品物流技术急待创新》,《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1期。

林锡彬、徐柏园、葛爱华:《中国农产品拍卖方式的探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3期。

王静:《农产品超市经营初探》,《农场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江苏商论》2004年第11期。

张倩:《浅议农产品物流》,《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孟凡盛:《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赵勤:《中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郭丽华:《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

邓涛:《生鲜农产品业态变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韩朝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陈彬瑞:《在经济演化理论视野下探索特殊竞争条件中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陈彩凤:《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

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制度、组织与交易效率》,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李小飞:《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刘志雄:《中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张倩:《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赵元凤:《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

郑宇:《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硕士论文,2007。

邵(王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李碧珍:《农村连锁经营:可行性、现状、对策》,《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4期。

李碧珍:《民营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第4期。

李碧珍:《产业融合: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林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李碧珍:《虚拟农产品物流的利益风险及其防范》,《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李碧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福建为例》,《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李碧珍:《关于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思考》,《龙岩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李碧珍:《马克思的物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李碧珍:《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演进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彭俊:《农业投融资为何这么难》,2003年11月27日《农民日报》。

陈强、肖玉保:《圣农集团的强大路径》,2005年6月7日《工人日报》。

国际保理商组织(IFG)秘书长埃里克·提姆曼斯:《首家国际保理中心落户滨海》,http://www.tedatpc.org/news-content,asp?ID=6263.

《央行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9500亿元》,http://www.ce.cn.

罗必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制度变迁与模式选择》,http://xy.scau.edu.cn.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荷兰农业发展及其对浙江的启示》,http://www.card.org.cn.

《加拿大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和合作社改革》,http://www.jncw.net.cn.

何耀良:《关于农产品流通与现代物流对接的思考》,http://www.sdnw.gov.cn.

地力木拉提:《阿克苏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途径与方式分析》,http://www.xjass.com.

《高速公路:实现通车里程从零到世界第二》,http://www.my.gov.cn.

张浩:《我国港口业发展回顾与“十一五”期间发展展望》,http://www.lyg.gov.cn.

《未来十大热门高薪职业》,http://www.southcn.com.

Williamson,O.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10).

Williamson,O. E.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Mckinnon,Alan. Analysis of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the UK Food Supply Chain.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Heriot-Watt University,2003.

Biederman,David.“Logistics Financiers”. The Journal of Commerce,2004,(4).

Koch,Albert R.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48,13(4).

Eisenstadt,M. 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66

Burman,Raymand W.“Practical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s Fi-nancing”.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48,13(4).

Barnett,W. “What’s in a Name—A Brief Overview of Asset-Based Lending”. The Secured Lender,1997,53(6).

Rutberg,Sidney.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 The Secured Lender,2002,58(6).

Fenmore,Eric. “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 The Secured Lender,2004,60(2).

Buzacott,J. A.,R. Q. Zhang.“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Management Science,2004,24.

Gonzalez-Vega. “Stag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of Rural Finance:A Vision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ccasional Paper No. 2134,1994.

Adams,Dale W. “The Conundrum of Successful Credit Projects in Floun dering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8,2.

Bouman,Houtman. “Pawnbroking as An Instrument of Rural Banking in the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8,10.

Bose,P. “Formal—Informal Sector Interac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ournal of Develpment Economics,1998,56.

Jain,S.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ymbiosis Versus Crowding Ou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9.

Pischke,J. D.,D.W.Adams,G.Donal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Vega,Claudio Gonzalez. Deepening Rural Financial Markets:Macroeconomic,Policy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Washington D. C. US Agency for Intermational Development,2005.

Bishop,R. C. “Endangered Species and Uncertainty:the Economics of a Safe Minimum Standard”.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arl Economics. 1978.

Young,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1928.

Schultz,T. W. Distortions of Agricultural Incentiv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Meadows,Detal. The Limits to Growth. Washtlngton D. C.:Potomac,1972.

Knight,F.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1.

Ansoff,H. Igor.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John Wiley & Sons,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