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9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以福建省为例图书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and Manufacturing: In the Case of Fujian

SSAPID:101-2156-9761-92
ISBN:978-7-5097-958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运用分工协作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贸易理论等分析了产业分工与协作对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影响,构建了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对福建省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林海榕
编 辑:赵慧英;刘晶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Abstract

 中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1.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结构调整构成本研究的国际背景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经济新常态构成本研究的国内背景

    3.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外国文献

    1.关于生产的碎片化

    2.关于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服务外包)

    3.关于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

    4.关于制造业的服务化

    5.关于产业集聚

    6.关于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

   二 国内文献

    1.关于生产的碎片化、价值链

    2.关于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服务外包)

    3.关于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

    4.关于制造业的服务化

    5.关于产业集聚

    6.关于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

    7.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关于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关于中国制造业与服务外包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10.关于对福建省的相关研究

   三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

   一 本研究的具体路径

   二 本研究的具体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实证研究的方法

    3.规范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 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协作理论

   一 分工协作是商品生产的前提

   二 分工协作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

   三 分工协作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四 分工协作改变了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

   五 分工协作是形成规模经济的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部类协调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二 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

   三 迂回生产理论

   四 价值链理论

   五 产业集群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作用

   一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1.生产性服务

    2.制造业

    3.先进制造

   二 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产品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

    1.制造业的产品价值链

    2.制造业的迂回生产

    3.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的价值增值

    4.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产品价值链的延伸

   三 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1.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2.生产性服务对生产时间的节约

    3.生产性服务对销售时间的节约

  第二节 制造业选择服务外包的效率分析

   一 几个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概念

    1.服务外包

    2.服务外包业

    3.服务外包类型

   二 制造业获得生产性服务的途径

    1.内部提供

    2.外部提供

   三 制造业基于生产成本考虑的服务外包

    1.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成本

    2.规模经济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成本

   四 制造业基于交易成本考虑的服务外包

    1.交易费用理论概述

    2.生产性服务供给过程的交易成本

    3.交易成本对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影响

   五 制造业基于虚拟化运营考虑的服务外包

   六 制造业基于价值链控制考虑的服务外包

   七 制造业基于要素获取考虑的服务外包

    1.获取别的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

    2.获取自身无法获得的生产要素

    3.制度套利

  第三节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需要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 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的关系

   二 协调发展是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外化

   三 协调发展是大国地位的要求

    1.产业门类齐全是大国的标志

    2.高端生产性服务无法完全依靠进口

    3.高端生产性服务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四 协调发展是避免产业空心化的需要

    1.制造业的服务化

    2.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产业空心化

    3.产业空心化的实质是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失衡

  第四节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 协同定位

    1.协同定位的界定

    2.协同定位是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3.协同定位的实现路径

   二 产业集聚

    1.产业集聚的界定

    2.产业集聚的效应

    3.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

   三 区域初始条件引发的路径依赖

    1.路径依赖的界定

    2.区域初始条件对协调的制约

    3.对路径依赖的摆脱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现实条件下的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路径

   一 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因

   三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在动因

   四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选择

  第二节 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广阔国内市场

   一 中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二 中国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第三节 协调发展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

   一 协调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 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三 协调发展是稳增长、保就业的要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述

   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1.环境与资源约束的增强

    2.人口结构的改变

    3.体制红利的消失

    4.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5.中国科技实力的巨大提升

   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创新思想

    2.西方主要的创新理论

    3.创新的形式

    4.创新的判断标准

   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形成政府主导的创新体制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3.实施人才战略

    4.推进知识产权保护

   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1.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构建激励与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第二节 以创新为动力的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一 知识的生产与扩散

   二 服务外包业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三 创新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基本情况

   一 福建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1.横向比较视野下的福建制造业

     (1)经济总量

     (2)内部结构

     (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运行效率

    2.纵向发展视野下的福建制造业

     (1)经济总量的变化

     (2)制造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3)重工业化过程

    3.福建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

   二 福建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1.横向比较视野下的福建服务业

     (1)经济总量

     (2)内部结构

     (3)研发投入与创新情况

    2.纵向发展视野下的福建服务业

     (1)经济总量的变化

     (2)内部结构的变化

     (3)研发投入与创新活动的发展

   三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情况

    1.福建的电子信息产业

    2.福建的高技术产业

  第二节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工业化程度较低抑制了福建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2.增长动力的下降减弱了福建制造业对服务外包业的拉动作用

    3.三大产业不够突出削弱了福建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引领作用

    4.服务外包的减少降低了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

    5.对省外服务外包业的依赖进一步割裂了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6.服务业的欠发达制约了福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7.集聚经济的薄弱阻碍了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二 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定位的认识比较模糊

    2.对服务外包业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存在偏差

    3.对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

    4.在政策导向上依然是鼓励企业从内部获得生产性服务

    5.在实现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的过程中无视生产性服务部门发展的特殊规律

    6.忽视了市场在生产性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 美国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2.服务外包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

    3.美国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启示

   二 印度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印度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2.服务外包业发展对印度本国制造业的影响

    3.印度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国内经验与启示

   一 上海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上海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情况

    2.上海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

    3.上海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启示

   二 广东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广东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情况

    2.广东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经验

    3.广东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一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协调发展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2.协调发展是福建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

    3.协调发展是福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4.协调发展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基地的需要

    5.协调发展是福建应对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6.协调发展是福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二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

    1.福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福建服务业的稳步推进

    3.福建创新投入水平的快速提高

    4.福建基础条件的便利

    5.福建毗邻台湾的区位优势

    6.福建政策环境的优越

   三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1.产业关联原则

    2.产业集聚原则

    3.创新驱动原则

    4.市场主导原则

  第二节 福建推动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准确定位,凸显服务外包业在构建福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加深认识,促进福建服务外包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

   三 改善供给,鼓励福建制造业面向本省市场积极外包生产性服务

   四 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福建高端服务外包业,增进高级生产性服务的供给能力

   五 合理选择,加快福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

   六 创新驱动,培育福建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七 适当借力,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快福建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序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9。

7.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9.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李建平主编《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3.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李建平等:《政治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李建平、李建建、黄茂兴:《中国60年经济发展报告(1949~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6.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程恩富等:《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19.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1.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张华荣:《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3.蔡秀玲:《论小城镇建设:要素聚集与制度创新》,人民出版社,2002。

24.黄茂兴等:《“十二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热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5.何永江:《经济学方法论与学术论文写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6.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7.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8.伍长南等:《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9.伍长南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0.伍长南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福建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1.伍长南、林昌华主编《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2.福建省信息化局:《福建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11。

33.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4.吴德进等:《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5.陈宇:《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36.王晓红、李皓:《服务外包蓝皮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7.王力、刘春生、黄育华:《服务外包蓝皮书: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报告(2012~2013)——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8.毛才盛:《服务外包产业园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9.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

40.吴晓波等:《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追赶与跨越的路径及政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1.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东方出版社,2008.

4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张兴等译,北京出版社,2007。

43.〔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

44.〔瑞典〕伯尔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王继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4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杜贞旭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46.〔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47.〔美〕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48.〔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49.〔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0.〔美〕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51.〔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下册)》,李明轩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1.陈征:《现代科学劳动探索》,《经济学家》2004年第2期。

2.李建平、张华荣、黄茂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3.程恩富:《外商直接投资与民族产业安全》,《财经研究》1998年第8期。

4.卫兴华:《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

5.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6.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经济纵横》2002年第11期。

7.胡培兆:《创新与保守都是效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马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求是》2009年第20期。

9.万钢:《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6期。

10.苗圩:《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求是》2009年第13期。

11.林子华:《企业虚拟化运营与企业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网络化实现》,《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12.林子华:《从虚拟到企业虚拟化运营——对信息时代一种微观经济范式创新的阐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林子华、刘义圣:《试论网络经济中的虚拟企业》,《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14.蔡秀玲:《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5.李碧珍:《加快福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金碚:《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

17.李金华、李苍舒:《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行动框架》,《经济经纬》2010年第3期。

18.吴德礼、李惠彬、徐仕政:《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09年第8期。

19.张松:《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

20.范爱军、高敬峰:《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3期。

21.秦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对产业价值链全球整合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22.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23.何青松、张春瑞、李泽昀:《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4.乔均、施建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1期。

25.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4期。

26.张磊、徐琳:《服务外包(BPO)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27.孙晓琴、黄静波、张安民:《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政府政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8.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29.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0.周丹、应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情报杂志》2009年第8期。

31.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32.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33.简兆权、伍卓深:《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2期。

34.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35.王德鲁、宋学锋:《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聚集的互动机理和模式选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1期。

36.杨菊萍、贾生华:《知识扩散路径、吸收能力与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基于浙江省3个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9年第5期。

37.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38.江曼琦、张志强:《产业空间集中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32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39.林略、杨俊萍、但斌:《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发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0期。

40.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S1期。

41.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4期。

42.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43.杜宇玮、周长富:《锁定效应与中国代工产业升级——基于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12期。

44.周晔、郭春丽:《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开发研究》2012年第1期。

45.吕志胜、金雪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问题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

46.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6期。

47.宋丽丽:《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问题与政府支持策略选择》,《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12期。

48.宋丽丽:《发包国视角的服务外包决策、过程与导向研究述评与展望》,《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2期。

49.胡昭玲、王洋:《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2期。

50.吕铁:《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提出巨大挑战》,《求是》2013年第6期。

51.陈丽新:《从内外约束条件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开发研究》2010年第3期。

52.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53.陈爱贞:《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约与突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视角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4.黄莉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述评及发展路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55.赵蕾:《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 7期。

56.罗辑、张其春:《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7.石爱虎:《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58.罗萍:《提升福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9.谢琼:《福建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年第4期。

60.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加快福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研究》,《发展研究》2007年第6期。

61.郑蔚:《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经济地理》2012年第7期。

62.蔡经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4.王建军:《分工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65.盛斌、王岚:《多样性偏好、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保罗·克鲁格曼的世界——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评述》,《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

66.李旭晟、刘刚:《我国重工业化演进趋势分析——运用迂回生产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67.林先扬:《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历程、问题与策略探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68.朱凤涛、李仕明、杜义飞:《关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研究辨识》,《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年第4期。

69.邹昭晞:《论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的三个纵向链条——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0.张其春、罗辑:《福建省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动态分析与优化路径》,《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71.刘健:《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7年数据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2.曹阳、田文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基于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关系视角》,《学术交流》2012年第11期。

73.和军:《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8期。

74.龚唯平、查伟伟、薛白:《先进制造业的三维理论模型及其特征》,《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

75.王国平:《产业升级中先进制造业成长规律研究——以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为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76.楚建德、崔建华:《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辩证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77.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78.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9.杜富荣:《广东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80.袁欣:《服务外包:概念、本质、效应》,《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9期。

81.崔南方:《核心业务流程的确定与BPR对象的选择》,《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82.王晓红:《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最新趋势》,《国际贸易》2011年第9期。

83.魏博通、周杰文:《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济管理》2008年第Z1期。

84.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课题组:《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外包问题研究》,《科学发展》2009年第8期。

85.雷鹏:《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86.唐珏岚:《原生与嵌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两种模式》,《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2期。

87.刘泰洪:《地方政府竞争的正效应:一个蒂布特模型的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8.刘纯彬、杨仁发:《基于产业融合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9期。

89.夏兴园、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90.翟东升:《装备制造业:动态、政策与构想》,《开发研究》2009年第1期。

91.陈洁雄:《制造业服务化与经营绩效的实证检验——基于中美上市公司的比较》,《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4期。

92.武文超、汪洋、范志清:《产业空心化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探讨》,《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11期。

93.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94.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基于产业及空间层面的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95.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96.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97.胡迟:《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

98.秦丽萍、周群艳、吴士敏:《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第3期。

99.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财经研究》2010年第1期。

100.李敦瑞:《上海产业结构演化的特征及趋势分析——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视角》,《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2期。

101.宾建成:《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亚太经济》2013年第1期。

102.孙晓华、李传杰:《有效需求规模、双重需求结构与产业创新能力——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证据》,《科研管理》2010年第1期。

103.王国平:《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的标志、条件与实现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4.吕铁:《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提出巨大挑战》,《求是》2013年第6期。

105.胡昱:《基于竞争力视角的中国制造业系统升级战略》,《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5期。

106.张蕾:《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探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07.任保平:《以创新驱动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08.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109.杨玲:《揭示美国生产者服务业于后工业经济中的症结所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110.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111.赵刚:《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及对中国的影响》,《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年第1期。

112.陈曦:《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障碍》,《中国新时代》2012年第5期。

113.Mary Amiti、魏尚进:《服务外包、生产率与就业:基于美国的实证》,《经济资料译丛》2006年第4期。

114.沈明其:《国际服务外包模式比较及我国的对策选择》,《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5期。

115.周念利、张汉林:《ECFA框架下台湾提列服务业开放利益诉求研判及应对策略》,《亚太经济》2011年第5期。

116.赵楠:《印度发展服务外包模式探析》,《当代亚太》2007年第3期。

117.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路径的变化:印度的经验及其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4期。

118.任志成、张二震:《价值链攀升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印度的经验与启示》,《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19.李艳芳:《全球交付阶段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挑战与应对》,《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第4期。

120.高新才、陶君道:《国际需求结构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21.严正:《福建建设什么样的港口群》,《发展研究》2007年第12期。

122.段小梅:《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2期。

123.王华、陈茜:《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大陆引资策略研究》,《开发研究》2009年第1期。

1.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以福建为案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陈宁:《基于服务要素投入的制造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4.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石学刚:《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逄锦荣:《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gx.people.com.cn/n/2012/1118/c229247-17733461-1.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4.李克强: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的演讲》,http://www.gov.cn/ldhd/2013-06/01/content_2416836.htm。

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6.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http://www.gov.cn/zwgk/2009-05/14/content_1314194.htm。

7.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8.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3924553.html。

9.福建省人大:《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fujian.gov.cn/zwgk/ghxx/ghgy/201106/t20110615_366523.htm。

10.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闽政〔2011〕35号),http://govinfo.nlc.gov.cn/fjsfz/zfgb/201117555/201112/t20111209_1219450.shtml。

11.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闽政〔2011〕57 号),http://www.fujian.gov.cn/zfxxgkl/xxgkml/jgzz/jmgjgz/201107/t20110713_373661.htm。

1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4号),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209/t20120913_517913.htm。

1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厅关于加快福建省服务外包发展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146号),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0710/t20071023_40866.htm。

1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导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256 号),http://www.fujian.gov.cn/ztzl/wdzy/xgwj/201011/t20101102_313575.htm。

15.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十二条措施》(闽委办发〔2012〕8号),http://lyghj.longyan.gov.cn/zcfg/wj/201210/t20121029_253066.htm。

16.原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的通知》(闽经贸技术〔2012〕121号),http://www.fjetc.gov.cn/zfxxgk/newsInfo.aspx?columnid=6&newsID=33130。

17.原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规划的通知》(闽经贸技术〔2012〕148号),http://www.ctifj.com.cn/Article.aspx?ArticlesId=16158。

18.原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2013年重点产业投资导向的通知》(闽经贸投资〔2012〕813号),http://www.fjetc.gov.cn/zfxxgk/newsInfo.aspx?newsID=41584。

1.Abraham K,Taylor S,“Firm’s Use of Outside Contractor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1996):394-424.

2.Andersson M,“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http://www.infra.kth.se/cesis/documents/WP08.pdf.

3.Britton P,“Competitive PWB Manufacturing:What is Needed to Maintain a Viable Industry in Europe?” Circuit World 3(2000):17-23.

4.Cater J J,“The Rise of the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Western North Carolina and Virginia,” Management Decision 6(2005):906-924.

5.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6(1937):386-405.

6.Coffey W,Bailly A,“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An Exploratory Analysis,” Growth and Change 4(1991):95-117.

7.Day J D,“Jung M. 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Without a Crisis,” The McKinsey Quarterly 4(2000):116-127.

8.Faustino H C,Leitao N C,“Fragmentation in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Evidence from Portugal,”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3(2011):287-300.

9.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Research Policy 5(1991):499-514.

10.Gautam A,“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2000):425-455.

11.Glasmeier A,Howland M,“Service-led Rural Development:Definitions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2(1994):197-229.

12.Guerrieri P,Meliciani V,“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6(2005):489-502.

13.Heraud J A,“Is There a Regional Dimens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Knowledge Networking,” The Fifth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Symposium(Kashikojima,Japan,2000).

14.Hitchens D M W N,O’Farrell P N,Conway C,“Business Service Use by Manufacturing Firms in Mid Wal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1994):95-106.

15.Jones R W,Kierzkowski H,“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pp.31-48.

16.Kimura F,Takahashi Y,Hayakawa K,“Fragmentation and Parts and Components Trade:Comparison between East Asia and Europe,”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007):23-40.

17.Kogut 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 (1985):15-28.

18.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979):469-479.

19.Krugman P R,“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981):959-973.

20.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1991):483-499.

21.Kumar R,Markeset T,Umar U,“Maintenance of Machinery:Negotiating Service Contracts i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4(2004):400-413.

22.MacPherson A,“Outsourcing i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ing Firm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1997):52-71.

23.Mark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989):85-95.

24.Marshall J N,Damesick P,Wood P,“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5(1987):575-595.

25.Mittal,B,“The Advertising of Service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Intangibilit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1999):98-116.

26.Muller E,Zenker 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30(2001):1501-1516.

27.Neu W,Brown S,“Forming Successful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s in Googs-dominant Firm,”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2005):3-7.

28.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1998):77-90.

29.Pouder R,St. John C.H.,“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1996):1192-1225.

30.Reiskin E D,White A L,Johnson J K,et al.,“Servicizing the Chemical Supply Chai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3(1999):19-31.

31.Tiebout C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956):416-424.

32.Ting Chi,“Corporate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a Trans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 Empirical Study,” Management Decision 6(2010):976-995.

33.Tyson D,“Consultants Ease the Way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Physics World 1(1993):57-58

34.Vargo S L,Lake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1(2004):1-17.

35.Venables A 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1996):341-359.

36.Windrum P,Tomlinson M,“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Four Country Comparison,”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3(1999):391-408.

37.Wise R,Baumgarter P,“Go Downstream: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1999):133-141.

38.Yang P Y,Luo L M,Joseph C S,et al.,“The Rise of the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y:The Perspective of Value-added Chain Model,”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3(2017):403-418.

39.Young A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152(1928):52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