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8 !

参考文献

134

人权与21世纪图书

Human Rights and the 21st Century

SSAPID:101-9290-0912-56
ISBN:978-7-5201-271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三个重要的人权议题:人权的文化基础、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的法律保护。探讨人权的文化基础,旨在促进源于不同文化的人权观之间的宽容、沟通和理解,并促进共同的人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法律保护的完善,是在国际人权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推动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本书既有对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保障机制的历史回顾和评论,也有对人权的普遍性、特殊性、相对性和人权文化等人权哲学的探讨阐释。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人权研究
编 辑:谢海燕;李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中国人权研究”总序

 再版序言

 第一部分 人权的文化基础

  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人权的尊重:普遍性和相对性

   1.从宗教改革时期的个人思想自由到文艺复兴时期中的政治自由,再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立宪主义运动

   2.实现政治自由和基本人权的漫长的过程

   3.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与现代工业文明

   4.国际人权的发展

    (1)《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

    (2)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3)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以后的年代

    (4)《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

   5.日本法院在这方面的实践

   6.人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人权概念的历史和文化解读

   一

   二

   三

   四

   五

  文化与人权的主体

   一 西方文化传统与近代人权主体理论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权主体理论

   三 文化融合与人权主体的最终定位

  人权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纲要)

  儒家思想与国际人权法的宽容原则

   一 宽容与国际人权法

   二 宽容与儒家思想

    1.容分恕异

    2.宽和容众

    3.居上不宽

    4.和而不同

    5.放言议政

    6.不欲勿施

    7.操守良心

    8.抵抗不义

  从《世界人权宣言》到“国际人权两公约”:历史的逻辑及其比较

   一 人权国际化:《世界人权宣言》与“国际人权两公约”的共同基础

   二 “国际人权宪章”的起草:分歧的产生

   三 宣言对“国际人权两公约”的影响:价值与规范层面的比较

   四 “国际人权两公约”对宣言的发展

  人权与和平

   一 尊重人权与维护和平紧密相关

   二 “和平”是一项人权吗?

 第二部分 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

  条约与国内法

   一 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

   二 日本的条约与法律的关系

   三 条约与宪法的关系

   四 实现国际人权两公约与各国的特殊性

   五 《自由权公约》的自动生效性

   六 国际人权两公约中的“保留”和“声明”

   七 日本政府的“保留”与“声明”

  关于国际人权公约下缔约国义务的几个问题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实施机制

   一 序言

   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的依据、构成及效果

    1.报告制度

    2.国家间指控制度

    3.个人申诉制度

    4.人权事务委员会

   三 《公约》实施机制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的比较*

   四 《公约》实施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条约义务的履行

    2.《公约》保留的无限性

    3.《公约》效力的有限性

   五 中国与《公约》

   六 结束语

  国际人权公约的法律监督

   一 人权、人权宣言和人权公约

   二 政治监督与法律监督

   三 监督机构与监督程序

    1.对缔约国报告提出具体要求

    2.审议缔约国报告,做出评价

   四 监督与对话

   五 法律监督的有效性

  关于《前南国际刑事法庭规约》第21(2)条和第22条的研究*

   导论

   一 在国际法中被告人受到“公正和公开审讯”的权利

   二 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判例法中的“公正和公开审讯”以及对受害人和证人的保护

   三 对受害人和证人的保护措施的批准

   四 匿名保护措施和保密保护措施

    (一)匿名

     1.在塔迪奇案中的绝对匿名保护

     2.对证人的匿名保护的取消

     3.在《规约》和《规则》中缺乏支持绝对匿名保护的依据

     4.法庭已不再提供不向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透露证人身份的绝对匿名保护

     5.法庭已不再向受害人和证人提供通过避免他们与被告直接对质的方法来防止其再次受到心理创伤的保护措施

    (二)保密

     1.保护受害人和证人的身份的一般性措施

     2.在法庭上保护证人身份的几种措施的组合

     3.对居住在前南斯拉夫领土上的证人的额外保护措施

    (三)不能来到海牙的证人在远离法庭的地方通过电视会议的方式作证

    (四)为那些对案件极为重要而受害人和证人部又试图查找的潜在证人所采取的单方面的临时保护措施

   结论

  国际人权公约在加拿大的实施

   一 加拿大与国际人权法

   二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

   三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方面的经验

   四 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方面的经验

   五 对加拿大经验的评估

  国际人权公约在中国的实施

   一 1984年《禁止酷刑公约》*

   二 国际刑事法院

   三 实施中的一般性问题

    1.在法律制度结构上对人权条约的遵守

    2.教育和再教育

    3.资源

    4.政治意愿

    5.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6.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日本的刑事司法与国际人权公约(发言提纲)

   1.政府报告书中日本政府的见解

   2.由公约人权委员会表明的忧虑事项和劝告

 第三部分 人权的法律保护

  论少数人权利

   一 少数人权利的概念

    1.何谓少数人?

    2.少数人权利的内容

    3.少数人权利的限制

   二 少数人权利的保护

    1.权利的性质

    2.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方式

   三 少数人权利的未来

  表达自由与现代立宪主义

   一 表达自由概念的起源及内涵

   二 表达自由在保障政治表达中的作用

   三 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

   四 表达自由与不受种族歧视

  宗教自由与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

   一

   二

   三

  迁徙自由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历程

   一 迁徙和迁徙自由的内涵

    1.居住自由

    2.离返任何国家的自由

    3.出入本国的自由

   二 迁徙自由在中国的实施历程

    1.封建专制统治的旧中国根本没有迁徙自由

    2.国民党统治时期有限的迁徙自由

    3.新中国重视迁徙自由

    4.在中国彻底实施迁徙自由仍任重而道远

  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

   一 中国的劳动争议情况分析

    1.劳动争议状况的历史回顾

    2.近十几年来的劳动争议状况

    3.劳动争议特点分析

    4.怠工、罢工事件的情况和特点

   二 外国和国际公约中关于罢工权的规定

   三 中国关于罢工立法的演变

   四 对罢工、罢工权的分析和对中国立法的建议

    1.罢工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2.罢工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3.罢工权的性质和意义

    4.对中国罢工立法的建议

  从国际人权公约看国际社会对生命权的法律保护

   一 生命权是固有的、至上的、第一位的人权

   二 生命权是生而平等的人权

   三 生命权是目的性的人权,不是手段性的人权

   四 生命权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五 生命权与人的尊严密不可分

   六 尊重生命权,反对死刑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一 联合国文献规定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基本原则

   二 中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1.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有权聘请律师,获得律师帮助

    2.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使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

    3.扩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选择范围

    4.改革一审审判方式,从审判的结构上加强了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1.关于指定辩护和法律援助

    2.关于被指控人与律师联络、会见权

    3.关于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4.关于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5.关于律师人身权、执业权的保障

  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

   一

    (一)被告人所享有的防御性诉讼权利及其救济程序

    (二)被告人所享有的救济性诉讼权利及其救济程序

    (三)被告人所享有的推定性诉讼权利及其救济程序

   二

    (一)没有确立反对被迫自证有罪的权利

    (二)被告人应享有随时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并应进一步扩大辩护律师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权利

    (三)被告人应有权要求法官审查强制措施

    (四)应该确保控辩平等原则的充分实现

    (五)法律援助的范围应予扩大

  中国的刑事羁押

   一 刑事羁押的一个特点

    1.拘留的期限和程序

    2.逮捕的期限和程序

   二 是否符合人身保护令情况分析

    1.我国刑事司法体制中的某些对羁押制度产生影响的因素

    2.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中与人身保护令一致的因素

    3.公安机关决定的拘留缺乏司法机关审查的现实及历史原因分析

   结论

 “中国人权研究”编辑委员会

 前言

 索引

 再版后记

本书讨论了三个重要的人权议题:人权的文化基础、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的法律保护。探讨人权的文化基础,旨在促进源于不同文化的人权观之间的宽容、沟通和理解,并促进共同的人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法律保护的完善,是在国际人权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推动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这三个议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将是人权研究和人权保障的重要议题。本书既有对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保障机制的历史回顾和评论,也有对人权的普遍性、特殊性、相对性和人权文化等人权哲学的探讨阐释。对于处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本书既具有令我们反省的力量,也具有令我们奋发的动力。

1.〔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出版社,1997。

2.〔英〕R.J.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凌迪、黄列、朱晓青译,知识出版社,1998。

3.〔苏〕C.E.克里洛夫主编:《联合国史料》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5。

4.〔美〕德怀特·L.杜蒙德:《现代美国:1896—1946》,宋岳亭译,许乃炯校,商务印书馆,1984。

5.〔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6.〔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7.〔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

8.〔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3月。

9.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10.〔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

11.〔加拿大〕约翰·汉弗莱:《国际人权法》,庞森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2.〔意大利〕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

13.联合国人权中心、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人权报告手册》,1992年日内瓦中文版。

14.《联合国年鉴》(1947—1948年),联合国1948年编辑出版。

15.《联合国研究参考资料》,联合国研究课题组1992年编辑。

16.《提交人权报告手册》,人权高级专员办公室1997年出版。

17.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人权中心:《人权概况介绍(第15号)》,人权中心出版。

18.人权事务委员会:1992/93正式记录第2册。

19.联大第47届会议正式记录第44号附件,A/47/44,“禁止酷刑委员会报告”。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2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22.《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

23.《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

2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72。

25.《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26.《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98。

27.梁启超:《新民说》,中华书局,1936,

28.《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

29.《宪法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3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1991年11月1日发表。

3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人权文件与国际人权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3.董云虎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4.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

35.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6.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7.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8.郑杭生主编《人权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9.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41.莫纪宏:《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4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3.张声作主编《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4.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

45.苏明主编《中国人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6.王家宠:《国际劳工公约概要》,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7.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8.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9.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人权研究》第一辑,1993年4月内部出版。

5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51.白桂梅等主编《国际人权与发展》,法律出版社,1998。

52.白桂梅等著《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3.李林主编《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54.许崇德、张正钊主编《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5.朱景文主编《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56.李铁城主编《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57.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58.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7。

59.《中国国际法年刊》(199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60.陶髦等《律师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61.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2.程荣斌:《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3.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4.杨适:《中西人伦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李步云:《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2.皮剑龙:《论资产阶级人权的形成和实质》,《光明日报》1989年11月6日。

3.乔伟:《论人权》,《文史哲》1989年第6期。

4.邴正:《人权断想》,《时代评论》1988年创刊号。

5.季英:《人权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光明日报》1989年12月7日。

6.尤俊意:《人权的历史渊源和演化》,《上海法制报》1990年4月23日。

7.包天民:《决定中国人权观的文化和政治因素》,《国际人权与发展》。

8.刘星汉:《国际人权保障与美国人权外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9.冯介源:《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10.张友渔:《关于修改宪法的几个问题》,《宪法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82。

11.吴杰:《略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论文集》(续编),群众出版社,1982。

12.蔡杰:《关于侦查监督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13.郝银钟:《论批捕权的优化配置》,《法学》1998年第8期。

14.〔日〕真田芳宪:《人的尊严与人权》,鲍荣振译,《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2期。

1.R.E.Howard,“Culture Absolutism and the Nostalgia for Community”,in(1993)Human Rights Quarterly.

2.Jack Donnelly,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3. M.Cranston,What are Human Rights?(Landon:Bodley Head,2nd ed.,1973).

4.R.E.Howard,“Cultural Absolutism and the Nostalgia for Community”,in(1993)Human Rights Quarterly.

5.Jack Donnelly,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Westview Press,Inc.,1993).

6.Louis B. Sohn and Thomas Buergenthal,eds.,Th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to Human Rights(Indianapolis:Bobbs-Merrill,c1973).

7.UN Documents,A/CN3/SR225.

8.UN Dcuments,E/CN4/SR206.

9.UN Documents,E/CN4/SR203.

10.UN Documents,E/CN4/SR248.

11.UN Documents,E/CN4/SR165.

12.UN Documents,E/CN4/SR165.

13.Philip Alston and Gerard Quinn,“The Nature and Scope of States Parties’Obligation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in(1987)Human Rights Quarterly.

14.The United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1945-1995),The United Nations Blue Books Series(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Vol.Ⅶ,1995).

15.Michael O’Flaherty,“The Reporting Obligation Under Article 40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n Consideration by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of Ireland’s First Report”,in(1994)Human Rights Quarterly(Vol.16).

16.Thomas Buergental,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West Publishing Co.1995);Report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UN Doc.40(A/46/40)(1991).

17.Hurst Hannum,Guide to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nd edn.,1992).

18.Thomas G.Weiss,David P.Forsythe and Roger A.Coate,The United Nations and Changing World Politics(Westview Press,1994).

19.UN Doc.E/199/23;E/C.12/1990/8.

20.Peter Malanczuk,Akehurst’s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Routledge,7th revised edn.,1997).

21.UN Doc.CCPR/C/21/Rev.1/Add.6(1994.11).

22.J.P.Gardner(ed.),Reservations and Objections to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1997);UN Doc.CCPR/C/21/Rev.1/Add.6.

23.Philip Alston(ed.),The United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A Critical Appraisal(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24.Peter Burns,Obiora Okafor,“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How it is Still 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1998)9 Otago Law Review 399.

25.Security Counsel Res.789,6 October 1992,UN Doc.S\RES\780.

26.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Pursuant to Paragraph 2 of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808(1993),UNSC,UN Doc.S\25704(1993).

27.Prosecutor v.Dusko Tadic,Decision on Defense Motion for Interlocutory Appeal on Jurisdiction,Case No.IT-94-I-T,2 October 1995,p.16.

28.S.C.Res.827.U.N.SCOR,48th Sess.,3217 mtg.UN Doc.S/RES/827(1993).

29.M. Cherif Bassiouni and Peter Manikas,The Law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U.S: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6).

30.S.C.Res.955,UNSCOR,49th Sess,3453 mtg.UN Doc.S/RES/955(1994).

31.Prosecutor v.Dusko Tadic,Decision on Defense Motion for Interlocutory Appeal on Jurisdiction,Case No.IT-94-I-T,(Judges McDonald,Stephen and Vohrah)2 October 1995,p.46.

32.The Draft Body of Principles on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and a Remedy,Annex Ⅱ of the Final Report,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Sub-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46thSession,3 June 1994.

33.Prosecutor v.Rutaganda,Decision on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Defence Witnesses,Case No.ICTR-96-1-T,30 June 1998.

34.Prosecution v.Tihomir Blaskic,Deci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secutor deted 17 October 1996 Requesting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Victims and Witnessesm,Case No.IT-96-21-T,5 November 1996.

35.Prosecutor v.Zejnil Delalic Zdravko Mucic,Hazim Delic,Esad Landzo(Celibici),Order on the Motion fo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 Witness Designated by Pseudonym DA4 and DB4,Case No.IT-96-21-T,29 May 1998;Prosecutor v.Erdemovic,Order on the Motion fo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 Witness X,Case No.IT-96-22-T,18 October 1996.

36.Prosecutor v.Furundizija,Decision on Prosecutor’s Motion Requesting Protective Measures Measures for Witness “A” and “D” at Trial,Case No.IT-95-17/1-PT,11 June 1998,pp.6,8.

37.Prosecutor v.Zejnil Delalic Zdravko Mucic,Hazim Delic,Esad Landzo(“Celibici”),Decision on the Motions by the Prosecution for Protection,T-96-21-T,28 April 1997,p.7.

38.Prosecutor v.Tihomir Blaskic,Decision on the requests of the Prosecutor of 12 and 14 May 1997 in Respect of the Protection of Withesses,Case No.IT-95-14-PT,6 June 1997,p.7.

39.Prosecutor v.Tihomir Blaskic,Decision on the requests of the Prosecutor of 12 and 14 May 1997 in Respect of the Protection of Withesses,Case No.IT-95-14-PT.

40.Prosecutor v.Tihomir Blaskic,Decision on the requests of the Prosecutor of 12 and 14 May 1997 in Respect of the Protection of Withesses,Case No.IT-95-14-PT,p.7.

41.Prosecutor v.Zejnil Delalic Zdravko Mucic,Hazim Delic,Esad landzo(“Celibici”),Order on the Motion to Allow Certain Withesses to Gove Testimony by Means of Video-Link Conference,Case No.IT-96-21-T,11 November 1997.

42.Prosecutor v.Dusko Tadic,Decision on the Defence Motions to Summon and Protect Defence Witnesses and on the Giving of Evidence by Video-Link,Case No.It-94-I-T,25 June 1996,p.22.

43.Prosecutor v.Dusko Tadic,Decision on the Defence Motions to Summon and Protect Defence Witnesses and on the Giving of Evidence by Video-Link,Case No.It-94-I-T,25 June 1996.

44.Prosecutor v.Zejnil Delalic Zdravko Mucic,Hazim Delic,Esad Landzo(“Celibici”),Order on the Motion to Allow Certain Witnesses to Gove Testimony by Means of Video-Link Conference,Case No.IT-96-21-T,28 April 1997,p.7. Decision on the Defence Motion to Compel the Discovery of Identity and Location of Witnesses,Esad Landzo(“Celibici”),8 March 1997,p.17.

45.Prosecutor v.Vlatko Kupreskic et al.,Decision on the Prosecution Motion to Delay Disclusure of Witness Statements,Case No.It-95-16-PT,20 May 1998.

46.Prosecutor v.Dragoljub Kunarac,Decision Granting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Witness FWS-191,Case No.IT-96-23-PT,20 November 1998.

47.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Prosecution of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Serious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ommitt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Former Yugoslavia since 1992,First Annual Report,UN Doc.A/49/150,p.11(1994).

48.Seymour and Richard Anderson,New Ghosts,Old Ghosts:Prisons and Labor Reform Camps in China(Armonk,NY:M. E. Sharpe,1997).

49.Cf.Hurst Hannum,Autonomy,Sovereignty,and Self-determination:The Accommodation of Conflicting Right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

50.Cf.Richard Schermerhorn,Minorities:European and American(Phylon,1959).

51.Jay A.Sigler,Minority Rights:A Comparative Analysis(England:Greenwood Press,1983).

52.Patrick Thornberry,“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Standard on Minority Rights”,in Hugh Miall,ed.,Minority Rights in Europe:The Scope for a Transnational Regimes(U.K.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4).

53.Cf.Lidija R.Basta and Thomas Fleiner,eds.,Federalism and Multiethnic States:The Case of Switzerland(Institut Du Federalisme Fribourg Suisse,1996).

54.Cf.Frank Horn,ed.,Minorities and Their Righ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University of Lapland,1996).

55.Cf.E/CN.4/Sub.2/1992/9.

56.Cf.Glimmerveen and Hagenbeek versus Netherlands,Case No.8348/78 and 8406/78.

简 介:本书系统探讨了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了民间文化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作者特别侧重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来表述,所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民间文学艺术。

作者: 苏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简 介: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目标。中西文化很早就在澳门这方土地上扎根生长,使澳门比世界许多地区更早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经验。随着澳门社会历史的发展,应对澳门教育制度以及受教育权保护做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发挥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从而促进澳门社会和谐。在此背景下,本书系统介绍和论述了澳门的教育制度与教育...

作者: 张雪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简 介:《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中的“人权两公约”之一。中国政府已于2001 年正式批准了该公约。本书概括了国家在公约下法律义务的性质和特点,阐明了国家实质性义务的多层次性和丰富性以及国家程序性义务的单一性和薄弱性,分析了两者存在不对称性的原因,国际社会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称性而进行的努力,公约《任择议定...

作者: 柳华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的基本体系。从一般层面上,依据人权的层次划分和范畴归属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权分为应有人权、社会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通过四维视角的透视,大致把握人权的内在规定和整体结构;从具体层面上,重点论述人权的外在关系和发展依据,即人权与自由、民主、法治、政治的基...

作者: 万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简 介:本书对联合国《国际人权宪章》当中“人权两公约”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进行了国际法角度的介绍和阐述。中国是该公约的签署国,并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正式批准之后成为公约缔约国。作者将公约放在国际人权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考察,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和国际实践,内容涉及公约的产生背景、制定过程、主要宗旨和...

作者: 朱晓青 柳华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从逻辑角度分析市场经济与人权的一般关系,揭示市场经济二重性及其对人权的正负效应;从历史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权问题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权问题;从现实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权问题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作者: 王建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简 介:本书从国际人权条约在国内的适用的理论基础即“条约必须恪守”的原则出发,对联合国人权九公约和欧盟、北美、非洲几个区域人权条约在国内的适用作了实证分析,还对中国的情况作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国际人权条约在国内法领域中的效力及特征,分析了国际人权条约在国内使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对国家如何更好履行条约义务、保障...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在中国,户籍制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信息制度,往往还是制士处民、征收贡赋、规定禄食、兴发力役、组织军旅的基本依据。本书考察和讨论了个人及由个人结成的团体的行动及其对制度框架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及个人、团体、国家行动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通过对中国户籍制度中变迁的解释,检验...

作者: 林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