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103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2014)

SSAPID:101-8308-9056-35
ISBN:978-7-5097-6476-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研究现状,以临空经济的发展阶段、临空经济与城市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了国际枢纽机场与绿色机场建设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上海、珠三角、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和地区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并针对北京新机场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临空经济蓝皮书
编 辑: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摘要

 主编简介

 Abstract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学术顾问

 导论 临空经济:21世纪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的主流形态

    (一)认识经济发展的总量、流量与质量

     1.总量是衡量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手段

     2.流量是衡量经济发展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指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动力

     3.质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是经济内部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

    (二)优势资源全球化流动和高端产业链全球化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1.资源流动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的三种形态

     1.以提升经济发展总量为特征的总部经济

     2.以增强经济发展流量为核心的临空经济

     3.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的智慧经济

   二 以流量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一)临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的高附加值

    (二)临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三)临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四)临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三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并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机场正在成为经济和产业活动的重要节点

    (二)我国临空经济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三)临空经济区成为多种产业要素聚集和重组的平台

   四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将呈现三大基本趋势

    (一)临空经济区的聚集模式:产业拓展、转移与升级

    (二)临空经济的发展形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

    (三)临空经济的发展趋势:港区一体化协同发展

   五 我国临空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应对措施

    (一)规划先行,制定长远发展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

    (三)遴选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

    (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为临空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五)建立管理机制和扶持制度,带动落后地区均衡健康发展

 BⅡ 理论探索篇

  B.2 从空港区到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一 辨析空港区与临空经济区

    (一)空港区与临空经济区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存在差异

    (二)空港区是以机场为核心构建的临空经济发展空间

    (三)临空经济区是以城市为着眼点构建的功能区

    (四)临空经济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二 从空港区到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模式转型

    (一)从发展阶段来看,临空经济正在从自然发育向综合开发转变

     1.空港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自然发育阶段

     2.临空经济区由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向现代综合发展模式转变

    (二)从空间布局来看,临空经济正在从核心推动向辐射带动转变

     1.空港区位于机场核心圈,是服务于机场各方面的区域

     2.临空经济区位于机场辐射带动区,是服务于地区发展的经济新区

    (三)从产业选择来看,临空经济正在从单一指向性产业向综合关联性产业转型

     1.空港区内分布的主要是单一指向性产业

     2.临空经济区内分布的是临空关联性产业

    (四)从功能配套来看,临空经济正在从交通功能向城市功能转变

     1.空港区具有交通中转的功能

     2.临空经济区具有城市功能区的形态

   三 推动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将发展临空经济区提升至地区发展的战略层面

    (二)加强规划设计,推动临空经济区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四)提高行政部门服务能力,营造临空经济区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

  B.3 城市机场与机场城市

   一 从城市发展看机场建设

    (一)城市要素在高效、规范、快速、有序的流动中实现价值

     1.城市具有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

     2.城市具有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压缩能力

     3.城市具有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力

    (二)机场是城市流通能力的重要标志

     1.机场成为城市多模式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交换节点

     2.机场成为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的核心要素

     3.机场及周边地区成为城市对内对外的要素交接平台

    (三)城市推动机场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

     1.政府政策

     2.地区经济发展

     3.资源禀赋

   二 从城市功能看临空经济区建设

    (一)城市功能与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

     3.新时期城市功能区建设的基本趋势

    (二)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是重要的城市功能区

     1.临空经济区是经济功能区

     2.临空经济区是创新功能区

     3.临空经济区是生态功能区

    (三)“产城融合”引领临空经济区发展新趋势

   三 从城市群看机场群的发展趋势

    (一)机场群的发展是城市群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城市群拉动中国进入“大城时代”

     2.城市群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集聚、辐射力产生巨大的航空运输需求

     3.推动机场群的形成,构建区域“临空经济带”意义重大

    (二)城市群发展背景下的机场群发展模式选择

     1.中枢网络模式

     2.三角支撑模式

     3.双心互动模式

     4.交通廊道模式

     5.中心龙头模式

     6.一市多场模式

    (三)以机场群建设为载体构筑一体化交通体系

     1.城市群发展必须以一体化交通体系为基础

     2.交通一体化的三大要素及三大特点

     3.以机场为节点、以机场群为载体推动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形成

 BⅢ 国际借鉴篇

  B.4 国际枢纽机场十大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国际枢纽机场的概念与功能作用

   二 国际枢纽机场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以基地航空为主导打造欧洲重要中转枢纽

     1.法兰克福机场概况

     2.法兰克福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基地航空公司主导机场发展是法兰克福机场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以机场发展引领临空经济园区发展

     1.希思罗机场概况

     2.希思罗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希思罗机场经济圈围绕商务中心功能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三)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与基地航空协同推进国际枢纽机场建设

     1.戴高乐机场概况

     2.戴高乐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合理规划提升戴高乐机场的综合竞争力

    (四)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卓越规划成就航空都市城

     1.史基浦机场概况

     2.史基浦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史基浦机场“海港+空港”双轮驱动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五)韩国仁川机场:国家战略推动亚洲枢纽机场建设

     1.仁川机场概况

     2.仁川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仁川机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启示

    (六)日本成田机场:宽松政策推动国际枢纽港建设

     1.成田机场概况

     2.成田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政策与规划导向为成田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提供重要保障

    (七)新加坡樟宜机场:“高效、快捷”服务成就世界品牌

     1.樟宜机场概况

     2.樟宜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樟宜机场以细节和标准提升服务品质

    (八)阿联酋迪拜机场:国家战略打造“东西方的连接者”

     1.迪拜机场概况

     2.迪拜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政府主导迪拜机场的发展

    (九)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完善的设施与环境造就世界第一大机场

     1.亚特兰大机场概况

     2.亚特兰大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亚特兰大机场以完善的硬件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孟菲斯机场:航空物流引领临空经济发展

     1.孟菲斯机场概况

     2.孟菲斯机场发展的特点分析

     3.孟菲斯机场是航空物流型临空经济发展的典范

   三 十大模式对我国打造国际枢纽机场的启示

    (一)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应注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二)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应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应注重与航空公司的联合发展

    (四)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应注重软硬件建设

    (五)打造国际枢纽机场要注重建立合理布局的临空经济园区

  B.5 国内外绿色机场建设类型的研究

   一 绿色机场的概念及现状研究

    (一)关于“绿色机场”的概念辨析

    (二)绿色机场的内涵

   二 绿色机场的建设模式研究

    (一)节约型机场建设模式分析

     1.节约型机场的理念研究

     2.节约型机场的案例分析

     3.节约型机场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二)环保型机场建设模式分析

     1.环保型机场的理念研究

     2.环保型机场的案例分析

     3.环保型机场建设经验的借鉴启示

    (三)人性化机场建设模式分析

     1.人性化机场的理念研究

     2.人性化机场的案例借鉴

     3.人性化机场建设的借鉴启示

    (四)科技型机场建设模式分析

     1.科技型机场的理念研究

     2.科技型机场的案例借鉴

     3.科技型机场建设的借鉴启示

   三 关于推进绿色机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绿色规划是绿色机场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绿色技术是绿色机场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绿色服务是绿色机场建设的重要内涵

    (四)绿色管理是绿色机场建设的重要保障

    (五)绿色发展是绿色机场建设的根本目标

 BⅣ 国内实践篇

  B.6 我国各地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一 我国机场属地化改革为各地临空经济发展带来契机

    (一)我国机场属地化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背景:机场项目普遍亏损倒逼民航体制改革

     2.内容:机场属地化改革带来机制优化与模式创新

    (二)我国机场属地化改革推动了各地临空经济发展

     1.属地化推动了机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2.市场化推动了以机场为核心的市场价值的培育挖掘

   二 我国各地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一)各地临空经济的政策规划比较

     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政策

     2.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空间政策

     3.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设政策

    (二)各地临空经济的产业发展比较

     1.多种产业并进,集群化发展模式

     2.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3.以航空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4.以高轻产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各地临空经济的空间布局比较

     1.圈层式结构

     2.扇形结构

     3.“双核+双圈”式结构

    (四)政府管理比较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2.政企合作的管理模式

   三 当前我国各地临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临空经济区规划布局不协调、不合理

    (三)临空经济区创新乏力

   四 推动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制定长远战略: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临空经济园区与地区之间融合发展

    (二)科学分工布局:解决结构性矛盾,推动临空经济区产业升级

    (三)完善产业目录:形成高端的良性互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重视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产学研”一条线的发展机制

  B.7 上海市“一市两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上海市“一市两场”模式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上海“一市两场”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上海“一市两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上海“一市两场”是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制高点

   二 上海市“一市两场”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战略定位,发挥“两场”功能价值

     1.虹桥机场:凸显商务功能与商务价值

     2.浦东机场:体现产业价值与物流效率

    (二)规划引导发展,实现“两场”互补优势

     1.国家层面给予规划引导

     2.市级层面进行规划落实

    (三)建立运行机制,促进“两场”同步发展

     1.建立临空经济区,打造“两场”经济发展特色

     2.实行多元化管理,促进“两场”经济有序发展

     3.推行市场化管理,实现“两场”健康发展

    (四)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两场”发展环境

     1.打造符合机场特色的临空经济产业

     2.形成符合区域功能的临空经济区土地利用格局

     3.完善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配套设施

     4.探索试验符合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税收政策

     5.构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政策体系

   三 上海市“一市两场”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一市两场”分工协作的根本前提

    (二)制定前期规划是“一市两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

    (三)完善体制机制是“一市两场”有序运行的重要支撑

    (四)制定配套政策是“一市两场”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

  B.8 “珠三角”竞合互补的机场群发展模式

   一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背景下的机场群建设

    (一)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速

     1.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粤港澳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珠三角城市群以推进区域一体化为抓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1.珠三角构建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2.机场群发展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支撑

   二 珠三角率先探索区域机场群协作机制

    (一)专业合作:共同建立运行顺畅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二)国家支持:推动珠三角区域内各大机场功能互补

    (三)建立机制:五大机场群全面深化沟通合作

     1.搭建沟通平台

     2.签署行动纲领

     3.扩大合作范围

   三 珠三角机场群五大核心机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

    (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成为复合型航空枢纽

    (二)香港国际机场成为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港

    (三)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成为国际航空次枢纽港

    (四)珠海机场着力打造华南地区航空产业基地

    (五)澳门机场成为多功能中小型国际机场的范例

   四 从珠三角发展实践看机场群发展的两大支撑条件

    (一)构筑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确保机场群体系沟通顺畅

     1.完善机场与机场之间的交通连接

     2.完善机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

    (二)立足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竞合互补的功能定位

     1.明确产业分工

     2.建立合作机制

  B.9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探索

   一 郑州打造首个纳入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一)打造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区域布局从陆地向海洋,又从海洋走向天空的重要标志

    (二)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要标志中原经济区开始发力

    (三)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培育城市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着力点

   二 郑州设立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条件与优势分析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具有良好的航空基础

    (三)具有完善的交通体系

    (四)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五)具有开放的综合平台

   三 郑州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一)明确的发展主线与科学的功能定位

    (二)分步实施的发展目标与合理的空间布局

    (三)完整的产业体系设计与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

    (四)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世界其他临空经济区发展模式比较

    (一)孟菲斯的航空物流强势发展模式

    (二)仁川以休闲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三)法兰克福的物流商务并重发展模式

    (四)史基浦的全面发展模式

   五 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看临空经济发展应着力规避的三个问题

    (一)孤岛经济

    (二)新城陷阱

    (三)洼地凹陷

  B.10 武汉以区域性综合枢纽为中心打造临空经济区的探索

   一 武汉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和意义

    (一)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1.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为武汉临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综合经济实力为武汉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旅游资源丰富和配套设施完善为武汉临空经济发展开拓了产业空间

     4.充足的土地资源为武汉临空经济发展预留了空间

    (二)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意义

     1.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推动武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推动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3.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推动武汉城市圈内部的联动

     4.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推动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 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三步走”阶段目标

    (一)初期:以机场建设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探索性发展阶段

     1.启动基础性规划编制

     2.航空枢纽建设大规模展开

     3.临空产业开始起步发展

     4.基础区域开发逐步推进

    (二)中期:以航空枢纽功能提升为基础推动临空经济区发展

     1.航空枢纽功能明显提升

     2.临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3.临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远期:成为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

   三 武汉临空经济区三个层次的功能定位

    (一)华中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枢纽港

    (二)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武汉北部的宜居型新城

   四 武汉临空经济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

    (一)航空运输产业

    (二)航空物流产业

    (三)临空型现代制造产业

    (四)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

    (五)临空型现代服务产业

   五 武汉临空经济区的三个圈层空间布局

    (一)临空经济核心区

    (二)临空经济集聚区

    (三)临空经济辐射区

   六 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开展官、商、产、学、研合作

    (二)加强规划衔接,跨区域整合资源要素

    (三)政府把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加以推进和支持

  B.11 长沙探索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 长沙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一)连接三湘,辐射全国,通达世界

    (二)纵横交会,交通完善,腹地宽阔

    (三)对外交流,产业集聚,蓄力发展

   二 长沙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

    (一)产业选择坚持“两个结合”原则

    (二)产业选择突出“四型五重点”

   三 长沙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一)打造中南地区空港物流核心枢纽,发挥对外口岸功能

    (二)打造中南地区一流的会展、商贸、商务中心,发挥商务服务功能

    (三)打造临空类高端制造基地,发挥研发生产功能

    (四)打造区域性大型娱乐中心,发挥文化休闲功能

   四 长沙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布局

    (一)“一核两组团”规划空港运营功能板块

    (二)带状布局空港工业园区板块

    (三)配套布局空港物流园区板块

   五 以空港物流园区开发与运作为例分析长沙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体制模式

    (一)地方政府负责:对空港物流园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二)机场方发力:引入大型物流企业打造航空物流枢纽

    (三)企业参与:解决资金来源与运营管理问题

 BⅤ 北京模式篇

  B.12 北京新机场建设与京津冀共建跨区域京畿新区的研究

   一 北京的两个重要10年和两次战略机遇

    (一)21世纪的头20年:北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新时期北京发展的两次重要战略机遇

   二 北京新机场建设在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城市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一)北京新机场建设成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制高点

    (二)北京新机场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北京新机场建设成为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 把北京新机场打造成为“三位一体”的国际航运中心

    (一)空地一体

    (二)港城一体

    (三)港域一体

   四 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共建京津冀跨区域京畿新区的设想

    (一)发展思路

    (二)战略定位

    (三)空间布局

    (四)建设任务

    (五)合作机制

  B.13 北京新机场建设与优化首都城市功能

   一 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是推动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从城市功能体系看,必须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二)从城市发展阶段看,必须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三)从区域城市体系看,必须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

    (四)有利于功能调整,进一步明确首都发展定位

    (五)有利于功能疏解,进一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六)有利于功能优化,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二 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核心优化首都城市功能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一)以破解“城乡分离”为核心推动首都城市功能优化

    (二)以破解“城际分离”为重点推动首都城市功能优化

    (三)以破解“城域分离”为契机推进首都城市功能优化

   三 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优化首都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

    (一)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意义重大

    (二)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条件成熟

    (三)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

  B.14 关于北京新机场如何建成绿色机场的探讨

   一 建设绿色机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绿色机场是世界范围内机场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建设绿色机场响应了国家战略及政策的号召

    (三)建设绿色机场是首都新机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建设绿色机场应坚持“四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集约节约的理念

    (三)生态环保的理念

    (四)科技创新的理念

   三 以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为核心推动北京新机场建成绿色机场

    (一)注重人口问题的研究

    (二)注重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三)注重能源问题的研究

    (四)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五)注重土地问题的研究

    (六)注重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

   四 建设首都绿色新机场应推进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方式

    (二)创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方式

    (三)创新噪声污染的应对方式

    (四)创新区域污水处理与防治方式

    (五)创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

   五 建设首都绿色新机场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一)应着重解决科学规划的问题,统筹安排新机场与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应着重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超前谋划临空经济区与破解城南发展难题

    (三)应着重解决城乡分离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B.15 顺义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

   一 顺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历程回顾

    (一)顺义临空经济区的萌芽阶段

    (二)顺义临空经济区临空型产业形成阶段

    (三)顺义临空经济区空港型经济形成阶段

    (四)顺义临空经济区进入全面深化创新发展阶段

   二 从两个五年规划看顺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一)两个五年发展目标的转变

    (二)两个五年发展理念的深化

    (三)两个五年发展重点的调整

   三 新时期顺义临空经济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周边国家及地区大型机场对首都机场带来的压力

    (二)“一市两场”的背景下定位调适带来的挑战

    (三)顺义临空经济区自身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四 基于“一市两场”发展格局的顺义临空经济区发展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对接发展规划,实现错位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实现协作联动

    (三)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实现统筹管理

    (四)进一步形成政策支撑,实现普惠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总部经济、临空经济和智慧经济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特别是以增强城市经济流量为核心的临空经济正在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我国航空运量已经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枢纽机场所在地区的重视。目前,航空产业已被我国列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多省市提出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临空经济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模式。《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基于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研究现状,以临空经济的发展阶段,临空经济与城市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了国际枢纽机场与绿色机场建设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上海、“珠三角”、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并针对北京新机场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对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作出三大趋势判断,认为临空经济区聚集模式的重点是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临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临空经济呈现港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并以现状与趋势研究为基础,从制定发展规划、打造交通网络、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产业创新、建立管理机制等中观层面提出我国临空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应对措施。

任胜刚、孙业利:《流量经济增长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9期。

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经济日报》2004年5月25日。

黄由衡等:《临空经济发展探索——以长沙为例》,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黄佳:《机场枢纽与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王章留等:《航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科技出版社,2013。

谭淑霞等:《国外临空经济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曹允春:《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越、胡华清:《大型枢纽机场功能定位的发展趋势》,《综合运输》2008年第8期。

刘明:《壮大机场产业 发展临空经济》,《求是》2005年第2期,第46页。

李伊:《机场是一座汇流的商贸城市——访香港国际机场》,《中国民用航空》2006年第4期,第55页。

曹允春:《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2期。

Redding S. and Venables,“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2):53-82.

Jian Tianlun;Jeffrey D.Sachs and Andrew M.Warner,“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Vol.7(1):1-21.

Hummels D. Time as a Trade Barri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o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3,Vol.(7).

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城市观察》2013年第2期。

曹允春、谷芸芸、席艳容:《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2期。

黄由衡、钟小红、吴静:《临空经济发展探索——以长沙为例》,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李健:《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9期。

夏占义、李平:《临空经济理论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杨银海:《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解读》,《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1期。

钟小红:《长沙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程程:《临空经济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出版社,2009。

董娟:《航空港经济区产业特征与空间布局模式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8。

王欢明、刘鹤鹤:《成都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包红玉、李诚固、曹传新:《新时期城市功能结构体系解构及集成演化规律探讨》,《软科学》2005年第3期。

欧阳杰:《中国机场群布局基本模式分析》,《国际航空杂志》2009年第10期。

林澎、田欣欣:《区域整体开发新模式策略——产城融合的京北副中心探讨》,《北京规划建设》2014年第1期。

傅崇兰、杨重光:《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张军扩、刘云中等:《临空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曹允春:《临空经济——速递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李亚峰:《区域公路交通一体化建设方案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葛小飞、李国军、谢远铭、陈梦、王欣、德永恒:《国外成熟枢纽机场的运营经验及启示》,《空运商务》2012年第15期,第46~48页。

张建民、杨子敬:《法兰克福机场地面服务的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第197~199页。

王涛:《英国希思罗机场:探索精益管理》,《经济日报》2008年7月30日。

刘亚伟、綦琦:《探索韩国仁川国际机场的成功奥秘》,http://news.carnoc. com/list/230/230895.html,2012年8月11日。

孟培:《日本临空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借鉴》,《商业文化》2011年第6期,第157页。

赵巍:《迪拜机场:何以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民航报》2014年4月1日。

严宽、光琪凝、许晓泓:《解码世界第一民航强国的机场基因》,《中国民航报》2011年12月16日。

李军会:《从亚特兰大中枢看白云机场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7期,第47~49页。

连玉明、朱颖慧:《北京新机场如何建设绿色机场》,《大问题》2013年第五辑。

徐军库:《关于绿色机场建设的对策》,《空运商务》2007年第16期,第18~20页。

王琬灵:《绿色交通大跃进 国外机场节能减碳简介》,豆丁网,2011年1月27日。

《德国慕尼黑机场的景观规划》,《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8月12日。

王婷婷、高安妮:《打造“绿色”机场的宗旨和关键》,民航资源网,2013年3月6日。

刘明:《节约环保科技人性——建设绿色机场之我见》,《创造》2009年第6期,第82~87页。

王霞、孙石磊:《绿色机场评价指标体系》,《前沿》2012年第24期,第128~129页。

王维:《绿色机场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民用航空》2013年第5期,第14~15页。

曾晓新:《建设绿色机场须有全局系统观念》,《中国民航报》2014年4月8日。

李金良:《探索一条中国机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中国民航报》2011年1月11日。

高俊:《机场属地化改革的热点焦点》,《机场管理》2003年第6期。

程程、单振强:《我国临空经济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与对策研究》,《河北金融》2012年第2期。

中国民航局:《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年》,2008。

顺义区商务局、中国民用航空学院:《顺义区临空经济发展规划》。

周少华:《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产经前沿》2009年第19期。

鲁哲:《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战略目标确立》,《新民晚报》2005年4月5日。

祝辉:《新形势下特大城市概念的再解析》,《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2期,第125~129页。

孔文轩:《临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综合运输》2010年第5期,第81~84页。

贾远琨:《上海全面加快航空枢纽建设 争做世界航空网络重要节点》,新华网,2012年4月5日。

周筱兰:《临空经济与地区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以浦东机场周边地区为例》,《城市研究》2011年第4期,第91~95页。

徐爱萍:《上海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5期,第82~83页。

郭千帆:《“三位一体”发展现代服务业——记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经济专列》2008年第11期,第22~23页。

孟进、柏蓓:《打造上海航空枢纽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中国民航报》2012年11月5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08年12月。

顾忠华:《珠三角五大机场竞争与合作前景展望》,《特区经济》2005年第2期,第56~57页。

《大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区域机场群》,http://news.carnoc.com/list/256/256742.html。

朱思平:《五机场议合作 “世界级机场群”珠三角崛起?》,http://jipiao. kuxun.cn/zixun-17314.html。

文雅:《粤港两大机场物流业竞合关系研究》,《广东经济》2009年第7期,第11~15页。

殷杰兰:《郑州临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第十届科学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连玉明、朱颖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探索》,《大问题》2013年第5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分析》,http://www.hnpopss.gov.cn/pro/t20130227_1859578.html。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http://wenku.baidu. com/link?url=hEGjiGB_8yXR_BE0D2Bxf-hCUa1n87U-xZGxGwZVJYJ5ca0uU5vEKbLG-939y51g8SnYhIpfGtOHKJkbxIdSLhwhwA6RehzEq7kB3CG0-Bia。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航空城建设发展国际峰会2013》。

曹允春:《临空经济区:加快武汉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日报·研究与决策》2007年第12期。

王庆云、薛敏:《我国航空运输业“十一五”发展展望》,《中国民用航空建设发展报告》,2006。

肖金双:《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长江日报·研究与决策》2001年第6期。

刘亚晶:《浅谈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黄由衡、钟小红、吴静:《临空经济发展探索——以长沙为例》,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经济日报》(调查与研究版),2004年5月25日。

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城市规划会刊》2003年第3期。

李晓江:《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临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黄由衡、钟小红、吴静:《临空经济发展探索——以长沙为例》,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黄佳:《机场枢纽与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王章留等:《航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科技出版社,201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谭淑霞等:《国外临空经济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连玉明、朱颖慧:《北京新机场建设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大问题》2013年第5辑。

赵弘:《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

任茗:《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合肥市行政中心迁移为例》,《安徽建筑》2013年第3期。

郭晶晶:《北京国家行政中心东迁的设想》,《中国商报》2005年4月19日。

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http://www.caac.gov.cn/I1/I2/201105/t20110509_39615.html,2011年5月9日。

徐军库:《关于绿色机场建设的对策》,《空运商务》2007年第16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新机场选址——绿色机场专题研究报告》,2008年6月。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临空经济中心:《关于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2014年4月16日。

方彬楠:《北京临空经济区首次划定核心区》,《北京商报》2012年3月19日。

连玉明:《关于北京“一市两场”功能定位及京津“两市三场”机场群建设的提案》,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296-64141.shtml,2014年1月20日。

刘玉海:《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先行者的荣耀与烦恼》,《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1月30日。

解长春:《顺义临空经济区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顺义统计信息网,2009年4月15日。

《顺义区“十二五”临空经济发展规划》,顺义在线,http://www.shunyiqu. com/thread- 36032-1-1.html,2012年5月15日。

简 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是解决中国区域差距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通过对区域增长极理论、机理、中国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动力系统、中...

作者: 薛泽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全书由总报告、行业篇、区县篇、专题篇和附录五部分组成,概括了首都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建体系、建机制、建队伍、建平台、建环境“五建”方面的具体做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部门、区县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工作成果和思路措施;收录了2014年9月以来北京市关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以及人才发展的重要事件,供读者全面...

作者: 刘敏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简 介:本书对2014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回顾,并对2015年经济形势走势进行了预测与研判。书中聚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的重点问题,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作者: 杨松 李素芳 唐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分析篇、产业发展篇、财政金融篇和区域发展篇。书中对2017年经济形势、重点任务、相关政策等进行了展望、预测和分析,特别就北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工业和农业发展形势、北京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首都临空经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就业形势、财政与金融运...

作者: 杨松 唐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