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4~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Talent (2014-2015)
[内容简介] 全书由总报告、行业篇、区县篇、专题篇和附录五部分组成,概括了首都人才发展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建体系、建机制、建队伍、建平台、建环境“五建”方面的具体做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部门、区县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工作成果和思路措施;收录了2014年9月以来北京市关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以及人才发展的重要事件,供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北京人才发展的总体脉络。
相关信息
主要编撰者简介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简介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体制机制改革:开创首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 首都人才发展新情况
(一)人才规模适度增长
1.人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
2.人才质量稳步提升
3.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4.人才效能显著提高
5.人才发展指标符合预期
二 首都人才工作新进展
(一)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系
2.优化人才工作组织体系
3.强化人才工作督促落实体系
4.健全人才工作保障体系
(二)不断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方式
2.改革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3.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4.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5.改革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工作
2.强化国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3.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资助及表彰奖励项目
(四)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1.人才培养平台
2.人才创新平台
(五)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法制环境方面
2.社会文化环境方面
3.自然环境方面
三 首都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一)首都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首都意识
2.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
3.始终坚持协同发展和人才一体
(二)首都人才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1.集聚优势,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广聚人才,提升首都人才国际化水平
3.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
4.汇聚力量,强化首都人才队伍建设和政治引领
BⅡ 行业篇
B.2 首都金融人才引进需求结构研究
一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调查模型与调查说明
2.首都金融企业人才富余情况分析
3.首都金融企业人才紧缺情况分析
4.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二 调查模型与调查说明
(一)调查模型
(二)调查说明
三 首都金融企业人才富余情况分析
四 首都金融企业人才紧缺情况分析
(一)企业的基本属性
(二)紧缺人才数量与类别
(三)紧缺高级人才的具体要求
1.年龄要求
2.性别要求
3.专业要求
4.学历要求
5.职称要求
6.资格证要求
7.海外背景要求
8.相关工作经验年数要求
(四)人才紧缺的原因
(五)解决紧缺人才的途径
(六)问题与建议
1.企业解决紧缺人才问题的困难
2.企业对政府帮助引进或培养紧缺人才方面提出的建议
五 政策建议
1.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对中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业务人才的支持力度
2.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紧缺原因调整人才政策执行的策略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整合建立金融人才数据库及信息交流平台
B.3 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一 人才引进及国际化发展问题
(一)人才引进力度高,取得一定成效
1.北京地区外籍人才引进力度大
2.高校院所探索外籍人才管理创新,成效良好
(二)人才工作国际化还存在多方面问题
1.引进海外人才的方向仍需聚焦
2.引进海外人才的管理相对松散
3.服务海外人才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4.引进海外人才应当建立退出机制
5.体制内科研人员进行国际交流仍受限制
(三)建议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工作机制,鼓励高水平国际合作
1.加强外籍人才引进的顶层规划设计
2.完善外籍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
3.严格评审和管理,设计引进人才退出机制
4.建立科研学术活动的专门性国际交流通道
二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问题
(一)各单位推行分类评价改革,运行效果良好
1.高校院所根据人事聘任岗位设计分类考核机制
2.评价方式改革试点提高了人才创新积极性
3.中关村示范区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方面取得改革突破
(二)人才评价与激励工作仍有不足,影响创新积极性
1.人才评价的过程仍受行政介入
2.人才评价的标准还需加强对实用型人才的重视
3.科研事业单位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受到体制机制束缚
(三)进一步赋予科研单位评价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1.建立完备的同行评议制度,开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
2.结合试点经验,推广新型评价方式
3.允许高校院所在杰出人才激励方面进行试点突破
4.精神与物质激励并行互补,提高科研人员专业认同感
三 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问题
(一)产学研主体间科研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1.以中关村园区为核心,为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
2.科研院所骨干力量向企业流动的速度正在加快
(二)体制内外人才双向流动仍有障碍
1.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有待建立
2.体制内外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受到社保接续的限制
(三)应继续去除科研人员在单位之间、体制内外双向流动的障碍
1.建立和完善高校院所内部良性循环的人才流动机制
2.继续探索体制内外各种保障的衔接
四 人才开发培养机制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大,成效较好
1.政府人才计划项目投入不断增加
2.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
(二)人才培养计划重复设置,青年人才培养路径不明确
1.人才培养项目重复布局
2.对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持续关注不足
(三)应调整政府定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1.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增强计划之间的衔接
2.探索多种模式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五 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问题
(一)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已取得一定效果
1.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新型科研机构试点改革成效良好
2.政府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进一步放活
3.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等相关体系正在建立
(二)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各方面仍有较突出的问题
1.新型科研机构改革需要更高层次体制突破
2.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仍需深化
3.促进创新创业的支撑环境有待完善
(三)要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
1.继续扩大新型科研机构试点
2.增强基层单位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3.聚焦重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环境与机制
六 人才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问题
(一)人才工作领导机制调整持续推进,党组织作用凸显
1.推进“三评”,节约科研人员申报评审的精力和成本
2.高校院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帮助人才成长
(二)人才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问题
1.对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专门性管理机制尚待建立
2.部分改革意见可操作性不足,基层难以执行
3.一些文件和法规之间存在冲突,不利于改革的落实
(三)应着力调整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
1.加强党组织对人才工作的方向把控
2.建议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特点,统筹各部门有关管理规定
B.4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人才发展现状研究
一 人才队伍建设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中的作用
二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人才建设的优势
(一)人才环境良好
(二)产业定位科学
(三)资源优势明显
1.区位优势
2.环境优势
3.文化优势
三 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执行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认知欠缺
(二)部分部门产业认识偏颇,沟通不畅
1.部分职能部门存在产业认识偏颇
2.管理部门与运营单位沟通尚待加强
(三)从业人员及团队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1.管理人员专业结构待完善
2.高端人才服务管理缺乏
3.乡镇产业创新人才匮乏
4.村级专业人才缺失
(四)公共人力资源利用有待提高
四 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人才工作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产业专家智库,发挥战略指导作用
(二)制定引进人才目录,实施人才优惠政策
(三)选聘专业创新团队,整合资源,委托管理
(四)制订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实用人才专业能力
1.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2.经营管理人员培训
3.专业技能人员培训
B.5 影视文化产业人才聚集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 主要做法
二 存在问题
三 面临机遇
四 对策建议
B.6 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研究
一 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与作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与分类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1.带动作用
2.骨干作用
3.引领作用
二 首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总量及类型
(二)性别和户籍
(三)年龄结构
(四)文化程度
(五)技能水平
三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体系建设
(一)制度支撑体系建设
(二)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1.高级示范培训
2.人才工作者培训
3.示范实训基地建设
(三)管理运行体系建设
1.动态数据统计
2.分级评定激励
3.年度评价考核
(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1.多元资金投入
2.搭建创业平台
3.构建成长环境
四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紧密式专家带动型
1.内涵
2.路径
(二)分类式城市化引领型
1.内涵
2.路径
(三)分级式政府主导型
1.内涵
2.路径
(四)系列式平台服务型
1.内涵
2.路径
五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紧扣城市、农村和产业发展需求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与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培养相结合
六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1.首都功能新定位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思路
3.“调结构、转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挑战
4.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需求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3.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七 进一步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持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机制
1.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多元投入培养机制
2.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教育立法工作
(二)着力构建科学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
1.立足首都农民职业教育全局,建立完备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2.创新理念,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方式转变
3.扩宽视野,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路径
(三)重点调整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1.突出以产业新形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2.突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四)全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现代管理制度
1.重视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2.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投资机制
3.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4.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
B.7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
一 调研背景及方法
二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
(一)北京市社区工作者数量及分布
(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
(三)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的自我认知
(四)外部对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评价
三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二)专业化、职业化步伐坚实
(三)培训体系完整配套
(四)薪酬待遇稳步提升
(五)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
四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 加强首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细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二)提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三)进一步理顺待遇保障机制
(四)拓展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
(五)规范社区工作者职能
BⅢ 区县篇
B.8 中关村西城园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一 中关村西城园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主要成效
1.园区不断加大创新人才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优势
2.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对人才环境关注度较高,整体满意度良好
3.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二)基本经验
1.主导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力显著
2.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
3.国际化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4.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成为园区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
(三)存在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雁阵效应”尚未形成
2.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3.人才政策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4.人力资源市场的成熟度不高
5.科技成果转化尚存在较大的滞后
二 中关村西城园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需要营造从效率驱动型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迫切需要营造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应对全球竞争、提升产业链条的挑战,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模式从注重引进向营造人才生态环境模式的转变
三 中关村西城园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二)体制机制创新
1.形成党政人才工作新格局
2.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机制
3.搭建创新创业和创意平台与机制
4.建立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机制
5.建立灵活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
(三)重要举措
1.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动态监测体系
2.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3.实施“定制化、应需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
4.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5.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6.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投入机制
7.实施科技孵化、创业金融和知识产区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计划
(四)战略部署
1.2015~2017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2018~2020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2021~2025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B.9 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体系研究
问题一:引进海外高端创业人才的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渠道不畅、支持政策重点不突出
政策措施建议一:建立主动引进海外顶尖创业人才(团队)的“直通车”,统筹利用现有孵化器的“流转”空间,推动一批人才的“大项目”到海淀落地
问题二:支持企业人才的政策,与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存在错位
政策措施建议二:改进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与实际需求匹配的企业人才支持服务体系
问题三:一些吸引聚集人才的体制和环境障碍亟待破解
政策措施建议三: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升人才环境的国际化水平
B.10 房山区人才创业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一 房山区人才创业环境的阶段性特征
二 房山区人才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三 优化房山区人才创业环境的对策措施
B.11 行政副中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一 调研背景和基本原则
(一)调研背景
(二)基本原则
二 行政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和人才需求
(一)行政副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行政副中心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需求分析
三 通州区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通州区人才队伍规模
(二)通州区人才队伍结构*
1.年龄结构
2.学历结构
3.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等级结构
4.产业人才分布
四 对未来五年通州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原则
1.契合深化改革精神,服务创新驱动
2.立足行政副中心建设,服务新的功能定位
3.着眼人才工作全面统筹,服务重点突破
(二)基本思路
1.立足实际,着眼长远
2.优先布局,高端引领
3.整体布局,多元有序
4.政策鼓励,尊重规律
5.提升理念,创新探索
(三)具体举措
1.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方式
2.创新设计人才服务平台
3.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4.统筹兼顾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
5.强化实施保障
B.12 顺义区建设临空经济高端人才聚集区路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临空经济的产业类型及国际经验
(一)临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主导产业
(二)临空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1.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必要元素
2.机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
3.生产性服务业在临空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
4.贸易经济是枢纽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的主导
5.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是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 北京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航空枢纽服务业聚集度不够
(二)临空高端产业集群未真正建立
(三)各园区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
四 临空经济区人才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端人才明显不足
(二)人才工作需进一步提升
五 临空经济区人才需求及满意度分析
(一)生活环境需求分析
(二)工作环境需求分析
(三)政策环境需求分析
(四)人才满意度分析
六 建设临空经济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临空高端产业聚集,优化临空产业环境
(二)立足产业要求,聚集五类重点人才
(三)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拓展人才聚集辐射空间,加强人才平台建设
(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引才聚才软实力
B.13 新区人才工作引领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一 新区人才队伍整体现状
(一)人才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整体梯队建设初见成效
(三)人才发展趋势符合产业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新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
(二)以政策创新为保障,提供良好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三)以服务创新为抓手,打造优质人才服务体系
三 人才工作引领创新发展的成效
(一)提升人才工作一体化水平
(二)推动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三)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四 存在的问题
(一)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人才政策需不断创新
五 对策建议
(一)坚持统筹谋划,构建“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坚持产业与公共领域协同发展,完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
(三)坚持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推进各领域人才梯队建设
(四)坚持人才服务创新,推动人才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BⅣ 专题篇
B.14 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研究
一 主要成就
(一)逐步明确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建设思路
(二)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机制
(三)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 面临的形势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谋划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指出了根本方向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人力资源服务业挖潜增效带来新挑战
(三)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首都发展“新定位”“新目标”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
(五)促进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四 重点任务
(一)强化责任,认真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
(二)多措并举,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三)提升效能,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引导规范,不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和诚信建设
(五)转变职能,切实提高人力资源市场治理能力
(六)发挥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B.15 首都国际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 人才竞争背景下,国际人才中介服务业需求上升
(一)人才流动加速与老龄化加剧,人才中介服务需求持续增高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人才服务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首都发展需要提升国际人才比例,人才服务业发展需相应增速
(四)本土猎头发展与国际猎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需求
二 首都人才服务业面临国际化升级的挑战
(一)首都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发展情况
1.总体规模
2.存在形式
(二)首都国际人才猎头机构发展的主要障碍
1.注册形式的限制
2.外籍人才来京不便,中介服务难度较大
三 聚集国际人才中介,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
(一)建议打破《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外资控股比例不得超过49%的政策限制,允许外资绝对控股,允许外资在北京独资设立人才中介机构
(二)简化外籍人才在京工作办证手续,放宽就业证申请人的年龄及工作经验限制,统一就业证、外国专家证与居留许可证的年限
B.16 北京市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估算方法及对比
(一)人力资本估算方法
(二)物质资本估算方法
(三)人力资本估算方法与物质资本估算方法对比
三 北京市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估算结果
(一)基本结果及趋势比较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配比关系及生产效率
四 北京市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结构变动和趋势分析
(一)人力资本的构成及其变动
(二)物质资本的构成及变动
五 结论
B.17 北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研究
一 人才梯队的内涵和规律性特征
二 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的基本情况
三 北京市政府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和政策分析
(一)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和政策现状
1.高端人才支持政策
2.青年人才支持政策
3.行业特需人才政策
(二)管理和政策存在的问题
1.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尚不明显
2.人才梯队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
3.评价机制不适应人才梯队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
4.人才梯队建设忽略梯级人才之间的储备和培养
四 北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北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的层次
1.世界级的高端顶尖人才
2.高端后备人才
3.战略领军人才
4.领军后备人才
5.青年杰出人才
(二)北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三)北京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中的政府定位
五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以人才资源信息化带动政府管理科学化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人才梯队建设
(四)进一步发挥人才梯队建设中的团队作用
BⅤ 附录
B.18 北京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章 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 学时管理及使用
第五章 继续教育机构管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附则
B.19 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外籍人员聘用工作的通知
一 加强外籍人员及用人单位的资质管理
二 用人单位应当落实好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的主体责任
三 加强外籍人员工作证件的管理
四 积极搭建外籍人员聘用公共服务平台
五 加强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B.20 北京市鼓励企业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认定
第三章 评估与管理
第四章 扶持政策
第五章 附则
B.21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章 评选程序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六章 考核管理
第七章 附则
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办理流程
B.22 关于进一步促进海淀区央地人才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 促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是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服务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的客观要求
(二)促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三)促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海淀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总体目标
三 主要任务
(一)推动央地人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二)搭建央地人才协同发展平台载体
(三)促进央属高端人才(团队)带前沿科技文化成果落地
(四)加强校地(企)联合科技人才培养
(五)依托央属人才资源促进区属事业发展
四 主要政策
(一)央地人才协同发展平台支持政策
(二)央属人才(团队)科技文化成果落地支持政策
(三)央地人才联合培养支持政策
(四)央属人才促进区属事业发展支持政策
五 组织保障
B.23 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创新领军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支持政策
第三章 创业领军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支持政策
第四章 领军企业家的评价标准与支持政策
第五章 投资家的评价标准与支持政策
第六章 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支持政策
第七章 遴选办法与监督管理
第八章 附则
B.24 北京市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服务管理主体
第三章 工作条件
第四章 生活待遇
第五章 义务和责任
第六章 退出
第七章 附则
B.25 中关村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
一 总体要求
二 具体目标
三 主要任务
四 工作要求
B.26 新区推进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政策
第三章 扶持政策
第四章 服务政策
第五章 培养政策
第六章 组织实施
B.27 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
一 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办理程序
二 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及居留办理程序
三 为外籍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便利
四 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
五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六 开发国外高端智力要素
七 完善新型科研机制
八 强化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
B.28 2014~2015年北京人才工作大事记
2014年北京人才工作大事记
9月
11月
12月
2015年北京人才工作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北京人才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Contents
皮书数据库
[1]张恩施、曾妙华、刘慧霞:《金融从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人力资源》2012年第5期。
[2]肖凌、聂鹰、梁建春:《国有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经济科学》2006年第6期。
[3]张佩、胡霆、彭波:《商业银行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4]贺瑛、马欣、殷林森、刘晓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的上海市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研究》,《征信》2011年第5期。
[5]王太:《天津市金融行业人才现状分析与需求预测》,《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2期。
[6]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1]封铁英:《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创新》,《科研管理》2007年第3期。
[2]郭一敏:《新形势下科研院所加强青年人才工作探究》,《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第1期。
[3]贺德方:《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6期。
[4]金方增:《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战略探析》,《中国高校科技》2015年第7期。
[5]李艳波、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6]卢宗曦、汪强:《国有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工作探讨》,《中国水运》2010年第10期。
[7]吕鹏纲:《中科院西部科研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萧鸣政:《人才评价机制问题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9]姚哲晖、胡汉辉:《国有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10]张展涛:《技术开发性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曾培芳等:《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2期。
[1]毛德智、雷海章:《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刘英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第一资源》2013年第5期。
[3]李小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12期。
[4]王春伟、刘云涛:《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借鉴》,《世界农业》2013年第4期。
[5]曾一春:《加快培养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思考》,《农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1]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3》,北京出版社,2013。
[2]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4》,北京出版社,2014。
[1]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2015。
[2]北京市通州区统计局:《通州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3]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北京市通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自评报告》,2015。
[4]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北京市通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第三方评估报告》,2015。
[1]鄢圣文:《北京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赵弘:《北京建设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之都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于淼:《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连玉明:《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王巧义:《基于产业集群的临空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1]董小华:《加快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2期。
[2]董小华:《人力资源服务效能问题实证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3]王克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4)》,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
[4]萧鸣政、郭丽娟:《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09~2013年各年版),人民出版社,2010,2012,2013,2014。
[5]余兴安、陈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张宇泉、董小华:《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4)》,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7]《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报告选编》,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
[8]《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调研》2013年第2期。
[1]Fang,Q.,Zhao,H.,“Social Work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2]Hambrick,D.C.,“The Top Management Team:Key to Strategic Success”,
[3]Maslow,A.H.,Frager,R.,Cox,R.,
[4]Pinder,C.C.,
[5]Reilly,T.,Williams,A.M.,Nevill,A.,et al,“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alent Identification in Soccer”,
[6]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7]宫健:《胜利油田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敬翠:《对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畅通成才渠道的几点思考》,《中国市场》2013年第14期。
[9]简光泽:《以人为本 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梯队建设》,《海南医学》2011年第1期。
[10]劳伦斯·L.马西斯,约翰·H.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雷环、汤威颐、Crawley,E.F.:《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12]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刘红:《加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相关思考》,《企业导报》2013年第9期。
[14]罗青兰、孙乃纪、于桂兰:《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4期。
[15]彭剑峰、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蒲云等:《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人才梯队建设研究项目组:《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18]盛湘:《油田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9]史晓丽:《企业如何构建后备人才梯队》,《CHO杂志》2012年5月7日。
[20]谭卫和:《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状况》,《中国人才》2003年第10期。
[21]王明杰:《发达国家人才战略的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22]张仕江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4期。
[23]张越慧:《中海大连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郑旺全:《美国高校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7期。
[25]钟虹添、奚国华、张建国:《人才梯队建设和思8步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