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7 !

参考文献

269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2008)

SSAPID:101-7753-2780-87
ISBN:978-7-5097-009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相关信息

丛书名:能源蓝皮书
作 者: 崔民选
编 辑:张征;陈韬;王莉莉;张景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Abstract

 序言

 中文摘要

 能源蓝皮书编委会

 综合篇

  总报告 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

   一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一)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二)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

   二 节能减排成为重要战略部署

    (一)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1.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分析

     2.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原因

     3.节能减排重在高耗能行业

     4.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建议

      (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2)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3)增加节能减排投入,深化财税、价格改革,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

      (4)强化节能减排监管,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二)节能减排工作发展思路

     1.节能减排国际经验借鉴

      (1)完善法律框架

      (2)确立清晰目标

      (3)加强制度建设

      (4)实行优惠政策

      (5)利用市场机制

      (6)发展循环经济

      (7)依靠科技创新

     2.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思路

   三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一)能源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主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煤炭资源和供应前景

     2.油气资源和供应前景

     3.水电资源及开发前景

     4.核能的开发前景

     5.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前景

    (三)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1.设立风险基金,加大基础性勘探投入

     2.加强能源开发监管,实行资产化管理

     3.优先发展水电资源,加快发展核电资源

     4.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

     5.打好“组合拳”,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

     6.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实现煤炭清洁利用

     7.以经济性为原则,合理地利用优质能源

   四 中国能源产业的挑战与对策

    (一)中国能源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未来能源需求依然巨大

     2.生态环境危机日渐凸显

     3.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4.能源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5.政府能源环境部门人员和经费不足

    (二)解决中国能源产业问题的对策

 行业运行篇

  分报告一 重新发掘煤炭资源价值

   一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述

    (一)煤炭行业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2007年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重点

   二 中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一)产量

    (二)运输

     1.2007年煤炭运输基本情况

      (1)铁路运输

      (2)港口运输

     2.2007年煤炭运输态势总体评价

     3.2008年煤炭运输形势展望

    (三)销售

    (四)库存

     1.库存的年度变化与当前库存水平

     2.对当前库存水平的评价

    (五)进出口

     1.煤炭进出口的基本情况

     2.煤炭进出口的基本趋势展望

    (六)价格与行业经营

     1.年度价格基本运行情况

     2.行业整体经营情况

     3.年度价格走势评价

    (七)安全生产

     1.生产技术指标

      (1)单产增加

      (2)开拓进尺增加

      (3)洗精煤产量增加

      (4)原煤生产人员工效提高

     2.安全生产控制指标

     3.安全费用提取增加

     4.安全生产形势评价与展望

    (八)投资

    (九)2007年煤炭供需均衡分析

     1.煤炭资源供应侧分析

     2.煤炭资源需求侧分析

      (1)国内煤炭市场需求一般态势

      (2)下游主要行业煤炭需求总量测算

      (3)单位能耗降低引起需求变化

     3.中国煤炭需求特点年度展望

   三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特点及主要问题

    (一)产能继续快速增长,产能过剩与部分资源短缺并存,供需平衡发生扭曲,价格长期高位运行

     1.2007年在建产能过剩治理的成果

     2.2007年中国政府对煤炭行业的调控效应逐步显现,产能适度收缩,供给受到抑制

     3.产能治理过程中需求向国际市场扩张

    (二)产业集中度过低情况有所好转,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资源整合、集约生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三)资源整合加速,煤炭资源回采率偏低局面形势好转,整体资源浪费形势仍严峻,有待新一轮普查明确

     1.煤炭资源回采率偏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2.行业管理部门对于提高煤炭回采率极为重视

    (四)政策性增支因素进一步强化,不同规模煤炭企业成本、利润情况差异显著,行业整体效益有所提升

    (五)运输、物流等产业发展关联“瓶颈”因素影响淡出,煤炭行业产能逐步真实显现,产业深化不断增强

    (六)区域煤炭资源“完全成本”试点全面铺开,煤炭资源价格逐渐回归;终端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电煤、钢煤(焦精煤)在国内外市场上定价话语权明显增强

    (七)2006~2007年煤炭产能关闭工作形势良好,但生产安全管理及市场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四 中国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研究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向“基地化和规模化”转型

    (二)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导向

    (三)促进煤炭流通传导机制市场化

    (四)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及煤化工发展的技术进步与产业投资导向

    (五)加强落实煤炭行业生产秩序整顿力度,“强化安全性”的导向

   五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资源定价机制改革,使之逐渐回归到能够“全面反映资源产品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成本”的“完全成本”定价空间

    (二)全面加强资源勘察、普查力度,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在经济普查中强调能源资源分布、分类情况,以利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全面利用

    (三)统一协调各区域间产业政策与其经济政策,既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确定突出区域经济资源禀赋的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路线,又能够顾全大局全面促进煤炭工业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四)依靠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制定各种政策促进煤化工等领域资本进入,在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创造工业能效和社会能效

    (五)考虑到当前由于市场流通环节和资源开发管理整体协调上的管理职能“缺位”,建议应在行政管理机构建制上,进行有利于强化煤炭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市场管理等的机制改革和制度安排

  分报告二 焦炭行业在曲折发展中转型

   一 中国焦炭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产能情况

    (二)需求与产量

    (三)出口及价格变动

    (四)行业涨价与利润增长

   二 中国焦炭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严重过剩

    (二)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三)环保问题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未完全落实

     1.排污环节多、强度高、种类杂、毒性大

     2.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益严重

     3.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补偿成本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资源浪费严重

    (五)生产集中度低,技术和管理水平总体落后

    (六)炼焦副产品品种少,加工深度水平低

    (七)出口中低价竞销严重

   三 中国焦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焦炭行业发展的挑战性因素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钢铁产量趋稳

    (二)焦炭行业发展的挑战性因素之二:节约焦炭消费潜力巨大,焦炭需求和生产增长空间将有限

    (三)焦炭行业发展的挑战性因素之三:钢企配套建设焦炉比较优势明显,外购焦炭将逐趋下降,独立焦化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四)焦炭行业发展的机遇性因素之一:煤炭集团以资源化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建设焦炉

    (五)焦炭行业发展的机遇性因素之二:焦化产品回收利用将加快发展,“只焦不化”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六)焦炭行业发展的机遇性因素之三:淘汰落后、结构调整,焦炭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 “十一五”期间中国焦炭行业发展趋势

    (一)实施产能总量控制是焦化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按科学发展观进行产能建设

     1.与钢铁企业配套建设焦炉项目

     2.炼焦要回收化工产品

     3.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

   五 中国焦炭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进行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1.贯彻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战略

     2.焦炭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3.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落实《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焦化新增能力准入关

     5.通过焦炭行业准入公告制度,引导现有企业规范发展

     6.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7.新建焦炭企业应充分论证并有稳定的焦炭用户

     8.加大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

     9.焦炭生产要“走出去”,资源和管理经验要“请进来”

     10.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促进焦炭出口平稳发展的有关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2.出口资质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行业组织加强协调,提高焦炭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出口企业要坚决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觉接受行业协调

     5.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

  分报告三 中国油气行业格局变动分析

   一 2007年中国油气行业发展概述

    (一)2007年油气行业效益差距明显

     1.行业构成

     2.景气指数:石油开采和炼制行业冰火两重天

    (二)油气行业举足轻重

     1.油气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纳税情况

     3.职工薪酬

    (三)石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1.投资历年最高

     2.生产比重油降气升

     3.消费比重油降气升

    (四)油气行业管理体制市场化任重道远

     1.石油勘探开采业:许可证授予制度

     2.石油炼制业:集中管理

     3.石油进出口贸易管理:自动许可管理

     4.成品油流通领域:逐渐开放

     5.定价机制:油价高企催改革

    (五)油气管网迎来新的建设高潮

     1.原油、成品油管道

     2.天然气管道

    (六)油气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2.推进改革,鼓励竞争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研究国际油价变动,制定应对防范措施

   二 中国石油供应总量稳步增长

    (一)资源较丰富

     1.概念的分析:辨清源头

     2.世界储量*:高度集中

     3.中国储量:稳中有升

    (二)原油持续增产

     1.世界原油产量:小幅增长

     2.中国原油产量:稳步增加

    (三)成品油在亏损中增产

     1.燃料油产量大幅下降

     2.煤油产量小降

     3.柴油增速开始放缓

     4.汽油产量增幅开始放缓

    (四)石油供应将缓慢增长

   三 石油消费增长带动价格上涨

    (一)挡不住的石油消费增长

     1.世界消费此消彼长

     2.中国石油消费逐年递增

      (1)三大因素推动石油消费

      (2)原油消费稳步增长

      (3)成品油消费高速增长

       ①燃料油:消费回暖

       ②煤油:航煤一枝独秀

       ③柴油:交通运输用油迅速提高

       ④汽油:乙醇汽油前景广阔

      (4)中国石油消费将继续高速增长

    (二)价格连创新高

     1.六大因素影响国际油价

     2.原油价格大幅攀升

     3.石油价格影响

   四 中国石油贸易:宽进严出

    (一)原油净进口增速下降

     1.原油进口:油源多元化

     2.原油出口:日益萎缩

    (二)成品油净进口回落明显

     1.燃料油进口反弹,出口增加

      (1)进口来源多元化

      (2)出口基数小,增幅大

     2.煤油进出口差距进一步拉大

      (1)产能下降和需求旺盛推动煤油进口量猛增

      (2)出口以航空煤油(航煤)为主

     3.柴油进口量激增而出口量大幅下降

     4.车用汽油进口极少,出口明显集中

     5.其他石油产品

      (1)石脑油仍然净出口

      (2)液化石油气(LPG)进口锐减,出口猛增

    (三)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五 中国气体能源时代悄然来临

    (一)天然气新格局

     1.中国天然气供需平衡或将打破

      (1)资源比较丰富

      (2)产量高速增长

      (3)天然气的消费

       ①天然气消费增速逐年提高

       ②地区结构:从产地消费到东部发达地区

       ③行业结构:工业主导

       ④天然气价格:倒挂严重

       ⑤LNG*:从无到有

     2.天然气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三大问题

      (2)相关对策

     3.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二)能源新宠——煤层气

     1.煤层气资源丰富

      (1)资源分布

      (2)勘探情况

     2.煤层气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1)煤层气产业面临的挑战

      (2)煤层气发展的新机遇

     3.中国煤层气资源发展趋势预测

  分报告四 构建清洁经济高效的电力体系

   一 电力行业运行形势

    (一)电力供应情况

     1.电力供应情况回顾

     2.2007年电力总体供应情况

    (二)电力消费情况

     1.电力消费总量分析

     2.消费结构

     3.地区分布

    (三)电源建设情况

     1.电源发展总体现状

      (1)发电装机容量连年扩大

      (2)电源结构逐步优化

     2.2007年发展建设情况

    (四)电网发展状况

     1.电网发展总体现状

      (1)电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电网跨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日益突出

     2.2007年电网建设与运营

    (五)主要技术指标

     1.行业主要技术指标变化情况

      (1)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

      (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3)电力能效水平

     2.2007年指标运行及走势

   二 电力行业运行特征

    (一)重工业化特征决定行业运行的周期性

     1.经济总体运行与电力行业关系

     2.电力消费的结构分析

     3.电力行业运行的周期性

    (二)公用事业属性决定行业运行的稳定性

     1.电力的公用事业属性分析

      (1)公用事业的一般属性

      (2)电力公用事业属性

     2.电力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联

     3.公用事业属性对电力消费的影响

    (三)兼具周期性与公用事业属性特征的电力行业运行

   三 电力行业未来发展

    (一)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1.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供应提出了较高要求

     2.外部环境制约使电力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

     3.中国能源资源特点对电力发展提出较大挑战

    (二)电力发展走势分析

     1.行业结构不断改善

     2.发电技术水平将逐步提升

     3.能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1)供电煤耗不断降低

      (2)厂用电率和电力用油逐步下降

      (3)火电厂用水量逐步减少

      (4)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控制

      (5)火电厂废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6)固体废气物排放得到控制

     4.较长时期内中国仍将维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格局

      (1)加大煤电的转换力度是符合中国能源和环境发展要求的最好选择

      (2)继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

      (3)以洁净煤发电为主,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共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电源的基本格局

   四 电力投资市场多元化

    (一)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电网投资主体多元化

     (1)目前电网主要由国家投资

     (2)国家对电网投资多元化没有明确定位

    (三)电网投资多元化的意义

     (1)电网投资多元化是解决电网发展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

     (2)电网投资多元化有利于完善电网企业治理结构

     (3)电网投资多元化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4)国内外基础设施企业投资多元化的经验提供了借鉴

    (四)电网投资多元化实施途径

     (1)电网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上市

     (2)开放电网投资,实施委托或租赁经营

     (3)地方配电企业股份制改造

    (五)电网投资多元化应当注意的问题

     (1)电网投资多元化和电网统一管理的关系

     (2)电网企业投资多元化要以国家绝对控股为条件

     (3)加快电力法律法规建设,排除法律障碍

     (4)制定合理输配电价,克服经济障碍

  分报告五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

   一 世界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一)可再生能源全球发展趋势

     1.各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2.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成为现实

     3.国际社会对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加大

    (二)新能源各行业发展态势

     1.风能

     2.太阳能

     3.生物质能

      (1)生物柴油

      (2)燃料乙醇

      (3)生物质发电

     4.水电

     5.核能

   二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一)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亟须发展新能源

     2.发展新能源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3.发展新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风能

      (1)发展现状——行业竞争加剧

      (2)发展的新领域——海上风电场建设拉开序幕

      (3)发展区域分析——地区发展不平衡

      (4)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培育风电市场

     2.太阳能

      (1)光伏发电的产业链分析

      (2)太阳能产业发展存在三大瓶颈

      (3)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太阳能利用道路

     3.生物质能

      (1)生物质发电——从无到有

      (2)沼气建设——一路高歌

      (3)燃料乙醇——跃居世界第三

      (4)生物柴油——困境中寻求突破

     4.水电

      (1)水电建设全面提速

      (2)小水电建设突飞猛进

      (3)机电设备国产化率提高

      (4)水电科技世界领先

     5.核能

      (1)规划为核能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2)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6.地热能

    (三)新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

     1.全社会对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3.相关科学研究滞后,技术创新不够

     4.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薄弱

     5.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低

   三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

    (一)投资前景看好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资金需求量大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本分析

    (二)投资现状

     1.总体不足,局部过热

     2.投资主体:国有资金、社会资金、外资三足鼎立

      (1)国有资本——频频出手,欲争“霸主”

      (2)社会资本——大举斥资,四处出击

      (3)外资——积极抢占,灵活应变

    (三)建议投资的领域

     1.风力行业

     2.薄膜太阳能

     3.秸秆发电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制度

     1.促进商业银行贷款投入

     2.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3.设立可再生能源投资基金

     4.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

     5.发展股票融资

     6.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四 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世界新能源发展前景

     1.大型并网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太阳能光伏发电将稳步增长

     3.生物液体燃料将继续受到重视

     4.核能将加速发展

    (二)中国新能源发展展望

     1.风能

     2.水电

     3.太阳能

     4.生物质能

     5.核能

    (三)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2.进一步实行税收优惠

     3.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融资能力

     4.推动科技创新,降低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

     5.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热点专题篇

  分报告六 节能减排:能源行业硬约束

   一 节能减排成为国家战略

    (一)能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1.能源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自身资源约束明显

      (2)外部资源约束显露

      (3)能源供需缺口呈扩大趋势

      (4)能源效率偏低

     2.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

    (二)节能减排“硬约束”在热望中出台

     1.总体指标

     2.主要耗能产品(工作量)和耗能设备指标

     3.能源行业指标

     4.能源行业重点

      (1)煤炭工业

      (2)石油天然气工业

      (3)电力工业

   二 节能减排成效:喜忧参半

    (一)能源消耗“高”声依旧

     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高位运行

     2.单位GDP能耗略有回落

     3.单位产品能耗持续回落

     4.物理能源效率取得长足发展

    (二)污染物排放现状堪忧

     1.废水排放增长放缓

     2.废气排放亟须控制

    (三)节能减排严峻局面的成因错综复杂

     1.产业结构不合理

     2.能源结构需调整

     3.技术支撑力度缺乏

     4.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5.制度缺失有弊端

      (1)激励政策不完善

      (2)机制不健全

      (3)监管不到位

      (4)基础工作薄弱

      (5)法制不完善

     6.发展阶段难逾越

     7.社会因素影响巨大

     8.国际能源、环境压力“转嫁”带来冲击

   三 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剖析

    (一)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1.电力节能减排成效初显

      (1)供电煤耗减少

      (2)输电线损率下降

      (3)发电燃料供应平稳

      (4)烟尘排放增长减速

      (5)二氧化硫减排有突破

      (6)氮氧化物排放得到抑制

      (7)废水减排形势喜人

      (8)固体废弃物排放与综合利用有进步

     2.电力节能减排阻碍因素分析

      (1)电力投资掀起热潮

      (2)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3)电源结构有待优化

       ①火电仍是一枝独秀

       ②水电和核电建设步伐尚需进一步迈开

       ③风力发电蓄势待发

       ④法制化管理存在差距

       ⑤忽视经济性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1.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成绩

      (1)吨钢能耗逐年下降

       ①调整工艺结构

       ②开发、应用节能技术

       ③加强节能管理

      (2)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环保指标不断进步

       ①吨钢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

       ②新水消耗逐年下降

       ③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取得进展

      (3)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比例

       ①废气

       ②二氧化硫

       ③烟尘

       ④粉尘

       ⑤废水

     2.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阻碍因素分析

      (1)落后产能淘汰进程有待加快

      (2)投资结构渐趋优化

      (3)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成弊端

      (4)出口压力陡增

   四 节能减排工作思路与对策

    (一)节能减排政府应先行

     1.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1)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财政资金预算

      (2)制定类别清晰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

      (3)建立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

      (4)推进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透明化和强制化

      (5)拓宽节能减排企业的融资渠道

      (6)加快实施排污权交易

     2.加大耗能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

      (1)严把行业准入门槛

      (2)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过剩产能

     3.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1)加快重点行业示范项目建设

      (2)加快技术攻关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强化循环经济战略

      (1)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2)完善评价体系

      (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

      (4)抓好循环经济重点和示范工作

      (5)技术应先行

     5.深化能源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2)稳步发展替代能源

      (3)开展国际合作

     6.落实节能减排法规和标准立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1)加紧出台新法规

      (2)完善配套政策

     7.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

     8.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和强化污染防治工作

      (1)强化监管

      (2)强化污染防治

     9.节能减排官员问责制

    (二)节能减排企业是主体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3.积极发展企业内部循环经济

     4.强化环保意识,实现清洁发展

     5.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

     6.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三)节能减排全民齐上阵

     1.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2.大力倡导绿色、可持续消费

  分报告七 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选择

   一 中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二)资源相对短缺制约能源产业发展

    (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

    (四)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五)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

   二 积极倡导国际合作的新能源安全观

    (一)新的能源安全观框架与特点

    (二)新能源安全观的重大意义

    (三)切实贯彻落实新能源安全观

   三 新时期中国能源转型思考

    (一)由非节约化利用能源向节约化利用能源转变

    (二)由非清洁化能源向清洁化能源转变

    (三)由以煤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向煤油气并重的能源体系转变

    (四)由国内开发向国内外并举开发模式加速转变

   四 着力构建中国石油安全坚实堡垒

    (一)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借鉴

     1.美国石油利用概况

      (1)资源禀赋

      (2)政治局势

      (3)经济影响

      (4)本国石油公司实力

     2.美国为保障石油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1)鼓励节能降耗,发展替代能源

      (2)凭借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打“石油美元”牌

      (3)着力关注美洲,拓宽进口来源

     3.美国石油安全的测度分析对中国的启示

      (1)着力打造民族石油巨头,争取国际市场更多定价权

      (2)降低对石油消耗的依赖,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技术

      (3)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保障本国石油安全

    (二)日本石油安全战略借鉴

     1.日本石油安全概况

      (1)资源禀赋

      (2)政治局势

      (3)运输因素

      (4)经济影响

     2.日本为保证石油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1)建立较为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

      (2)大力提倡节能降耗政策

      (3)寻找常规能源替代品

      (4)贯彻积极的能源外交政策

     3.日本石油安全的测度分析对中国的启示

      (1)积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降低石油危机风险系数

      (2)发展壮大中国海军实力,加紧筹建远洋石油运输船队

      (3)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境外石油资源

      (4)寻找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缓解对常规能源的压力

    (三)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布局

     1.中国石油安全概况

      (1)资源禀赋

      (2)政治局势

      (3)运输因素

      (4)经济影响

     2.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考

      (1)合理、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

      (2)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

      (3)积极促成和拓展输油管线建设

      (4)坚定地走节能降耗之路

   五 巩固并加强天然气主体能源地位

    (一)天然气发展概况

     1.环保

     2.安全

     3.经济

    (二)天然气工业发展态势

    (三)天然气发展前景

     1.天然气需求总量快速增长

     2.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发电和城市燃气将成为天然气利用的主要增长点

     3.液化天然气发展迅速

   六 大力开发生物质替代能源

    (一)生物质能概况

     1.来源充足

     2.环境污染程度小

     3.无毒性

    (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三)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附录 一国能源安全参考评价指标

  分报告八 市场化改革:能源定价在困境中突围

   一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

    (一)总体目标、任务与原则

    (二)2007年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总体评价

    (三)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1.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改革思路和措施

     2.天然气定价市场化改革思路和措施

     3.煤炭价格改革思路和措施

     4.电力价格改革思路和措施

    (四)利益“博弈”是能源定价改革的关键

   二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环境

    (一)有利因素及影响

     1.有利因素之一

     2.有利因素之二

     3.有利因素之三

    (二)不利因素及影响

     1.不利因素之一

     2.不利因素之二

     3.不利因素之三

    (三)产能控制水平决定价改成败

   三 中国能源定价市场化改革现状及进展

    (一)成品油价格改革逆市而行

     1.中国石油价格改革回顾

     2.2007年1月的最新一轮改革

     3.石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提出

     4.2007年新一轮成品油价改的挑战与展望

    (二)天然气价改拉开帷幕

    (三)“煤电价格联动”加速前进

     1.煤炭订货会制度被取消

     2.电煤价格市场化势不可挡

     3.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升格为国家级的煤炭交易平台

     4.煤炭价格完全市场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四)电价改革如期完成

     1.电价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920”资产与“647”资产的处置

     3.电价改革取决于电力市场化进程

     4.电价政策的取向特点及前景展望

  分报告九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反哺生态

   一 资源型城市: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一)资源型城市界定与分类

     1.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2.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及分类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

    (三)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与特征

     1.中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2.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

      (1)提供了大量的矿物原料

      (2)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3)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4)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5)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2)经济结构趋同性

      (3)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性

      (4)城市功能的双重属性

      (5)主导企业功能的二元性

   二 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含义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1.资源储量和自然发展规律的约束

     2.资源型城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3.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最佳时期选择

    (四)中国资源性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旧体制的束缚

     2.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3.资源型城市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 中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借鉴

     1.美、加、澳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2.欧盟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3.日本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实例研究

     1.阜新市——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2.大庆市——石油基地主动转型

     3.金昌市——走向国际化的中国镍产业

     4.孝义市——晋中地区的“绿色明珠”

     5.焦作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6.鹤壁市——循环经济建设扎根中原大地

     7.娄底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8.攀枝花——西南部的“钒钛之都”和“阳光之城”

   四 生态化建设:未来城市发展新方向

    (一)生态化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1.生态化城市的含义

     2.生态化城市的特征

      (1)持续性

      (2)高效性

      (3)和谐性

      (4)整体性

      (5)区域性

    (二)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发展

    (三)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1.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2.综合规划,统筹兼顾——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3.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4.建立生态城市的保护机制

     5.因地制宜,突出城市个性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四)生态化城市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1.生态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方向

     2.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

      (1)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2)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3)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4)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和谐化

      (5)推行绿色核算体系

  分报告十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化的步伐

   一 中国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能源是国家的基础产业部门,受国家资本控制

    (二)煤炭价格放开,电力市场受到冲击

    (三)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各地的环保投入加大

    (四)新能源发展活跃,需要政策及资本的大力扶持

    (五)能源产业对民营经济开放

   二 能源企业资本化市场需求放大

   三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化运作分析

    (一)中国能源产业资本化的运作方式

     1.发行债券——能源企业低成本融资的最佳选择

     2.企业上市

     3.海外投资成为能源产业投资重要的生力军

     4.民间资本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5.通过重组与并购实现扩张

    (二)中国能源产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意义

     1.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快速发展

     2.提升能源行业集中度,抵御跨国公司冲击

     3.积聚资本,有利于利用新技术,保护环境,并促进产业升级

     4.运用资本手段,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

     5.利用资本工具,加强对新能源的投资,大力开发新能源

   四 中国能源企业资本运作的实践

    (一)煤炭企业利用资本手段实现战略扩张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建立大型煤炭企业

     2.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下游企业扩张,不断延长产业链

     3.煤炭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产权多元化,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4.煤炭企业通过上市融资

     5.民营企业在煤炭行业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进程加速

     1.国家继续进行电力体制改革

     2.电力企业借助股票市场实现迅速扩张

      (1)电力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2)电力企业开始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的进程

    (三)三大石油集团继续借助资本增加国外能源储备

     1.三大石油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

      (1)中国石化发行40亿元固息金融债

      (2)中国石油回归A股市场

      (3)中国海油回归A股仍需时日

      (4)国内石油上市公司状况

     2.三大石油企业积极进行国外并购

     3.民营企业试水石油行业

    (四)新能源产业受到资本的追逐

     1.新能源成为各国支持发展的能源产业

      (1)日本2030年新能源将上升到总能源利用的20%

      (2)德国2亿欧元建风力发电厂

      (3)美国12亿美元研发氢能燃料电池车

     2.中国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新能源产业受到风险资本的追捧

     4.各新能源资本状况

      (1)风电

      (2)太阳能

      (3)生物乙醇

      (4)核电

   五 中国能源行业资本化发展趋势

    (一)能源行业资本化进程加快

    (二)能源行业国际化趋势明显

    (三)中国能源产业节能环保将受到国家政策继续支持

    (四)多方筹资,建立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良性机制

    (五)建立能源企业风险防范机制与价格机制

 绿色指数篇

  分报告十一 绿色指数:能源企业评价新维度

   一 中国能源企业绿色评价体系框架

    (一)目标

    (二)原则

    (三)依据

    (四)评价方法

    (五)适用范围

    (六)指标体系结构

     1.煤炭企业

     2.焦炭企业

     3.原油开采企业

     4.石油化工企业

     5.火电企业

     6.新能源企业

    (七)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调研法

     2.模糊矩阵赋权法

      (1)建立权重判断矩阵

      (2)计算权重

      (3)一致性检验分析

      (4)组合权重的计算

     3.能源企业绿色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八)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

     1.对于越大越优型指标

     2.对于越小越优型指标

     3.对于适度型指标

     4.对于定性指标

    (九)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

    (十)指标解释

     1.资源利用

      (1)配煤比

      (2)全焦率

      (3)吨焦耗电量

      (4)原油采收率

      (5)油气田开发综合能耗

      (6)采油强度

      (7)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

      (8)原油加工综合能耗

      (9)乙烯综合能耗

      (10)标准煤耗

      (11)用电率

      (12)耗水率

     2.环境保护

      (1)烟尘、粉尘去除率

      (2)二氧化硫去除率

      (3)煤炭入洗率

      (4)废水污染治理率

      (5)含油污泥的综合处理率

     3.循环利用

      (1)煤焦油回收率

      (2)煤矸石利用率

      (3)瓦斯综合利用率

      (4)矿井水利用率

      (5)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

      (6)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率

      (7)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循环水综合利用率

      (10)粉煤灰、炉渣综合利用率

      (11)热、气综合利用率

     4.经济效益

      (1)利润率

      (2)净资产收益率

      (3)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

     5.社会责任

      (1)百万吨煤死亡率

      (2)采煤塌陷区复垦率

      (3)万吨掘进率

      (4)安全隐患整改资金投入比例

      (5)企业环境改进事业投入比例

      (6)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比例

      (7)脱硫设备配备投入比例

     6.新能源行业

      (1)生产能力占行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比重

      (2)生产设备容量占行业整体设备容量的比重

      (3)拥有科研专利数

      (4)国产设备比重

      (5)单位占地面积产值

      (6)利润率

      (7)投资回报率

      (8)市场占有率

      (9)承担国家示范推广项目数

     7.定性指标

   二 中国能源企业绿色指数实证分析

    (一)能源企业绿色指数综合评价得分

    (二)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绿色指数雷达图*

     1.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

     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4.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6.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7.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

     8.河南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山西金晖集团有限公司

     10.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12.高平市兴高焦化集团有限公司

     13.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4.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5.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公司

     16.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

     17.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18.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华能沁北电厂

     20.华睿集团

     21.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

     23.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24.临汾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

     25.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

     26.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7.曲靖大为焦化制供气有限公司

     28.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

     30.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31.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2.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33.神华北电胜利能源公司

     34.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

     35.太原和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36.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37.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38.孝义市德威煤业有限公司

     39.兖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40.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41.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2.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3.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

     44.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5.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46.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北分公司

     47.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48.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49.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

     50.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平朔矿区)

   附录一 各行业专家初始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二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后记

 主编简介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社科文献资源库之皮书数据库

2007年,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实现供求平衡,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能源领域的一些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国际市场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隐患不断增加;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任重道远;农村能源问题突出,滞后面貌亟待改观;体制约束依然严重,各项改革有待深化等。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仍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共分为四篇。第一篇即综合篇为总报告,沿着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两条主线,分析了中国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着笔于建设中国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第二篇为行业运行篇,分别就煤炭、焦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重点行业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中国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聚焦节能减排、能源安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能源资本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等2007年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指明了中国能源产业走势;第四篇为(中国能源企业)绿色指数篇。这是中国经济技术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能源评价中心推出的一项创新成果,该评价体系以能源企业为评价对象,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评价原则,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要评价方法,旨在衡量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成效。这对于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实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着眼于资源环境约束,紧扣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能源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6.刘助仁:《部分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1期。

7.刘世锦:《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式转型》,《国研报告》第191号。

8.《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1~2004》,煤炭工业出版社。

9.齐建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目标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10期。

10.史丹:《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7年第39期。

11.赵希正:《电力节能减排呼唤科学长效机制》,《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第4期。

12.国家发改委:《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项目报告》,2004。

13.世界银行:《机不可失——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7。

14.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

15.十七大报告全文,2007年10月15日。

16.赵小平:《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财经界》2007年第3期。

17.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研究报告》,2007。

18.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第10、11、57、158、170页。

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

3.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华文摘》2005年2月,第11页。

4.白喜庆等:《榆神府矿区煤炭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及生态环境负效应》,《地球学报》2002年3月(23卷增刊),第45~48页。

5.黄盛初:《乡镇煤矿原煤产量抽样调查及统计建议》,《调查研究》(内部资料)2005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6.刘志逊等:《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勘察战略》,《煤炭技术》2005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7.汪云甲:《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几个问题的研究》,《煤炭学报》1998年第23卷,第556~560页。

8.《矿业改革重切资源“蛋糕” “多米诺骨牌”就此推倒》,《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2月11日(第46期,总第304期)。

9.刘文国:《煤这么贵,采煤还是挖“菜心”?》,2007年1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第4版。

10.岳福斌:《煤炭成本构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1.林伯强等:《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2.原国锋:《煤炭投资为何疯狂》,200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第6版。

13.张卓元:《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第9版。

14.岳福宾:《煤炭企业税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15.李伟:《对我国上调煤炭资源税的分析与思考》,《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6.《“我国将建设13大煤炭基地”——产业政策导向之大型化和基地化》,2007年11月30日《上海证券报》第1版。

17.中国煤炭经济学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

3.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第11页。

4.安德鲁·斯皮德:《中国煤化工项目需三思而行》,《环球企业家》2007年2月号。

5.周劲:《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6.《煤电联动亦需引入竞争机制》,《中华新能源》2007年10月(总第29期)。

7.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求是》2007年第20期(总465期)。

8.《焦化调整迫在眉睫》,2007年2月9日《大众日报》第6版。

9.丁刚:《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10.《五大因素制约减排目标实现》,《湖北电力行业信息》2007年1月,第41页。

11.刘耀东:《从焦炭行业看我国工业经济结构问题》,2006年5月16日《上海证券报》A13版。

12.李阳丹:《出口政策进一步收紧,焦炭出口权将日趋集中》,2007年11月6日《中国证券报》“产经新闻”版。

13.张卓元:《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第9版。

14.郭大鹏:《山西焦炭业 一个关于定价权的悲剧》,《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8期。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86~177页。

2.林伯强:《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3.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6~72页。

4.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第3、7、31、34~39、62~76、98~120、1525页。

5.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第10、11、57、158、170、202、218、261、263、552页。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第10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7.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07》,2007年6月。

8.求实:《2001~2006年中国油气储量统计》,环球能源网,2007年9月5日。

9.汤湘华:《近年我国成品油消费特点及2007年需求预测》,《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1期。

10.陈薇:《我国石油行业市场化任重道远》,《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2期。

11.石宝明等:《中国航空煤油市场2006年回顾及2007年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2期。

12.石宝明:《中国燃料油市场2006年回顾及2007年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2期。

13.冯明等:《中国煤层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科学》2007年第3期。

14.贾亚会等:《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4期。

15.刘雨生:《中国煤层气产业蓄势待发》,《海内与海外》2007年第4期。

16.胡居宝等:《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8期。

17.孙茂远等:《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天然气工业》2007年第3期。

18.谭筱:《我国煤层气开发的喜与忧》,《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年第2期。

19.接铭训等:《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问题探讨及相关建议》,《中国煤层气》2007年第1期。

20.潘伟尔:《我国煤层气开发战略与经济政策选择》,《中国能源》2006年第11期。

21.钱伯章等:《世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及其利用概况》,《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4期。

22.潘伟尔:《我国煤层气开发战略与经济政策选择》,《中国能源》2006年第11期。

23.吴庆荣:《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 解决优质能源的重要途径》,《西部资源》2006年第4期。

24.孙茂远:《中国煤层气产业化战略选择》,《中国石油企业》2006年第11期。

25.朱杰等:《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矿业》2006年第11期。

26.谭蓉蓉:《中国将开发煤层气弥补天然气缺口》,《天然气工业》2006年第10期。

27.张燕等:《高价格抑制需求 进口量持续下降》,《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3期。

28.田春荣:《2006年中国石油进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3期。

29.余洋:《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3期。

30.石宝明等:《表观消费量稳步增长 净进口量趋增》,《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3期。

31.石宝明:《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快速增长》,《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3期。

32.夏丽洪:《2006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4期。

33.韩震等:《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与探索》2007年第5期。

34.范晓玲等:《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5期。

35.公禾等:《2006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6期。

36.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公司2006年年报及2007年季报。

37.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数据库。

38.“2006 Natural Gas Year in Review”,CEDIGAZ,April 26,2007,http://www.cedigaz.org/news_statistics/statistics.htm.

39.“Medium-Term Oil Market Report”,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July,2006.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林伯强:《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3.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第10期,中国统计出版社。

7.《BP世界能源统计2007》,BP公司,2007年6月。

8.谢军:《电力: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电力行业二季度策略》,《股市动态分析》2007年第13期。

9.许松林:《电力标准化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要点》,《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10.邓郁松:《中国能源市场形势分析与2007趋势预测》,《财经界》2007年第4期。

11.雷涛:《电力行业面临景气回升》,《中国对外贸易》2007年第3期。

12.《2007年电力、煤炭、钢铁行业运行趋势预测》,《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5期。

13.沙亦强:《节能减排:电力主旋律2007》,《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第3期。

14.《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及2007年展望》,《电器工业》2007年第3期。

15.邹序元:《电力行业 2007——重塑行业价值》,《证券导刊》2007年第2期。

16.毕可利:《为构建和谐电力作贡献——2007年中电联火电分会工作思路》,《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第1期。

17.曾鸣:《电力市场化改革与和谐电力建设》,《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年第11期。

18.张学先:《我国发电设备产量增长预测值》,《电器工业》2006年第5期。

19.文哲:《电力过度投资之痛:2007年预计过剩10%》,《广西电业》2005年第5期。

20.熊伟:《电力行业的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3期。

1.时璟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展望》,《建筑新能源》2007年第8期。

2.《BP世界能源统计2007》。

3.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06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郑照宁、刘德顺:《中国风电投资成本变化预测》,《中国电力》2004年第7期。

5.中国风能协会:《2006年中国风电场装机容量统计》,http://www.cwea.org.cn。

6.国金证券研究所:《太阳能电池行业2007年年度行业报告》,2006年12月。

7.《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管理之家论坛,http://51manage.aa.topzj.com。

8.宋昭峥等:《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当代化工》2007年第5期。

9.任东明:《“十一五”时期能源供求形势、生物质能源发展及相关政策》,《化学工业》2007年第6期。

10.刘延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链发展前景》,《化学工业》2007年第8期。

11.张正敏:《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2.胡润清:《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深圳能源》2007年第12期。

13.孔力:《中国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2期。

14.刘茜等:《新能源投资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西南金融》2007年第6期。

15.李明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探讨》,《理论探讨》2007年第3期。

16.谢恒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政府将大有作为》,《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5期。

17.国家发改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

18.张耀明:《中国光伏太阳能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上海节能》2006年第6期。

19.庾晋:《风电发展直面三大问题》,《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第11期。

20.张文佳:《中国风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4期。

21.曹广晶:《水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中国能源》2007年第6期。

22.冀卫军:《水电开发:向左,还是向右?》,《国家电网》2007年第5期。

23.李才华:《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的设想》,《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24.苗昆:《燃料乙醇之变局》,《环境经济》2007年第7期。

25.陈燕和:《燃料乙醇产业经济学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7期。

1.崔民选主编《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苏天森:《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分析》,《冶金信息导刊》2007年第3期。

3.赵希正:《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核工业》2007年第4期。

4.周宏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2007年第6期。

5.马凯:《中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与“十一五”能源发展》,《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第4期。

6.李世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目标和工作思路》,《中国钢铁业》2007年第3期。

7.温家宝:《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8.宣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工业计量》2007年第17卷第4期。

9.王克群:《节能减排的意义及对策》,《延边党校学报》2007年第22卷第2期。

10.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

11.李挚萍:《节能减排指标的法律效力分析》,《环境保护》2007年第6期。

12.李春棠:《节能减排降耗是最佳国策》,《中国金属通报》2007年第18期。

13.刘淑菊:《解读〈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第12期。

14.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促进“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8期。

15.李建新:《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实现国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电力工业》2007年第17期。

16.马瑞:《以行动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环境保护》2007年第6期。

17.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

18.官义高:《论节约能源的“四个核心”》,《中国能源》2007年第29卷第7期。

19.李继尊:《美国的节能体制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5期。

20.国家经贸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1.马强、刘冰:《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实证分析》,《中国能源》第29卷第7期。

22.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李占五:《资源能源节约,向美国学什么?》,《节能》2007年第4期。

24.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25.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6.《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7.《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8.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2006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9.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6~2007中国能源产业地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崔民选主编《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崔民选:《中国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2006年5月29日《科学导报》。

3.崔民选:《寻找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5月13日《中国证券报》。

4.崔民选、孙艳玲:《中国能源安全与战略选择》,人民网,2006年8月28日。

5.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郭云涛:《中国能源突破与超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国家统计局编《2007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李朴民、贾民、张光耀:《中国应对高油价的战略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1.陈秀芝:《“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市场供需前景研究》,《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3期。

12.钟健平:《国家经济结构安全:我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分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13.杨建红、公禾:《2006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6期。

14.高健:《高油价时代如何保证石油安全》,《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15.黄耀华、周铁金:《中国油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5期。

16.何晓明、孙长学:《中国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改革设想》,《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17.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5期。

18.宋杰鲲、李宏勋、张在旭:《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8期。

19.徐云:《谁能驱动中国——世界能源危机和中国方略》,人民出版社,2006。

20.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21.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编《中国产业地图——能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2.“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编《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崔民选:《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

5.《2007:垄断行业会有实质性改革吗?》,2007年3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6.吴巧生、成金华:《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7.丁刚:《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按价税分离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成品油价格改革》,《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0月。

9.张卓元:《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10.《10亿吨大油田提升我国原油供应能力》,2007年5月9日《上海证券报》。

11.《2007年我国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走势将持续看涨》,2007年1月16日《经济参考报》。

12.王以超:《中国能源从危机到新政》,2003年12月8日《财经》。

13.胡乃武、刘睿:《“瓶颈”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4年第2期。

14.温桂芳、陈晓伟、骆珊:《我国价格深化改革的任务》,《价格理论与实践》“专家论坛”版。

15.刘满平:《今后三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和预测》,2004年5月《中国经济时报》。

16.周大地等:《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7.李伟:《对我国上调煤炭资源税的分析与思考》,《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8.编辑部:《“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农村电气化》2007年第5期。

[1]Bradbury J.H.,“International movements and crises in resource—oriented companies”,Economic Geography,1985.

[2]Barnes T.,Hayter R.,Grass E.,Macmillan Bloedel: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Employment Change in The Corporate Firm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London:Routledge,1990.

[3]Charmers Johnson (ed.),Industrial Policy Debate,ICS Press,1994.

[4]Gill A M.,“Enhanc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 new resource towns:planning perspective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yTESG),1990,81(5).

[5]K.Dyson and S.Wilks (ed.),Industrial Cris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ate and Industry,Oxford:Robertson,1993.

[6]Lucas R A.Minetown,Milltown,Railtown: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Tor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1.

[7]Randall J.E.,Ironside R.G.,“Communities on the edge: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Canada”,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96.

[8]Spooner D.,Mi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8-9.

[9]Wyn Gr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Policy,Butterworths,1992.

[10]鲍寿柏:《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0。

[11]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1980。

[12]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等:《关心地球:一项持续生存的战略》,1991。

[1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14]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5]刘力:《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原理、评价与设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6]马清裕:《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科学出版社,1986。

[17]马传栋等:《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8]〔美〕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祝友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19]〔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0]〔美〕D.L.梅多斯:《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

[21]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手册(1992~1993)》,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2]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4]世界银行:《监督环境进展——关于构造集中的报告》,1995。

[25]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编《保护地球——可持续性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6]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滕藤、郑玉歆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8]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9]〔英〕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张也秋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0]杨家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1]杨伟民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32]张以诚:《但问路在何方——矿业城市理论与实践》,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33]赵建安:《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蒋承菘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34]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5]周一星:《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载蒋承菘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36]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37]〔美〕赫尔曼·戴利:《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和政策》,马季方译,《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8]黄溶冰、胡运权、冯立析:《国外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9]姜华:《中国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评〈中国矿业城市研究——结构、演变与发展〉》,《社科天地》2003年第8期。

[40]李建华:《突出“一特两化”,加快乡企发展》,2004年7月17日《甘肃日报》。

[41]李建华:《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由之路》,《〈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6期。

[42]姜玉松:《矿业城市废弃矿井地下工程二次利用》,《中国矿业》2002年第2期。

[43]焦华富、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第3期。

[44]李文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自然资源学报》1994年第2期。

[45]刘培哲:《可持续发展——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3期。

[46]刘学敏、赵辉:《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经验》,2005年11月24日《证券日报》。

[47]毛超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2003年9月《人民论坛》。

[48]王礼茂、朗一环:《不同类型国家资源战略实施的启示及我国资源战略的选择》,《自然资源学报》1994年第10期。

[49]王元月、纪建悦:《资源型城市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50]王在华:《矿业城市接续产业跟进式持续发展原理》,《金昌发展研究》2003年第5期。

[51]徐建中、许学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从大庆城乡经济发展说起》,《物流科技》2003年第1期。

[52]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0期。

[53]余际从、李凤:《国外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做法、经验和教训》,《中国矿业》2004年第2期。

[54]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55]袁朱:《英国、法国老工业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对策及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2期。

[56]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资源·产业》2002年增刊。

1.蔡昌、黄克立:《资本运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杜波:《关于企业资本运营战略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

3.金阳:《能源巨头竞相涉足金融业》,《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第8期。

4.朱骁卒:《资本运营与并购重组——浅论中海油“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5.张旭昆:《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牛克洪:《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7.冯之浚主编《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高端论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史丹等:《中国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9.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10.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网站。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简 介: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简 介: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简 介: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简 介:本报告立足客观翔实的数据资料,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国内和国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针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能源领域各行业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深度剖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未来走势的预测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力图为提高科学发展能源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简 介: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