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9 !

参考文献

255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SSAPID:101-2903-8685-60
ISBN:978-7-5097-139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异军突起,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国能源行业出现了一系列大变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中国能源业开始走向稳定的转型期。但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仍然存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努力不懈的命题。立足客观翔实的数据,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当前我国能源各主要行业的运行态势进行科学分析;针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严密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能源蓝皮书
作 者: 崔民选
编 辑:王莉莉;李延玲;赵学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后记

 法律声明

 能源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总报告

  低碳时代的能源战略转型分析

   引言

   一 2009年中国能源业总体运行健康平稳

    (一)山西煤改掀起多地煤炭重组

    (二)“气荒”再现凸显供求矛盾

    (三)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

   二 2009年各主要能源业运行情况盘点

    (一)煤炭

     1.煤炭产量稳定增长

     2.煤炭价格上升趋势明显

     3.煤炭领域投资继续高涨

     4.进口激增,出口锐减

    (二)油气

     1.供应平稳,产量增速趋缓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国内油价持续回升

     4.原油进口依存度创新高

     5.石化行业投资放缓

    (三)电力

     1.电力供应较为充足,发电量持续回升

     2.电力消费持续上升,供需基本平衡

     3.电力投资继续增长

     4.电力结构不断优化

     5.电力行业利润提高,电网企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 能源多元化与中国能源战略转型

    (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外部性特征

    (二)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基础能源体系形成多元发展态势

     2.能源结构层次呈现低碳多元格局

     3.能源开发形成区域多元化战略

    (三)中国能源战略转型的目标

     1.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转变

     2.由负外部性非清洁化能源开发向清洁化能源模式转变

     3.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目标转变

   四 低碳背景下的新能源发展之路

    (一)新能源时代已经到来

     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问题

     2.发展新能源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能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政策法规,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研发投入机制

     3.完善产业准入制度,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

     4.完善市场定价机制,理顺管理体制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行业运行篇

  分报告一 煤炭整合:在新的契机中推进资源大发展

   一 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固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二)产量稳步增长

    (三)供应总量稳中偏松

     1.煤炭产量增速高于下游行业产量增速

     2.煤炭库存量较高,运输低位运行

     3.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价格总体较为稳定

     1.2009年上半年煤炭价格稳中趋降

     2.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煤炭价格止跌回升

     3.国际煤炭价格低迷,压制国内煤炭价格的反弹

    (五)进口量激增

   二 煤炭行业发展展望

    (一)GDP增速持续回升,保障行业稳定发展

    (二)煤炭整合加速,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三)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稳中略升

     1.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2.市场价格稳中略升

     3.净进口有所下降

    (四)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推动技术创新

   三 在整合中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煤炭整合的背景与相关政策

    (二)煤炭整合的进展情况

     1.山西省

     2.内蒙古

     3.陕甘宁地区

    (三)煤炭整合的意义与影响

     1.有利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2.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

     3.有利于增强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4.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5.有利于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分报告二 抓住历史机遇我国石油行业实现全球化成长

   一 我国石油行业2009年运行概述

    (一)石油产业发展特点

     1.原油产量平稳增长,同比上年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2.国际石油资产及国内储量迅速增长

     3.油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4.石油行业下游的炼油能力增强,我国成品油供需局面获得了根本性改善

     5.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突进,取得一定成果

     6.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外交获得突破性进展

     7.低碳经济大潮涌动,我国石油产业格局进入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二)我国能源消费具有“石油依赖”特征

    (三)原油及主要油品产量

     1.国内原油产量微幅降低0.5%

     2.成品油生产持续保持供给宽松

    (四)石油投资及产业增加值

    (五)石化产能建设

    (六)石油储备建设

     1.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2.商业石油储备

    (七)石油管网运输体系建设

    (八)国内油气资源储量建设

     1.油气储量术语说明

     2.我国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3.国有石油企业积极“增储上产”

   二 我国油气进出口及国际石油变局

    (一)2009年我国油气进出口概况

    (二)2009年我国对国际油气市场投资概述

    (三)我国石油能源对外依赖形势概述

    (四)2008年以来国际油气市场运行基本特点

     1.2007~2008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持续攀升并剧烈振荡

     2.2009年国际油气市场基本运行特点

    (五)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三 行业大势聚焦

    (一)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全面构建国际石油供应安全体系

    (二)行业体制改革突进,我国石油市场化机制初步构建

     1.我国成品油税费改革择机推出

     2.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相关税费改革的必要性

     3.贯穿全年的成品油价格及税费改革激辩

    (三)产业政策助推石化产业全面振兴

     1.《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催生7亿吨/年炼油规模

     2.我国“大炼油”行业布局特点

     3.三巨头积极建设“大炼油”

  分报告三 中国加速进入“天然气能源时代”

   一 中国“天然气时代”悄然而至

    (一)世界天然气行业蓬勃发展

     1.世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2.天然气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

    (二)中国天然气资源概况

    (三)我国天然气行业迎着“朝阳”前行

     1.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特点

     2.我国天然气市场供需分析

     3.海外LNG利用方兴未艾

     4.天然气长输管网粗具雏形

     5.天然气利用相关政策及影响

    (四)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发展日趋成熟

     2.企业海外并购进程加速

     3.非常规天然气前景广阔

     4.产业链向终端用户延伸

     5.天然气应用多元化趋势

   二 有关“天然气定价”的理性思考

    (一)国际天然气定价方式

    (二)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三)定价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1.当前定价机制的问题

     2.定价改革势在必行

     3.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三 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管网系统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二)完善发展规划体系,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三)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及成果转化

    (四)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市场化进程

    (五)重视能源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分报告四 构建低碳清洁多元化电源体系

   一 中国电力运行形势

    (一)电力供需情况

     1.电力供应总体情况

     2.电力需求

     3.消费产业结构

    (二)电源建设情况

     1.发电装机容量呈下降趋势

     2.电源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电网建设成效显著

    (四)火电企业扭亏为盈

   二 构建低碳清洁多元化电源体系

    (一)电力是低碳化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

    (二)中国电力低碳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三)中国发展低碳新能源发电需社会经济技术支持

    (四)煤电产业转型是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关键

     1.煤、电产业的关系密切

     2.我国电力以火电为主

   三 低碳化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一)产业政策指引火电行业节能减排

     1.我国电力设备利用率下滑

     2.我国电力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仍有待提高

    (二)产业政策促进电力企业节能减排

     1.优化电源结构,继续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

     2.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降耗

     3.推进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

     4.加快技术装备进步,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5.发电机组、电网的技术改造

     6.开展发电权交易和节能调度

    (三)2008年,我国电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

    (四)中国已经开始调整电力结构

     1.调整火电结构,加快技术升级

     2.加快清洁能源的建设成为必然

  分报告五 新能源:全球危机下的机遇

   一 世界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一)全球新能源发展概况

     1.美国

     2.欧盟

     3.亚太地区

    (二)世界新能源重点行业发展态势

     1.风能

     2.太阳能

     3.生物质能

     4.水电

     5.核能

     6.地热能

     7.海洋能

   二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迫切性

     1.发展新能源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2.发展新能源是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保证

     3.发展新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有效手段

    (二)发展新能源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1.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2.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发挥关联效应

     3.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自给能力

     4.减轻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的国际压力,增加气候谈判的主动性

    (三)中国新能源发展态势

     1.风能

     2.太阳能

     3.生物质能

     4.水电能

     5.核能

     6.地热能

     7.海洋能

   三 我国新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国家政策解读

    (一)我国新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

     1.政策体系不完善

     2.各行业资金投入失衡

     3.行业标准评价体系缺失

     4.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6.产业体系薄弱

    (二)我国新能源政策解读

     1.国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扶持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2.国家统筹制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严格执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管理要求

     3.国家积极推进并制定新能源国家工业标准和行业标准

     4.国家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办法

     5.国家近些年来越来越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四 促进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订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

    (二)推动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作用

    (三)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1.明确财政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和重点

     2.明确中央政府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责任

     3.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基金

     4.扶持高科技研发和相关教育和培训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制度

     1.促进商业银行贷款投入

     2.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3.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

     4.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五)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与电网规划的统一与协调

     1.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输电网、智能化配网和储能设施建设

     2.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统一和协调

 热点专题篇

  分报告六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财税政策体系

   一 背景概述

   二 我国的能源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的产生

     1.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

     2.经济发展领域的市场失灵

    (二)我国能源财税政策的现状

     1.能源财政政策

     2.能源税收政策

    (三)现行能源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政府更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而不是财税手段来进行管理

     2.财政支持的力度不足且不稳定

     3.现行税制体系中很多方面抑制能源合理调整

     4.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

    (四)对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不够

     2.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速度与质量的两难

     4.不同财税政策手段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5.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领导,能源管理分散

   三 构筑未来我国能源财税政策体系

    (一)能源财税政策目标

    (二)能源财税政策手段

     1.激励型政策

     2.约束型政策

    (三)能源财税政策职能

     1.促进能源节约

     2.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3.优化能源供应

     4.实现环境友好

    (四)财税政策

     1.支持节能的财政政策

     2.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

    (五)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其他财税政策建议

     1.保障能源供应的财税政策

     2.实现环境友好的财税政策

     3.改革中央与地方在能源公共财税体制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分报告七 以低碳为核心的能效变革

   一 实施以低碳为核心的能效变革背景

   二 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国际比较

    (一)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国际比较

     1.总体概况

     2.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3.能源消费强度系数略有回落

     4.单位产品能耗持续回落

     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发展缓慢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中国能源效率利用评价

     1.2008年中国能效得到了显著提高

     2.成绩喜人,问题不少

     3.中国的节能事业任重而道远

   三 以低碳为核心的能效变革势在必行

    (一)从能源强度到碳强度的转变

    (二)以技术为支撑的能效变革

    (三)以低碳为核心的能效变革势在必行

    (四)实施能效变革的路径选择

   四 实施能效变革的三大障碍

    (一)结构障碍

     1.产业结构障碍

     2.能源结构障碍

    (二)技术障碍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国际技术转让障碍

     3.低碳技术应用障碍

    (三)阶段障碍

   五 实施以低碳为核心的能效变革的政策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开发清洁高效能源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2.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清洁、高效能源

    (二)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五)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高效”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七)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分报告八 21世纪以来中国石油进口变化及影响

   一 2000~2008年石油进口量变化及经济影响

    (一)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

    (二)石油进口额的更大攀升

    (三)数字驳斥“进口石油负面论”

   二 石油进口来源的“地缘”变化及多元化分析

    (一)石油进口来源的国家构成

    (二)中国进口来源的地区构成

     1.中东居进口源区的首位

     2.非洲(特别是西非)的地位迅速上升

     3.南美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高速增长

     4.独联体对华石油出口展望

     5.亚澳地区对华石油出口持续下降

    (三)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展的比较分析

   三 结语:进口变化对经济及能源安全的影响

  分报告九 清洁化利用:我国煤炭能源的“低碳之路”

   前言

   一 发展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深度依赖”特征及碳减排压力

     1.现代经济高度依赖煤炭资源

     2.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煤炭深度依赖”特征

    (二)我国发展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必要性及条件

     1.我国煤炭能源污染排放及节能减排压力

     2.我国发展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必要性及条件

    (三)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定义范围和技术领域

   二 我国煤炭清洁化利用现状及发展概述

    (一)高效清洁燃烧、碳排放管理技术及应用

     1.高效清洁燃烧技术:从超临界机组到IGCC电站

     2.我国电力工业污染物减排概述

     3.“IGCC+CCS”两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低碳组合”

    (二)煤炭形式转化

     1.煤炭气化

     2.煤基液化

    (三)煤炭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1.煤层气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

     2.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三 模式探讨:借低碳契机我国启动煤炭“清洁革命”

    (一)我国启动煤炭“清洁革命”面临的技术及制度挑战

     1.战略规划不足

     2.技术创新不足

     3.制度建设及政策供应不足

    (二)实现煤炭“清洁革命”协调“能源—环境—经济”目标的模式探讨

     1.发达经济体煤炭清洁化利用的经验研究

     2.我国实现煤炭能源“清洁革命”的模式探讨

    (三)促进我国煤炭“清洁革命”的政策建议

     1.结合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煤炭能源清洁化利用产业,应加强统一管理,形成政府层面的统一战略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体系、相关制度机制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结合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要求,促进我国煤炭产业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革命性转型,必须打破行业垄断,并有效降低行政依赖,引入市场化机制,有效促进持久的科技创新

     3.坚持促进煤炭能源“清洁革命”,应加强制度供给,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能源财税政策;以财税体制为核心,通过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体系、法律手段、环境政策机制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等有机组配,完善配套保障机制,有力地支持能源产业实现清洁化技术革命

  分报告十 资源整合:能源资本化全面提速

   一 我国资本市场创新不断

    (一)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

    (二)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

    (三)积极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 我国能源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企业融资手段多样化

    (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成为我国能源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产业资本

     2.金融资本

    (二)我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案例

     1.中国石油入主金融机构

     2.能源产业基金开始建立

     3.并购贷款将助推行业整合

     4.证券市场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博弈

   三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步入新格局

    (一)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加大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新能源的发展

    (三)能源企业的并购整合,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四)我国能源企业逐步参与国际能源的竞争

   四 我国能源资本化进程加速,并购成为主旋律

    (一)煤炭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快速进行行业整合

    (二)电力企业并购重组成为电力企业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1.五大电力集团加大力度进行并购重组

     2.国投集团加强煤炭的战略地位

     3.电网借力资本市场整合上游资源

    (三)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

     1.三大石油企业海外并购频繁

     2.石油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资金

    (四)资本孵化新能源快速发展

     1.国外新能源政策不断推出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受政策催化,形成产业规模

     3.民间资本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生力军

     4.各种新能源资本状况

   五 全力促进我国能源资本化进程

    (一)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全力促进我国传统能源企业资源整合

    (二)能源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全球化战略

    (三)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促进新能源企业资本市场发展

    (四)完善价格体系,大力发展期货市场

  分报告十一 审慎对待“资源整合”浪潮

   一 资源整合引发“国进民退”之争

    (一)经济危机促生资源整合“风暴”

     1.资源整合之风席卷全国

     2.政府成为主要推手

    (二)政策驱动能源行业资源整合加速

     1.“铁腕政策”推动煤炭整合

     2.政府支持石油、电力行业资源整合

    (三)愈演愈烈的“国进民退”之争

     1.何谓“国进民退”

     2.官方说法

     3.经济学界观点

   二 资源整合效应的辩证思考

    (一)资源整合重塑行业经济格局

     1.提高竞争能力

     2.提高行业集中度

     3.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二)无可回避的背后隐忧

     1.加剧市场垄断

     2.导致价格上扬

     3.挤压民营企业空间

     4.引发社会问题

   三 能源行业应该何去何从

    (一)理性对待资源整合现象

     1.“国进民退”并非中国独有

     2.能源行业整合的世界潮流

     3.资源整合不是“救命稻草”

    (二)必须尊重市场规则

     1.遵循公平交易原则

     2.坚持整合适度原则

     3.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三)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皮书网

 中文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序

2009年,在世界经济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政策效应不断地表现出来,引人注目的是,当多数国家经济还在低迷中挣扎徘徊时,中国经济在外部环境不利的影响下,率先走出重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世界又一次聚焦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源的中国能源业再度引发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盘点中国能源产业,总体评价是低碳时代中国能源业进入稳定的转型期。切着全球的脉搏,中国继续加大能源利用体制改革,山西煤改催生了煤炭行业的新格局,南方气荒引发了天然气行业管理机制大辩论,而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的争论仍在继续,电价上涨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低碳经济、新兴能源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与低碳化能源的主旋律,能源变革成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议题;酝酿已久的国家能源委员会正式成立了。这些现象表明,中国能源产业仍存在深层次变革的需求,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行业运行篇,第三部分为热点专题篇。总报告着眼于中国能源变革的大格局,对重点问题和热点矛盾进行分析,对2009年主要能源行业的运行情况进行逐一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能源发展道路和政策建议;行业运行篇针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与预测,指出潜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促进中国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热点专题篇则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能效变革、财税政策体系建设、煤炭能源的清洁化利用、能源资本化、行业“资源整合”等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和探讨,力图把握全球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洞悉发展的大趋势,为中国能源产业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本书立足客观翔实的数据,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各主要行业的运行态势及运行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严密的论证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力图为中国能源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国际能源署:《中国洁净煤战略》,2009。

5.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2009。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

8.江泽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中国能源》2008年第4期(总第30卷)。

9.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3月。

11.史丹:《我国当前油价机制的效果、缺陷及完善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12.国务院办公厅:《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5月18日。

13.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9年6月。

14.李红:《美日石油战略储备模式的特点及借鉴意义》,《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15.刘克雨:《金融危机以来资源国对外合作政策和国际油气合作趋势》,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未公开出版资料),2010年1月。

16.林伯强等:《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7.林伯强:《能源价格如何定》,《上海经济》2007年第2期。

18.林玉等:《外资拟进入中国石油商业储备》,2006年3月11日第9版《经济参考报》。

19.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能源统计信息系统(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http://www.eia.doe.gov,2009年12月。

20.钱伯章:《剖析中国石油进口态势》,载《中国产业安全指南》(商业部重点化工产品产业损害预警信息课题组),2008年9月(2008年数据非净值)。

21.王秀强:《商业储备大任降于谁?》,《中国石油石化》2008年第18期。

22.王震:《全球能源金融市场的演变、趋势与中国的机会》,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未公开出版资料),2010年1月。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5.国际能源署:《中国洁净煤战略》,2009。

6.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2009。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

10.茅于轼、盛洪、李富强:《煤炭的真实成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11.田书华:《2008年煤炭市场的分析》,中国煤炭市场网,2008。

12.田书华:《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煤炭经济》,中国煤炭市场网,2008。

13.原国锋:《煤炭投资为何疯狂》,2007年6月19日第6版《人民日报》。

14.刘志逊等:《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勘察战略》,《煤炭技术》2005年第10期(第24卷)。

15.丁刚:《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16.中国煤炭经济学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

1.邓郁松:《高油价背景下中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建议》,《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会议报告》,2008年7月5日。

2.http://business.sohu.com/20080705/n257969135.shtml.

3.冯飞:《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改革》2005年第4期(总第134期)。

4.葛察忠等:《环境税与公共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

6.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9年6月。

7.黄解宇等:《从国际战略性大宗商品交易方式演变看中国石油市场改革》,《资源科学》(第29卷)2007年第1期。

8.江泽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中国能源》2008年第4期(总第30卷)。

9.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3月。

11.史丹:《我国当前油价机制的效果、缺陷及完善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12.国务院办公厅:《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5月18日。

13.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9年6月。

14.刘克雨:《金融危机以来资源国对外合作政策和国际油气合作趋势》,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未公开出版资料),2010年1月。

15.林伯强等:《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6.林伯强:《能源价格如何定》,《上海经济》2007年第2期。

17.林玉等:《外资拟进入中国石油商业储备》,2006年3月11日第9版《经济参考报》。

18.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能源统计信息系统,http://www.eia.doe.gov,2009年12月。

1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4月。

20.钱伯章:《剖析中国石油进口态势》,《中国产业安全指南》(商业部重点化工产品产业损害预警信息课题组),2008年9月。

21.王秀强:《商业储备大任降于谁?》,《中国石油石化》2008年第18期。

22.王震:《全球能源金融市场的演变、趋势与中国的机会》,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未公开出版资料),2010年1月。

23.赵乐:《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国民经济学专业),2008年12月。

24.赵乐:《市场化改革:能源定价在困境中突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赵乐:《中国能源政策分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周大地等:《2020年的中国能源战略》,《煤炭企业管理》2005年第7期。

27.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政策研究(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专题研究报告之七》(未出版资料),2003年11月26日。

28.张爱国等:《我国石油储备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中国石化》2008年第4期。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冯飞:《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改革》2005年第4期(总第134期)。

4.葛察忠等:《环境税与公共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宦国渝等:《天然气行业的经济监管》,《城市燃气》2007年6月第388卷。

6.霍小丽:《国外天然气定价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物价》2008年第1期。

7.姜克隽、胡秀莲等:《可持续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8.钱伯章:《剖析中国石油进口态势》,《中国产业安全指南》,商业部重点化工产品产业损害预警信息课题组,2008年9月。

9.李由:《燃油税:海南的十年试点和全国的十年踯躅》,《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李南南:《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化工之友》2007年第7期。

11.李伟、何建坤:《中国能源政策——十七大报告的能源解读》,《能源政策研究》2008年第1期。

12.林伯强:《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理论完全具备,关键在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9月。

13.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14.马衍伟等:《对我国燃油税实施方案的几点建议》,《税务研究》2001年第3期。

15.《世界能源展望》,国际能源署(IEA),2003。

16.《世界能源展望》,国际能源署(IEA),2009。

17.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9。

18.《油气资源与能源投资专辑》,石化咨询信息网,2004年10月。

19.张京:《近年来关于燃油税改革的讨论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

20.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和中海油公司,2009年有关季度报告、年度报告。

21.《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2.杨洁:《市场缺位下的能源价格扭曲》,《时代经贸》2007年4月第5卷第63期。

23.周志斌:《油气价格风险预警及调控机制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4.周志斌、周怡沛:《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基础、前景与策略》,《天然气工业》,2009。

25.张成君:《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现代商业》,2009。

26.梁耀文:《天然气价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报告。

27.杨建红等:《200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9。

28.殷建平、黄辉:《从俄乌天然气争端谈中国的天然气安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

29.郭高、高建华等:《振兴中的中国天然气产业》,《经济视角》,2009。

30.李良、孙祥等:《中国石化天然气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天然气工业》,2009。

31.张晓辉、周海鸥:《天然气供气紧张或促气价改革提前》,国元证券研究报告2009。

32.王强等:《进口气价倒逼VS社会承受能力,“综合性价格”改革方案胜出》,湘财证券研究报告,2009。

33.韩晓平:《天然气:涨价还是改革》,《深圳能源》,2009。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电力节能技术丛书》编委会:《电力节能政策与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6~2007年中国能源产业地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调整电力结构促进电力业健康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年第9期。

8.刘建平:《中国电力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9.邢继俊等:《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

10.林峰、于文涛:《对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的政策探讨》,《北方经济》2006年第13期。

11.中国投资咨询网:《2009~2012年中国地热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09年7月。

12.中国投资咨询网:《2010~2015年中国小水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09年11月。

13.中国投资咨询网:《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09年11月。

14.郭基伟、郑楠:《从电力弹性系数看我国电力工业的超前发展》,《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电力分会场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15.李明匠:《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探讨》,《理论探讨》2007年第3期。

16.林伯强:《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中国证券报》,2009年12月18日。

17.人民日报社、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新华社、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网站等。

1.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2.穆献中、刘炳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产业化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再生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综合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钱伯章:《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罗运俊、何梓年、王长贵:《太阳能利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朱尔明:《命脉——新中国水利50年》,三峡出版社,2001。

7.水利部:《2008全国水利发展统计报告》,2009。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2007~2008能源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王军生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寒流下逆势涌动的暖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中信证券:《新能源专题报告》,2009年2月。

11.中投证券:《2008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研究报告》,2008年3月。

12.国信证券:《抽水蓄能电站设备行业研究报告》,2008年9月。

13.北京化境视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水电行业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07年7月。

14.中国经济导报社、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08年水电行业风险分析报告》,2008年3月。

15.冯飞、王金照:《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报告,2009年12月。

16.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年8月。

17.张威、张丽花:《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及中美新能源合作的前景》,《世界经济与贸易》2009年第11期。

18.刘松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政策与措施》,《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9.王楠、王越:《管窥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中国石油企业》2009年第10期。

20.王玉庆:《中国能源环境战略与对策》,《环境保护》2006年第8期。

21.孙晓仁、郭茂林、武金旺:《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年第9期。

22.刘洪:《新能源可能成美国经济新增长点》,《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年第8期。

23.魏凤:《世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先进能源科技专辑”,2009年第19期。

24.施鹏飞:《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2009。

25.韩文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http://npc.people.com.cn/GB/15097/10294845.html,2009年9月27日。

26.刘君:《中国能源领域面临四大挑战》,《南方周末》第C21版,2006年9月7日。

27.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关于2009年1~6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2009年12月27日。

28.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09年7月20日。

29.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年9月26日。

30.国务院:《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白皮书》,1999。

31.IEA.From 1st to 2nd Generation Biofuel Technologies,2008.

32.IEA.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Second Generation Biofuels,2009.

33.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2009.

34.World Wind Energy Report 2008,2009.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赵云旗、韩凤芹、申学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取向》,《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6期。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张松等:《电力行业税收政策现状评析》,《税务研究》2005年第10期。

5.《我国能源财政政策研究》,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2006年我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http:// www.zhb.gov.cn),2007年6月5日。

1.崔民选主编《2008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报告(2008)》,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节能与环保》2005年第6期。

5.周嫚:《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期。

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http://www.bp.com。

7.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8.杨红亮:《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9.耿诺、王高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8期。

10.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4期。

11.宣能啸:《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4年第9期。

12.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地理研究》2006年第25期。

13.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文版)。

14.麦肯锡:《中国的绿色革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2009。

15.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1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17.李坚明:《国际推动低碳社会的策略与经验》,《台湾经济研究院能源月刊》2009年第6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第六号。

19.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第9期。

20.曹运通:《低碳经济——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9年第9期。

21.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绿叶》2009年第1期。

2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环境保护》2008年第5期。

2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4.王俊松、贺灿飞:《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

25.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期。

26.张平:《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7.张平:《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28.解振华:《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30.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的说明。

31.《绿色投资——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迈进》,2009。

3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张抗:《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中外能源》2009年第14(2)期。

2.张抗:《高油价一定要抑制经济增长吗?——一个对高油价影响的新观点》,《能源政策研究》2005年第1期。

3.宿景祥:《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见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世界经济年鉴》(2007~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地质出版社,2009。

5.张抗:《中东石油出口流向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石油工业》2007年第14(1)期。

6.张刚、陈卓彪:《中非石油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中外能源》2009年第14(5)期。

7.吴国平:《200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发展》,见苏进兴主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王海运、石泽议:《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

9.张抗:《越南石油生产和出口形势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18(2)期。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8、2009。

2.陈新华:《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与中国节能减排新机遇》,《上海节能》2009年第6期。

3.杜铭华:《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对策》,未公开出版资料,2003。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

5.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6月7日。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2月。

8.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年6月。

9.黄盛初:《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最新进展》,未公开出版资料,2008。

10.黄震:《我国二甲醚汽车研发现状与展望》,未公开出版资料,2008。

11.贾鹤鹏等:《碳捕获与封存试验的中国速度》,《科学新闻》2009年第14期。

12.江泽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中国能源》2008年第4期总第30卷。

13.范维唐:《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未公开出版资料,2006年9月。

14.李爱军:《我国燃煤发电行业技术选择的建模》,《中国矿业》2009年第18卷第8期。

15.李淑强等:《煤矸石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电站系统工程》2008年24卷5期。

16.李骐均:《低碳经济下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新财富》2009年第10期。

17.李琼玖等:《煤制油与煤气化制甲醇技术的比较与选择》,《中外能源》2009年第14卷第7期。

18.林伯强等:《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9.马名杰:《煤制油的风险、经济性和约束》,《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3卷第6期。

20.倪维斗:《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未公开出版资料,2009年10月。

21.OECD/IEA:《中国结净煤战略》,2009。

22.《清洁能源和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上海节能》2006年第6期。

23.任奔等:《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上海节能》2009年第4期。

24.孙海:《煤制油技术产业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第30卷第1期。

25.《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6月版。

26.王建国:《洁净煤技术研究进展》,《太原科技》2009年第9期。

27.王琳等:《美国新一轮洁净煤发电计划的实施现状》,《洁净煤技术》2005年第11卷第3期。

28.吴春来:《煤炭液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地学前缘》第12卷第3期。

29.乌若思:《建设自主创新的干煤粉气化炉IGCC电站——“绿色煤电”项目第一阶段任务》,未公开出版资料,2006。

30.熊一权:《洁净煤技术产业新发展》,《节能与环保》,2006。

31.张海滨:《浅析我国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必要性及其风险》,《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6期。

32.张明辉:《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第24卷第1期。

33.张慧等:《燃煤电厂中CO2的捕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4.张亮等:《煤基气态能源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5.周大地等:《2020年的中国能源战略》,《煤炭企业管理》2005年第7期。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月28日。

3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

38.《中国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清洁利用——访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商业文化》2008年10月。

1.杜波:《关于企业资本运营战略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

2.金阳:《能源巨头竞相涉足金融业》,《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第8期。

3.朱骁卒:《资本运营与并购重组——浅论中海油“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4.张旭昆:《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6.〔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福民、王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4。

7.中国石化等公司网站。

8.周大地:《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徐进前、肖丁玲:《金融危机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中国金融》2009年第18期。

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李天星:《全球能源业并购整合涌新潮》,《中国石油企业》,2009。

5.《经济危机推进国内电力行业资源整合》,《中国电力网》,2009年7月15日。

6.《国进民退不是国策 改革开放大政方向不会改变》,搜狐网财经频道,2009。

7.《“国进民退”卷土重来 经济资源集中向国企回流》,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26日。

8.《“国进民退”越来越像顶大帽子》,2009年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9.张学:《分享资源整合盛宴》,《太平洋证券》,2009。

10.搜狐网财经频道、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

11.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市公司公开资料。

简 介:本书分析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大的格局背景下,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对中国西南能源问题做了综述性研究,归纳总结了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作者: 陈利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简 介:本报告立足客观翔实的数据资料,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密结合国内和国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针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能源领域各行业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深度剖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未来走势的预测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力图为提高科学发展能源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作为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国际形式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状,综合考虑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以专业和独特的视角展开分析,并针对我国能源行业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从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