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87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图书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Definition of Ethnic Adscription

SSAPID:101-6615-0681-77
ISBN:978-7-5097-927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调研为基础,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分析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人们族群意识所产生的影响,讨论在具体的族群关系情境中归属意识的决定因素、群体边界的变动和人们在群体关系层面的互动,揭示“保安族何以成为保安族”的社会机制,并探讨“族群”与“民族”的关系、现代民族一国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识演变等理论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菅志翔
编 辑:杨阳;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2017版后记

 序言

 第一编 问题·概念·理论·方法

  第一章 一个“兄弟”的故事

  第二章 一个“民族”的概说

   保安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保安族的“民族”特点和特征

   视野扩大以后的问题

  第三章 “民族”是什么?

   中国“民族”概念之由来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当代主要的民族理论

   “民族”是什么?

  第四章 “民族”和族群

   谁对谁的“想象”?

   族群是什么?

   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

   族群具有社会结构功能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族群演变的机制

   同化与分化:族群演变的形式

   族群社会的象征理性和实践理性

   现代社会的族群与民族

   中国的“民族”

   本项研究的概念

   族群认同与民族意识

  第五章 本项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

   研究保安族的意义

   研究设计

   文献研究

   实地调查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和范围

    (二)研究者的身份

    (三)实地调查的社会季节

   受访者的基本特征

    (一)性别

    (二)年龄

    (三)教育

    (四)职业

    (五)居住地

    (六)教派*

    (七)语言使用情况

 第二编 成为民族的历史

  第六章 回到历史的源头

   历史地看族群

   关于保安族来源的三种说法

   今人对历史的倒叙式构建

   社会学的族群历史研究

  第七章 四寨子人

   保安地方的地理位置及建制和人口沿革*

   生产方式、社会地位与群体边界

   社会组织方式与群体边界

   权力关系、文化与族群归属

   出逃与归属

  第八章 “半番子”和保安人

   逃亡的穆斯林:路线与过渡群体

   收容与权力、义务关系

   社会适应中的他人定义

   社会流动与族群身份认定

   精英的归属意识

   冲突与群体边界的表达形式

  第九章 保安族的识别和命名

   民族识别政策的由来及其执行

   保安族的识别

   保安族的命名

   群体称谓的社会意义

  第十章 自治与自觉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另一种国家构建

   地方行政需要与民族政策提供的资源

   自治与自觉

   自治与族群关系

 第三编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第十一章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主位族群认知方式的进入

   民间的族群划分:“多数”与“少数”

   “回民”与“回族”

   “保安人”与“保安族”

   “保安族”与“回族”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意识

   最经常的身份意识

   最重要的身份意识

   最情境化的身份意识

   人们的民族意识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社会化过程中的族群意识

   居住格局中的族群边界

   婚姻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社会交往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第十四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

   人们的归属意识:穆斯林和中国人

   百姓、公民与国家

   “国法”与“教法”

   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性

   人们理解的政策:宗教与国家

 第四编 “民族”的“实践”

  第十五章 民族意识与优惠政策

   一种人人受益的身份

   社会流动与民族身份选择

   民族身份与社会发展机会

   人们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民族身份的社会意义

   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政策的理解

  第十六章 “民族”的构建

   主要的“民族”历史观

   历史观的结构特征:谁确定了民族的历史?

   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

   哪里是真正的“保安三庄”?

   语言是如何成为问题的

   人们理解的“文化”

  第十七章 仪式和庆典中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表达

   民间的仪式和庆典

   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和庆典

   重塑民族独特性:保安族的实践

   认同与表达的困境

 第五编 进一步的讨论

  第十八章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

   当下现实中的自我、群体、社会、国家

   兄弟·民族

   族群关系政治与族群归属

  第十九章 族群归属的困境与民族的未来

   群体关系中身份意识的悖论

   对同化的担忧及矛盾处境

   现代性的同一性:族群文化和心理困境的时代因素

   人的位置:传统传承的介质与现实生活的实践者

   个人·社会·国家

    需要关注的层面之一:个人

    需要关注的层面之二:社会

    需要关注的层面之三:国家

 2006版后记

 附录

本书是在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以作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分析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人们族群意识所产生的影响,讨论在具体的族群关系情境中归属意识的决定因素、群体边界的变动和人们在群体关系层面的互动,揭示“保安族何以成为保安族”的社会机制,并探讨“族群”与“民族”的关系、现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识演变等理论问题。

安德森,1999,《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Anderson,B. 1983,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吴睿人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阿隆,雷蒙,2000,《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巴比,艾尔,2000,《社会研究方法》(上、下)(Babbie,Earl,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保安族简史》编写组,1984,《保安族简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Pierre Bourdieu and Lo?c 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布和、陈乃雄,1981,《同仁保安话概要》,《民族语文》第2期。

布和、刘照雄,1982,《保安语简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布什、西蒙斯,1992,“第五章 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载罗森堡、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蔡宝来,1997,《论保安族古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特点》,《民族教育研究》第3期。

才仁巴力,纳,2000,《“霍尔”语源浅议》,《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岑家梧,1992,《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陈乃雄,1986,《保安语词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陈乃雄,1987a,《保安语话语材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陈乃雄,1987b,《保安语与蒙古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陈永龄,1987,《民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程笑,2000,《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现代化——维罗里教授访谈录》,载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三联书店,第176~181页。

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1999,《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邓正来,1997,《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迪尔凯姆,1996,《自杀论》,冯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十二世泰锡度仁波切,1996,《相对世界,究竟的心》,贝玛秋顿译,台北:台北噶举佛学会出版。

多桑,2001/1852,《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费孝通,1981,《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载《民族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发。

费孝通,1988,《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费孝通,1996,《东方文明和二十一世纪和平——国际幼儿教育会议上讲话》,载《行行重行行》,北京:群言出版社,第282~289页。

费孝通,1998,《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第38~54页。

费孝通,199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冯承均,2001/1933,《序》,载多桑《多桑蒙古史》(1852)(下册)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6页。

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Gellner,E. 1983,Nations and Nationalism,Oxford:Blackwell.),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甘肃省编辑组,1987,《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肃省计委、民委、统计局,2001,《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统计资料(1949—1986)》,内部资料。

高占福,1988,《甘肃回族源流考略》,载云南省编辑组编《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1-10页。

高占福,1991,《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高占福,1999,《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困境与出路——甘肃积石山县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劳务输出发展状况的调查》,《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戈登,1997/1982,《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1982),吴小刚译,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53-78。

戈登,1997/1964,《同化的性质》(1964),吴小刚译,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91-112页。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介》(第六届民运会宣传材料)。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哈贝马斯,2002,《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韩锦春、李毅夫,1985,《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印(参见马戎,2001:113)。

韩毅,1999,《保安族婚俗初探》,《甘肃民族研究》第2期。

郝瑞,2000,《田野中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Field Studies of Ethnic Identity:Yi Communities of Southwest China),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郝苏民,1999,《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和,1992/1984,《明代西域入附回回人口及其分布》,载林松、和主编《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第192~211页。

亨斯博格,默利尔,1994,《马步芳在青海1931—1949》(1978),崔永红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亨廷顿,塞缪尔,199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黄光学,1995,《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

《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1985,《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黄仁宇,1997,《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

黄仁宇,2002,《青山黄河》,北京:三联书店。

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Hobsbawm,E. J. 1992,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Myth,Re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吉登斯,1998a,《民族—国家与暴力》(Giddens,A. 1985,The Nation State and Violence,Cambridge:Polity Press.),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

吉登斯,1998b,《社会的构成》(Giddens,A. 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李猛、李康译,北京:三联书店。

吉登斯,1998c,《现代性与自我认同》(Giddens,A.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

吉卡斯,1992,《第六章 社会化的背景》,载罗森堡和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76~210页。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1986,《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菅志翔,2004,《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0),载“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编《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

金炳镐,1994a,《民族理论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金炳镐,1994b,《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金炳镐,200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部分热点问题研究概况》,载毛公宁、王铁志主编《跨世纪民族问题研究与探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102-120页。

金炳镐、王铁志,2002,《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纲领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金光亿,1997,《现代背景下的宗教和仪式》,载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90~411页。

金天明、王庆仁,1981,《“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的问题》,载《民族研究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发(内部资料),第36-54页。

卡斯尔斯,斯蒂芬,2000,《全球化与移民:若干紧迫的矛盾》(原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2期),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多文化与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4~245页。

卡斯特,2003,《认同的力量》(1997),夏铸九、黄丽铃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Kedourie,E. 1960,Nationalism. Oxford:Blackwell.),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康纳顿,2000,《社会如何记忆》(1989),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普林、格德沙尔德,1997,《民族分层》(1978),载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68~190页。

孔令熙,1997,《保安族教育的现状与出路》,《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孔令熙,2001,《积石山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甘肃民族研究》第2期。

李德洙,2002,《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载毛公宁,王铁志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2~30页。

黎宗华、芈一之,1985,《同仁四寨子(五屯)土族历史考察》,载《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青海省编辑组编《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71~195页。

李克郁,1993,《土族(蒙古尔)源流考》,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李克郁,2000,《拨开蒙在土族来源问题上的迷雾(续)》,《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李维汉,1987/1940,《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载《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1~132页。

李文实,2001,《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李兴华、秦惠彬、冯今源、沙秋真,1998,《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梁启超,1923/1903,《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载《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1922,《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载《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1923,《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上海:商务印书馆。

廖杨,2001,《保安族宗法文化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口普查办公室,2001,《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临夏回族自治州手工汇总主要数据》,内部资料。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1993,《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6,《临夏回族自治州综合年鉴(1986—1995)》,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林松、和,1992,《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罗森堡、特纳,1992,《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孙非等译,杨润殷、丁耀华等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罗森堡,1992,《第十九章 自我概念: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的力量》,载罗森堡、特纳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第610~64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99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文、蔡湘,1987/1959,“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地区的历史调查材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甘肃省编辑组,《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第169~173页。

马克勋,1993,《略述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甘肃民族研究》第1、2期。

马戎,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2002a,《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马戎,2002b,《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ISA工作论文。

马少青,2001,《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马通,1995,《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马通,2000,《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马如麟,1992,《我人生中几段难忘的记忆》,打印稿。

马瑞,1981,《保安族的婚礼》,《陇苗》第10期。

马文玫,2000,《保安族、东乡族服饰渊源及伊斯兰文化对其影响》,《甘肃民族研究》第4期。

马亚萍,1995,《对保安族妇女经济参与和教育的调查》,《中国民族教育》第4期。

马寅,1995,《马寅民族工作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玉倩,1999,《保安族社区文化现状调查》,《西北史地》第4期。

马正亮,1985,《保安族人口发展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

马自祥,1987,《保安族花儿的特色及格律》,《民族文化》第2期。

毛公宁、王铁志,2002,《民族区域自治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

芈一之,1993,《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牟本理,200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载毛公宁、王铁志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第31~45页。

纳日碧力戈,2000,《现代背景下的族群构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宁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光旦,1995,《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潘蛟,2000,《“民族”的舶来及相关的争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青海省地方史学会,1997,《青海学人录》。

钱穆,2001,《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北京:三联书店。

邱泽奇,1996,《建构与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载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095-1150页。

萨林斯,2000,《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

萨林斯,2002,《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色音额尔敦,1982,《同仁保安语里的谐音合成词》,《民族语文》第1期。

史密斯,安东尼,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Smith,A. D. 1995,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Cambridge:Polity Press.),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斯大林,1953/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载《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9~358页。

斯梅尔策,1992,《第二十章 群体运动、社会文化变迁和人格》,载罗森堡、特纳主编《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第642~668页。

孙中山,1981/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索端智,2001,《元明以来隆务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享》,《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汤因比,1990,《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晏可佳、张龙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涂尔干,1998,《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华夏出版社。

图雷纳,阿兰,2000,《现代性与文化特殊性》(原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0年第1期),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5页。

妥进荣,2001,《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沛,1999,《河州打调——回、东乡、保安、撒拉说唱艺术》,《甘肃民族研究》第2期。

王昱,1988,《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王全巨,2008/1707,《河州志》卷二、三十八至三十九,载《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40,南京:凤凰出版社。

魏鸣泉,1990,《保安族“花儿”的格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吴肃,1994,《保安族的婚礼习俗》,《西部学坛》第1期。

吴文藻,1990,《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吴泽霖,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席元麟,1986,《同仁土语方言调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邢海宁,1994,《果洛藏族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徐杰舜等,2001,《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许宪隆,2001,《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徐迅,1998,《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怀中,1991,《回族史论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杨启辰、杨华,1999,《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杨新科,1998,《保安族人口分布及特点》,《西北人口》第4期。

杨新科、金昭煦、王成勇、鲜鹏,2000,《保安族人口》,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杨效平,1986,《马步芳家族的兴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叶江,2002,《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编,1983,《平定关陇记略》卷一、二,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00辑,新北:文海出版社。

于宝林、华祖根,1997,《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4》,北京:民族出版社。

余振贵,1996,《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袁方,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仲礼,1991,《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永年,2000,《中国民族和自由主义研究(提纲)》,载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三联书店,第204~229页。

周大鸣,2001,《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1999,《中国保安族》(《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中国回族大辞典》,1993,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内部发行。

Armstrong,John A.,2000,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n Hutchinson and Smith ed.,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Vol.1,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p.216-243.

Barth,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 MA:Little Brown.

Bell,Daniel,1975,Ethnic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Glazer and Moynihan ed.,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141-176.

Brown,David,2000,Ethnic revival:perspectives on state and society. in Hutchinson and Smith ed.,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Ⅲ,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p.1025-1040.

Despres,Leo,1975,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Guyanese Society,In Leo A. Despres,ed.,Ethnicity and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Plural Societies,pp.87-118. The Hague:Mouton.

Dikotter,Frank,1997,Racial discourse in China:continuities and permutations,in Hutchinson and Smith ed.,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Ⅲ,pp.1083-1101,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Eriksen,T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Pluto Press.

Gillette,Maris Boyd,2000,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moder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Stanford:SUP,2000.

Gladney,Dru C. ,1991,Muslim Chinese —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

Glazer and Moynihan,ed.,1975,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rowitz,Donald L.,1975,Ethnic Identity,In Glazer and Moynihan ed.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pp.111-14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 Qianli,2002,“The Practice of Minzu in China”,A “Distinction” Degree Dissertation for M.S. in Social Anthropology,LSE

Hutchinson and Smith,ed.,2000,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Isaacs,Harold R.,1975,Basic Group Identity:The Idols of the Tribe. in Glazer and Moynihan ed.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pp.29-52.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yes,Charles F.,1981,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In Keyes ed.,Ethnic Change,Washington: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ücükcan,Talip,1999,Politics of Ethnicity,Identity and Religion—Turkish Muslims in Britain. Brookfiel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Moerman,Michael,1965,“Who are the Lue:ethnic identification in a complex civiliz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67,pp.1215-1229.

Mosse,Geirge L.,1995,Racism and nationalism. in Hutchinson and Smith ed.,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 Ⅳ,pp.1382-1393.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zkrml,Umut,2000,Theories of Nationalis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Parsons,Talcott,1975,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Trends of Change of Ethnicity,In Glazer and Moynihan,ed.,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53-83.

Smith,Anthony D.,2000a,General Introduction. in Hutchinson and Smith,ed.,Nationalism: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pp.xxv-xlii.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mith,Anthony D.,2000b,The Nation in History,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Tajfel,Henri,1982,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en Berghe,Pierre L.,1987,The Ethnic Phenomenon,Londo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Paperback edition)

Waters,Mary C. 1990,Ethnic Options:Choosing Identities in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黄光学主编,1995,《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

Eriksen,T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Pluto Press.

Horowitz,Donald L.,1975,“Ethnic Identity”,in N. Glazer and D. P. Moynihan,eds.,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111-140.

Roosens,Eugeen E.,1989,Creating Ethnicity:The Process of Ethnogenesis,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简 介:本书是对近代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与蒙古族地方精英流动的一项社会史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更具体而言,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时期,格外富有研究价值。这不仅基于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势态的发展,而且更主要的是迅速出现的社会结构性变迁不仅使清朝帝国面临灭亡,也使民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面...

作者: 常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简 介: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

作者: 马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简 介:本书是教育部文科基地课题“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的成果。全书共分为三编,既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也包括以具体调查地点为对象开展的基层社区调查,深入地勾画出基层社区的概况、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并对少数民族教育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

作者: 马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简 介:本书在对“族群”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

作者: 祁进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简 介:本书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可以说,本文集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其中蕴含着社会学研究者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

作者: 菅志翔 马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