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9

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图书

Ethnicity, nationality and nation-building:The Ethnic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7532-1506-03
ISBN:978-7-5097-3182-6
DOI:
ISSN:
关键词:

族群 民族 国家构建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马戎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

  一 “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二 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政策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

   1.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族群”观

   2.欧洲近代出现的民族主义运动:族群问题的“政治化”

   3.苏联继承了欧洲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基本思路

   4.近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再次出现族群问题“政治化”的趋向

   5.美国对于本国少数族群的“文化化”政策导向

  三 “族群”的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

   1.族群有可能转变为“民族”并重写自己的历史

   2.族群“政治化”的具体措施:族群身份和族群关系的制度化

   3.近代中国的“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族群观

   4.中国1949年后实施的民族政策

  四 理想的国家族群框架:“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

   1.政治统一与族群平等

   2.“族群文化多元”与“民族文化认同”

  五 结束语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1.关于“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2.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民族”?

  3.西欧“民族”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具有哪些要素能够构成一个“民族”?

  4.构建“民族”的目的: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

  5.西欧的“民族国家”

  6.“民族”的第二种模式:其他地区的被动效仿

  7.沙皇俄国的“民族构建”

  8.斯大林把苏联建成了一个“民族联合体”

  9.清朝末年和随后的中华民国如何进行“民族构建”

  10.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理论”和国家构建

  11.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

  12.中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形势

  13.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路

  14.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反思“民族”理论、调整民族政策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

  一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拓展眼界

  二 一个基本命题:认同意识的演变

   1.群体认同意识的产生、演变与分层结构

   2.“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现代“民族”(Nation)的产生

   3.近代中国社会精英与各族民众在认同方面的历史演变

   4.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各族精英和民众的认同状况

  三 四个研究视角

   (一)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

    1.近代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及民族的“政治化”

    2.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主义族群观”

    3.新兴移民国家的种族—族群“文化化”

    4.马列主义从政治革命的角度把族群“政治化”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政治化”措施

    6.两种政策导向的不同后果

   (二)群体组织的“公民国家”和“部族国家”

    1.两种类型的国家

    2.两类国家的特点体现于一国内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和群体

    3.族群精英人物的角色与功能

    4.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流

   (三)“群体优惠”(团体的多元主义)与“个体扶助”(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政策

    1.指导族群关系的两类“多元主义”

    2.以个人为单元的平等和与族群为单元的平等

   (四)从“文化互动—融合—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族群关系

    1.各文明体系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生与传播

    2.语言、宗教等文化要素可跨越族群边界而为多族共享

    3.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四 六个研究参照系

   (一)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四个来源

    1.中国民族关系史

    2.欧洲传统的“民族观”及其演变

    3.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的实践

    4.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民族—族群的历史演变

   (二)六个可供比较研究的参考系

    1.苏联70年民族理论、制度、政策的实践

    2.西欧工业化国家的族群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3.美国等移民国家“种族—族群”政策的实践

    4.印度、印尼等前亚洲殖民地独立后的“民族构建”的实践

    5.非洲的“部族社会”与建立现代国家的实践

    6.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建立

  五 目前中国民族—族群问题可考虑的研究选题

   (一)中国历史上与近现代的民族关系研究

    1.中国民族交往史中反映出来的“群体认同”的内涵与实践

    2.清末民初“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

    3.1911~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民族观”与相关政策

    4.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5.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新提法

   (二)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专题研究

    1.21世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与发展

    2.语言的使用与双语教育体系

    3.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

    4.居住格局与族际交往

    5.族际通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6.群体优惠政策对民族身份认同与族际关系的影响

    7.中国各地区的族群分层现状与发展趋势

    8.中国各族民众的身份认同体系与公民意识

    9.少数族群中的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研究

    10.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实施情况的调查

  六 结束语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

  一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扩散

   1.西方经济活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传播

   2.不同意识形态的传播对各国带来不同的社会发展态势

   3.在传播意识形态时,欧美国家经常干预他国内政甚至实施军事侵略

   4.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

   5.“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源自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如何演变

   1.两个层面的基本理念与交流规则

   2.“差序格局”中的三个交流—合作圈

  三 如何看待我国族群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

   1.马列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历史延续下来的群体治理传统

   2.中国历代传统对各族群实行“区别对待”的基本思路

   3.1949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制度和政策由意识形态所主导

   4.外来意识形态的传播不一定符合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

  四 中国民族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1.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

  一 西欧工业化创始国的民族关系

  二 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以白人为主体的新移民国家

  三 在殖民时期由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新型混血国家

  四 殖民地基础上形成的黑非洲国家

  五 有古代文明历史的亚洲原殖民地国家

  六 北非、中东和西亚的穆斯林国家

  七 受到殖民主义冲击但保持了独立的多民族国家

  八 欧洲国家的新移民浪潮

  结束语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

  一 多民族国家的政府需要制定不同政策来对待不同族群

  二 中国各民族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

  三 近代学者们在民族史中对中国民族的分类

  四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对不同民族采用区别对待的政策

  五 西方学术界对民族、族群类型的研究

  六 对当代中国各民族进行类型归纳的因素

  七 对中国各民族进行的初步类型归纳

  结束语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一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二元区隔

  二 “中国”和中华民族不等于汉族

  三 民族研究的学科区隔和教育体系中的民族区隔

   1.学科的民族区隔

   2.学校的民族区隔

   3.著名大学必须关注少数民族人才的招生和培养

  四 政府工作业务的民族区隔

  五 媒体和文化娱乐中的民族区隔

  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是否存在国家分裂的风险?*

  一 国家分裂的机制和要素

  二 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现代“民族”意识的起源

   2.在外力冲击中被动转型的传统部族国家

   3.在现代社会,“民族自决”是国家分裂的合法性原则之一

  三 传统多部族帝国的“转型”努力

  四 俄国与苏联的“民族构建”

   1.沙皇俄国在“民族构建”和国家转型方面的努力

   2.列宁、斯大林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民族”理论并支持“民族自决权”

   3.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的“民族构建”,把俄国转型为一个“多民族联合体”

   4.苏联得以保持统一和稳定的机制

  五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转型”

   1.帝国主义瓦解中国的策略

   2.清朝的应对措施

   3.中华民国的“民族构建”

   4.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分化策略

   5.统一全国行政体制,培养和吸收少数族群精英进入国家政权

  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构建

   1.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国体设计

   2.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民族构建

   3.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新中国的官方“民族理论”

   5.培养了一支作为“民族代表人物”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七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家分裂

   1.对新中国“民族构建”整体过程的反思

   2.代际更替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

   3.其他多种族/族群国家“民族构建”经验的比较

  八 必须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

   1.如果说中国未来有可能出现国家分裂,这是不是“杞人忧天”?

   2.苏联学术界在国家分裂风险预警方面的严重失职

   3.俄罗斯联邦“民族构建”的最新动态

   4.中国需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反思“民族”理论、调整民族政策

  九 今后应如何改善中国的民族关系

   (一)逐步对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定位进行调整

    1.讨论和说明“民族”一词的历史来源和理性定位

    2.中央政府和主流群体(汉族)必须真诚关心、爱护和帮助各少数民族

    3.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改变现有的“族群分层”状况

    4.优惠政策的对象从“民族”调整为“区域”

   (二)淡化“民族”与“领土”的固定对应关系

   (三)调整现有的民族干部培养方式,培养国家精英

   (四)改善我国的民族关系,必须治标兼治本

   (五)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民族精英

   (六)境外势力的影响和干预

  结束语

 “汉化”还是现代化*

 “援助”与“感恩”*

 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

 试谈如何理解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的论述*

  一 关于经典原文词汇的汉文翻译

  二 要用分析的眼光来理解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和思路

 斯大林是否在民族问题上犯了历史性错误?*

  一 当年苏联为什么建成联盟-联邦制

  二 苏联完成这一过渡的最佳时机

  三 斯大林为什么没有终结这一过渡期

  四 维系苏联统一局面的三个重要纽带

  结束语

 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

  一 未能预测解体暴露出西方苏联研究的重大缺陷

   1.西方学术界对未能及时预测所做的反省

   2.西方的苏联研究存在对少数民族问题的忽视

   3.在西方的苏联研究中,(俄罗斯)主流社会研究与少数民族研究之间的脱节

   4.我国的苏联研究和中国民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 苏联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和“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民族”和“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

   2.共产党执政国家消灭了社会中的阶级结构之后

  三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

   1.共产党夺权政治纲领中的“民族”问题

   2.十月革命后为什么实行联邦制,以及苏联采用的是什么性质的联邦制

   3.苏联革命成功后的“民族构建”

   4.斯大林“民族”定义和苏联“民族自决”理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四 关于苏联建国后推行“民族化”(Nativization)的讨论

   1.中国学者对苏联“民族化”的讨论

   2.萨尼教授对苏联“民族化”的讨论

   3.“民族化”孵化和加强了各群体的“民族意识”

   4.“民族化”给各民族社会带来的新矛盾

  五 在创建“民族”后对其“领土化”(Territorialization)的讨论

   1.民族“领土化”进一步在行政区划和人口方面加强了“民族国家”构建

   2.民族“领土化”导致各民族共和国内出现了新的“少数民族问题”

   3.民族“领土化”使各共和国政策的实施根据“民族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

  结束语

  附录1 19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出版的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英文学术出版物

  附录2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我国出版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中文学术出版物

 附录 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

 附录 “‘去政治化’和‘文化化’的意思,就是要给少数民族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完整的公民权利!”*

 附录 族群不是不同的物种

改革开放后,民族优惠政策实施中依靠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不存在,无论城乡青年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能就业和获得发展空间,这使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青年在就业市场上遇到极大困难。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央国企和沿海大企业的互动中居于劣势。随着“西部开发”的项目投入,大量东部汉族人口涌进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新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对我国民族关系和矛盾协调机制进行反思和调整,努力探讨在21世纪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当如何思考我国的民族理论、制度和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探讨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标准,进一步探讨中国在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

D.坎贝尔,2003,《暴力职能:认同、主权、责任》,Y.拉彼德、F.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225~248页。

I.沃勒斯坦,2004,《族群身份的建构——种族主义、国族主义、族裔身份》,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21~164页。

J.哈贝马斯,2002,《后民族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Y.弗格森和R.曼斯巴赫,2003,《过去是未来的前奏?全球政治中的认同与忠诚》,Y.拉彼德、F.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29~65页。

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Elie Kedourie,1960,Nationalism,London:Hutchinson),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邸永君,2004,《“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第3期,第98~99页。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 Gellner,1983,Nations and Nationalism,Oxford:Black Well),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第1~19页。

费正清,1987,《美国与中国》(John King Fairbank,1980,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4th ed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北京:商务印书馆。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局编,2006,《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北京:民族出版社。

金耀基,1999,《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秩序的构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潘乃穆等编《中和位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13~627页。

列宁,1959/1913,《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6~244页。

列宁,1957/1917,《修改党纲的材料》,《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4~444页。

列宁,1958/1920,《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4~130页。

林承节,1995,《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1993,《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Robert Conquest,ed.,1986,The Last Empire: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编,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丽萍,2000,《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波、陈林,2002,《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实与悖论(代序言)》,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28页。

余建华,1999,《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磊、孔庆榕主编,1999,《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ehera Subhakanta,1995,Nation-State: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New Delhi:Sanchar Publishing House.

Gordon,Milton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m,Eric 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Eric.,2000,“Liberal Ethnicity:Beyond Liberal Nationalism and Minority Right”,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23(No.6):1086-1119.

Rothschild,Joseph,1981,Ethnopolitic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lerstein,Immanuel,1987,“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hood:Racism,Nationalism,Ethnicity”,Sociological Forum,Vol.2(No.2):373-388.

Yinger,J.Milton,1986,“Intersecting Strands in the Theorisation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John Rex and David Mason eds.,Theories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0-41.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198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安德森,1999,《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台北:时报出版公司。

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顾颉刚,1996,《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列宁,1958/1914,《关于民族政策问题》,《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戎,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

王桐龄,1934,《中国民族史》,上海:文化学社。

余建华,1999,《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北京:学林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1987,《哈萨克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R.康奎斯特主编,1993,《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阿多尼斯、沙巴斯塔里,2006,《阿拉伯学者对本土文化的反思》,《回族文学》第3期,第76~78页。

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安东尼·史密斯,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东尼·史密斯,2006,《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菲利克斯·格罗斯,2003,《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与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

费孝通,1988,《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58~187页。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郝瑞,2000,《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华勒斯坦,1999,《超越年鉴学派?》,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第213~226页。

黄光学,1995,《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

吉野耕作,2004,《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

菅志翔,2006,《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安山,2004,《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李炳海,1997,《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凌濛初,1993,《二刻拍案惊奇》,长沙:岳麓书社。

罗志田,1998,《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马戎,1989,《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第20~25页。

马戎,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2002,《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第125~135页。

马戎,2004a,《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3~89页。

马戎,2004b,《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2004c,《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04d,《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使用浅析》,《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87~404页。

马戎、旦增伦珠,2006,《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124~171页。

马戎、潘乃谷,1988,《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第76~87页。

马戎编,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宁骚,1983,《试论当代非洲的部族问题》,《世界民族》第4期。

潘乃谷,1998,《土族家庭婚姻的变迁》,许让神夫著《甘肃土人的婚姻》(附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59~235页。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2000,《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

王俊敏,2001,《青城民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明柯,1997,《华夏边缘》,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

王明柯,2003,《羌在汉藏之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

王桐龄,1934,《中国民族史》,上海:文化学社。

殷海光,1988,《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赵汀阳,2005,《天下体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振铎编,2002,《晚清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炜,2003,《西藏的语言与社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Behera Subhakanta,1995,Nation-State: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New Delhi:Sanchar Publishing House.

Birth,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Prospect Heights:Waveland Press.

Connor,Walker,1984,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ikotter,Frank,1992,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Press.

Gladney,Dru,1991,Muslim Chines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rdon,Milton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ss,Feliks,1998,The Civic and the Tribal State:The State,Ethnicity,and the Multiethnic State,Westport:Greenwood Press.

Joseph,John Earl,2004,Language and Identity:National,Ethnic,Religious,NY:Palgrave.

Kaup,Kate Palmer,2000,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Boulder:Rienner.

Kymlicka,Will & Alan Patten eds.,2003,Language Right and Political theory,Oxford Univ.Press.

Richard,Madeline A.,1991,Ethnic Groups and Marital Choices,Vancouver:UBC Press.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pickard,Paul R.,1989,Mixed Blood,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Wright,S.,2004,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From Nationalism to Globalisation,NY:Palgrave.

安东尼·史密斯,2011,《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二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B.A.季什科夫,2008,《民族政治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刘世定,2003,《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北京:华夏出版社。

马戎,2002,《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25~135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1988,《改革与新思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

谢立中、孙立平主编,2002,《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袁明主编,2003,《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根千枝,2007,《中国与印度:从人类学视角来看文化边陲》,《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43~147页。

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安东尼·史密斯,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安山,2004,《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林承节,1995,《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承节,2003,《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昆仑出版社。

宁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克·安德烈,1973,《黑非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Hechter,Michael,1975,Internal Colonial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arley,R. and John Haaga,eds.,2005,The American People:Census 2000,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Marger,Martin N.,2003,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sixth edition),Belmont:Thomson Wadsworth.

Sassen,Saskia,2006,《客人?外人?》(Guests and Aliens),台北:国立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

恩格斯,1957/1845,《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62~676页。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第1~19页。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200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济,2005,《中国民族的形成》(张海洋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李睿,2007,《中国族际通婚家庭中子女的民族选择研究:基于2000年五普数据的分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7年硕士论文)。

列宁,1959/1913,《再论按民族分校》,《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52~554页。

林惠祥,1939,《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

马戎,2001,《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141~151页。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翁独健主编,2001,《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rnstrom,Abigail and Stephan Thernstrom,eds.,2002,Beyond the Color Line:New Perspectives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2009,《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2002,《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列宁,1959/1913a,《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6~244页。

列宁,1959/1913b,《犹太学校民族化》,《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03~304页。

马戎,2009,《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第6~19页。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1956,《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Suny,Rinald Grigor,1993,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A.季什科夫,2008,《民族政治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E.T.盖达尔,2008,《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S.艾森斯塔德,2002,《解构分化的方式、精英结构与文化观》,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328~356页。

安东尼·史密斯,2006,《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2006,《俄国社会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常安,2010,《从王朝到民族—国家:清末立宪再审视》,《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72期。

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2002,《来自上层的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都永浩,2010,《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族工作研究》第4期,第11~21页。

菲利普·罗德(Philip G.Roeder),2010,《苏维埃联邦政治与族群动员》,《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61期。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第1~19页。

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1979,《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郭小丽,2009,《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北京:人民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韩非子,2000,《韩非子》(全文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

尼·伊·雷日科夫,2008,《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1996,《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773~785页。

蒋介石,1943,《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2002,《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金雁,2010,《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1月22日《东方早报》。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李方仲,2000,《苏联解体的悲剧会不会重演?》,北京:新华出版社。

梁启超,1989/1904,《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

列宁,1959/1902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0~16页。

列宁,1959/1913b,《犹太学校民族化》,《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03~304页。

列宁,1958/1913a,《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5页。

列宁,1972/1914,《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45~606页。

列宁,1958/1914b,《关于民族政策问题》,《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11~219页。

林承节,1995,《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祖熙,2001,《改革与革命——俄罗斯现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1993,《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1963/1878,《乔治·豪威耳先生的国际工人协会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3~169页。

马戎,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2004a,《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04b,《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2005,《序》,托马斯·海贝勒等著《凉山彝族企业家》,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5页。

马戎,2008a,《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出了什么错?》,10月23日第31版《南方周末》。

马戎,2008b,《斯大林是否在民族问题上犯了历史性错误?——关于苏联解体的反思之一》,《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46期,第1~8页。

马戎,2009a,《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领导者》2月(总第26期),第81~89页。

马戎,2009b,《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第2~13页。

马戎,2009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第1~8页。

毛泽东,1977/1950,《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1~24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1988,《改革与新思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明浩,2010,《当前民族研究的困惑与出路》,10月22日《南方周末》。

潘志平主编,1999,《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沈松桥,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第1~77页。

沈松桥,2010,《振大汉之先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65期,第37~71页。

斯大林,1953/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9~358页。

苏发祥,2009,《关乎统一,维系边疆——记1949年前的蒙藏委员会》,2009年5月8日《中国民族报》。

孙隆基,2004,《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1981a,《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1b,《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

汪晖,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

王丹,2009,《多民族国家还是多族裔民族国家?》,《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59期。

王柯,2003,《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7月11日《世纪中国》;亦刊于《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60期(2010年1月),第1~8页。

王希恩,2009,《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第1~17页。

沃尔特·G.莫斯,2008,《俄国史(1855~1996)》,海口:海南出版社。

夏新华、胡旭晟等编,2004,《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谢立中主编,2010,《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9,《新疆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牙含章,1987,《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余元盦,1958,《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詹姆斯·梅奥尔,2009,《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大军,1980,《新疆风暴七十年》(第十册)(第十一册),台北:兰溪出版社。

赵常庆、陈联璧主编,1987,《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常庆等,2007,《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199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周恩来,1984,《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7~271页。

朱慈恩,2010,《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6月18日《中国民族报》。

Beissinger,Mark R.,2002,Nationalist Mobiliza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St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rowitz,Donald L.,1985,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rasenjit Duara,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Rakowska-Harmstone,Teresa 1986,“Minority Nationalism Today:An Overview”,Robert Conquest ed.,The Last Empire-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pp.235-264.

Roeder,Philip G.,2004,“The Triumph of Nation-States:Lessons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Yugoslavia,and Czechoslovakia”,in Michael McFaul and Kathryn Stoner-Weiss eds.,After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Comparative Lessons of Trans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1-57.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London:Penguin Books.

Suny,Ronald Grigor,1993,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裴钰,2009,《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2009年2月9日《联合早报》(新加坡)。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Gordon,Milton,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陈建樾,2005,《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第5期,第1~13页。

《今日印度》编辑部,1997,《今日印度》第23~24期(印度独立五十周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马戎,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第122~133页。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Eric J.Hobsbaowm,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1918a,《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58/1918b,《关于对外政策的报告》,《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耀华,1986,《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第25~60页(原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寅,1995,《马寅民族工作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潘光旦,2000,《潘光旦文集》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斯大林,1962/1950,《斯大林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牙含章,1984,《关于“民族”一词的译名统一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第45~57页。

阿兰·贝桑松,1993,《民族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1~80页。

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2002,《来自上层的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尔巴乔夫,1988,《改革与新思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姜琦,1993,《中译本序兼论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2页。

李慎明主编,2007,《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宁,1903,《论阿尔明尼亚社会民主党人的宣言》,《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93~296页。

列宁,1913,《民族主义提纲》,《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6~244页。

列宁,1914,《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5页。

列宁,1916,《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150页。

列宁,1917a,《修改党纲的材料》,《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4~444页。

列宁,1917b,《告乌克兰人民书并向乌克兰拉达提出最后要求》,《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38~340页。

列宁,1917c,《乌克兰》,《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6~77页。

列宁,1918,《给杨松的电报》,《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第740页。

列宁,1920,《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4~130页。

斯大林,1921a,《论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24页。

斯大林,1921b,《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报告》,《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5页。

斯大林,192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4~330页。

斯大林,1923,《有各民族共和国和各民族地区负责工作人员参加的俄共(布)中央第四次会议》,《斯大林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7~278页。

斯大林,1927,《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斯大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03~212页。

斯大林,1936,《关于苏联宪法草案》,《斯大林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1~111页。

王丽萍,2000,《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楚克,2002,《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2002,《苏联民族问题的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常庆等,2007,《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E.奥尔沃思,1993,《苏联民族问题的再认识》,郝时远、阮西湖主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243~249页。

〔美〕R.尼克松,1989,《1999年:不战而胜》(Richard Nixon,1988,1999:Victory without War,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美〕布热津斯基,1988,《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美〕布热津斯基,1993,《苏联民族问题的政治含义》,郝时远、阮西湖主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233~242页。

〔美〕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2002,《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David M.Kotz and Fred Weir,1997,Revolution from Above,New York:Routledge Publicatio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拉扎尔·皮斯特腊克,1961,《大策略家——赫鲁晓夫发迹史》(Lazar Pistrak,1961,The Grand Tactician:Khrushchev’s Rise to Power,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Publisher),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资料室编印(1963年)。

〔苏〕米·谢·戈尔巴乔夫,1988,《改革与新思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白建才,2000,《俄罗斯帝国》,西安:三秦出版社。

邓小平,198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0~153页。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2002,《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康奎斯特,1993,《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Robert Conquest ed.,1986,The Last Empire—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文厚,1993,《苏联民族矛盾的原因与表现形式》,郝时远、阮西湖主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95~105页。

列宁,1913,《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5页。

列宁,1914,《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575~606页。

列宁,1916,《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150页。

列宁,1917,《乌克兰》,《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6~77页。

列宁,1920,《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4~130页。

马克思,1972,《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4~43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972a,《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7~29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972b,《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0~286页。

马戎,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2008,《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出了什么错?》《南方周末》2008年10月23日第31版。

马戎,2010,《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93~103页。

毛泽东,1964,《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57~1379页。

毛泽东,1977,《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13~329页。

穆立立,1993,《苏联民族危机探源》,郝时远、阮西湖主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61~76页。

普罗霍罗夫主编,1986,《苏联百科词典》(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阮西湖,1993,《苏联民族问题激化的原因与教训》,郝时远、阮西湖主编《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第47~60页。

阮西湖等,1979,《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三联书店。

王志娟,1999,《现代中亚:民族国家的组建》,潘志平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32页。

赵常庆、陈联璧主编,1987,《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共中央统战部,199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Connor,Walker,1985,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raper,Theodore,1960,American Communism and Soviet Russia,New York:Viking Press.

Gordon,Milton M.,1975,“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Moynihan eds.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84-110.

Hirsch,Francine,2005,Empire of Nations:Ethnographic Knowledge and 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Un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m,E.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kowska-Harmstone,Teresa,1986,“Minority Nationalism Today:An Overview”,Robert Conquest ed.,The Last Empire—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pp.235-264.

Suny,Ronald Grigor,1993,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马戎,2010,《略谈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第2期,第23~25页。

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王娟,2010,《族群政治的制度逻辑——兼评菲利普·罗德的文章〈苏维埃联邦政治与族群动员〉》,《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40~54页。

费孝通,1988,《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Kobrin,F.E.,and C.Goldscheider,1978,The Ethnic Factors in Family Structure and Mobility,Cambridge:Ballinger.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毛泽东,1965/1930,《反对本本主义》,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毛泽东,1967/1941,《〈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67/1944,《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6/1945,《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1982,《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