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203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WORLD CITIES(2012)

SSAPID:101-2352-2279-30
ISBN:978-7-5097-299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国际城市蓝皮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办、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协办的关于国际城市发展动态的年度报告。本蓝皮书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立足动态跟踪评介国际城市发展实践中最新出现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力求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操作者、研究者和关注者把握与借鉴国际城市发展动态、规律和实践,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解读。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城市蓝皮书
编 辑:姚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编委会

 Abstract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BⅠ 总报告

  B.1 国际城市2.0:2012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

   一 城市战略2.0:“后危机”变局与对策

   二 城市经济2.0:转型与创新

   三 城市社会2.0:包容性发展

   四 城市文化2.0:聚焦软实力

   五 城市生态2.0:低碳运行

   六 城市治理2.0:迎战“城市病”

   七 城市空间2.0:寻找新增长极

 BⅡ 城市战略篇

  B.2 后危机时期世界城市网络结构变化趋势

   一 世界城市网络等级结构从“金字塔形”

    1. 世界城市网络结构的“钟形”发展趋势

    2. 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变化的动因

   二 世界城市网络中亚太区域成为增长亮点

    1. 亚太区域世界城市的迅速崛起

    2. 后危机时期东亚城市崛起的动因与意义

   三 复合型世界城市的崛起

    1. 复合型世界城市的地位提升

    2. 复合型世界城市崛起的作用与指向意义

   四 主要启示

    1. 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钟形”发展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后危机阶段国际生产体系更趋“地方化”的变化方向

    2. 世界城市的“中产阶层化”为中国新兴世界城市的崛起带来机遇

    3. 新兴经济体城市整体力量提升值得关注

  B.3”新兴市场城市”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新兴市场城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

   二”新兴市场城市”类型多样,中小城市潜力巨大

    (一)新兴市场城市的分类与特征

     1. 巨型城市(Megacities)

     2. 组团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Cluster Capitals and Satellite Cities)

     3. 专业化枢纽城市(Specialist Hub)

     4. 水平型城镇(Horizon Towns)

    (二)中小型城市的发展潜力

    (三)新兴市场城市发展的主要特性

     1. 发展速度与规模

     2.城市数量增长迅速

     3. 城市环境各异

     4. 城市居民的连通性发展迅猛

   三”新兴市场城市”催生基础设施巨大需求

    1. 住房

    2. 给排水系统

    3. 交通运输体系

    4. 电力系统

    5. 环境科技

   四 中产阶级迅速增长带来巨大消费潜力

    1. 消费品

    2. 教育

    3. 健康医疗

    4. 消费金融服务

   五 新兴市场城市发展趋势对中国城市的影响与借鉴

    1. 中国城市有望成为新兴市场城市的核心力量

    2. 强化对中等规模城市成长的关注与投入

    3. 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需要更多政策引导与服务配合

  B.4 亚洲引领全球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新元年*

   一 城市化:全球出路

   二 亚洲:引领全球城市化

    1. 超级城市(区域、带)主宰亚洲经济

    2. 中小城镇是亚洲城市化的主战场,但亟须能力建设

    3. 亚洲城市人口高密度特征在低碳发展语境下的新意义

    4. 提早警惕人口红利的耗尽与应对城市老龄化

   三 2012:中国城市化的新元年

  B.5 后危机时期美国创新战略与地方政府响应*

   一 生产力对于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

    1. 生产力是提高生活水平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2. 人口结构变化对生产力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3. 大都市区对生产力增长的重要贡献

    4.生产力增长需同时关注“效益”与“供给”

   二 重塑创新型经济

    1. 美国创新地位受到新兴国家冲击

    2.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中作用

    3. 政府部门需要对新技术保持敏锐与政策扶持

    4. 需要为新技术变革进行制度准备

   三 利用新一代商业创新机遇

    1. 利用技术创新提升商业运营水平

    2. 以网络技术推动与客户的互动

    3. 服务与制造创新

   四 增强区域与地方政府能力

    1. 增强联邦与州政府有效经验的普及传播,构建不同政府间的合作网络

    2. 政府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五 政府对于经济复兴的干预形式

    1. 设定基本规则及方向

    2. 塑造成全者(enablers)角色

    3. 资源倾斜

    4. 政府担当主要角色

   六 美国经济复兴设想对中国的借鉴

    1. 重视大型大都市区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 政府部门对于技术的敏感度在推动创新中至关重要

    3. 增强对商业创新的关注

    4. 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定位政府在创新推动中的角色

  B.6 后危机时期亚太城市发展新思维Urbanization Policy in an Uncertain Economy报告的介评,进行了“中国启示”的研究分析,特此致谢!">*

   一 亚洲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二 亚太地区城市发展的新问题

    1. 经济的不确定性

    2. 城市管理策略

    3. 东西方规划的差异

    4. 城市创新

    5. 其他城市的经验与学习

    6. 区域和区域主义

    7. 城市治理

   三 后危机时代亚洲城市发展的新哲学

    1. 构建城市规划新哲学

    2. 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

    3. 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

    4. 城市发展的引导法则

   四 对中国未来城市规划的几点启示

  B.7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权力新变局

   一 交易所并购潮的动因分析

    (一)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二)加强交易所内部管理

    (三)推动电子交易平台创新与发展的要求

   二 交易所并购潮对世界城市及国际

    (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将更为激烈

    (二)老牌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或将有所巩固

     1. 在示范效应引领下,可能会引发连锁性并购重组行为

     2. 金融交易所集团将展开新一轮的规模竞争

     3. 多元化并购将不断出现

  B.8”智慧城市”构建后危机城市发展新方向*

   一 城市发展强调“智慧经济、智慧服务与智慧资源”

    1. 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智慧的提升——智慧经济

    2. 城市和谐发展的支柱是智慧型、人性化的城市服务——智慧服务

    3. 城市生活环境优化有赖于社会活动与环境的智慧互动——智慧资源

   二 智慧城市的发展类型、开发内涵与开发模式

    1. 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2. 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3. 智慧城市发展功能的国内外比较

    4. 国际上智慧城市发展类型总结

    5. 中国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建议

 BⅢ 城市经济篇

  B.9 转型伦敦:从“雾伦敦”到“酷伦敦”*

   一 伦敦产业转型的路径与特点

    1. 去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城市的没落(1970年代到20世纪末)

    2.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人口变化

    3. 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

    4. 建设创新城市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 从“雾伦敦”到“酷伦敦”:伦敦

    1. 《清洁空气法案》与告别“雾伦敦”

    2. 低碳之都建设

    3. 伦敦“缓堵”的经验

    4. 创新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创造“酷伦敦”

  B.10 转型东京:制造业向都市圈扩散*

   一 前言

   二 日本首都圈产业结构变迁

    (一)日本首都圈产业结构

    (二)日本首都圈制造业发展历程

     1.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制造业结构转型

     2. 节能型产业发展

     3. 技术带动高附加值生产

     4. 创新实现制造业众多高附加价值产品开发与生产

   三 日本首都圈制造业产业类别及东京制造业企业生产特征

    (一)日本首都圈制造业产业类别

    (二)东京制造业的主要生产

    (三)东京制造业企业分布

    (四)东京制造业企业特征

   四 东京经验对上海制造业发展启示

    (一)把握发展机遇是实现制造业转型的关键

    (二)制造业主导产业并不会集中在中心区,新城应在空间和功能上对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大都市新城建设需要同时重视影响制造业集聚与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企业创新是制造业高附加值生产的基础

    (五)中小企业是都市制造业的重要形态,需要多方面扶持培育

  B.11 转型慕尼黑:内陆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塑造*

   一 慕尼黑城市竞争力

   二 慕尼黑城市品牌塑造

    1. 企业总部会聚

    2. 研究开发集聚

    3. 创意文化兴盛

   三 产业转型:以世界会展中心为例

    1. 会展业核心要素

    2. 会展业支撑要素

   四 空间转型:城市空间重塑

    1.民主管理城市:城市规划主导力量变化

    2. 公共交通主导的城市通勤

    3. 大事件推动城市空间重塑

  B.12 转型波士顿:创新再造大都市区经济*

   一 波士顿经济转型中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

    1. 产学研融合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机制

    2. 非政府组织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3. 风险资本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4. 创新政策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生源泉

   二 以大学城为中央智力区驱动城市创新发展

    1. 创新城市直接充当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2. 依托大学城全面改造都市区社会构造

    3. 以知识基因重塑城市文化生态

    4. 培育校区与社区联动的公共治理模式

    5. 空间规划响应和引导创新活动

   三 波士顿转型经验的启示

    1. 推动高校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合作

    2. 把握机遇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3. 配合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

    4. 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于高科技产业的非政府组织

    5. 围绕大学城建设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央智力区

  B.13 转型汉堡:规划宜居与活力之城*

   一 汉堡城市转型的路径与特点

    (一)衰退期——经济衰落导致空间恶质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工业与港口经济的衰落

     2. 城市空间环境恶质化

    (二)振兴期(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再次“因港而兴”

     1. 重新奠定经济地位

     2. 产业结构优化

     3.港口复兴

   二 规划框架指导下的城市复兴之路——汉堡城市

    (一)定下城市转型的主基调,制定服务于城市转型的总体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层次性设计适应了城市各转型阶段的要求

    (三)建立“城市对话”机制,通过整合各项计划保证转型实施

    (四)设立囊括城市转型发展各领域的愿景引导性目标

     1. 塑造世界城市网络节点

     2. 营造城乡都会发展中心

     3. 建构具景观自明性的优质绿色城市

     4. 打造工商服务环境与氛围的国际都会

     5. 营造“福祉城市”(Well-Being City)

     6. 强化知识经济取向的城市产业

     7. 形塑多元活力的魅力城市

     8. 推动族群融合与社区营造

     9. 推动永续的“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10. 建立弹性、效率与情境推演的城市规划新模式

 BⅣ 城市社会篇

  B.14 包容性城市:国际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一 包容性城市的内涵

    1. 经济包容

    2. 社会包容

    3. 政治包容

    4. 文化包容

   二 建设包容性城市的意义

    1. 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市民身份认同和城市地位认同

    2. 保障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特别是城市底层居民影响地方政策制定的能力

    3. 在最大限度上体现社会底层的发展需要

    4. 便于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政府和社会的实时监督

   三 建设包容性城市的战略步骤

    1. 客观评价城市过去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进程实施监控

    2. 建立和加强新的、更加高效的机构

    3. 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联系,建立政府联盟

    4. 确定包容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愿景,弘扬包容性文化

    5. 确保公平的再分配机会

   四 建设包容性城市的政策引导

    1. 保障城市市民对于包容性城市建设的话语权

    2. 确立消除城市鸿沟的四个步骤

    3. 将城市愿景建立在现实评价与比较优势客观评判的基础之上,把握未来发展机会,满足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

    4. 使贫困人口与边缘化市民回到主流社会的五个杠杆:提高生活质量、加大人力资本建设、创造持续的经济发展机会、加强政治包容、加强文化包容

  B.15 国际视野下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一 卫生医疗政策

    (一)医疗政策发展的战略

     1. 医疗政策的目标

     2. 医疗体系的评价标准

     3. 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

    (二)医疗政策的建设策略

     1. 资金管理

     2. 强化医疗体系

     3. 医疗体系改革的社会环境

   二 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的目标与策略

     1. 教育政策的目标

     2. 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

    (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1. 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

     2. 改进教育体系

     3. 师资建设

    (三)教育的资助和管理

     1. 对教育的资助

     2. 教育管理

  B.16 国际视野下的“城市鸿沟”消除策略

   一”城市鸿沟”的内涵

    1. 收入不平等

    2. 空间不平等

    3. 机会不平等

    4. 社会分隔

   二 消除“城市鸿沟”的策略

    (一)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策略

     1. 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

     2. 促进人力资本形成

     3. 创造经济持续增长机会

     4. 加强政治包容

     5. 促进文化包容

    (二)欧美国家发达城市的主要策略

     1. 租金补贴

     2. 住房存量重构

     3. 地区行动计划

   三 对中国缩小“城市鸿沟”的启示

  B.17 国际视野下移民“社会融入”策略

   一 法国促进移民融入的主要做法

    1. 推崇“共和同化”

    2. 帮助移民合法化

    3. 为移民提供廉价的住房或廉租房

   二 英国促进移民融入的主要做法

    1. 推崇文化多样性

    2. 政府提供政策激励保护移民权益

    3. 利用社会资本来帮助推动移民社会融入

   三 西班牙的移民社会融入经验

    1. 帮助移民身份合法化

    2. 政府推出“公民和融入战略方案”的政策促进移民融入

   四 约翰内斯堡促进社会融入的经验做法*

    1. 实施空间包容计划,逐步实现从空间分割走向空间融合

    2. 实施城市增长发展战略,改善住房分化和居民的居住状况

    3. 加强城市社会空间建设,改善社会不平等状况,促进移民社会融入

   五 启示与借鉴

    1. 融合不是同化,融入标准应以获得公民权或市民权为标尺

    2. 融入政策的重点在于身份认同、语言、教育、就业和社会空间建设

    3. 必须加倍重视和推动第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

    4. 避免二代移民融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切实做好二代移民的教育

    5. 有选择地吸引和接受移民,并协助移民融入社会

  B.18 国际视野下发展中国家城市租房政策与实践*

   一 租房的重要性

    1. 租房关系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水平

    2. 租房政策的缺位

    3. 租房的多种形式

    4. 选择租房的制约因素

   二 租房政策出发点

    1. 自有住房、租房的比例

    2. 租房的供求群体

    3. 租房和人口流动

    4. 租房的管理

   三 租房政策引导

    1. 城市住房政策应自有房、租房并重

    2. 避免对房租的过度管制

    3. 为低收入租房群体提供补贴

    4. 为租房的房东提供资金支持

    5. 提升现有低档租房的品质

    6. 对租房市场的规范

 BⅤ 城市文化篇

  B.19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识别、评价与塑造

   一 文化定义

   二 城市与文化发展周期

   三 城市文化的领域

   四 城市与文化发展

   五 城市文化需求

    1. 文化市场增长的动力

    2. 创意是核心活动

    3. 公众的消费和资助

   六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

  B.20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培育多样性地方文化

   一”创意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与网络特征

   二”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组织与运行*

    1. 推动全球范围内文化多样性发展与提高创意竞争力

    2. 以城市作为“全球创意网络”的主体

    3. 基本宗旨:倡导多样性,分享全球文化创新成果

    4. 强化合作、推进产业化与制度建设的运作机制

   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化多元性表现

   四”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之“设计之都”城市成功案例

    1.首尔

    2. 柏林

  B.21”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凝聚欧洲人的文化战略*

   一”欧洲文化之都”计划简介

   二”欧洲文化之都”计划的实施

   三”欧洲文化之都”的评价指标

    1. 文化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2. 文化的可获得性和参与度

    3. 文化的认同、印象及地位

    4. 主办城市申办计划的哲学基础与执行能力

    5. 主办城市的“欧洲维度”

    6. 经济的影响

   四”欧洲文化之都”计划的延伸

    1.”欧洲文化月”计划

    2. 文化观光永续发展计划

    3. 其他文化发展计划

  B.22 伦敦文化建设:超越2012的文化大都市战略

   一 伦敦文化产业的发展

    1. 文化创意产业发达

    2. 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者比重高

    3. 文化创意资源丰富

    4.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

   二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体系与《文化大都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1.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2. 《文化大都市区——大伦敦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年及以后》的发展思路与重点领域

    3. 《文化大都市区——大伦敦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年及以后》的部分政策举措

   三 伦敦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主要经验

    1. 推动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融合

    2. 确立“世界文化中心”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

    3. 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核心产业

    4. 组建“伦敦文化战略特别工作组”牵头的多文化部门合作体系

    5. 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发展融合

    6. 通过交通引导解决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分布问题

    7. 拓宽文化工作的领域,实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项目

    8. 吸引公众的参与,并强化文化的教育培训

  B.23 芝加哥文化建设:依托文化规划推动城市复兴*

   一 芝加哥文化战略的发展背景

   二 芝加哥文化规划的综合战略

    (一)城市政府的文化战略

     1. 文化事务部

     2. 旅游事业

     3. 经济发展

     4. 公园区(特定区域)

     5. 公共艺术

    (二)城市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1. 项目和资源的交流

     2. 让公众走近文化项目

     3. 社区艺术委员会和文化规划

    (三)基础与文化设施

     1. 艺术家和艺术组织的居住工作空间

     2. 社区文化中心

     3. 文化中心

    (四)技术和资金来源

     1. 对个人艺术家和文化组织的赞助

     2. 为艺术家和非营利文化组织服务的技术和物质资源中心

     3. 为文化组织与个人提供管理培训与服务

    (五)艺术和教育

     1. 小学和中学

     2. 成人与继续教育

    (六)文化战略实施的财政决策

   三 芝加哥文化战略对我国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的启示

    1. 多重政府部门与社会角色的参与

    2. 规划层面更多涉及公共文化设施

    3. 文化规划必须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4. 设立专职文化管理职能机构

    5. 在文化建设当中要重视学校教育

  B.24 东京文化建设:多方位规划支撑文化大都市塑造

   一 前言

   二 东京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文化建设方针

    1. 促进多元文化共融

    2. 促进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3. 重视国民性教育,传承文化传统

   三 东京城市发展战略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文化活动建设

    2. 城市形象建设

    3. 平台建设

    4. 产业建设

    5. 基础教育建设

    6. 增加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

   四 东京城市发展战略文化建设主要项目

    1. 平台建设项目

    2. 文化活动项目

    3. 城市形象建设项目

    4. 多摩文化旅游项目

    5. 教育项目

    6. 宣传项目

   五 东京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启示

    1. 文化演绎和展示城市是促进文化城市建设的有效方式

    2. 社会支持是文化教育的基础,用多种方式实现文化参与

    3. 国际大都市建设要从更大范围思考文化融合

  B.25 新加坡文化建设:“文艺复兴城市”的规划与实施*

   一”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缘起与发展阶段

    1.”艺术的全球城市”——“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一阶段(1999~2005年)

    2. 文化产业塑造——“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二阶段(2005~2007年)

   二 面向2015: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三阶段

    (一)卓越的文化内容

     1. 打造世界级的、具备强大艺术与文化供给能力的“文化与娱乐核心区”

     2. 使新加坡成为亚洲与本土原创文化内容的最佳选择地

     3. 进行“新加坡制造”文化产品的全球推介

    (二)动态的文化生态

     1. 建设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集群

     2. 增强艺术文化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培育艺术商业及艺术专业服务业

     3. 增强文化产业与艺术高等教育和中级教育培训之间的联系

    (三)参与性的社区

     1. 提高人文艺术的普及教育

     2. 通过艺术与文化增强社区纽带作用及自豪感

     3. 推动更多的私人慈善与资助投入艺术文化领域

     4. 通过研究与沟通形式提升艺术文化倡导力

   三”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成效

    1. 提高了新加坡文化艺术的国际认知度

    2. 极大增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活力

    3. 提高了艺术与文化的需求与欣赏水平

    4. 国家自豪感与自主性得以确立

   四”城市文艺复兴”计划的启示

    1. 文化建设对于城市转型及国际影响力拓展至关重要

    2. 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容建设应为重中之重

    3. 重视创造与产业化相协调的文化生态体系

    4. 关注文化与社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

  B.26 台北文化建设:立足多元文化与创意活力

   一 台北亚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品牌城市”建设

    1. 以点带面,支持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

    2. 规划特色街区,形成多元创意城市的文化氛围

    3. 创建多元平台,形成创作者和消费者互动的格局

    4. 振兴台北影视制作,促进城市推广

   二 鼓励和促进社会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措施

    1. 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活动

    2. 促进发展文化旅游,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3. 整合资源,提升文化艺术节庆质量及其影响力

    4. 积极促进民众参与

   三 台北文化发展案例的经验借鉴

    1. 文化城市建设有力助推了文化与城市双发展

    2. 创造文化需求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 文化活动需要实施系统化扶持

    4. 政府平台是支持文化活动和赢得民众参与的有效方式

 BⅥ 城市生态篇

  B.27 绿色城市:内涵、标准、措施与政策*

   一 何谓“绿色城市”

    1. 如何评价绿色城市

    2. 绿色城市的效益

   二 绿色城市中各部门的建设措施

   三 建设绿色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政策实施中的限制与障碍

    (二)绿色城市政策建议

     1. 管理

     2. 城市规划与调控

     3.信息、意识与公民参与

     4. 激励

     5. 融资机制

   四 报告对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启示

  B.28 城市与气候变化:《全球人类住区报告》解读及其对中国启示*

   一 城市与气候变化关系

    (一)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引发的气候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 城市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2.城市是各种创新的中心,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二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一)减缓城市气候变化的主要领域

     1. 城市发展与设计

     2. 建筑环境

     3. 城市基础设施

     4. 交通领域

     5. 碳封存

    (二)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措施

     1. 制定和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适应行动计划”

     2. 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予以评估,并针对具体行业制定行动措施

     3. 建立城市恢复能力

   三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机制

    1. 政策原则

    2. 国际协调

    3. 国家政策

    4. 城市规划

   四 报告对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启示

    1. 气候应对战略应由气候减缓向气候适应转变

    2. 摸清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评估城市易受灾性

    3.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4. 国际合作

  B.29 改变城市:从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开始*

   一 什么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 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全球调研结果

    1. 全球性挑战

    2. 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三 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四 可持续发展的场景:不同领域与主题的践行

    1. 活动

    2. 食物

    3. 家政

   五 可持续生活方式成功的因素与建议

    1. 分析人们的日常习惯和期望,更好地理解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动力和障碍

    2. 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来发展基础设施、政策措施,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地方环境发展

    3. 鼓励年轻人基于他们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标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实现互动

    4. 从公共官方及商务部门入手来塑造一种发展场景,以展示社会责任和示范性

    5. 通过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融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6. 基于价值和愿望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并将其作为提升日常生活水准的重要因素

    7. 交流更多贴近现实的成功案例并保持信息交流

  B.30 低碳规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0天30招”最佳案例解读*

   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0天30招”

   二 该框架是否适用于城市?

   三 发达国家城市与发展中国家城市气候治理区分

   四 中国城市应如何低碳转型?

 BⅦ 城市治理篇

  B.31 国际城市应对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经验及启示

   一 国际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性过程

    1. 国际城市阶段性发展导致人口规模扩大的阶段性发展

    2. 人口机械增长是城市总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动力

    3. 国际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 国际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应对举措

    1. 政府宏观调控

    2. 市场机制引导

  B.32 国际城市解决资源短缺的经验及启示

   一 国际城市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

    1. 水资源严重不足*

    2. 土地资源紧缺

    3. 资源过度消耗带来的人居环境恶化

   二 城市资源短缺“城市病”的根源剖析

    1.”巨无霸”城市带来的资源瓶颈

    2. 唯GDP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 各国解决城市资源短缺“大城市病”的经验借鉴

    1. 建立卫星镇与形成紧凑城市空间格局

    2. 资源保护立法,强制资源再循环

    3. 加强生活节水

    4. 制定企业资源保护计划

    5. 使用清洁能源

    6. 注重对孩子的环保节能教育

  B.33 国际城市解决交通系统运行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一 国际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1. 政府策划利用公交主导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形成以满足乘客需要为标准的高品质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公交利用率

    3. 提倡集约型城市,支持和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鼓励形成短距交通出行的生活环境)

    4. 利用轻轨交通整合城市快速公共交通

    5. 注重一体化交通设计,强调设施的多功能性

   二 国际经验对我国构建和谐交通、减少

    (一)建设和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公交环境

     1. 改善公共交通运行的环境,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2. 研究利用轻轨建设支线缓解现有线路乘客运送压力

     3. 发展区域快车支持郊区发展

     4. 建立区与区、各区与机场的快速联系交通

    (二)树立新的交通价值观,从多角度支持发展慢行交通

    (三)协调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关系,建立集约型社区引导交通需求

    (四)通过道路使用费用支付制度协调道路与机动车出行关系

  B.34 国际城市防灾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 国际城市灾害与突发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

    1.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容易导致“城市生命线”的断裂

    2. 国际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超越了其环境承载力

    3. 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是引发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

    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城市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密切

   二 国外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体系的借鉴

    1. 应急法制体系的建设

    2. 灾害管理体制的建设

    3.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三 国际城市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 推动城市防灾应急管理向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2. 建设科学的城市防灾应急综合法规体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3. 完善城市减灾应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

    4. 建立系统性的城市防灾应急信息共享体系

    5. 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财政与保险体系

 BⅧ 城市空间篇

  B.35 东京都十年规划:塑造“亚洲首位”城市

   一”亚洲首位”城市发展战略指导方针

    1. 利用不断创新的尖端科技创造东京新价值

    2. 人才是东京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3. 大力促进东京与东亚地区的经济、环境、文化合作

   二 东京城市发展战略2011年行动计划

    1. 重塑东京魅力

    2. 加强交通系统建设

    3.建设低碳城市

    4. 加强城市抗灾能力,打造“安全首都”

    5. 建设“适应高龄、少子社会需求的示范城市”

    6. 用文化魅力和产业能力展示东京

    7. 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8. 发展体育让下一代体验梦想的创造和实现

  B.36 大巴黎规划:重塑“世界城市”*

   一 大巴黎规划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二 巴黎规划演进与新的发展目标

    1. 巴黎城市规划演进

    2. 大巴黎规划的目标

   三 大巴黎规划内容解读

    1. 拓展大巴黎空间以提升发展潜力

    2. 推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发展融合

    3. 维护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和谐

    4. 以绿色生态改造建设新的巴黎

    5. 克服交通拥堵、社区隔离等“大都市危机”

    6. 以新型交通体系沟通城市与郊区

   四 结语

  B.37 内城的实力:重新估价世界城市的核心区*

   一 内城集聚了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

    1. 内城的核心作用得到重视

    2. 内城的概念与城市样本的选取

   二 内城指数的衡量体系

    1. 活力性(Vital Property)

    2. 文化性(Culture Property)

    3. 互动性(Interactive Property)

    4. 豪华性(Luxury Property)

    5. 舒适性(Amenity Property)

    6. 通达性(Mobility Property)

   三 世界城市的内城能力排名与主要特征

    (一)内城综合实力——高等级世界城市仍执牛耳

    (二)功能设施的空间分布——高等级城市高度集聚,新兴城市相对分散

    (三)主要城市内城发展特性

     1. 纽约——全面均衡与核心优势

     2. 伦敦——使领馆与航空优势明显

     3. 巴黎——内外城分工明确,实力雄厚

     4. 东京——强弱显著,优劣分明

     5. 上海——城市功能向郊区转移

     6. 新加坡——紧凑型内城

     7. 香港——强势内城

     8. 首尔——分布式布局

    (四)内城分项指标分析

     1. 活力性

     2. 文化性

     3. 互动性

     4. 豪华性

     5. 舒适性

     6. 通达性

   四 世界城市的内城发展特性

   五 内城发展与中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方向

    1. 重视内城对大都市发展的核心牵引作用

    2. 内城的发展环境塑造至关重要

    3. 关注紧凑型内城建设思路

  B.38 新城的功能:化解“卧城”矛盾释放郊区实力*

   一 特大城市郊区新城发展初期“功能单一”

    1.”卧城”现象

    2. 城郊通勤问题

    3. 新城活力不足问题

   二 特大城市解决郊区新城“功能单一”

    1. 建立郊区产业体系,属地化就业

    2. 完善配套设施,增强郊区功能

    3. 建设发达的城际交通体系,提高通勤效率

  B.39 机场城市:开发属于21世纪的新城市形态*

   一 机场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新动力

    1. 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兴起

    2. 机场城市的形成

    3. 机场城市的经济贡献

   二 机场城市发展的阶段与优势

    1. 机场城市发展的阶段

    2. 机场城市开发的优势:航空枢纽的吸引力

   三 机场城市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

    1. 航空业务与非航空业务的产业集聚

    2. 圈层式延展的功能比较与产业结构

  B.40 都市圈机场:东京双机场一体化运营案例分析

   一 日本首都圈国际枢纽机场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推进扩大首都圈机场的航空开放度

    2. 加强首都圈两大国际机场功能建设

    3. 加强首都圈国内国际机场联动

   二 东京首都圈国际枢纽机场建设推进模式

    1. 日本国土交通省“航空领域战略”

    2. 日本计划产业协议会“首都圈机场强化提案”

    3. 神奈川县提案“成田羽田超高速铁路建设构想”

   三 东京首都圈国际枢纽机场建设的启示

    1. 加强机场交通,整合资源,实施区域国际机场一体化运营

    2.机场公交带动大都市圈各地区在国际交流中获得收益

  B.41 空港都市区:机场城市开发再升级*

   一”第五波理论”与空港都市区兴起

    1.”第五波理论”

    2. 新技术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的融合推动了大都市的多中心化,促使空港都市区形成

   二 空港都市区:机场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1. 内涵:后工业化经济中的新型城市功能区

    2. 功能:从“机场+跑道”到城市功能区

   三 空港都市区的产业与空间规划

    1. 促进航空业务与非航空业务的融合发展

    2. 实现了枢纽机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规划建设

   四 案例:荷兰阿姆斯特丹空港都市区的建设经验

    1. 史基浦空港都市区发展历程

    2. 史基浦空港都市区的产业业态

    3. 史基浦空港都市区的主要经验

 BⅨ 中国城市最佳实践篇

  B.42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实施竞合战略协同长三角共赢

   一 上海转型的国内外背景、阶段特征与世界经济趋势

   二 超越转型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实施经合战略,协同长三角共赢

    (一)跨越转型的总体思路

    (二)跨越转型的战略选择

     1. 全面释放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内源动力

     2. 长三角区域协同是上海达成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核心外部依托

     3. 整体参与国际竞合,是上海也是长三角落实国家战略的选择

   三 上海关键举措

    (一)文化与创新举措:文化规划与包容性创新

     1. 城市发展需要全面导入文化规划

     2. 重视创新的社会主体、包容性与新型创新网络

     3. 上海文化发展:需要贯通长三角的文化发展

    (二)结构调整举措:立足区域国际竞争力、立足国际布局

     1. 以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产业能级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实现上海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升级

     2. 以科技创新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为目标导向,加快实现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3. 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4. 以通过竞合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为指导,推动长三角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提高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空间举措:响应“空间压缩”实施“空间升级”

    (四)社会举措:社会和谐也是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也需要区域协同

     1. 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协同性

     2. 积极发挥上海社会服务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双向开放的先锋作用

    (五)公共治理举措: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跨区域复合治理

  B.43 谋划创新型世界城市:北京2030战略愿景研究

   一 北京定位:创新型世界城市

    1. 中国国家地位迅速上升、影响力释放的要求

    2.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一批老牌世界城市实力受损,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面临大洗牌

    3. 在发展中国家树立世界城市的新标杆

   二 北京建设创新型世界城市的功能设计

    (一)北京核心竞争力构成及现状

    (二)北京“创新型世界城市”的功能

     1. 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城市

     2. 世界级的决策中心城市

     3. 东北亚世界城市轴(BESETO)的核心城市

     4. 综合性的世界城市

    (三)北京“创新型世界城市”四个功能的内在逻辑

   三 北京建设创新型世界城市的阶段分析

    1. 世界级创新中心功能的演进阶段

    2. 世界级决策中心的演进阶段

    3. 东北亚世界城市轴核心城市的演进阶段

    4. 综合性的世界城市演进阶段

    5. 创新型世界城市主要功能的建设协同

   四 北京建设创新型世界城市的主要路径

    创新在于释放文化软实力

    创新在于全方位、全社会、全过程动员

    创新在于率先践行绿色低碳

    创新在于达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在于城市崛起的同时保持社会和谐

    创新在于强调引领区域整体崛起

  B.44 构建内陆型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战略研究*

   一 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

    1. 内涵

    2. 类型

    3. 等级

    4. 阶段性

   二 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与重庆特色

    (一)国家战略要求

     1. 推动国家整体崛起

     2. 引领第四增长极发展

     3. 中国内陆对外开放高地

     4. 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二)重庆特色

     1. 本真特色

     2. 阶段型特色

   三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与战略功能

    1. 战略定位

    2. 战略功能

   四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破题路径与战略举措

    1. 破题路径

    2. 战略举措*

  B.45 建设世界城市的核心区:北京朝阳区发展战略研究

   一 朝阳区打造“世界城市经济核心功能区”的

    (一)战略选择

     1. 影响战略选择的关键要素

     2. 战略选择

    (二)城区功能定位

     1. 国际化要素集聚区

     2. 先进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区

     3. 世界级市场化信息平台

     4. 世界级产业化创新中心

   二 朝阳区建设“世界城市经济核心功能区”的

    1. 依托金融资源优势,打造总部级国际金融活动中心区域

    2. 优化总部服务体系,推动总部进一步集聚

    3. 以旗舰传媒为核心向前后端展开信息价值链,进入全球信息枢纽行列

    4. 深化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达成文创资源产业化

    5. 推进场馆经济集群建设,全面开发城市软实力的硬件基础

    6. 重视消费性服务业,创造世界级消费体验

    7. 运用联动机制推动产业化研发资源的全面成长

   三 朝阳区关键举措

    (一)产业发展举措

     1. 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

     3. 集群式、总部型产业形态发展

     4. 产业及区域联动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举措

     1. 合理规划区域功能布局

     2. 产业集群与重点功能板块建设

     3. 轴向空间组织框架的战略保障

     4. 朝阳区与周边区县的协同发展

    (三)社会发展举措

     1. 民生改善:社会事业重点从居民转向农民,配合城市化推进

     2. 社会保障:从户籍人口向外来人口延伸,回应新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

     3. 社会治理:响应居民参与意愿,培育本土“草根”第三部门,鼓励朝阳企业承担社会公民责任

     4. 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在城区,强调文化因素注入,增进社区认同感、自豪感,塑造各具文化特色的国际社区、精品社区、创新社区、创意社区

     5. 社会投入:向外圈全面倾斜,集中市区二级财力投资于城乡接合部与农村的社会发展

     6. 社会工作人才:通过政府提供岗位和鼓励志愿者服务建设社工队伍,增加公务员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的在岗培训内容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主要编撰者简介

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首创“国际城市2.0”概念。指出:后危机时期城市发展正从依照国际通行标准提升城市水平和配置城市功能的“1.0版”,进化为以挖掘和发扬自身特点为基点,谋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差异化崛起的“2.0版”。关注城市战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和城市空间等七大专题;聚焦“转型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热点;解析北京、上海、重庆等标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案例。

Ben Derudder,Peter Taylor,Pengfei Ni.“Pathways of Change:Shifting Connectiv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00-08”. Urban Studies.2010(8).

“Metropolis Now:Images of the Worlds top Global Cites”.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com/node/373,401.2010-10.

David Simon.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Reflections from the Periphery. University of London,1993.

海尔布伦等:《艺术文化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UN-HABITAT.State of the World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2010.

UNESCO.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9-Overcoming Inequality:Why Governance Matters.200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2010.

John D.Kasarda.Global Airport Cities,Insight Media,London. 2010.

John D.Kasarda,Greg Lindsay.Aerotropolis:The Way We'll Live Next.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1.

John Vidal.UN report:World's biggest cities merging into”mega-regions”.Guardian.2010-3-22.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08/2009.Earthscan.2008.

Ben Derudder,Peter Taylor,Pengfei Ni.“Pathways of Change:Shifting Connectiv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Urban Studies.2010.8.

Foreign Policy. “Metropolis Now:Images of the Worlds Top Global Cites”.http://www.foreignpolicy.com/node/373401.2010-10.

City of London.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6.2009-9;

City of London.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7.2010-3.

LaSalle Investment Management.The Europea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dex(E-REGI)2009.2010. p.2.

Mayor of London.The London Plan: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09-10.p.95.

David Jin,David C.Michael,Paul Foo,Jose Guevara,Ignacio Pena,etc. “Winning in Emerging-Market Cities:A Guide to the World's Largest Growth Opportunity”.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Inc.,2010(9).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The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Strategic Plan 2010-2012,part II, 2010-5-19.

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GLA Economics.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10-5.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Regional Labour Market Summary—Civilian Workforce Jobs. 2010-2.

Peter Franz,Christoph Hornych.“Political Institutionalisation and Economic Specialisation in Polycentric Metropolitan Regions:The Case of the East German ‘Saxony Triangle’”.Urban Studies. 2010(11).

苏宁:《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城市:影响、变化与新趋势》,《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苏宁、王旭:《金融危机后世界城市网络的变化与新趋势》,《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萨斯基亚·萨森:《全球化及其不满》,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The Global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Top Priorities for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2010-8.

罗纳德·麦吉尔:《制度发展:第三世界城市管理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苏宁、王旭:《金融危机后世界城市网络的变化与新趋势》,《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Shanta Barley.”City vs Country:The Concrete Jungle is Greener”.New Scientist.2010(11).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DESA).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2011.

UNESCAP and UNHABITAT.The State of Asian Cities 2010/2011.2011.

UN Population Fund(UNPFA).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11:People and Possibilities in a World of 7 Billion.2011.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Growth and Renewal in the United States:Retooling America's Economic.2011-2.

屠启宇:《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态势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动荡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政策:亚洲-太平洋-美国城市对话》,2010。

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N.Thrift.“Doing Regional Geography in a Global System:the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the City of London and South East of England,1984-1987.”In Regional Geography: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ed.R.J.Johnson,J.Hauter,and G.A.Hecveld. London:Routledge,1990.180-207.

黄继汇:《交易所并购暗礁四伏》,2011年4月12日《中国证券报》。

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http://www.ibm.com.cn。

许李彦、张沈伟:《智慧城市发展的中外比较》,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2011。

Andrea Caragliu,Chiaradel Bo,Peter Nijkamp. “Smart cities in Europe”.3r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CERS.2009.

Abreu M.Grinevich,Vadim Kitson M.and Savona 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gion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Research Report DIUS RR-08-11. Cambridge MA:MIT.2008.

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cis.Annual Business Inquiry.London: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2009.

Jon Lawrence,Martin Dean,Jean-Louis Robert. “The Outbreak of War and the Urban Economy:Paris,Berlin,and London in 1914”.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92.Vol.45(3).European Special Issue.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7.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Focus on London.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9.

GLA Economics.Anuual Business Inquiry.London: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2003.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Annual Business Inquiry.London.2005.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Innovation Strategy & Action Plan for London.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3.

首都圈产业变化动态,http://www.eco.wakayama-u.ac.jp/kanasai-china/.../H17-A3Project.pdf。

东京都总务局:《东京都统计年鉴》,2006。

首都圈产业变化动态,http://www.eco.wakayama-u.ac.jp/kanasai-china/.../H17-A3Project.pdf。

丰田正和(METI制造产业局次长):《日本制造业振兴战略》,http://www.rieti.go.jp/jp/events/bbl/3,071,401.html。

东京都产业劳动局:《21年东京中小企业现状(制造业篇)》,http://www.metro.tokyo.jp/INET/CHOUSA/2010/04/DATA/60k4r201.pdf。

日本国土交通省:《广域首都圈产业结构与企业动态》,http://www.mlit.go.jp/。

中村良平、江岛由裕:《地区产业创生与创造型中小企业》,大学教育出版社,2004。

乔小燕、胡平:《中德会展中心城市的比较分析——以上海、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赵夏:《慕尼黑内城的发展演变及保护更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7期。

梁妹:《慕尼黑机场成功经验对我国机场运营的启示》,《空运商务》2009年第5期。

李杭蔚、刘强:《论如何构建知识型城市》,《经济论坛》2010年第9期。

郑曦、孙晓春:《解析“城市事件”作为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的助推力:以德国城市慕尼黑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中国经济网:《德国公布城市经济竞争力百强 慕尼黑仍居首位》,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012/13/t20,101213_22045,139.shtm。

Appleseed Inc.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Impact of Boston's Eight Research Universities on the Metropolitan Boston Area.2003.

Bankboston,MIT:influence of innovation.1997.

Glaeser,E.L.Reinventing Boston:1640-2003.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2017.2003.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波士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杭州的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Iris Grossmann. “Perspectives for Hamburg as a port city 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Geoforum.2008(39):2062-2072.

维基百科网站,http://de.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Hauptseite。

Amelie Boje,Ingrid Ott,Silvia Stiller.Metropolitan Cities under Transition:The Example of Hamburg/Germany.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from University of Lüneburg,Institute of Economics.2010.

L?pple,D.“The city and port of Hamburg”.In Kreukels,T.,Wever,E.Assen(Eds.),North Sea Ports in Transition-Changing Tides.Van Gorcuum.1998.

Iris Grossmann. “Three scenarios for the greater Hamburg region”.Futures.2006(38).

Iris Grossmann. “Perspectives for Hamburg as a port city 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Geoforum. 2008(39):2062-2072.

曾梓峰:《全球化挑战下的城市再造——以汉堡为例》,《研考双月刊》2006年第5期。

Un-habitat.State of the World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UN-HABITAT.2010.

张梦涛:《“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

赵娇:《世界城市空间演进规律及其启示》,《开放导报》2010年第5期。

董晓峰、成刚:《国外典型大都市圈规划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8期。

哥伦比亚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planning.dc.gov/planning/site/default.asp。

Neil.p.Kittredge,王玉:《一个包容性城市的远景——华盛顿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案例》,《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第5期。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2010 WORLD HEALTH REPORT Health System Financing:The Path to Universal Coverag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Financing Strateg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2010-20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UNESCO.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9 Overcoming Inequality:Why Governance Matters.UNESCO.2009.

UNESCO.Oslo Declaration-Eighth Meeting of the High-level Group on Education for All.UNESCO.2008.

UNESCO.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WILL WE MAKE IT?China:Country Case Study.UNESCO.2008.

Un-habitat.State of the World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UN-HABITAT,2010.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

Anna Tibaijuka:《缩小“城市鸿沟”》,2010年第4期,http://www.itunews.org/Ch/Note.aspx?Note=127

张庭伟:《实现小康后的住宅发展问题——从美国60年来住房政策的演变看中国的住房发展》,《城市规划》2001年第4期。

Johnson M. P.,Ladd H. F.,Ludwig J.“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programmes for the poor”.Housing Studies.2002.Vol.17(1).

闫妍、朱晓武:《英美公共住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9。

刘晔、李志刚、吴缚龙:《1980年以来欧美国家应对城市社会分化问题的社会与空间政策述评》,《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6期。

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魏立华、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问题”的研究述评》,《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6期。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0-The Future of Migration:Building Capacities for Change”.Year of Publication.2010.

Milton M.Gordon.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Adrian Favell.Philosophies of Integration,Second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1.

李明欢、卡琳娜·盖哈西莫夫《“共和模式”的困境——法国移民政策研究》,《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屠启宇:《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态势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UNESCO.The 2009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2009.

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London:A Cultural Audit.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2008.

王仲伟(主编):《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研究》,世纪出版集团,2007。

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The Mayor's Draft Cultural Strategy:2012 and Beyond”. London,2010.

Alan Freeman.London's creative workforce:2009 update.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10.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Tourism flows in bound.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2007.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Cultural Audit.London:LDA.2008.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The London Plan: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11.

GLA Economics.Creativity:London's Core Business.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2.

芝加哥文化事务部:《The Chicago Cultural Plan研究报告》,1996。

Carl S.Smith.The Plan of Chicago:Daniel Burnham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American Cit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

Daniel Hudson,Burnham,Edward Herbert Bennett,Charles Moore.Commercial Club of Chicago,Plan of Chicago.Princet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东京都:《“东京未来10年”实施计划》,http://www. chijihon. metro. tokyo. jp/plan2011/pdf/tougou/2011_honbuntougou. pdf。

东京都生活文化局:《东京都文化振兴条例》,http://www. seikatubunka. metro. tokyo. jp/jyourei. htm。

谷晓江、陈加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的战略抉择》,《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7期。

东京都生活文化局:东京文化项目,http://www.bh-project.jp/。

Singapor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Renaissance City Plan III. 2008.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2。

台北市:《未来十年规划纲要》,台北市政府网站。

陈群民、钱洁:《台北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科学发展》2011年第4期。

郭莉:《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中国产业》2011年第6期。

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2011.

Matthew E. Kahn. Green Cities Urban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6.

诸大建:《中国发展3.0: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2010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

周冯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世界银行,http://data. worldbank. org/indicator,last accessed 21 October 2010;http://mdgs. un. org/unsd/mdg,last accessed 21 October 2010;see also Statistical Annex,Tables B.7 and B.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0.

周冯琦:《上海资源环境报告2010:低碳城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11. http://www.unhabitat.org/.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Task Force on Sustainable Lifestyles &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2010.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Sweden,Visions for Change:Recommendations for Effective Policies on Sustainable Lifestyles.

Swedish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Sustainable Lifestyles.2010. http://www. unep. fr/scp/marrakech/taskforces/pdf/SLT%20Report. pdf.

Kate Scott. Project Report Literature Review on Sustainable Lifestyl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2009. http://www. unep. fr/scp/marrakech/taskforces/pdf/sei_sustainable_lifestyles_evidence_report. pdf.

OECD.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Policy Guidance”. 2009.

《人口研究》编辑部:《特大城市如何调控人口规模?》,《人口研究》2011年第1期。

王大奔:《如何控制大城市人口?》,《社会观察》2006年第3期。

肖立国:《略论新加坡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及成功经验》,《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黄 :《国外城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刘志慧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的解决措施研究》,《才智》2008年第23期。

《“城市黑洞”吞噬居民幸福”巨无霸”城市如何逆转》,新华网-新闻,http://news. xinhuanet. com/2011-02/13/c_121070980. htm。

马丹:《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提出忠告——城市过度扩张易染“城市病”》,《建筑工人》2011年第4期。

陈宁远:《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需改变唯GDP论》,2011年9月23日《新京报》。

刘冰莹、杨新华:《纽约如何医治“城市病”》,新华网-国际新闻,http://www. qhnews. com/newscenter/system/2010/11/18/10235936. shtml。

姜国洲、张星:《资源循环利用——东京垃圾处理的经验与做法》,《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年第5期。

《纽约加强垃圾管理的两种新方式》,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http://finance. qq. com/a/20,100,710/1,106. htm。

曹永:《国外污水资源化现状及其经验借鉴》,《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10期。

刘冰莹、杨新华:《纽约如何医治“城市病”》,2010年11月18日《参考消息》。

黄晓慧:《日本纪事(十五)——生活在绿色的世界里》,法律教育网,http://www. chinalawedu. com/news/1000/13/2009/2/li736910377142900213080-0. htm。

陆化普等:《城市可持续交通:问题、挑战和研究方向》,《市政建设》2006年第5期。

理查兹著(Brian Richards)《未来的城市交通》,潘海啸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祝昭:《典型世界大都市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启示》,《综合运输》2011年第1期。

Bankoff. G.“Rendering the World Safe:Vulnerability as Western Discourse”.Disasters 2001. vol. 25(10).

Cardona. O.D.“The need for rethinking the concepts of vulnerability and risk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a necessary review and criticism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Bankoff,G.,Frerks,G,and Hilhorst D.Mapping Vulnerability:disasters,development,and people. 2003

Challenger. B.“Link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Eastern Caribbean: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EP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Integrating Disaster Reduc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Havana,Cuba. 2002

Fordham. M.Gender,“Development and Disaster:The Necessity for Integration”. In Pelling,M.(Ed.)Natural Disasters and Develop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London:Routledge. 2003.

东京都:《〈东京未来10年〉2010实施计划》,http://www.chijihon.metro.tokyo.jp/plan2011/pdf/tougou/2011_honbuntougou.pdf。

东京都:《〈东京未来10年〉2009行动纲领》,http://www.chijihon.metro.tokyo.jp/actionplan/index.html。

东京都:《〈东京未来10年〉2008行动纲领》,http://www.chijihon.metro.tokyo.jp/bridge/index.html。

大巴黎规划10个团队规划文本,http://www.legrandparis.culture.gouv.fr/。

陈曦、汪军:《欧洲空间战略规划新动向:以大巴黎规划国际咨询为例》,《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王学锋、崔功豪:《国外大都市地区规划重点内容剖析和借鉴》,《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黄辉:《大巴黎规划视角: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城市观察》2010年第2期。

The Mori Memorial Foundation. Global Power Inner City Index 2010. 2011.

Paul L. Knox. Metroburbia. USA: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

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311页。

任远、陈向明、Dieter Lapple编《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190页。

周振华、陈向明、黄建富:《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刘硕:《东京都心扩散规划》,研究报告,2008。

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汤宇卿、王宝、张勇民:《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及其功能定位》,《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

禄建恒:《民用机场情况简介》,研究报告,2008。

李晓江:《航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John D Kasarda. Global Airport Cities. London:Insight Media. 2010.

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临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日本神奈川县:《成田-羽田超高速铁路建设构想研讨调查报告》http://www.chijihon. metro.tokyo.jp/bridge/index.html。

日本JAPIC:《首都圈机场强化战略举措》,2010。

东京都:《〈东京未来10年〉2010实施计划》,http://www.chijihon.metro.tokyo.jp/plan2011/pdf/tougou/2011_honbuntougou.pdf。

吕斌、彭立维:《我国空港都市区的形成条件与趋势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Haya El Nasser.“New Cities Springing up around Many U.S.Airports”. USATODAY. 9. 25. 2003.

王旭:《空港都市区:美国城市化的新模式》,《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陈向明、周振华:《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金忠民:《空港城研究》,《规划师》2004年第20期。

John D Kasarda. Global Airport Cities. Insight Media. London. 2010.

John D.Kasarda,Greg Lindsay.“Aerotropolis:The Way We'll Live Next”.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11.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1).

Charles Madigan. Global Chicago.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nd the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4.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The London Plan: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 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11.

P.W.and D.H.“Save the date”. The economist. 2010. 12. 15. http://www. economist. com/blogs/dailychart/2010/12/save_date.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商务印书馆,2010。

李典军:《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郊和谐建设初探》,《城市》2007年第2期。

张强、刘江华:《广州与若干国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单国铭、梅广清:《国际大都市及其中心区发展的特点与借鉴》,《上海综合经济》2004年第7期。

赵娇:《世界城市空间演进规律及其启示》,《开放导报》2010年第5期。

刘雪:《重庆跻身国家五大中心城市的使命、机遇和挑战》,《探索》2010年第3期。

王骏:《关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的两个架构》,《探索》2009年第6期。

李杭蔚、刘强:《论如何构建知识型城市——以慕尼黑为例》,《经济论坛》2010年第9期。

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屠启宇:《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态势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Networked Cities in Asia-Pacific,Middle East and Africa.MasterCard Worldwide Insights. 3Q 2009.

简 介:本书由广州大学、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编,由总报告、文化产业篇、文化事业篇、文化发展篇、文旅融合篇、专题研究篇等六大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简 介: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提出“以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的年度城市发展新主题。通过建立兼顾资本枢纽和创新中心两项能力的“国际城市70强”指标体系,分析发现,新兴国际城市同老牌国际城市的主要差距已从资本控制能力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简 介: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理论上亟须做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预判,在实践中更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决策方案。为此,本书总结过去发展经验,识别和研究广东未...

作者: 蒋斌 王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聚焦分析了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2014年是全球化的转型升级之年,新一轮的国际城市大洗牌已然启动。书中提出国际城市2.O版的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生态和空间六大升级路径,开发国际城市升级水平评价指标,对全球40个代表性国际城市进行了考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简 介:本书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杭州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从杭州都市圈整体、城市和专业领域三个层面反映所在区域或领域新型城镇化的前沿信息,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和不足,研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为杭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可供决策参考的对策性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