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7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71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WORLD CITIES (2013)

SSAPID:101-6511-2359-12
ISBN:978-7-5097-409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提出“以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的年度城市发展新主题。通过建立兼顾资本枢纽和创新中心两项能力的“国际城市70强”指标体系,分析发现,新兴国际城市同老牌国际城市的主要差距已从资本控制能力转向创新中心能力。其中,北美的国际城市在整体上进入创新驱动活跃阶段;欧洲的国际城市也基本达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格局转变;亚洲城市和金砖国家城市在资本控制能力方面迅速提升,但创新中心能力仍显著落后,成为影响综合能力的短板。本书从城市战略创新、城市经济创新、城市社会创新、城市文化创新、城市生态创新、城市治理创新和城市空间创新多个维度提供了以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的国际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城市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姚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Abstract

 摘要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2013年国际城市发展趋势

   一 导入创新视野:重新衡量国际城市

    (一)资本控制能力与国际城市1.0时代的认识

    (二)创新能力与国际城市认识新纬度

    (三)2.0时代更为完整的国际城市认识

    (四)2.0时代国际城市发展的地区分异

   二 城市创新纬度:智慧、协同与包容

    (一)智慧城市

    (二)协同创新

    (三)包容性创新

   三 城市战略创新:“生态经济城市”

   四 城市经济创新:跨越资本驱动时代

   五 城市社会创新:幸福定义国际城市新标杆

   六 城市文化创新:发挥创意能力的引领作用

   七 城市生态创新:如何充分释放低碳发展成果

   八 城市治理创新:城市交通的全面解决方案

   九 城市空间创新:多重空间的创新响应

 BⅡ 城市创新篇

  B.2 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与规划管理

   一 “智慧城市维也纳”的基本框架

   二 “智慧城市维也纳”的合作伙伴

   三 维也纳的“智慧”发展需求

    1.城市规划

    2.环境保护

    3.建筑更新

    4.产业节能

    5.交通有序

    6.设施完备

    7.能源高效

   四 “智慧城市维也纳”的行动计划

    1.“智慧城市维也纳”计划矩阵(工作阶段1)

    2.现状分析与技术评估(工作阶段2)

    3.远景与发展路线图(工作阶段3)

    4.示范点选择(工作阶段4)

   五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B.3 松岛智慧新城建设与社区塑造

   一 松岛新城及松岛国际商务区功能定位

   二 “智能+互联社区”项目及U.Life解决方案

   三 松岛智慧新城建设的基本功能框架

    (一)办公

     1.智能互动办公室

     2.虚拟办公室

    (二)社会福利

     1.医疗

     2.突发事件支持服务

     3.体育

    (三)能源

     1.需求响应警报

     2.智能仪表与可调价格

     3.配备智能设施的智能建筑

     4.能源仪表面板

     5.微型发电

     6.蓄电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7.电网监控

     8.电网安全与监督

    (四)交通

     1.智能交通定价

     2.个性化的公共汽车

     3.绿色标尺

     4.佩带式服务

     5.基于地址的社交网络

    (五)家庭

     1.教育

     2.垃圾管理

     3.一体化服务型城市

     4.思科网真

    (六)零售与娱乐

     1.零售

     2.娱乐

   四 松岛智慧新城建设的内涵及启示

  B.4 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管理的新趋势

   一 空间布局以小城市为主,呈现向大城市和乡村布局趋势

    1.空间区位选择以城市为主,向乡村布局呈现增加趋势

    2.以小城市为主,逐步向大城市和中型城市布局

   二 园区开发规模大型化趋势明显,小型园区比例逐步下降

    1.园区开发规模大型化趋势明显

    2.中等园区比例基本不变,小型园区比例呈下降趋势

   三 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生活服务功能丰富完善

    1.研究开发与孵化器功能仍然是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

    2.科技园区产城融合趋势明显,社会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四 园区核心产业演变加快,社交媒体成当前软件园区主导方向

   五 园区开发理念升级,“新城市主义”的“城市村庄”理念兴起

    1.新城市主义的开发计划

    2.产城融合建设与管理

   六 智慧园区与园区管理架构革新: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发展管理的新趋势

    1.推行智慧园区计划,基础配套不断升级

    2.完善的、高端的休闲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

    3.“政府+大学+专业管理公司”的高效率和高水准园区管理

    4.极低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大量跨国公司入驻园区

   七 国外科技园区建设管理的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1.尽量推动新园区区位选择趋向环境优越的小城市或乡村,或大城市的远郊区

    2.适度提高园区开发规模,推动小型园区的扩容升级

    3.推行大城市郊区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建设远郊的“城市村庄”型园区

    4.推行智慧园区计划,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5.调整管理架构,推行政府加专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将极大提高园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B.5 创新与制造融合推动密歇根大都市经济复兴*

   一 密歇根州面临的挑战与城市战略的主要需求

    1.密歇根州面临的挑战

    2.密歇根州大都市经济的发展前景

   二 密歇根州大都市经济加速发展的主要举措

    1.加强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区域出口能力,并吸引国际投资

    2.强化区域体系,通过推进现有劳动力培训与新增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3.提供有针对性的投资,使城市与大都市区财富投向区域经济转型方向

   三 密歇根州城市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启示

    1.促进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2.劳动力发展战略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3.“城市创新区”建设应聚焦环境塑造

 BⅢ 城市战略篇

  B.6 国际智库:600城市驱动世界经济发展*

   一 600城市对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1.600城市驱动全球经济

    2.600城市大多属于新兴经济体

   二 中等城市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点

    1.中量级城市将与巨型城市并驾齐驱

    2.特大城市的经济作用因区域而异

   三 600城市人口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1.600城市将成为全球新增就业人口的重要集聚区

    2.发展中国家大都市面临中高收入家庭儿童与老龄人口的“双增长”

   四 城市家庭规模缩小带来生活产品与服务的更高需求

    1.城市家庭规模缩小趋势明显

    2.家庭数量增长带来巨大需求

   五 新兴市场城市将拥有最多中产阶层家庭

   六 全球城市经济重心变化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1.城市群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2.中等城市的发展前景广阔

    3.重视城市家庭规模与数量的互动变化

    4.中等收入阶层成为大城市社会的主要力量

  B.7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竞合:亚洲新变局

   一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及其评价方法

    1.GFCI:全球最权威的金融中心指数

    2.全球金融中心的评分方法

    3.竞争力指标及其相对重要性排名

   二 亚洲地区金融中心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1.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顶端结构的“四强”格局趋于稳固

    2.亚洲入选全球前10位金融中心的数量多于欧洲和美洲

    3.东亚地区金融中心地位有所提升

    4.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迅速提升

   三 亚洲金融中心格局演化的主要动因

    1.亚洲地区实体经济格局的变化是根本动因

    2.在“相对势差”引领下出现国际资本大规模“东移”的现象

    3.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圈为核心的地区经济金融合作提速

   四 新格局、新趋势下中国金融崛起的战略思考

  B.8 快速城市化中的陷阱与应对:拉美城市的启示

   一 拉美城市化产生的“拉美陷阱”**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社会保障体系缺失

    3.自然和社会环境恶化

    4.城市发展格局演变

   二 拉美城市应对“拉美陷阱”的举措*

    1.加强城市经济基础

    2.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

   三 “拉美陷阱”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1.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2.需要遏制低效益的传统第三产业的过度膨胀

    3.避免以大城市急剧扩张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

  B.9 产城融合发展:美国尔湾市的最佳实践

   一 尔湾:美国最安全与极具吸引力的第五代城市

   二 从开发区到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历程

    1.公司经营阶段(1860~1959年)

    2.“大学社区”时期(1960~1970年)

    3.尔湾市成立与大社区规划阶段(1970~1977年)

    4.城市边缘区阶段(1977~2000年)

    5.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建设阶段(2001年至今)

   三 尔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1.政府的支持与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保持了城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

    2.规划保障城市发展与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

    3.以高科技为主导、实施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战略,并提供有足够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入驻

 BⅣ 城市经济篇

  B.10 全球经济动荡背景下新兴都市经济活力依旧*

   一 全球大都市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

   二 大都市对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

   三 大都市就业与经济收入增长的不平衡

   四 欧美大都市区经济增长仍未摆脱危机影响

   五 专精于商品制造、商业与金融服务的大都市表现强劲

   六 2011年全球大都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与趋势

    1.新兴经济体大都市区的活力与上升势头仍然十分显著

    2.外向型经济对于大都市经济复兴的意义重大

    3.大都市与所在国经济的状况关系紧密

    4.大都市之间的跨国联系将不断强化

   七 全球大都市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1.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大都市的经贸关系前景广阔

    2.大都市的外向型经济仍应得到重视

    3.重视制造业在大都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4.提高次级大都市的经济多样化程度势在必行

  B.11 美国经济复兴的区域战略:纽约州的最佳实践

   一 以基金项目促进区域战略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二 纽约联合基金项目的主要促进方向

    1.可支付住房

    2.社区与水岸复兴

    3.商业直接援助

    4.能源与环境改善

    5.低成本融资

    6.市政/公共基础设施

    7.公园、历史遗产保护

    8.可持续性规划协助

    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10.劳动力开发

   三 纽约州经济复兴策略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以基金项目引导促进地方战略整体性

    2.经济促进战略中的“竞合”导向

    3.基金项目的相互支撑

    4.基金项目对创新的激励

  B.12 交易所合并重塑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一 日本两大证券交易所合并案的进展情况

    (一)合并获批

    (二)合并进程

   二 两大证券交易所实施合并的主要动因

    (一)获得更大的规模优势

    (二)金融交易业务的优势互补

    (三)资源共享及成本节约

   三 彷徨与探索: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

    (一)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彷徨

    (二)新的探索:并购案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

     1.完善金融中心功能

     2.提高城市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3.完善城市金融市场的电子化交易系统

   四 对东亚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影响及中国的借鉴

    (一)对东亚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影响

    (二)对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B.13 美国地方政府破产案及地方债管理的启示

   一 美国地方政府破产案的进展

    1.美国地方债务危机趋于恶化

    2.地方政府积极进行自救

    3.地方政府财务危机易引发连锁反应

   二 美国地方债管理制度的特点与反思

    1.美国地方债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美国地方债管理制度的缺陷

   三 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的启示

    1.地方债制度与法律的建设、完善至关重要

    2.推动“阳光财政”和倡导“透明化、精细化”预决算

    3.建立强有力的地方债务预警系统

 BⅤ 城市社会篇

  B.14 幸福城市:国际智库绘就全球地图

   一 幸福指数内涵及指标体系建设

   二 基于城市的全球幸福状况比较

    1.多数城市幸福状况好于所在国家和地区

    2.香港在健康维度方面排名首位

    3.悉尼在教育维度方面独占鳌头

    4.华盛顿在财富维度方面排名第一

    5.悉尼是全球最幸福的城市

   三 对我国城市的启示与借鉴

    1.幸福指数体系中更强调社会发展指标

    2.改善教育条件是提升我国城市居民幸福水平的重要基础

    3.幸福城市建设可以多借鉴东京和香港的经验

  B.15 测量幸福:伦敦的幸福指数统计尝试

   一 国内外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

   二 对伦敦幸福指数研究的由来

    (一)英国对幸福指数的关注

    (二)伦敦幸福指数的独特性

   三 伦敦幸福指数的含义

    (一)伦敦居民的主观感受

     1.“公众参与”调查(Taking Part Survey)

     2.“理解社会”(Understanding Society)调查

     3.综合家庭调查(Integrated Household Survey,IHS)

    (二)衡量伦敦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

     1.家庭可支配总收入(Gross Disposable Household Income,GDHI)

     2.多种贫困指标(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IMD)

     3.伦敦各选区幸福指数

   四 伦敦幸福指数的政策意义

   五 伦敦幸福指数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B.16 数字社会:数字城市的发展之道

   一 数字城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内容

   二 数字化城市中的ICT功能模块建设

    1.基础设备

    2.运作平台

    3.数据计算

    4.社会网络

   三 思科“智能网络社区”的应用:松岛新城的经验

   四 结论

  B.17 城市权利:印度推进包容性城市建设的主张Urban Policies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India的介评,并进行了中国启示的研究分析,特此致谢。">*

   一 城市权利概念的引入

   二 印度城市外来人口的发展情况

   三 新“城市权利”的提出

   四 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为贫民提供城市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条件

    (二)使贫民窟成为城市福利的重要源泉

    (三)走非集中化的城市建设道路,发展小城镇

    (四)成立“市民社会组织”为外来人口争取生存条件

    (五)建立城市居民的身份识别系统

    (六)推行“Bhagidari计划”,成立民间互动联盟

 BⅥ 城市文化篇

  B.18 国际“慢城”运动变革城市生活方式

   一 城市“发展节奏”调节催生“慢城”运动

   二 慢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要点

    (一)慢城哲学

    (二)慢城的内涵

     1.发展的可持续性

     2.低碳发展

     3.发展选择权

     4.让居民幸福富有

    (三)慢城的组织核心理念

    (四)慢城联盟的准入条件与会员认定

     1.慢城联盟的准入条件

     2.会员城市职责

   三 慢城的延展领域

    (一)慢学校

    (二)慢餐

   四 慢城运动对中国的启示

    (一)慢城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二)中国慢城发展的国情条件

    (三)发展思路

     1.张扬城市个性

     2.永远人性化

     3.生态的慢城

     4.慢餐、慢生活

  B.19 伦敦文化创意空间的管理*

   一 伦敦创意空间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

    1.伦敦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2.伦敦缺乏创意空间领域的专门管理机构

   二 伦敦创意空间管理局的目标与作用

    1.伦敦着力开发创意空间

    2.创意空间管理局的运营:合作推进

    3.创意空间管理局的目标:促进创意“空间合作”

    4.创意空间管理局的作用:促进创意企业与业主的双赢

   三 创意空间管理局的主要举措

    1.形成与文化产业发展局的互动

    2.展示伦敦各区的创业创意发展计划

    3.为创新活动提供基金资助

   四 对中国城市创意空间管理的建设与启发

    1.城市创意空间的专门管理机构亟待建设

    2.推动创意空间专门机构与重要的组织机构建立新兴的合作伙伴关系

    3.针对创新创意者的商业培训计划不可或缺

    4.为创新创意者提供基金支持

  B.20 赫尔辛基塑造世界设计之都

   一 赫尔辛基创新城市的建设概况

   二 赫尔辛基创新城市的营造策略

    1.回应大事件的城市创新战略设计

    2.从知识型社会入手的创新生态营造

    3.国家对于城市创新关键环节的支撑

    4.城市对创新创业企业的互动支撑:愤怒小鸟的案例

   三 城市创新大事件的运作策略

    1.作为创新大事件的世界设计之都概述

    2.世界设计之都2012运作特点

    3.最佳实践:赫尔辛基设计区

   四 中国借鉴

    1.比中国大事件运作更强调了开放性

    2.比中国城市创新创意集聚区建设更强调了本土性

    3.比中国创新城市建设更强调了协同性

  B.21 京都规划关西区域文化都市圈

   一 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与城市发展目标

    1.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

    2.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建设目标

   二 最新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规划

    1.规划区现状

    2.规划建设内容

    3.规划建设项目

   三 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BⅦ 城市生态篇

  B.22 联合国首次评估全球大城市自然灾害风险*

   一 全球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

   二 全球百万人口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三 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必须整合入可持续发展框架

   四 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自然灾害

    1.树立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为底线的城市规划理念,撇掉错误规范性的认识

    2.资金筹措和使用日益关键

    3.注重人道主义

   五 中国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建议

    1.要建立应对自然灾害的战略整体

    2.更新技术装备,完善自然灾害应对的技术措施

    3.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管理

    4.任何城市都必须保证有“生命线工程”

  B.23 首个欧洲“绿色之都”斯德哥尔摩的环保发展

   一 “欧洲绿色之都”的标准

   二 以“绿色、洁净”打造城市环境核心竞争力

    1.全力保障高品质绿地塑造“绿色之城”

    2.严格执行循环再生政策成就“洁净之城”

   三 以先进科技实践环境意识的先锋城市

    1.以高科技推动环保发展

    2.以减排为核心建设“气候智慧型城市”

    3.大力推进“生态化能源”的城市应用

   四 斯德哥尔摩的“2030环境保护规划”

    1.新机遇和新经验

    2.创新中心

    3.宜居城市

   五 斯德哥尔摩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1.推进城市经济与环保的互动发展

    2.通过环境建设提高民众生活品质

    3.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

    4.发展公交节能的环保系统

    5.推广有效的环保经验

  B.24 侧重项目引导的东京低碳城市建设

   一 以项目治理为核心

   二 政策机制创新

    1.“碳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体系”(Cap-and-Trade)

    2.低碳国际合作与共享政策

   三 绿色治理项目

    1.“绿色建筑”项目

    2.“绿色交通”项目

   四 低碳合作项目

    1.低碳商业合作项目

    2.低碳政府合作项目

   五 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

    1.推进碳排放控制交易市场与体系建设

    2.积极探索低碳创新治理项目与监管机制

    3.借助国内国际力量,嵌入全球低碳城市合作网络

  B.25 综合治理导向的波特兰低碳城市建设

   一 波特兰低碳综合治理模式

    1.多元低碳治理主体、全方位系统化合作

    2.减排量化标准及气候行动计划

    3.气候减缓与绿色经济融合政策

   二 波特兰低碳治理的实施重点

    1.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2.低碳政府与城市运营

   三 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

    1.明确科学减排基础,制定低碳行动框架或规划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3.增进政府低碳治理能力,逐步建设多元化协同治理

 BⅧ 城市治理篇

  B.26 国际智库预判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交通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

    1.城市交通的快速增长

    2.全球城市交通体系评估

    3.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差异

   二 当前城市交通的不同模式和实践

    1.维也纳模式——小型城市、公共交通、成熟系统

    2.香港模式——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成熟系统

    3.北京模式——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新兴系统

    4.亚特兰大模式——小型城市、个人交通、成熟系统

    5.洛杉矶模式——大型城市、个人交通、成熟系统

    6.巴格达模式——大型城市、个人交通、新兴系统

   三 城市交通发展的应对策略

    1.城市交通需求的多种类型

    2.不同交通要素的应用前景

   四 未来城市交通的新型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管理交通服务平台

    2.出行交通方式整合

    3.提供城市交通解决方案

    4.提供交通产品和方案

  B.27 日本治理城市末端交通的对策*

   一 日本都市圈城市末端交通利用现状

    1.都市圈末端交通现状

    2.都市圈末端交通问题分析

    3.末端交通主要对策措施

   二 建设和完善城市末端交通的区域影响

    1.地区影响层面

    2.公交层面影响

   三 日本都市圈末端交通的重要经验

    1.结合站区环境统筹考虑末端交通建设

    2.整合快速交通站点周边交通资源

    3.作为促进公交发展的一个环节纳入政府计划实施统筹

    4.末端交通管理主体

    5.明确末端交通建设中各方的职责及合作领域

   四 对中国城市末端交通的启示

  B.28 洛杉矶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一 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

   二 交通需求管理的具体政策

    1.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种类

    2.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评估

   三 交通需求管理作为一种公共政策

    1.加利福尼亚州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2.南加利福尼亚州地区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3.洛杉矶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4.本地社区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四 洛杉矶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对中国城市的经验启示

    1.多层次管理协调

    2.措施细致可行

    3.循序渐进推出法规

    4.综合考虑多方需求

    5.缜密评估政策绩效

  B.29 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 资源—环境—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框架

    (一)优化资源利用

    (二)注重社会和谐

    (三)加强环境保护

   二 新加坡“可持续发展蓝图”计划

    (一)蓝图制定的原则

     1.长效性、整体性计划

     2.务实和收支平衡的计划

     3.弹性计划

    (二)蓝图的“2030”规划目标

     1.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城市环境治理

     3.加强城市发展能力建设

     4.繁荣社区发展

    (三)四大方面的举措

     1.居住

     2.交通

     3.休闲

     4.工作环境

   三 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

  B.30 国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演进趋势*

   一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趋势

    1.社区发展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民生改善途径

    2.社区管理中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二 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

    1.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模式

    2.社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的资金比例

    3.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工作体系

   三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社区管理改革的最新趋势

   四 社区管理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BⅨ 城市空间篇

  B.31 美国制造业地理分布新格局*

   一 美国大都市区制造业分布的主要特点

    1.大都市区是各类型制造业最主要的集聚区域

    2.大都市区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3.大都市区具备多样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4.大都市区制造业的薪酬水平差异巨大

    5.大都市区制造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6.近十年制造业就业长期以来向南部流动的趋势停止

    7.制造业就业从大都市区及都市区的中心县向外流动

   二 制造业政策的大都市区地理因素

    1.推动区域制造业高端化

    2.扭转制造业发展的不利方面

   三 美国大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趋势的启示

    1.大力促进制造业在都市化区域的集聚

    2.提升大都市区制造业的“专业化”特性

    3.促进大都市制造业集群的建设

    4.根据制造业企业规模差异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

  B.32 美国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布局趋势

   一 “创新社区”的构成与营建

    1.构成主体

    2.激励与规范制度改革

   二 区域创新主体的合作与产业化

    1.促进联邦实验室与创新社区的整合

    2.联邦科研成果的数据开发(Data Mining)

    3.促进私人部门与联邦实验室、区域研发集群的融合

   三 强化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1.改善国际投资环境

    2.培养高技能的研发人才

    3.便利化的国际人才“软着陆”政策

    4.多部门的协调合力

   四 主要启示

    1.创新体系建设的空间要素不容忽视

    2.创新空间的制度激励需要顶层设计

    3.关注私人部门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4.在创新区域建设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B.33 东京六本木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经验

   一 六本木项目的建设思路

    1.六本木概况

    2.六本木改造项目

    3.六本木项目的建设思路

   二 六本木项目的建设特点

    1.区域综合性

    2.区域开放性

    3.立体开发

    4.文化氛围

   三 六本木项目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1.“紧凑+综合”型开发

    2.设施及区域的开放形态

    3.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

    4.大型公共空间

    5.适应产业发展

  B.34 斯德哥尔摩2030城市战略规划解析

   一 现实与展望

    (一)战略规划

     1.斯堪的纳维亚的首都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

     3.战略性项目和城市形象

     4.城市规划的途径

    (二)多层次合作

     1.国际合作

     2.区域合作

     3.社会合作

   二 多元与美丽的国际大都市

    (一)充分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二)世界级的商业环境

    (三)发达的城镇体系

    (四)独特的海滨城市

   三 创新与成长的国际大都市

    (一)发展中的强大的地区中心

    (二)世界领先的知识密集地区

    (三)国际会议中心

    (四)环境优美的城市

   四 市民共享的国际大都市

    (一)民主与安全

    (二)可供自由选择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世界最高的预期寿命

    (四)完善的住房体系

    (五)紧凑型的城市

    (六)便捷高效的交通

   五 对中国城市的借鉴意义

    (一)创新驱动

    (二)紧凑发展

    (三)环保节能

    (四)以人为本

 BⅩ 中国城市最佳实践

  B.35 青岛塑造中国的蓝色国际湾区

   一 蓝色国际湾区——面向2030年的青岛城市新定位

    1.青岛具备率先成为第三代湾区城市的条件与基础

    2.青岛城市升级目标——蓝色国际湾区

   二 蓝色国际湾区——战略功能分解

    1.海陆统筹示范区

    2.蓝色战略智库

    3.蓝色文化先锋城市

    4.蓝色经济中心

    5.海洋人才摇篮

    6.蓝色宜居城市

   三 蓝色国际湾区的标准和路径

    1.蓝色国际湾区的识别性指标

    2.路径性指标群

    3.路径性指标与识别性指标比较

   四 蓝色国际湾区的建设部署

    1.战略节点

    2.建设阶段

    3.建设路径

   五 蓝色国际湾区的战略实施

    1.经济产业举措

    2.空间区域举措

    3.社会文化举措

    4.开放开发举措

  B.36 无锡聚焦“Park经济”助推发展转型

   一 “Park经济”的核心

   二 无锡“Park经济”的成长之路

    (一)鲜明的特色

     1.区别于综合产业园的特色产业园

     2.服务于“三创”群体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

     4.土地资源使用率高

    (二)引领区域经济

     1.推动城市经济由制造向创造和服务转变

     2.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3.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成功的经验

     1.建设高端载体

     2.集聚高端产业

     3.会聚高端人才

     4.塑造高端品牌

     5.定位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硬件设施建设

     6.关注局部创新环境营造

     7.“零起点”入驻

     8.园区错位发展

     9.重视风险投资和民间创投

  B.37 西宁产业升级打造青藏中心城市

   一 西宁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市发展特色鲜明,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二)工业主导产业体系,经济增长贡献率突出

    (三)以重化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区域竞争力较强

    (四)园区经济发展强劲,用地效率相对低下

   二 西宁市社会经济关键矛盾分析

    (一)青藏中心城市地位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矛盾

    (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冲突的矛盾

    (三)快速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经济要素缺失之间的矛盾

    (四)产业转型、企业外迁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西宁市产业发展转型定位

    (一)产业转型的基本思路

     1.工业主导产业体系,推进转型发展

     2.服务业发展突破,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3.特色经济发展,培育产业发展亮点

    (二)从城市功能定位到产业定位

     1.“青藏中心”定位的产业需求

     2.“地区枢纽”定位的产业需求

     3.“生态夏都”定位的产业需求

     4.“人文名城”定位的产业需求

   四 西宁市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与战略

    (一)转型发展路径分析(见图37-9)

     1.政策创新,考核转型——政策导向:从考核GDP到考核生态建设

     2.资本驱动,创新引领——动力导向:从资源推动到资本、创新推动

     3.绿色发展,低碳增长——效率导向:从注重增长速度到注重效率

     4.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结构导向:从制造业独大到服务经济崛起

     5.减少干预,市场为主——主体导向: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经济

    (二)转型发展战略对策

     1.加强区域合作,推动要素加快流动

     2.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3.培育中介机构,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4.优化服务环境,推动企业平台集聚

     5.集约利用资源,提升国土开发效益

 致谢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编委会

2013年国际城市所面临的全球基本态势是经济危机趋缓,但复苏乏力。为此,国际城市的发展需要从临时性的抗危机、反周期举措,转而以更宽广的时空观重新思考国际城市的理想模式,寻求走出谷底、开辟新上升通道之策。在此背景下,创新就成为国际城市共同的选择。创新视野的引入不仅使得国际城市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为塑造更为全面的国际城市提供了路径和动力。2013年国际城市发展报告继2012年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后,进一步深化概念挖掘,提出:导入创新视野,重新衡量国际城市。报告创新性地构造了一个兼顾资本控制和创新中心能力的国际城市2.0的70强排名。排名发现:顶尖国际城市不但在资本控制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往往也是创新中心城市;同时有一批城市正是依靠突出的创新能力实现了国际城市等级排名的显著提升。从区域分析可见:北美的入榜城市已整体上完成了由资本驱动向资本和创新双驱动的转型;欧洲入榜城市也基本跨越了由资本驱动向资本和创新双驱动的门槛;亚洲入榜城市则还是主要依靠资本驱动,普遍存在创新驱动能力短板;中国内地城市上海和北京尽管入选70强,但创新驱动力贡献明显小于资本驱动力贡献,创新转型任务十分艰巨。2013年国际城市发展报告提出了以“创新塑造国际城市2.0”的年度主题。认为城市创新纬度主要在于智慧发展、协同创新与包容性创新,相应涉及城市战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和城市空间等诸领域的创新。具体提出以创新跨越城市经济的资本驱动时代,以幸福定义国际城市新标杆,发挥创意能力在城市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充分释放低碳发展成果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市交通全面解决方案达成城市治理的点上突破和城市创新需要多重空间响应等命题。本报告围绕创新主题筛选形成一批代表性国际城市的现实做法,并辅以中国典型城市发展的最佳案例研究,以供中国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借鉴。力求真实、全面地建立中国城市发展的国际参照系。

Kurt Hofstetter,Alexandra Vogl,“‘Smart City Wien’:Vienna’s Stepping Stone into the European Future of Technology and Climate,” Proceedings REAL CORP 2011 Tagungsband 5(2011).

Smart Energy Demo-fit4set,1st Call for proposals by the Austrian Climate and Energy Fund”;Developed by the City of Vienna(MA 18) together with the Project Partners(March 2011).

Anthopoulos,L.,Fitsilis,P.,“From Digital to Ubiquitous Cities:Defining a Common Architecture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Kuala Lumpur,Malaysia,Jul 2010).

松岛城市及国际商务区总体规划,http://www.songdo.com/songdo-international-business-district/why-songdo/a-brand-new-city.aspx。

智能互联社区计划,http://www.cisco.com/web/strategy/smart_connected_communities/community_connect.html。

松岛国际商务区媒体相关报道,http://www.songdo.com/songdo-international-business-district/news/press-releases.aspx。

世界科技园协会(IASP)官方网站,http://www.iaspbo.com/。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官方网站,http://www.shannondevelopment.ie/。

伊沙奎高地官方网站,http://www.issaquahhighlands.com/。

Jarunee Wonglimpiyarat,“Technology foresight:creating the future of Thailand’s industries”,Foresight 8(2006).

Public Sector Consultants In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Michigan’s Urban and Metropolitan Strategy,2012-2.

Katz,Bruce,and Emilia Istrate. Boosting Exports,Delivering Jobs and Economic Growth,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January 2011.

Michig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MEDC). Core Communities,2010.

Michiga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enter(MMTC). Expor Tech:Jumpstart Your International Growth,2011.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Urban world:Mapping the Economic Power of Cities,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arch 2011.

UN-Habitat,“Urban Trends:Wealth of Cities,”in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March 2010.

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9 Revision,2010.

Brookings Institution,Global Metro Monitor:The Path to Economic Recovery,December 2010.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India’s Urban Awakening:Building Inclusive Cities,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April 2010.

Price Waterhouse Coopers,Cities of Opportunity,2010.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1-12),伦敦金融城政府网站。

瑞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彼得·邓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商务印书馆,2009。

吴心韬:《世行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测》,2012年1月19日,http://news.163.com/12/0119/00/7O3D62HO00014AED.html。

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 J: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ass:M IT Press.1999.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Building Global Competitive Cities:The Key to Latin American Growth”,McKinsey & Company,2011.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Latin American City Development Report,2012”,UN-HABITAT,2012.

Ann Forsyth,“Who Built Irvine?Private Planning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Urban Studis 39(2002).

Cameron,D.,An overview of the Irvine Company General Plan for the City of Irvine Staff(mimeograph),1979.

City of Irvine,City website,2012,http://www.cityo.rvine.org/about/demographics.asp.

Forsyth,A.,“Columbia,Irvine,and The Woodlands:Planning Lessons from Three US New Towns of the 1960s and 1970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8(2002).

The Irvine Company,Irvine General Plan.Irvine,OH:The Irvine Company,1970.

Orange County Planning Department,Staff Recommendations on the Land Use,Circulation and Housing Elements of the Central Section Irvine Ranch General Plan and the Proposed City of Irvine General Plan.For submission to the Orange County Planning Commission,December 17.UC Irvine Orange County Collection,1970.

Emilia Istrate,Alan Berube,Carey Anne Nadeau,Global Metro Monitor:Volatility,Growth,and Recovery 2011(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2012).

Alan Berube and Philipp Rode,Global Metro Monitor 2010(Washington and London: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2010).

Mark Muro,Jonathan Rothwell,and Devashree Saha,Sizing the Clean Economy:A National and Regional Green Jobs Assessment(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2011).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Key Indicators of the Labor Market 2011,2011.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Outlook 2011/2012(2011).

魏家雨等著《美国区域经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Economic Snapshot:A Summary of New York City’s Economy,”2009-02.

Central New York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Five-Year Strategic Plan:2012-2016,”2011-11.

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Manhattan Update:A Summary of Manhattan,”2010-03.

Bruce Katz,Growing the Economy from the Bottom Up(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11).

New York State,“New York State Consolidated Funding Application,”2012-01.

伦敦金融城政府: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第1~11期)。

吴心韬:《东交所和大交所正式宣布合并》,《中国证券报》2011年11月23日。

屠启宇主编《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闫彦明:《东亚地区金融中心崛起的趋势、动因与发展战略》,《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7期。

财政部预算司考察团:《美国、加拿大州(省)、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考察报告》,《财政研究》2010年第2期。

刘均胜、李淑娟:《国外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管与风险控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

白朝阳:《美国地方政府破产案屡创新高》,《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29期。

《世界幸福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http://worlddatabaseofhappiness.eur.nl/hap_cor/src_fp.php。

盖洛普咨询公司(The Gallup Or Ganization):《美国幸福城市调查年度报告》,2012年3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联合国:《World Happiness Report》,2012年3月。

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06~2012年。

王红霞:《城市密度与幸福:对中国172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待发表论文。

Ricky Burdett and Myfanwy Taylor,“Can Cities be Good for you?,”The Conference of Cities,Health and Wellbeing,Urban Age Hongkong,16-17,2011.

Ricky Burdett,Antoine Paccoud,“Measuring Metropolitan Well-being”,http://lsecities.net.

“Top 10 U.S.Cities for Well-Being”,http://www.gallup.com/poll/145913/City-Wellbeing-Tracking.aspx?ref=interactive.

London Ward Well-Being Scores-2012 edition,http://data.london.gov.uk/datastore/package/london-ward-well-being-scores.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o.2,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Xuejin Zuo,“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Cities”,Presentation at the conference of Cities,Health and Wellbeing,Urban Age Hongkong,Held by LSE,16-17.Nov.,2011.

广东省统计局:《2010年建设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

江苏卫视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幸福指数调查报告》,2009。

倪鹏飞:《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中宏保险与《理财周报》:《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2011。

Dolan P,Layard R and Metcalfe R.,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and Initial Investigation into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m the Opinion Survey,2011,http://www.ons.gov.uk/ons/dcp171776_244488.pdf.

GLA,Focus on London 2010:Income and Spending,http://data.London.gov.uk/documents/follo-income-rport.htm.

GLA,Focus on London 2010:Population and Migration,http.//data.London.gov.uk/datastorefiles/documents/Focus On London-Population And Migration.pdf.

Paul Dolan,London Scholl of Economics and Robert Metcalfe,University of Oxford,Comparing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Views about the Role They Should Play in Policy (London:Lucy Tinkler,2011).

ONS,Second Quarter of 2011,ONS Working and Workless Households,2011.

ONS,Supplementary Paper: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2011.

ONS Regional Trends 43,2011 Edition Release.

Jennifer,M.kidd,Mental Capital and Wellbeing: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in the 21 Century,(Uk:Foresight.2008).

Stiglitz,Sen and Fitoussi,Report by the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al and Social Progress,http://www.stiglitz-sen-fitoussi.fr/en/index.htm.

Child Poverty in Perspective:An Overview of Child Well-being in Rich Countries,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Lives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Economically Advanced Nations,Unicef Innocenti Research Centre,2007.

Steve Hodgkinson,Is Your City Smart Enough?Ovum Consulting,2011.

Profiting from Smart Meter Communications Networks:Alternative Revenue Theories and Cisco’s S+CC,January 2011,OI00034-005.

Mobile Applications in the UK Public Sector Post-CSR:Equipping Government’s Field Forces for Efficient Working,January 2011,OI00020-003.

2011 Trends to Watch: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T Trends of the Decade Has Barely Started,January 2011,OI00001-011.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为实现包括千年发展目标在内的国际商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施政与公共行政创新》,公共行政专家委员会第五届会议《进行施政和公共行政创新,以实现国际商定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发展目标》,纽约,2006年3月。

建太:《印度中小城镇综合发展计划的实施》,《城市规划通讯》2000年第5期。

UNESCO,Urban Policies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India.Printed in India,201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05687.htm),2012.01.04。

国际慢城网站(http://www.cittaslow.org/),2012.04.08。

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9期。

张明斗、杨霞:《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江淮论坛》2012年第2期。

张明斗、王雅莉:《慢城:低碳、宜居城市新模式》,《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3期。

朱晓清、甄峰:《慢城运动对国内城市宜居建设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9期。

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伦敦创意空间管理局官方网站,www.creativespaceagency.org.uk。

厉无畏、王振主编《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Alan Freeman,“London’s Creative Sector:2007 Update,” Working Paper 22,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City of Helsinki Urban Facts,The State of Helsinki Region 2009-European Comparisons,2009.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Regional Policy,State of European Cities,2007.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Regional Policy,Second State of European Cities Report,2010.

Rene Wintjets,Hugo Hollanders,The Regional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20,2005.

Paola Annoni,Kornelia Kozovska,EU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0,JR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2010.

京都府:《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京都府域)建设规划》,2008年8月。

京都府: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政府网,http://www.pref.kyoto.jp/bunkaga/4.html。

沈汉:《日本新建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市》,《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第2期。

邱华盛:《关西文化研究城》,《科学与社会》1995年第3期。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具有承受力的人类、具有复原能力的地球:值得选择的未来》,第六十六届会议。

鲍文:《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11期。

梁伟、冀永进、李海梅:《灾害事件对我国城乡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2011年第2期。

石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UNCSD Secretariat,“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Resilience Building”.RIO 2012 Issues Brief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1 Revision”,New York,2012.

本文资料来自于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的官方网站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Stockholm-by-theme/European-Green-Capital/,2012年1月20日。

Stockholm,European Green Capital 2010,European Commission,2010.

Stockholm-Application for 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City of Stockholm,2009.

The Expert Panel’s Evaluation Work & Fi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 2010 and 2011,European Commission,2009.

The Jury’s Conclusions for the 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 of 2010 and 2011,European Commission,2009.

Green Buildings in Stockholm,City of Stockholm,2010.

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Programme,City of Stockholm Executive Office,2010.

The City of Stockholm’s Climate Initiative,Environment Administration,City of Stockholm,2010.

付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

雷红鹏、庄贵阳、张楚:《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唐琦、曾刚:《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上海临港的选择——基于东京与波特兰案例》,《中国城市研究》2011年第2期。

蔡博峰:《东京市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经济》2011年(总)第96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2010。

The Climate Group,“Low-carbon Cit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http://www.the climategroup.org.cn/publications/2010-08-Low_Carbon_Cities-An_International_Perspective-en.pdf.

Kristine Kern,Harriet Bulkeley,“Cities,Europeanization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ransnational Municipal Networks”,Common Market Studies 47(2009).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的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付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The City of Portland and Multnomah County,Climate Action Plan 2009,http://www.portlandonline.com/bps/index.cfm?c=49989.

WWF,A Five-step-plan for A 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http://docbox.etsi.org/Workshop/2009/200911_GREENAGENDA/02Final%20policy%20paper%205-step-plan.pdf.

Gotelind Alber,Kristine Kern.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in Cities:Modes of Urban Climate Governance in Multi-level Systems,http://www.oecd.org/dataoecd/22/7/41449602.pdf.

Kristine Kern,Harriet Bulkeley,“Cities,Europeanization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ransnational Municipal Networks”,Common Market Studies 47(2009)

Steven Hammer.Capacity to Act: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Local Energy Planning and Program Implementation(Conference Paper),World Bank 5th Urban Research Symposium(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Marseilles,France,2009.

D.Llittle,The Future of Urban Mobility-Towards Networked,Multimodal Cities of 2050,2011.

2011 Urban Mobility Report,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2011.

Barnhart Cynthia,Bertsimas Dimitris,Caramanis Constantine,etal.,“Equitable and Efficient Coordination in Traffic Flow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Science 46(2012).

日本国土交通省政策研究所:《关于地区促进地区自行车使用的调查研究》,2012,http://www.mlit.go.jp/crd/tosiko/pt/kotsujittai.html#chukyo。

张航、万军:《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城市研究》2011年第9期。

日本国土交通省政策研究所:《日本都市交通计划调查》,2010,http://www.mlit.go.jp/crd/tosiko/pt/kotsujittai.html#chukyo。

本文资料来自于洛杉矶市政府的官方网站,http://cityplanning.lacity.org/,2012年8月23日。

Final Report,Recommended TDM Strategies & Actions for the City of Los Angele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City of Los Angeles,2011.

Maximizing Mobility in Los Angeles Study,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City of Los Angeles,2009.

新加坡政府网站(Singapore Government Official Portal Homepage,www.gov.sg),2012.05.12-2012.06.03。

陈向明、周振华:《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汤国风、陈世香:《服务与竞争: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启示》,《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李英江:《伦敦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世界城市社会建设研究系列之四》,北京社会建设网,http://www.bjshjs.gov.cn,2010-07-30。

田晓虹:《国际化大都市东京的社区治理》,社会学网,http://www.ccpg.org.cn,2010-10-15。

Saulny L.,“New York’s Top Dog?”The New York Times 1(2003).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Markets News,Sep.27,2005.

Susan Helper,Timothy Krueger,and Howard Wial1.,Locat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Trends in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2012-04.

Susan Helper,Timothy Krueger,and Howard Wial1.,Why Does Manufacturing Matter?Which Manufacturing Matters?A Policy Framework(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12).

Christina D.Romer.,“Do Manufacturers Need Special Treatment?”,New York Times 2012-2-4.

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Mayors.U.S.,Metro Economies:2012 Employment Forecast and the Impact of Export,2012-01.

赵中建编《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The Power of Place:A National Strategy for Building America’s 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2008.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ve Capacity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1.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The Power of Place 2.0:Power of Innovation,2010.

MORI BUILDING(日本森建筑集团内部印刷),2008。

MORI BUILDING CO.Ltd:《六本木新城》,设计新潮杂志社,2010。

刘兆鑫:《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及拓展目标和工具》,《城市问题》2010年第8期。

本文资料来自于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的官方网站,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Future-Stockholm/,2012年6月22日。

Stockholm City Council,Vision 2030-A Guide to the Future,2007.

Stockholm City Council,The Walkable City-Stockholm City Plan,2010.

《无锡Park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和主要做法》,无锡政府网站,http://www.wuxi.gov.cn/wxdk/201542.shtml,2012-05-06。

《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中国江苏网,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8/31/014364685.shtml,2012-06-02。

无锡高新区调研的一系列非成文性内部资料和访谈记录,2012-02-24~2012-05-29。

《2008~2012年西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

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宁越敏、李健:《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从全球生产系统角度的透视》,《中国城市研究》2006年第5期。

刘德学等:《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周志龙:《全球化、知识与区域》,詹氏书局,2002。

简 介: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在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收效甚微,同时房价过高、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多发等问题凸显,“城市病”不断恶化。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成为中国城市当前所面对的迫切问题。本年度报告将“新基准:理想城市的模样”作为研究主题,就是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的一次追寻和探索。以构建理想城市为目标,本报告提出理想城市...

作者: 倪鹏飞 侯庆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简 介:继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已经以智力要素为主导的第四次变革已经拉开序幕。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抓住第四次变革的机遇,藉智力之剑改造城市、升级产业,本书揭开其中的奥秘。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主持编撰的以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为主题的蓝皮书,突出专家观点、学术视野及部门的实践经验,是推进学术积累和智库建设的重要平台。书中重点分析了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从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外经济合作、文化对外开放、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国际资源利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

作者: 朱名宏 杜家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简 介:继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已经以智力要素为主导的第四次变革已经拉开序幕。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抓住第四次变革的机遇,藉智力之剑改造城市、升级产业,本书揭开其中的奥秘。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4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系统探讨了2015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城市综合发展、产业、科技、区域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者: 尹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