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412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图书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China

SSAPID:101-9188-0932-06
ISBN:7-80190-995-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设计研究题目,特别抓住现实农村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农村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政策保障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作 者: 李小云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相关链接

 出版者的话

 编后记

 绪论

  第1章 新农村建设的国内历史沿革和国际经验

   (一)我国历史上的农村建设经验

    1.中央政府的农村建设

     (1)抗战前夕合作运动的发展(1926~1937年)

     (2)抗战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1937~1945年)

    2.地方政府主持下的农村建设

     (1)东北方面的农村改革实践

      ①土地丈放政策的及时开展

      ②鼓励移民活动,制定移民政策

      ③制度与组织上对农业发展的保障

     (2)阎锡山的山西农村建设

     (3)新桂系的民团建设

    3.地方当局支持下的新乡村建设

     (1)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①乡村建设运动

      ②乡村建设理论

     (2)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

     (3)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经验

     (4)其他乡村建设的事例与经验

    4.经验与评价

     (1)对于中央政府农村建设的评价

     (2)对于地方政府农村建设的评价

     (3)对于新乡村建设实验的评价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

    1.台湾农业的背景知识与发展阶段

    2.台湾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对策与效果体现

     (1)主要的农业政策、措施与方案

      ①加速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9项内容)——变“压挤”为“平衡”

      ②农业发展条例——由“政策”上升到“法制”

      ③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综合发展的目标

      ④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农业持续增长,安定农村社会,增进农民福利

      ⑤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保持收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

      ⑥“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

      ⑦“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2001)

     (2)农业政策的效果体现

      ①土地改革

      ②技术改造

      ③出口赚汇

      ④农业经营模式

      ⑤农业部门和农民组织

      ⑥农业产业结构

    3.在农民保护与农村建设方面的理念与措施

     (1)农民保护

     (2)农村建设

    4.经验与评价

   (三)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1.韩国经验

     (1)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背景

     (2)韩国新农村运动概况

     (3)韩国新农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②扩散阶段(1974~1976年)

      ③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④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⑤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4)韩国新农村运动遇到的问题

    2.日本经验

     (1)日本农村建设的过程

     (2)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作用

     (3)日本农村建设的特点与新措施

    3.美国的现代农业发展

     (1)完善的农业立法

     (2)发达的农业教育

     (3)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

     (4)充分的市场机制

     (5)运用高新技术

     (6)环保、资源和社区开发

    4.启示与经验

     (1)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的启示

     (2)来自其他国家的启示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根据地建设

    1.发动土地革命,变革农村土地制度

    2.开展经济建设,积累农村工作经验

   (二)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

   (三)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

    1.农业合作化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生机与活力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与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农村建设方案提出的背景差异

    1.1949年之前的农村建设背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农村建设背景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1.基础设施建设

    2.公共事业的健全与发展

    3.农村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5.乡村文化建设

    6.其他方面

   (四)总结

 第一篇 生产发展

  第4章 生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

    2.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依靠技术进步和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二)协调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关系

    1.保护和集约利用耕地资源

    2.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3.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面源污染加剧

    4.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农业公共卫生安全

    1.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2.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卫生安全

   (四)拓展农业产业领域和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2.壮大现代食品制造及生物制药产业

    3.培育生物质能产业

  第5章 现代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建设

   (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1.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3.国际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政策和推广政策

     (1)建设科学、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2)强有力的农业保护和农业科技支持力度

     (3)注重立法保障农业科技进步

     (4)“农科教”有机结合,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使农业科技能够让每个农民/企业获利

     (5)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6)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

     (7)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8)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二)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1.农村生产、生态、环境、产业等方面的技术需求

    2.新农村对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需求

    3.新农民对提高科技素质的需求

    4.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科技差异化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战略思考

    1.科技创新战略

    2.科技服务战略

    3.科技入户战略

    4.科技培训战略

   (四)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对策

    1.加强重点科技领域的突破

     (1)育种技术有新突破,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食品安全技术取得新突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农田基本建设关键技术有突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有突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农业高技术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加快重点服务模式的建立

     (1)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创新服务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

     (4)完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的政策引导服务

     (5)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服务

    3.协调区域科技均衡发展

  第6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研究

   (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战略选择失当

    2.投资严重不足

    3.总体效益不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建设新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对策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深化改革,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3.机制创新,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4.部门协调,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5.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

 第二篇 生活宽裕

  第7章 生活宽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我国农民人均资源禀赋的困乏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根本制约因素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基本情况

    3.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方式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1.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2.农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3.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4.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5.城市用工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6.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四)多重约束下的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行为

   (五)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1.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尽快消除城乡分割体制的滞后影响,加速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2.在城市建立过渡性福利住房支持体系

    3.建立与城市市民接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4.建立城乡人口转移的教育支持体系

    5.尽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6.建立农民土地权利的变现机制

  第8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结构调整概述

   (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三)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

    1.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2.背后的原因

    3.农业结构调整难在何处

   (四)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措施

    1.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4.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力资本投入

  第9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消费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状况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居住支出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

     (3)文教、交通、医疗三类的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

    2.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状况对比

    3.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状况对比

    4.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对比

    5.农民与牧民之间消费状况的对比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

    2.价格水平

    3.消费环境

    4.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5.传统的消费观念

    6.平均消费倾向

    7.受教育程度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收入预期,使农村居民有能力、有意愿消费

     (1)以“开源”的方式增加农民的农业和非农业性收入

     (2)以“节流”的方式来实现农民增收

    2.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体系,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3.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调控

    4.抓准消费市场增长点,采取“差异化”措施来刺激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

  第10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增收

   (一)农民收入变化及其特征

    1.农民收入绝对水平低

    2.农民收入呈阶段性波动增长,增长速度缓慢

    3.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增长成了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

    5.农民收入地区差距明显

    6.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成因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

    2.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

    3.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4.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

    5.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不健全的土地征用制度

    6.二元分割的财政体制

    7.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三)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

    1.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民增收的思路

   (四)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

    1.加快城镇化进程,保障农民劳动力要素的充分就业

    2.完善市场与农民组织政策,增强农民劳动力要素在市场中获取报酬的能力

    3.改革二元分割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保障农民劳动力要素获取报酬的权利

    4.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培育农民劳动力要素获得报酬的能力

    5.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要素的经营权与收益权

    6.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民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积累与投资能力

    7.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简称《农业法》),不断增加农业总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能力

    8.改革农业税收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农业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

    9.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福利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 乡风文明

  第11章 社区法治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农村立法的基本概况

    1.农业农村立法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2.农业农村立法的主要特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立

    2.《农业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立法的法律实践

   (三)村民自治制度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福利制度

     (1)“五保”供养制度

     (2)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民权益保护

    1.农民法律意识

    2.农民权益保护

     (1)构建农民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2)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3)外出务工农民权益保护

   (六)完善农村法治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2章 新农村信息传播体系建设

   (一)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现状

    1.面向农村的信息传播体系

    2.不同收入类型农户接触信息传播渠道偏好

    3.不同信息传播渠道的传播效果

     (1)传播农业政策信息的效果

      ①电子媒介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的接受程度

      ②纸质媒介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的接受程度

      ③组织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的接受程度

     (2)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效果

      ①人际传播渠道传播科技的效果好于大众传播媒介

      ②电子媒介传播有关农业科技信息针对性不强

      ③不同收入地区不同收入类型农户对待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较大差异

   (二)农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大众传播中的服务问题

     (1)忽视了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居民的现实需要

     (2)忽视了处于信息传播终端的农民受众的话语权

    2.组织传播中的服务问题

     (1)各级政府组织部门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缺乏协调管理

     (2)基层政府信息服务部门在信息服务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3)忽视村喇叭传播有效信息的作用

   (三)新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

    1.农村信息传播的主体是农民

    2.构建“自下而上”的农村信息传播体系

     (1)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公益化信息传播体系

      ①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②需要注意的问题

     (2)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科技信息传播体系

      ①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②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以各种民间信息中介为主体的专门化信息传播体系

      ①该体系的突出特点

      ②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13章 乡规民约与新农村秩序和谐建设

   (一)引言

   (二)乡规民约与自发秩序

   (三)调解与社会和谐

   (四)真正发挥“自下而上”轨道的运营能力

   (五)结语

  第14章 农村社群文化组织的发育与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社群文化组织的发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在未来的中长期,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已不成问题,但是农民的增收空间是有限的

    2.与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农民增收难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支出的压力快速增长;农民还面临着生产、生活公共空间缺乏和公共产品难以提供的困境

    3.以发育农村社群文化组织的方式,为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提供组织载体和平台,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思路

   (二)农村社群文化组织之一——老年人协会

    1.老年人协会是村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

     (1)村庄外部资金的注入

     (2)制度设计

    2.关于老年人协会的工作成效

     (1)开展文娱活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快

     (2)为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和精神慰藉

     (3)调解矛盾

     (4)对不孝行为进行威慑和批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5)老年人协会尽可能地争取一些经济收益

     (6)改善村的卫生条件

   (三)农村社群文化组织之二——农民文艺队

    1.发育农民文艺队时,借助既有的宗教、亲族、体制、经济能人等村庄资源,这是以较低成本发育农民文艺队的一条很重要的成功经验

    2.农民文艺队在使农村走出文化困境、创造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公共舆论氛围、建设良好的村风村貌方面,作用很大

    3.农民文艺队对合作经济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第15章 构筑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

   (一)构筑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和项目尚待改进

    1.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关于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3.关于社会救助

    4.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缺位”问题

   (三)关于我国农村社会安全网的构想及对策建议

    1.关于指导思想

    2.关于制度建设和投入

    3.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组织建设

 第四篇 村容整洁

  第16章 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

   (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2.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

     (2)农村工业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导致人居环境污染严重

     (3)农村基础设施差,人居环境质量低下

     (4)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受损

     (5)农村传统文化丧失

   (二)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农村人居环境

     (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型农村人居环境

     (3)保护传统文化,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

    2.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的原则

     (1)符合城乡经济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

     (2)协调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与土地整理间的关系

     (3)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改造相结合

     (4)基于经济水平建设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内容

    1.农村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

     (1)农村景观定位和整合

     (2)绿化景观建设

     (3)农村环境整治

     (4)社交空间和公共设施、场所建设

    2.保护乡土建筑和文化景观

    3.社区(居民点)设计

     (1)住宅集约化

     (2)适度提高住房容积率

     (3)提高和谐性,防治边缘化

     (4)体现和谐与多样化

    4.农村建筑物设计

     (1)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能源消耗

     (2)设计街道和建筑方位

     (3)利用环保、可循环利用和低耗能建筑材料

     (4)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加强自然通风

     (5)多功能房间设计、建设

   (四)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对策

    1.制定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发展战略与指标体系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构建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规划与实施体系

    4.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景观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教育

    6.多渠道筹集资金

    7.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8.重视人居环境建设信访,促进农村社会安定

  第17章 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

   (一)概论

    1.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能源利用现状

     (2)农村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①农业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低

      ②农村生活用能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③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乡镇企业中仍普遍存在,污染严重

      ④传统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⑤能源粗放低效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

      ⑥资金投入和保护政策力度不够,使农村能源产业走向市场举步维艰,影响了农村能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农村能源工程建设

    3.新能源工程建设

   (二)生物质能

    1.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2)有助于缓解能源短缺形势

     (3)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直接燃烧

     (2)沿气技术

     (3)气化技术

     (4)压缩成型技术

     (5)生物液体燃料

    3.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

   (三)小水电

    1.小水电的作用

    2.小水电利用现状

    3.我国开发小水电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4.小水电开发的远景展望

   (四)太阳能

    1.太阳能: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2.太阳能利用概况

    3.太阳能利用的方式与途径

     (1)光—热转换

     (2)光—电转换

     (3)光—化学转换

   (五)地热能

    1.地热能概况

    2.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

     (1)地热能直接利用

     (2)地热发电

    3.发展前景

   (六)风能

    1.发展风能的潜力

    2.风能利用的历史

    3.中国风电场开发现状

    4.我国风力发电前景

   (七)节能

    1.节能——“第五能源”

    2.节能技术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第18章 农村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发展

   (一)农村清洁生产的发展背景和意义

    (1)农药,化肥,农膜残留物,农机用的机柴油残留,重金属,食品、祠料添加剂,以及土壤、水体、空气、食物产品和食物链中的其他污染物带来的人类健康危害

    (2)集约化动物饲养,粪肥撒播、流失和挥发,造成空气污染、蚊虫大量繁殖、病菌传播及农业污染等

    (3)土壤、牧场、林地、湿地等农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引起的资源枯竭及不可持续利用等

   (二)农村清洁生产的定义和内涵

   (三)国内外农村清洁生产的发展状况

    1.美国

    2.欧盟国家

    3.日本

    4.中国的现状

   (四)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与农村清洁生产

    1.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全程监测要求的真正落实

   (五)农业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

    (1)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2)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3)体制不完善,组织管理存在不足

    (4)亟待开拓市场

    (5)思想认识不到位,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6)缺乏必需的政策扶持,投入机制不健全

   (六)我国农村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法规及政策建议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有关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3.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1)保证监督性政策法规的制定

     (2)管理引导性政策法规的制定

     (3)组织协调性政策法规的制定

      ①修改完善《农业法》,制定与农业相关的资源环境和有关生态类食品法规

      ②启动生态补偿政策,强力支持全面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

      ③健全农业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④增加绿色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水平

      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能力

      ⑥加大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宣传力度,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观念

  第19章 农牧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一)概述

    1.农牧业废物的产生量

    2.农牧业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2)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3.农牧业废物的特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农作物秸秆的性质

     (2)畜禽粪的性质

     (3)畜禽粪便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4.废物的污染控制途径与技术政策

     (1)废物的污染控制途径

      ①完善和改造生产工艺

      ②发展物质循环工艺

      ③进行综合利用

      ④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

     (2)控制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有机废物堆肥化与有机一无机复混肥生产

    1.堆肥化处理

     (1)堆肥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①高温堆肥

      ②厌氧堆肥

     (2)堆肥工艺程序

     (3)堆肥的影响因素

     (4)堆肥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

      ①堆肥工艺参数

      ②堆肥质量标准

    2.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

     (1)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的理论基础

      ①土壤肥力条件

      ②作物吸收利用养分的特点

     (2)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的种类

      ①通用复混肥配方

      ②专用复混肥配方

     (3)复混肥生产实例

   (三)农牧业废物的饲料利用

    1.秸秆饲料的加工

     (1)微生物处理及单细胞蛋白饲料

     (2)青贮饲料

     (3)秸秆碱化

    2.鸡粪再生饲料的加工

 第五篇 管理民主

  第20章 新农村建设与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研究

   (一)当前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还是村级自治组织

   (三)发展村民自治,促进村级组织治理能力

  第21章 农村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经费问题

     (2)师资问题

     (3)辍学及失学问题

    2.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招生难

     (2)经费不足,条件不足,师资不足

     (3)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3.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二)中国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与契机

   (三)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1.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乡村教育实验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教育实验

    3.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4.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四)乡村教育运动的当代回响

    1.山西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

    2.温铁军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五)农村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1)农村基础教育方面

    (2)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方面

    (3)倡导农村社区教育

    (4)强调调查研究与试点工作

  第22章 农民组织发展及参与式规划

   (一)现实与思考

   (二)发展规划的战略转移

   (三)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

    1.概念

    2.起源

    3.包含的领域

    4.基本出发点

    5.理论过程和操作步骤

    6.规划师的作用和职能

   (四)社区发展中参与的内涵

  第23章 新农村政权建设

   (一)乡镇党委建设

    1.完善乡镇党委党内民主

    2.理顺乡镇党政关系

   (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建设

   (三)乡镇人民政府建设

    1.合理定位职能

    2.深化机构改革

    3.实现管理民主化

 第六篇 政策保障

  第24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源

    1.来自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力

    2.来自农民非农化的动力

    3.来自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组织的动力

   (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力表现

    1.没有完成农民与土地的彻底结合

    2.限制了土地流转

    3.限制了农民流动

    4.限制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成熟

   (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

    1.还农民以完整的土地产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符合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方向,代表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趋势

    3.把农地的权利还给农民,改革成本最小,最容易为农民所接受

  第25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保障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保障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流向与供给渠道

    2.“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3.“金融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保障问题的对策

    1.“财政支农”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明确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认清财政和农业相互依存的关系

     (2)构建多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增加农业投入

     (3)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方向

     (4)健全机制,强化财政管理与监督

    2.“金融支农”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3)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3.积极探索其他资金支农制度模式

  第26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物品财政问题研究

   (一)前言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困境

    1.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暴露了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1)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的影响

    3.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三)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体制政策思路

    1.政策思路

     (1)明确政府财政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

     (2)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

     (3)加强转移支付力度

    2.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

    3.加快政府决策向立法程序推进的步伐

  第27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政策过程

   (一)政策与政策过程

    1.政策的含义

    2.政策的基本功能

    3.政策过程

   (二)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政策过程的必要性

   (三)政府政策过程的内容

    1.政府政策的制定

     (1)政府政策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2)政府政策制定的程序

     (3)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因素

     (4)政府政策合法化

    2.政府政策执行

     (1)政府政策执行的含义

     (2)政府政策执行的原则

     (3)政府政策执行的程序

     (4)政府政策执行的手段

     (5)政府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3.政策评估

     (1)政策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2)政策评估的类型

     (3)政策评估的步骤

 代序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书结合“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设计研究题目,特别抓住现实农村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政策保障等六大方面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是一本融研究性和政策性于一体的文集。

曹俊杰、刘国华:《发展现代农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陈春英:《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城乡建设》2005年第10期。

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2005。

侯石安:《日本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新举措》,《云南农业》2002年第7期。

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刘重来:《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模式研究》,1997年4月14日刘重来的开题报告(网络资料)。

毛英萍:《略论民国时期东北的农业经济政策》,《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农业发展条例》,《电子六法全书》,http://www.6law.idv.tw,2005。

任小燕、刘一皋:《阎锡山农村改造主张评述》,《沧桑》1994年第2期。

孙成钢:《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43期。

《台湾农业发展过程及生产结构》,中国网:《台湾百科》专题,2005。

项英辉、李荣彬:《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概况和启示》,《农业经济》1997年第3期。

谢泳:《八十年前的山西村政建设》,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网:http://www.ccrs.org.cn,2005。

“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探讨会记录,2005。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新华社信息中心。

杨乃良:《民国时期新桂系村治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杨雅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5。

张宪文:《对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周振东:《美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启示》,《乡镇经济》1999年第1期。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董辅扔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牛若峰、李成贵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村50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

汪志强:《新中国土地改革对构建政治新秩序的影响》《长江论坛》2004年第6期。

王文:《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武力、郑有贵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谢春涛:《大跃进狂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南京,1934。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周志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陈锡文在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后农业税时代的第三次“新农村革命”》,http://www.sxnw.gov.cn/nyxx/nyxw/news_disp.asp?id=8338&tblname=nyxw,2005。

黄庭满、方烨:《中国农村发展第三次大调整》,《经济观察报》,转引自:http://www.agri.gov.cn/jjps/120051026_482002.htm,2005。

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1915.html,200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研讨会会议记录,2005。主办单位:农民日报社;与会发言人员包括:郑新立、李炳坤、潘盛州、马晓河、叶兴庆、陈晓华、孙立平等。

温铁军:《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728,2005。

“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探讨会记录,2005。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新华社信息中心;与会发言人员包括:温铁军、张红宇、张晓山、贺雪峰、程漱兰、吴敬学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05。

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

程琳利:《西部农村的科技进步与农村市场》,《中国西部科技》2003年第2期。

杜青林:《为什么要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济日报》2004年12月14日。

高旺盛:《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农业部软课题,2005a。

高旺盛:《“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农业协调持续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报告》,2005b。

龚继红、钟淑宝、孙剑:《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3期。

顾洪如:《日本农业生产标准化》,《世界农业》2000年第7期。

郭庆芳、滕华勇:《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合作经济机制分析及其启示》,《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第2期。

何训坤:《关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管理世界》1996年第2期。

揭新华:《中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较与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李剑富、郭金丰:《农民素质现状及其特征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6期。

李学勇:《加速农业生物技术跨越式发展,切实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年第1期。

梁荣:《利用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困境与出路》,《南方农村》2005年第3期。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刘志民、郭霞、倪浩:《国外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框架与政策法规探析》,《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4期。

刘志扬:《农业产业化经营贵在系统创新——与美国进行比较与借鉴的启示》,《调研世界》2002年第8期。

路艳娇:《论农村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素质能力建设》,《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第1期。

欧阳晓光:《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浅析之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和运行机制》,《中国农村科技》2005年第2期。

彭元、吴立伟:《韩国及日本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世界农业》2005年第9期。

石元春等:《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专题研究报告》,2005。

王超:《韩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年第10期。

王国升:《区域农村发展差距趋势与成因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王慧军:《韩国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借鉴》,《科技成果纵横》1997年第5期。

辛贤、毛学峰、罗万纯:《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9期。

袁毅:《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张玥、于培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保护对策》,《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张宝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2003年第9期。

张宝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年第1期。

张宝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谋划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求实》2005年第5期。

章玲:《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经济》2001第5期。

郑南曙:《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3期。

李远华、倪文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第7期。

罗兴佐、刘书文:《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年第6期。

孙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业经济》2002年第4期。

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翟浩辉:《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作》,《中国水利》2005年第1期。

张春园:《将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战略性的大事来抓》,《中国水利》2005年第3期。

Seeborg Michael C.,Zhenhu Jin,Yiping Zhu,“The New Rural-urban labor Mobility in China:Causes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Vol.29,2000,pp.39~56.

Todaro 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9,1969(3),pp.138~148.

白南生、宋洪远等:《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董文柱:《中国的城市化:进展、问题与对策》,《学术探索》2005年第9期。

冯宪:《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12期。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农民收入调查与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李金昌、杨松等:《农民进城心态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李文溥、陈永杰:《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5期。

卢向虎:《城乡差距到底差在哪里?》,《调研世界》2004第12期。

卢向虎:《制度是如何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调研世界》2005年第6期。

卢向虎、张正河:《我国城乡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卢向虎等:《农村人口向城镇“永久性”转移规模的测算》,《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第4期。

宋健:《中国人口总体状况分析》,《人口研究》2005第5期。

肖金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

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朱启臻:《进城农民对土地态度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3期。

陈锡文:《当前农业的中心任务是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陈锡文、杜鹰、唐仁建、宋洪远:《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程国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中国农业科学》2001年第34期。

杜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杜青林主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范新成:《WTO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与对策研究》,《财贸经济》2003年第2期。

顾仲阳:《年终农村经济述评:农业结构调整迈新步》,《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8日。

韩俊:《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么建?》,《经济日报》2005年12月7日。

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3期。

李力:《访经济学家韩俊: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么建》,《经济日报》2005年12月7日。

李兴稼:《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政策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任贵清:《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2期。

孙鲁威、施维:《优势农产品国际市场显实力》,《农民日报》2005年12月9日。

唐仁健:《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作》,《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王世玲:《公共财政将向农村倾斜》,《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9月28日。

王征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在何处》,《中国农村科技》2004年第2期。

杨瑞珍等:《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年第2期。

张红宇:《加入WTO与中国农业政策调整》,《中国农业科学》2001年第34期。

张晓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论坛》2005年第10期。

邓小刚:《京郊农户消费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1999。

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杜鹰:《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20日。

樊丽淑、杨义群等:《农村居民收入及其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8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消费处:《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6期。

胡宝娣、梅洪常:《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1期。

王青:《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王伟婉:《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张艳华等:《内蒙古农户与牧户消费需求比较》,《内蒙古财经学报》2005年第2期。

张云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师》2005年第3期。

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黄小舟、王红玲:《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冷淑莲、江野军、冷崇总:《改革以来农民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2005年第9期。

李芳:《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三大制度因素及其变革设想》,《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马彦丽、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促进农民增收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蒲文彬:《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中的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许经勇:《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创新措施》,《攀登》2004年第4期。

张车伟、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1期。

张红宇:《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和政府行为》,《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包俊洪、吴治平:《乡村选举中的“两票制”》,红旗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载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学习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一)》,中国网,2005年6月。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

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2004年上半年),http://www.stats.gov.cn;http://www.jschina.com.cn,2004年8月17日。

刘金龙、叶敬忠等:《参与、组织、发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陆学艺:《要重新认识农民问题》,《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2003: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Hauf,Kandice,1996,“The Community Covenant in Sixteenth Century Ji’an Prefecture,Jiangxi,”Late Imperial China,Vol.17,No.2(December):1~50.

曹国庆:《明代乡约研究》,《文史》1999年第一辑。

费孝通:《乡土重建》,观察社,1948。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群言出版社,1999。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1985。

林耀华:《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社会学界》第9卷,1936。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沙莲香等:《中国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新华出版社,2001。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

徐秀丽、俞可平:《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部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载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部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贺雪峰:《如何进行乡村建设》,《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1期。

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http://www.snzg.net/,2005。

谭同学:《乡村建设的三种主张与农村社会发展导向》,载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编《三农中国》(总第6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王习明:《中国农村的NGO与乡村治理》,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葛延风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中国发展评论》2005年增刊1期。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

李小云等:《2003~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和返贫困情况》,《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迎生:《论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现阶段的政策选择》,《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1日。

尚晓媛:《中国社会安全网的现状及政策选择》,《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唐钧:《最后的安全网》,《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童星、赵海林:《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2期。

张大勇等:《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途径仍需探索——胶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制度运行困境的观察和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全球最高》,《经济参考报》,中国网,2005年9月5日。

《中国赤贫人口首次不降反升专家称政府应当反思》,《商务周刊》,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8月18日。

朱玲:《试论社会安全网》,《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左停、徐秀丽、齐顾波:《构筑农村社会安全网:缓解农村贫困的战略性制度创新》,《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中国网,2005年5月2日。

Arendt,R.G.,1994,Rural by Design:Maintaining Small Town Character. American Planning Assn.

Gale,R.P.and S.M.Cordray,1994,“Making Sense of Sustainability:Nine Answers to‘What Should be Sustained?’”,Rural Sociology 59(2):311~332.

Liu,Jianguo,Taylor,W.W.,2002,Integrating Landscape Ecology into Nature Resource Mangamgnemt.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Nassauer,Joan I.,1997,Placing Nature: Culture and Landscape Ecology.Island Press.

Steiner,F.,1991,Chapter One:The Living Landscape: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New York:Mcgraw-Hill,Inc.

陈亚萍、张晓利:《浅谈中小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洪嘉华:《农村污水处理和处置方案初探》,《给水排水》2004年第7期。

黄海峰、陈超、李双杰:《拯救我们的农村生态环境》,《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10期。

姜志德、唐学玉:《小康生态村建设的思考》,《乡镇经济》2005年第7期。

金虹等:《北方乡村生态屋设计实践》,《建筑学报》2005年第9期。

金致远、郭淑阁:《乡村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第2期。

李建平、孙保营:《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乡村建设的思考》,《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中国园林》2002年第5期。

刘冠生:《论我国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问题》,《鲁行经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生态环境》2004年第3期。

刘学军:《居住景观基本特征探析》,《山西建筑》2003年第1期。

蒙睿、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2003年第1期。

韦波:《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农村改厕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意义》,《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4期。

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10期。

宇振荣、谷卫彬、胡敦孝:《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科学》2000年第2期。

宇振荣、邱建军、王建武:《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和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宇振荣、辛德惠:《土地利用系统规划和设计方法探讨》,《自然资源学报》1994年第2期。

员小林:《强化农村住宅用地管理初探》,《甘肃农业》2004年第9期。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6期。

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赵之枫:《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构想》,《生态经济》2001年第5期。

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2期。

常介田、雷清泉、姬长新:《北方“四位一体”农村能源模式及效益》,中国三农网,http://www.nnn.net.cn,2005年10月17日。

陈文七:《国内外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前景》,《太阳能》1996年第2期。

陈文七:《风力发电的概况与建议》,《中国能源》1996年第9期。

戴林、李子奈:《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及可推广性评价方法探讨》,《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第3期。

方升佐:《关于加速发展我国生物质能源的思考》,《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方行明:《生物能源与农村产业革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高菊荣:《光明使者:风》,《大自然探索》2002年第4期。

海铁权:《环保能源——太阳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韩可琦、王玉凌:《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黄飞:《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农村能源》2002年2期。

黄毅诚:《21世纪我国的能源战略》,《中国电力》2000年第9期。

惠子厚:《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前景》,《电工电能新技术》1994年第2期。

姜正才:《太阳能及其利用》,《铁道知识》1997年第2期。

李京京:《中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第2期。

李景明:《生物质能现状与发展》,《知识就是力量》2005年第11期。

李岭梅、贾克:《浅谈我国风能利用状况》,《应用能源技术》2004年第4期。

李美华、俞国胜:《生物质燃料成型技术研究现状》,《木材加工机械》2005年第2期。

李申生:《太阳能的特点》,《太阳能》2003年第5期。

李书先:《关于开展农村能源生态经济研究的探索》,《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年第3期。

李振邦:《展望21世纪风能的利用与发展》,《运筹与管理》2002年第12期。

刘宇刚:《关于利用生物质能技术的思考》,《佳木斯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马驰、胡应得、梅成效:《加快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探讨和建议》,《研究与探讨》2004年第1期。

马佐群:《发展小水电符合我国国情》,《农电管理》2002年第8期。

农业部教育司:《2005年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思路和重点》,《政策与管理》2005年第1期。

齐丽丽:《国际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展望》,《辽宁气象》2003年第4期。

施鹏飞:《21世纪风力发电前景》,《中国电力》2000年第9期。

司士荣:《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综述》,《太阳能》1998年第2期。

孙晓仁、孙怡玲:《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10个趋势》,《科技导报》2004年第5期。

孙振钧:《中国生物质产业发展取向》,《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第5期。

田宜水:《试论农村能源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与探讨》2005年第1期。

汪集、刘时彬、朱化周:《21世纪中国地热能发展战略》,《中国电力》2000年第9期。

王庆一:《可再生能源现状、前景与政策》,《中国电力》2002年第1期。

王庆一:《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中国煤炭》2005年第2期。

王庆一:《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续完)》,《中国煤炭》2005年第3期。

吴欧密:《浅谈我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发展对策》,《特区经济》2005年第8期。

吴振祥、樊秀峰、简文彬:《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景分析》,《新能源》2002年2期。

郗小林、冀星、张正敏等:《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浅析》,《中国能源》2001年第2期。

谢军、吴创之、阴秀丽等:《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应用前景》,《上海电力》2005年第1期。

辛欣:《生物质能——未来全球能源的新亮点》,《节能与环保》2005年第10期。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中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与生物质能开发》,《资源科学》2005年第1期。

杨艳、卢滇楠、李春等:《面向21世纪的生物能源》,《化工进展》2002年第5期。

杨雄年、冯永忠、任广鑫等:《中国能源供需特点及对策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杨增外:《大力发展沼气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经济》2001年第12期。

易跃春:《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国际电力》2004年第5期。

余宗焕:《我国风力发电现状与趋势》,《农村电气化》1999年第1期。

翟辅东:《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第1期。

张杰:《地热能的利用》,《农村电工》2004年第10期。

中国新能源网,http://www.newenergy.org.cn。

周金昭:《发展我国小水电问题的探讨》,《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年第3期。

朱洪波、张俊杰、霍福鹏:《新型能源——风力发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4年第3期。

訾琨、施卫省:《农村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2002年第5期。

陈大夫、孙宗耀:《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2001年第9期。

梁世夫:《农产品清洁生产分析》,《经济师》2003年第4期。

林灿铃:《刍议农业清洁生产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第1期。

张永春、孙丽、李庆康、辛红霞:《试论农业的清洁生产及其施肥技术》,《江苏农业科学》2003年第2期。

周泽江、杨永岗等编《中国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研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2003年第11期。

Ciavatta C.,M.Govi,L.Pasotti & P.Sequi,1993,“Changes in Organic Matter During Stabilization of Compost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s,”Bioresource Technology,43:141~145.

Emeteio I.J.,and Victor P.G.,1991,Composting of Domestic Refuse and Sewage Sludge.I.Evolution of Temperature,pH,C/N Ratio and CationExchange Capacit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6:45~60.

Garcia C.,Hernandez T.,Costa F.and Ayuso M.,1992,Evaluation of the Maturity of Municipal Waste Compost Using Simple Chemical Parameters.Commun.Soil Sci.PlantAnal.,23(13&14):1501~1512.

Garcia C.,Hernandez T.,Costa F.and Polo A.,1991,“Humic Substances in Composted Sewage Sludge,”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9:189~194.

Harrison E.Z.,and T.L.Richard,1992,“Issues in Risk Assessment of Compost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PublicHealth,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Biomass Bioenergy,3:127~143.

Riffaldi,R.,Levi-Minzi R.,Pera A.and Bertoldi de M.,1986,“Evaluation of Compost Maturity by Means of Chemical and Microbial Analyses,”Waste Management and Research,4:387~396.

Viel,M.,Sayag,D.& Ander,L.,1986,“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Wastes Management Through in-vessel Composting,”In Bertoldi M.de,Ferranti M.P.,L’hermite P.,& Zucconi F.(eds.),Compost:Production,Quality and Use,Elseier Applied Science,London and NewYork,pp.230~237.

Zucconi F.,Bertholdi de M.,1987,“Compost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t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In Bertodi de M.(ed.),Compost:ProductionQuality and Use,pp.30~50,Elsevier Applied Science,London.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蔡建成:《堆肥工程与堆肥工厂》,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贾晓葵:《有机废物的农业利用》,《农业环境保护》1992年第10期。

李国学:《高温堆肥和沤肥碳、氮转化和杀灭病原菌的比较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李国学:《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与利用研究进展》,载张福锁等主编《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李国学、张福锁主编《固体废物堆肥化与有机复混肥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李顺鹏主编《环境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柳萍、王建龙:《乳清生物转化与废物资源化》,《中国乳品工业》1996年第2期。

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任南琪、王爱杰等:《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孙忠慧、解明宝:《农作物秸杆饲料的加工技术》,《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杨慧芬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赵由才主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赵由才主编《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Ghazala Mansuri,and Vijayendra Rao,2004,“Community-Based(and Driven)Development:A Critical Review,”Working Paper,No.3209.

郭飞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央集权制》,《中国研究》2002年第9期。

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中国社会学2005年会论文。

景跃进:《村民自治、两委关系以及中国政治转型》,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学术研讨会记录,2005年4月29日。

马宝成:《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马启智:《必须从制度和体制入手解决三农问题》,人民网,2003年3月17日。

王金红:《村民自治与广东农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1期。

徐勇:《1990年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天桥:《后以农养政时代的乡村治理》,人民网,2005年10月21日。

张志英:《“乡政村治”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势》,《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04。

Parsons Talcott,1937,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New York:McGraw.

Parsons Talcott,1951,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Parsons Talcott,1959,The School Classasa Social System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Harvard: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XXIX.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郭炳德:《我国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成人教育》1999年第5期。

胡国枢:《前元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前前后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8月中旬刊。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96。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读书》2002年第2期。

马建斌:《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马球帆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

潘力树:《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2003年12月。

申端锋:《对新农村建设诸问题的整体思考》,《三农中国》,Http://www.snzg.net,2005年12月3日。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3册),商务印书馆,1943。

孙立平:《大学生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少了》,《三农中国》2005年8月。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

王如才、李德恩:《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第4期。

熊春文:《身份社会的“终结”——对中国人权建设的一种社会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许汉三编《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

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袁桂林:《农村教育调查研究三题》,《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张永民、冯云生、沈白榆:《探索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之路——关于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的调研报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网,http://www.taoxingzhi.org,2003年3月6日。

《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应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http://www.xlnhuanet.com,2005年3月4日。

周济:《中国教育部长周济解读“十一五”时期教育三任务》,中国新闻网,2005。

Jenssen B.,1998,Planning as a Dialogue,Spring Research Series,University of Dortmund,Germany.

Ploeg J.D.,Long A.,1994,Born from Within,Practice and Perspectives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Van Gorcum,Assen,The Netherlands.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郭正林:《村民直选后的村委会与党支部:现状与调适》,《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东方出版社,2002。

江泽民:《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钱振明:《苏南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新华月报》1994年第11期。

何平、何加正:《总书记来到小岗村》,《人民日报》1998年9月28日。

罗小朋:《包产到户与土地集体所有制》,载文贯中编《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秦晖:《“优化配置”?“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载徐勇主编《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孙以美、黄韵玉:《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建设上的突破》,《唯实》1995年第12期。

孙自铎:《与林毅夫先生商榷——新农村运动缺乏现实基础》,《决策咨询》2001年第8期。

温家宝:《中国农民的土地经营生产自主权永远不变》,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5年3月14日。

袁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刍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曾端祥:《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体系研究》,《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

张新光:《“公地悲剧”何时谢幕——一位乡党委书记任职十年后的实践反思》,《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农村40年》,中原人民出版社,1989。

广东金融服务办公室农村金融课题组:《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南方金融》2005年第4期。

胡成玲:《创新农业投资体系的政策选择》,《武汉金融》2004年第7期。

胡乐鸣:《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11月21日。

胡同恭:《论工业反哺农业》,《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3期。

刘先义、张增月、高月明:《加快构建财政支农新机制》,《湖北财经》(理论版)2002年第12期。

马晓军:《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2日。

曲永刚:《浅析我国农业融资的问题及对策》,《生态经济》2004年第11期。

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孙成钢:《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0月24日。

田详章、周芳、邱元国:《新形式下如何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方法的思考》,《山东农业》2002年第2期。

汪光燕:《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4期。

徐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岳意定、范征:《我国农村资金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武汉金融》2003年第10期。

George Psacharopoulos and Harry Anthony Patrinos,2002,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Further Updat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 2881,September 2002.

Global Joint Task Force,2000,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eril and Promise,World Bank.

OECD(2002),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1,Head of Publication.

Shaikh I.Hossain,1996,Making an Equitable and Efficient Education:The Chinese Experience,China:Social Sector Expenditure Review,World Bank.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鲍劲翔:《税费改革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研究》,《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期。

高如峰主编《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胡延品:《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困境与对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200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江文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项目办公室:《2003:中国60个项目县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监测报告》,2003。

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

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林毅夫:《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http://ccer.pku.edu.cn,2003。

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沈百福、王红:《2000~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王蓉、罗云、张莉娟:《透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供给机制》,《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魏向赤等:《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

袁连生、封北麟:《中国义务教育贫困儿童资助制度研究》,200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

Jones,Charles O.,1984,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3ed.). Monterey,California:Brooks/Coles Publishing Company,p.166.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传宏:《公共政策行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简 介:本书是一部农民视角的学术研究专著,从客观的立场还农民以话语权,反映农民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展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需求。

作者: 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简 介:本书以“两个反哺”或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城乡关系的演变规律为视角,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取向,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作者综合运用中外理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一个相当宽广的理论、方法下加以考察,所研究意向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推动了实践中对原有认识的深化,...

作者: 严小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