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216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图书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farmers' perspectives

SSAPID:101-6620-8601-58
ISBN:7-80230-33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农民视角的学术研究专著,从客观的立场还农民以话语权,反映农民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展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需求。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叶敬忠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本书撰写人员

 导言

  导言

   一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

    (一)什么是新农村

    (二)农民视角的生产发展

    (三)农民视角的生活宽裕

    (四)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

    (五)农民视角的村容整洁

    (六)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

   二 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性需求

    (一)不同地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二)不同性别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三)不同年龄段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五)不同职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六)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七)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三 新农村建设的行动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和优先序

    (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村委会和农民

    (四)新农村建设的时间

   四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政策分析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试点村

    (三)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获知

    (四)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部分 研究介绍

  1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假设

    (三)调查地点的选取

    (四)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的选取

    (五)分析单位及抽样方案

    (六)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七)调查计划与成果提交

    (八)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2.试调查阶段

     3.实地调查阶段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及论文撰写阶段

    (九)研究特色与创新

   三 调查情况介绍

    (一)问卷

     1.农民问卷

     2.村干部问卷

    (二)访谈

     1.村干部访谈

     2.男、女农民小组访谈

     3.县、乡干部访谈

    (三)其他资料

   四 研究社区概况

    (一)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镇八百户村

    (二)甘肃省会宁县河畔乡两迎水村

    (三)河北省易县良岗镇龙家铺村

    (四)河北省易县坡仓乡苑岗村

    (五)湖南省双峰县锁石镇丰家村

    (六)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东桥村

    (七)江苏省沭阳县沭城镇前巷村

    (八)江苏省沭阳县吴集镇西桥村

  2 文献综述

   一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解读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1.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2.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二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障碍

    (二)可供借鉴的相关经验

    (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1.关于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

     2.关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城镇化

     3.关于新农村建设投入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4.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

     5.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内部与外部作用的发挥

     6.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不同部门和不同角色作用的发挥

     7.关于不同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三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现状

    (二)对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思考

   四 文献评论

 第二部分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

  3 什么是新农村

   一 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

    (一)农民对新农村的总体认识

    (二)不同地区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

     1.江苏地区

     2.湖南地区

     3.河北地区

     4.甘肃地区

   二 农民对“新农村”五个方面的理解

    (一)对“生产发展”的理解

    (二)对“生活宽裕”的理解

    (三)对“乡风文明”的理解

    (四)对“村容整洁”的理解

    (五)对“管理民主”的理解

   三 结论

  4 农民视角的生产发展

   一 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及关心程度

    (一)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

    (二)农民对生产发展的关心程度

   二 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一)当前农民有相当大的比例涉足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劳动力数量一般为1~2人

    (三)农业生产的家庭群体结构呈现女性化趋势

    (四)80%左右的农户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家庭需求

    (五)多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前景并不乐观

   三 农民在生产发展方面的需求

    (一)缺少资金投入是农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困难

    (二)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最希望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农民认为降低农资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发展生产最重要的途径

    (四)农民在生产发展方面的其他需求

   四 研究结论

   五 研究建议

  5 农民视角的生活宽裕

   一 农民对生活宽裕的理解

   二 农民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

   三 农民生活宽裕的现状

    1.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

    2.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3.农民家庭的支出状况

    4.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状况

   四 农民生活宽裕方面的需求

    1.农民预期的增收方式

    2.农民在生活宽裕方面的需求

    3.农民期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4.农民对社区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及改造和投入意愿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6 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

   一 农民对乡风文明的理解与关注程度

    (一)农民对乡风文明的理解

    (二)农民对乡风文明的关注程度

   二 农村文化活动现状及农民需求

    (一)农民的闲暇生活现状

     1.看电视是农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

     2.新闻类节目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电视节目

    (二)社区文化活动方面的现状与需求

     1.农村社区现有文化活动贫乏

     2.农民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低

     3.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度高

     4.图书室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

   四 农村社会风气状况及农民的其他需求

    (一)农村的社会风气现状

     1.目前农村最需要及时纠正的不良风气是赌博

     2.农民对社区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较高

     3.农民普遍有接受法制教育的需求

     4.80%以上农民希望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

     5.农民对村庄文明与文化建设的需求排序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7 农民视角的村容整洁

   一 农民对村容整洁的理解及关注程度

    (一)农民对村容整洁的理解

    (二)农民对村容整洁的关注程度非常低

   二 农民对村容村貌的满意度

   三 农民对村容整洁的需求

    (一)影响农村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

    (二)急需改进的影响村容村貌的因素

    (三)农民对村容整洁各方面的态度、需求及投入意愿

     1.农民对村容整洁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及改造需求

     2.农民对改造村容整洁各方面的投入意愿

   四 怎样改善村容村貌

   五 结论

   六 建议

  8 农民视角的管理民主

   一 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与关注

    (一)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较低

    (二)农民对“管理民主”的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二 民主选举

   三 民主管理

    (一)大多数农民对村干部工作表现感到满意

    (二)农民对村委会在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满意度不高

    (三)农村的干群关系相对缓和

    (四)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很低

   四 民主决策

    (一)村委会很少组织村民会议

    (二)农民对“一事一议”了解很少

   五 民主监督

    (一)大多数农民不了解村委会的财务状况

    (二)多数农民对村委会的财务公开表示不满意

   六 农民组织和培训

    (一)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保证其可持续性的有效机制

    (二)大部分农民对农民组织有需求,多数农民愿意加入专业技术类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

    (三)农民的培训需求很大,最急需种植养殖技术培训

   七 结论

   八 建议

 第三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性需求

  9 不同地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1.了解程度

     2.获知途径

    (二)对新农村的理解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1.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及参与意愿

     2.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

    (二)生产发展的需求

     1.对农业生产前景的态度

     2.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困难

     3.农业生产中希望从政府得到的帮助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

     2.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3.对生活宽裕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1.增收途径

     2.急需帮助解决的生活困难和问题

     3.公共设施的改造

     4.家庭主要燃料及改造意愿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日常闲暇活动

     2.对乡风村风的评价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

     2.文化设施的需求

     3.对村庄文明与文化建设的期望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1.村容村貌方面急需改进的内容

     2.改善村容村貌的活动和方式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组织需求

     2.培训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10 不同性别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1.男性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高于女性

     2.电视是主要的获知媒介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表示乐观

     2.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愿

     3.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农业生产女性化趋势

    (二)生产发展的需求

     1.女性比男性更不看好农业生产的前景

     2.农民大多认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是缺少资金投入

     3.在农业生产中,资金是男性和女性农民普遍希望得到的帮助

     4.其他方面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女性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高于男性

     2.“农民收入增加”是大多男性女性农民最关心的内容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1.增收途径——女性更多选择外出务工,男性更多选择发展农业生产

     2.降低生活困难和负担的途径

     3.生活设施的改善意愿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日常闲暇的选择

     2.对乡风村风的态度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社区文化活动缺乏,男性偏爱益智类,女性偏爱文艺类

     2.农民对社区内文化设施的需求强烈

     3.男性村民与女性村民均对法制教育、改善卫生习惯和科技培训有强烈需求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1.需要改善村容村貌的内容

     2.改善村容村貌的方式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组织需求类型与意愿

     2.培训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11 不同年龄段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

    (二)生产发展的需求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

     2.对生活不同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日常闲暇的选择

     2.对乡风村风的态度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文化活动内容的需求

     2.对文化设施的需求

     3.法制教育的需求

     4.卫生情况的改善需求

     5.对文化建设的期望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1.对当前村里整体的村容村貌满意度

     2.村容村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组织需求类型

     2.培训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一)不同年龄段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需求不同

    (二)生产发展方面,受家庭生产结构的影响,农业生产老龄化趋势明显

    (三)生活宽裕方面,生活负担是生活的主旋律

    (四)乡风文明方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五)村容整洁方面,不同年龄段农民态度一致

    (六)30~45岁农民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老年人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力量

  12 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1.了解程度

     2.获知途径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1.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2.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愿

     3.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重要程度的选择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

    (二)生产发展的需求

     1.对于农业生产前景的态度

     2.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

     3.对于农业生产希望得到的帮助

     4.其他方面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家庭经济状况与满意程度

     2.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1.增收途径

     2.对生活不同方面的关心

     3.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4.改善生活设施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日常闲暇的选择

     2.乡风村风的态度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文化娱乐活动内容的需求

     2.文化娱乐设施的需求

     3.法制教育的需求

     4.对文化建设的期望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1.对村里整体村容村貌的满意度

     2.村容村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1.改善村容村貌的内容和方式

     2.改善村容村貌最重要的因素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组织需求类型

     2.培训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13 不同职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的了解程度状况

     1.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

     2.对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了解程度

     3.对新农村建设的获知渠道

    (二)对新农村的理解

     1.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2.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愿

     3.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重要程度的选择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对于农业生产前景的态度

    (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

     1.从事农业的农民较其他职业农民遇到农业生产上的困难多

     2.解决资金问题是不同职业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业生产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四)生产发展中最重要的途径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家庭经济的满意程度

     2.对生活不同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1.增收途径

     2.降低生活困难和负担的途径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日常闲暇的选择

     2.对乡风村风的态度

    (二)乡风建设的需求

     1.文化活动内容及文化设施的需求

     2.法制教育、卫生情况及文化建设的需求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二)改善村容整洁的主要因素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1.民主选举——从事农业的农民满意度低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组织需求类型

     2.培训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14 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及村民的评价

     1.试点村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及村民的态度

     2.非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尚处于规划阶段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1.了解程度

     2.获知途径——试点村农民的获知渠道多样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产发展的现状

    (二)生产发展的需求

     1.对农业生产前景的态度

     2.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生活宽裕的现状

     1.家庭经济状况与满意程度

     2.对生活不同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生活宽裕的需求

     1.增收途径

     2.降低生活困难和负担的途径

     3.对生活与生产设施的满意度及改造意愿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闲暇方式

     2.文化活动

     3.治安状况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对改变卫生习惯、法制教育与纠正不良风气的需求

     2.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3.对文化设施的需求

     4.对文化建设的期望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1.对村里整体的村容村貌的满意度

     2.村容村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1.对村内设施的满意度及改造意愿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七 结论与建议

  15 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一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状况

     1.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高于农民

     2.政府渠道不是各角色了解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1.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

     2.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愿

     3.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重要程度的选择

   二 生产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一)对于农业生产前景的态度

    (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

    (三)在农业生产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三 生活宽裕的现状与需求

    (一)对生活不同方面的关心程度

    (二)家庭中最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生活设施的需求

   四 乡风文明的现状与需求

    (一)乡风文明的现状

     1.目前村里最需要及时纠正的不良风气

     2.治安状况

     3.文化娱乐活动

    (二)乡风文明的需求

     1.文化活动的需求

     2.文化设施的需求

     3.法制教育的需求

     4.对文化建设的期望

   五 村容整洁的现状与需求

    (一)村容整洁的现状

     1.对村容村貌的满意度

     2.村容村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村容整洁的需求

     1.对村容村貌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六 管理民主的现状与需求

    (一)管理民主的现状

    (二)管理民主的需求

     1.农民组织需求类型

     2.培训需求

   七 县乡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需求

    1.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2.生产发展

    3.生活宽裕

    4.乡风文明

    5.村容整洁

    6.管理民主

   八 结论与建议

 第四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行动分析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

   一 相关论述

   二 近一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三 不同农村社区之间的异质性

    (一)不同社区的发展问题及排序

    (二)不同社区对急需改造的基础实施的排序

    (三)不同社区对急需改造的村容村貌方面的排序

    (四)结果分析

   四 不同社会行动者之间的不连续性

    (一)不同性别农民的差异

    (二)不同文化程度农民之间的差异

    (三)不同年龄段农民之间的差异

    (四)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五)结果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17 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

   一 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优先序

    (一)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1.村民与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优先序

     2.县乡干部的新农村建设优先序

    (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三)不同类型农户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

     2.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

     3.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

     4.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

     5.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农户之间的差异

   三 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的优先序

    (一)生产发展方面

     1.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2.不同类型农民之间的差异

    (二)生活宽裕方面

     1.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2.不同类型农民之间的差异

    (三)乡风文明方面

     1.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2.不同类型农民之间的差异

    (四)村容整洁方面

     1.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2.不同类型农民之间的差异

    (五)管理民主方面

   四 结论与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的优先序

    (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的优先序

  18 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意愿

   一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谁来投入

    (一)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投入

    (二)村干部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投入

    (三)乡镇及县干部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投入

   二 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意愿

    (一)“生活宽裕”方面的投入意愿

    (二)“村容整洁”方面的投入意愿

   三 国家、政府及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

   四 结论与建议

  19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

   一 总体情况

    (一)政府的角色——社会保障和教育最急需

    (二)村委会的角色——双刃剑困难重重

    (三)农民的角色——主体意识缺失

   二 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认识的差异

    (一)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1.不同地区农民对政府的要求

     2.不同地区农民对村委会的要求

     3.不同地区农民对自身的定位

    (二)不同性别的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1.不同性别农民对政府的要求

     2.不同性别农民对村委会的要求

     3.不同性别农民对农民自身的定位

    (三)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1.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政府的要求

     2.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村委会的要求

     3.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农民自身的定位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1.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政府的要求

     2.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村委会的要求

     3.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农民自身的定位

    (四)是否试点村的农民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1.是否试点村的农民对政府的要求

     2.是否试点村的农民对村委会的要求

     3.是否试点村的农民对农民自身的定位

   三 村干部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认识的差异

    (一)村干部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

    (二)不同地区的村干部对政府、村委会和农民分工的认识差异

   四 地方政府的分工和认识

    (一)甘肃

     1.县级分工和认识*

     2.乡级分工和认识

    (二)河北

     1.县级分工和认识

     2.乡级分工和认识

    (三)湖南

     1.县级分工和认识

     2.乡级分工和认识

    (四)江苏

     1.县级分工和认识

     2.乡级分工和认识

   五 结论与建议

    (一)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出钱,农民出工,村委会组织来建设新农村

    (二)不同利益群体看待新农村建设的角度不同

    (三)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农民对分工的认识不同

    (四)村干部期望政府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期望农民遵从集体利益

    (五)县乡把生产发展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但试点建设是重点

  20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

   一 村民及村干部对村级管理现状的评价

   二 村民对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三 村干部对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一)村干部对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描述

    (二)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困难与障碍的预计

     1.资金

     2.农民的文化素质(村干部的看法)

     3.经济条件

     4.人才与技术

     5.政策

    (三)村干部对于国家和农民的诉求

   四 结论

   五 建议

  21 新农村建设的时间

   一 总体情况

   二 时间段的选择与分析

    (一)5年以内

    (二)10年以内

     1.5~10年

     2.越快越好

     3.不同类别农民选择的差异情况

    (三)20年以内

     1.10~20年

     2.视情况而定

     3.不同类型农民选择的差异情况

    (四)20~50年

    (五)50年以上及其不能实现

    (六)不知道

   三 结论

   四 建议

  22 新农村与新楼房

   一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现实需求

    (一)农民对住楼房的看法

    (二)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建设优先序

    (三)在生活宽裕方面农民的关注点及优先序

    (四)村容整洁的影响因素及需求排序

   三 新农村等同于新楼房的成因

   四 结论与建议

  23 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

   一 县级政府的担忧

    1.资金问题

    2.缺乏人才,群众思想意识不高

    3.规划政策存在误区

   二 乡级政府的担忧

    1.资金问题

    2.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

    3.政策规划方面的问题

    4.形象工程

   三 村委会的担忧

    1.缺少资金,工作不好做

    2.脱离实际,劳民伤财

    3.盲目搞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

    4.农民思想意识不高,易引发干群新冲突

   四 农民的担忧

    1.缺乏统一规划

    2.资金不到位或被挪用

    3.农民思想不统一

    4.形象工程、形式主义

    5.贪污腐败问题

    6.领导不力现象

   五 结论

    (一)不同角色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相同的担忧

     1.资金问题是困扰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

     2.规划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3.农民素质及思想意识至关重要

    (二)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担忧也有不同

   六 建议

    1.应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管理和监督

    2.要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绩考核制度

    3.各地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4.要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五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分析

  24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分析

   一 相关背景与概念

    (一)农村公共政策的现实背景——城乡二元结构

    (二)农村公共政策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和分析方法

   二 公共政策:从“缺位”到“补位”

    (一)农村公共设施方面

    (二)农村公共服务方面

     1.农村义务教育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 公共政策:从“越位”到“让位”

    (一)农业税的取消

    (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三)户籍制度改革

   四 公共政策:从“错位”到“正位”

    (一)农村金融制度

    (二)农村土地制度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粮食直补

   五 结论与建议

    (一)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公共财政投入

    (二)“让位”的公共政策更利于执行

    (三)透明度高的公共政策更利于执行

  25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人口与社会政策

   一 农民外出务工对留守人口的影响

    (一)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三)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妻子的影响

   二 新农村建设中留守人口所面临的现实

    (一)社区通讯状况

    (二)社区医疗与教育

    (三)社区公共设施与文化娱乐活动

    (四)社区组织

    (五)社区风气

    (六)培训

    (七)农村社会保障

   三 结论与建议

    (一)与留守人口相关的新农村建设内容

    (二)与留守人口相关的社会政策

  26 对新农村建设中试点村做法的思考

   一 试点村的选择标准

    1.经济基础要好

    2.干部与群众的基础要好

    3.资源基础要好

    4.其他方面:与项目示范相结合

   二 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1.房子工程——盖新房

    2.道路工程——硬化道路

    3.燃料工程——建沼气池

   三 试点村做法可能引发的问题

    1.资源分配问题

    2.社区之间贫富差距问题

    3.贪污腐败问题

    4.效仿的问题

   四 结论与建议

  27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与影响分析

   一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

   二 不同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知晓情况的差异

    1.男性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高于女性

    2.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程度最低

    3.文化程度越高,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程度越高

    4.农村非农业人口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程度较高

    5.试点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程度高于非试点村农民

   三 农民获知新农村建设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大众传播渠道:电视传播占主导地位

     1.农村电视普及率高

     2.农民报纸阅读率低

     3.广播离农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4.网络媒体在农村只是“星星之火”

    (二)组织传播渠道:大部分村委会很少开会,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策传播出现断层

    (三)人际传播渠道:亲戚朋友间互相交流

   四 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及获知渠道

    (一)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程度远远高于普通农民,半数村干部表示了解新农村建设

    (二)村干部获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分析

     1.增加了会议或文件等正式的政策传播渠道

     2.报纸接触率高

   五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知晓情况的影响分析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影响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与信心

    (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执行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知道的人多,了解的人少

     2.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影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

     3.单一的政策传播渠道影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

     4.村干部的政策获知渠道多样化

     5.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影响政策执行

    (二)建议

     1.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不仅要扩大政策影响面,更要保证政策信息传播的客观全面

     2.拓宽农村的信息渠道,并注意发挥不同传播渠道的优势

  28 新农村建设中的理想与现实

   一 农民与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分析

     1.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心态分析

     2.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优先序的认知分析

    (二)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认知分析

     1.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心态分析

     2.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优先序的认知分析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迫切需求

    (一)农民在生产发展方面的迫切需求

    (二)农民在生活宽裕方面的迫切需求

    (三)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最想解决的问题

   三 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举措

    (一)试点村选择出现“嫌贫爱富”

    (二)新农村建设实践出现“本末倒置”

   四 新农村建设实践出现偏离的原因解析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上的困境严重限制了基层干部的行动选择

     1.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虽有增长却远远不足

     2.税费改革后的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3.村集体经济的“空壳”与村委会筹资的困境

     4.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上能力有限、意愿不高

    (二)我国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弊端进一步催生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

   五 结论

   六 建议

  29 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一 对以往农村建设的反思

    (一)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我们是否了解他们?

    (二)技术是万能的吗?

    (三)社区都一样吗?

    (四)外源发展?内源发展?

   二 参与的内涵

    (一)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入

    (二)承诺与贡献

    (三)对资源的利用与控制

    (四)能力建设与自组自立

    (五)利益分享

   三 对新农村建设的解读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地方举措的反思

    (一)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举债工程/伤民工程

    (二)文化认同丢失

    (三)一刀切/立标准/学模范

   五 结语

 前言

 附录

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我们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两个群体。首先是官员,从高官到村官;其次是学者,从著名专家到普通研究人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这是一部农民视角的学术研究专著,力求从观立场还以话语权反映真实意愿和想法展示对新村建设态度需。

1.Bernd Jenssen(1998),Planning as a Dialogue. SPRING Center,University of Dortmund.

2.Long N.(2001),Development Sociology,actor perspectives,Routledge,London,p19.

3.Long N.(2001),Development Sociology,actor perspectives,Routledge,London,pp.15-26.

4.Oakley,P.and Marsden,D.(1984):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Geneva,ILO.

5.Scott Rozelle,L,G.,Minggao Shen,et al 1999. Leaving China’s Farms: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n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The China Quarterly.

6.蔡昉:《新观点:新农村的政策解读与路径探究》,《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7.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第118~121页。

8.蔡勇飞:《新农村建设从何着手—— 周铁农一行考察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纪实》,《多党合作·全记录》2006年第2期。

9.常沙:《湖南提出三年建设1000个新农村示范村》,《城市通讯规划》2006年4 月。

10.陈吉法:《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第2期。

11.陈强:《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66890/4509941.html),2006年5月19日。

12.陈锡文:《“五个五”破题新农村建设》,《第二届中国农村改革论坛》,2006年1月。

13.陈锡文:《建设新农村不应搞“样板”》,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6年3月8日,转自《人民日报》。

14.陈锡文:《今年计划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0亿》,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3157177.html),2006年1月31日。

15.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第17~20页。

16.陈耀邦:《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搜狐财经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6年7月2日。

17.程必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江淮》2006年第2期,第14页。

18.程少勇:《村支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领导科学》2006年第8期。

19.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

20.戴艳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探求》2006年第3期。

21.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号。

22.党国英:《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支农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http://rdi.cass.cn/),2006年3月17日。

23.邓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5月下半月刊。

24.丁兆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内”“外”兼顾》,《理论前沿》2006年第6期。

25.董峻、姚润丰:《统筹城乡发展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23/content_3672574_2.htm),2005年10月23日。

26.董忠堂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7.杜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第44~52页。

28.杜漪:《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乡镇经济》2005年第8期。

29.范鹏:《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甘肃为例》,《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22期)。

30.傅春荣:《建设新农村主靠农信社》,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2747),2006年2月24日。

31.本刊资料室:《“社会主义新农村”解读》,《学习月刊》2006年第1期。

32.龚德汉、董莉莉:《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应机制的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7卷第1期,第19页。

33.官兵:《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释》,《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34.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综述》,《经济与社会发展》第4卷第3期。

35.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中旬刊)总第458期。

36.韩俊:《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錡望新闻周刊》2006年1月30日,第19页。

37.韩俊:《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4096738.html),2006年2月13日。

38.韩俊:《新农村建设四题》,《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39.韩涛:《茅于轼: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同时进行》,《城市开发》2006年4月。

40.郝继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机阻力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2期。

41.郝志忠:《新农村建设须重视化解村级债务》,《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5月31日。

42.何忠洲:《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村冲动》,《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月。

43.贺雪峰:《村社本位、积极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研究二题》,《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44.贺雪峰:《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好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http://rdi.cass.cn/),2006年3月10日。

4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6.胡恒洋等:《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中国经贸导刊》2005 年第20期。

47.胡景北:《质疑新农村运动(旧文新发)》,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2511),2006年2月4日。

48.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5~28页。

49.胡思勇:《新农村建设应与新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2722),2006年2月23日。

50.胡星斗:《试论建立现代农村制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1.华生:《新农村建设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搜狐网(http://www.rsscity.cn/Articles/Finance/2006-03-08/76713.html),2006年3月8日。

52.黄爱菊、王倩珍:《对贫困地区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再思考》,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1291.html),2006年7月26日。

53.黄汉权:《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2期。

54.黄惠(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錡望新闻周刊》2005年11月21日。

55.黄建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现状述评和研究意义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1期。

56.黄伟国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6年8月1日《南宁晚报》。

57.黄兴年:《当心“看不见的脚”踩住新农村建设“看不见的手”》,《理论前沿》2006年第10期。

58.江友群:《农村政策执行阻滞及其对策——以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为例》,《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9.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60.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61.焦建国:《新农村建设:目标、路径与政策的三种选择》,搜狐财经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6年6月12日,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62.焦建国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观点综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63.金纯龙:《新农村建设要避免新的建设性破坏》,《理论前沿》2006年第5期。

64.金人庆:《履行公共财政作用 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http://rdi.cass.cn/),2006年3月7日。

65.靳寒文:《中国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经济与法律网(www.economy-and-law.com/125-18.htm),2006年6月24日。

66.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7.柯炳生:《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的思考》,《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68.李昌平:《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139/49143/4175932.html),2006年3月8日。

69.李昌平:《后农业税时代如何建设新农村》,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2439),2006年1月17日。

70.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1.李国祥:《解读“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http://rdi.cass.cn/),2006年3月7日。

72.李景铭等:《向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6年2月20日。

73.李丽纯:《法国社会转型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年第4期。

74.李利群:《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75.李小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谈新时期农村妇女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3期。

76.李学飞:《“谁来关注‘留守老人’?”》,《农业知识》2005年第16期,第48页。

77.李振伏:《主人·主体·主导》,2006年 4月11日《人民日报》。

78.练洪洋:《“空心化”: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新西部》2006年第4期。

79.林春霞:《新农村建设的几大担忧》,2006年3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

80.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北方经济》2006年第3期。

81.林毅夫:《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村容整洁入手》,中华科技网(http://www.kjchina.cn/Article/cjdt/200603/508.html),2006年3月19日。

82.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83.刘福垣:《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观点综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84.刘佳宁:《制度分割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宏观效应分析》,《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85.刘丽君:《建设新农村 钱从哪里来?》,《政策解读》2006年3月第32期。

86.刘明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是发展生产》,《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5期。

87.卢桂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管理民主问题的思考》,《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88.罗宏斌,肖红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取向》,《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第19卷第2期。

89.罗清华:《建设新农村必须力促生产要素城乡对流》,《求是论坛》2006年第1期。

90.罗伟军:《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该怎么办》,《小城镇建设》2006年2月。

91.罗兴佐、王琼:《“一事一议”难题与农田水利供给困境》,《调研世界》2006年第4期。

92.罗忆源、柴定红:《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理论月刊》2004年第3期,第103~104页。

93.马芒:《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hinado.cn/),2006年3月16日。

94.马小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山西农经》2006年第1期。

95.马晓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1期。

96.满海峰、朱丽献:《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5期。

97.茅于轼:《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同时进行》,《城市开发》2006年4月。

98.莫寰:《政策传播如何影响政策的效果》,《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99.牛先锋:《充分调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量》,《江淮》2006年5月。

100.欧阳静:《谨防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个误区》,《调研世界》2006年。

101.潘忠贤:《从国内外经验看我国新农村建设之路》,《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6年6月第8卷第6期。

102.彭岚:《金融视角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问题》,《基层声音》2006年第10期,第62页。

103.秦维:《“新农村”:千村千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综述》,2006年7月10日《团结报》。

104.邱新有等:《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的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月。

105.沈承诚:《从角色失衡到权力监督: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村委会建设的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09~113页。

106.沈淑济:《农民工家庭“386199”问题不容忽视》,《小康》2006年第4期,第17页。

107.石清霞:《免征农村税费后的制度供给缺位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

108.史啸虎:《建设新农村必须轻徭赋和革弊政双管齐下》,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5年12月27日,转自《中国选举与治理》。

109.孙佑民:《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6年3月20日。

110.谭英、蒋建科:《农业政策传播效果调查分析》,《中国记者》2005年6月。

111.陶纪坤:《论农村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第9~10页。

112.田享:《“新农村”建设重在公共物品提供》,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5年11月16日,转载自《南风窗》。

113.仝志辉:《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与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4月。

114.童大焕::《“新农村建设”最怕搞运动》,2006年3月19日《东方早报》。

115.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6.王东京等:《2004中国经济热点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第168页。

117.王峰:《现阶段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5期。

118.王建康:《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困难及推进路径》,《观察思考》2006年第2期。

119.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

120.王兰桂:《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3)》,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21.王琳、邬沧萍:《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22.王宁宁、李良荣:《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11月。

123.王荣:《农村妇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沈阳干部学刊》第8卷第2期。

124.王少明:《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中国民政》2006年第5期,第51页。

125.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06~107页。

126.王铁:《浪激村潮——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27.王文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湖南农业》2006年2月。

128.王行水::《呼唤乡风文明》,《求是》2006年第12期,第58页。

129.王亚均:《北京新农村试点村庄规划实践》,《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第3期,第18~20页。

130.王占宇:《“一号文件的关键”是落实——我国农村政策效率递减及其克服》,《生产力研究》2005年3月。

131.王征兵:《什么是新农村?》,农村论坛网(http://www.agri.sn.cn/admin/read.asp?a_id=113033),2006年3月29日。

132.王郅强、文宏:《化解当前我国乡镇债务的困境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33.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134.温铁军:《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 著名学者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前线》2006年1月。

135.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研究报告》,2002年4月22日。

136.温铁军:《我们需要乡村建设》,《开放时代》2005年第6期。

137.吴菊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构建和谐新农村》,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8/content_4274491.htm),2006年3月8日。

138.吴孔凡:《实施农村综合性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中国》2005年10月。

139.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

140.徐金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第5页。

141.徐文策:《警惕新农村报道的某些倾向》,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2328/65694/4441678.html),2006年6月6日。

142.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第44页。

14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2688),2006年2月21日。

144.许贵元:《谨防用“新农村”包装“政绩工程”》,光明观察网(http://guancha.gmw.cn),2006年5月7日。

145.许文娟、贾燕:《关注性别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97~199页。

146.鄢木秀:《留守的妇女 困惑的心,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缺失和保护》,《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9页。

147.严伟:《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彻底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148.宴平:《四川农民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知晓度调查与分析》,《四川省情》2006年6月。

149.杨豪:《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4期。

150.杨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界》2006年4月。

151.杨继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2期,第16~19页。

152.杨嘉等:《留守家庭 不容忽视》,《农家科技》2006年第4期,第4~5页。

153.杨茂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9~12页。

154.叶敬忠、陆继霞:《论农村发展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155.叶敬忠、王伊欢::《对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156.叶敬忠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7.叶敬忠、刘燕丽、王伊欢:《参与式发展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8.叶敬忠、王伊欢:《发展项目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9.余惠芬、唐波勇:《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意义及其构建》,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6年2月20日,转自南方网。

160.余显亚:《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影响——对重庆市一村民小组的调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第31~34页。

161.喻晓社:《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5期。

162.袁志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深化管理民主 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jjps/t20060228_560090.htm),2006年2月28日。

163.翟景耀等:《建设新农村,基层干部有六忧》,《半月谈》2006年第6期。

164.詹静:《促进村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浙江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新乡村建设论坛”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6页。

165.张爱芹、沈秀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第109页。

166.张道德:《剖析新内涵,建设新农村》,霍邱网(http://www.huoqiu.gov.cn/Show.asp?Article_ID=13504),2006年7月25日。

167.张国初、龚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要先行》,《北京观察》2006年第5期。

168.张琳:《发展与借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理论视野》2006年第2期。

169.张晓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http://rdi.cass.cn/),2006年3月14日。

170.张晓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gzsn/sntt/200510170256.html),2005年10月17日。

171.张新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在哪里》,《论点摘要》2006年。

172.张耀光、毛七星主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3.张志(记者):《韩村河新农村建设的高端实践》,《小康》2006 年第3 期。

174.赵树凯:《农民对于电视网络建设的需求》,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175.赵树凯:《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治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hinado.cn/),2006年3月16日 。

176.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177.中共惠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发挥村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农村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178.钟桂来、蔡向勇:《创新农村公共产品资金供给渠道》,《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6期,第17页。

179.周倩:《防止以新农村建设名义大拆大建占用耕地》,《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4期。

180.周伟:《依靠科学“指挥棒”树立正确“政绩观”》,西部在线(http://www.smxdaily.com.cn/xhNews/20040322/WestKing_9292_20040322105114.html),2004年3月22日。

181.朱力望:《发达地区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政策錡望》2006年。

182.《“村官”腐败:新农村建设“内伤”难除?》,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6-04/26/content_4476827.htm),2006年4月26日。

183.《2006年各省支农资金数据比较》,领导决策信息网(www.ccgov.org.cn/mldjc/),2006年3月。

184.《北京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 农民担心住不起》,2006年3月9日《京华时报》。

185.《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 著名学者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前线》2006年第1期。

186.《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187.《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6/07/19/3994.htm),2006年7月19日。

188.《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本》,《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2~3期。

189.《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转引自《“社会主义新农村”解读》,《学习月刊》2006年第1期。

190.《吉林确定11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十一五”末力争全省1/3村达到新农村标准》,2006年6月1日《农民日报》。

191.《建设新农村 县委书记县长该做些什么?》,《国策要论》2005 年11 月第44 期。

192.《建设新农村必须优先解决公益事业与负债问题》,《资料通讯》2005年第12期,摘自2005年11月17日《中国改革报》。

193.《建设新农村需要防止几个问题》,2005年10月14日《新京报》。

194.《紧扣五句话 建设新农村》,2006年3月6日《铜陵日报》。

195.《林毅夫:新农村建设从村容整洁入手》,新浪网财经版(http://finance.sina.com.cn),2006年03月17日。

196.《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债务问题》,《资料通讯》2005年第12期,摘自2005年11月17日《中国改革报》。

197.《农业部担心新农村建设变味》,科普网(http://www.kp668.com/ReadNews.asp?NewsID=407),2006年4月25日。

198.《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退出历史》,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86416.html),2005年12月29日。

199.《培育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二、三产业项目重点确定》,顺义企业网(http://www.shyqy.net/ReadNews.asp?NewsID=1309),2005年7月6日。

200.《人大代表直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六大误区》,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tzl/2006-03/04/content_218186.htm),2006年3月4日。

201.《人大代表直击新农村建设六大误区:形象工程要不得》,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04/content_4256634.htm),2006年03月04日。

20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03.《襄城区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修编》,襄樊电台网(http://www.radioxf.gov.cn/news/30/2006629182312.htm),2006年6月29日。

204.《新华时评:建起楼房别墅不等于建成新农村》,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60108/n241327373.shtml),2006年1月8日。

205.《新农村·新农民·新思路——“固本强基葆先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研讨会综述》,《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206.《新农村建设:形式主义不能重来》,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06/content_4389716.htm),2006年4月9日。

207.《新农村建设的主线:人和地》,搜狐财经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6年3月31日。

208.《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机制怎么建:请看迁安经验》,《科学哲学决策管理》2006年第4期,第5页。

209.《新农村建设要“三戒”:急于求成、简单、包办》,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8/content_4237555.htm),2006年2月28日。

210.《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山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sxagri.gov.cn/asp/detail.asp?id=38975),2006年6月3日。

211.《宜昌:137家企业“反哺”13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三峡·宜昌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7/09/content_4810751.htm),2006年6月18日。

212.《玉溪市建立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联系制度》,中国云南电子政务门户网(http://www.yn.gov.cn/yunnan/china/72626041549488128/20060512/1069625.html),2006年5月12日。

213.《找准着力点 建设新农村》,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sxfx/zzfx/200603090072.htm),2006年3月9日。

214.《中共运用科学体系选拔官员 将全面考核德才素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www.zjol.com.cn),2006年4月11日。

215.《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5年1月。

216.《准确把握建设新农村报道之新》,《中国记者杂志》网(http://www.chinesejournalist.cn/html/200603/0301.htm),2006年3月1日。

简 介:本书从家庭经济、家庭生产、家庭关系、社会网络、心理感受、闲暇娱乐和自我发展等多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展示了留守妇女的生活世界,对留守妇女群体进行曲了多元性和多视角分析,并以行动者视角对她们的应用策略和应对行动进行了阐释。

作者: 叶敬忠 吴惠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简 介:农户公共产品需求属于私人信息,且具有异质性特征。为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必要从需求侧了解农户公共产品的需求。本书从农户需求异质性的视角,厘清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关系,识别农户公共产品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剖析农户公共产品需求演化路径及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更加注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作者: 刘小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简 介:本书是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之《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别样童年》的再版。书中对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世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和研究。这三本书曾于2013年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类一等奖,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简 介:本书选择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l5个主题,即商品、留守、学校、土地、农业、粮食、食品、科学、技术、自然、灾害、慈善、援助、项目和发展研究。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现实呈现、社会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后结构主义解构、哲学和伦理为思考等反思性叙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伴随发展而生的各种资源耗竭、资本霸权、贫富差距、社会风...

作者: 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简 介:当今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且种类繁多、形式多变,而农村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有效整合,治理效能不足,有时不但不能及时化解危机,甚至有激化危机、导致更大损失的可能。本书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从主体建设、体制建设、机制建设三个层面,阐明了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指出应当塑造健全有力的治理主体,建立分工协作和权责明确的治理体制,...

作者: 夏支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