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55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Reconstructing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SSAPID:101-9171-6327-23
ISBN:978-7-5097-017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改革、发展的主线,从金融基础、金融支持、金融效率等方面分析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现状及其原因,揭示“三农”发展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依据,确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运行原理及支农效应,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强化金融制度供给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构想。以期通过强化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友好又快的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祝健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导论

 序

 第一章 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确立与意义

  第一节 金融体系范畴的界定

   一 金融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二 金融体系的类型

   三 金融体系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 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

   二 金融体系与金融体制

   三 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

  第三节 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确立及其意义

   一 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二 确立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理论

   一 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理论

   二 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三 金融市场及其运行理论

    (一)关于金融市场的形成*

    (二)关于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及作用

    (三)关于金融市场资金价格的决定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金融体系理论

   一 货币金融论

   二 金融结构论

   三 金融深化论

   四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形成理论

   五 金融约束论

   六 金融体系比较说

   七 金融功能观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一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二 农村金融发展的三种理论流派

    (一)信贷补贴论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三 农村金融发展评价标准理论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金融体系演变的动因及其模式

   一 金融体系演变的动因

   二 金融体系演变的模式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历程

   一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二 中国农业银行的演变

   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四 邮政储蓄制度的变迁

  第三节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兴衰

   一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二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三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兴衰历程

  第四节 对农村金融体系演变“机构路径”的反思

   一 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特征

   二 对“机构路径”的反思

   三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体系设计

    1.改革农村合作性金融

    2.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

    3.重构农村商业性金融

    4.优化农村金融支农体系构建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农村金融需求的实证考察

   一 农村金融需求概述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分类

    (二)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

     1.农户

     2.农村企业

     3.农村基层政府

    (三)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二 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一)农户借贷水平及其构成变化

    (二)不同区域农户借贷水平及构成变化

    (三)不同收入条件下农户借贷水平及构成变化

   三 农村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现状

    (一)农村企业的发展及其作用

    (二)农村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状况

  第二节 农村金融供给的实证分析

   一 农村金融供给概述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分类

    (二)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

     1.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主体

     2.非正规金融组织供给主体

   二 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调查与分析

    (一)农业银行农业信贷萎缩

    (二)农业发展银行扶农功能不全

     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

     2.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3.开发性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三)农村信用社难支“三农”

     1.多元目标冲突,经营混乱

     2.盈利能力普遍较低

     3.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

     4.人员素质较低、技术装备落后、服务质量不高

   三 农村资金倒流城市的现实

    1.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并将资金大量上存

    2.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抽水机”

    3.农村信用社部分资金用于其他投资

    4.农村投资渠道拓宽分流了部分资金

  第三节 农村金融供求性质:非均衡

   一 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1.农村资金实际融量与农村资金缺口

    2.农业信贷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

    3.农业信贷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符

    4.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比重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不相称

    5.农户储蓄资金贡献与其获得的信贷支持不匹配

    6.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

   二 非正规金融对农村融资的贡献显著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状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活跃的原因

     1.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

     2.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为民间金融日趋活跃创造了条件

     3.银行信贷门槛过高,为民间金融留下了空间

     4.正规金融机构收缩,为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5.大量民间资金寻找出路,为民间金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效应

     1.正向效应

     2.负向效应

   三 农村借贷利率的决定及走高趋势

    (一)农村借贷利率攀升

    (二)农村借贷利率的决定*

    (三)影响农村借贷利率的其他因素

     1.竞争状况

     2.利率管制

     3.成本补偿

     4.市场分割

    (四)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高利率的解释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剖析

  第一节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及效率分析

   一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

   二 农村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表现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

    (二)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

   三 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解释

  第二节 现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宏观因素

   一 信息不对称:农村贷款难的一般原因

    (一)逆向选择与信贷配给*

    (二)道德风险与信贷配给**

     1.项目选择与信贷配给

     2.不偿还策略与信贷配给

   二 信用缺失:农村贷款难的基础性原因

    (一)信用及其特性

    (二)农村信贷融资中的人格信用约束

    (三)农村信贷融资中的财产信用约束

   三 政府管制: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一)政府直接干预的影响

    (二)利率管制的影响

    (三)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

    (四)政策、法律法规缺失的影响

  第三节 现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微观元素

   一 农业银行农业信贷萎缩的症结所在

    (一)直接原因

    (二)根本原因

   二 农业发展银行扶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1.软资产与硬负债的矛盾

    2.能力不足与支农功能要求强化的矛盾

    3.资产运用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三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产权制度缺陷

     1.股金流动,看似给社员入股自由,实则是剥夺社员股权

     2.股金功能缺失,产权虚置

     3.产权主体被架空,社员的合法权利缺乏保障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1.“三会”制度流于形式

     2.制度、机制构建粗糙

     3.民主管理职能缺位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四 邮政储蓄资金倒流城市的原因

   五 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发展的原因

 第六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机遇与客观需要

   一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

    1.农村金融改革成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关键

    2.农村经济总量已粗具规模,对资金需求日益强烈

    3.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更大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4.农村金融改革初见成效,为金融体系完善提供了微观基础

   二 重构金融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资金需求总量更加巨大

    2.金融服务需求形式更加多样化

    3.金融服务需求更具层次性

  第二节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一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三农”原则

    (二)市场化导向原则*

     1.完善市场机制并将其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性运行机制

     2.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与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应

     3.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市场化相互促进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竞争性原则

     1.竞争的层次性

     2.竞争机制形成的长期性、复杂性

     3.竞争主体的约束性

     4.竞争主体的多元性

     5.竞争的适度性

    (四)差异性原则

    (五)金融效率原则

    (六)协调发展原则

 第七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商业性金融

  第一节 “三农”商业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一 对农村商业性金融概念的再认识

   二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体构成

   三 中国农业银行是支持“三农”的骨干

  第二节 推进农业银行转轨改制的对策建议

   一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

   二 加速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程

    1.妥善处置政策性业务与不良资产

    2.建立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

    3.改革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4.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建立全面管理系统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培育现代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三 加快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

    1.立足支持县域中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2.创新金融,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风险防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 实施邮政储蓄业务分账核算

   二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体系

   三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

   四 加强内部控制与金融监管

  第四节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制度与对策

   一 农村民营银行的内涵及特征

    (一)农村一般民营银行的内涵与特征

    (二)村镇银行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村镇银行的定义与特点

     2.村镇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关系

     3.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优势互补

     4.村镇银行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区别

   二 农村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与作用

    1.农村民营银行是金融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

    2.农村民营银行具有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优势

    3.农村民营银行具有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4.农村民营银行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优势

    5.农村民营银行具有高市场效率和强适应性的优势

   三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一)农村民营银行增量新建模式

     1.能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换取较大的金融制度改进和金融效率提高

     2.新设立的农村民营银行产权明晰,有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

     3.新设立的农村民营银行有利于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培养真正的银行家队伍

     4.新组建农村民营银行可能会引发过度竞争,市场生存空间狭小

    (二)农村民营银行存量改革模式

   四 加强农村民营银行金融监管*

    (一)农村民营银行的准入监管

    (二)农村民营银行的经营监管

     1.设计和制定规范的监管指标考核体系

     2.建立预警跟踪制度

     3.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查

     4.充分利用农村民营银行同业工会的自律监管

    (三)农村民营银行的退出监管

 第八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政策性金融

  第一节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一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二)农业发展的竞争性

    (三)农业投资的低收益性

    (四)农业产业的重要性

   二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功能边界

  第二节 实现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路径设计

   一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经验借鉴

    (一)主要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模式

     1.美国模式

     2.法国模式

     3.日本模式

     4.韩国模式

     5.印度模式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经验总结

   二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目标及其意义

    1.农业发展银行转型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村金融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真实体现

    2.农业发展银行实现在发展方向、业务经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成功转型,势必引起农村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

    3.农业发展银行转型改革,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4.农业发展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加其转型的压力

   三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应注意“三个统筹”

    1.统筹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关系

    2.统筹执行政策与讲究效益的关系

    3.统筹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四 探索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农业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应立足于制度保证的基础之上

     2.农业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应立足于风险控制为本的管理制度基础之上

     3.农业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应立足于效率优先基础之上

     4.农业发展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建立在科学的发展战略基础上

    (二)创新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三)拓宽银行业务领域

     1.继续履行好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

     2.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3.农业综合开发

    (四)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五)建立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

     1.建立资本金扩充机制

     2.健全存款账户管理机制

     3.建立专项基金代理机制

     4.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依法防范风险机制

     2.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3.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第九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合作性金融

  第一节 “三农”合作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一 农村合作性金融模式及其选择

   二 农村合作性金融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思路

   一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主要国家农村合作金融运行模式

     1.美国的农村信用社体系

     2.德国的农村合作银行体系

     3.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体系

     4.印度的农村合作金融

    (二)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1.坚持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2.建立自上而下、自成体系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3.协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内的相互合作关系

     4.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实行业务上的商业化经营

     5.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监管

     6.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7.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采取适宜合作金融的改革发展模式

   二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的总体要求

     1.坚持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

     2.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3.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4.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差别监管、循序渐进的原则

     5.正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及其选择

     1.股份制

     2.股份合作制

     3.合作制

   三 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1.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2.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3.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

    1.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2.完善竞争机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

    3.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工作

   五 创新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与服务

    1.业务创新定位

    2.业务创新思路

  第三节 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制度保证

   一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与类型

    (一)小额信贷的基本含义

    (二)小额信贷的类型和组织

   二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障碍

    1.小额信贷的合法性障碍

    2.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障碍

   三 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具体措施

    1.放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市场准入

    2.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体系

    3.创新小额信贷业务

    4.解决小额信贷资金来源

    5.控制小额信贷风险

 第十章 优化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一 财政政策扶持

    (一)财政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

    (二)财政补偿金融的主要政策措施

     1.税收优惠政策

     2.利率补贴政策

     3.建立农贷资金合理的补偿机制

     4.剥离和消化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二 货币政策调控

    1.再贷款政策

    2.浮动利率政策

    3.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4.信贷倾斜政策

    5.再贴现支持政策

   三 市场准入政策放宽

  第二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一 农村信用担保模式及其选择

    1.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

    2.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

    3.社会化组建、商业化运作模式

    4.互助合作型运作模式

   二 引入动产抵押,创新信用担保方式

    (一)引入动产抵押融资的必要性

     1.有利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将动产资源转化为资金优势,提高动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2.引入动产抵押可以使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3.动产抵押相对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减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

     4.引入动产抵押融资形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引入动产抵押融资面临的障碍

     1.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方面的制约

     2.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的制约

     3.社会中介方面的制约

    (三)建立健全动产抵押融资制度的对策

     1.增强企业守信意识,规范企业结算运作,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2.激励金融机构创新,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尽快建立动产担保公示登记系统

     4.完善法制环境,加强司法保障

   三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1.广泛开展农村信用评级活动,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2.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促进征信业壮大

    3.完善农村信用的征集、评估、发布与服务体系

    4.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

  第三节 完善农村金融稳健运行的保障体系

   一 构建合理的农业保险体系

    (一)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4.强化农业保险的信贷支持

    (二)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机构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风险管理基金

   二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三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四 强化农村金融监管

    1.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2.开展审慎分类监管

    3.健全风险处置机制

    4.整顿规范金融秩序

本书围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改革、发展的主线,从金融基础、金融支持、金融效率等方面分析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现状及其原因,揭示“三农”发展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依据,确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运行原理及支农效应,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强化金融制度供给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构想。以期通过强化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友好又快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20、23、24、25、26Ⅱ、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62、1971、1972、1974、1973、1979。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6]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8]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3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产权学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人民出版社,2005。

[1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3]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4]乔治·考夫曼:《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7]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0]曾康霖:《金融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1]曹凤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胡培兆:《胡培兆选集》[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3]王振中主编《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李杨、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5]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6]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7]张余文:《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8]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9]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0]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1]李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2]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3]王曙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

[34]陶玲琴等:《比较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05。

[35]李海平:《金融发展中的主体行为与体系演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6]张元红等:《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7]孙涛:《全球化时代金融中介体系的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8]宋玮等:《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9]张炜:《中国金融制度结构与制度创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0]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1]胡学好:《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3]高圣平:《动产抵押制度研究》[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

[44]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5]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7年3月2日。

[46]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47]周小川:《积极推进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6年第10期。

[48]陈亮:《撬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金融支点——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演进与改革发展》[J],《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49]罗来武、刘玉平、卢宇荣:《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

[50]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51]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52]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53]何广文:《农村金融体制缺陷及其弥补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第8期。

[54]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55]王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思考》[J],《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56]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6期。

[57]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结构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2期。

[58]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9]许传华:《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0]左志:《再造建设新农村的银行》[J],《中国金融》,2006年第15期。

[61]官兵:《分工视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

[6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3026。

[63]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R],中经网50人论坛,2001年6月7日。

[64]马晓河、姜长云:《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R],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3年12月8日。

[65]茅于轼:《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放开政府管制》[R],搜狐财经网,2004年2月11日。

[66]曹力群:《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研究》[J],《金融论坛》,2001年第5期。

[67]那洪生、周庆海:《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N],《金融时报》,2004年2月16日。

[68]李勇等:《关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69]彭建刚、李关政:《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70]潘朝顺:《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71]徐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72]黄卫红:《中国农村融资问题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73]白鹤祥:《金融必须自觉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年第15期。

[74]高小琼:《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J],《中国金融》,2006年第14期。

[75]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76]沈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77]李明昌:《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年第12期。

[78]遂宁市赴温州民间借贷考察组《温州民间借贷考察及其启示与经验》[J],《金融参考》,2006年第3期。

[79]黄晓东:《试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权视角》[J],《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80]朱英刚:《推动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有效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年第11期。

[81]潘占领、方绍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及风险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82]曲迎波:《重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的宏观思考》[J],《西安金融》,2006年第6期。

[83]庹国柱:《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快农业保险建设》[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84]王正耀、彭琦、田苗:《邮政储蓄改革的变迁与邮政储蓄银行设立的再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85]杨家才:《分账核算:推进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金融》,2005年第12期。

[86]李伟毅、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1期。

[87]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

[88]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89]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90]白钦先、薛誉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行障碍及对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1年第9期。

[91]陈元:《改革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求是》,2004年第13期。

[92]田永强、白永红:《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期。

[93]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94]杜金向:《发展小额信用担保组织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95]史建平、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绩效与出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6]谢家智、魏忠海:《论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改革》[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97]龙海明:《农村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发展的典型案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7期。

[98]米险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和出路》[J],《当代金融家》,2005年第12期。

[99]李圆圆、张长青:《论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6期。

[100]张炎:《动产抵押制度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5年第8期。

[101]黄少彬、张旭:《动产抵押与动产质押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年第1期。

[102]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103]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104]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

[105]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2期。

[106]杨羽飞、梁山:《深化农村信用社若干问题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07]杨子强:《股东选择与权利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08]刘民权等:《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探索》[J],《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109]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110]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111]李健、贾玉革:《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112]周好文、余浩:《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的差异法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

[113]邓学衷、陈天阁:《农村金融改革:以需求为引导的供给调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

[114]周立:《三次农村金融改革评述》[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9期。

[115]王群琳:《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模式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116]张杰、刘东:《金融结构、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构》[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7期。

[117]张杰、高晓红:《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8期。

[118]陈建新:《农村金融改革:在探索中积极推进》[J],《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10期。

[119]张乐柱:《悖论中的农村金融改革》[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2期。

[120]白广玉:《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和运行绩效评介》[J],《世界经济导刊》,2006年第2期。

[121]张绍基、刘书文:《应重视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J],《金融参考》,2006年第1期。

[122]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

[123]中国人民银行乐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与民间金融》[J],《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124]潘朝顺:《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局部性浅化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10期。

[125]李红英:《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外流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河北省衡水市的调查》[J],《金融参考》,2006年第2期。

[126]郝亚明、张荣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10期。

[127]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星子县支行联合课题组《试论现阶段农村金融制度与结构的创新》[J],《金融参考》,2006年第3期。

[128]叶海云、尹恒:《试论金融体系的两分法》[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1期。

[129]杨育民、罗拥军、梁阿莉:《农村金融制度缺失及其补偿》[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130]牛建高、李义超:《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10期。

[131]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农村融资现实审视与制度重构》[J],《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132]龙海明:《农村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发展的典型案例——浏阳个案及其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9期。

[13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金融课题组《农村金融改革缘何裹足难进》[J],《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134]宋青锋、刘星、何芳:《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135]王传东、王家传:《信贷配给视角下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136]谢志忠:《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8期。

[137]苏士儒等:《从非正规金融发展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以宁夏盐池县、中宁县、同心县为例》[J],《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138]杨莲娜:《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J],《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

[139]朱旭东、马妮:《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体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40]徐新:《农信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141]Hugh T. 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m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14(2.January).

[142]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Which is Better?Working paper Ross Levine Finance Department 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ebruary 2000.

[143]McKinnon,Ronald I.,1989:‘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 of Interest-Rate Polic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 5 (4),Winter.

[144]Altman,E.I.,1998. Saunders,A. 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1721-1742.

[145]Johan F. M. Swinnen,Hamish R. Gow,Agricultural credit problems and polic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Food Policy 24 (1999)21-47.

[146]Wolz. Axel(1998):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inance Systems in Vietnam,http:www.rzuser.uni—Heidelberg.de/-t08.

[147]Brandt. L. A. Park and Wang S.,“Are China’s Financial Reforms Leaving The Poor Behind?”,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11-13 Sep,2001.

[148]Tao Wang,Ann Arbor,Mich.Economic reform and urban growth:the Chinese experience. UMI,1995.

[149]Lydia Zepeda.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eign government document].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1.

[150]Agricultural investment to promote improved capture and use of rainfall in dry land farming [foreign government document].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5.

[151]Guidelines:for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projects. [foreign government document].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5.

[152]Guidelines:for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projects. [foreign government document].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3.

[153]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project design.[foreign government document].Rome,Italy: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2.

[154]Frank J Fabozzi,Franco Modigliani,Frank J.Jones: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cture (third edition).

[155]Miahel A.Clemens,Jeffey G. Williamson:Wealth Bias in the first global capital market boom,The Economics Journal,2004,114(495)304-337.

简 介:本书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及其变迁,二是探讨农户借贷渠道及其变迁,三是分析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变迁及其对农户借贷的制约,以期为破解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为了展开研究,笔者大量采用中国近现代农村调查史上绝无仅有的、对同一地域的农户经济情况长时段的连续追踪调查——“无锡保定农村调...

作者: 赵学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增强金融支农功能为重心,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存量改革与增量新建中的热点与难题,围绕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及具体路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及可持续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完善与抵押担保物扩大,农业保险加速发展与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构建以及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就深化农...

作者: 祝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简 介:本书以处于向现代工业大省转型过程中的河南省为对象,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求与融资、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本投资与河南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性质。

作者: 李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