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5

中国农户的借贷与信用担保(1930~2010)图书

Farmer's Loan and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1930-2010)

SSAPID:101-8378-6111-39
ISBN:978-7-5201-3842-0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研究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及其变迁,二是探讨农户借贷渠道及其变迁,三是分析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变迁及其对农户借贷的制约,以期为破解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为了展开研究,笔者大量采用中国近现代农村调查史上绝无仅有的、对同一地域的农户经济情况长时段的连续追踪调查——“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的资料,并辅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1949年到1966年前的农村金融档案资料,以及官方统计资料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学军
编 辑:田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摘要

 导论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资料基础

   三 广义信用担保基本理论

    (一)信用担保的定义与分类

     1.担保的定义与分类

     2.信用担保的定义与分类

     3.本书关于信用担保的定义

    (二)信用担保的功能

     1.担保机制能够缓解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担保机制能够缓解信贷配给问题

     3.担保机制能够减轻逆向选择效应

     4.担保机制能够缓解道德风险问题

     5.法学视角:信用担保可强化债务信用

    (三)信用担保保障债权的机制

    (四)广义信用担保制度

   四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上篇 农户借贷需求的变迁

  第一章 民国时期农户的借贷需求

   一 农户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借贷需求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农户贫困的加深

    (三)弥补家庭亏空成为借贷的主因

   二 农户借贷用途的结构

    (一)生活性借贷占主体

    (二)农户投入生产的借贷所占比例较低

   三 不同阶层农户借贷的用途

    (一)富裕农户的借贷结构

    (二)中农的借贷结构

    (三)贫困农户的借贷结构

   四 基本结论

  第二章 人民公社化之前农户的借贷需求

   一 农户生存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巨变

   二 农户借贷的用途

    (一)用于生活消费等非生产方面的借贷仍是主体

    (二)用于生产方面借贷的比例上升

   三 不同阶层农户借贷的用途

    (一)上中农、中农的借贷用途

    (二)下中农借贷的用途

    (三)贫农家庭借贷的用途

   四 农户实物借贷的用途

    (一)20世纪50年代农村实物借贷的状况

    (二)20世纪50年代农户实物借贷的用途

    (三)20世纪50年代农户实物借贷的形式与利率

    (四)农村实物借贷盛行的原因

   五 基本结论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户的借贷需求

   一 农户借贷的情况

   二 农户生活性借贷需求强烈

   三 实物借贷的比例较大

    (一)农户实物借贷情况

    (二)实物借贷需求上升的原因

   四 实物借贷利率极高

   五 基本结论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农户的借贷需求

   一 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恢复

   二 农户借贷日益活跃

   三 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

    (一)非生产性借贷需求仍然是主体

    (二)生产性借贷需求占比有所上升

   四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借贷需求的差异性

    (一)低收入水平农户的借贷需求结构

    (二)中等收入农户的借贷需求结构

    (三)中高收入及高收入农户借贷需求的结构

   五 不同类型农户的借贷需求

    (一)纯农户的借贷需求

    (二)农业兼业户借贷需求

    (三)非农兼业户的借贷需求

    (四)非农户的借贷需求

   六 不同地区农户借贷需求的差异性

   七 基本结论

  本篇小结 农户借贷需求变迁的特征

 中篇 农户借贷渠道的变迁

  第五章 民国时期农户的借贷渠道

   一 私人借贷渠道

   二 典当借贷渠道

   三 商户借贷渠道

   四 钱会借贷渠道

   五 新式金融机构借贷渠道

   六 基本结论

  第六章 人民公社化之前农户的借贷渠道

   一 私人借贷渠道

    (一)土地改革对私人借贷渠道的短期影响

    (二)私人借贷渠道的萎缩

    (三)无锡、保定农户私人借贷情况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渠道

   三 国家银行借贷渠道

   四 贸易部门商业信用的渠道

    (一)贸易部门的赊销

    (二)贸易部门的农副产品预购定金*

   五 一些传统借贷渠道的消失

   六 基本结论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借贷的渠道

   一 私人借贷渠道

    (一)亲友借贷渠道

    (二)高利贷性质的私人借贷渠道

   二 钱会借贷渠道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渠道

   四 国家银行渠道

   五 集体经济组织借贷渠道

   六 基本结论

  第八章 改革开放后农户的借贷渠道

   一 私人借贷渠道

    (一)20世纪80年代私人借贷情况

    (二)20世纪90年代私人借贷情况

    (三)21世纪以来私人借贷情况

   二 正规金融机构渠道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渠道

    (二)中国农业银行渠道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渠道

   三 钱会借贷渠道

    (一)钱会的兴起

    (二)钱会组织形式——定息合会

    (三)钱会组织形式——标会

    (四)钱会的组织形式——摇会

    (五)钱会组织形式——座会

    (六)金融诈骗性质的“抬会”

   四 农村合作基金会借贷渠道

   五 集体组织借贷渠道

   六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渠道

   七 基本结论

  本篇小结 农户借贷渠道变迁的特征及其原因

   一 私人借贷一直是农户借贷的主渠道

   二 农户借贷的主渠道只在信用合作化高潮中出现短暂的变化

   三 正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银行在农户贷款方面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户贷款方面的问题

   四 农户选择借贷渠道与信用担保密切相关

 下篇 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九章 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

   一 传统信用担保制度形成与发展

    (一)人的担保制度

    (二)物的担保制度

    (三)“社会资本”信用担保

   二 传统信用担保制度的非正式制度特色

   三 信用担保制度在借贷中的作用

   四 传统信用担保制度的主要特征

   五 基本结论

  第十章 信用担保制度的当代巨变

   一 信用担保制度产权基础的变革

   二 物的担保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三 人的担保制度发生巨变

   四 社会资本抵押价值的下降

   五 基本结论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重建

   一 抵押担保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

    (二)林地、水面经营权抵押担保

    (三)其他抵押担保

   二 保证担保

    (一)自然人担保

    (二)农户联保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

    (四)龙头企业担保

    (五)担保机构担保

   三 质押担保

    (一)动产质押担保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担保

   四 基本结论

  第十二章 信用担保缺乏对农户借贷的束缚

   一 正规金融机构强调信用担保

   二 农户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

   三 担保品评估、管理与处置存在障碍

   四 农户难于寻找担保人

   五 基本结论

  本篇小结 信用担保与农户借贷的相生相克

  结语 必须优先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一 农户借贷需求、渠道与信用担保的制约

   二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三 优先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乃是当务之急

  附录 农户借贷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

    (二)中国农村存在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功能残缺

    (四)农村存在正规金融局部“浅化”问题

   二 农户的借贷需求与信贷供给

    (一)农户的借贷行为

    (二)农户的借贷需求

    (三)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四)农户资金供需的非均衡性

   三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从理论范式演绎出的发展方向

    (二)从现实问题总结出的经验

   四 近代以来中国农户借贷问题

   五 小结

 图表目录

 后记

本书主要讨论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历史变迁、农户借贷渠道的历史变迁、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农户借贷的影响,以期为破解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难问题提供政策思路。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借贷需求的特征有: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户借贷需求倾向不同,比较富余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较多,贫穷家庭生活性借贷需求较多;农户的经营理念决定其借贷需求倾向,比较富余的农户有余财、有时间扩大生产经营,生产性借贷需求倾向比较鲜明,而比较贫穷的农户首先需要生存,生活性借贷需求更为强烈。总体而言,农户借贷需求一直是以生活性借贷需求为主体,生产性借贷需求居于次要地位;农户借贷需求变迁的趋势是生活性借贷需求逐渐下降,而生产性借贷需求逐渐上升。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农村信用合作化的高潮时,国家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户借贷的主要渠道,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其他时期私人借贷才是农户借贷的主渠道,几乎没有变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户选择借贷渠道与信用担保条件密切相关。以生活性借贷需求为主的农户借贷需求,特征是需求很急、金额较少,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钱物,以渡过难关。急切借贷的农户又往往是信用担保条件不足者。在相对封闭的传统村社,农户的人际网络、社会关系、少量财产等,是他能够提供的信用担保。农户的这些信用担保还需要评估,而私人借贷体系评估农户的信用担保几乎不需付出时间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借贷体系比正规金融机构更具优势。因此,农户在借贷渠道的选择上,首先会选择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信用担保的私人借贷体系,而且常常能够得到满足。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借贷农户的借款金额小、借贷成本高、信用担保不足状况时,可能或拖延时日,或不予办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自然不是农户借债的首选目标。中国农户借贷活动一直受制于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与农户借贷活动是相生相克的。信用担保是在借贷活动中产生的,为借贷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信用担保制度是借贷关系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够维护借贷活动的正常进行,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中国信用担保史及借贷史表明,信用担保制度为借贷活动而生。另外,信用担保制度与信贷活动又是相克的,信用担保制度制约着信贷活动。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能够保障借贷活动有序进行。而效率低下或不健全的信用担保制度,则会阻碍信贷活动,降低社会的总福利。如果社会信用担保制度不能有效防范借贷风险,授信者将减少或不再授信,信贷活动将萎缩。反过来,信贷活动减少,会进一步减少对信用担保的需求,从而不利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的信用担保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与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农户借贷活动基本适应。但20世纪50年代后,信用担保制度的历史出现巨大的转折。在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后,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再能够适应社会现实,而新的、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造成农户信用担保的困境。当代农村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农村信用担保与农户借贷处于相克的境地,而不是良性循环的相生。破解农户借贷难题的出路,在于尽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1]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山西省阳城县西河乡、山东省蓬莱市刘家沟镇、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河南省新野县上岗乡、陕西省柞水县、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经济资料。

[2]河北省统计局:《1930~1957年保定农村经济调查综合资料》(油印本),195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藏。

[3]《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司法行政部印行,中华民国十九年五月。

[4]商务印书馆编《辞源》(上),商务印书馆,2004。

[5]“无锡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无锡市档案馆档案B-15-19,B-15-20,B-15-21。

[6]《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中国金融年鉴(200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中国金融年鉴(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9]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金融统计(1952~1987)》,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10]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6)》,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11]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中国金融统计(1997~1999)》,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管理局、中国农业银行党组、中国农业银行计划局、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厅、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合作局档案等部门档案(1949~1966)。

[13]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编《利率文件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1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金融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商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6)》(金融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1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5~1952)》(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2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现代经济辞典》,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保定农村调查数据库(1930~2010)。

[2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6~1947)》,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卜凯:《河北盐山一百伍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金陵大学农林科农林丛刊第五十一号,民国十八年九月刊印。

[2]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3]常明明:《中国农村私人借贷关系研究——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南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陈本寒主编《担保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陈翰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当代中国的信用合作》,当代中国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1999。

[8]《当代中国商业》,当代中国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1999。

[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0]郭田勇、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何广文、冯兴元、郭沛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2]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1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15]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6]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

[17]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大学出版社,民国二十二年。

[18]李静:《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9]李扬等:《新中国金融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0]李扬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刘民权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4]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5]刘新来主编《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6]路建祥编《新中国信用合作发展简史》,农业出版社,1981。

[27]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

[28]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9]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0]秦红松:《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31]尚明主编《新中国金融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2]斯科特(J.C.Scott):《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译,译林出版社,2001。

[33]唐双宁等编著《抵押贷款概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34]唐宗焜:《合作社真谛》,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5]田俊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缓解农村信贷配给》,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6]汪三贵、朴之水、李莹星:《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7]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8]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9]吴文勉、武力:《马鞍村的百年沧桑——中国村庄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0]吴志铎:《北通县第一区平民借贷状况之研究》,燕京大学经济学系,民国二十四年。

[41]伍成基主编《中国农业银行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2]武力、郑有贵主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1921~2013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43]谢在民:《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4]徐笑波:《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8~1990)》,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5]于树德:《合作讲义》,中国合作学社,1935。

[46]于树德:《合作社之理论与经营》,中华书局,1936。

[47]于树德:《信用合作社经营论》,中华书局,1936。

[48]余国耀、温铁军、张晓山主编《九十年代产权制度的对策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49]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0]张杰等:《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1]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之《乡村经济》(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52]张晓山、何安耐主编《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3]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54]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生活书店,1936。

[55]赵学军:《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1949~195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6]赵学军:《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与变迁》,方志出版社,2008。

[57]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编《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统计分析报告(199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村庄经济——无锡、保定22 村调查报告(1987~1998)》,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调查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7~199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1]周万钧主编《合作经济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62]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6年农村家庭借贷情况调查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2]蔡文宇、陈玉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引入政府补贴的可行性探讨: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上海金融》2009年第12期。

[3]曹力群:《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研究》,《金融论坛》2001年第5期。

[4]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

[5]陈柳钦、孙建平:《论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陈鹏、刘锡良:《中国农户融资选择意愿研究——来自10省2万家农户借贷调查的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

[7]陈悦、严伟涛:《“三权”抵押的实际操作与相关机理:重庆个案》,《改革》2012年第12期。

[8]成清、闫真峰:《淮北市农村金融抵押担保贷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金融纵横》2011年第2期。

[9]程恩江、刘西川:《小额信贷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了吗?——来自三个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区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0年第12期。

[10]褚保金、于佳:《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11]崔萍:《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经济》2008年第7期。

[12]邓蓓、刘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思路探讨》,《华北金融》2008年第12期。

[13]邓英淘、刘建进、张一民:《中国农村的民间借贷》,《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11期。

[14]方晓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缺陷与发展对策》,《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

[15]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中国农村》1934年第1卷第3期。

[16]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17]高淳支行:《高淳之粮行》,《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11期。

[18]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19]高帆:《血缘债、关系债、人情债盛行——民间借贷偏好隐合约》,《中国国情国力》2002年第5期。

[20]高海:《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收益权融资担保》,《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1]高仁宝:《古代担保制度的特点》,《人民法院报》2001年12月10日,第B02版。

[22]高学强:《试论中国古代契约中的担保制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3]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4]顾晓安、李彬彬:《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基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上海金融》2009年第1期。

[25]广东省金融服务办公室农村金融课题组:《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南方金融》2005年第4期。

[26]郭晓鸣、赵昌文:《以农民合作的名义:1986~1999四川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存亡里程》,《世纪周刊》2001年第1期。

[27]郭艳艳:《我国农户信贷担保机制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

[2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特点与问题》,国研报告,2006年12月22日。

[29]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社会科学杂志》1932年第3卷第2期。

[30]韩晶:《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改革思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31]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

[32]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33]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

[34]何广文:《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战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年第6期。

[35]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36]何广文:《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37]何云丰:《遂宁市一百户民间借贷调查》,《四川金融》1988年第3期。

[38]胡迟:《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经济管理》2000年第10期。

[39]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证据》,《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40]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

[41]胡士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7。

[42]黄金木、王社教:《对漯河市民间借贷状况调查与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10期。

[43]黄丽华:《对武宁县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6期。

[44]黄萍萍:《路庄村为让村民快致富,“村官”当起担保人》,《宜兴日报》2008年9月11日,第2版。

[45]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46]吉昌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济南金融》2003年第12期。

[47]纪志耿:《农户借贷动机的演进路径研究——基于三大“小农命题”的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

[48]姜丽莉、毛爱群:《当前农户贷款抵押担保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黑龙江金融》2010年第5期。

[49]蒋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

[50]蒋文恒:《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几点思考》,《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1999年第21期。

[51]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52]孔荣、Calum G. Turvey、霍学喜:《信任、内疚与农户借贷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河南、陕西三省的问卷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53]孔荣、彭艳玲、任彦军:《农户联户担保参与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甘肃两省789 户农户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54]黎兵:《农村合作基金会与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农村合作基金会问题的反思》,《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55]李承中:《对遵义地区农村资金市场的调查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7期。

[56]李宏略:《数字中的农家生活》,《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7号。

[57]李建英:《农户金融需求的约束分析》,《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2期。

[58]李剑阁:《农民就业、农村金融和医疗卫生事业问题的几点意见》,载《比较》第7辑,中信出版社,2003。

[59]李明贤、李学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与分析》,《调研世界》2008年第3期。

[60]李亚新:《对农村金融供需差距问题的调查》,《济南金融》2006年第8期。

[61]李毅、向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62]李志辉、崔光华:《基于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银行转型——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63]李志扬、周宗团:《“农户联保+农村科技合作社担保”模式——发展小额农户贷款的经验与启示》,《金融经济》2010年第4期。

[64]李祝环:《中国传统民事契约中的中人现象》,《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65]梁鸿飞:《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6]刘家铭:《南陵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67]刘建进:《中国农村的民间借贷》,《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3期。

[68]刘宗礼、葛冰、杨玫:《农户小额信贷的运作与管理研究》,《西部金融》2012年第8期。

[69]龙登高、任志强、赵亮:《近世中国农地产权的多重权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0]娄叔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

[71]陆万春:《农村民间借贷问题的调查与探索》,《中国农业会计》1991年第4期。

[72]罗军、程记平、张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1期。

[73]马光荣、杨恩艳:《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74]内蒙古呼盟人民银行调研室、阿荣旗支行:《对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民间借贷调查》,《农村金融研究》1989年第2期。

[75]聂世富、罗彤等:《民间借款弊多利少——农民家计户调查》,《金融研究》1987年第10期.

[76]农行湖北分行农户金融部课题组:《创新担保模式,有效做大农户贷款》,《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

[77]农行湖北分行三农信贷管理部课题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农户贷款的调研报告》,《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

[78]欧永生:《农户贷款担保方式创新途径——以湖南永州农行为例》,《金融经济》2010年第2期。

[79]潘宇、李新田:《民国间民事习惯调查中所见的中人与保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2期。

[80]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81]钱兆雄:《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4期。

[82]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83]秦汉锋:《村镇银行制度创新、环境约束及其演进》,《武汉金融》2008年第5期。

[84]屈小博、钟学军、霍学喜:《传统农区农户借贷的需求与供给——基于陕西渭北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5]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南漳县支行联合调查组:《民间借贷日趋活跃,弊多利少急待引导——对南漳县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调查与思考》,《银行与企业》1992年第5期。

[86]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87]史清华、卓建伟:《农村居民的储蓄与借贷行为——基于晋鄂豫苏吉5省3年的调查》,《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6期。

[88]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89]田力等:《中国农村金融容量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90]田土城:《担保制度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兼论我国担保立法的健全与完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1]王传东、王家传:《中小企业互助性信用担保及其模式选择的探讨》,《山东经济》2006年第11期。

[92]王静、王蕊娟、霍学喜:《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融资的信用担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3]王丽萍、霍学喜、邓武红:《西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实证分析——以陕西省248户调查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4]王威明:《“一体两翼”基本形成,政策性方向必须坚持》,《甘肃金融》2009年第2期。

[95]王伟:《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政策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96]王文莉、罗剑朝、刘兴旺:《农村合作基金会规范发展探索》,《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7]王晓军、宋长青、仲伟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分析》,《中国财政》2010年第14期。

[98]王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再考》,《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99]王叙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

[100]王益君、文瑞盈、李建军:《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西部金融》2009年第9期。

[101]王越子、杨雪:《抵押物残缺、担保机制与金融支持土地流转:成都案例》,《农村金融》2010年第2期。

[102]王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国际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12日,第8版。

[103]温铁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1984~1999——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分报告之二》,中经网,2001年6月7日。

[104]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中评网,2001年7月。

[105]吴华明:《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为例》,《吉林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106]吴俊丽:《农户信用担保的模式、困境与创新方向》,《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7]吴俊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方向与政府角色》,《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8]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109]肖轶、魏朝富、尹珂:《农户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22个县(区)114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9期。

[110]谢锦华、张兰花、朱少洪:《农户贷款担保现状分析——基于福建省的调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111]徐浩:《担保物权功能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4。

[112]薛欣欣、辛立国:《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三大缺口及其弥合》,《农村经济》2004年第8 期。

[113]逊农:《泰县曲塘粮行之调查》,《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4期。

[114]晏露蓉、赖永文等:《创建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115]杨玉萍、王茵、李鹏:《村户资金借贷状况调查报告》,《新疆农垦经济》2008年第4期。

[116]杨子强:《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时报》2008年3月4日,第9版。

[117]叶兴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当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3期.

[118]易棉阳、陈俭:《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19]玉林中支、贵县支行、覃塘所联合调查组:《关于覃塘圩镇民间信用的调查报告》,《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4年第11期。

[120]岳纯之:《论隋唐五代借贷契约及其法律控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21]曾业辉:《陈锡文:农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碍》,《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0月8日。

[122]张兵、张宁:《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否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获性?——基于江苏1202户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10期。

[123]张惠茹:《农村金融市场充足性缺口实证分析》,《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4]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25]张静:《农村金融市场担保方式创新——基于湖北的实践》,《中国金融》2010年第2期。

[126]张艳峰:《对河南灾区农村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金融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6期。

[127]张域:《担保法律制度与习俗的文化解读——以中国史上的“人的担保”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128]张悦:《基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0。

[129]赵学军:《华北农户借贷渠道变迁之管窥》,《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4期。

[130]赵学军:《农户借贷用途的结构与变迁:一个长期视角》,《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31]赵学军、吴俊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实物借贷》,《福建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132]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133]郑成清、闫真峰:《淮北市农村金融抵押担保贷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金融纵横》2011年第2期。

[134]郑永福、李道永:《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35]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互助性担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的有效补充》,《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136]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担保方式研究》,《华北金融》2010年第5期。

[137]中国人民银行湖口县支行课题组:《内生性约束与体制性矛盾:对湖口县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武汉金融》2004年第11期。

[138]中国人民银行江津支行课题组:《中国农村的金融抑制及金融体系设计问题研究》,《重庆金融》2005年第3期。

[139]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西北五省区农村金融问卷调查分析报告》,《金融时报》2005年8月2日。

[14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7期。

[141]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

[142]周坚飚:《莽莽林海百鸟鸣春——浙江丽水农行林权担保贷款的创新之路》,《金融经济》2010年第12期。

[143]周军霞、罗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金融纵横》2010年第12期。

[144]周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银行家》2005年第8期。

[145]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146]周小赋、耿洁、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47]周志刚:《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宪法变迁》,《国土资源导刊》2014年第1期。

[148]朱凡:《人的担保基本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4。

[149]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50]朱燕宇:《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路径选择——以广西为视角》,《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51]邹高峰、熊熊:《试论以互助担保为基础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重建》,《现代财经》2009年第6期。

[1]Akerlof,G. A.,“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3).

[2]Banerjee,A. V. and A. F. Newman,“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 (2)。

[3]Barro,Robert J.,“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and Rates of Interest,”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6,8 (4).

[4]Besanko,D.,A. V. Thakor,“Collateral and Rationing:Sorting Equilibria in Monopolistic and Competitive Credit Marke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7,28 (3).

[5]Bester,H.,“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

[6]Boot,A. W. A.,A. V. Thakor and G. F. Udell,“Secured Lending and Default Risk:Equilibrium Analysis,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 (406).

[7]Chan,Yuk-Shee,Geroge Kanatas,“Asymmetric Valuations and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5,17 (1).

[8]Chayanov,A. V.,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6).

[9]Cooley,T.,R. Marimonn and V. Quadrini,“Aggregate Consequences of Limited Contract Enforceab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 (4).

[10]Duong,Pham Bao and Yoichi Izumida,“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World Development,2002,30 (2).

[11]Findlay,Christopher,Andrew Watson,Cheng Enjiang and Zhu G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Asia Pacific Press,2003).

[12]Fry,Maxwell J.,“Models of Financial Repressed Developing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1982,10 (9).

[13]Gonzalez-Vega,Claudio,“Deepening,Rural Financial Markets:Macroeconomic,Policy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USAID,2005.

[14]Holf,Karla,Joseph E. Stiglitz,“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 (3).

[15]Holmstrom,B. and J. Tirole,“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anable Funds and the Real Sect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3).

[16]Kochar,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 (2).

[17]McKinnon,Ronald,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6).

[18]Okurut,F. N.,A. Schoombee,S. van Der Berg,“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Ugand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73 (3).

[19]Popkin,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0]Zeller,Manfred,“Determinants of Credit Rationing:A Study of Informal Lender and Formal Credit Groups in Madagasca,” World Development,1994,2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