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26

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图书

SSAPID:101-9157-3883-68
ISBN:978-7-5097-0374-8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 农村

[内容简介] 本书在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独特的阐释,构建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发展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按照这一指标体系首次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情况进行了排行和分层,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国内外经验以及若干模式和案例,预警了新农村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省市县乡)和村三个层次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对策体系,探索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模式和新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
作 者: 李佐军
编 辑:总编室编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三 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

 附录二 胡锦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

 《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编委会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意义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一 农村

   二 新农村

   三 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四 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 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一 农业生产还没有走上现代农业的轨道

   二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扩大

   三 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四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五 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六 城市发展、城市化与农村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一 粮食生产和供给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二 部分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 农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四 城乡分割体制已有较明显的松动

   五 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较雄厚的基础

   六 加强“三农”工作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解读

  第一节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二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三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四 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五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二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三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四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五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二 当前阻碍中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 目前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四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 新农村建设开局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 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二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三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 当前村庄规划该做好的工作

   五 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

  第五节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三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貌

   四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五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一 切实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

   二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三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四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五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第七节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一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二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 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以适应入世的新要求

   五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第八节 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要从全局的高度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中国进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目的

   三 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领导

   四 现阶段政府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采取的新举措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马列主义及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发展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与新农村建设

   一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

   二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特点

   三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意义

   四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模型

   一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模型

   二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三大条件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原则和思路

   一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二 评价的原则

   三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二 新农村建设人本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三 区域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四 区域新农村建设人本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五 全国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全国新农村建设评价方法和测算结果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过程与结果

  第四节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及各地情况点评

   一 总体状况评价

   二 分项评价

   三 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情况评价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一 新村运动的时代背景

   二 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 各级政府实施的主要政策、措施

   四 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五 新村运动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 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二 美国的农业政策

   三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经验

   四 美国农业现代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以色列乡村综合发展方法

   一 乡村综合发展方法实施的背景

   二 乡村综合发展方法的主要内容

   三 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四 乡村综合发展方法的主要成就

   五 乡村综合发展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的国内模式与典型案例

  第一节 探索和总结新农村建设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

   二 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

   三 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 区位与新农村建设模式

    1.城镇/都市型

    2.城郊型

    3.农庄型

   二 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模式

    1.工业带动型

    2.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3.服务业(如旅游)带动型

    4.资源开发型

   三 发动主体与新农村建设模式

   四 建设内容、进度与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三节 全面推进型新农村建设案例

   一 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案例*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3.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4.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二 贵州铜仁新农村建设案例*

    1.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铜仁经验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三 湖北恩施新农村建设案例*

    1.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3.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4.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四 四川双流新农村建设案例*

    1.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3.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第四节 重点突破型新农村建设案例

   一 成都鹤林:实施“三个集中”,壮大“新集体经济”,创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模式*

    1.实施“三个集中”,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的闲置与耗散

    2.“新集体经济”的主要内容和农民的收益评估

    3.培育“新集体经济”的意义

   二 浙江新昌:开展“星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星期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

    2.政府的政策保障措施

    3.活动的成效

    4.“星期三下乡”活动的启示

   三 江苏邳州: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建设“大而强、富而美”东陇海第三大市

    1.率先推进工业化

    2.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

    3.统筹推进城镇化

    4.治脏治乱,致富解困,整治村庄

   四 湖北五山: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共建农村美好家园

    1.开启民智,共建家园

    2.“先生活,后生产”

    3.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4.“五山模式”初见成效

    5.非政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 浙江衢州:《农家报》信息送万家,农民致富好帮手*

    1.《农家报》的主要内容

    2.《农家报》的启示

   六 四川盐亭: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1.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的步骤和做法

    2.保障措施

    3.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的成效

    4.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的启示

   七 成都昆山: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1.促流转,建基地

    2.引业主,壮龙头

    3.抓转移,促增收

    4.抓整治,建新村

   八 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案例

    1.四川上里: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旅游*

    2.浙江嘉兴: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3.浙江义乌:商贸促进生产发展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和问题预警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

   一 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新村”建设

   二 将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立起来

   三 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情

   四 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短期的运动

   五 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以村为单位的建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预警

   一 违背农民意愿,由政府主导搞政绩工程

   二 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搞超前的形象工程

   三 违背人口城市化的规律,建劳民伤财的“空心村”

   四 违背规模经济规律,大搞不可维持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五 盲目攀比,不顾本地实际和特色建千篇一律的“新村”

   六 借新农村建设机会,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变成“寻租”机会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央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法规和政策

   二 推进农村土地等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利

   三 加强对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引导

   四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五 建立全国信息系统,指导各地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六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第二节 省或市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政策

   二 推进农村改革,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

   三 开展本地新农村建设试点,树立典型进行示范引导

   四 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五 落实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六 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培训

   七 推进本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八 综合规划和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节 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非农产业

   二 加强村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努力提升农民素质与技能

   四 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事业

   五 加强生态保护,美化村容村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六 加强农村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

   七 建立新农村建设保障机制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创新

  第一节 规划内涵创新——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 中国现有城镇、村镇规划主要为物质建设规划

   二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节 规划方法创新——从自上而下式转向自下而上联络性规划

   一 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特点与缺陷

   二 采用联络性规划方法,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规划实施创新——从注重目标的蓝图导向转向注重问题的过程协调

   一 激发农民参与规划,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二 引导私人、民营等多方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形成共赢局面

 第十一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

  第一节 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

   一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二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解决农民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

   三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建设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

   四 只有产业发展,才能促进农村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 创建产业品牌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高级形式

   一 只有创建产业品牌,才能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

   二 只有创建产业品牌,才能充分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

   三 只有创建产业品牌,才能培养自己的龙头企业

  第三节 如何创建新农村产业品牌

   一 进行产业规划,实施品牌战略

   二 培育龙头企业

   三 发展产业集群

   四 参与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分工

   五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第十二章 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回顾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49~1952年):农户土地私有,自主分散经营

  第二节 第二阶段(1953~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集中统一经营

  第三节 第三阶段(1979~1984年):两权适度分离,家庭承包经营

  第四节 第四阶段(1985~1994年):产权调整深化,经营规模扩张

  第五节 第五阶段(1995~2002年):协调发展观与农业保护政策

  第六节 第六阶段(2003年至今):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政策

   一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

   二 土地制度创新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 尊重农民选择是改革和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

   五 农民与土地产权的有效结合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动力

   六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应该有可靠的组织保障与支持

 第十三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一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含义

    (一)产业发展的含义

     1.量的扩张——产出增加与规模扩大

     2.质的改善——产品高质和产业增效

     3.结构改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农村产业发展的含义

     1.传统农业发展

     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3.农村产业经营一体化

    (三)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含义

     1.现代农业发展

     2.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3.新农村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以新时代农民为主体

     1.“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创新力量

     2.“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3.“会技术”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生力军

    (二)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产业

     1.现代农业传承农业文化,丰富了新农村产业内涵

     2.现代农业吸取现代文明的精华,拓宽了新农村产业领域

     3.现代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新农村产业科学发展

    (三)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

     1.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2.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打造先进的技术环境

     3.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开辟和谐的分工环境

     4.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塑造完善的体制环境

     5.以新农村为起步基地,培养新型农民主体

    (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1.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造就技能型农民

     2.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激励农民技术创新

     3.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4.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提升农村非农产业

    (五)以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为保障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 新农村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粮食贡献

    (二)原材料贡献

    (三)市场贡献

    (四)资金贡献

    (五)就业增收贡献

    (六)生态文化贡献

   二 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村产业不仅是农业

    (二)农村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互交融

    (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第三节 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产业发展可以促进生活宽裕

    (一)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

     1.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2.非农产业发展给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3.产业发展增强农民就业竞争能力

    (二)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产业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市场繁荣

     1.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升级

     2.产业发展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完善

    (四)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展

     1.产业发展为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积累资金

     2.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就医、上学等支出

     3.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平安和谐

   二 产业发展可以促进村容整洁

    (一)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1.产业发展奠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基础

     2.产业发展搭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

    (二)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1.产业发展促进村庄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2.产业发展推动生态家园建设,优化生活环境

     3.产业发展重视生态环境规划,布局优良环境

    (三)产业发展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1.产业发展推进村庄整治,加快新型社区建设

     2.产业发展促进村庄规划落实,增强新型社区有效管理

   三 产业发展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一)产业发展培育农民新主体

     1.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素质提高

     2.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观念更新

    (二)产业发展提升农业文化内涵

     1.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现代农业,提升了农业文化的科技内涵

     2.产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衍生农业文化多样性的新内涵

    (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1.产业发展奠定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财力基础

     2.产业发展激发了农民创造力,活跃了农村文化气氛

   四 产业发展可以促进管理民主

    (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的组织化程度

     1.产业发展要求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2.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

     1.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的民主素质

     2.产业发展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三)产业发展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1.产业发展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完善

     2.产业发展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第十四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

   一 和平、合作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一)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

     1.当前国际政治错综复杂,但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2.国际合作日益增多

     3.外部形势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壁垒对新农村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国外农产品市场保护

     2.反倾销

     3.人民币升值

     4.国外贸易壁垒对中国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 全球化迅猛发展

    (一)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迁

    (二)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网络化

    (四)网络金融已初具规模

    (五)全球化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 国际技术进步与交流加快

    (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二)信息经济下的新型国际合作

    (三)国际技术进步与交流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国内经济背景

   一 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增长中的隐忧

    (一)高速增长的经济

    (二)高速经济增长中的隐忧

     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2.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失衡

     3.自然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

     4.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

     5.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就业压力很大

   二 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

  第三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国内政策背景

   一 财税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二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三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1.采取切实措施,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2.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3.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4.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联动改革

     5.稳定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

    (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

    (三)加快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科学界定职责,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3.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

     4.要扩大“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

    (四)金融和土地等其他改革

   四 公共财政支出政策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

 第十五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一 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

    (一)现代农业建设的内涵、目标和任务

    (二)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

     1.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2.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3.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现代农业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1.现代农业发展保证了农村工业的原料供给

     2.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1.建设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支撑

     2.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

     3.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

    (二)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2.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

     3.加快发展健康养殖业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和生态产业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推进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2.发展面向农业的龙头企业

     3.发展服务农业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新农村工业发展

   一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农村工业发展

    (一)农村工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富民产业

     1.农村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2.农村工业发展可以保证农业经营收入

     3.农村工业发展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4.农村工业发展可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二)农村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1.农村工业发展可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经营理念

     2.农村工业发展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持

     3.农村工业发展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二 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优势工业

    (一)重点发展农村特色工业

    (二)重点发展农村比较优势工业

   三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

    (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

    (三)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节 新农村服务业发展

   一 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农村服务业发展

    (一)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兴民产业

     1.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农村服务业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3.农村服务业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专业服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可以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1.农村物流商贸业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

     2.农村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其他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3.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其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境

   二 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优势服务业

    (一)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服务业

     1.重点发展农村旅游业

     2.重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二)重点发展农村比较优势服务业

   三 大力发展与农村工农业相配套的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与农业相配套的服务业

     1.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业

     2.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业

     3.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商贸业

     4.大力发展农村的经纪服务业

     5.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服务业

     6.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

    (二)大力发展与农村工业相配套的服务业

     1.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物流业

     2.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

 第十六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

    (一)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框架

    (二)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特点

     1.个体性

     2.系统性

     3.多维性

     4.动态性

     5.统一性

    (三)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意义

   二 新农村产业人本发展理论模型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一 新农村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思路

    (一)设计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代表性原则

     3.可获得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二)设计思路

   二 新农村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一)以村为单位、按“三层次”思路设计的指标体系

    (二)以区域为单位(可获得性)、按“三层次”思路设计的指标体系

    (三)以村为单位、按“五人”思路设计的指标体系

    (四)以区域为单位、按“五人”思路设计的指标体系

    (五)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可获得性)、按“三层次”思路设计的指标体系(参见表16-5)

   三 新农村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与计算过程说明

    (一)计算方法说明

    (二)计算过程说明

  第三节 各地新农村建设综合排行

   一 计算结果

   二 排行榜

   三 总体评价

   四 部分地区点评(参见图16-4)

  第四节 各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水平排行

   一 计算结果

   二 排行榜

   三 总体评价

   四 部分地区点评(参见图16-6)

 第十七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功能定位

   一 新农村产业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一)功能定位是明确新农村发展方向的需要

     1.每个新农村都要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2.功能定位是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基本方法

    (二)功能定位是明确新农村产业发展重点的需要

     1.新农村产业发展必须有所取舍

     2.功能定位是明确新农村产业发展重点的基本方法

   二 新农村产业功能定位的原则

    (一)比较优势原则

    (二)竞争优势原则

    (三)市场主导原则

    (四)重点突出原则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新农村产业功能定位的方法

    (一)从发展基础确定定位

    (二)从自身优势条件确定定位

    (三)从外部机遇确定定位

    (四)从分工协作确定定位

    (五)从竞争格局确定定位

  第二节 新农村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一 确定新农村重点发展产业的必要性

    (一)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二)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二 新农村重点发展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一)历史现状分析

     1.区位商

     2.产业结构分析

     3.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未来趋势分析

     1.增长趋势外推

     2.需求潜力

     3.产业关联性

    (三)竞争要素分析

     1.产业需求

     2.本地生产要素

     3.市场开放程度

     4.产业内的企业状态

     5.产业组织结构

     6.相关产业

     7.环境要素

     8.政府要素

  第三节 新农村产业品牌建设

   一 新农村产业品牌建设的意义

    (一)区域产业品牌的含义

    (二)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区域产业品牌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区域品牌效应有助于扩大品牌销售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3.区域产业品牌能带动区域内前后关联产业发展

   二 新农村产业品牌建设的内容

    (一)培育“一村一品”

    (二)发展知名企业

    (三)培育品牌产品

    (四)发展产业集群

    (五)重视品牌注册和保护

 第十八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

   一 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组织

    (一)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农村企业的多种形式

   二 原有企业的改制和提升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和提升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和提升

    (三)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和提升

   三 新企业的创建和培育

    (一)鼓励农民创业

    (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三)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规模企业

   四 外部企业的引进

    (一)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外部企业

    (二)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资合作

    (三)建立外部企业的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

   五 新农村农民企业家培育

    (一)高度重视农民企业家的作用

    (二)为农民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组织

   一 新农村产品市场建设

    (一)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

    (二)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批发市场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2.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水平

     3.坚持走横向联合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向集团化、连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水平,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 新农村要素市场建设

    (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1.要对农村承包经营土地进行产权界定

     2.对农村宅基地及附着其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产权界定

    (二)资金市场

     1.积极发育民间金融组织

     2.深化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改革

     3.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4.尝试发行农村建设债券

    (三)劳动力市场

    (四)信息市场

   三 新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

    (一)发展专业经济协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社会文化组织,塑造农村“乡风文明”

    (三)积极鼓励基金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四)大力扶持农村教育类非政府组织,提高农民工技能

  第三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政府组织

   一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政策支持作用

    (二)规范引导作用

    (三)典型示范作用

    (四)公共服务作用

   二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一)政府应该做什么

     1.制定规则

     2.维护秩序

     3.提供公共物品

     4.提供服务

    (二)政府不要做什么

     1.不要干预企业

     2.不要破坏市场

     3.不要违背农民意愿

     4.不要搞“政绩工程”

     5.不要“寻租”腐败

   三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法制制度建设

   一 法治环境建设

    (一)制定法律法规

     1.新农村产业发展法律保障的重要性

     2.现有的农村法律的缺陷和不足

     3.完善立法,为新农村产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二)落实法律法规

     1.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新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规范执法,为新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 政务环境建设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呈现的不足

     1.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金短缺

     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3.农村公共服务决策体制不合理

     4.农村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

    (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措施

     1.明确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2.改革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多元供给格局

     3.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

     4.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5.推进中国整体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

     6.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制化

   三 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1.形成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形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3.形成吸引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的参与机制

    4.形成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统筹发展机制

    5.大力建设支持平台和动力机制

    6.建立新农村建设的考评激励机制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文化制度建设

   一 诚信环境建设

    (一)诚信环境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1.良好的诚信环境是经济交易行为实现的基础,是产业有序发展的保障

     2.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

     3.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优良投资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4.良好的社会诚信是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通行证

    (二)诚信环境存在的问题

     1.涉农企业诚信缺失

     2.农户个体诚信缺失

     3.中间环节诚信缺失

     4.基层政府信用缺失

    (三)改善诚信环境的对策

     1.弘扬传统的美德,再造新的诚信观

     2.保障诚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

     3.营造诚信氛围,加强失信的道德约束力量

     4.强化诚信环境建设的法治约束力度

     5.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信用监控机制

   二 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1.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是提高农村产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动力

     2.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有助于解决农民失业问题

     3.创业和企业家精神鼓励竞争,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4.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农民观念的更新

    (二)培育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1.培养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应注意制度安排

     2.宣传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在农村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3.规范基层政府的行为,协调乡村两级的关系

     4.坚持走企业家市场化的道路

     5.创业教育是培育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有效保障

   三 其他新观念的培育

    (一)新观念培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1.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推动器

     2.科学发展的观念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南针

     3.重知识、重人才的观念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4.民主法制观念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护卫舰

    (二)培育新观念的对策

     1.教育是培育农民新观念的根本措施

     2.在实践中培养民主法制、合作、公平竞争等新观念

     3.加强物质条件的投入

     4.培养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5.清除落后思想,打击非法行为

 第二十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土地保障

   一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

    (一)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二)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的过度占用

    (三)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二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有效增加产业发展用地

    (一)稳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企业向园区集中

    (二)开展农田整理和废弃地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三 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推进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一 小额信贷发展的历程和组织形式

   二 本地资金融通

    (一)充分利用自有资金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三 外来资金引进

    (一)大力吸引外来投资

    (二)尽力争取财政资金

  第三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一 引进人才

    (一)帮助涉农企业引进人才

     1.放活用人机制,为人才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2.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牵线搭桥

     3.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在人才引进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多渠道引进人才

     1.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或创业

     2.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组织实施城市人才援助农村活动

   二 培养人才

    (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1.以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农村职业教育内容

     2.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

     3.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训

     1.对农民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

     2.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 留住人才

    (一)待遇留人

    (二)感情留人

    (三)事业舞台留人

  第四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

   一 技术开发

    (一)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

    (二)重点开发先进适用技术

   二 技术引进

    (一)加强技术引进

    (二)开展技术合作

   三 技术服务

    (一)大力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二)加强政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一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 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交通和通讯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能源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 新农村交通建设

    (一)交通建设的重点内容

     1.建设农村公路网络

     2.提高现有农村公路质量

     3.建设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

     4.建设农村客运站点

    (二)交通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对农村交通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2.强化农村交通发展的技术支持机制*

     3.形成农村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协调发展机制*

     4.建立政府主导下全社会支持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参与机制*

   三 新农村通讯建设

    (一)通讯建设的重点内容

     1.推进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建设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

    (二)通讯建设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2.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3.加强农村通讯与信息人才培养

   四 新农村能源建设

    (一)能源建设的重点内容

     1.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2.创新集成农村能源技术*

    (二)能源建设的对策

     1.对发展农村能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2.建立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3.为农村能源的发展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4.提升农村能源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第二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生活环境建设

   一 生活环境建设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新农村农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1.公用基础设施方面

     2.教育基础设施方面

     3.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

    (二)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是吸引投资和人才的主要条件

     1.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是建设良好人文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

     2.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为吸引投资和人才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3.狠抓思想道德建设,增强诚信意识,为吸引投资和人才提供良好氛围

   二 新农村教育设施建设

    (一)教育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

     1.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2.树立新理念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导向

    (二)教育设施建设的对策

     1.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文化型农民

     2.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型农民

     3.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三 新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一)体育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

     2.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3.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4.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5.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

    (二)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对策

     1.政府推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重要保障

     2.控制医疗费用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四 新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建设

    (一)突出新农村建设规划

     1.规划应适应区域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规划应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3.规划应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

     4.规划应尊重村庄原有伦理结构

     5.规划应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二)建设新农村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1.综合整治农村环境

     2.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环保工作重点

     3.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第三节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 生态环境建设对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人才

   二 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一)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保护,植被恢复

     2.水源涵养和保护

     3.村庄绿化美化

    (二)生态环境治理

     1.污染控制

     2.垃圾处理

   三 新农村生态产业发展

    (一)新农村生态产业的含义和内容

     1.生态农业

     2.绿化产业

     3.生态观光休闲业

     4.生态产业园建设

     5.生态产业产品的营销与贸易

    (二)发展新农村生态产业的对策

     1.加强生态农业规划

     2.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机制

     3.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集群培育

  第一节 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一 产业集群的含义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1.空间集聚性

     2.产业关联性

     3.机构稠密性

   二 产业集群的效用

    (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获得外部经济,提高生产率

     1.成本降低,收益递增

     2.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率

     3.实现对劳动力的柔性需求

    (三)降低学习成本,促进地方创新

    (四)降低创业风险,刺激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

   三 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新农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新农村产业集群有利于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

  第二节 为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一 建立各种产业集群服务组织

    (一)建立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

    (二)组织产业集群引导机构

   二 强化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服务

    (一)制定集群规划

    (二)提供信息服务

    (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第三节 促进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

   一 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基地

   二 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

   三 培育和引进产业集群种子企业

    (一)识别和培育本地种子企业

    (二)从外部引进种子企业

   四 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

 第二十三章 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政策

  第一节 先行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经验

   一 荷兰的外向型农业大国之路

    (一)荷兰外向型农业大国的成功因素

     1.发挥自身优势,走外向型创汇农业发展之路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为出口提供大量优质产品

     3.依靠农民股份合作组织,建立灵活、高效的销售体系

     4.政府积极开展贸易促进工作,帮助本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5.利用欧盟对农产品的高补贴政策,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

    (二)几点启示

     1.发展农村经济,要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2.要充分发挥农民行业组织的作用

     3.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扶持作用

   二 日本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一)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

     1.实施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区域化生产,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

     3.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4.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

     5.政府对农业实施积极的保护政策

    (二)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3.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努力扩大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

   三 法国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法国促进农业发展的经验

     1.制订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2.补贴农业生产,增强农业竞争能力

     3.扶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4.严格监督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二)几点启示

   四 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1.农业合作社出现跨区域、规模化、国际化趋势

     2.拓展业务范围,为社员提供一体化服务

     3.合作社向投资者所有企业和股份合作社转型

     4.给予合作社更大的商业自由

    (二)借鉴与启示

     1.引入股份制,走企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2.扩大合作社规模,提供一体化服务,发展行业合作组织

  第二节 国内东部地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经验

   一 山东梁锥村:村企互动,创新农村建设“希森模式”

    (一)“希森模式”的基本内容

    (二)启示

   二 北京官地村:壮大旅游产业,打造“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

    (一)官地村新农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二)启示

   三 浙江杨墩村: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杨墩村新农村建设经验

     1.树立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生态高效的农业种养模式

     2.注重加强环境保护

     3.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

     4.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启示

   四 辽宁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实验基地

    (一)辽宁现代农业园区的运作模式

     1.组织形式

     2.分配方式

     3.经营方式

     4.决策机制

    (二)辽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做法

     1.明确农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标准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3.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三)启示

  第三节 国内中西部地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经验

   一 贵州阿栗村:科技杨梅振兴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

    (一)阿栗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1.“科技杨梅”开辟阿栗致富路

     2.打造产业链条,调整农业结构

     3.多渠道解决营销难题

     4.加强科技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二)启示

   二 西藏岗德林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城郊经济

    (一)岗德林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1.依托区位优势,整体推进三大产业

     2.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二)启示

   三 宁夏北门村:发展优质农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北门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村委会大力引导和扶持,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2.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

     3.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4.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

    (二)启示

 附录四 新农村建设最新文献

 附录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具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具备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能力;具备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能力。《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当今世界知识发展前沿,研究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进行考察,并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战略、历史、国际关系、社会、军事、党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由国内各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密切结合执政兴国、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探索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增强素质,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是个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

[2]干部读本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

[5]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是》2006年第18期。

[6]回良玉:《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求是》2007年第4期。

[7]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8]《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讲座》,中共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2006。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0]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1]李佐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李佐军、刘英奎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干部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3]农业部调研组:《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4]《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5]王伟中等:《全球化与中国“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林毅夫:《机遇大于挑战:崛起不是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第3期。

[17]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8]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3。

[19]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丘如美译,郑凤田校,华夏出版社,2006。

[20]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1]韩俊:《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2005年2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

[22]《农业部关于实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行动的意见》,农发[2007]2号。

[23]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4]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5]《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6]农业部调研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简 介:本书立足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三大学派——新乡村建设学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以期从根本上厘清我国理论界在农民组织化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思想渊源、政策主张以及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为中国特色农民组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作者: 魏丽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简 介: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期着重研究了公益金融尤其是公益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企业、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作者: 王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简 介: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家庭正经历着种种前所未有的变迁。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新兴大众媒体,手机媒体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理解新媒体对正经历着现代化冲击而发生结构剧变的农村家庭单元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新的技术来调节家庭内部、家族内部乃至整个农村与现代社会的传播,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

作者: 高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