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9

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图书

The Theoretical Schools of Peasants' Organiz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SSAPID:101-2309-2118-23
ISBN:978-7-5097-555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三大学派——新乡村建设学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以期从根本上厘清我国理论界在农民组织化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思想渊源、政策主张以及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为中国特色农民组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魏丽莉
编 辑:冯咏梅;王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正本清源,有利于澄清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现实的思想渊源

     2.为走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3.为理论在实践中的检验提供依据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一)西方早期的合作社思想流派和合作社实践

     1.“社会主义学派”的合作经济思想

     2.英法消费合作思想及合作社实践

     3.德国的信用合作思想及实践

     4.美国合作企业经济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合作经济思想

    (三)新古典经济学对合作社组织的研究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合作社组织的研究

   二 国内现状综述

    (一)关于农民合作及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

    (二)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三)对农民合作社组织制度特征、运行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四)农民合作社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五)对各地农村合作社组织发展状况的现实考察和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一)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文献综述法

    (五)实地调研、访谈的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乡村建设学派

  第一节 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与新乡村建设学派

   一 温铁军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二 李昌平与新乡村建设运动

   三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历史渊源

   一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梁漱溟开展的农村合作社实践

   二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合作社实践

    (一)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晏阳初的县政建设和合作社实践

   三 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思想评述和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继承与创新

    (一)对早期乡村建设学派思想述评

    (二)新乡村建设学派对乡村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体系及理论观点

   一 温铁军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问题”及其相关的假说体系

    (二)基础概念修正和界定:“小农村社经济”等

     1.“小农村社经济”与村社理性

     2.“三农”与“三治”

    (三)中国农村基本制度有关命题的解读

    (四)新农村建设试验中农民组织化的经验总结

     1.推动以农村剩余人口和“草根”群体为本位的再组织化,重构社会资本和规模交易主体,实现乡村良治

     2.乡村建设试验中农民合作的基本经验表明,以文化合作为突破口,低成本增进合作,待时机成熟后再由政府牵头构建综合性合作框架

     3.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形成全社会推动农民合作的格局

    (五)试验+“拿来”后“证伪”或“证实”的研究方法

   二 李昌平关于乡村建设思想和农民组织化的理论观点

    (一)农业三阶段理论

    (二)“新集体经济”概念

    (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模式”更优于“菲律宾模式”

    (四)农民村社共同体理论

  第四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政策建设

   一 调整政府宏观政策导向,改善“三农”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 加强村社内部制度建设,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 营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的非经济结构性力量来促进农民合作

   四 重建村社共同体,完善相应的制度环境

  第五节 新乡村建设学派的主要特征及其评析

   一 新乡村建设学派推行的乡村建设试验,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科学试验

   二 温铁军提出的理论观点奠定了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新农村建设试验中的经验教训为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提供了依据,为专家学者的理论验证提供了行动支持和经验支持

   三 新乡村建设试验需要社会精英的推动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合作

   四 新乡村建设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身体力行地进行社会实践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 张晓山、苑鹏的生平和著作

   二 张晓山、苑鹏对农村经济组织研究的思想演进

   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

   一 国际合作社联盟确定的合作社原则

   二 新制度经济学对组织和制度的研究

   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

   一 关于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基本理论

   二 关于西方合作社思想流派

   三 关于合作社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观点

   四 关于国家立法与合作社的发展以及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五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方向和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未来方向

   六 研究方法:个案调研、定量分析和访谈、实地调研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简要评析

  附录 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演变及对其评析

 第四章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

  第一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一 徐祥临的生平和著作

   二 徐祥临综合性农业合作社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进程

   三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二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

   一 日本农协的建立思想和组织结构

    (一)日本农业经济学家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建立农协的思想

    (二)日本农协基本概况、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1.基本概况

     2.组织结构及其运营

     3.农协的特点

   二 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

   三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第三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容

   一 传统经济部门货币短缺的一般性特征

   二 宏观调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手段

   三 以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来承载政府向传统部门的货币投放

   四 把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

   五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研究方法

    (一)实际现象-理论(规律)-方针政策-实践(具体操作)的研究方法

    (二)反证法

    (三)论战式的学术争鸣

  第四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提出的政策主张

   一 在政策指导思想上要彻底转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倾向,改变传统部门被动地位

   二 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传统部门的支持力度

   三 建立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制度

   四 整合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信用社系统和政府农业技术服务系统,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综合性的中国农民合作社组织体系

  第五节 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的社会影响及对其评析

   一 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上的考虑

   二 现实实施的困难重重

   三 学术研究的欧美倾向

   四 学术界新自由主义思潮倾向

  附录 徐祥临的学术思想访谈记录(2013年3月29日)

 第五章 三大理论流派比较及结论

  第一节 三大理论流派对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的学术影响、意义及争论

   一 三大理论流派的学术影响和意义

    (一)三大理论流派在农民组织化问题和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中国“三农”问题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宏观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领域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内涵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在学术观点上,三大理论流派开辟了人们认识农村经营体制、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体制变革与创新的新途径,充分肯定了合作社组织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三大理论流派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二 三大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分歧和争论

    (一)“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与争论

     1.差异性

     2.争论

    (二)组织方式、政府与合作社关系

    (三)合作社发起和组建的条件

    (四)合作社性质

    (五)关于国外理论、经验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六)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及我国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问题

  第二节 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我国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一 组织: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交易费用的节约

    (一)交易、交易治理结构与经济组织

    (二)我国农业中的交易费用问题与经济组织的选择

   二 我国农民合作社组织:农业领域中间组织的目标模式

    (一)增加合作社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收益

    (二)交易费用节约的经济利益在合作社组织和农户之间分配

   三 对三大理论流派关于农民组织化不同合作社发展模式的评析

    (一)村社制农民合作社组织模式

    (二)专业性农民合作社组织模式

    (三)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组织模式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启示

   一 基本结论

    (一)乡土中国村社内部的合作机制是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的基本前提

    (二)究竟通过改良主义的乡土试验还是通过理论研究上升为政策指导形成制度安排,反映了新乡村建设学派和其他两大学派在农民组织化问题上的重要分野

    (三)“农民组织化目标模式”是认识农民组织化问题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把握三大理论流派的重要钥匙

    (四)更加重视政府在组织农民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注重政府和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关系

    (五)把握合作社组织建设的原则

    (六)践行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作风

   二 启示

    (一)从“理论流派”的角度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理论是如何解释“三农”领域中的经济现象的,并为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提出对策,可以揭示不同学者在农民组织化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和思想的异同,可以展示农民合作社实践发展复杂的思想渊源

    (二)从理论流派的角度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凸显了学术界在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这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和分歧,使各种学术思想直接“对话”,以期达到在学术争鸣中进一步研究探讨问题的目的

    (三)从理论流派的角度研究农民组织化问题,可以为学术界对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演变和走向的解读提供启示,探讨农民合作社政策变化的原因

 后记

农民组织化问题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一命题不仅涉及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产品流通、乡村治理、农村文化、农民权益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复兴有关的问题,而且还与整个国家宏观调控、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重大利益调整相关。本书立足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三大学派——新乡村建设学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流派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理论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以期从根本上厘清我国理论界在农民组织化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思想渊源、政策主张以及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为中国特色农民组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1]白志刚:《日韩农协与中国供销合作社》,《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第1期。

[2]陈林:《论公法农协:“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的法理基础》,《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12期。

[3]陈林:《农村合作:“三位一体”探索》,《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24期。

[4]陈林:《统分结合,三位一体:习近平的“三农情怀”》,《人民论坛》2013年第13期。

[5]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6]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

[7]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9]程同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池泽新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13]董筱丹、温铁军:《宏观经济波动与农村“治理危机”——关于改革以来“三农”与“三治”问题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14]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

[15]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6]〔俄〕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7]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费孝通:《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20]冯飞:《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高丹桂、张志强:《初探组织治理结构的选择——兼论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科技和产业》2006年第7期。

[22]高丹桂、张志强:《论组织对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政府、市场之间的中间路径》,《商业时代》2011年第11期。

[23]高伟:《我国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和路径分析》,《桂海论丛》2002年第4期。

[24]国鲁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评价》,《改革》2013年第2期。

[25]昊天:《现代日本农协》,《现代农业》2003年第4期。

[26]何慧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开放时代》2005年第12期。

[27]何坪华、杨名远:《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评析》,《新疆农垦经济》2000年第6期。

[28]何坪华、杨名远:《我国农业家庭经营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因素和中介组织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6期。

[29]何坪华、杨名远:《中介组织降低农业家庭经营市场交易成本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8期。

[30]洪远朋主编《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31]侯且岸:《平民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2]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3]孔祥智等:《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4]孔祥智、史冰清:《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评价》,《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11期。

[35]孔祥智主编《崛起与超越: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及机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李昌平:《大气候——李昌平直言三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7]李昌平:《未来30年三农发展政策的策略重点》,《村委主任》2013年第1期。

[38]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

[39]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40]李昌平:《再向总理说实话》,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41]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4]廖运凤:《中国合作社的模式选择》,《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2期。

[45]《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46]《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

[47]刘勇:《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49]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文论文,2006。

[50]《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32。

[51]《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5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53]〔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

[54]〔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7。

[55]〔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2010。

[56]〔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7]〔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8]〔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59]〔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60]〔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1~9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61]〔美〕罗纳德、哈里?科斯、道格拉斯?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62]〔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3]〔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4]〔美〕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5]〔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66]〔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7]米鸿才等编著《合作经济发展简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8]〔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于海生译,华夏出版社,2012。

[69]潘家恩、温铁军:《“作新民”的乡土遭遇——以历史及当代平民教育实践为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年第9期。

[70]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71]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

[7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3]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4]孙浩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5]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76]王礼力:《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组织变迁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77]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8]魏丽莉:《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出路——对北京市房山区礼临辉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思考》,《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第5期。

[79]温铁军:《CSA模式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0期。

[80]温铁军:《从西南大旱反思我国农村水利投入方式》,《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4期。

[81]温铁军:《村社是农村低成本社会保障的主体》,《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第5期。

[82]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8期。

[83]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84]温铁军:《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85]温铁军、刘湘波:《重建劳动文化,重塑劳动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9期。

[86]温铁军:《认识与实践的对话》,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7]温铁军:《“三农”是保持我国经济总体稳定的“稳定器”》,《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17期。

[88]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9]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90]温铁军:《“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内涵》,《前进论坛》2008年第8期。

[91]温铁军、王平、石嫣:《农村改革中的财产制度变迁——30年3个村庄的案例介绍》,《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92]温铁军:《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第3期。

[93]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华夏出版社,2004。

[94]温铁军:《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开放时代》2005年第6期。

[95]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创造了巨大机会》,《中国合作经济》2011年第12期。

[96]温铁军、杨帅:《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理论探讨》2012年第6期。

[97]温铁军:《以综合性治理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第22期。

[98]温铁军:《“中国经验”、“比较优势”与乡村建设试验》,《中国乡村建设》2009年第7期。

[99]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0]温铁军、朱守银:《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试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期。

[101]温铁军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02]《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载内部资料《“三位一体”合作组织的浙江实践》,2009。

[103]熊万胜:《关于小农组织化道路选择的百年论争》,《文史博览》(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104]徐祥临:《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如何组织起来》,《领导之友》2012年第2期。

[105]徐祥临:《官民一致才是法门——评骆峰的农民“集体行动”论》,《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年第10期。

[106]徐祥临:《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恶果》,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01101/2802796.shtml。

[107]徐祥临:《毛泽东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比较研究》,《理论视野》2011年第7期。

[108]徐祥临:《农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偏瘫,速生鸡何时不再来》,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2-12-25/112389652.html。

[109]徐祥临:《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理论前沿》1998年第7期。

[110]徐祥临:《日本农协对中国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管理世界》1995年第11期。

[111]徐祥临:《三农问题论剑》,海南出版社,2002。

[112]徐祥临、魏丽莉:《尤努斯模式与郁南模式之比较——结论:农业信贷靠正规金融机构》,《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113]徐祥临、魏丽莉、周跃辉:《勿坛模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广东省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中国农村金融》2011年第19期。

[114]徐祥临:《尤努斯不及郁南》,《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

[115]徐祥临:《运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精髓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动态》2009年第12期。

[116]徐祥临:《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现代诠注——兼谈“给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的智慧源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17]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8]薛暮桥:《新民主主义的合作社》,载《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二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19]薛暮桥:《怎样办合作社》,载《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二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20]杨德寿主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21]杨坚白:《合作经济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22]杨帅、温铁军:《农民组织化的困境与破解——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123]杨团:《公法社团:中国三农改革的“顶层设计”路径——基于韩国农协的考察》,《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124]杨团:《借鉴台湾农会经验 建设大陆综合农协》,《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25]杨团:《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26]杨团:《综合农协: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今日中国论坛》2011年第10期。

[127]袁志军、栗倩云:《日本农协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3年第7期。

[128]苑鹏:《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8期。

[129]苑鹏等:《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30]苑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对供销社领办的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3期。

[131]苑鹏:《关于合作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再认识——以色列合作社运动反思》,《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

[132]苑鹏:《迈向21世纪的合作社理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1期。

[133]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4]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化的有效载体》,《农村经营管理》2003年第5期。

[135]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1期。

[136]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137]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第8期。

[138]苑鹏:《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

[139]苑鹏:《现代西方生产合作社理论的演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0]苑鹏:《乡村社区组织与发展农民中介组织:对以往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及基本实践的简要评述》,《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36期。

[141]苑鹏:《乡镇企业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的结构变迁与调整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6期。

[142]苑鹏:《乡镇企业资产的有效运营机制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143]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4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45]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46]《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147]张晓山:《创新农民经济组织 发展现代农业》,《新视野》2007年第11期。

[148]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纵横》2007年第1期。

[149]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150]张晓山等:《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1]张晓山等:《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52]张晓山等:《中印农村社会保护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3]张晓山、宋洪远、李惠安主编《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4]张晓山:《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营管理》2003年第2期。

[155]张晓山、魏道南:《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56]张晓山:《乡村集体企业改制后引发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157]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158]张晓山、苑鹏等:《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备忘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9]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60]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主编《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1]张晓山:《真正的“试金石”是实践——谈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1期。

[162]张晓山:《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讨》,《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163]张晓山主编《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64]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65]章政:《现代日本农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66]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编《中国新农村建设:理论、实践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67]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8]郑凤田、董筱丹、温铁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双重两难”》,《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69]中共郁南县委县政府编《郁南县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总体方案》,2011。

[17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71]Boehkjem,“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Choice,11,1996,pp.30-33.

[172]Borgen,S.O.,“Rethinking Incentive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Norweg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2003,pp.78-79.

[173]Bourgeon & Chambers,R.G,“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1,1999,pp.602-609.

[174]Fabio R.Chaddad and Michael L.Cook,“Understanding New Cooperative Model:An Ownership-Control Rights Typology”,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6,2004,pp.348-360.

[175]Hendrikse,G.W.J. and C.P.Veerman,“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Agricultural Economics,26,2001b,pp.205-216.

[176]Hendrikse,G.W.J. and C.P.Veerman,“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2,2001b,pp.53-64.

[177]Hendrikse,G.W.J.Screening,“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operative as an Organization Form”,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49,1998,pp.202-217.

[178]Howard D.Leathers,“Are Cooperatives Efficient when Membership is Volunta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31,2006,pp.667-676.

[179]Ivan V.Emelianoff,“Economic Theory of Co?per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3(3),1943,pp.713-717.

[180]Jensen,M.,C. and Mecking,W.H.,“Right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An Application to Labor-managed Firms and Codetermination”,Journal of Business,52,1979,pp.469-506.

[181]Jensen,M.,C. and Meck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s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1976,pp.305-360.

[182]John M.,Staatz,“The Cooperatives as a Coalition:A Game-theoretic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5,Proceedings Issue,1983,pp.1084-1089.

[183]Michael E.Sykuta and Michael L.Cook,“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operativ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4,Proceeding Issue,2001,pp.1273-1279.

[184]Michael L.Cook,“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e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7,Proceedings Issue,1995,pp.1153-1159.

[185]Michael L.Cook,“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9,1994,pp.42-58.

[186]Murray Fulton,“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7,Proceedings Issue,1995,pp.1144-1152.

[187]Ollila and Nilsson,“The 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Changing Food Industry of Europe”,In Nilsson J.,Vandjjkg eds.,Strategies and Structure in the Agro-food Industries(Assen:Van Gorcum),1997,131,p.150.

[188]Peter Helmberger and Sidney Hoos,“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44,1962,pp.275-290.

[189]Philip K.Porter and Gerald W.Scully,“Economic Efficiency in Cooperatives”,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30,1987,pp.489-512.

[190]Richard J.Sexton and Terri A.Sexton,“Cooperatives as Entrants,”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8,1987,pp.581-595.

[191]Richard J.Sexton,Brooks M.Wilson,Joyce J.Wann,“Some Texts of Economics Theory of Cooperative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otton Ginning”,Wester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14,1989,pp.56-66.

[192]Richard J.Sexton,“Cooperatives and the Forces Shap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8,Proceedings Issue,1986,pp.1167-1172.

[193]Richard J.Sexton,“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s: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ve Finance,Decision Making and Stabilit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8,1986,pp.214-225.

[194]Richard Phillips,“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45,1953,pp.74-87.

[195]Staatz,J.Farmer,Cooperation Theory:Recent Development ACS Research,No.64 Washing(D.C:USDA),1989.

[196]Staatz,“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87.

[197]Stephen Enke,“Consumer C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1945,pp.148-155.

[198]Vitaliano,P. “Cooperative Enterprise: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 Basis for Analyzing a Complex Institu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65,1983,pp.1078-1083.

[199]Zvi Lerman and Claudia Parliament,“Financing Growth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Review and Agricultura Economics,15,1993,pp.43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