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59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 (2011)

SSAPID:101-9105-3536-11
ISBN:978-7-5097-266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系统分析了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问题及未来走势。报告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实施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报告尝试构建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前人才体制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对人才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才蓝皮书
作 者: 潘晨光 马蔡琛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人才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中国皮书网

 人才蓝皮书编委会

 BⅠ 综合报告

  B.1 中国人才建设的发展与创新(2010~2011)

   一 2010年的中国人才发展

    (一)人才政策环境显著优化

     1.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颁布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

     3.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4.启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规划

    (二)人才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1.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不断改进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地方换届选人的重要标准

     3.干部选拔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公务员培训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二 人才发展的主要创新

    (一)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

     1.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发展

     2.产学研合作的新探索

     3.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创新

     4.中国农民学院的成立

    (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

     1.中央和地方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大提速

     2.省级人事布局东西部交流思路凸显

     3.大范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中高层领导干部

     4.行政机关公开遴选试点启动——侧重基层

     5.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得到高度重视

   三 中国人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人才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健全

     1.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约束仍不同程度存在

     2.干部选拔任用的考评机制需健全

     3.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需改进

    (二)人才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1.农村人才匮乏,“空心化”现象严重

     2.高技能人才发展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各类人才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4.区域人才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

   四 几点结论

    (一)继续推进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三)完善人才投入机制

    (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五)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六)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七)大力发展国际化人才

 BⅡ 专题一

  B.2 中国各省人才资源综合实力分析及比较

   一 人才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区域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

    (二)国内区域人才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

   二 我国区域人才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才资源短缺与积压并存

    (二)人才资源结构和地域分布不合理

    (三)人才资源存量配置效率低下

   三 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2.数据来源说明

    (二)评价方法

     1.兼顾总量与平均水平

     2.综合评价方法

     3.立足省市之间比较

    (三)计算过程

     1.标准化处理

     2.计算分类指数

     3.计算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数(RZZ)

   四 中国各地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值分析

    (一)中国基础人力资本省际比较分析

     1.就业规模

     2.劳动生产率

     3.就业人员中高学历比例

     4.教育投资

     5.卫生投资

     6.基础人力资本

    (二)中国人才研发实力省际比较分析

     1. R&D人员的规模及密度

     2. R&D经费占GDP比重

     3.研发实力

    (三)中国人才科技效能省际比较分析

     1.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

     2. 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篇数

     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4.人才科技效能指数

    (四)中国人才资源综合实力省际比较分析

   五 结论

  B.3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未来*

   一 总量现状

    (一)2009年我国现实的科技人力资源

    (二)2009年科技人力资源占经济活动人口和全国人口的数量明显不足

    (三)高端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日趋增大

   二 结构现状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整体年轻

    (二)女性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学历较低

    (四)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的地区、产业差别明显

    (五)高端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日趋合理

    (六)两院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七)广东和北京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最高

   三 质量现状分析

    (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趋势提高了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

    (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增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科技人力资源参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十分踊跃

    (四)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人数不断增加

    (五)我国科技人才在国际合作中的学术地位明显提升

   四 流动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中蕴藏着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源增量

    (二)农村吸引科技人力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科技人力资源“东流”的倾向性明显

    (四)科技人力资源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或相近领域流动

    (五)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政策卓有成效

    (六)柔性引进科技人才的政策积极有效

    (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的条件基本具备

   五 效能现状分析

    (一)专利申请踊跃但发明专利比重较低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三)国有控股企业和内资企业新产品出口能力有待提高

    (四)通信和交通制造业实施新产品项目最多,投入产出效能明显

    (五)企业是技术市场、技术成果交易的主体

    (六)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交易日益活跃

    (七)高技术产品贸易盈余依然保持上升趋势

    (八)自然科技领域课题投入力度大但发展不平衡

    (九)企业委托R&D课题的动力不足

    (十)科技论文产量丰收,但学科、地域分布不均

    (十一)科技论文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和优势

    (十二)重大科技项目硕果累累

    (十三)高端科技人才对完成重大科技成果发挥了决定性支撑作用

   六 金融危机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型组织融资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二)金融危机导致科技企业研发性支出大幅度下降

    (三)金融危机导致科技产品市场交易明显下降

    (四)各国经济复苏计划为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提供驱动力

    (五)出口型科技组织影响较大,拥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组织影响较小

    (六)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

    (七)加速提升我国产业专业化、精细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水平

   七 金融危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

    (一)对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二)对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的影响

    (三)对科技人力资源薪酬的影响

    (四)对科技人力资源人才择业的影响

    (五)对科技人力资源环境影响

    (六)对科技人力资源重点行业的影响

   八 未来10年科技人力资源需求

    (一)专业技术人员总量需求预测

    (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需求预测

    (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预测

   九 未来十年科技人力资源供给状况

    (一)海外学成回国科技人力资源供给

    (二)来华外籍高端科技人力资源供给

    (三)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供给

    (四)科技人力资源流动配置趋势

   十 完善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和服务机构

    (二)消除身份歧视,营造公平环境

    (三)完善外籍人员来我国就业的程序和服务体系

    (四)完善国家奖励制度,优化引导社会奖励的政策

    (五)大力发展人才创业载体,畅通产业与人才对接机制

    (六)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挥企业的人才主体作用

    (七)提高科技管理部门水平,完善人才培育及成长体系

    (八)完善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

    (九)强化科技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

    (十)探索多形式引才模式,完善职业资格互认,畅通完善人才交流渠道

    (十一)建立工作联席制度,解决人才工作条块分割

    (十二)优化投入机制,加大重点领域的人才投入

    (十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变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B.4 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几点人才战略思考

   一 把培养与吸引的重点放在高端人才上

   二 把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

   三 营造有利于拴心留人的宜居环境

   四 对待高端人才要有宽容之心

  B.5 促进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基于四大直辖市的比较研究*

   一 人才财政支出政策比较的方法

   二 人才财政投入数量比较分析

    (一)财政投入总量的比较分析

    (二)人均财政投入的比较分析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

    (四)财政支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五)财政支出管理的比较分析

   三 人才财政投入政策比较分析

    (一)政策覆盖面广泛

     1.人才覆盖面广泛

     2.贯穿人才培养、吸引及使用的各个阶段

     3.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相结合

    (二)依托重点人才区域,政策具有倾向性

    (三)政策具有长期性、持久性

    (四)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日趋规范

    (五)信息公开程度进一步加深,渠道多样性、畅通性得到保障

     1.北京:教育、科研资源丰富

     2.上海:以人才户籍制度改革为先导

     3.天津:以滨海新区人才高地建设为龙头,带动人才政策建设

     4.重庆:与面向西南地区建立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战略相结合

   四 人才财政投入效果的比较分析

    (一)人才结构改善效果分析

     1.人才投入

     2.人才产出

    (二)创新实力增强效果分析

     1.投入情况分析

     2.产出情况分析

    (三)城乡居民增收效果比较

   五 结论

  B.6 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基于“金砖四国”的比较研究*

   一 “金砖四国”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主要财税举措

    (一)巴西:以企业为主的非正规职业教育

    (二)俄罗斯:试图超前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

    (三)印度:特色的IT教育

    (四)中国:相对正规化的学校职业教育

   二 “金砖四国”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发展财税政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巴西面临的问题

    (二)俄罗斯面临的问题

    (三)印度面临的问题

    (四)中国面临的问题

   三 完善中国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发展财税政策的相关建议

    (一)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的事权

    (二)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三)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绩效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行适当倾斜的财税政策,以支持不发达地区与贫困家庭

    (五)整合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法规与文件,并加强其实施效果监督

    (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与捐赠

  B.7 促进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

   一 研究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是财政支持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时代大背景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新的要求

    (三)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 财政支持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2.农村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农村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分析

    (三)公共财政扶持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理论依据

   三 当前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财政政策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二)财政投入总量偏低,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鸿沟

    (四)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公共投入不足

   四 促进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可行路径分析

    (一)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促进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二)深化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1.明晰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中的财政责任

     2.实现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上移,确立中央和省级政府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地位

     3.完善中央对省、县级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多种措施保证农村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1.农村教育预算单列

     2.建立农村教育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保证资金使用效率

    (四)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大力发展对农民的职业培训

  B.8 我国引进国外人才成就与问题的数量分析(2000~2009)*

   一 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形势和任务

   二 从统计数据看引进国外人才的成就

    (一)引进国外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二)长期专家成为引进国外人才的主体

    (三)高学历人才比重不断提高

    (四)第三产业引进国外人才突飞猛进

    (五)教科文卫类人才比重明显提升

    (六)引进国外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 我国引进国外人才主要问题的数量分析

    (一)引进国外人才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二)高级人才所占比重出现下降

    (三)引进专家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

    (四)农业引进专家占比极低,并不断下降

    (五)“引进国外人才”与“引资”显著失衡

   四 促进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若干建议

  B.9 外国人就业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 研究概述

   二 外国人就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外国人就业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外国人就业管理的相关理论

    (三)中国的外国人就业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三 外国人在华就业现状及中国的外国人就业管理

    (一)外国人来华就业的社会背景

     1.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

     2.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机会

     3.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包容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外国人来华工作和生活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发生变化,“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需要外国人来华就业弥补一部分缺口

     5.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一些外国人来中国获得发展机会

    (二)外国人来华就业的趋势特征

     1.从“要人来”,到“人要来”

     2.从“相对集中”到“集中与分散并存”

     3.从“高端人才”到“鱼龙混杂”

     4.从“谨慎引进”到“悄然冲击”

    (三)中国的外国人就业管理现状

     1.外国人就业的管理机构

     2.外国人就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3.外国人就业管理的实施现状

   四 外国人就业管理的中外比较

    (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性特点

     1.基于“选择”的基本理念,引进高层次人才,接受紧缺劳动力

     2.运用“外国人就业(工作)许可证”进行外国人就业管理

     3.重点接受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外国人就业

     4.严格监督和严厉制止外国人非法就业

    (二)各国针对外国人就业管理的独特做法

     1.比较完备的外国人就业管理法规体系

     2.外国人就业管理机构采用单部门统一管理和多部门共管两种方式

     3.外国人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

     4.按照本国需要实行评分和优先排序

     5.劳动力市场评估制度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

     6.出入国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外国人就业统计与调查

     7.补充本国普通劳动力“缺工”的产业研修生政策

    (三)中国的外国人就业管理个性特点及存在问题

     1.缺乏外国人就业管理的单独立法,现有规定难以适应新形势

     2.缺乏联动和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外国人就业的劳动监察执法难度大

     3.缺少相关信息数据的支撑,难以准确把握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状况

     4.外国专家适用范围比较广,资格标准比较宽泛,优惠幅度较大

   五 借鉴和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健全体制、建设机构、理顺职能

    (二)要研究立法、修订法规、适度衔接、充实内容

    (三)要吸引高端、严控低端、制止非法、管理雇主

    (四)要制定细则、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加强宣传

  B.10 论职称制度改革

   一 职称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

    (一)职称内涵问题

     1.从“职名”到“学术称号”(1949~1977年)

     2.从学衔称号到职务(1977~1993年)

     3.“大职称”和“小职称”(1994年以来)

    (二)政府职能定位问题

   二 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厘清职称内涵和性质

     1.职业准入

     2.职业水平评价

     3.任职资格评价

    (二)国家的归国家,社会的归社会,单位的归单位

    (三)推进职称制度的法制化

   三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一)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定位

    (二)职称管理的权限与分工

     1.管理体制

     2.岗位及其等级设定权

     3.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

     4.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权

    (三)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

   四 深化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共服务

    (二)强化市场监管

    (三)改革政府认证机构

   五 规范职业准入管理

    (一)加强职业许可的必要性审查

    (二)明确职业许可的设置主体

    (三)明确职业许可的实施主体

    (四)加强职业许可的管理

     1.考试管理

     2.收费管理

     3.强化职业许可的监管

  B.11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及建议

   一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研究现状评述

   二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内涵界定

    (一)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概念

    (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特征

     1.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一个试验的过程

     2.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改革试验区

     3.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一个综合的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基地

    (三)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的

    (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主要范畴

   三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基本类型及其实践经验

    (一)园区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二)区域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三)专业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四)专项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四 现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 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BⅢ 专题二

  B.12 转型期“蚁族”社会不公平感研究*

   一 “蚁族”整体发展态势

   二 “蚁族”社会经济地位

   三 “蚁族”对社会公平的态度

   四 “蚁族”对社会不公的应对策略

    (一)心理层面——采用心理防御获得心理平衡

    (二)行为层面

     1.改变付出或所得

     2.公开化的利益诉求方式

  B.13 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 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重庆创新型科技活动主体现状分析

     1.重庆市科技人才学历层次分布现状

     2.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职称等级现状

     3.重庆市创新型科技活动人员及创新主体现状

    (二)重庆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产出成果现状分析

     1.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专利申请数量

     2.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科研活动经费状况

    (三)重庆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现状分析

   二 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供需分析

    (一)基于灰色系统的人才供需预测模型

     1.模型简介

     2.模型度检验

    (二)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体需求预测

     1.数据来源

     2.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预测

    (三)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供给预测

     1.数据来源

     2.重庆市硕士及以上学生人数预测

   三 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体系

     1.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府调控体系

     2.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市场体系

     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律体系

    (二)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微观制度设计

     1.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收入分配制度

     2.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

     3.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制度

    (三)重庆市重点及优势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措施

     1.通过重庆市重点及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来推进创新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本条件

     3.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养产业创新型科技人才

    (四)重庆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措施

     1.强化政府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2.发挥用人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国际化工程

    (五)重庆市创新型企业研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措施

     1.对创新型企业研发科技人才进行终身教育

     2.企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

     3.建立企业技术研发的国际化联盟,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

     4.建设国际化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

  B.14 浅析扶贫小额信贷人才能力建设

   一 扶贫小额信贷历史回顾

   二 扶贫小额信贷的贡献、前途与命运

    (一)贡献

    (二)前途和命运

     1.真正贴近贫困区域及贫困群体信贷需求的机构有限,扶贫小额信贷市场空间巨大

     2.扶贫小额信贷有助于修补商业性小额信贷市场的缺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严重不足,亟待加强

   三 扶贫小额信贷的人才困境

    (一)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扶贫小额信贷从业人员难以对机构的发展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二)小额信贷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扶贫小额信贷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三)管理人员来源于政府系统且兼职,缺乏小额信贷运行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管理队伍稳定性差

    (四)工资和福利待遇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化人才

    (五)小额信贷技术的人才培训亟待加强

   四 扶贫小额信贷人才能力建设的需求市场分析

    (一)小额信贷从业人员培训渠道单一,具有短期内部培训的特点

    (二)不同类型的人员需要不同的知识及技能培训

    (三)小额贷款机构培训支付能力低

   五 扶贫小额信贷人才能力建设的供给市场分析

    (一)为扶贫小额信贷提供培训的主体有限

    (二)培训形式有待改进

    (三)培训教材有待改进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六 建议

    (一)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法规政策,给予扶贫性小额信贷组织合法的经营资格

    (二)将扶贫小额信贷纳入国家农村人才整体开发之中,构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三)政府应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扶持办法,提高扶贫小额信贷队伍素质

    (四)政府以及社会投资者为扶贫小额信贷人才能力建设,提供免费或有补贴的培训支持

    (五)培训机构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系统

    (六)扶贫小额信贷机构应关注文化建设,以吸引优秀人才

    (七)扶贫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与各高校合作,启动大学生假期实习生计划

 BⅣ 专题三

  B.15 我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政策实践

   一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培训政策实践

    (一)农村党政人才培训政策实践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政策实践

     1.燎原计划

     2.绿色证书工程

     3.巾帼扶贫行动、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推广培训计划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4.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

     5.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6.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7.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8.百万中专生计划

     9.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三)农业科研人才培训政策实践

     1.星火计划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

     2.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四)农民科学素质培训政策实践

   二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实践

    (一)物质激励政策实践

     1.在财政支持方面,满足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资金需求

     2.在劳动保障方面,提高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物质待遇

     3.在物质奖励方面,激发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劳动积极性

    (二)精神激励政策实践

     1.授予荣誉称号,尊重农村人才的贡献

     2.评定农民职称,认可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能力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生活

    (三)发展激励政策实践

     1.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农村人才提高自身的素质

     2.打破身份限制,扩大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

   三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评价使用政策实践

    (一)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政策实践

    (二)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选拔与使用政策实践

     1.优先聘为基层干部

     2.定向招考公务员

     3.重点扶持实用人才

   四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政策实践

    (一)农村政策性引智政策*

     1.农村政策性引智政策的内涵和模式

     2.农村政策性引智政策的实践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演变*

     2. 2001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实践

   五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教育培养政策实践

    (一)职业教育政策实践

     1.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

     2.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费

    (二)成人教育政策实践

     1.农民文化水平大幅提升

     2.农民自学成才机会大增

    (三)普通高等教育政策实践

     1.农村高考考生人数增加

     2.重视发展涉农高等院校

    (四)基础教育政策实践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趋向合理

     3.农村基础教育收费制度逐步得到严格规范

     4.农村基础教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六 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仍不够充分

    (二)工作体制不顺,尚未完全形成政策合力

    (三)政策研究滞后,缺乏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安排

    (四)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

    (五)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六)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的评价、激励、服务、保障制度没有全面建立

   七 政策建议

    (一)确立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优先”位置

    (二)完善农村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运行机制

    (三)努力实现农村重点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快速成长

    (四)逐步实现城乡人才服务均等化,营造农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B.16 我国人才户籍政策述评

   一 国家人才户籍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严格限制环境下的人才户籍政策缺口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才户籍政策的倾斜

     1.干部解决家属落户问题的便利性

     2.科技人员户口制度的灵活性

     3.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的松动

     4.博士后研究人员户口安置的自由性

   二 各地人才户籍政策的创新实践

    (一)蓝印户口制度

    (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与人才居住证制度

    (三)人才落户条件的放宽

    (四)积分入户制度

    (五)上海市居住证与本地户口的衔接

    (六)一定区域内人才户籍自由迁移的设想

   三 人才户籍改革发展展望

    (一)继续增加可自由落户的高端人才群体

    (二)完善“居住证”制度,使一般人才群体流动更为方便

     1.各项规定应更加全面、细化和明确化

     2.可考虑随人才在本地工作生活时间的推移,逐步赋予其更多本地居民待遇

     3.建立居住证与户口相衔接的机制

    (三)部分区域内部人才户籍的自由流动

    (四)增加人才户籍的灵活性

   附表一:

   附表二:

 Abstract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由综合报告和多个专题报告构成。综合报告重点考察了一年来中国人才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并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彰显的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未来人才工作与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前瞻式展望。在《中国各省人才资源综合实力分析及比较》中,构建了区域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才资源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的分类指标间平衡性较差,各指数值间落差较大。在《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未来》中,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结构、质量、流动、效能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分析了未来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状况,提出了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在《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几点人才战略思考》中,提出了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第一,需要重点培养与吸引急需领域的高端人才;第二,要首先保证对教育、科技、继续教育的财政投资;第三,要营造有利于拴心留人的宜居环境;第四,要为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创造宽松的氛围。针对促进人才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本报告通过《促进农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基于“金砖四国”的比较研究》、《促进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基于四大直辖市的比较研究》等系列研究,分别从国际比较、国内典型城市比较等不同维度,分别就农村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完善的具体思路。在《我国引进国外人才成就与问题的数量分析(2000~2009)》中,量化分析了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外国人就业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在调查外国人就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国际比较研究,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政策建议。在《论职称制度改革》中,提出需要从职业准入、职业水平评价、职务任职资格评价的不同特点出发,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分类管理,推进职称管理的法制化。在《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及建议》中,梳理分析了国内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促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建议。此外,在本报告中,还重点研究了“蚁族”的社会不公平感、重庆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扶贫小额信贷人才能力建设、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政策实践、人才户籍政策等当前中国人才发展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潘晨光:《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群言》2010年第8期。

3.马蔡琛:《公共财政人才投入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5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5月。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4.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5.陈浩:《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6.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赵生龙:《人才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1.中国科协:《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公安部、计生委:《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第19期(总第434期),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8/08123102.htm,2008年12月12日。

8.科技部:《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4~2009)》,http://www.sts.org.cn/zlhb/2009/hb1.1.htm。

9.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2008》,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0.张玉台:《中国2020年: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1.中国科学院:《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2.林泽炎、李春苗、田修等:《中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政策评价和战略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06/2326040.shtml,2010年6月6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www.gov.cn,2010年7月29日。

3.吕佳:《我国区域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4.马蔡琛等:《中国人才发展的财政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收录于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于兵、马蔡琛、李晓琳:《天津市人才财政投入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收录于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 Leite E.M.,Mello M.M.,Chieco N.C..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in Brazil. Maclean R.,Wilson D.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the Changing World of Work Bridg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Learning. 2009,1271-1283.

2. Machado L.R.,Cury C.R.J..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Work: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razil. Maclean R.,Wilson D.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the Changing World of Work Bridg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Learning. 2009,637-648.

3. Prasad,G. and Bhar,C.. Accreditation System for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India:Acrit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0(2):187-213.

4. Seema Shah. A Statistical Predictive Study by the Support Staff of Technical Education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 2009(7).

5.〔俄〕И.П.斯米尔诺夫、Е.В.特卡琴科:《俄罗斯职业教育的改革》,王长纯译,《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6期。

6.陈振隆、谌启标:《印度“职业训练提高计划”述评》,《职教论坛》2007年第21期。

7.杜安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学位论文,2010。

8.付莉:《俄罗斯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吉林商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付瑛、周谊:《印度的职业教育》,《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高金岭:《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管窥》,《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5期。

11.高燕南:《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现状及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4期。

12.葛亚宇、陈炯奇:《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13.黄霄雯:《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财税体系探讨》,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14.姜炳军:《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1期。

15.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6期。

16.焦悦梅、赵小兵:《俄罗斯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4期。

17.雷丽平、刘新春:《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探析与借鉴》,《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18.李娣:《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0期。

19.廖晓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1期。

20.刘小竹:《俄罗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及现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

21.马蔡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4期。

22.马蔡琛:《公共财政人才投入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23.马树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期。

24.孟令霞:《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人教育》2009年第8期。

25.潘晨光、马蔡琛:《“双线制”高等教育体制及其财政支持》,《经济管理》2007年第13期。

26.彭慧敏:《印度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动因》,《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年第4期。

27.邱兴:《俄罗斯初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3期。

28.任胜洪、胡昌送:《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特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9期。

29.阮胜利、杨双丽:《论印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崛起的因素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考试周刊》2008年第5期。

30.沈有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配置差异及地方财政投入贡献》,《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5期。

31.宋霞:《巴西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8期。

32.孙新泉:《印度职业教育的体制及发展现状》,《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年第2期。

33.王震、王新:《财政方向: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的报告》,《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5期。

34.吴雪萍、陈炯奇:《面向就业的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35.吴应发:《论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6.邢怀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资分担:原理及政策含义》,《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7期。

37.杨文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4期。

38.张丰河:《以IT产业为契点看印度的职业教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5期。

39.张慧:《从印度的IT教育看印度的职业教育》,《教书育人》2007年第21期。

40.张庆伦:《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前景》,《职教论坛》2007年第19期。

41.张少春:《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3期。

42.张雪妮、程晓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4期。

43.张玉刚:《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1期。

44.周劲松、李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4期。

45.朱静颖、刘天佐、夏金星:《正视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地区差异》,《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1期。

46.朱励群、李庆华:《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晓嘉、刘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潘晨光:《中国人才前沿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王晓洁、马蔡琛:《中国应用型人才的财税扶持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庄子健、王晓洁等:《中国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现状、问题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才前沿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马蔡琛:《公共财政人才投入资金的预算管理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8.马蔡琛:《变革世界中的政府预算管理——一种利益相关方视角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刘益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问题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Li,Haizheng and Aselia Umanbetova(2002),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y,Working Papers,School of Economics,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张燕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贸环境分析》,《国际经贸》2009年第8期。

2.庄会宁:《中国的魅力:外国人纷至沓来》,《人民公安》2007年第5期。

3.张杰:《外国人非法就业问题和应对措施》,《法治论丛》2004年第1期。

4.张杰:《浅谈外国人非法就业与我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5.张杰:《外国人在我国非法就业问题和治理对策》,《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张杰:《从“菲佣”现象透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国人就业管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张杰:《透视外国人在华打“黑工”》,《人民公安》2007年第5期。

8.赵锡铭:《德国劳工与社会事务部机构及其职能》,《中国劳动科学》1993年第3期。

9.张春光、张明:《东南亚地区接受外国劳务的政策和现状》,《山东劳动》1994年第5期。

10.马勤:《对外国人就业许可制度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创业者》2000年第11期。

11.刘正让:《关于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劳动》2000年第10期。

12.汪怿:《加强外国专家管理的对策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8期。

13.鑫泉:《捷克对外国人就业的规定更加严格》,《东欧》1994年第2期。

14.邝马华:《参与外国人事务管理的日本政府部门》,《国际人才交流》2003年第9期。

15.刘昌黎:《论日本的劳动力不足》,《世界经济》1992年第11期。

16.李焱:《日本非正规雇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经济》2008年第13期。

17.吴侃:《日本劳务市场中的中国劳动力及我国对日劳务输出展望》,《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1期。

18.王涛:《试论外国人非法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6期。

19.魏琪:《外国人管理制度比较》,《政法学刊》2006年第5期。

20.罗传银:《外国人就业管理及立法建议》,《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21.刘毅彬、俞思婕:《外国人在沪劳动维权状况浅析》,《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2.赵耀、杨锐:《外国人在京工作状况与特点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23.赵耀:《外国人在我国就业现状及管理对策——以北京地区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5期。

24.王惠均、詹·克劳斯:《在中国和美国的外国人法律地位之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1期。

25.陶俊:《中法两国外国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法国研究》2007年第3期。

1.李源潮:《建设人才强国要创新人才发展理论》,2010年10月23日《中国人事报》。

2.《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2011年5月5日《人民日报》。

3.罗旭、李斌:《中关村试水“人才特区”》,2011年4月27日《光明日报》。

4.《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级人才特区》,2011年6月1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5.刘祖华:《人才特区:探索人才聚集发展新模式》,2011年1月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6.刘祖华:《人才特区:特在哪?如何建?》,2011年1月2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7.苗月霞:《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思考》,2010年7月19日《中国人事报》。

8.《武汉东湖高新人才特区 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新引擎”》,2011年6月1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9.华才:《人才政策创新要勇于探索》,2011年1月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10.《昆明构建辐射泛亚人才特区》,2011年6月1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11.冼薇:《“人才特区”要素初探及建设构想》,2010年11月8日《中国人事报》。

12.王振:《在浦东建设“国际人才特区”的构想》,2010年2月4日《组织人事报》。

13.蒋捷舟:《上海九大基地建“人才特区”》,2009年11月12日《组织人事报》。

14.王凯旋、蔡剑兴:《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与未来》,《中国人才》2009年第10期。

15.孙军:《青岛年投3000万打造“人才特区”》,2009年4月4日《中国教育报》。

16.涂亚卓:《武汉建设“人才特区”》,2009年1月16日《湖北日报》。

17.马俊源:《宁夏打造高层次人才特区》,2007年9月7日《中国人事报》。

18.许南欣:《聚焦江苏“人才特区”试点》,2006年1月14日《人才市场报》。

19.钟愚:《深圳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构筑人才特区》,《商业时代》2010年第4期。

20.刘昕:《国际人才管理的战略新思维及其启示》,《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1.罗洪铁主编《中国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2.王斌、罗洪铁:《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体系研究》,《探索》2009年第2期。

3.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蓝皮书》(2010),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

4.彼得·切斯等:《人才驱动的组织》,雷秀云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涂文涛:《知识经济人才战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6.王志章:《创业环境与高新产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

1.CGAP:《微型金融出资人良好实践指南 微型金融共设指南》,2006年10月,第二版。

2. Nhu-An Tran:《小额信贷机构能力建设》,《小额信贷联盟内部报告》,2009。

3.北京大学ACOM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2008)》。

4.程恩江、徐忠:《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财经》网络版,2006。

5.程恩江:《中国非政府组织(NGO)扶贫:小额信贷案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增刊。

6.杜晓山、刘文璞、张保民、孙同全、储英奂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www.scio.gov.cn,2010年9月26日。

8.刘文璞:《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扶贫交流通讯》2003年第6期。

9.《农民叫好 扶贫社叫难 公益类小额信贷的困局》,中国经济网,2011年1月4日。

10.孙同全:《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吴国宝:《扶贫模式研究 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2.《小额贷款人才何去何从》,滕讯财经网,2010年5月5日。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课题组:《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在中国的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庄子健、潘晨光:《中国人才前沿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向朝阳、邹超:《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中期目标与政策措施》,《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第6期。

1.彭希哲等:《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赵慧英:《户口迁移制度与人才自由流动》,《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赵慧英、潘晨光:《人才流动的户籍制度创新研究》,《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简 介: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研判了吉林省经济运行效率及工业、农业、服务业、新型城镇化、消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走势;研究了制度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创业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房地产去库存、新生中小城市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及精准扶贫、临时救助制度、...

作者: 邵汉明 郭连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农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关注了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本身。本书选取了近年来运行较为成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这一典型政策案例,运用托马斯?戴伊提出的过程模型理论,对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全景式的分析。通过分析,本书认为当前中国三农人...

作者: 孙大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2011年我国在人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人才工作理念、人才政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报告提出,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需要重视人才文化建设,重点应加强人才特区建设。报告还关注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女性人才、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