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90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

SSAPID:101-0226-1107-28
ISBN:978-7-5097-364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1年我国在人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人才工作理念、人才政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报告提出,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需要重视人才文化建设,重点应加强人才特区建设。报告还关注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女性人才、资源型城市人才发展的投入分配问题;探析了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此外,对我国农村人才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留学人才在国外的成长历程和安全问题、金融人才竞争力、医务人员薪酬、诺贝尔奖获奖理由、英国科技人才政策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才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重点考察了一年来人才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营造中国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文指出,中国人才工作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人才发展、人才工作理念、人才政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同时,也指出了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人才发展环境仍然是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的长期任务。《人才强国与人才文化》一文认为,从加强人才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如果说中国过去的30年成功地进行了以物质生产为代表的“城市躯体和硬件改造”的话,那么未来30年,中国更应该进一步注重文化精神的营造,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因为国家不只是一种物质、组织存在,确切地说,更高的是一种文化内涵的存在。人才文化建设,对人才强国和人才自身发展,都至关重要。本书还推出了其他19篇文章。在人才投入方面,本书关注了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女性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资源型城市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新推出了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报告》、《非公经济的人才流动配置和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人才强企”战略的工作机制研究》等文章。从总结农村人才建设的中国经验角度出发,介绍了永胜县农村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经验、湖州农村人才开发的经验,以及农村人才空心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此外,还对留学安全问题与中国留学安全战略的构建、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才群体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特征、我国金融人才竞争力实证分析、我国医务人员薪酬现状和问题、从科研动机看诺贝尔获奖理由、新世纪英国科技人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析。为科学地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伟大战略,根据中国人才发展现实情况,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人才特区建设,为人才强国积累经验。所谓人才特区就是承担为人才强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的特定区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批评我国不能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的问题。究其原因,优秀人才短缺,关键是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建设人才特区,就是为了摸索出一套更适合人才科学发展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在这方面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创新,核心任务就是创造一个适合杰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人才特区的“特”一是要与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有差别,即不同的管理体制机制。二是要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人才管理的差别,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即适合国际人才发展的大环境。按科学规律办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发达国家不断出大师的先进经验。本卷中,重点推出了《我国地方政府“人才特区”建设研究》、《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两岸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等文章。我们将继续关注我国人才特区建设。许多问题在面上解决很困难,只能在特区先行,成功后再推广。我们祝愿人才特区能不断取得新进展。

1.罗旭:《回眸2011人才工作:海纳百川 千帆竞发》,光明网,http://www. wenming.cn/xj_pd/ssrd/201112/t20111217_429305.shtml。

2.盛若蔚:《人才发展强劲加力——2011年人才工作回眸》,京报网,http://www. bjd.com.cn/10jsxw/201112/17/t20111217_1304350.html。

3.吴江等:《建设世界人才强国》,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编《百名专家谈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年10月。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2012年2月。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2011年6月。

4.金莉萍:《转型中的人才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无锡市《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2006。

4.无锡市《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2006。

5.《无锡市“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意见》,2006。

6.《厦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7.《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2011。

8.戴锡生:《对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特区“的思考——以无锡为例》,《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9.《人才特区,“魅”在哪里?——对话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2011年1月19日《光明日报》。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2011。

3.鲍烨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让战略新兴产业唱主角》,《中关村》2011年第10期。

4.李可、何文娟:《人才特区,“魅”在哪里?——对话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2011年1月19日《光明日报》。

5.李震:《人才特区重在制度创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4期。

6.任才举:《把人才特区建设成海内外人才特殊集聚区》,《中国人才》2011年第15期。

7.温金海:《加快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在京举行》,《中国人才》2011年第15期。

8.温金海:《中关村人才特区扶持政策启动实施》,《中国人才》2012年第1期。

9.王佩亨、马骏、来有为:《建设人才特区:中关村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才》2011年第21期。

10.吴江:《人才特区要特在规划率先落地》,《中国人才》2011年第17期。

1.吴江:《第一资源》第14辑,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2.尤小波:《探索建设“两岸人才特区”问题》,2010年2月3日《厦门日报》。

3.《国务院关于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1〕157号。

4.《厦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9。

5.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厦门对台工作》2012年第3期。

1.王萍:《私募抢占文化产业新起点》,2011年10月29日《投资快报:基金纵横2》。

2.王晓洁、马蔡琛:《中国应用型人才的财税扶持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潘晨光:《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坛红梅、柯妍:《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

5.王维利:《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及当前主要问题》,《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6.杨京钟:《日本文化产业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7.杨景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

8.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0期。

9.杨明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比较》,《社会观察》2008年第9期。

10.绉升平:《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4期。

11.“海口制定《海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2011年12月30日,www.haikou.gov.cn。

12.《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2011年8月1日,www.hainan. gov.cn。

13.《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2011-04-13,www.szhrss.gov.cn。

14.赵宏斌、蒋莉莉:《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及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比较》,《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15.马蔡琛:《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财税政策》,《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4期。

16.李秀金、吴学丽:《文化产业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10年第7期。

17.邓双双:《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7期。

18.《我省首只文化产业基金浮出水面》,2011年10月31日《福建日报》。

19.闫玉刚:《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6年5月9日。

20.王毅:《文化创意产业:头脑引领未来》,2010年9月5日《湖南日报》。

21.欧阳有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2005年6月24日《中国文化报》。

22.欧阳有旺:《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构建》,《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23.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2011年9月7日《人民政协报》。

24.郑晓波:《财政部:引导带动各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2011年10月29日《证券时报》。

25.谢旭人:《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2011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26.廉维亮:《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2011年8月29日《人民政协报》。

27.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期。

28.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29.许为民、曹峰旗:《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理论导刊》2008年第2期。

30.吕佳:《我国区域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1.埃托奥:《女性心理学》,布里奇斯.苏彦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崔彬、李卫平:《健康性别不平等与政府卫生预算的社会性别分析》,《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期。

3.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

4.Elson. Vertical Equity,Horizontal Equity and Gender Equality in Taxation,Draft Note for Methodology Meeting of Gender and Taxation Project,Durban,South Africa. 2007.

5.Fragoso L P,Granados R L R.Guid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Budgets in the Health Sector Using a Gender Perspective[Z].Ministry of Health,Mexico,2004.

6.和建花、谭琳、蒋永萍:《托幼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和思考》,收录于《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8.刘怡、聂海峰、邢春冰:《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调整的劳动供给效应》,《财贸经济》2010年第6期。

9.马蔡琛等:《社会性别预算: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马蔡琛、刘辰涵:《税收政策中的性别因素:基于个人所得税视角的考察》,《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

1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12.阎竣:《私营中小企业主性别与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3.张雪:《1998~2008 年中国学前教育财政状况及其对幼儿入园率的影响》,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Takeuchi,R.How do we get from there to here Understanding the black box in strategic HRM research from resource-based and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s[D].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2003.

2.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3.丁哲新:《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4.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5.R.M.诺瑟姆:《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

6.刘随臣等:《矿业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6年第5期。

7.王晓雪:《促进新疆人才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9期。

8.李素芳:《盘锦市人才队伍状况分析》,《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5期。

9.王晓琴:《大庆资源型城市人才环境建设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0.吕佳:《我国区域人才发展的财政政策探讨》,东北财经大学,2006。

11.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1.马建斌:《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申家龙、赵宗淑:《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职教通讯》2000年第11期。

3.彭小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4.李益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及发展趋势》,《教育探索》2007年第7期。

5.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7期。

6.侯玉印:《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

7.邢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凸显职业教育的六大支柱作用》,《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2期。

8.赵中建选编《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4.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5.赫鹏:《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6.雷芳:《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9期。

7.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8.李真:《非政府组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阮荣平、郑风田、刘力:《公共文化供给的宗教信仰挤出效应检验——基于河南农村调查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10.宋建成:《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文化建设》,《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11期。

1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求实》2008年第6期。

12.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3.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4.徐柳凡、马剑虹:《农村社群文化组织发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5.余方镇:《新农村面临的文化困惑与建设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6.张继涛、李玉婷:《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辨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7.赵印科、季中扬:《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立场的缺位》,《求索》2011年第10期。

18.赵强、傅晗:《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外企业》2010年第3期。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4~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11。

2.陈学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派出国留学效益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刘道玉:《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6.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

7.王庆林、陈可淼、苗丹国主编《中国自费出国留学暨行业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国家教委外事司编著、陈可淼执笔《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

4.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6.李春:《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论文,2011年4月。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8.《教育部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外留学人员工作的意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sdlgzy.com/site/gjjl/view.aspx?id=1565。

9.《郝平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3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1年4月15日。

1.卜津:《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动因与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7年第12期。

2.陈洪转:《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陈新国:《中外银行竞争力比较》,《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4.蔡亚蓉:《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5.常晓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2007年,博士论文。

6.邵新宏:《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9期。

7.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8.李晓园、吉宏、舒晓村:《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7期。

9.李文军:《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模型》,《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娄峰、潘晨光:《人才与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实证方法的系统梳理及评述》,《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Blau,P.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Wiley Carmelo,1964.

2.Charms,R.,Personal Causation: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New York:Plenum,1975.

3.Herzberg,F.,and Mausner,B.,and Snyderman,B.,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Wiley,1959.

4.Maslow,A.,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 Row,1954.

5.Mitchell,T.R.,Matching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with Organizational Contexts,in Commings. L.L.,and Staw. B.M.,et.,Research in Organnizational Behavior,1997,Vol.19:pp.62-66.

6.〔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商务印书馆,1979。

7.〔美〕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日〕读卖新闻编制局编:《获诺贝尔奖的10个日本人》,中央公论新社,2001。

9.〔日〕山本真一、有本章编:《大学改革の现在》,东信堂,2003。

10.陈思亮、陈虎:《诺贝尔百年百人》,原子能出版社,2005。

11.华章:《为什么是他们:诺贝尔奖背后的启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2.李喜先:《诺贝尔奖的启示》,《专家论坛》2002年第17期。

13.梁朝棣:《诺贝尔奖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1期。

14.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卷第4期。

15.孙士海、宋华明:《美国大学自治的制度保障探析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9卷第1期。

16.王德荣:《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人才链”及其启示》,《科学学研究》2000年第18卷第2期。

17.王国辉:《日本国立大学“自治”及其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

18.许合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19.袁祖望:《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5期。

20.张贵勇:《诺贝尔奖背后的启迪》,2009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

1.Great Britain,Dep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Departmental Report 2006: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May 2006.

3.BBSRC,Human Resources & Corporate Services Group Statistical Summary2009,http://www.bbsrc.ac.uk/web/FILES/Statistics/hrcsg_sum_2009.pdf.

4.HESA SFR 169,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Enrolments and Qualifications Obtained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the Academic Year,2010/11http://www. hesa.ac.u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55&Itemid=161.

5.The Royal Society,The Scientific CenturySecur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http://www.psych.ox.ac.uk/epct/emily_holmes/articles/scientificcentury.

6.UK Border Agency,Working in the UK-for Highly Skilled Workers,http://www. ukba.homeoffice.gov.uk/workingintheuk/.

7.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Universities and Skills,Departmental Report 2009: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July 2009.

8.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Universities & Skills,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vestment Framework 2004-2014,http://www.bis.gov.uk/assets/biscore/corporate/migratedD/publications/ 2/2008_economic_impact_report.

9.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Science & Innovation Investment Framework2004-2014,http://news.bbc.co.uk/nol/shared/bsp/hi/pdfs/science_innovation_120704.pdf.

10.RSC,Increasing Human Resource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http://www.rsc.org/Science And Technology/Policy/Documents/IncreasingHumanResourcesforScienceTechnology. asp.

11.RCUK,Research Careers and Diversity Strategy,http://www.rcuk.ac.uk/Research Careers/Pages/home.aspx.

12.RCUK,Research Councils Invest over £15 Million in Programm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rs,http://www.grad.ac.uk/downloads/docuemts/New%20contract%20updates/ RCUK%20CRAC%20release%20FINAL%20Aug07.pdf.

13.RCUK,RCUK Impact Report 2011 Highlights How the Research Councils are Maximising the Impact of UK Research,http://www.rcuk.ac.uk/media/news/2012news/Pages/120103_4.aspx.

14.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Manpower for IndustryBased 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Athens,November-December 1967),New York:United Nations,1969.

15.〔日〕科学技術政策研究所:《科学技術人材に関する調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译,载《全球科技人才工作要览》2009年第10期。

16.波碧译:《旅居国外的英国学者呼吁英国政府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载《世界研究与开发报导》1990年第5期。

17.乌云其其格:《英国的科研人员现状》,载《全球科技人才工作要览》第29期。摘译自《英国研究理事会的年度报告: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2006》。

18.乌云其其格:《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引进政策述要》,载《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

19.乌云其其格:《高层人才引进的深层目标是构筑一流“科学传统”》,载《中国人才》2010年第4期。

20.李盛兵:《高等教育新政策评析》,载《高教探索》2003年第2期。

21.刘宏:《当代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与人才环流——英国与新加坡的比较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2.周洲:《英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战略——基于〈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及年度报告的分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Z1期。

23.朱钧侃:《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态势和趋向》,载《江南论坛》2001年第1期。

24.程如烟:《英国公共科学开支:“10年10项计划”》,201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25.游建胜:《英国科技政策与科学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6.王朋、贾帅:《英国的人才战略和特点》,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年第7期。

27.张瑾:《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移民美国的历史考察》,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8.何屹:《创新的落脚点是创造效益——英国的科技创新政策》,载《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1期。

2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简 介:本书主要对2015年贵安新区发展成效和实现“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十年建新城”的阶段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展望贵安新区今后的发展态势,对未来新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作者: 马长青 吴大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