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23

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图书

A Study of China's Policies on Rural Migrant Workers

SSAPID:101-8270-5088-73
ISBN:978-7-5097-715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农民工政策及其调整为主线,全面梳理了农民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变迁,系统分析了农民工政策调整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生活状况、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思论丛
作 者: 金维刚 石秀印
编 辑:陈荣;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本书作者

 表目录

 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代序)

 第一章 国家农民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解释模型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农民工政策制定

   一 国家农民工政策的制定过程

    1.国务院总理作出批示

    2.政府官员和学者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

    3.收集此前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

    4.起草组起草文件和征集意见

    5.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文件

    6.发布文件并要求贯彻执行

    7.国务院成立相关的执行机构

   二 国家农民工政策制定程序的特点

  第二节 国家农民工政策的政府权衡

   一 要务考量

    (一)农民工在国家要务中的位置

    (二)农民工在要务中的分量

     1.农民工问题事关全局

     2.农民工事关要务的诸多方面

     3.农民工的规模对要务产生影响

     4.农民工的特点对要务产生影响

     5.农民工的发展对要务产生新的影响

    (三)农民工在要务中的角色

     1.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2.农民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中的角色

     3.农民工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角色

     4.农民工在改革中的角色

   二 权力损益

    (一)农民工与权力损益的关联

    (二)政策施惠与权力损益

    (三)问题解决与权力损益

    (四)诉求回应与权力损益

    (五)农民工政策的权力底线

    (六)农民工政策的部门权力损益

   三 财务收支

    (一)增收和减支是农民工制定和调整政策的推力

     1.收费

     2.收税

     3.减支

    (二)减收和增支是农民工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阻力

     1.减收

     2.增支

     3.增收和增支的交互作用

     4.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核算

  第三节 农民工政策的理性指南

   一 道义衡量

    (一)进步性尺度

    (二)公平性尺度

     1.贡献尺度

     2.基准尺度

     3.平等尺度

     4.佑助尺度

     5.人性尺度

     6.程序尺度

   二 知识衡量

    (一)规律认识

    (二)模型运用

    (三)趋向认识

    (四)经验借鉴

  第四节 农民工政策的解释模型

   一 农民工政策解释模型的框架

    (一)环境和形势

    (二)政府变量

     1.要务考量

     2.权力损益

     3.财务收支

    (三)理性变量

     1.道义尺度

     2.知识依据

    (四)政策制定

    (五)政策执行

   二 农民工政策解释模型的赋值

    (一)环境和形势

    (二)政府变量

     1.要务考量

     2.权力损益

     3.财务收支

    (三)理性变量

     1.道义尺度

     2.知识依据

    (四)政策制定

     1.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2.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3.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4.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5.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6.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五)政策执行

    (六)执行效果

 第二章 农民工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研究综述

  第一节 农民工政策及其综合效应研究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农民工权益研究

   一 农民工就业

   二 农民工工资

   三 农民工社会保障

   四 农民工权益维护

   五 农民工劳动关系

    (一)农民工劳动关系状况

    (二)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一 农民工生活状况

   二 农民工城市融入

   三 农民工社会地位与社会分层

   四 农民工犯罪

 第三章 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历程与趋势

  第一节 被动应对阶段(1978—1991年)

  第二节 管理限制阶段(1992—2002年)

   一 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松动

   二 农民工就业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

   三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保障

    1.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

    2.农民工社会保险实现“零”突破

  第三节 积极引导阶段(2003—2005年)

   一 农民工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

    (一)农民工就业服务

     1.出台积极的引导政策

     2.开展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阳光工程”

     2.重视农民工法律素质的提高

     3.加强农民工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 农民工劳动保护

    (一)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

    (二)重点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的保护

    (三)加强对农民工的疾病预防

    (四)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与福利

   三 农民工子女教育

   四 农民工社会保障

    (一)有关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规定

    (二)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规定

    (三)其他保障

  第四节 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至今)

   一 农民工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

   三 农民工权益保障与安全生产

   四 农民工子女教育

   五 农民工卫生保健

   六 农民工社会管理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使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二)对农民工的社会援助

    (三)关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政策

  第五节 农民工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农民工政策评估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对政府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的评价

   一 农民工对有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二 农民工对有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1.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

    2.对有关部门的政策和做法的评价

   三 农民工对务工所在地政府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信任程度

   四 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后寻求援助的对象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与培训情况

   一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

   二 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主要途径和面临的障碍

    1.农民工求职就业的主渠道仍然是依靠亲朋好友介绍

    2.农民工在进城求职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自身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较低

   三 农民工技能培训

    1.近三年来参加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均接近半数

    2.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承担主体来看,务工所在地工作单位是最主要的培训承担主体

    3.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资金来源看,务工所在地工作单位也是最主要的承担者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关系与工资收入情况

   一 农民工劳动关系

    1.大多数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2.农民工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依然存在

    3.多数农民工在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能够依法获得经济补偿金

   二 农民工工资收入

    1.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在1000—2000元

    2.绝大多数农民工自2009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工资被无故拖欠或克扣的问题

    3.多数农民工加班可以领到加班工资

    4.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看法

   三 农民工参加工会情况

   四 对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评价

   五 对用人单位对待农民工权益方面的评价

  第四节 农民工劳动保护情况

   一 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卫生防护情况

    1.多数农民工反映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职业安全生产与卫生防护设备

    2.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劳动保护做得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 农民工工作与休息时间情况

    1.农民工工作时间总体上超过法定标准

    2.60%以上的农民工能够保证每周休息1天及以上

  第五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 农民工养老保险情况

    1.农民工参保进展情况

    2.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

    3.农民工退保的主要原因

    4.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缴费负担问题

   二 农民工医疗保障情况

    1.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情况

    2.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

    3.农民工双重参保与无保障的情况

    4.农民工支付大病医疗费的情况

   三 参加工伤保险以及享受相应待遇的情况

   四 参加失业保险以及享受相应待遇的情况

  第六节 农民工生活与城市化情况

   一 农民工生活消费情况

   二 农民工居住状况

    1.农民工居住方式

    2.农民工租房支出情况

   三 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

    1.农民工子女上学情况

    2.农民工子女教育支出情况

   四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进展情况

   五 农民工城市化意愿

  第七节 农民工对自身社会地位变化的评价

   一 对“农民工”身份的看法

   二 对自己社会地位变化的评价

   三 对城市人对农民工态度的变化的评价

  第八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政策调整

  第一节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劳动和就业研究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政策不公平的现实表现

   一 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性问题

    1.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

    2.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将产生影响

   二 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是影响目前农民工培训政策实施的体制因素

    2.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商业化使培训流于形式

   三 农民工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

   四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劳动保护

   五 农民工就业和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

   六 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非常有限

    1.就业限制政策淡化后的公共服务歧视

    2.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与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差距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农民工劳动政策的变迁

   一 农民工就业政策体现制度公平变化趋势

   二 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侧重专项扶持政策调整

  第四节 部分省市改善农民工劳动环境的主要进展

   一 广东、浙江、山西三省农民工的基本就业情况

   二 广东、浙江、山西三省在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的举措

    1.广东省“一户一技能”的普惠制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

    2.浙江省宁波市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

    3.山西省组建农民工培训基地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三 广东、浙江、山西三省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

    1.广东省力求向农民工平等开放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2.浙江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用工模式

    3.山西省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

  第五节 农民工劳动政策不公平的制度根源与改革方向

   一 城乡二元体制:制造农民工就业和劳动政策的不平等

   二 断裂的制度安排:相对剥夺现象的产生

   三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新导向

 第六章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一节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制定

   一 农民工培训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要务考量

    1.服务于国家中心任务的完成

    2.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3.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农民贫困

    4.实现权力增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运作框架:行政模式

    1.政府分级负责,分块负责

    2.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政府发动和鼓励

    3.用人单位承担责任,政府强制和鼓励

    4.鼓励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

  第二节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部门落实:条线下达

   一 阳光工程

    1.成立领导小组

    2.确定项目任务

    3.逐级下达项目任务

    4.政府选择培训机构

    5.农民选择培训单位

    6.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和保证就业

    7.培训经费由各方分担

    8.建立责任制度,逐级落实

   二 转移培训计划

    1.成立领导小组

    2.确定项目任务

    3.向各类学校下达项目任务

    4.学校负责培训和促进就业

    5.培训经费由各方分担

    6.建立责任制度,督促检查

   三 星火培训

   四 技能就业计划

    1.确定领导部门

    2.确定项目任务

    3.逐级下达任务

    4.政府选择培训机构

    5.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促进和保证就业

    6.受培训者选择培训单位

    7.培训经费由各地、各级分担

    8.建立责任制度,逐级考核

   五 技能培训示范工程

    1.成立领导小组

    2.确定项目任务

    3.逐级下达任务

    4.要求企业承担培训工作

    5.农民工自愿参加培训

    6.培训经费由各级、各方分担

    7.建立责任制度,进行考核

   六 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成立领导小组

    2.确定项目任务

    3.地方申报和最高层评选

    4.贷款受理和投放

    5.项目验收

    6.政策鼓励

    7.建立责任制度,进行考核

   七 务工青年发展计划

    1.成立领导小组

    2.确定项目任务

    3.行政部门联系培训机构

    4.动员企业购买培训

    5.建立责任制度,进行考核

   八 雨露计划

    1.确定项目任务

    2.逐级下达任务

    3.政府选择培训机构

    4.政府确定受培训的人选

    5.培训机构负责培训,促进就业,协助维权

    6.培训经费由各地分担

    7.建立责任制度,逐级负责

  第三节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政府执行:事后博弈

   一 政府出牌:有限投入

    1.规律认识的有限性

    2.需求把握的有限性

    3.收益把握的有限性

    4.收益产生的时滞性

   二 部门出牌:辅助投入

   三 地方出牌:逐级衰减

    1.人力资源公共程度认知的缩减

    2.物力资源投入对人力资源投入的挤占

    3.上级考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低能

   四 地区出牌:不做嫁衣

    1.人力资源流动的错位效应

    2.人力资源流动的汲空效应

    3.人力资源流动的聚合效应

    4.广东省和山西省的比较

  第四节 农民工培训政策的企业和农民工执行:事后博弈

   一 企业出牌:实利准则

    1.农民工培训政策中的政府与市场错位

    2.企业在培训与招聘之间选择

    3.企业在风险和收益之间选择

    4.企业在储备与更替之间选择

   二 农民工出牌:利用机会

    1.农民工是培训过程的主动者

    2.农民工具有接受培训的主动性

    3.农民工难在难以看准机会

    4.农民工在“学习-跳槽”之间的循环

    5.农民工对政府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利用”

 第七章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调整

  第一节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的主要内容

   1.关于农民工工资和用工管理问题

   2.关于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问题

   3.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

   4.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第二节 政府各部门对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一 农民工劳动关系保护政策

    1.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开展“春暖行动”

    2.建立协调机制,推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

    3.实施以协商工资为主的“彩虹计划”,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

   二 农民工工资收入保障政策

    1.建立欠薪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2.建立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3.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三 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政策

    1.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工作

    2.督促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

    3.开展对农民工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4.规定建筑行业加强对农民工的疾病预防

    5.依法维护农民工的职业合法权益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一 广东、浙江、山西三省综合情况调查

    1.农民工劳动合同方面

    2.农民工工资收入方面

    3.农民工工作与休息时间方面

    4.农民工劳动保护方面

    5.农民工参加工会情况

    6.农民工对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评价

    7.农民工对用人单位对待自己权益方面的评价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

    1.两代农民工的劳动关系

    2.两代农民工工资收入

    3.两代农民工的工作与休息时间

    4.两代农民工劳动保护情况

    5.两代农民工参加工会情况

    6.新生代农民工对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评价

    7.两代农民工对用人单位对待自己权益方面的评价

   三 广东、浙江、山西三省的情况

    (一)广东省劳动关系政策执行情况

     1.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情况

     2.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和收入公平性情况

     3.农民工休息休假和加班工资规定执行情况

     4.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

     5.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保护情况

     6.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和执法情况

     7.农民工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价

    (二)浙江省劳动关系政策执行情况

     1.政策推进情况

     2.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三)山西省劳动关系政策执行情况

     1.政策执行的措施

     2.主要成效

     3.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一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执行的基本效果

    1.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

    2.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

    3.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明显遏制

    4.农民工劳动条件逐步改善

    5.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得到推进

    6.农民工维权工作得到加强

   二 农民工劳动关系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小微企业和职工流动性较大的企业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2.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务派遣用工不规范

    3.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增长仍然偏慢

    4.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

    5.农民工安全生产状况依然严峻

    6.部分企业忽视农民工发展需要,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五节 政策执行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一 用人单位的考量:财收、权稳和道义

    1.企业或雇主对“财收”的追逐

    2.企业高管对“权稳”的固守

    3.企业股东对利益的追逐

    4.企业强势群体对利益的牟取

    5.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和坚持性

   二 地方政府的考量:权稳、财收和道义

    1.权稳既是动力又是阻力

    2.财收既是动力又是阻力

   三 部门利益和对政策的放行

   四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政策的不同执行

   五 官员的财收偏好与农民工政策执行

    1.官员的政绩偏好与农民工政策执行不足

    2.官员的多占倾向与农民工政策执行不足

    3.官员的腐败行为与农民工政策执行不足

    4.官员的怠政行为与农民工政策执行不足

  第六节 劳动关系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务工状况

   一 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及主要问题

    (一)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差,职业伤害风险较大

    (二)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休息休假无保障

    (三)农民工被非法奴役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二 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主要进展

   三 农民工政策实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

  第一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二 社会福利理念的转变

   三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和公平正义的要求

  第二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保险方面,参保农民工待遇水平较低,甚至难以依法享受相关保险待遇

     1.在失业保险方面,农民工失业后只能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金

     2.在医疗保险方面,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待遇较低、门槛较高

     3.在养老保险方面,农民工往往难以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4.在综合保险方面,农民工综合保险(或类似保险)待遇较低

     5.农民工不能享受城镇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福利

    (二)在保险关系的维护上,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退保现象比较严重

     1.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跨统筹地区转移

     2.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跨城乡转移

     3.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跨不同制度模式转移

     4.农民工退保问题比较普遍

    (三)在自我评价上,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需求(参保意愿)的自我评价较低

     1.工作相对正规、年龄较轻、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民工相当部分有城市化倾向,有较明显的社会保障需求和参保意愿

     2.工作不正规、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参保意愿淡薄

     3.经济条件制约了农民工的参保意愿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受制于城乡社会身份壁垒,农民工被划入另册,导致同工不同保

    (二)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收入偏低,处于弱势地位的部分农民工不懂维权、不愿维权、不敢维权

    (三)地方本位主义与既得利益:重扩面、轻实效

    (四)现行社会保险政策不适合农民工的特点

     1.缴费水平高,农民工难以承受

     2.待遇享受门槛高,农民工实际很难享受到待遇

     3.统筹层次低,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不能转移

     4.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对接

  第三节 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概要及实践探索

   一 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的整体变化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的里程碑事件

     1.逐步将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

     2.按照“低费率、广覆盖”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

     3.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与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1.制定并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

     2.实施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专项扩面行动

     3.制定适应农民工流动需要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二 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原则

    1.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2.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转移接续

    3.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

   三 国家调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特点

    1.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区分轻重缓急,逐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2.侧重依法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3.将有关政策调整为适合农民工的需要和特点

   四 地方调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做法

    (一)广东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

     1.在工伤保险方面

     2.在医疗保险方面

     3.在养老保险方面

     4.在失业保险方面

     5.在生育保险方面

    (二)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

     1.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的推进

     2.企业对缴纳社会保险不积极

     3.农民工享受待遇门槛高

     4.农民工保险待遇水平低

     5.农民工工伤保险与职业病问题

     6.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三)山西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

     1.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2.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推进

     3.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推进

     4.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推进

  第四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后的实施效果

   一 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主要模式

    (一)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

    (二)对农民工实施新的专项保险制度

    (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状况

    (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调查结论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情况

     1.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情况

     2.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情况

   三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比较

    (一)参加养老保险情况比较

     1.参保进展情况

     2.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原因

     3.退保的主要原因

     4.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缴费负担问题

    (二)参加医疗保障情况比较

     1.参保情况

     2.农民工参加新农合情况

     3.农民工支付大病医疗费情况

    (三)参加失业保险及享受相应待遇情况比较

     1.参加失业保险情况

     2.失业后领取保险金情况

    (四)参加工伤保险及享受相应待遇情况比较

     1.参加工伤保险情况

     2.发生工伤事故后享受保险情况

    (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进展与问题

  第五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调整后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保关系难以转移

   二 养老保险费率过高,一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不愿参保缴费

   三 农民工缺乏城镇住房保障

   四 农民工没有纳入城镇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范围

 第九章 农民工政策调整与融入城市社会

  第一节 从流动到移民: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变迁

   一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

   二 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

   三 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

  第二节 社会政策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公平问题

   一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公平问题

   二 社会政策文本与实践的错位

  第三节 矛盾、冲突和融入: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之间在行动和观念上的张力

   一 农民工进城与城乡二元体制的张力

   二 农民工对城市排斥的主动反弹

   三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矛盾心态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整体改革是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基本前提

 第十章 完善农民工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政策体系的基本目标

   一 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环境应当标本兼治

   二 在目标模式上实现从治标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变

   三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政策体系的基本目标

    (一)公平目标——同等待遇

    (二)融入目标——市民化

    (三)发展目标——素质提升

  第二节 促进农民工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 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总目标

   二 以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

   三 以素质提升为纽带

  第三节 主要对策建议

   一 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为农民工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

   二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与政策

   三 加大执法和维权力度

   四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

   五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推进农民工参保

    (一)以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参保

    (二)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六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落户和住房保障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城镇化

 图目录

本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研究”成果为基础,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志明作序。全书以中国农民工政策及其调整为主线,全面梳理了农民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变迁,系统分析了农民工政策调整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生活状况、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1]白南生、宋洪远等:《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4]蔡昉、都阳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6]蔡禾、李超海等:《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7]蔡昉、王美艳:《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新视野》2002年第4期。

[8]曹小华、欧国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农民工权益——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

[9]常凯:《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海》2005年第4期。

[10]常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访谈》,《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8期。

[11]陈洪连、杜婕:《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9期。

[12]陈宁、卢玮:《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博弈分析——兼谈新〈劳动合同法〉引发的解雇潮》,《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3]陈诗达主编《2004浙江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4]陈诗达主编《2006浙江就业报告——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5]陈诗达主编《2007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6]陈顺玉、郑功成:《农民工本地就业的理性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7]陈锡文、韩俊:《如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民日报》2002年6月3日,第9版。

[18]陈锡文:《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原因分析》,《学习时报》2002年6月17日。

[19]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民日报》2008年9月15日,第3版。

[20]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改革》2003年第4期。

[21]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2]陈月:《“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4]成志刚、罗帅:《近十年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5]邓鸿勋、陆柏甫主编《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6]董保华:《劳动立法不应造成新的失衡》,《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6期。

[27]董克用、朱勇国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28]都阳、王美艳:《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9]范晓雪:《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分析与发展趋势判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0]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31]冯宪:《农民工进城和留城的政策刍议》,《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7期。

[32]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社会》2006年第2期。

[33]傅晨:《农民工问题研究三题》,《南方经济》2004年第8期。

[34]甘满堂:《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浅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

[35]辜胜阻、易善策等:《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36]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3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镇化考察团:《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38]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章国荣等:《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9]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

[4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改革》2010年第9期。

[4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就业总体态势与政策因应:对19个省(区、市)107个村的调查》,《改革》2010年第6期。

[42]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3]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4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5]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6]韩俊:《棋子 边缘人 产业工人》,《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47]韩俊:《公平对待农民工的十个问题》,《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2期。

[48]韩俊:《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49]韩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理论视野》2010年第9期。

[50]韩俊:《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日报》2010年11月3日。

[51]韩俊等:《劳动力市场:破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载《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2005。

[52]韩俊主编《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53]韩长赋:《我们该怎样看待农民工问题》,《人民日报》2002年6月13日,第5版。

[54]韩长赋:《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个大战略》,《经济日报》2006年6月19日,第2版。

[55]韩长赋:《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第7期。

[56]韩长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日,第7版。

[57]韩长赋:《让“90后”农民工有序成为城里人》,《东方城乡报》2010年2月18日,第B1版。

[58]韩长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0期。

[59]韩长赋:《农民工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大问题》,《学习时报》2010年10月11日,第1版。

[60]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3月16日,第7版。

[61]何圣、王菊芬:《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上海的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5期。

[62]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

[63]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

[64]胡杰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

[65]胡敏洁:《转型时期的福利权实现路径:源于宪法规范与实践的考察》,《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66]胡务、张伟:《成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研究》,《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67]黄晨熹:《社会福利》,格致出版社,2009。

[68]黄平、杜铭那克主编《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9]黄任民:《农民工及相关问题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双重影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0]黄任民:《论劳动关系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视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1]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72]江立华:《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3]江立华、符平:《断裂与弥补》,《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74]孔丽娜、韩兆洲:《最低工资制度的博弈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0期。

[75]赖涪林主编《长三角农民工的非稳态转移——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与现状调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6]李爱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徐州市农民工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77]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8]李德齐:《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应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9]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0]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1]李慧玲:《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82]李静君:《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载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3]李珂:《论劳动关系状况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4]李莉:《农民工工资歧视与职业隔离》,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5]李楠:《基于劳动力产权关系异化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演变及发展》,《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86]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87]李培林、张翼、赵延东:《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8]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89]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90]李强:《户籍分层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9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2]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年第4期。

[93]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94]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95]李晓芳:《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6]李晓光等:《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调查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11月下旬刊。

[97]李艳霞:《公民身份理论内涵探析》,《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98]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

[99]刘传江:《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100]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10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2]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

[103]刘进才:《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权益保护与企业伦理问题研究——基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4]刘丽娟:《关于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问题的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5]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06]刘小年:《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7]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0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9]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

[110]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1]罗长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广州农民工培训政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12]吕斐宜:《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心理基础调查研究》,《社会学》2006年第4期。

[113]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14]毛霞:《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8期。

[115]潘泽泉:《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过程分析、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5期。

[116]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7]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8]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19]冉宏伟:《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20]任远、戴星翼:《外来人口长期居留倾向的Logit模型分析》,《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

[121]申静:《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现代物业》2008年第10期。

[122]沈琴琴、黄任民等:《和谐劳动关系与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3]沈原:《“关系霸权”:对建筑工劳动过程的一项研究》,载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4]史国衡:《昆厂劳工》,载李培林等主编《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5]宋林飞:《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6]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27]苏海南:《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劳动》1997年第3期。

[128]苏海南:《如何标本兼治解决分配问题》,《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7期。

[129]苏海南:《高管薪酬监管缘何失控》,《人力资源》2009年第6期。

[130]苏海南:《收入分配合理化:吹响攻坚战号角》,《半月谈》2010年3月9日。

[131]苏海南:《价值追求决定“蛋糕”分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6期。

[132]苏海南:《调控收入分配需要形成制度合力——我国收入分配难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难题的对策探讨》,《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6月29日。

[133]苏海南:《分配秩序亟待法律手段调控》,《法制日报》2011年3月25日。

[134]苏海南:《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人》2011年第8期。

[135]苏海南等:《最低工资制讨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开放导报》2006年第5期。

[136]苏海南等:《我国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37]孙慧:《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38]孙正娟:《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的制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139]谭寒:《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40]谭玲:《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制度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转型》,《判解研究》2011年第2辑。

[141]唐钧:《“三方机制”: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最佳选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5期。

[142]唐钧:《“三方机制”是提高工资唯一选择》,《科学时报》2008年3月10日。

[143]唐园结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长赋解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4期。

[144]陶文忠:《分享劳动管理权是劳资关系的合理格局》,《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6期。

[145]田丰:《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46]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人口学刊》1996年第4期。

[147]佟新:《劳工政策和劳工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8]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49]王春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与收益分享》,《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2期。

[150]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51]王春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2]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3]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154]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55]王春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56]王春光:《重视社会力量在落实农民工就业政策上的放大效应》,《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4期。

[157]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158]王德文等:《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开放导报》2005年第4期。

[159]王珏:《从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看事实劳动关系》,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0]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工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61]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62]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3]魏宏歆:《农民工违法犯罪之角色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64]魏礼群:《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人民日报》2006年4月26日,第11版。

[165]翁晓斌、谭靖:《城市农民工处境的法律透视》,《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6]《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总体趋势:观测“十二五”》,《改革》2010年第8期。

[167]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8]吴贵明:《中国农民工培训:经验与反思》,《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69]吴红宇:《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170]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71]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王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72]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73]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74]徐小洪:《从劳动竞赛谈和谐劳动关系》,《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5]许经勇、黄焕文:《剖析制度性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的正负效应》,《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1期。

[176]许晓军、王晓慧:《企业工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工会干部及职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77]许叶萍、石秀印:《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学海》2006年第4期。

[178]薛圣白:《“用工荒”实为结构性“招工难”》,《劳动保障参考》2010年第5期。

[179]闫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180]杨立雄:《农民工社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1]杨思远:《试析农民工的廉价工资》,《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182]杨旭:《农民工政府培训研究——以陕西省靖边县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83]姚启慧等:《虚报数千人骗国家补贴》,《湖北日报》2011年6月15日,第3版。

[184]殷晓清:《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85]于学江:《中国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6]余晓敏:《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与中国外资企业劳工标准——一项“跨国-国家-地方”分析框架下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87]袁小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制度供给研究》,《社会工作》2012年10月25日。

[188]岳公正等:《公务员“隐形腐败”挑战福利改革》,《人民论坛》2007年第13期。

[189]岳经纶:《农民工的社会保护:劳动政策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90]曾旭晖:《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研究——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个案》,《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191]张德荣等:《“90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养与提升的路径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92]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态势、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经济界》2009年第6期。

[193]张胜军:《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职教论坛》2012年第19期。

[194]张书林:《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化及救治》,《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95]张一名主编《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196]张翼:《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

[197]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198]郑功成:《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5期。

[199]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

[200]郑功成:《农民工、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工人日报》2006年11月22日,第7版。

[20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理论视野》2007年第6期。

[202]郑功成:《多管齐下消除社会保障的不平等》,《江苏经济报》2007年9月20日,第A1版。

[203]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04]郑功成:《让农民工享有平等权利》,《群言》2010年第2期。

[205]郑功成:《尽快确立劳动者的福利权益》,《团结报》2010年3月23日,第6版。

[206]郑功成:《让农民工从流动走向安居乐业》,《新农业》2012年第4期。

[207]郑功成等:《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理论判断》,《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1期。

[208]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09]郑功成、黄黎若莲:《重视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是国家未来十年的重大使命》,《工人日报》2006年11月22日,第7版。

[210]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211]郑广怀:《伤残农民工不能被赋权的群体》,载郑也夫等主编《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12]郑英隆:《中国农民工弱信息能力初探》,《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

[213]“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改革》2009年第2期。

[214]周春霞:《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经济社会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15]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16]朱考金:《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布为例》,《社会》2003年第9期。

[217]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18]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219]朱力:《农民工阶层的特征和社会地位》,《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20]朱智文、张博文:《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对甘肃的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21]左学金、朱宇等:《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学林出版社,2007。

[222]Gilbert Neil,Terrell Pau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周烨、刘红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23]Macarov,D.,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 Inc.,1995.

简 介: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书认为,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书中从制度正义切入,探讨农民工的生存机会、发展机会的公平问题,指出要从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机会和公共服务分享机会等方面为农...

作者: 虞新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简 介:本书以中国农民工政策及其调整为主线,全面梳理了农民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变迁,系统分析了农民工政策调整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生活状况、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 金维刚 石秀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