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341

中国农民工政策变迁图书

Governmental Policy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SSAPID:101-7371-2027-06
ISBN:978-7-5097-464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关于建国初期户籍制度的建立,以及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关于农民工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已经积累了不少研究。但是对于近些年,主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农民工政策向更加包容性方向转变的最新趋势,系统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书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对于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国家农民工政策转变进行考察,探索其背后原因,以及实施效果。从而促进学界以及政策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民工政策的理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作 者: 李莹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发展中国家的乡城迁移与城市化

   二 中国的乡城迁移与城市化

   三 中国的乡城移民政策

   四 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 本书探讨的农民工政策范围

   六 本书探讨的农民工范围

   七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

  第二章 社会政策理论

   一 社会政策理论

    1.宏观理论:工业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xist Theories)

    2.社会群体与国家福利:社会民主理论与利益群体理论(Social-Democratic Theory and Interest Group Theory)

    3.新制度主义与国家中心的视角(State-centered Approach)

   二 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一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乡城移民政策的影响因素

   二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三 农民工的角色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 本书的研究视角:国家中心主义

   二 本书的研究框架

   三 本书研究框架的重要性

   四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农民工政策制定:新世纪以来的变革

  第五章 20世纪后半叶我国的农民工政策与乡城移民

   一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户口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 经济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城迁移

   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乡城迁移的模式与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数量

    2.人口与教育特征

    3.寻找工作的途径

    4.乡城迁移的动机

    5.工作性质、工资水平和职业分布

    6.迁移模式

   四 20世纪80~90年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1.基本劳工权利

    2.健康和安全问题

    3.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

    4.住房

    5.逐渐增多的社会问题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国家农民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一 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3.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农民工政策的意义

   二 城市社会政策体系与农民工可能对城市政府财政和居民利益带来的影响

    1.城市社会政策体系改革:国家责任的转变

    2.职工社会保险

    3.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义务教育

    5.住房支持

     (1)住房公积金

     (2)经济适用房

     (3)廉租房

    6.小结:农民工可能对于城市政府财政和居民利益造成的影响

   三 2000年以来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转变

    1.农民工社会保险

    2.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

    3.农民工社会项目的设计

    4.农民工户口政策

   四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农民工政策执行:天津案例研究

  第七章 天津与在津农民工

   一 天津的基本情况

   二 在津农民工

    1.数量和职业分布

    2.性别和住房

    3.来源地

   三 2000年以来天津的农民工政策

    1.管制政策

    2.在津农民工的社会政策

   四 数据收集概况

    1.公司信息

    2.农民工的信息

  第八章 案例研究:在津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 农民工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 农民工的招聘

   三 工作与收入

   四 内部分化

   五 培训情况

   六 公司内部的流动性

   七 封闭简单的业余生活

   八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案例研究:天津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执行与农民工的福利改善

   一 基本劳工权益

    1.劳动合同

    2.工资支付

    3.工作时间

    4.加班报酬

   二 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1.雇主:劳动力成本的担忧

    2.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3.农民工的反应:较低的参保积极性

    4.养老保险:便携性问题

   三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四 住房条件

    1.住在集体宿舍的农民工

    2.租房或者买房住的农民工家庭

   五 农民工在利益受损时的反应与行动

   六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与管理

   七 综合考量农民工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信息

   八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案例研究:在津农民工的迁移与定居

   一 单身农民工

    1.与老家的联系

    2.对未来的打算

    3.从单身到结婚:迁移决策

   二 将家人留在老家、独自出来打工的已婚农民工

    1.与家乡的联系

    2.对将来的打算

   三 举家迁移的农民工

    1.与老家的联系

    2.对将来的打算

   四 影响农民工家庭迁移决策的因素

   五 农民工迁移定居决策中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1.职工社会保险

    2.教育

   六 农民工的户口身份

   七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第十一章 国家农民工政策

   一 国家制定农民工政策的影响因素与策略选择

    1.城市农民工社会政策:部分开放的体系

    2.户籍制度:渐进、选择性吸纳

    3.农民工的社会保护体系:城市、农村社会保护项目的结合

    4.国家改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努力与进展

   二 国家执行农民工政策的能力: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的差距

    1.地方政府

    2.城市雇主群体

   三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新政策环境下的农民工

   一 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就业途径

    2.就业层次、经济分化及向上流动的机会

    3.就业流动性

    4.性别差异

    5.汇款

   二 谁获益?农民工的福利状况

   三 谁留下来?农民工的家庭迁移与定居决策

   四 谁得到当地户口?农民工的户口状况

   五 新政策环境下农民工的权利意识与维权行动

   六 农民工:一个正在分化的群体

   七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国际政策实践及对我国农民工政策改善的建议

   一 促进移民安居的政策

    1.安居政策类型与国际概况

    2.典型国家的经验:加拿大的移民安居政策与执行体制

     (1)促进移民安居的社会项目

     (2)移民安居政策的执行体制

   二 临时劳动力移民的权益与保护

    1.暂时劳动力移民的权益:问题与争议

    2.改善的路径与制度选择:可行性与有效性

   三 国际经验与教训

    1.移民的居留与融合

    2.临时劳动力移民的权益保护

   四 改善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议

    1.改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并将乡城迁移问题纳入考虑

    2.农民工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应适度加强中央政府责任

    3.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保护与社会保险参与

    4.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5.向举家迁移的农民工开放更多社会支持项目

    6.为独自出来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7.注意倾听移民声音,创新农民工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

   五 总结与展望

  附录

   一 城市雇主访谈提纲

    1.关于企业与所雇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2.农民工的雇佣情况

    3.农民工基本劳工权益

    4.社会保险

    5.农民工住房

    6.关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二 农民工访谈提纲

    1.基本特征:年龄、教育水平、来源地

    2.就业与业余生活

    3.农民工福利状况

     (1)基本劳工权益

     (2)社会保险

     (3)子女教育

     (4)住房

     (5)农民工与家乡的联系

     (6)农民工的迁移决策

   三 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员访谈提纲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但在传统户籍制度制约下,他们通常难以在工作地获得正式居民身份、各项社会权利缺失,只能继续维持原有农民身份与户籍。这也即“农民工”称谓之现实土壤。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及其遭受的种种问题与国家既定制度安排有关,其解决也与国家自身进行制度变革的考量与能力密切相关。尤其是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中心视角(State-centered Approach)提供了一个分析我国农民工政策变迁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将研究焦点投射于我国21世纪以来的农民工政策,结合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一时期国家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执行效果,希望在促进各界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推动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面有所裨益。

[1]班建武、余海婴:《教育政策执行难的利益分析:以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为例》,《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2]本刊综合报道:《初中后教育:农民工子女就学遭遇制度性瓶颈》,《校长阅刊》2007年第5期。

[3]《发改委酝酿新型城镇化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反对》,和讯网,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4月7日。

[4]陈晓:《深圳居住证人口管理的第三条道路》,《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6日。

[5]崔传义:《适应农民进城调整城乡关系》,载《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7]崔传义、潘耀国:《关于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调查与政策建议》,《科学决策》2004年第6期。

[8]崔传义、潘耀国:《杜绝将收容遣送制度用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载《走出二元结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9]崔传义、赵树凯、曾琼锐:《村级层次劳动力的流入流出》,载《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0]崔朝阳:《广东拟改革政府及官员考核指标不再唯GDP是瞻》,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8月18日。

[11]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12]陈映芳:《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本质》,《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22期。

[13]陈思颐:《农民工廉租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0期。

[14]陈善哲、王露:《社会保险法草案争取在今年底明年初第二次提交》,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0月11日。

[15]曹信邦:《农民工与养老保险制度环境》,载《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6]陈锡文:《根据测算约两千万农民工无工作返乡》,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2月3日。

[17]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8]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人口学刊》2001年第1期。

[19]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1期。

[20]丁伟:《全国农民工子女入学状况得到改善》,《人民日报》2004年9月6日。

[21]戴相龙:《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天津政府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8月2日。

[22]邓聿文:《经济适用房彻底成了地方政府的鸡肋》,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23]杜燕:《北京城镇无业居民将有大病医保》,中国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6月15日。

[24]《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办法推迟出台》,中国养老金网,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2月21日。

[25]符平:《漂泊与抗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调研世界》2006年第9期。

[26]樊平:《2003年中国农民发展的基本状况》,载《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7]范小建:《总结经验优化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走出二元结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8]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3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9]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月1日。

[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年第5期。

[31]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官网,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9月24日。

[32]国家统计局调查组:《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分析》,《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3]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官网,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3月8日。

[3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意见〉的通知》,1997。

[35]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

[3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

[3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04。

[3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04。

[3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2001。

[4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

[4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

[43]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

[44]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

[45]国务院:《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1998年。

[46]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

[47]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7。

[48]国务院:《关于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决定》,2002。

[49]郭少峰、杜丁、王佳琳:《随迁子女高考须满足三条件》,《新京报》2013年3月5日。

[50]关信平:《农民工与社会政策模式选择》,载《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51]韩俊:《农村发展五年回眸》,《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41期。

[52]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53]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

[54]韩嘉玲:《及早关注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成长与出路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8期。

[55]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56]回良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7日。

[57]何平、华迎放:《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2006年12月16日。

[58]韩然:《沈阳建筑工地试点首批农民工夫妻房》,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0月11日。

[59]何文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0月15日。

[60]何宇鹏:《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增收问题突出》,载《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1]黄燕芬、李程、张坤:《土地出让金与“土地财政”:现状与改革》,载《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63]课题组:《上海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后出路问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64]李莹、周永新:《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6期。

[65]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66]李若建:《外来人口分布与户籍制度改革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9期。

[67]李莎莎:《10城市全面废止暂住证 持居住证者落户条件不一》,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月6日。

[68]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69]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70]刘军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因素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7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载《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7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2000。

[7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2004。

[7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2006。

[75]廖大海:《上海地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76]刘大权:《重庆市社会保障工作回顾与展望》,载《重庆蓝皮书:2009年中国重庆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2009。

[77]刘丽普:《天津“蓝印户口”再起事端河北众家长进退两难》,天津视窗,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8月17日。

[78]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7月31日。

[79]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0]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1]林蔚:《让全免学杂费阳光普照》,《瞭望》2007年第2期。

[82]陆学艺:《中国农村状况及存在的原因》,载《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3]陆学艺:《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载《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4]陆学艺:《调整城乡关系,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载《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5]李迎生、刘艳霞:《社会政策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86]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

[87]刘忠培:《对〈劳动合同法〉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思考》,《企业经济》2008年第3期。

[88]罗志先:《农民工与社会保障权》,《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89]马光荣:《援助之手还是扭曲之手:中国式分权、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9月19日。

[90]孟华、黄庭满:《天津滨海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产权导刊》2005年第12期。

[91]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调查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2]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93]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中国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4]欧阳觅剑、游克湘:《我国养老保险分割为2000余统筹区造成转移困难》,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2月3日。

[95]潘振华:《中国新“居住证”时代到来》,《观察与思考》2009年第8期。

[96]庞文:《武汉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权益保护调查》,《社会》2003年第8期。

[97]钱雪飞:《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生存现状及特点》,《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2期。

[98]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9]《各省探索改革官员考核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人民日报》2008年8月18日。

[100]阮煜琳:《中国住房保障“路线图”勾勒政策变化曲线》,人民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101]上海农民工调查课题组:《在沪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几何?》,《社会观察》2007年第10期。

[10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2004。

[103]上海市人民政府:《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2009。

[104]沈轩:《大学生命丧广州收容所案进展:13疑犯被缉捕》,《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3日。

[105]孙正娟:《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的制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106]唐钧:《加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化运作》,载《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7]唐钧:《中国贫困与反贫困形势分析》,载《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8]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决定》,2003。

[109]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1996。

[110]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决定》,2004。

[111]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的通知》,2006。

[112]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6。

[113]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06年天津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要点〉的通知》,2006。

[114]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006。

[115]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2006。

[116]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我市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转型扩面行动的通知》,2006。

[117]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规定〉的通知》,2004。

[118]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2004。

[119]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春风行动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通知》,2005。

[120]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04年流动人口就业管理工作要点〉》,2004。

[121]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05年农民工就业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2005。

[122]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我市劳动力核发〈就业证〉工作的通知》,1995。

[123]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对本市单位招用外来劳动力实行行业、工种限制的通告〉》,1995。

[124]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的通知》,2003。

[125]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4。

[126]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27]天津年鉴编委会:《天津年鉴》,天津年鉴出版社,2004。

[12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8月1日。

[129]《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网站,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8月1日。

[130]谭深:《在2000年广东外来工研讨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网,最后访问日期:2004年9月15日。

[131]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132]温家宝:《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133]温家宝:《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新浪网,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3月16日。

[134]王晶、付献杰:《天津泰达辟外来人口居住新路蓝领公寓增19倍》,民工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日。

[135]“外来农民工”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36]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7]王汝堂:《用地指标常被挪用经济适用房缘何“上热下冷”》,搜狐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3月15日。

[138]王善迈、袁连生:《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9]王唯:《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0期。

[140]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1期。

[141]王晔彪:《天津:蓝印户口托楼市小石头能掀多大浪》,东方网,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6月24日。

[142]王兰芳、黄亚兰:《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针对农民工流动性的设计》,《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143]王兴顺:《农民工参保率低令人担忧》,中国期刊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144]王晓毅:《1994年城乡关系的变化》,载《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145]肖春飞、王蔚、刘丹:《热点关注:农民工子女的高中在哪里?》,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0月12日。

[14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闭幕(1998年)》,新华社,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147]新华社:《温家宝:今秋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搜狐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6月27日。

[148]项目工作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就业的趋势和对策》,载《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49]肖云、杜毅:《农民工社会保障十大矛盾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50]徐飞鹏:《全国半数农民工加入工会》,人民网,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3月20日。

[151]尹从国:《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2期。

[152]杨东平:《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教育》,载《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3]杨东平:《2006年:转型中的中国教育》,载《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4]杨福忠、兰建勇、窦竹君:《试论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155]杨宏山:《珠江三角洲“民工潮”的调查与分析》,《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156]《异地高考艰难行进中》,高考网,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3月5日。

[157]于定勇:《论农民工合法权益之法律保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158]姚俊:《农民工参加不同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159]余舰、吴树琴、胡建余、林军燕:《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调查报告》,《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60]杨俊坚:《2011年底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慧聪制药工业网,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3月7日。

[161]杨立雄:《深圳市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62]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基本养老保险无法流转部门参保者选择退保》,中国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9月24日。

[163]余晓敏:《中国大陆农民工研究座谈会纪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文库,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0月11日。

[164]殷晓清:《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165]袁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66]赵殿国:《农民工与社会保险》,《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67]仲大军:《二元结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载《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8]朱镜德:《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与二元教育结构转变》,《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

[169]朱镜德、史桦鑫、邵梅、张莉:《津、沪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2006年12月16日。

[170]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71]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载《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72]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现状困难与对策分析》,载《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173]《中国民政年鉴(2007)》,中国资讯行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7月22日。

[17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5。

[17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

[17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

[177]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

[178]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79]《中国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统计》,《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

[18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人口比重》,《中国统计摘要》,2008a。

[181]《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7)》,《中国统计摘要》,2008b。

[182]《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中国统计摘要》,2008c。

[183]《中国主要年份人民生活基本情况统计(1990~2007)》,《中国统计摘要》,2008d。

[18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

[18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

[18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1。

[18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2。

[18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0。

[189]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

[19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 保障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2005。

[191]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中国2006年市总人口分组统计》,2006c。

[192]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县市人口统计:《天津市2006年市县人口统计》,2006a。

[19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5。

[1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安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

[1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1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1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

[1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5。

[20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4。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7。

[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

[20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1999。

[20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2005。

[20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1994。

[20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2008。

[20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6。

[20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

[20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006。

[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11月17日。

[212]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演进及问题》,《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

[213]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14]赵立航:《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五大矛盾探析》,《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15]赵坤:《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态势与政策效果评估》,《改革》2010年第5期。

[216]张鸣岐:《首位农民工劳模全家成为天津人》,天津日报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9月7日。

[217]赵树凯:《1995年农民流动:态势和焦点》,载《1995~199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18]赵树凯:《秩序冲突与治道变革》,载《走出二元结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1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根据农民工归宿支付养老保险》,南方报业网,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9月7日。

[220]《中央鼓励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中新网,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3月16日。

[221]周雪松:《包宗华:经济适用房建设遭遇难题:地方政府动力不足》,《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3月18日。

[222]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

[2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1998。

[2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2003。

[2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

[226]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227]张纬、王琼、缪艳萍、丁金宏:《大城市外来人口离“市民待遇”还有多远?》,《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228]左停:《流动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的窘境与出路》,“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会议论文,2013。

[229]Adams,G. R.,Schvaneveldt,J. D.,Understanding Research Methods,New York:Longman,1985.

[230]Asian Development Bank,“Poverty Profil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trieved July 19,2008,from http://www.adb.org/Documents/Reports/Poverty_Profile_PRC/PRC.pdf,2004.

[231]Aspalter,C.,Exploring Old and New Shores in Welfare State Theory,In C. Aspalter (Ed.),Discovering the Welfare State in East Asia,Westport,CT:Praeger,2002.

[232]Bailey,K. D.,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4th ed.),New York:Free Press,1994.

[233]Beland,D.,Yu,K. M.,“A Long Financial March:Pension Reform in China”,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04(2).

[234]Bhatia,A. S.,Rural-urban Migration,A Study of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New Delhi:Deep & Deep Publications,1992.

[235]Bloemraad,I.,“Becoming a Citiz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Structured Mobilization and Immigrant Political Incorporation”,Social Forces,2006(2).

[236]Boucher,G.,“A Critique of Global Policy Discourses o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7).

[237]Bremner,B.,“China’s Housing Headache”,Business Week Online,2006.

[238]Breslin,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in China:Political Agendas and Economic Realities”,Development,2007 (3).

[239]Carens,J. H.,“Live-in Domestics,Seasonal Workers,and Others Hard to Locate on the Map of Democracy”,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008(4).

[240]Chadwick,B. A.,Bahr,H. M. Albrecht,S. L.,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4.

[241]Chan,C. K.,Ngok King,L.,Phillips,D.,Social Policy in China: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Bristol,UK:Policy Press University of Bristol,2008.

[242]Chan,K.W.,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Reinterpreting Urbanization in Post-1949 China,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43]Chan,K. W.,Will,B.,“Is China Abolishing the Hukou System?”,China Quarterly,2008.

[244]Chan,K. W.,Zhang,L.,“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The China Quarterly,1999.

[245]Chen,N.,Vanlente,P.,Zlotnik,H.,“What do We Know about Recent Trends in Urbanization?”,In R. E. Bilsborrow (Ed.),Migration,Urbanization,and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and Issues,New York,1998.

[246]Chen,S.,“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Economic Sta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2002(4).

[247]Chen,Y. P.,Liang,Z.,“Education Attainment of Migrant Children”,In E. Hannum & A. Park (Eds.),Educ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Oxon:Routledge,2007.

[248]Cheng,T.,Selden,M.,“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China Quarterly,1994(139).

[249]Chow,W.S. N.,Socialist Welfa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0.

[250]Christiansen,F.,“Social Division and Peasant Mobility in Mainland China:The Implications of the Hukou System”,Issues & Studies,1990 (4).

[251]Collinson,M. A.,Tollman,S. M.,Kahn,K.,“Migration,Settlement Change and Health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Triangulating Health and Demographic Surveillance with National Census Data”,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7 (35).

[252]Cummins,M. Rodriguez,F.,“Is There a Numbers vs. Rights Trade-off in Immigration Policy?What the Data Say”,Retrieved February 2,2010,from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9/papers/HDRP_2009_21.pdf,2009.

[253]Duckett,J.,“China’s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and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Market Transition”,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 Transition Politics,2003 (1).

[254]Edin,M.,“State Capacity and Local Agent Control in China:CCP Cadre Management from a Township Perspective”,China Quarterly,2003 (173).

[255]Esping-Andersen,G.,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256]Fan,C. C.,“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Transitional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2003 (1).

[257]Frazier,M. W.,“After Pension Reform:Navigating the ‘Third Rail’ in China”,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4.

[258]George,V.,Wilding,P.,The Impact of Social Polic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

[259]Gilbert,A.,Gugler,J.,Cities,Poverty,and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60]Gilbert,N.,Terrell,P.,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6th ed.),Boston:Pearson Allyn and Bacon,2005.

[261]Gilbert,N.,Terrell,P.,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5th ed.),Boston,Mass.:Allyn and Bacon,2002.

[262]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Migration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New Directions”,Retrieved March 22,2010,from http://www.gcim.org/attachements/gcim-complete-report-2005.pdf,2005.

[263]Greenwood,L.,“Toward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RC Economy”,Retrieved June 20,2008,from http://www.adb.org/Media/Articles/2006/11148-speech-lawrence-greenwood/,2006.

[264]Guan,X. P.,“China’s Social Policy: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00 (1).

[265]Guang,L.,“Reconstituting the Rural-urban Divide:Peasant Migration and The Rise of ‘Orderly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1 (28).

[266]Hardiman,M. G. W.,Midgley,J.,“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Social Policy and Planning in the Third World (rev. ed.),Aldershot,Hants:Gower,1989.

[267]Hill,M. J.,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7th ed.),Malden,Mass.:Blackwell Pub,2003.

[268]Hugo,G.,“Migration and Rural-urban Linkages in the ESCAP Region”,In United Nations,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d.),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2.

[269]Hugo,G.,“Migration as A Survival Strategy:The Family Dimension of Migration”,In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Ed.),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8.

[270]ILO.,“ILO Multilateral Framework on Labour Migration Non-binding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 Rights-based Approach to Labour Migration”,Retrieved March 4,2010,from http://www.ilo.org/public/libdoc/ilo/2006/106B09_343_engl.pdf,2006.

[271]Joppke,C.,“Beyond National Models:Civic Integration Policies for Im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West European Politics,2007 (1).

[272]Knight,J.,Song,L.,“Chinese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Enterprises:Three Perspectiv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 (3).

[273]Kofman,E.,“Citizenship,Migration and the Reasser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Citizenship Studies,2005 (5).

[274]Krasner,S. D.,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Raw Materials Investments and U.S. Foreign Polic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275]Kwon,H.-J.,The Welfare State in Korea: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1999.

[276]Leung,J. C. B.,“Social Security Reforms in China:Issues and Prospe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3(2).

[277]Leung,J. C. B.,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5.

[278]Leung,J. C. B.,“The Emergence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6(3).

[279]Lijphart,A.,“The Comparable-case Strategy in Comparative Research”,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75(2).

[280]Liu,W.,Cai,Z. Z.,China’s Surging Economy-Ajusting for More Balanced Development,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2007.

[281]Malik,K.,“Interview:‘Balanced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Future Security of China’”,Retrieved June 20,2008,from 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com/node/85,2005.

[282]Mallee,H.,“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der Reform”,Development and Change,1995.

[283]Mallee,H.,“Reform of the Hukou System:Introdu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1996 (1).

[284]Martin,G. T.,Social Policy in the Welfare Stat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0.

[285]Martin,P. Zurcher,G.,“Managing Migration:The Global Challenge [Electronic Version]”,Populaiton Bulletin,63,from http://www.prb.org/pdf08/63.1migration.pdf,2008.

[286]McGee,T. G.,Griffiths,C. J.,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Santa Cruz,Bolivia,January 18-22,1993. 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8.

[287]Medina,E.,“Immigration Reform at a Transformational Moment in US History”,Social Policy,2009(1).

[288]Midgley,J.,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7.

[289]Mishra,R.,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2nd ed.),London:Macmillan,1981.

[290]Nielsen,I.,Nyland,C.,Smyth,R.,Zhang,M.,J. Zhu,C.,“Which Rural Migrants Receive Social Insurance in Chinese cities?” Global Social Policy,2005(3).

[291]North,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92]Oi,J. C.,“Two Decades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The China Quarterly,1999(159).

[293]Oi,J. C.,“Reform and urban bias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3(4).

[294]Oi,J. C.,“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1992(1).

[295]Parnwell,M.,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the Third World,London:Routledge,1993.

[296]Peng,T. N.,& Awing,H.,“Some Implicaiton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the ESCAP Region”,In United Nations,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Ed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2.

[297]Perry,J. L.,Kraemer,K. 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5-1984”,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3).

[298]Pierson,P.,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Reagan,Thatcher,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1st paperback ed.),Cambridge,Engla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99]Ragin,C. C.,Constructing Social Research: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Method,Thousand Oaks,Calif.:Pine Forge Press,1994.

[300]Reutersward,A.,Labour Protection in China:Challenges Facing Labour Offices and Social Insurance,OECD Social,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2008.

[301]Ruhs,M. Martin,P.,“Numbers vs. Rights:Trade-offs and Guest Worker Programs”,Internaitonal Migration Review,2008(1).

[302]Sacks,P. M.,“Review:State Structure and the Asymmetrical Society:An Approach to Public Policy in Britain”,Comparative Politics,1980(3).

[303]Saich,T.,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Basingstoke,Hampshire;New York,N.Y.:Palgrave,2001.

[304]Salditt,F.,Whiteford,P.,Adema,W.,“Pension Reform in China”,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8(3).

[305]Scharping,T.,“Studying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ls and Methods,Issues and Evidence”,In T. Scharping (Ed.),Hamburg:Institut fur Asienkunde,1997.

[306]Schmidt,S. R.,“Comparing Federal Government Immigrant Settlement Policie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2007(1).

[307]Selden,M.,You,L.,“The Reform of Social Welfare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1997(10).

[308]Shi,S.-J.,“Left to Market and Family-again?Ideas and the Develoment of the Rural Pension Policy in China”,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06(7).

[309]Sin,Y.,China:Pension Liabilities and Reform Options for Old Age Insurance (Working paper No. 2005-1),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5.

[310]Singer,H. W.,“Dualism Revisited:A New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the Dual Socie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0(1).

[311]Skocpol,T.,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In P. B. Evans,D. Rueschemeyer & T. Skocpol (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12]Skocpol,T.,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13]Skocpol,T.,“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Retrospect and Prospect”,The 2007 Johan Skytte Prize Lecture,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2008(2).

[314]Skocpol,T.,Amenta,E.,“States and Social Polici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6(12).

[315]Smart,A.,Smart,J.,“Local Citizenship:Welfare Reform Urban/rural Status,and Exclusion in China”,Environment & Planning,2001.

[316]Smyth,R.,“Old age Pension Reform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2000(4).

[317]Solinger,D. J.,“China’s Urban Transien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st ‘Urban Public Goods Regime’”,Comparative Politics,1995(2).

[318]Solinger,D. J.,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the State,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319]Spicker,P.,Social Policy:Themes and Approaches,London:Prentice Hall,1995.

[320]Tan,K. Y.,“China’s 11th Five-year Plan:A Critical Perspective”,In J. Wong & W. Liu (Eds.),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2007.

[321]Tang,K.L.,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New York:Palgrave,2000.

[322]Todaro,M. P.,Economic Development (7th ed.),Reading,Mass.:Addison Wesley,2000.

[323]Tsang,M. C.,“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49”,China Review,2000.

[324]Tsang,M. C.,Ding,Y.,“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China Review,2005(1).

[325]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3 Revis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4.

[326]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Fifteen Years of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1990-2004,New York: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05.

[327]Walker,A.,Wong,C.-K., Introduction: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I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5.

[328]Wang,F.-L.,“Reformed Migration Control and New Targeted People:China’s Hukou System in the 2000”,The China Quarterly,2004.

[329]Wang,F.,Floating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s,Hamburg:Institut fur Asienkunde,1997.

[330]Wang,F.,Zuo,X. J.,Ruan,D. C.,“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Living under the Shadow of Socialism”,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2(2).

[331]Whiteford,P.,“From Enterprise Protection to Social Protection:Pension Reform in China”,Global Social Policy,2003(1).

[332]Wickramasekara,P.,“Globalisation,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and the Rights of Migrant Workers”,Third World Quarterly,2008(7).

[333]Wilensky,H. L.,ebrary Inc.,Rich democracies political economy,public policy,and performa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334]Wong,D. F. K.,Chang,Y. L.,He,X. S.,“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China:Living a Marginalised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2004 (16).

[335]Wong,L.,“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Pacific Affairs,1994 (3).

[336]Wong,L.,Huen,W.-P.,“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A Preliminary Glimpse of the Blue Chop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Migration Review,1998 (4).

[337]World Bank,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Strategic Goals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D.C.:World Bank Human Development Sector Unit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1999.

[338]Yeung,S. C.-W.,Howes,R.,“The Role of the Housing Provident Fund in Financing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in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 (2).

[339]Yin,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

[340]Zapata-Barrero,R.,Garcia,R. F. Montijano,E. S.,Temporary and Circular Labour Migration:Reassessing Established Public Policies,2010.

[341]Zhao,Y.,Xu,J.,“China’s Urban Pension System:Reforms and Problems”,CATO Journal,2002 (3).

简 介: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书认为,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书中从制度正义切入,探讨农民工的生存机会、发展机会的公平问题,指出要从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机会和公共服务分享机会等方面为农...

作者: 虞新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简 介: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审视女性农民工的劳动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库为样本,结合社会性别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境遇、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特殊劳动保护、法律规制的性别意识等...

作者: 苏映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