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83

城镇化与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图书

The Study on Labor Rights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SAPID:101-3036-1052-72
ISBN:978-7-5201-310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审视女性农民工的劳动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库为样本,结合社会性别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境遇、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特殊劳动保护、法律规制的性别意识等方面提出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对策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苏映宇
编 辑:岳梦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导论

  一 城镇化:女性农民工劳动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1.马克思本人关于农民流动工人及其权益问题的关注

    2.国外文献关于农村流动劳动力权益问题的研究

    3.国外研究对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涉略

   (二)国内研究述评

    1.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综合研究

    2.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研究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写作结构

   (一)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3.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4.比较分析方法

    5.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城镇化

    3.女性农民工

    4.劳动权益

   (三)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思路

    1.基本框架

    2.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探略

   一 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当代意蕴

    (一)劳动的社会性质及其规范内涵

    (二)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权益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 恩格斯对劳动问题的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一)对劳动基础地位的论述

    (二)对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弊病的考察

    (三)对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讨论

   三 列宁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及现实价值

    (一)重视劳动及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三)以劳动者为本位的劳动权益思想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一)重视解决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就业问题

    (二)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大生产运动

    (三)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主人翁精神

    (四)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五)规范女性劳动权益保护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及其实践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重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劳动生产中的作用

    (三)倡导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劳动公平正义

    (五)深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

   三 启示与思考

 第二章 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的状况:1949~1977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镇化

    (二)1958~1965年的城镇化

    (三)1966~1977年的城镇化

   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演进:1978年至今

    (一)改革初期的城镇化

    (二)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化

    (三)21世纪以来的城镇化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流变

   一 农民工个体劳动权益状况

   二 农民工集体劳动权益状况

   三 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与断裂

    1.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政策变迁与地方实践

    2.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中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

   一 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境遇

    (一)女性农民工一般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问题

    (二)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集体疼痛

    (三)女性农民工集体劳动权益保障的游离状态

   二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特质

    (一)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因素

     1.劳动选择中的权益保障

     2.劳动过程中的权益保障

     3.劳动关系解体的权益保障

     4.非劳动关系的土地权益保障

    (二)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政策论述

     1.无差异的女性农民工个别劳动权益

     2.受忽视的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

     3.被遮蔽的女性农民工集体劳动权益

 第三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 农民工就业状况的性别比较

    (一)城镇化态势下农民工总体就业状况

    (二)农民工就业数量的性别比较

    (三)农民工就业分布的性别差异

   二 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困境

    (一)就业途径单一

    (二)就业的非正规性突出

    (三)就业面较窄

  第二节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现实考察

   一 个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状况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最低的

    (二)劳动报酬偏低且存在工资被拖欠情况

    (三)劳动时间偏长且对劳动强度的满意度不高

    (四)劳动条件的满意度较低

    (五)社会保障意识较弱,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社会保障资源难以获及

    (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二 特殊劳动保护的实现情况

    (一)女性农民工生育期间的保障状况

    (二)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条件

    (三)女性农民工工作过程中的性骚扰问题

    (四)女性农民工劳动过程的性别歧视

   三 集体劳动权益的保障现状

    (一)女性农民工与权益组织的关系

    (二)女性农民工集体维权的影响力

   四 土地权益的保障状况

    (一)较多女性农民工没有名下土地

    (二)较多女性农民工未能获得实际土地的收益

  第三节 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讨论

   一 劳动权益的微观影响因素及测量

    (一)一般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二)特殊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三)集体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四)土地权益的影响因素

   二 劳动权益的宏观影响因素及测度

    (一)一般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1.职业工种与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及劳动时间

     2.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多元回归分析

     3.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特殊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三)集体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

    (四)土地权益的影响因素

   三 关于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讨论

    (一)劳动要素

    (二)城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因素

    (三)劳动权益保障的复合要素

 第四章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女性农民工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复杂处境

   一 次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女性农民工供给的矛盾

    (一)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及非正规性就业特性

    (三)次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

   二 次级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制约

    (一)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发展不力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损害

    (二)次级劳动力市场缺乏制度规制及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三)就业压力大与就业质量低对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侵蚀

    (四)次级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短期利益与长远权益的失衡

  第二节 劳动赋权与赋能双重不足和制度障碍

   一 生存型劳动赋权的局限

    (一)女性农民工面临个体劳动赋权的非理性制约

    (二)女性农民工个体劳动赋权的“次标准”窘境

    (三)女性农民工面临劳动权益制度化空心化尴尬

   二 发展型劳动赋能的缺失

    (一)女性农民工个体劳动赋能的缺失

    (二)女性农民工集体劳动赋能的不足

   三 劳动维权的制度性障碍

  第三节 特殊劳动保护与不当劳动保护

   一 特殊劳动保护与女性农民工就业成本悖论

   二 不当劳动保护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第四节 土地制度对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的侵损

   一 女性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对女性农民工的劳动与保障效用

    (二)女性农民工与土地的生产关系“二重性”显化

    (三)女性农民工对土地权益的认知及态度

   二 土地流转与女性农民工非稳定性就业的潜在矛盾

    (一)土地流转的特征与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变动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女性农民工权益流失

    (三)女性农民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角色失调

   三 土地制度失当与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受损

    (一)制度缺陷弱化女性农民工与土地的稳定关系

    (二)村民自治与村规民约对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保障的约束

    (三)制度维权的有限性加剧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流失

 第五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第一节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

   一 构建以尊重劳动为宗旨的和谐劳动关系

   二 构建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关系

   三 构建以促进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完善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制度保障

   一 完善劳动赋权的制度设计

   二 建构劳动赋能的政策体系

   三 建立适合女性农民工的维权工作机制

  第三节 给予女性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与适当劳动保护

   一 平衡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与特殊劳动保护的关系

   二 合理分解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用工成本

   三 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特殊劳动保护的监督和规制

  第四节 切实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一 强化政府在女性农民工土地权益保障中的责任

   二 落实女性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三 促进女性农民工平等获得土地使用权

  第五节 建立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治环境

   一 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 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性别策略

 结论

尊重劳动,保障劳动者权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探索。女性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劳动权益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审视女性农民工的劳动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库为样本,结合社会性别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农民工的劳动境遇、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特殊劳动保护、法律规制的性别意识等方面提出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对策思考。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具有时代感和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充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研究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有效路径,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女性农民工劳动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88。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

《列宁全集》第60卷下,人民出版社,1990。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

《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

列宁:《论星期六义务劳动》,人民出版社,197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2005。

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篇》,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民出版社,20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十八大报告学习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建设》1993年第1期。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第1版。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30日,第2版。

习近平:《工会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重庆晚报》2015年4月29日,第A02版。

习近平:《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依靠诚实劳动开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4月28日,第1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第1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人民日报》1990年3月8日,第1版。

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9月28日,第2版。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建平等:《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等:《〈资本论〉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李晓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性别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吴宏洛:《劳资关系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吴宏洛:《转型时期的和谐劳动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蒋尉:《欧洲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夏一璞:《劳动开创美好未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红旗出版社,2015。

厉以宁等:《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商务印书馆,2013。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何明洁:《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

李步云:《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郭慧敏等:《女性劳动权益研究——来自陕西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王文臣:《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陆学艺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权衡、杨鹏飞:《劳动与资本的共赢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杨子才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汇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佟新:《异化与抗争——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佟新:《当代中国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东平:《流动还是留守——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转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刘晓昀:《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性别差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钟伟:《无权者的权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胡绳等:《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沈原:《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刘林平:《权益、关系与制度——十年(2010-2011)劳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组:《繁花:中国打工妹实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金一虹、保剑:《多学科视野下的女性社会保障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孟宪范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潘毅:《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九州出版社,2011。

蔡昉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黄扬略:《深圳打工妹》,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8。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吴治平:《中国流动妇女土地权益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劳动人事部人事教育局:《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黄岩:《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政治的转型——来自华南地区的观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中国妇女研究会编《通过集体谈判,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2002。

秦前红:《宪法原则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程延园、杨柳:《〈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刘铁鹰:《城镇化过程中青年女性农民工的发展与保障》,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商春荣:《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刘明辉:《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险权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郑真真、谢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杨志明:《和谐之基——中国劳动者权益保障之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张燕喜、石霞等:《〈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尚娟:《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出版社,2013。

冯同庆等:《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劳动热点问题(2012-2013)》,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黄德被、冯同庆等:《全球化下的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郑英隆、黄振荣:《工业化变革中的农民工劳动形态》,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王学东、张文红:《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关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李友梅、孙立平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蒋月等:《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花城出版社,2012。

苏燕平:《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刘林平等:《劳动权益——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状况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刘林平等:《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莹:《中国农民工政策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苏联〕巴赫等:《第一国际》第1卷,杭州大学外语系俄语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80。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美〕贝弗里·J.西尔弗:《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张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袁贤能译,商务印书馆,2011。

〔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美〕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英〕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

〔日〕宫川彰:《解读〈资本论〉(第一卷)》,刘峰译,商务印书馆,2011。

〔苏〕泰·伊·奥伊则尔曼《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解释》,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81。

〔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

〔美〕迈克·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

〔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丰俊功译,光明出版社,2009。

〔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英〕C.庇古:《福利经济学》,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印〕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6。

〔英〕乔纳森·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张晓琼、侯晓滨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美〕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刘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莉丝·沃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虞晖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商务印书馆,2015。

Honing,Emily,Si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Oliver Wendell Holmes,Jr.,Sheldon M.Novick,The Collected Works of Justice Holmes:Complete Public Writings and Selected Judicial Opinions of Oliver Wendell Holm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Ronald Burt,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Emily Honing.,Sis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李建平:《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依据》,《东南学术》2015年第3期。

李建平:《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暗夜之星——评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福建理论学习》2015年第2期。

李建平:《〈资本论〉抽象形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探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李建平:《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批判——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李建平:《掌握〈资本论〉方法,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郑传芳:《〈资本论〉的市场经济原理与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理论学习》2000年第5期。

郑传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张耀灿、周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人本意蕴》,《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许耀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5期。

许耀桐:《正确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读〈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的导论和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许耀桐:《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人民论坛》2009年第1期。

吴宏洛:《资本逻辑与劳动伦理》,《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吴宏洛:《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第1期。

吴宏洛:《劳动力产权实现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国企改制视角》,《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吴宏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中国实践及其讨论》,《中国劳动》2011年第3期。

吴宏洛、练晓荣:《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吴宏洛:《论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现》,《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陈永森:《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评析》,《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郑又贤:《论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曾盛聪:《土地红利分配的正义之维——基于政府公共性的视角》,《哲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程恩富、程言君:《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李欣广:《科学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交互运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下的科学发展论述》,《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唐建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中国的科学发展》,《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陈俊明:《劳动者与劳动所有权:统一—离异—重建统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余静:《马克思的新型劳动观及其现代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宋周尧:《马克思的生态劳动观探析》,《理论建设》2009年第1期。

李淑梅:《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在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卢昌君:《对恩格斯劳动观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朱春燕:《〈资本论〉的劳动权思想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吴宏洛:《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2期。

王庆丰:《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丁为民:《合作与共赢:通往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由之路》,《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王江松:《劳动与资本的历史合题:劳动性资本》,《求索》2005年第4期。

张嘉昕:《排斥与容纳:劳动与资本关系的演进及走向均衡的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梁茵、汪继福:《马克思劳动与资本合作思想的多维透视》,《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4期。

唐任伍、赵国钦:《我国劳动与资本要素报酬差异及其对策建议》,《改革》2009年第4期。

褚清清:《解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中国国情国力》2016年第1期。

李朝阳:《体面劳动视域中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唐爱军:《马克思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李惠斌:《资本与劳动的重新同一是否可能——重读〈资本论〉的体悟》,《山东经济》2010年第4期。

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郗戈:《资本逻辑的当代批判与反思——〈资本论〉哲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史致金:《马克思关于货币资本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财经研究》1987年第10期。

葛守昆:《劳动与资本的人格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权衡:《中国经济崛起之谜:制度建构与政党作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文选》2013年第2期。

李欣广:《科学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交互运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下的科学发展论述》,《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金怡顺:《科学发展观实质与时俱进精神实质解读》,《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0期。

顾习龙、朱炳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关系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周建群:《劳动的应然目的、劳动异化与理想的劳动制度建构原则》,《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陈文通:《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皆基于对问题及其根源的准确判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刘渝琳、熊婕、李嘉明:《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财经研究》2014年第6期。

黄桂霞:《中国共产党妇女就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4期。

韩金华等:《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东岳论丛》2009年第4期。

王鼎昌、施卫华:《试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对国民财富分配的实证分析》,《广东经济》2015年第1期。

程继荣:《“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理论批判——基于劳动价值论视角的一个新解释》,《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方敏:《作为科学研究纲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

江雪松:《〈资本论〉价值理论对劳工权益的逻辑诠释》,《学海》2015年第2期。

蔡虹、刘新民:《“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质疑”——兼论“劳动雇佣资本”》,《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王峰明:《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考释——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

丁晓安:《“资本雇佣劳动”及其产权逻辑批判》,《管理学刊》2011年第4期。

杨瑞龙、杨其静:《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反思》,《经济科学》2000年第6期。

洪银兴:《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潘萍:《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马莎莎、刘冠军:《马克思雇佣劳动理论及其历史贡献》,《兰州学刊》2015年第3期。

孔庆洋、赵杰等:《农民工加班意愿、劳动供给与人口红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范晶波:《劳工生存与国家保护:中国劳动监察的现实定位及发展趋向》,《理论月刊》2013年第11期。

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颜峰、胡文根:《男女平等——以马克思生产劳动论为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李子联:《分配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

刘亚:《劳动力·家长制·个人主义——中国大陆市场两性差异的理论阐释》,《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9期。

裴长洪、李程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孙中伟、舒玢玢:《最低工资标准于农民工工资——基于珠三角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郑广怀、孙中伟:《劳动法执行中的“次标准”——基于2006~2010年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杨宏雨、吴昀潇:《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尚庆飞、张明:《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生成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李士英:《略论政法干部参加劳动生产的意义》,《法学研究》1959年第1期。

李占才:《建国初期共产党人的劳动就业观》,《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刘洪银:《当代中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迁》,《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陈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规划师》2009年第1期。

张钟毅、叶林:《迷失在“逐水草迁徙”之中——沙县小吃从业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社会》2014年第4期。

费孝通、邱泽奇:《发展如蜕变——关于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对话》,《决策咨询》2003年第11期。

周范才、王玉宁:《城镇化演进30年》,《福建农业》2014年第1期。

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刘洪银:《“农二代”跨城镇流动对劳动权益实现的影响》,《兰州学刊》2017年第12期。

黄志岭:《人力资本、收入差距以及农民工自我雇佣行为》,《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14年第6期。

范小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调研世界》1997年第6期。

彭建霞、汪涛:《如何看待我国农民工工资快速增长》,《中国统计》2014年第10期。

万向东、孙中伟:《农民工工资剪刀差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董熙:《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工资的歧视状况与解决路径》,《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6期。

董熙:《基于地域、部门与行业差异的农民工工资歧视研究》,《西北人口》2014年第6期。

彭红碧:《农民工工资决定的圈层结构:一般性分析框架》,《经济论坛》2014年第4期。

王晓峰等:《劳动权益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8城市融合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17年第1期。

卞晓龙、丁群晏:《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研究——基于对农民工工资的修正视角》,《社科纵横》2012年第9期。

孔庆洋等:《农民工加班意愿、劳动供给与人口红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胡献忠:《21世纪以来新生代农民工政策供给与现实路径》,《青年探索》2015年第1期。

王毅杰、蔡文强:《农民工维权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宋月萍、李龙、朱超:《我国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年第8期。

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社会》2014年第4期。

庄文嘉:《在政治与行政之间:我国基层劳动监察运作中的选择性政策执行——对某地级市劳动部门的个案研究》,《广东行政学院》2014年第4期。

岳经纶:《在维权与维稳之间: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

孟捷、李怡乐:《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动因的三种解释——评述与拓展》,《当代财经》2012年第6期。

蔡禾:《行政赋权与劳动赋权:农民工权利变迁的制度文本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张国胜、陈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化逻辑与战略取向——以农民工为例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5期。

涂良川、李爱龙:《劳动与需要: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双重视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魏先华、刘峰:《性别、户籍歧视与就业市场决定因素研究——基于CHNS2009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3期。

李贵成:《权利赋予与社会政策重构:解决“民工荒”的根本出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栾卉、关信平:《劳动权益对农民工离职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七大城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操家齐:《合力赋权:富士康后危机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动力来源的一个解释框架》,《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孙中伟、贺霞旭:《工会建设与外来工劳动权益保护——兼论一种“稻草人机制”》,《管理世界》2012年第12期。

赵伟:《赋能性就业政策的体系框架和制度安排》,《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王毅杰、蔡文强:《农民工维权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刘洪银:《农地权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开放导报》2012年第6期。

左彩金、李国强等:《农民工土地权益问题研究》,《南方论丛》2014年第2期。

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杨冬梅:《从协商民主的角度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立法》,《工会理论研究》2014年第6期。

伊夫、徐多:《亲历一次罢工谈判》,《新民周刊》2010年第32期。

黄圣男、刘和等:《农民工参与权益保护组织的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阜阳市和深圳市的调查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3期。

吴伟东:《新生代农民工工会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12期。

孙兆阳:《工会能够提高工人工资么?——基于上海市闵行区“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梁伟军:《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目标、实践特征与规制路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陈若冰:《自上而下的法治和自下而上的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山西高等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市场发育、耕地配置与反贫困——基于苏浙鲁村庄的经验》,《中国土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陈桂蓉:《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调查与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邓凌原:《生育新政加剧女性就业难?》,《就业与保障》2012年Z1期。

蒋月:《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研究——以东南某省为例》,《法治研究》2013年第12期。

郭慧敏、李想:《劳动时间权利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1期。

俞文兰:《论中国转轨时期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4期。

马忆南:《“女性禁忌从事的劳动”再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2期。

全国妇联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中国妇运》2007年第3期。

周闯:《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稳定性的差异性分析——兼论女性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双重负效应》,《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6期。

钱俊月:《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及其诉求——对北京农民工的调查》,《中国工人》2014年第6期。

王小春:《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陈敏:《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中国立法中的性别不平等》,《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刘明辉:《论女职工特殊保护立法的新理念》,《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沈波、陈艳等:《1414名制鞋业女性农民工抑郁症状调查分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5年第2期。

焕荣、张雪静、邓筱璇等:《“三资”企业男、女劳动心理状态比较》,《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增刊。

苏志:《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职业病防治瓶颈》,《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年第2期。

耿玉多:《夹缝中求生的女性农民工》,《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6期。

郭万妮、赵建利:《关于非正规就业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护研究述评》,《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第4期。

丁煜、徐延辉、李金星:《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

邓大松、吴菲等:《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伤害保障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潘锦棠:《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公平妇女就业权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李凯林、刁超群:《法治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吕学静、单苗苗:《生育保险待遇不应该是“女性特权”》,《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年第5期。

杨翠萍、贺婧雅:《女性农民工维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472份问卷数据的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田传浩、周佳:《农地制度、农地市场与妇女土地使用权》,《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5期。

潘毅:《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蒋月、王铀镱:《国际公约视野下我国女性职工劳动权的保障》,《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陈东、刘金东:《劳动保护有助于缩小就业弱势群体的相对收入差距吗?——以〈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例》,《财贸经济》2014年第12期。

蒋月:《企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实施效果研究——以东南某省为例》,《法治研究》2013年第12期。

王生发:《〈劳动合同法〉对性别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胡安荣:《企业拒绝女性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财经科学》2004年第4期。

李真:《马克思法哲学视域下的法治中国方略探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11期。

王华:《“身体政治”和女性农民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邱蓉:《土地上的权力、阶层和利益共容》,《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郭慧敏、王慧芳:《女性特殊劳动保护权益的负效应分析及消解》,《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王丽萍、兰桂萍:《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职业安全权》,《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何金苗、刘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刘澄:《流动女性社保难的政策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刘润秋:《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土地流转现状评估》,《学术评论》2012年第1期。

吴万群:《农民工劳动权的双重弱势及其特殊保护的再思考》,《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4期。

陈会广、张耀宇:《农村妇女职业分化对家庭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妇女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的比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陈会广等:《土地权益在农民工城乡迁移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以南京市1062份农民工问卷为分析对象》,《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7期。

黄意、黄贤金:《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6期。

何丽花、杨倩:《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村社组织》,《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2期。

李风章:《从挤出博弈看女性土地权益的保护》,《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张笑寒:《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6期。

潘锦堂:《生育社会保险中的女性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浙江社会学刊》2001年第6期。

吴洪芹:《关于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调查与建议》,《福建省委调研内参》2014年第4期。

田传浩、陈佳:《禁止土地调整与妇女土地权利保障——基于浙江和陕西的经验》,《经济学》2013年第1期。

王春霞:《土地确权颁证过程中需增强性别视角——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保障妇女权益系列报道》,《中国妇女》2014年6月24日,第1版。

靳昊:《男女平等就业,该如何实现》,《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9日,第11版。

刘霞辉、张平、袁富华:《尊重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人民日报》2013年02月05日,第7版。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面的劳动就业》,《人民日报》1952年8月4日。

《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新华月报》1952年7月,第1版。

孙晋、闵佳颖:《法律应成为女农民工更有效的维权屏障——基于甘肃省某市的区域性调研》,《中国妇女报》2015年7月7日,第B2版。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

王海宁:《就业、工资和福利权益——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外来人口》,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

周化明:《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2。

朱云平:《〈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2。

郭青:《农民工权利问题研究——基于伦理视角的农民工权利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1。

张焕英:《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1。

张彦红:《农村女性人口土地权益保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

李全喜:《当代农民流动的生态哲学思考》,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

杨松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

刘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

罗华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

孙晓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

解亚楠:《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

钟磊:《女性农民工生计的脆弱性现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6。

方玉泉:《政府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

Dollar,David,Guissepe Iarossiand Taye Mengistsate,Investment Climat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ome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India,Working Page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and Policy Reform and Policy Reform,Stanford University 2002(143).

Au,Chun—Chung & J.V.Henderson,“How Migration 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0(2006).

ECLAC,Labour Markets,Worker Protection,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a Global Economy: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pril 2008.

Boqas,G.J.,“Self—Selection and The Earnings Of Immigran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1987).

Gospel,Howard F.,and Gill Palmer,“Perspectives on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British industrial Realtions,London New:Routledge,1993.

Dustmann,C.,“Differences in The Labor Market Behavior between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Migrant Women,” Labor Economics 4(1997)

Lucas,R.E.,“Life Earning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004).

Boheim,R. & M.P.Taylor,“From The Dark End of The Street to The Bright Side of The Road?The Wage Returns to Migration In Britain,” Labor Economics 12(2005).

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新左派评论》1966年第40期。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中工网,http://www.workercn.cn/。

中央门户网站国务院政策法律法规专栏,http://www.gov.cn/zhengce/。

性别研究文库,http://www.genderstud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