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1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0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2013) : Focus on Low-carbon Urbanization

SSAPID:101-5681-7026-38
ISBN:978-7-5097-516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报告是“气候变化绿皮书”的第5本,本年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本书稿包括6部分,分别为“总报告”“气候变化热点议题”“城镇化与城市低碳转型实践”“城镇化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专论”和附录。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气候变化绿皮书
编 辑:蔡莎莎;陈凤玲;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X2 社会与环境

 法律声明

 Abstract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气候变化绿皮书编撰委员会

 摘要

 文前辅文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GⅠ 总报告

  G.1 低碳城镇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一 低碳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挑战

     1.能源危机与碳减排约束并存

     2.自然资源短缺与现实需求难以满足同在

     3.各类环境污染严重

     4.“大城市病”显现

    (三)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碳锁定效应

    (四)通过低碳城镇化打造低碳韧性城市

   二 低碳城镇化的内涵与碳排放特征

    (一)低碳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1.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2.发展过程的协调性

     3.发展方式的集约性

     4.发展目标的人本性

    (二)增量的质量管理与存量的改造提升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特征

   三 科学认识低碳城镇化的政策含义

    (一)低碳是城镇化的终极刚性约束

    (二)速度不是问题,被高碳锁定才是问题

    (三)适度的城市规模可避免城市病

    (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推进低碳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一)低碳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二)低碳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1.中国低碳城镇化总体战略目标

     2.低碳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地区分解

   五 低碳城镇化的实践路径

    (一)规划先行——提升城镇化质量

    (二)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三)低碳产业——提升低碳竞争力

    (四)低碳科技——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五)节能环保——打造清洁宜居城市

    (六)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示范社区

    (七)适应性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

    (八)碳预算管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GⅡ 气候变化谈判热点议题

  G.2 华沙务实合作:以行动夯实基础

   一 “巴厘路线图”谈判建立的多种国际合作机制

   二 国际合作机制保障气候目标实现

   三 落实国际合作机制建立信任、增强信心

   四 展望华沙:明确定位调预期,务实合作夯基础

  G.3 全球实现2℃升温目标及中国的排放峰值

   一 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二 实现全球2℃升温目标的排放情景

   三 实现全球2℃目标的关键因素

   四 区域排放途径

   五 中国CO2排放峰值

   六 结论

  G.4 发达国家减排以及增强2020年减排力度问题研究

   一 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相关规定

    1.公约相关规定

    2.《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做出量化规定

    3.发达国家第一承诺期的履约情况

   二 “巴厘路线图”谈判相关内容和成果

    1.“巴厘路线图”的具体授权

    2.“巴厘路线图”谈判中的焦点问题

    3.“巴厘路线图”谈判就发达国家减排问题形成的最终成果

   三 德班平台谈判有关发达国家减排问题谈判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1.德班平台有关2020年前减排问题的具体规定

    2.现阶段谈判就发达国家2020年前减排问题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

    3.减排问题解决之前景探讨

   四 相关结论及对中国参与气候变化进程的影响

  G.5 气候变化资金机制谈判进展及中国参与构建资金机制的建议

   一 前言

   二 气候变化资金机制最新进展态势与焦点

    (一)公约与德班平台资金议题谈判进展

    (二)公约内气候变化资金机制最新进展

    (三)公约外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稳步发展

    (四)现行资金机制面临的问题

   三 参与构建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的建议

    (一)坚持国家定位,维护用款权利

    (二)照顾多方利益,创新合作模式

    (三)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高效的资金机制

    (四)转变传统合作方式,探索合作新思路

  G.6 国际气候谈判中损失与危害立场分析

   一 损失与危害谈判背景

   二 损失与危害议题谈判的焦点问题与各方观点

    (一)发展中国家

     1.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

     2.最不发达国家

     3.其他发展中国家

     4.欧盟

     5.美国

   三 争论核心问题

    (一)损失与危害的科学问题

    (二)机制与机构

    (三)责任认定与出资义务

   四 认识与思考

    1.解决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

    2.在损失与危害谈判议题上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尚无定量评价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的方法,国际机制的操作存在难度

  G.7 IPCC AR4以来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方面的新进展

    (一)大气和地表

    (二)海洋

    (三)冰冻圈

   二 近年来古气候方面的新进展

   三 近年来碳循环、云和气溶胶以及辐射强迫方面的新进展

    (一)碳循环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二)云和气溶胶

    (三)辐射强迫

   四 近年来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方面的新进展

   五 近年来气候模式和未来预估方面的新进展

    (一)气候模式评估

    (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GⅢ 城镇化与城市低碳转型实践

  G.8 中国城市化的能源及碳排放问题

   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趋势

   二 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能源和碳排放问题

    (一)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二)城市能源服务与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1.城市能源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

     2.城市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

    (三)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矛盾日益突出

     1.资源禀赋的制约

     2.发展阶段的制约

     3.节约能源和减排CO2的潜力大

   三 中国可借鉴的解决城市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经验

   四 促进中国城市能源和低碳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

    (二)识别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制定发展计划、规划和战略

    (三)确定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四)构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系统

    (五)推广应用和研究开发先进的能源利用和低碳技术

    (六)建立完备的政策机制、完善各种配套和保障措施

    (七)加强能力建设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G.9 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进展评估

   一 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工作进展总结

    (一)第一批低碳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与成效

     1.领导机制的完善

     2.加强战略规划引领,编制、完善了低碳发展规划

     3.加快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启动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建设

     4.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

    (二)第二批低碳试点地区的工作进展与变化

     1.低碳试点范围扩大

     2.试点申请地区重视顶层设计工作

     3.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定量排放控制目标

     4.已具备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

   二 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与技术需求分析

    (一)低碳发展急需顶层设计

    (二)低碳发展的支持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三)低碳发展急需发展技术

    (四)低碳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缺乏

    (五)统计数据基础薄弱

   三 推动城市低碳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

    (一)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二)加快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建设是落实低碳发展的试验田

    (三)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四 试点城市低碳发展的引导机制与政策措施

    (一)政府推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二)理念引导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四)示范带动与科学推进相结合

  G.10 中国中小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一 中小城市的定义

   二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意义

   三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适宜的低碳发展评价标准和规划引导

    (二)需要面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选择困境

    (三)资源有限的同时较少关注实际成本和效益

    (四)缺乏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调查统计工作滞后

   四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低碳发展规划

    (二)加强能力建设,实现低碳城镇化发展

    (三)关注成本收益,推广使用低碳清洁技术

    (四)完善统计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G.11 从绿色建筑标识评定看中国绿色建筑发展

   一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二 中国政府关于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

   三 中国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趋势——绿色生态城区

   四 绿色建筑对气候的影响

  G.12 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评述

   一 开展试点的背景

    (一)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现状

    (二)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 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的行动

   三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取得的成果

    (一)天津

     1.打造低碳天津港

     2.公路建设与养护中加快材料循环利用和节能施工技术应用

    (二)重庆

     1.优化运输结构

     2.率先打造低碳高速公路试点工程

     3.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探索纯电动客车在公交行业的应用

    (三)深圳

     1.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

     2.探索打造绿色低碳港区典范

    (四)厦门

     1.智能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

     2.慢行交通系统

    (五)杭州

     1.构建“五位一体”的公交体系

     2.推进低碳水运工程建设

    (六)贵阳

     1.公交车“油改气”

     2.积极推广使用车用甲醇、焦炉气等替代燃料

    (七)南昌

     1.着力降低货运能耗

     2.调整运输结构,提高水路货运比例

     3.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分担比例

    (八)保定

     1.推进公路建设低碳技术应用

     2.促进燃气节能环保船舶使用

    (九)武汉

     1.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结构

     2.清洁燃料替代利用达到一定规模

     3.建设“免费+诚信”便民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

    (十)无锡市

     1.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势,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2.实施公交优先和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

  G.13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及内容框架

   一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进展

   二 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经验

    (一)《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二)《ICLEI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三)经验总结

   三 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关键问题

     1.清单边界不易明确

     2.清单范围难明晰

     3.数据收集困难

    (二)清单定位

    (三)解决思路

     1.清单边界

     2.清单范围

     3.数据收集

   四 内容框架

    (一)温室气体种类

    (二)清单边界

    (三)核算方法

    (四)关键类别

    (五)清单范围

    (六)数据收集

    (七)不确定性分析和质量管理

   五 总结

 GⅣ 城镇化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

  G.14 低碳发展与适应的协同治理: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视角

   一 背景

   二 减缓与适应的协同治理:研究现状

    (一)协同效应

    (二)协同管理的可行性

    (三)协同管理的优化

   三 减缓与适应协同治理的目标、理念及内涵

    (一)协同治理的理念

    (二)协同治理与可持续城市化目标

    (三)协同治理的内涵

   四 协同治理的步骤及实践

    (一)协同治理的步骤

     1.界定城市未来主要气候风险及协同管理的主要目标

     2.界定协同管理的主要领域和部门

     3.甄别可开展低碳适应协同的政策选项

     4.设计政策评估原则,根据这些决策原则进行政策优选排序

     5.政策规划的实施及后评估

    (二)国内外城市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政策和行动

     1.中国的政策需求和进展

     2.国际经验和进展

   五 协同治理的实施途径

    (一)协同治理的目标和机制设计:构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多目标协同治理机制,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协同考虑适应和低碳发展需求

    (二)协同治理的政策途径设计:重点部门和领域的政策协同

    (三)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资金、技术与国际合作

  G.15 气候变化对中国典型城市群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一 引言

   二 城市群与气候风险相关概念

    (一)城市群的提出

    (二)城市群的定义

    (三)气候变化风险

   三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华北京津冀城市群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

     1.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城市群排水设计标准的影响

     2.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城市群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城市群安全运行的影响

     4.气候变化将加剧城市安全运行风险

    (二)气候变化对华东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

     1.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岸带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

     2.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

     3.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带来的风险

   四 启示与思考

    (一)制订城市群适应气候变化的中长期规划和决策协调机制

    (二)加强城市群关键基础设施的气候防护能力

    (三)加强气候风险评估及研究支撑

    (四)加强城市群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G.16 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气候风险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二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现状

    (一)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定义和范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三)中国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现状

   三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一)气候背景分析

    (二)工程气象参数推算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四)气候影响预评估

     1.气候对项目影响预评估

     2.项目对气候环境影响预评估

   四 结论和建议

    (一)继续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相关制度

    (二)在城市功能区和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风险

    (三)加强城市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G.17 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布局

   一 引言

   二 城市规划的气象环境评估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方法

   三 北京城市规划概况及气象环境背景

    (一)北京地理地貌及气候特征

    (二)北京城市规划概况

    (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气象环境

   四 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气象环境评估

    (一)规划区气象扩散条件分析

    (二)规划区气候资源潜力及其应用分析

     1.风能发电产业——生态涵养发展区区位优势

     2.太阳能利用——各功能区均有的区位优势

     3.地热能产业——生态涵养发展区区位优势

    (三)规划区大气水热资源分析

    (四)规划区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五 评估结论与建议

    (一)评估结论

    (二)建议

     1.首都功能核心区

     2.城市功能拓展区

     3.城市发展新区

     4.生态涵养发展区

  G.18 低碳宜居社区建设与低碳消费模式探讨

   一 低碳宜居社区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二)宜居社区的概念及内涵

    (三)更高层次的宜居社区——低碳宜居社区

    (四)低碳宜居社区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二 典型低碳宜居社区的宜居气候舒适性评价

    (一)宜居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

     1.炎热指数

     2.体感温度指数

     3.不舒适指数

     4.热指数

    (二)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评价指标

    (三)典型社区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

   三 社区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与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

   四 中国低碳宜居社区与低碳消费模式的实践

   五 结语

  G.19 中国雾霾趋势分析及治理对策

   一 引言

   二 中国雾霾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

    (一)雾霾天气呈霾增雾减、东增西减趋势

    (二)持续性霾过程显著增加

    (三)大城市比小城镇霾日数增加明显

   三 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

    (一)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

    (二)有利于雾霾发生的气象条件出现更频繁

     1.降水日数减少

     2.风速减小

     3.稳定类天气增多

   四 雾霾天气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影响

    (二)环境影响

    (三)健康影响

    (四)经济影响

   五 其他国家雾霾天气和空气污染治理经验

    (一)英国伦敦

    (二)美国加州地区

    (三)墨西哥的墨西哥城

   六 中国未来治理雾霾和空气污染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减少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

    (二)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预测预警系统

    (三)防治雾霾和空气污染要加强法治,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手段

    (四)增强城市治污能力

    (五)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

    (六)逐步实现信息公开,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局面

  G.20 2013年江南极端高温事件的思考与启示

   一 2013年江南地区高温热浪及影响

    (一)罕见高温热浪袭击江南地区

    (二)高温热浪成因

    (三)高温热浪影响

   二 历史高温过程对比分析

    (一)2003年夏季南方高温

    (二)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

    (三)1967年夏季南方高温

   三 思考与启示

 GⅤ 案例研究专论

  G.21 城市气候脆弱性及其适应性对策分析

   一 近年来中国城市强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内涝越来越严重

    (一)2007年以来大城市暴雨日数和日最大降水量增加

    (二)近年来各大城市强降水事件频繁发生

   二 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特征

    (一)雨量大

    (二)雨势强

    (三)范围广

    (四)极端性突出

   三 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影响

    (一)受灾及死亡人员多

    (二)交通影响重

    (三)旅游遭重创

    (四)农业受影响

   四 城市气候脆弱性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不均衡发展

    (二)气候适应性缺失

     1.气候风险评估缺位

     2.灾害管理联动机制存在组织和协调不力

     3.日常灾害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4.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5.灾后保险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6.公众对气候风险认知不足

     7.灾害法制建设滞后

   五 城市气候适应性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生态性适应措施

    (二)通过工程性适应措施,加强城市排水、蓄水能力

    (三)加强技术性适应措施,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播

    (四)加强制度性适应,完善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1.加强气候风险评估

     2.修订传统的灾害防御标准,科学规划城市防涝设施

     3.完善日常灾害管理制度

     4.建立灾害管理基本法

     5.开发灾害保险产品,完善灾害保障机制

  G.22 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圳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 深圳市土地利用类型碳库、碳汇与碳汇潜力估算

    (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特征

    (二)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三)深圳市土壤和植被碳汇

   二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三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

    (一)碳排放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计量分析

    (二)碳排放与GDP关系的计量分析

    (三)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收敛性研究

   四 深圳市生态碳源汇区划

   五 低碳城市建设

    (一)城市土地利用优化

    (二)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G.23 适应气候变化的移民规划及其实践

   一 宁夏气候风险与气候移民

   二 资源困境与移民规划的治理方式

    (一)断根

    (二)土地集中经营

    (三)劳务移民

   三 移民的生活转型与保障困境

   四 促进移民规划与移民行动的协同

  G.24 建设低碳城区,推进智慧发展

   一 城市碳排放核算体系:下城区低碳发展决策的定量依据

    (一)下城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

    (二)下城区碳排放核算的方法

    (三)下城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核算的数据获取

     1.工业部门

     2.交通部门

     3.建筑部门

     4.生活用能

     5.绿化碳汇

    (四)下城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核算结果

   二 科技、经济与社区三方联动:下城区低碳城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科技创新:低碳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2+1”现代产业体系:低碳城区的经济保障

    (三)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城区建设的民众基础

   三 低碳化与智能化交互:下城区创建低碳城区的趋势

    (一)低碳建筑与智能建筑互动建设

    (二)低碳交通与物联网交互发展

    (三)低碳社区与智慧社区同步推进

     1.利用RFID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推动社区服务全面感知

     2.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开展低碳社区建设

  G.25 低碳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 低碳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 济源城市的形成、演进与工业发展

   三 济源市工业碳排放状况

    (一)方法与数据

     1.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核算方法

     2.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3.主要数据来源

    (二)济源市工业碳排放状况分析

   四 推进济源低碳城市与工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举措

     1.淘汰落后产能与节能

     2.发展和培育低碳产业

     3.政府与市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重视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低碳城市建设的成效及对工业发展的作用

   五 结论

  G.26 统筹城乡与低碳发展协同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统筹城乡与低碳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三 协同推进统筹城乡与低碳发展的措施路径

    (一)推动工业低碳化

    (二)发展低碳农业

    (三)创建绿色低碳小城镇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四 主要启示

    (一)必须明晰思路,科学指导

    (二)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三)必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四)必须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驱动

  G.27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台风灾害风险

   一 引言

   二 “桑迪”(SANDY)飓风特征及启示

   三 近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征分析

    (一)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强度明显增加

    (二)登陆时间集中

    (三)热带气旋的起源及登陆位置有偏北的趋势

    (四)受灾地区北移、经济损失有增加趋势

   四 加强台风(飓风)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五 “桑迪”重创美国带给中国的几点警示

    (一)要高度重视极端强台风的灾害防御

    (二)要着力增强北方地区台风灾害防御能力

    (三)台风防御要特别注意强台风与天文大潮相遇的情况

    (四)进一步加强灾害防御机制建设

    (五)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的能力,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承担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责任

 GⅥ 附录

  G.28 世界各国、地区、城市社会经济、能源、碳排放指标

  G.29 全球气候灾害及损失统计

  G.30 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

  G.31 缩略词

 前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2年多哈会议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和行动,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地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着力点。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也要以城市为空间载体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实现路径。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带来的气候风险与脆弱性也日益凸显。因此,需要对城市加强适应性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至2012年底,中国已确定了6个省区低碳试点、36个低碳试点城市、26个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城市和7个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低碳试点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启动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低碳城镇化成为国家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聚焦低碳城镇化”为主题,邀请从事气候科学评估、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城镇化问题研究方面的专家撰稿,系统论述气候变化热点议题、城镇化与城市低碳转型实践、城镇化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并结合城市案例,讨论低碳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全书包括总报告及四个专题篇。总报告系统分析低碳城镇化的背景、内涵、政策、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提出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最核心的刚性约束。城镇化的速度不是问题,如何避免被高碳锁定才是关键。城市建设要加强适应性管理和碳预算管理,打造低碳韧性城市,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美丽中国。第一专题聚焦气候变化热点议题,分别就COP19(华沙)预期成果、全球实现2℃升温目标及中国的CO2排放峰值问题、如何增强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力度问题、气候变化资金机制谈判进展及对中国形成的新挑战、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损失与危害立场,以及对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解读。第二专题集中论述城镇化与城市低碳转型实践,包括中国城镇化的能源及碳排放问题、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进展、中国中小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的内容框架,以及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评述。第三专题聚焦城镇化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包括低碳发展与适应的协同治理路径,气候变化对中国典型城市群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与城市布局、功能区规划案例分析,低碳宜居社区建设与低碳消费模式,中国雾霾趋势分析及治理对策,以及2013年江南极端高温事件的思考与启示。第四专题为案例研究专论,选取了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深圳市土地利用、宁夏气候移民、杭州市下城区低碳智慧城区建设、济源市工业发展、广元市城乡统筹、美国纽约桑迪飓风的案例,就低碳发展与气候风险防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最后还收录了2012年主要国家、地区以及主要城市人口、经济、能源和CO2排放等相关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象灾害及损失统计资料,供读者参考。

简 介: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亟须培养一批对碳排放权交易有系统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个环节,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MRV体系建设、碳金融、履约与抵消机制、碳会计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无论对理论工作者还是对实务工作者都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主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的精神,提出低碳经济发展要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总结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要用环境污染治理的手段节能减排,开征碳税,全面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时,书中继续聚焦雾霾问题,指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要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简 介:本书重点关注低碳发展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及不确定性,包括雾霾治理的减碳效应、新型城镇化的低碳转型、页岩气发展的减碳贡献;延续往年对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的研究,重点关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果、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能效投资模式面临的困境、以及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光伏制造业融资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对节能、雾霾治理和城镇化领域...

作者: 齐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