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5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2014)

SSAPID:101-0311-1635-56
ISBN:978-7-5097-599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的精神,提出低碳经济发展要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总结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要用环境污染治理的手段节能减排,开征碳税,全面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时,书中继续聚焦雾霾问题,指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要从根本上治理雾霾,需要20~30年时间,即使实施最严格的治理措施,也需要15-20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低碳经济蓝皮书
编 辑:高雁;颜林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作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向污染宣战

   引言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二 中国已成为污染大国

    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空气污染

   三 再次聚焦雾霾问题

    (一)雾霾问题的严重性

    (二)雾霾的成因

    (三)雾霾会持续多长时间

    (四)借鉴国外的经验治理中国的雾霾等环境问题

   四 “向污染宣战”

   五 结束语

   附录 二氧化碳是不是污染物问题讨论

 BⅡ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B.2 加快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

   一 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要求

    (一)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快

    (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三)经济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二 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的难度与挑战

    (一)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二)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不强

    (三)法律法规标准及其执行有待完善

    (四)低碳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五)排放权交易等新制度有待深入探索

   三 加快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

    (一)通过建章立制,创造市场

     1.通过强化法律明确市场边界

     2.完善产权制度

     3.搭建市场交易平台

     4.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通过深化改革,引导市场

     1.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

     2.适时开征环境税(碳税)

     3.完善流转税政策

     4.发挥财政投入对节能减排市场的激励作用

    (三)通过多方协作,服务市场

     1.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2.完善节能减排金融和保险服务

     3.提高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水平

  B.3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绿色治理

   一 “治理”的含义

   二 “绿色治理”的理论框架

    (一)观念、制度和技术是推进绿色治理的三大根本要素

    (二)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当前中国绿色治理的关键举措

   三 “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是中国推进绿色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GDP至上的发展模式根本上有碍于绿色治理的开展

    (二)“过多依赖行政手段”难以真正有效推动绿色治理

    (三)“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环保监管不严”制约着绿色治理的深入开展

   四 推进中国绿色治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推进资源能源领域的改革

    (二)调整和完善中央地方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从根本上改变“GDP至上”的发展模式

    (三)采取“绿色财税、绿色金融、倡导绿色消费、加快新技术推广、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政绩考核”等多种绿色治理的措施手段

  B.4 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提供保障

   一 生态恶化危及美丽中国之梦

   二 完善生态文明行政体制建设

   三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产权制度

   四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和参与机制

   结束语

  B.5 “基础四国”在气候谈判中的立场

   引言

   一 “基础四国”机制的发展

   二 “基础四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立场及其原因

    (一)四国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面临发展的挑战

    (二)四国排放增长趋势较快,面临排放空间约束的挑战

   三 印度、巴西和南非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国情和利益诉求

    (一)印度倾向于通过某种模式分配全球碳排放空间,保障本国发展所需的排放权

    (二)巴西依托资源条件,将发展非化石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可从全球“自上而下”的量化减排模式中获利

    (三)南非减排压力不大,对远期“自上而下”设定国别减排目标立场灵活,以期换取发达国家对其引领非洲复兴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支持

   四 “基础四国”机制对中国的意义及协调对策

 BⅢ 发展市场导向型低碳产业

  B.6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三期的改革及其启示

   一 EU ETS第三期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二 第三期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前景

    (一)配额总量改由欧盟统一确定

    (二)分配模式改为以拍卖为主

    (三)限制抵消信用的使用

    (四)强化欧盟层面的管理职能

   三 EU ETS第三期改革对中国构建碳市场的启示

  B.7 德国的工业变革与可持续能源风险分析

   一 风险分析的研究对象:能源转换

    (一)探讨这一主题的意义

    (二)风险类型与风险管理

   二 技术性风险

    (一)资源风险

    (二)运输风险

    (三)设备风险、灵活性风险与存储风险

    (四)网络风险

    (五)排放合格证风险

    (六)小结

   三 工业改造与对企业的经济影响

    (一)区位风险

    (二)外贸风险

   四 分配效应

    (一)产品层面的分配风险

    (二)个人层面的分配风险

   五 对德国的影响

    (一)能源经济对德国的意义

    (二)现状

    (三)对《可再生能源法》新草案的几点建议

    (四)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B.8 德国的电力市场发展与新市场设计*

   一 前言

   二 价格信号缺乏造成低效率

    (一)市场整合和稀缺价格——为什么

    (二)时间方面——可再生能源造成的过度生产

    (三)空间方面——网络拥堵

    (四)生产过剩和网络拥堵相互加强

   三 市场溢价和市场分割:一个新市场设计草图

    (一)时间维度——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电力生产

     1.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2.可再生能源的溢价制度

    (二)空间维度——电力网络的价格信号

     1.节点定价

     2.区域性差异化的网络费用

     3.市场分割

   四 结束语

  B.9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 中国光伏产业第一轮高速发展背后

   二 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生死转机

   三 欧洲补贴政策发展历程的启示

   四 利好局面下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五 结束语

  B.10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的风能资源

    (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状况

     1.全球风电发展状况

     2.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状况

   二 风电产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一)风电装机容量和并网容量持续迅猛增长

    (二)风电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

    (三)风电技术装备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四)风电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五)风电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风电产业有效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

   三 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风电并网缺口呈扩大趋势,弃风和限电并存

    (二)风电运行体系尚需完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风电设备产能过剩,价格战迹象明显

    (四)风电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弱,装备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五)风电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落实不到位

   四 风电产业的发展前景

  B.11 台湾推动节能减碳的成效分析

   一 产业节能减碳措施与成效

   二 服务部门节能减碳措施与成效

    (一)辅导能源大户建立节约能源目标及执行计划

    (二)集团用户能源管理辅助

    (三)连锁商店节能检测辅助

    (四)集合住宅节能推广服务

   三 政府机关、学校节能减碳措施与成效

    (一)总体“四省”目标

    (二)个别执行单位“四省”目标

   四 能源技术服务产业推动成效

    (一)2008年可持续能源政策纲领-节能减碳行动方案

    (二)2009年台湾能源会议

    (三)2010年台湾工业发展会议

   五 政策建议

    (一)滚动式考查节能减碳的总体目标

    (二)兼顾节能减碳目标与人均GDP增长的兼容性

    (三)坚持节能减碳的成本有效性原则

    (四)重视政策工具的整合性和协调性

  B.12 台湾的电力价格与可再生能源发展

   一 台湾的能源结构与可再生能源的角色

   二 能源价格体系的形成与变化

   三 问题与展望

  B.13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展研究

   一 北京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和意义

   二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进展和时间安排

   三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覆盖范围

    (二)交易产品

    (三)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报告和核查

    (四)配额分配

     1.基于历史排放总量的配额核定方法

     2.基于历史排放强度的配额核定方法

     3.企业(单位)新增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核定方法

   四 结束语

  B.14 湖北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与数据处理

   三 行业结构分析

   四 能源结构分析

   五 结束语

 BⅣ 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方法

  B.15 用环境治理的方法节能减排

   一 环境治理的全过程管理

   二 国外全过程管理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研究

   三 中国全过程管理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研究

   四 用环境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模式节能减排

   五 政策建议

  B.16 日本的碳税与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

   一 低碳社会所需的环境政策

   二 全球温室效应对策税

   三 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贴政策

   四 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课题

  B.17 日本的低碳节能减排行动

   一 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

    1.国民的环保意识

    2.国民的环保教育

    3.学校的环保教育

    4.市民团体的环保活动

   二 日本国民的低碳生活

    1.低碳住宅减税政策

    2.住宅的能源消费

    3.智能节能住宅

    4.制定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

    5.日本交通和汽车保有量

    6.购买节能减排汽车享受政府优惠政策

   三 日本国民的低碳出行

    1.城市的交通管理

    2.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家庭生活的低碳行动

   四 结束语

 BⅤ 国际贸易与碳排放

  B.18 出口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基于指数分解的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碳排放与出口结构

   三 出口隐含碳的测算

    (一)投入产出与出口隐含碳

    (二)出口隐含碳

   四 Fisher指数分解分析

   五 结束语

  B.19 国际贸易与消费碳排放:基于WIOD数据库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方法和数据

    (一)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二)数据

   三 计算结果和讨论

    (一)全球碳排放

    (二)碳排放的国际流动

   四 结束语

 BⅥ 附录

  B.20 附录1 中国碳排放数据

  B.21 附录2 世界碳排放数据

  B.22 后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编委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四份报告。2014年的报告仍然关注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并从环境污染源和碳排放源的角度,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讨论。2014年的报告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的低碳经济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绿色低碳经济;第三部分介绍市场导向型的低碳产业发展,指出其成就与问题;第四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分析,报告提出将碳减排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利用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方法来减排;第五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碳排放源与碳泄漏问题,提出碳减排的合理分摊和国际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总报告指出:近年来,笼罩中国1/5国土的雾霾,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害,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这些环境问题的集中大规模出现,使得中国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转向健康安全、污染防治;而过多的碳排放、急速的能源消费增长和能源进口。总报告指出,新一届政府发出了最强音:“坚决向污染宣战。”但是,“向污染宣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还应当落在实处,变为行动。总报告就与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相关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2)制定《环境与生态发展规划》;(3)极大地增加环境投资;(4)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包括碳税)、房地产税等,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5)开展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的病例研究;(6)支持市民的环保运动,形成全民保护环境的氛围;(7)像治理环境污染那样治理二氧化碳排放;(8)把环境保护的政府承诺纳入法律体系。(9)产能压缩和转移要严防碳泄漏。《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绿色低碳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是自上而下型、主要靠政府推动的。这一方面会在短期内带来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计划经济式的“政府失灵”,太阳能的过快发展导致产能过剩就是一例。对此,《报告》第三章提出要应对日趋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进一步通过改革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以市场力量为主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报告》认为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必须兼顾创造市场、引导市场、服务市场,做到三管齐下,即通过政府规制污染物排放、界定资源产权等创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通过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等政策引导市场发展,通过维护公平竞争、搭建碳排放交易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充分竞争和交易的机会,达到推动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治理行为、借助市场力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报告》第四章提出想要切实有效推进绿色治理,就需要“观念”、“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的支撑和转变,分析了中国推进绿色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环保监管不严”制约着绿色治理的深入开展,并提出推进中国绿色治理的政策措施。《报告》的第三部分介绍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其中,第六章介绍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三期改革的经过,并提出对中国构建碳市场的四点启示。第七章介绍了德国的工业变革和可持续能源发展中“能源转换”对德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影响。第八章分析了德国电力发展的经验,指出,德国价格分区模式为电力市场勾勒出一个新的市场设计草图,并总结了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探讨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绍了台湾的节能减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和成效,探讨了现行政策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制定节能减碳目标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本年度报告继续关注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报告》第十三章介绍了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进展,以及其覆盖范围、交易产品、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配额分配等关键技术问题。第十四章分析了湖北省重点行业碳减排差异,认为湖北的试点对于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性和经济性,以较低的经济代价推动湖北省低碳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报告》的第四部分探讨了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第十五章从中国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环境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阐述了环境治理全过程管理模式的不同环节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建议。第十六章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主要环境政策包括碳税、FIT、排放量交易制度。第十七章介绍了日本的环境教育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一些具体行动及其成效。日本的经验表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市民自觉遵守的准则。《报告》的第五部分是国际贸易与节能减排。最新研究显示,1/5~1/4的碳排放由贸易生产引致。第十八章应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公布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1997~2009),测算了各行业出口中的隐含碳;并基于Fisher指数分解方法,将出口隐含碳的变动分解为三种因素:总量、效率和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则不太显著;出口总量的增长是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第十九章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了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了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转移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消费碳排放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中国和BRIIAT生产和出口的,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分析表明,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因此,《报告》认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真正促进全球性的减排。

[1]都留重人:《公害的政治经济学》,岩3波书店,1972。

[2]国际能源机构(IEA):《各国碳排放数据集201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

[4]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

[5]国家发改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13年度报告》,2013年11月。

[6]经济产业省(日本):《能源白皮书2013》。

[7]经济产业省(日本):《通商白皮书2013》。

[8]宫本宪一:《日本的环境问题》,有斐阁,1975年。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5日。

[10]四日市公害资料馆:《公害问题资料》。

[11]日本环境保全机构:《日本大气污染的历史》,http://www.erca.go.jp/yobou/taiki/index.html。

[12]Jinjun Xue,Zhongxiu Zhao,Yande Dai,Bo Wang(ed.,2013),Green,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Springer.

[13]WHO,Global Health Report 2013,http://www.who.int/whr/en/.

[14]Yuyu Chen,Avraham Ebenstein,Michael Greenstone and Hongbin Li,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PNAS,2013 110(32):12936-12941.

[15]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3》。

[16]薛进军、赵忠秀主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2。

[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9]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网页):http://www.stat.go.jp/。

[20]Health Effect Institute,The 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Dec. 13,2013,http://www.healtheffects.org/International/GBD-Press-Release.pdf.

[1]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14——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科学出版社,2014。

[2]苏明、傅志华等:《中国“十一五”节能减排财税政策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戴彦德、白泉:《中国“十一五”节能进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1/t20140120_502082.html。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8]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求是》,http://www.qstheory. cn/st/201312/t20131216_303011.htm。

[9]王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十问?》,《中国环境报》2013年11月29日。

[10]张健、张再生、陈宏毅:《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1]赵泽洪、尤强林:《低碳经济发展困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对策》,《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Levi-Faur,D.,“From Big Government to Big Governance”,Oxford Handbook of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刘世锦等:《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进展》,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报告,2010。

[5]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2011中国环境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

[2]杨朝飞:《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若干问题》,《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5日,第三版。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1]王伟男:《国际气候话语权之争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第19~24页。

[2]严双伍、肖兰兰:《中国与G77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分歧》,《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第21~26页。

[3]张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10期,第26~30页。

[4]郭宪纲:《中国外交新亮点:与新兴国家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第5~9页。

[5]陈东晓:《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及中国与大国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第34~40页。

[6]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4 Edition[DB/OL]. 2014 [2014-5-22].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1/weodata/index.aspx.

[7]联合国统计司:千年发展目标指标数据库[DB/OL]. 2012 [2012-8-22]. http://unstats.un.org/unsd/mdg/Home.aspx。

[8]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DB/OL]. 2013 [2013-8-22]. 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9]黄云松、黄敏:《浅析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第65~77页。

[10]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s,Government of India.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New Delhi,2012).

[11]孙振清、刘滨、何建坤:《印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第5期,第298~303页。

[12]张海滨、李滨兵:《印度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绿叶》2008年第8期,第64~74页。

[13]Prime Minister’s Council on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New Delhi,2008).

[14]Narasimha Rao,GirishSant,SudhirChellaRajan,黄莹、张建辉:《印度能源趋势概述:低碳增长与发展的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第69~75页。

[15]Kirit Parik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Growth Strategy for India”,Energy 40(2012):31-38.

[16]P.Balachandra,Darshini Ravindranath,N.H.Ravindranath,“Energy Efficiency in India:Assessing the Policy Regimes and Their Impacts”,Energy Policy 38(2010):6428-6438.

[17]BP. BP Energy Outlook 2030(London,2012).

[18]TERI(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National Energy Map for India:Technology Vision 2030,TERI Press,2006.

[19]Ullash K.Rout,“Prospects of India’s Energy and Emissions for along Time Frame”,Energy Policy 39(2011):5647-5663.

[20]BASIC experts(Harald Winkler,T. Jayaraman,Jiahua Pan,Adriano Santhiago de Oliveira,Yongsheng Zhang,Girish Sant,Jose Domingos Gonzalez Miguez,ThapeloLetete,Andrew Marquard,and Stefan Raubenheimer). Equitable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tribution to the Bod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BASIC expert group:Beijing,Brasilia,Cape Town and Mumbai,2011).

[21]贺双荣:《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巴西的谈判地位、利益诉求及谈判策略》,《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6期,第3~7页。

[22]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Brazi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Brasília,2010).

[23]Ministério de Minas e Energia,Plano Nacional de Energia 2030(Brasília,2007).

[24]Presidência da República,Institui a Política Nacional sobre Mudan?a do Clima-PNMC e dá outras providências[Z]. LEI No 12.187. 2009.

[25]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s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Pretoria,2011).

[26]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and Tourism. A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Strategy for South Africa(Pretoria,2004).

[27]张忠祥:《新兴大国南非外交战略评析》,《西亚非洲》2009年第6期,第48~53页。

[1]A. Denny Ellermanand Barbara K. Buchner,“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Origins,Allocation,and EarlyResults”,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Volume 1,Issue 1(2007),winter.

[2]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Does the ETS Market Producethe “Right” Price Signal,Report of the Cepstask Force,Brussels,2012.

[3]Christian de Perthuis and Rapha?l Trotignon,The European CO2 Allowances Market:Issues in the Transition to Phase III,Information and Debates Series of Paris-Dauphine University,March 2012.

[4]European Commission: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Carbon Market in 2012,Report Fromthe Commission tothe European Parliamentand the Council,Brussels,14.11.2012.

[5]Joseph E. Aldy and Robert,N.“Stavins:The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Pricing Carbon:Theory and Experience”,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April 2012.

[6]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IETA):2013 Greenhouse Gas Market Report,http://www.ieta.org/ghgmarket2013.

[7]Point CarbonAdvisory Services:EU ETS Phase II-The Potential and Scale of Windfall Profits in the Power Sector(A report for WWF,March 2008).

[8]Richard Scotney,Sarah Chapman,Cameron Hepburn,Cui Jie:Carbon Markets and Climate Policy in China(ClimateInstitute,October 2012).

[1]Blum,U.;Kalus,F.,“Auctioning Public Financial Support Incen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6(2003):270-276.

[2]Blum,U.,“Das Ende der Subventionszombies(the end of subsidy zombies)”,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May 31(2012):24.

[3]Blum,U.,“East Germany’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sited:Path Dependence and East Germany’s Pre-and Post-Unification Economic Stagnation”,Journal of Post-Communist Economies,25/1(2013a):37-58.

[4]Blum,U.,“Unternehmertum,Unternehmerwerte und Wachstum(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values,and growth)”,Wirtschaftspolitische Bl?tter der Wirtschaftskammer ?sterreich1(2013b):75-85.

[5]Bhagwaty,J.,“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DUP)Activ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0/5(1982):988-1002.

[6]B?rsenzeitung(BZ),Der Risikofaktor Energiewende(energy turnaround as a risk factor),October 10(2013):11.

[7]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FAS),Elektrisch hilft dem Klima auch nicht(going electric is no help for the climate,February 9,2014,61).

[8]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FAZ),Merkel-Berater:EEG abschaffen(Merkel-advisors:abolish the EEG,February 26,9,2014).

[9]Glei?ner,W.,“Identifikation,Messung und Aggregation von Risiken(identification,measurement and aggregation of risks)” in:Glei?ner,W.;Meier,G.(ed.),Wertorientiertes Risikomanagement für Industrie und Handel(Gabler-Verlag,Wiesbaden,2001):111-137.

[10]Glei?ner,W.,Grundlagen des Risikomanagements im Unternehmen(principals of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Vahlen,München,2011).

[11]Helpman,E.,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Growth,(MIT-Press,Cambridge,Mass. 1998).

[12]Helpman,E.,Melitz,M.J.,Yeaple,S.,“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2004):300-316.

[13]Hoffmann,W.,“Perspektiven der Photovoltaik(perspectives of photo-voltaics)”,Physik Journal 13/2(2014):21-27.

[14]Hotelling,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9(1931):137-176.

[15]Knight,F.,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Boston:Houghton-Mifflin,1921)

[16]Schumpeter,J.,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ugust Rabe,Berlin. 1912,1962)

[17]Sinn,H.W.,Das grüne Paradoxon.The Green Paradox:Pleading for a Climate Policy without Illusions,(Econ,Berlin,2008).

[18]Taleb,N.N.,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New York:Random House,2007)

[1]Agency for the Cooperation of Energy Regulators(ACER)und Council of European Energy Regulators ASBL(CEER)(2012):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the Internal Electricity and Natural Gas Markets in 2011,Luxemburg.

[2]Amundsen,Eirik,S.,Baldursson,Fridrik,M. und Mortensen,J. B.(2006):Price Volatility and Banking in Green Certificate Market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35:259-287.

[3]Arbach,S.,Gerlach,A.-K.,Kühn,P. und Pfaffel,S.(2013):Entwicklung der Windenergie in Deutschland. Agora Energiewende,Berlin.

[4]Bode,S. und Groscurth,H.(2013):Wechsel ja,Systemsprung nein-Weiterentwicklung beim EEG. In:Die Zukunft des EEG-Evolution oder Systemwechsel?,Agora Energiewende,Berlin.

[5]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2013):Energiedaten. Ausgew?hlte Grafiken. Tabelle 22. Letzte ?nderung 11. April 2013,Berlin.

[6]Bundesnetzagentur(2012):Bericht zum Zustand der leitungsgebundenen Energieversorgung im Winter 2011/2012,Bonn.

[7]Bundesnetzagentur(2013a):Bericht zum Zustand der leitungsgebundenen Energieversorgung im Winter 2012/13,Bonn.

[8]Bundesnetzagentur(2013b):Kraftwerksliste-Ver?ffentlichung zum erwarteten Zu-und Rückbau 2013 bis 2015-Stand 22.07.2013,Bonn.

[9]Bundesnetzagentur und Bundeskartellamt(2012):Monitoringbericht 2012,Bonn.

[10]Frontier Economics(2009):Generator Nodal Pricing-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Melbourne.

[11]Frontier Economics(2012):Die Zukunft des EEG-Handlungsoptionen und Reformans?tze,London.

[12]Frontier Economics und Consentec(2008):Notwendigkeit und Ausgestaltung geeigneter Anreize für eine verbrauchsnahe und bedarfsgerechte Errichtung neuer Kraftwerke,London.

[13]Frontier Economics und Consentec(2011):Bedeutung von etablierten nationalen Gebotszonen für die Integration des europ?ischen Strommarkts-ein Ansatz wohlfahrtsorientierter Beurteilung,London.

[14]Kopp,O. und Schr?er,S.(2013):Das Leitsystem erneuerbare Energien:Den Markt fordern statt Interessengruppen f?rdern. Wirtschaftsdienst 93(5).

[15]Kopp,O.,Bode,S. und Groscurth,H.(2013):Wege in ein wettbewerbliches Strommarktdesign für erneuerbare Energien,Mannheim.

[16]Leuthold,F.,Weigt,H. und von Hirschhausen,C.(2008):Efficient pricing for European electricity networks-The theory of nodal pricing applied to feeding-in wind in Germany. Utilities Policy 16(4):284-291.

[17]Matthes,F.(2013):Vision und Augenma?. Zur Reform des Flankierungsrahmens für die Stromerzeugung aus Erneuerbaren Energien. In:Die Zukunft des EEG-Evolution oder Systemwechsel?,Agora Energiewende,Berlin.

[18]Monopolkommission(2011):Energie 2011:Wettbewerbsentwicklung mit Licht und Schatten,Sondergutachten 59,Bonn.

[19]Monopolkommission(2013):Energie 2013:Wettbewerb in Zeiten der Energiewende,Sondergutachten 65,Bonn.

[20]Schmidt,C.(2013):Die Zukunft des EEG-Evolution oder Systemwechsel?In:Die Zukunft des EEG-Evolution oder Systemwechsel?Agora Energiewende,Berlin.

[21]Verband kommunaler Unternehmen(2013):Ein zukunftsf?higes Energiemarktdesign für Deutschland,Berlin.

[22]Wawer,T.(2007):Konzepte für ein nationales Engpassmanagement im deutschen übertragungsnetz. ZfE-Zeitschrift für Energiewirtschaft 31(2):109-116.

[1]《深度剖析:光伏产业十年发展历程》,http://news.jc001.cn/13/0909/754984.html。

[2]《李克强经济外交首战告捷:中欧光伏价格承诺今起实施》,http://finance. sina.com.cn/chanjing/cyxw/20130806/013016352571.shtml。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308/t20130830_556000.html。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与环保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308/t20130830_556008.html。

[5]《扭曲的“金太阳”工程,史上最强光伏产业扶持政策遭遇质疑》,http://www.infzm.com/content/42950。

[6]《2014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展望(附表)》,http://solar.ofweek.com/2013-12/ART-260006-8420-28758557.html。

[7]日信证券研究所:《配电自动化、光伏是重点——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2014年年度投资策略》,2013年12月25日。

[8]《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成就及其启示》,http://www.mofcom. gov.cn/aarticle/i/dxfw/jlyd/200912/20091206656298.html。

[9]刘非、梁瑞芳、陈晨:《新能源,繁荣背后的“囧”境》,《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7期。

[10]《中央将回收“光说不练”光伏企业补贴资金》,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129765_1400_2902_0_0_fdc60187-02.HTM。

[11]“Solar Industry Learns Lessons in Spanish’ Sun,”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595868-1-1.html.

[12]《政策助力光伏回暖 融资困境亟待突破》,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140314/013218502567.shtml。

[13]《光伏电价补贴年底到期 西部上百个电站抢装上马》,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31022/025417063256.shtml。

[14]《中美日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光伏市场火车头》,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116/170317286.html。

[15]《中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整个欧洲》,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129725_1400_2902_0_0_d659bf0e.HTM。

[16]《一季度多国纷纷下调光伏补贴》,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40219/491761.shtml。

[17]《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就美对华光伏产品再次启动双反调查发表谈话》,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401/20140100473847.shtml。

[18]《美商务部推迟对华晶体硅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初裁时间》,http://gpj.mofcom.gov.cn/article/cx/cn/201403/20140300514706.shtml。

[19]《债务违约令中国太阳能前景堪忧》,http://world.tianhenet.com.cn/w514070-1.html。

[1]长江证券:《传媒:重点把握三大投资主线》,《行业·公司》2014年第3期。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2011。

[3]《风电安全监管报告(2011年)》,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网站。

[4]《光明日报》,2010年1月13日。

[5]《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3月印发。

[6]国家能源局:《能源数据手册2013》。

[7]施鹏飞:《2007年中国并网风电迅猛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第4期。

[8]《2007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情况报告》,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网站。

[9]韩笑等:《2012年全球风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11期。

[10]《2013年风电产业继续保持平衡较快发展势头》,国家能源局网站,2014年3月6日。

[11]吕强强,郭丹:《我国风电发展现状综述》,《电气时代》2013年第4期。

[12]于建辉:《我国风力发电的开发现状综述》,《电力学报》2013年第5期。

[13]李伟、张宏图:《要风“盛”,不要风“剩”》,《科技导报》2013年第31期。

[14]《中电联:预计2014年全年新增装机9600万千瓦左右》,央广网,2014年2月24日。

[15]《中国电力规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6]王茜、杨文娟:《中国风电发展历程及相关建议》,《产业》2013年第6期。

[17]谭忠富等:《中国风电发展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8]刘梅娟:《中国风能利用现状、制约因素及未来发展》,《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29期。

[19]张海鱼:《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0]崔民选、王军生、陈义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1]商务部网站。

[22]中国能源网。

[23]中央政府网站。

[1]谢维晃、林文祥、余腾耀:《台湾产业节能推动策略》,《两岸节能减碳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第11期。

[2]台湾“经济部”:《永续能源政策纲领》,2008。

[3]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经济部”能源局2011年年报》,2012。

[4]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推动制造业节能减碳技术辅导成效》,节能减碳信息网,http://proj.moeaidb.gov.tw/ghg/page9-5.asp,2012年8月。

[5]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推动区域能资源整合成效》,节能减碳信息网,http://proj.moeaidb.gov.tw/ghg/page9-6.asp,2012年8月。

[6]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推动产业自愿减量成效》,节能减碳信息网,http://proj.moeaidb.gov.tw/ghg/page9-2.asp,2012年8月。

[7]黄宗煌:《执行“国家”节能减碳总行动方案的原则》,《台湾经济论衡》2013年第11期。

[1]台湾经济部门:《能源报导》2011年6月。

[2]台湾经济部门:《台湾能源统计手册》(2012年)。

[3]中技社:《台湾能源及电力业的挑战与机会》,2013。

[4]台湾电力公司:《台湾电力公司永续报告书》,2013。

[5]台湾综合研究院:《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作业计划》,2013。

[6]Gawande,K.,Berrens,R. P.,& Bohara,A. K.,“A Consumption-Based Theory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cological economics37(2001):101-112.

[7]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2008.

[1]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http://www.bjpc.gov.cn/fzgh_1/guihua/12_5/12_5_zx/,2011。

[2]新华社:《北京市28日举行仪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http://www.gov.cn/jrzg/2012-03/28/content_2102055.htm,2012。

[3]杜燕、曾鼐:《北京碳交易正式开市专家学者论低碳》,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11-28/5559610.shtml,2013。

[4]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周报》,http://images.bjets.com.cn/www/201401/tpfjyzb140224.pdf,2014。

[5]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www.bjpc.gov.cn/tztg/201311/t7020680.htm,20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10/28/content_788493.htm,2007。

[7]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核算和报告指南(2013版)》(附件1),http://www.bjpc.gov.cn/tztg/201311/t7020680.htm,2013。

[8]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试行)》(附件2),http://www.bjpc.gov.cn/tztg/201311/t7020680.htm,2013。

[9]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附件3),http://www.bjpc.gov.cn/tztg/201311/t7020680.htm,20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http://www.smqi.gov.cn/Uploadfiles/20091016105417982.pdf,2006。

[1]Hasanbeigi et al.,“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pportunities in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ina,”Energy Policy,2013,Vol. 57,pp.287~297.

[2]Liu,L.,et al.,“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China’s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from Final Fuel Use:an Empirical Analysis,”Energy Policy,2007,Vol. 35,pp.5892-5900.

[3]Shrestha,H.et al.,“Factors Affecting CO2 Emission from the Power Sector of Selected Countr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Energy Policy,2009,Vol. 37,pp.2375-2384.

[4]Zhao,X.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CO2 Emission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Co-integration Analysis,”Energy Policy,2013,Vol. 57,pp.89-98.

[5]陈诗一:《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6]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11。

[7]许金华、范英:《中国水泥行业节能潜力和CO2减排潜力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第5期。

[8]邹薇:《科学把握“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湖北日报》2012年7月4日。

[1]张平淡、何晓明:《环境技术、环境规制与全过程管理——来自“十五”与“十一五”的比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王权典、周珂:《入世对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的影响》,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209/20020900042171.html,2002年9月30日。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从末端控制到全过程管理:环境管理模式的演变》,《预测》2006年第3期。

[4]杜雯翠:《中国工业COD全过程管理效果检验——来自LMDI的分解》,《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7期。

[5]Buysse,K. & Verbeke,A.,“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5)(2003):453-470.

[6]OECD.Technologies for Cleaner Production and Products,(Paris:OECD,1995).

[7]Lee,S. & Rhee,S.,“From End-of-pipe Technology towards Pollution Preventive Approach: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in Kore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3(4)(2005):387-395.

[8]Frondel,M.,Horbach,J.,Rennings,K.,End-of-Pipe or Cleaner Production?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Decisions Across OECD Countries,(ZEW Discussion Papers,No. 04-82,2004).

[9]Fresner,J.,“Cleaner Production as a Means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6(1998):171-179.

[10]Vachon,S. & Klassen,R.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The Role of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45(2)(2007).

[11]Angell,L.C. & Klassen,R.D.,“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the Mainstream: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7(5)(1999):575-598.

[12]Zhang,K. & Wen,Z.“Review and Challenges of Polic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8(4)(2008):1249-1261.

[13]张平淡、朱松、朱艳春:《中国环保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4]张平淡、韩晶、杜雯翠:《工业COD排放强度的技术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

[15]杨芳、付江海、曲凤华、巍井江、董武:《从源头治理苯酚丙酮生产废水的技术措施》,《化工科技》2009年第6期。

[16]高迎春、佟连军、马延吉、李名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环境绩效对比分析》,《地理研究》2011年第3期。

[17]张新勇、李帅军、郑明慧:《硝酸尾气源头治理的原理和方法》,《化肥工业》2012年第2期。

[18]毛显强、邢有凯、胡涛、曾桉、刘胜强:《中国电力行业硫、氮、碳协同减排的环境经济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第4期。

[19]毛显强、曾桉、刘胜强、胡涛、邢有凯:《钢铁行业技术减排措施效应评价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20]刘助仁:《部分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1月6日。

[21]王秀强:《应对节能减排投资实行全过程管理》,中国石油新闻中心,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3/06/18/001432895.shtml。

[1]西冈秀三、植田和弘、森山芳寿、损害保险JAPAN、损保JAPAN环境财团、损保JAPAN日本兴亚RISK MANAGEMENT编著《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如何应对——企业、行政、市民的应对良策》,《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2014。

[2]植田和弘:《全球温室效应的防止和能源政策》,载环境法政策学会编《能源政策与法律》,2013,第56~75页。

[3]植田和弘:《绿色能源原论》,岩波书店,2013。

[4]植田和弘、梶山惠司:《为了国民的能源原论》,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

[1]爱知县环境部大气环境科的地球温暖化对策室:《爱知县EV·PHV城推进计划》(实施报告和今后的执行方针),2013。

[2]国土交通省:《关于促进低碳城市的法律问题》(2012年法律第84号),2012。

[3]日本资源能源厅:《关于“走向低碳社会的住宅及使用”推进政策中间报告》。

[4]环境省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计划科发展低碳地域事业推进室:《低碳社会、低碳地域低碳社会、创造低碳地域计划实施》,2013。

[5]齐藤昭雄:《日本人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意识2009》,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

[6]渡边昂希、赤石泽三乡、天笠康平、有野萌,栗田知代子:《关于环境教育和教员的环境意识的研究》,ISFJ政策论坛,2007。

[7]土井美枝子:《在我国的环境教育中关于意识和行动的既往研究系谱》,广岛大学经营管理学会,2011。

[8]http://www.env.go.jp/policy/edu.

[9]http://www.cev-pc.or.jp/chosa/pdf2012-1-honpen.pdf.

[10]http://www.pref.aichi.jp/0000024415.html.

[11]http://www.jccca.org/daisakusen/pdf/shokaisasshi_2010_36.pdf?.

[12]http://zasshi.news.yahoo.co.jp/article?a=20140218-00010001-alterna-env.

[13]http://blog.canpan.info/dede/archive/899.

[14]http://www.osakagas.co.jp/company/efforts/rd/technical/1191098_3909.html.

[15]http://www.mlit.go.jp/sogoseisaku/environment/sosei_environment_tk_000007. html.

[16]http://www.team-6.jp/teitanso/project/model/kyoto.html.

[17]http://www.env.go.jp/recycle/circul/3r_visu-tool/attach/method.pdf.

[18]http://okaimonokakumei-pj.com/uny2.html#uny02-01.

[19]http://www.ristex.jp/env/02project/2-7.html#.UwaP4WfNtjp.

[1]陈锡康、杨翠红主编《投入产出技术》,科学出版社,2011。

[2]Ang,B.W.,Zhang,F.Q.,“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Energy 25(2000):1149-1176.

[3]Dietzenbacher,E.,Pei,J.,Yang,C.,“Trade,Production Fragmentation,and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64(2012):88-101.

[4]Metcalf,G.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t the state level,”Energy Journal 29(2008):1-26.

[5]Miller,R.,Blair,P.,Input-Output Analysis: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2009).

[6]Peters,G.,Minx,J.,Weber,C.,“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PNAS 108(21)(2011):8903-8908.

[7]Wang,C.,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of economies in the world and its decomposition.Energy Economics 40(2013):637-644.

[1]Ahmad N.,Wyckoff A.,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OECD STI Working Paper 15,Paris,France.2003).

[2]Andrew R.,Forgie V.,“A Three-perspective View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sponsibilities in New Zealand,”Ecological Economics 68(2008):194-204.

[3]Atkinson G.,Hamilton K.,Ruta G.,“Trade in‘Virtual Carbon’:Empirical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21(2011):63-574.

[4]Baiocchi G.,Minx J.C.,“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the UK’s CO2 Emissions:A Global Perspectiv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4(2010):1177-1184.

[5]Bang J.K.,Hoff E.,Peters G.P.,EU Consumption,Global Pollution(WWF International,Gland,Switzerland. 2008).

[6]Chen Z.M.,Chen G.Q.,“Embodi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t Supranational Scale:A Coalition Analysis for G7,BRIC,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Energy Policy 39(2011):2899-2909.

[7]Davis S.J.,Caldeira K.,“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 Emiss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7:5687-5692.

[8]Erickson P.,Allaway D.,Lazarus M.,Stanton E. A.,“A Consumption-based GHG Inventory for the U.S. State of Oregon,”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6(2012):3679-3686.

[9]Gavrilova O.,Vilu R.,“Production-based and Consumption-based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An Implication for Estonia,”Ecological Economics 7(2012):161-173.

[10]Lenzen M.,Murray J.,Sack F.,Wiedmann T.,“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Ecological Economics 61(2007):27-42.

[11]Nakano S.,Okamura A.,Sakurai N.,Suzuki M.,Tojo Y.,Yamano N.,The Measurement of CO2 Embodim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the Harmonised Input-Output and Bilateral Trade Database(OECD STI Working Paper,3,Paris,France. 2009).

[12]Peters G.P.,Andrew R.,Lennox J.,“Constructing an Environmentally-Extended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Using GTAP Database,”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3(2)(2011b):131-152.

[13]Peters G.P.,Hertwich E.G.,“Post-Kyoto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Production versus Consumption,”Climatic Change 86(2008a):51-66.

[14]Peters G.P.,Hertwich E.G.,“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5)(2008b):1401-1407.

[15]Peters G.P.,Minx J.C.,Weber C.L.,Edenhofer O.,“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21)(2011):8903-8908.

[16]Schweitzer F.,Fagiolo G.,Sornette D.,Vega-Redondo F.,“Economic networks:The New Challenges,”Science 325(2009):422-425.

[17]Yan Y.F.,Yang L.K.,Priewe J.,“The Impact of China-EU Trade on Climate Change,”Geopolitics,History,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2)(2011):122-138.

[18]丛晓男、王铮、郭晓飞:《全球贸易隐含碳的核算及其地缘结构分析》,《财经研究》2013年第1期。

[19]闫云凤、赵忠秀:《消费碳排放与碳溢出效应:G7、BRIC和其他国家的比较》,《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1期。

[20]周新:《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贸易调整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评论》2010年第6期。

简 介: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巩义分院联合主持编撰,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巩义市“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尤其是2015~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探讨了巩义市转型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并对巩义市建设“山水宜居城、现代工业城、历史文化城”提出了对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