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62

碳排放权交易概论图书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Introduction

SSAPID:101-1806-9898-57
ISBN:978-7-5097-972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亟须培养一批对碳排放权交易有系统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个环节,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MRV体系建设、碳金融、履约与抵消机制、碳会计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无论对理论工作者还是对实务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碳排放权交易系列教程
编 辑:王楠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言

 第一章 气候变化概述

  第一节 气候变化

   一 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及趋势

    (一)大气

    (二)降水量

    (三)海洋温度

    (四)冰冻圈

    (五)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

   二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趋势

    (一)观测的平均气候变化

     1.温度变化

     2.降水量变化

    (二)极端气候变化

   三 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对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影响

    (二)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

   一 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

    (一)国际适应气候变化进展

    (二)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

   二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经验

  第三节 减缓气候变化

   一 减缓气候变化的进展

    (一)国际减缓气候变化进展

    (二)中国减缓气候变化进展*

   二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经验

  内容提要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外部性理论

   一 外部性的概念和类型

    (一)外部性的概念

    (二)外部性的类型

     1.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2.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二 局域外部性

   三 全球外部性

   四 碳排放的外部性

  第二节 产权理论

   一 产权的概念和类型

    (一)产权的概念

    (二)产权的类型

     1.私有财产

     2.共有产权

     3.绝对产权和相对产权

   二 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

    (一)产权界定

     1.狭义所有权

     2.占有权

     3.支配权

     4.使用权

    (二)产权交易

   三 碳排放权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

  第四节 碳税

  内容提要

 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二氧化碳属性的法律解读

   一 二氧化碳法律属性的实证分析

   二 二氧化碳法律属性的规范分析

    (一)行政法的三种主要理论

    (二)CO2减排中的行政行为

    (三)法律基础分析

     1.已经有法律提供法理基础的

     2.尚需专门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的

     3.可专门立法或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的

  第二节 碳排放权的法律权属

   一 概述

   二 作为准物权的环境容量使用权

    (一)物权及准物权

    (二)环境容量使用权

   三 发展权

   四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及其权属分析

    (一)准物权与发展权的割裂性

    (二)准物权与发展权的统一性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保障

   一 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一)明确碳排放产权,减少交易成本

    (二)激励交易主体,促进碳减排

    (三)规避交易风险,稳定交易秩序

   二 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保障的立法实践

    (一)中国单向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模式的立法实践

     1.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基本原则

     2.运行管理体制

     3.项目申请和实施程序

    (二)自愿减排量交易的立法实践

    (三)总量控制下的试点强制碳交易的立法实践

     1.配额管理

     2.排放交易与配额清缴

     3.监督管理

  第四节 中国试点碳市场的立法实践

   一 概述

   二 地方试点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比较

    1.地区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

    2.管理体制与纳管企业范围

    3.配额核定及分配方式

    4.交易规则

    5.履约制度与管控企业责任

    6.第三方核查制度

   三 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保障评析

  第五节 碳排放权交易纠纷的法律解决

   一 交易纠纷的表现形式

    (一)一级市场的交易纠纷

    (二)二级市场的交易纠纷

     1.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纠纷

     2.交易主体与交易平台的纠纷

     3.交易会员单位与交易平台的纠纷

     4.交易主体与交易所会员代理机构的纠纷

    (三)其他监管纠纷

   二 交易纠纷的法律属性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民事纠纷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纠纷

   三 交易纠纷的法律解决方式与程序

    (一)碳排放交易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

     1.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调解解决

     2.申请仲裁

     3.民事诉讼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

     1.行政主管部门复查

     2.行政复议

     3.行政诉讼

  内容提要

 第四章 监测、报告与核查(MRV)

  第一节 MRV体系

   一 MRV简介

   二 MRV的数据管理

   三 监测和报告指南

    (一)核算方法选择

    (二)监测计划制订

    (三)排放报告的提交和确认

    (四)数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四 核查指南

    (一)确定核查工作原则

    (二)确定核查程序

    (三)签订核查协议

    (四)核查要求说明

     1.基本情况核查

     2.核算边界确定

     3.核算方法的核查

    (五)复查程序和要求

  第二节 第三方核查机构

   一 核查机构资质条件

   二 核查人员具备的要求

  第三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

   一 ISO14064的组成*

    (一)ISO14064第一部分

    (二)ISO14064第二部分

    (三)ISO14064 第三部分

   二 ISO14064的意义

   三 ISO14064重点内容简介

    (一)边界范围

    (二)温室气体活动强度数据收集及汇总

    (三)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收集及汇总

    (四)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五)核查机构

  第四节 核查对象、范围和流程

   一 核查的对象和范围

    (一)组织层面

    (二)项目层面

    (三)核查的范围

   二 核查的流程

    (一)合同评审

    (二)核查准备

    (三)核查策划

  第五节 核查程序

   一 成立核查组

   二 文件审核

   三 抽样计划

   四 核查计划

   五 温室气体量化过程与量化结果评价

    (一)温室气体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二)温室气体数据和信息评价

    (三)量化方法

    (四)证据收集与检查

    (五)核查准则符合性评价

    (六)温室气体声明评价

   六 核查结果

   七 技术评审

   八 核查记录与保存

  第六节 核查数据管理

   一 数据质量管理

   二 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三 数据质量管理方案的制订

    (一)监测条件评估

    (二)规划数据流活动

    (三)风险识别

    (四)数据质量管理要求

    (五)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六)监测计划

   四 数据质量管理方案的改进

  第七节 核查数据的验证与偏差

   一 核查数据的验证

    (一)排放源的确认

    (二)企业活动水平数据的交叉检查

    (三)合理使用其他温室气体信息对核查数据进行检查

   二 实质性偏差

    (一)保证等级*

    (二)实质性偏差

    (三)实质性

    (四)事后发现实质性偏差的处理

  第八节 中国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一 中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二 经验总结及建议

    (一)设立高效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监管制度

    (二)制定数据质量控制与保证的技术文件

    (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数据的“分级化”管理

    (四)吸收能源统计体系的现有经验

    (五)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系统

  内容提要

 第五章 配额分配

  第一节 总量控制

   一 配额总量的确定

    (一)配额总量

    (二)配额总量的确定

   二 总量的结构

  第二节 覆盖范围

   一 覆盖气体

   二 覆盖行业

   三 覆盖企业

  第三节 配额确定方法

   一 历史法*

    (一)历史法

    (二)历史法的优点

    (三)历史法的缺点

   二 标杆法

    (一)基于产品的标杆

    (二)基于能源使用的标杆

  第四节 配额分配方法

   一 免费分配*

    (一)固定的分配模式

    (二)更新的分配模式

     1.基于产量的更新模式

     2.基于标杆的更新模式

    (三)免费分配的优缺点

   二 有偿分配

    (一)标价出售

    (二)拍卖

     1.英国式拍卖

     2.荷兰式拍卖

     3.拍卖的优点

     4.拍卖的缺点

   三 混合模式

  内容提要

 第六章 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 碳交易市场概述

   一 碳交易的渊源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二)《京都议定书》

   二 碳市场体系

    (一)强制体系

     1.政策强制体系

     2.京都议定书体系

    (二)自愿体系

   三 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

    (一)控排企业

    (二)金融中介

    (三)政府

    (四)碳交易所

    (五)第三方核查机构

   四 交易产品

    (一)配额交易

    (二)项目交易

  第二节 碳排放权的需求

   一 碳排放权需求

    (一)碳排放权实际排放需求

    (二)碳排放权交易需求

    (三)碳排放权投资需求

    (四)碳排放权投机需求

   二 碳排放权需求与普通商品需求的差别

   三 影响碳排放权需求的因素

   四 需求曲线

  第三节 碳排放权的供给

   一 碳排放权供给的来源

    (一)政府配额总量供给

    (二)调剂余缺的供给

    (三)风险投资的供给

    (四)项目交易的供给

   二 碳排放权供给与普通商品供给的区别

   三 碳排放权供给的影响因素

   四 供给曲线

  第四节 碳排放权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 均衡价格及其形成

   二 供给与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一)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二)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第五节 政府对碳价格的调控和管理

   一 碳价格波动的影响

   二 碳价格调控的政策手段

    (一)最低限价

    (二)最高限价

    (三)低价拍卖

    (四)价格区间

  内容提要

 第七章 碳交易产品与规则

  第一节 碳金融概述

   一 碳金融的起源

   二 全球碳金融蓬勃发展

  第二节 碳金融产品的介绍

   一 碳金融产品的分类

   二 碳金融现货交易产品

    (一)碳信用

    (二)碳现货产品

     1.碳基金

     2.碳债券

     3.碳保险

   三 碳金融衍生产品

    (一)碳互换

    (二)碳远期

    (三)碳期货

    (四)碳期权

  第三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 CDM远期交易

   二 碳信贷产品

   三 碳基金

    (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三)中国碳减排证卖方基金及其他碳基金

     1.中国碳减排证卖方基金

     2.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开发基金

     3.其他基金

   四 碳保险产品

   五 低碳理财产品

   六 碳债券

   七 其他

    (一)碳互换和碳远期

    (二)众筹

  第四节 碳交易规则

   一 挂牌公开交易

    (一)挂牌点选

    (二)协商议价

   二 协议转让

   三 场外交易

   四 碳交易决策

    (一)政策导向

    (二)实体经济运行情况

    (三)配额分配

    (四)企业减排的边际成本

    (五)投资人参与程度

    (六)其他因素

     1.企业数据填报

     2.核查过程

     3.人为恶意操纵

  内容提要

 第八章 履约与抵消机制

  第一节 履约机制概述

   一 履约的内涵和流程

    (一)内涵和目的

    (二)履约的流程

   二 未履约企业的惩罚

  第二节 抵消机制

   一 抵消机制概述

    (一)国内外履约抵消机制概况

     1.国际履约抵消机制

     2.国内履约抵消机制

   二 抵消机制的优势和挑战

    (一)抵消机制的优势

    (二)抵消机制的挑战

  第三节 碳泄漏

   一 碳泄漏的渠道和程度

   二 碳泄漏的行业评估

   三 碳泄漏的解决方法

    (一)免费配额

    (二)边境调整

  内容提要

 第九章 碳会计与碳资产管理

  第一节 碳会计概述

   一 碳会计问题的提出

   二 碳排放权的本质分析

    (一)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分析

    (二)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

     1.碳排放权的商品特征分析

     2.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局限分析

     3.碳排放权的货币属性分析

     4.货币属性的优势分析

   三 为交易而持有配额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为交易而持有配额的会计确认

     1.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观点述评

     2.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差异化的原因分析

     3.碳排放权会计确认的理论依据

     4.碳排放权(配额)的会计确认标准分析

    (二)配额的会计计量

     1.配额的历史成本计量分析

     2.配额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三)应付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四)为交易而持有配额的分配、交易、交付会计记录

     1.为交易而持有配额分配、交易与交付的会计处理

     2.配额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

     3.配额期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四 为履行义务而持有配额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为履行义务而持有的配额不满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

     1.不进行交易的配额不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

     2.持有配额不构成企业的负债

    (二)为履行义务而持有配额的会计处理

   五 “基准与信用机制”下信用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信用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二)信用获得与交易的会计记录

     1.信用获得与交易的会计处理

     2.信用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

     3.信用期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六 两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的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1.会计处理的共性分析

    2.会计处理的差异分析

   七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报告

    (一)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1.碳排放权交易财务报表列报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碳资产管理

   一 碳资产概述

    (一)碳资产的定义

     1.环境资产的研究成果为碳资产定义提供文献参考

     2.碳资源的明确为定义碳资产提供基本前提

     3.碳资产的定义

    (二)碳资产的特征

    (三)碳资产的基本分类

   二 碳资产管理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一)国外碳资产管理的典型案例简介

    (二)国内碳资产管理的典型案例简介

    (三)对碳资产管理实践的评价

     1.对碳资产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

     2.对碳资产的认识局限在碳交易市场中

   三 改进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

    (二)加强碳预算管理,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益

    (三)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

    (四)借助咨询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强化碳资产管理

  内容提要

 第十章 国内外典型碳市场

  第一节 欧盟碳市场

   一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的过程

   二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交易机制实施的时间和产业规划

    (二)总量限额与配额的分配机制

    (三)许可和核证机制

    (四)配额的转让和存储借贷机制

    (五)处罚机制

    (六)链接兼容机制

   三 欧盟碳市场的特点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属于总量交易(cap-trade)

    (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采用分权化治理模式

    (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具有开放式特点

    (四)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实施方式是循序渐进的

   四 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实施成效分析

    (一)欧盟ETS机制对碳减排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欧盟ETS机制运行促进了欧盟企业能效的提高

    (三)反映排放配额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初步形成

    (四)欧盟ETS机制促进了CDM和JI项目发展和全球碳市场的繁荣

    (五)欧盟ETS机制推动了低碳技术在欧盟和全球的发展

    (六)欧盟排放交易市场交易量不断上升,低碳金融产业不断壮大

   五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实施的相关成本费用分析

   六 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实施的经验启示

    (一)交易机制的建立要循序渐进

    (二)碳排放量统计数据的支撑至关重要

    (三)存储机制能对配额的价格波动起到平滑作用

    (四)排放总量限额需长期规划

    (五)多种减排政策手段与ETS机制配套使用

  第二节 美国碳市场

   一 美国碳市场设立背景

    (一)美国的碳排放问题

     1.温室气体排放

     2.气候变化问题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碳减排行动

     1.1988~1992年乔治·赫伯特·布什时期

     2.1992~2000年威廉·杰弗逊·克林顿时期

     3.2001~2008年乔治·沃克·布什时期

     4.2008~2016年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时期

    (三)美国碳减排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美国政策立法程序

     2.国会权力构成

    (四)美国联邦制下的碳排放治理交互机制

   二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一)减排目标和减排阶段

    (二)会员制度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

     1.交易机制的架构

     2.温室气体排放抵消项目运转制度

     3.温室气体排放量管制

     4.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的外部监管

    (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运作情形

   三 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一)减排目标和减排阶段

    (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

     1.CO2配额拍卖

     2.市场管控

     3.CO2排放与配额追踪

     4.CO2排放抵消项目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制度

     1.碳排放配额拍卖流程

     2.投标报价限制

    (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运作情形

   四 西部气候倡议

    (一)减排目标和减排阶段

    (二)组织结构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

     1.WCI限额与交易项目

     2.市场交易管控

    (四)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制度

     1.拍卖

     2.碳减排遵从弹性和项目管理遵从成本

     3.市场运作机制

     4.市场合作

    (五)温室气体排放权运作情形

   五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效果

    (一)引导其他地方政府减排上的跟进

    (二)推动联邦层面的政府减排行动

    (三)激发企业共同利益诉求参与减排

   六 美国碳市场的经验启示

    (一)加快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

    (二)碳市场配额分配设计应体现行业的差异和社会公平

    (三)建立对碳排放数据的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

    (四)碳市场建设应重视法律强制力和技术执行能力的充分结合

  第三节 中国碳市场

   一 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

    (一)中国自身有温室气体减排的诉求

    (二)EUETS的示范效应

   二 中国碳市场特点

    (一)控棑目标

    (二)排放边界

    (三)配额分配

    (四)交易要素的比较

    (五)补充机制

    (六)激励约束机制和处罚

    (七)合规周期

   三 中国碳市场运行效果

    (一)七试点碳配额交易情况

     1.各试点碳市场交易价格差异较大

     2.碳交易市场前期的碳价飙升,履约期前后价格波动大

     3.试点交易履约驱动性较强,但碳市场交易总量比例较稳定

     4.履约率较高

    (二)CCER成交情况

   四 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

    (一)政策先行、法律滞后

    (二)在覆盖范围上,只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三)在配额总量和结构上将总量设定与国家碳强度目标相结合

    (四)在配额分配机制上综合了各种分配方式

    (五)允许采用一定比例的CCER用于抵消碳排放

  内容提要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亟须培养一批对碳排放权交易有系统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个环节,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MRV体系建设、碳金融、履约与抵消机制、碳会计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无论对理论工作者还是对实务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王伟光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9期。

[3]郑大玮:《适应气候变化的意义、机制与技术途径》,《北方经济》2016年第3期。

[4]李俊峰:《减缓气候变化:原则、目标、行动及对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摘要》,《中国气象报》2013年10月28日。

[6]任国玉、封国林、严中伟:《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年第7期。

[7]《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

[8]《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2015。

[9]陈国裕:《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时报》2007年8月20日。

[10]邹尚伟、刘颖:《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6期。

[1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07年6月3日。

[1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5]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16]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17]郑大玮:《适应与减缓并重,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中国改革报》2014年2月27日。

[18]姜彤、李修仓、巢清尘、袁佳双、林而达:《〈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第5期。

[1]Jonathan Gruber,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1st Edition),New York:Worth Publishers,2005.

[2]Stiglitz,“Global Public Goods and Global Public Finance:Does Global Governance Ensure that the Global Public Interest Is Served”,in Jean-Philippe Touffut,Advancing Public Goods (The Cournot Centre for Economic Studies series),Nort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

[3]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阿尔钦:《产权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

[6]曹付强:《试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德姆塞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8]董兰芳:《西安国有产权进场交易运作模式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弗鲁博顿·切瑞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11]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孙平军、赵峰、丁四保:《区域外部性的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意义》,《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3期。

[13]孙长伟:《市场环境下考虑环保约束的电力调度阻塞管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5]王江、隋伟涛:《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博弈研究》,《中国市场》2010年第14期。

[16]王晓霞、杨鹂、石磊等:《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7]杨永杰:《碳排放的外部性理论和内部化路径》,《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12期。

[18]伊藤敏子:《论低碳经济中财政政策对碳金融的支持与配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2期。

[20]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东方法学》2009年第6期。

[21]张凌宁:《碳补偿助力欧洲航空业节能减排》,《WTO经济导刊》2009年第5期。

[2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

[1]邓海峰:《环境容量的准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2]杜旭芹综述,郝凤桐审校:《二氧化碳中毒研究进展》,《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

[3]李步云:《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6期。

[4]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罗豪才、沈岿:《平衡论:对现代行政法的一种本质思考——再谈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6]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7]王利明:《物权概念的再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王利明:《物权立法若干问题新思考》,《法学》2004年第7期。

[9]王明远:《论碳排放权的发展权和准物权属性》,《中国法学》2010年第6期。

[10]吕忠梅:《论环境物权》,《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

[11]杨泽伟:《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2]殷培红、王彬:《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监管制度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第1期。

[13]张尚鷟:《行政法基本知识讲话》,群众出版社,1986。

[14]张尚鷟:《关于行政法概念的一些问题》,《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1期。

[15]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中国法学》1991年第9期。

[1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

[18]〔苏〕A.图兹穆罕默多夫:《“第三代人权”述评》,《苏联国家与法》1986年第11期,转自《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7期。

[19]Hepburn,S.,“Carbon Rights as New Property:The Benefits of Statutory Verification”,Sydney L.Rev.(31) 2009.

[20]Locke,J.,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1690.

[21]Pei,Q.,Jiang,D.M. & Zhang,M.H.,“A Study of Legal Attributes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in Carbon Trading”,Ecological Economy(1)2009.

[22]Posner,E.A. & Sunstein,C.R.,“Climate Change Justice”,Geo.L.J. (96)2007.

[23]Rorty,R.,“Human Rights,Rationality,and Sentimentality”,1993.

[24]Wade,H.W.R. & Forsyth,C.F.,Administrative Law (Ten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5]日本環境省:《京都議定書に基づく国別登録簿制度を法制化する際の法的論点の検討について(報告)》,2006。

[1]陈建鹏:《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国碳排放第三方认证核查体系》,《发展研究》2012年第10期。

[2]吴璇:《碳交易MRV体系构成要素分析及天津市建设应用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

[3]姜克隽:《“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方法的框架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第3期。

[1]方虹、施凤丹:《碳交易市场与中国碳交易定价权》,《产权导刊》2010年第1期。

[2]曾梦琦:《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方金融》2011年第1期。

[3]陈波、刘铮:《全球碳交易市场构建与发展现状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付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9期。

[6]王军锋、张静雯、刘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价格关联机制研究——基于计量模型的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7]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碳配额管理与交易》,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高山:《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对策研究》,《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

[9]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中国矿业》2007年第8期。

[10]高莹、郭琨:《全球碳交易市场格局及其价格特征——以欧洲气候交易所为例》,《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11]李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征、绩效与启示》,《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刘英、张征、王震:《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启示》,《新金融》2012年第10期。

[2]《减缓行动在中国:监测、汇报和核查》,世界资源研究所,2009。

[3]王锐:《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定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欧盟经验与中国抉择》,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赵娜:《碳排放权交易定价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吉宗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7]荆克迪:《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国际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胡桂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定价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钟劲松:《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策略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10]罗胜:《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第1期。

[11]马万柯:《论碳交易市场定价权》,《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期。

[12]方虹、施凤丹:《碳交易市场与中国碳交易定价权》,《产权导刊》2010年第8期。

[13]曾梦琦:《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方金融》2011年第1期。

[14]陈波、刘铮:《全球碳交易市场构建与发展现状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5]陈德敏、谭志雄:《重庆市碳交易市场构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6期。

[16]付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9期。

[18]高山:《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对策研究》,《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

[19]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中国矿业》2007年第8期。

[20]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1期。

[21]李承智、潘爱玲、谢涤宇:《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问题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

[1]Boulle,B.,Kidney,S.,Oliver,“Bonds and Climate Change:The State of the Market in 2014”,London:CBI and HSBC,2014.

[2]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The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14”,November 2014.

[3]William Nordhaus,“Climate Clubs:Overcoming Free-riding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2015.

[4]杜莉等:《低碳经济时代的碳金融机制与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碳基金课题组编著《国际碳基金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6]鄢德春:《中国碳金融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杨星、范纯:《碳金融市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8]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碳金融发展报告》,2014。

[9]中国清洁机制发展基金:《中国清洁机制发展基金年(2013)》,2014年6月9日。

[10]马晓明、蔡羽:《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王苏生、常凯:《碳金融产品与机制创新》,海关出版社,2014。

[12]刘华、郭凯:《国外碳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特点》,《银行家》2010年第9期。

[13]易兰、李朝鹏、徐缘:《碳金融产品开发研究: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实践》,《人文杂志》2014年第10期。

[14]王雪磊:《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与中国策略》,《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2期。

[1]ICAP& PMR,“Emission Trading in Practice:A Handbook on Design and Implication”,World Bank Group,March 8th,2016.

[2]孟兵站:《中国碳交易试点关于履约及抵消机制的实践经验等》,2015年6月。

[3]钱国强:《碳交易机制概述与中国碳市场建设》,2015年6月。

[4]吴宏杰编著《碳资产管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5]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碳金融发展报告》,2014。

[6]鄢德春著:《中国碳金融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7]齐绍洲、程思:《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研究》,http://www.yndtjj.com/news1_74962.html。

[8]《浅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抵消机制的运用》,《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第11期。

[1]EITF,“Participants’ Accounting for Emissions Allowances under A ‘Cap and Trade’ Program Issue No.03-14”,http://www.fasb.org,2003-12-20.

[2]IASB,“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Interpretation Committee(IFRIC):Draft Interpretation D1,Emission Rights”,http://www.ifrs.org,2004-2-28.

[3]IASB,“IFRIC Interpretation No.3,Emission Rights”,http://www.ifrs.org,2004-12-24.

[4]吴元元、李晓华:《环境容量使用权的法理分析》,《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第12期。

[5]高利红、余耀军:《论排放权的法律性质》,《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6]郑庭伟:《论排污权》,载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

[7]Jillian Button,“Carbon:Commodity or Currency?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Based on the Currency Model”,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1)2008.

[8]张彩平:《碳排放权交易初始会计确认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0]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中外能源》2010年第2期。

[11]James Cataldo & Morris Mcinnes,《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12]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13]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14]葛家澍:《正确认识财务报表的计量》,《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15]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16]IPCC,《气候变化(2013)》,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2013-10-30。

[17]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8]张以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张劲松、张健:《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研究》,《商业研究》2001年第2期。

[20]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刘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1]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22]WRI/WBCSD,“GHG Protocol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http://www.ghgprotocol.org/standards/corporate-standard,2004-3-21.

[1]Fazekas,D.,“Auction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8.

[2]Alan,S.M.,Richard,G.R.,“International Trade in Carbon Emission Rights:A Decomposition Procedu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2009.

[3]黄平、周晋:《从国际市场实践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兰州学刊》2014年第10期。

[4]郑爽:《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现状与分析》,《能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

[5]Paltsev,S.V.,“The Kyoto Agreement:Regional and Secto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arbon Leakage”,The Energy Journal (4)2001.

[6]Kuik,O.,Gerlagh,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Carbon Leakage”,The Energy Journal (3)2003.

[7]Babiker,M.H.,“Climate Change Policy,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2005.

[8]Sijm,J.P.M,Kuik,O.J.,Patel,M.,et al.,“Spillovers of Climate Policy:An Assessment of the Incidence of Carbon Leakage and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 due to CO2 Abatement Measures”,Netherlands Research Programme on Climate Change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Policy Analysis,ECN report ECN-C-05-014,2004.

[9]Copeland,B.R.,Taylar,M.S.,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Evidence,Princeton Uninversity Press,2005.

[10]Mongelli,Tassielli,G.,Notarnicola,B.,“Global Warming Agreements,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ergy/Carbon Embodiments:An Input-output Approach to the Italian Case”,Energy Policy (1)2006.

[11]范英:《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重大问题及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第4期。

[12]林文斌、刘滨:《中国碳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13]齐绍洲、程思:《2015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研究》,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2016,http://www.brookings.edu/btc。

[14]北京环维易为低碳技术咨询有限公司:《2016环维易为中国碳市场调查报告》,2016。

[15]李峰、王文举:《中国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16]李志学、张肖杰、董英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状况、问题和对策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第11期。

[17]彭斯震、常影、张九天:《中国碳市场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9期。

[18]郑爽等:《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查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简 介:本书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关于我国工业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权威报告。系统阐述了绿色低碳对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成效,提出了数字化碳管理基础架构。在此架构下,梳理了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碳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创新,剖析了重点行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及降碳脱碳路径,展示了微观企业在数字化...

作者: 赵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