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39

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图书

Focusing on the disadvantaged

SSAPID:101-3909-7876-71
ISBN:978-7-5097-032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残疾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对城市残疾人的就业与收入、精神健康、生活满意度与自尊感、社会支持网络结构与规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对城市残疾人组织在促进残疾人福利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等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作 者: 蔡禾 周林刚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城市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第一章 社会福利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西方社会福利的主要模型

   一 残补型社会福利模型

   二 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型

   三 工业成就表现型社会福利模型

   四 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型

  第二节 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变迁

   一 传统社会福利:人道主义理念

   二 现代社会福利:公民权利理念

  第三节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变迁

   一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佛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道教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 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

   三 中国现当代的福利理念

 第二章 残疾人研究:边缘化的议题

  第一节 国内学者对残疾人的研究

   一 残疾人就业研究

   二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除就业之外)

   三 残疾人历史研究

   四 残疾人事业理论基础研究

  第二节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残疾人的研究

   一 福尔顿的中国残疾人政策与态度研究

   二 科克尔曼对中国的残疾人联合会以及残疾人的区域比较研究

  第三节 简要评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概况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 定量研究方法

    (一)选点

    (二)抽样及样本的构成

    (三)资料收集过程

   二 定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样本的基本状况

   一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二 调查对象的身体特征

   三 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特征

 第四章 残疾人的劳动就业状况

  第一节 两城市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一 就业率低下

   二 就业范围狭窄

   三 劳动培训参与率低

   四 经济收入低微

  第二节 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残疾人自身的因素

   二 制度设计和实施规则的局限

    (一)与劳动就业相关的福利政策

    (二)残疾人就业模式的运行过程与结果

     1.集中就业模式的危机重重

     2.按比例分散就业中隐藏的问题

     3.个体就业模式中隐含的问题

     4.市场机会不平等导致就业困难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状况

  第一节 残疾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 残疾人精神健康总体状况

   二 残疾人精神健康(EH)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残疾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 残疾人生活满意度状况的总体描述

   二 残疾人生活满意度(EL)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残疾人的自尊感及其影响因素

   一 残疾人自尊感的状况

   二 残疾人自尊感(SE)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残疾人的驾驭感及其影响因素

   一 残疾人驾驭感状况的描述

   二 残疾人驾驭感(EM)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一 残疾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

   二 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

    (1)制度缺失

    (2)市场转型

    (3)社会排斥

    (4)歧视文化

   三 建构残疾人心理康复体系

 第六章 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

  第一节 社会支持网概述

   一 社会支持的内涵

   二 社会支持的测量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结构

   一 残疾人重要决定支持网结构

   二 残疾人解决家庭矛盾支持网结构

   三 残疾人情绪支持网结构

   四 残疾人家务支持网结构

   五 残疾人病期照顾支持网结构

   六 残疾人借钱支持网结构

   七 残疾人外出陪伴支持网结构

   八 残疾人日常交际支持网结构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规模

  第四节 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情感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步多元回归分析

   二 实际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步多元回归分析

   三 交际陪伴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步多元回归分析

   四 病期照顾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步多元回归分析

   五 重要决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分步多元回归分析

   六 小结

 第七章 残疾人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一节 无障碍环境概述

   一 无障碍环境的含义

    (一)城市环境

    (二)生活环境

    (三)工作环境

   二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1)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内在要求,体现的是“人人平等”的基本精神

    (2)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离不开残疾人的贡献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无障碍建设状况

   一 美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二 日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三节 我国无障碍建设状况

   一 全国无障碍建设的总体状况

   二 广州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一)公共设施的无障碍

    (二)居住建筑和家庭设施的无障碍以及残疾人使用辅助用品

   三 兰州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四节 信息无障碍建设

  第五节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 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八章 残联与残疾人福利

  第一节 残疾人组织的变迁轨迹

   一 残疾人组织发展简况

    (一)中国残疾人事业缓慢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二)残疾人组织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0年代中期

    (三)中国残疾人组织走向成熟的时期:1988年中国残联成立至今

   二 残疾人组织快速成长的理论解读:合法性的视角

    (一)社会合法性

    (二)行政合法性

    (三)政治合法性

  第二节 残疾人视野中的残联

   一 两地的概况

   二 残疾人视野中的残联:一个定量分析

    1.单变量描述

    2.评价因子的回归分析

    1.残联功能定位评价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2.残联实际工作效果评价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分析与解释

   一 残疾人士道心声

    1.负面看法

    2.正面的评价

   二 残联干部论工作

 第九章 残疾人专门协会发展状况

  第一节 专门协会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广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的发展情况

   一 广州市肢残人协会

   二 广州市盲人协会

   三 广州市聋人协会

   四 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五 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第三节 兰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概况

  第四节 专门协会的四种工作模式

   一 “总体生存”工作模式

    1.简化协会工作程序,提高协会工作效率

    2.增强残联领导力度,提高残联指导水平

    3.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水平

   二 “依靠依托”工作模式

   三 “合作发展”工作模式

   四 “独立运作”工作模式

    1.简化残联和专门协会的组织角色

    2.残联政府化的客观需要

    3.专门协会专业化的需要

  第五节 专门协会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专门协会的定位问题

   二 专门协会的资源缺失问题

 第十章 残疾人福利政策分析(上)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一 广州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残疾人享受低保的状况

   二 兰州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残疾人享受低保的状况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救助理念的缺陷

    (二)喜忧参半:标签效应问题

    (三)低保对象的核定与隐私保护问题

    (四)低保制度运作的高成本问题。

    (五)低保线单一化问题

    (六)低保享受者参加公益劳动的问题

    (七)轮流坐庄的问题

   四 残疾人低保向何处去

    (一)合理划定残疾人的低保线

    (二)采纳统一的低保线分类施保

    (三)保障层面的精细化

    (四)培育NGO,充分发挥NGO对救助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功能

  第二节 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分析

   一 医疗救助概述

   二 我国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的概况

   三 广州和兰州的医疗救助具体举措

    (一)广东省及广州的医疗救助措施

    (二)兰州市的医疗救助办法

   四 讨论: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向何处去

 第十一章 残疾人福利政策分析(下)

  第一节 残疾人扶贫政策分析

   一 广州市贫困残疾人专项补贴政策

    (一)一级重度残疾人困难户专项补贴制度

    (二)二级重度残疾人困难户专项补贴制度

    (三)三、四级残疾人困难户专项补贴制度

   二 兰州市扶助贫困残疾人政策

   三 小结

  第二节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就业保障金制度

   一 国家层面的相关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二)财政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二 省级相关法规与政策

    (一)广东省关于安排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2.《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1995)

     3.《广东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

     4.《广东省安置盲聋哑残人员就业暂行规定》

     5.《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2000)

    (二)甘肃省关于安排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甘肃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2.《甘肃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1997)

     3.《甘肃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

   三 市级相关法规与政策

    (一)广州市关于安排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广州市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

     2.《关于〈广州市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的实施办法》

     3.《广州市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

     4.《广州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5.《广州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实施细则》

    (二)兰州市关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1.《兰州市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2.《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四 简要分析

    1.法规与政策出台的时差很大

    2.相关内容呈现的差异明显

 第十二章 构建残疾人生存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理念的反思与再构

   一 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反思

   二 中国社会福利理念的再构

    (一)给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以公民权利,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步建构起一套旨在保护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

    (二)在社会福利实践过程中树立社会权利的理念

    (三)以激发权能(Empowerment)为社会福利的手段和目标,从而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权能(Power)*

  第二节 残疾人家庭支持体系的建构

   一 反思与重构:残疾人家庭政策

   二 建构各类残疾人家长组织

  第三节 残疾人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一 社区与社会福利

   二 福利社区化

   三 残疾人福利社区化策略

  第四节 民间组织支持体系的建构

   一 民间组织概述

   二 民间福利组织的功能

   三 加强民间福利组织建设,提升残疾人权能

    (一)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二)加强民间福利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三)培育残疾人的自助组织,提升残疾人的社会资本

 致谢

1.《阿拉木图宣言》,http://www.wzcdc.net/read.asp?id=3336。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赴日本香港无障碍设施考察团:《参观考察日本及香港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http://www.bdpf.org.cn/ywgz/yhjw/4898.htm。

4.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的民族性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6.孔超:《残疾人用品“蛋糕”谁来切》,http://www.1203.org/printpage.asp?ArticleID=533。

7.常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无障碍”》,《互联网天地》2004年第11期。

8.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

10.陈洁珍:《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深圳宝安党建网,2004,http://www.baoan.gov.cn/sites/organization/bdkt/XXYD-037.HTM。

11.陈树强:《社会排斥: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重新概念化》,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

12.陈水活:《浅谈我市的无障碍建设》,2003,http://www.haikou.gov.cn/middle/webmanage/hkscl/WebCode.asp?id=11&DTable=hkscl%CA%C2%D2%B5%B7%A2%D5%B9%B9%E6%BB%AE。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4.崔凤:《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及其政策选择——对大连市西岗区工人村街道的个案调查》,http://www1.mca.gov.cn/artical/content/200482410582/2004827141855.html。

15.戴维斯、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朴方:《关于残疾人联合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系统》,http://www.cdpf.org.cn。

17.《邓朴方同志在中国残联首届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1949~1993,http://www.cdpf.org.cn/nj/a1a021。

18.丁耀忠:《健康家庭十大特征》,《心理世界》1996年第2期。

19.董清、李超英:《对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的法律思考》,《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

20.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21.广州统计局:《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3月14日),http://www.gzstats.gov.cn/TJGB/QSNDTJGB/2005126045124.htm。

22.《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变化的特点》,《银川统计报告》2004年第8期,转引自http://www.yc.3000.gov.cn/BG/2004/08.htm。

23.方晓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24.费涓洪:《什么是健康家庭》,《社会》1985年第1期。

25.费孝通:《残疾人需要学习和就业》,《三月窗》1985年第5期。

26.傅永军:《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论”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27.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8.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一,同善会序》,转自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9.《关于省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5号代表6—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摘自人民网甘肃视窗,http://gs.people.com.cn,2006年1月15日。

30.《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9号)公告》,2000年7月。

31.《广州低保人群将试行分类救助》,金羊网 2006年2月24日。

32.《广州市2004年持证残疾人调查基本数据》,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内部资料),2004。

33.《广州市“两会”信息:市人大代表提出要切实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家庭的保障制度》,http://www.gzrc.org.cn/news/read.asp?id=3210。

34.广州市政府:《以人为本 畅行广州——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工作汇报》,广州市残联网,2004。

35.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华夏出版社,2002。

36.郭艳华:《广州市残疾人福利企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载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编《残疾人就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3。

38.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

39.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学》2001年第1期。

40.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1.洪大用:《当道义变成制度之后——试论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42.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2001。

43.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4.胡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年探索》1996年第5期。

45.黄晨熹、王大奔、邱世昌、蔡敏:《让就业有利可图——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3期。

46.黄颂、肖海林:《战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视野中的马克思和韦伯》,《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7.江小娟:《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8.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49.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0.佚名:《救救小艳萍!》,2002年7月15日《兰州晨报》。

51.《兰州城关区“低保公示确保公平”》,http://www.gscn.com.cn/Get/lztt/091431197.htm。

52.《兰州创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建筑不便残疾人不批》,2006年3月1日《西部商报》。

53.罗社宏:《绝望男子涕泪求助》,2005年5月16日《兰州晨报》。

54.李娟、吴永霞、崔亚明:《兰州盲道建设不尽如人意》,2006年03月07日《兰州晨报》。

55.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6年10月10日。

56.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兰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http://www.gslzcl.com/html/2006/02/20060224095024-1.htm。

57.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系列扶助贫困残疾人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xfc.gov.cn/Html/gddt/2006-5/19/11_37_55_814.html。

58.雷永生:《谈谈人道主义的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59.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60.《联合国关注残疾人》,http://www.un.org/chinese/esa/social/disabled/text-accessibility.htm。

61.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 :《组织和制度创新与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2.李俊:《相对剥夺理论与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3.李刘茱丽:《各地家长组织在当地扮演的角色》,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家长参与新纪元”研讨会,2001年6月12~17日。

64.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5.李明政:《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66.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67.李勇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中国的全面小康》,载江小娟主编《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8.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

69.联合国中文网,http://www.un.org/chinese/esa/social/disabled/text-accessibility.htm。

70.刘海、王志半:《无障碍“建设遭遇重重障碍”》,《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3期。

71.刘继同:《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制度安排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72.刘苓玲:《各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对建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医疗救助的启示》,《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1期。

73.刘茂松:《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74.陆德阳、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1996。

75.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年第4期。

76.马路洪:《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77.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谢子朴、谢泽宪译,华夏出版社,1990。

78.《美中不足的广州无障碍设施还有不少“残疾”》,转引自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

79.民政部办公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入正常浮动时期》,http://www1.mca.gov.cn/artical/content/WGJ_TJFX/20031229122724.htm。

80.民政部:《中国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提要》,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81.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2.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

83.祁亚辉:《家庭在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84.钱宁:《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现代社会福利政治道德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85.江南雨:《清理歧视残疾人的文化糟粕》,http://www.1203.or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23。

86.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7.丘海雄:《谁更有机会成为经济精英》,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tbxst/shentan/200508190441.htm。

88.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序章》,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转自王子今等著《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82。

89.一番濑康子:《社会福利基础理论》,沈洁、赵军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0.阮丹青、周路、布劳、魏昂德:《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析——兼与美国社会网比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91.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弱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转自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2.时正新:《中国的医疗救助及其发展对策》,http://www.ccper.org/new/list.asp?no=652&sort。

93.《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94.《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建议》(第2056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93号),http://www.gzdpf.gov. cn/wbdh/html。

95.孙炳耀:《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排斥与边缘化——以中国大陆的下岗职工为例》,载《华人社会排斥与边缘性问题论文集》,香港理工大学,2001。

96.孙健忠:《台湾地区社会救助政策发展之研究》,时英出版社,1995。

97.唐钧:《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http://203. 93.24.66/shxw/shzc。

98.唐钧、沙琳、任振兴:《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

99.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00.唐钧、王婴:《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http://www.social-policy.info/992.htm。

101.唐钧、王婴:《城市“最低收入保障”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转自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2.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http://social-policy.info,2005年3月29日。

103.田凯:《关于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再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10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105.童晓频:《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组织创新——广州市个案研究》,载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编《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06.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07.王名:《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108.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9.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0.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11.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12.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13.王在山:《“越轨”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启示》,《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114.王珍吾:《无障碍环境设计》,《住宅科技》2003年第5期。

115.吴忠民:《论机会平等》,《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116.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17.《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事业》,http://www.people. com.cn/GB/50142/50814/4092091.html。

118.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19.吴玲、施国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缺陷》,《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120.吴小钢:《我国城市无障碍设计建设的思维误区》,《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2期。

12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2.伍涓:《让残疾人生存发展“无障碍”》,200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123.《喜见无障碍设施出新》,2004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

124.新东:《东瀛无障碍有感》,《中国残疾人》2005年第2期。

125.熊斌、董志强:《残疾人力资源开发——一般分析以及基于重庆的实证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26.徐道稳:《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127.杨立雄:《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从历史角度的分析》,《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

128.杨伟民:《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及运行规则》,《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29.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0.叶婉真:《以婚姻与家庭环绕模式谈健康家庭的特质》,《网络社会学期刊》第47期,2005年5月15日。

131.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

132.伊莎贝拉:《人人有工作:社会发展高峰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国际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33.郁贝红、张秀梅:《关注弱势群体,齐筑残健共荣——社会转型期福州城市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4.袁方等:《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章第九条,1998。

137.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38.占少华:《阻止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视角》,中国社会政策网,http://www.social-policy.info/articles.htm,2003。

139.张海鹰、唐钧:《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140.张敏杰:《社会政策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取向》,《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4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42.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143.张秀兰等:《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社会化改革的对策研究》,载窦玉沛主编《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4.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45.张谊:《中美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比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6.赵竹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残疾人问题》,《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47.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法律出版社,2001。

148.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

149.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0.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1.《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提纲》(即1984年邓朴方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一个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引自《人道主义的呼唤》,http://www.cdpf.org.cn/rdzyehh/rdzy-03.htm。

15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国残疾人事业》,2002,http://www.cdpf.org.cn。

153.《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电子版),1949~1993,http://www.cdpf.org.cn/nj/index.html。

154.《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1949~1993),2000;《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华夏出版社。

155.欧阳鸣:《爱,付出并且得到——记广东省江门市残联理事长廖绍秀》,《中国残疾人》2004年第11期,转自http://www.gddpf.org.cn/xjx/lzxfile3.htm,2005年4月9日。

156.《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57.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专门协会工作经费的通知》,2005年2月21日。

158.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加强地方残联专门协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年6月8日。

159.《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专门协会工作简报》,《积极引导,团结务实,充分发挥专门协会的作用》2003年第1期,http://www.cdpf.org.cn/zmxh/jianbao/03-01-02.htm。

160.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关于开展向廖绍秀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005年1月13日),转引自http://www.gddpf.org.cn/xjx/lzxfile2.htm,2005年4月9日。

161.中国互联网协会:《缩小数字鸿沟 共享信息文明》,http://www.isc.org.cn/20020417/ca319333.htm。

162.钟越:《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社会学》1994年第4期。

163.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64.周弘:《国外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65.周林刚:《论民族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166.周林刚:《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流动度和净剩余度》,《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167.周林刚:《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68.周林刚:《论社会排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6期。

169.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70.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1.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172.庄勇、龙苗:《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个案》,《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73.周士君:《公民有权享受“纯粹的低保”》,《社区》2004年第8期。

174.周文林:《中国残疾人状况分析》,《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17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6.周月清:《残疾福利与社会工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177.周月清:《残疾与家庭政策》,《东吴社会工作学报》(台湾)1995年第1期。

178.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9.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180.朱力:《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判断和若干建议》,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界、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81.《组织起一支志愿者助残队伍 为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兰州市白银路街道助残志愿者联络站先进事迹》,http://www.cdpf.org.cn/cjrzy/fczc-zyz-001.htm。

182.Barnhill,L.,1979,Healthy Family Systems. Family Coordinator. 28,pp.94-100.

183.Bauman,Zygmunt.,1998,Work,Consumption and the New Poor.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84.Beavers,W. R.,1982,Healthy,Midrange,and Severely Dysfunctional Families. In F. Walsh(Ed.),Normal Family Processes(pp. 45-66). New York:Guilfor Press.

185.Brent S. Fulton,1998,Chinese Disability Policies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s Integrated Education,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86.Clark,R.M.,1987,Effective Families Help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Network for Public Schools 13,1:1-5,Columbia,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187.Castel,Robert.,2000,“The Roads to Disaffiliation:Insecure Work and Vulnerable Relationship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4(3):pp.519-35.

188.Cuieford,J. P.,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New York:McGraw Hill.转引自卢美智、李明聪《小琉球游客的环境态度与行为关系之研究》,http://140.127.150.213,2005-3-28-15:00.

189.Curran,D.,1983,Traits of a Healthy Family. Minneapolis:Winston Press.

190.De Haan,1976,A Social Exclusion: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rivation,Issue 2 March,pp.22-40.

191.Doeringer,P.B.,ed. 1969,Programs to Employ the Disadvantaged. London:Prentice-Hall.

192.Doeringer,P. & Piore,M.,1971,Internatio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 New York:Sharpe.

193.Giddens,Anthony,1973. The Class Structure of Advanced Societies,New York:Harper.p.217.

194.Gilmore,J.,1976,Handout Given in Family Dynamics Course at Boston University.

195.Harold Wilensky and Charles Lebeaux,1958,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New York:Fress Press.p.23.

196.House JS. Landis KR.Umberson D:1988,Social Relation and Health.Science 241:pp.640-545.

197.Jerry M. Lewis et al.,1976,No Single Thread:Psychological Health in Family Systems,Brunner/Mazel,New York,Study by the Timberlawn Foundation,Dallas,Texas.

198.Kabeer. N.,2000,Social Exclusion,Poverty and Discrimination: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IDS Bulletin Vol. 31,No.4,Brighton:IDS,

199.Lewis,J.,1979,How’s Your Family?A Guide to Identifying Your Family’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New York:Brunner/Mazel.

200.Manuel Barrera,JR. & Shella L.Ainlay,1983,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Volumn11,april.

201.Marshall,T.H.,1965,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Anchor Books.

202.Matthew Karl Kohrman,1999,Bodies of Difference Experiences of Dis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Advocacy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Massachusetts.

203.Otto,H.,1962,What is a strong family?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10,pp.481-485.

204.Rees,T.,1998,Social Exclusion and Equal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VOL. 3,Issue 1 pp.15-35.

205.Roders,G.,What is Special about a “Social Exclusion” Approach? In G. 210. Rodgers,C. Gore & J. B. Figueiredo(eds.). Social exclusion:Rhetoric,Reality and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1995:pp.39-55.

206.Social Exclusion Unit.,2001.Preventing Social Exclusion,Social Exclusion Unit at the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in the Cabinet. London United Kingdom,

207.Stinnett,N.,1979,In Search of Strong Families. In N. Stinnett,B. Chesser,& J.De Frain.

208.Townsen,1979,Poverty in the Kingdom’s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Living Standard. 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London.

209.Wellman,B. & Wortley,S.,1990,Differents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Communities and Social Suppor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p.96.

210.Winifred.Bell,1987,Contemporary Social Welfare,New York:Macmillan.p.16.

211.Zhang Shifei,2001,A Study of Cancer Self-help Organization in Shanghai the Effects of Members Participation,Social Support,Social Learning on Empowerment,PhD. Dissertatio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June.

1.http://fg.1488.com/LawContent.asp?lawstype=5&lawno=174154.

2.http://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5/03/16/661@482229_1. htm.

3.http://gd.sina.com.cn 2005-03-03 03:12.

4.http://my.ziqu.com/bbs/665293/messages/91817.html,2005-3-29.

5.http://news3.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2-10/21/content_ 603240.htm222.

6.http://people.com.cn/GB/shenghuo/200/8492/8495/20020626/761943.htm.

7.http://temp.cdpj.cn/bzfxg/2005-04/05/content_3933.htm,2005-4-16.

8.http://temp.cdpj.cn/dlzt/2005-04/05/content_3948.htm,2005-4-16.

9.http://www.cdpf.org.cn,2004-10-20.

10.http://www.cdpf.org.cn/cjrzy/fczc-zyz-001.htm.

11.http://www.cdpf.org.cn/kangfu/ku0010.htm.

12.http://www.cdpf.org.cn/nj/a1a007.

13.http://www.cdpf.org.cn/nj/a3a001/index.html.

14.http://www.cdpf.org.cn/nj/b4a002/index.html.

15.http://www.cdpf.org.cn/nj/b1a004/index.html.

16.http://www.cdpf.org.cn/zmxh/jiaoliu/jingyan_35.htm.

17.http://www.cjr.org.cn/asp/newsite/job/2004-09-30/news20040930094443.asp.

18.http://www.gb.taoism.org.hk,2005-3-29.

19.http://www.gdmz.gov.cn/cishan/2002/01.htm

20.http://www.gzdpf.gov.cn/asp/shownews.asp?id=1202

21.http://www.gzdpf.gov.cn/

22.http://www.jincao.com/fa/law12.07.htm.

23.http://www.nfbazi.com/Zaomingpian/Tshgy.htm,2005-3-29-10:30.

24.http://www.hongdandan.ngo.cn

25.http://www.gsdpf.org.cn

26.http://www.gddpf.org.cn

27.http://www.gslzcl.org

28.http://www.csr.ngo.cn

简 介:本书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出版)的修订本。书中首先阐述了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界定过程,系统介绍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其次分析了精神疾病问题与自杀问题;然后分析了吸毒问题、性越轨问题、青少年问题;最后分析了残疾人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婚姻家庭...

作者: 朱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简 介:这是有关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第一本蓝皮书。本书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进展,概括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善人权保障状况的政策建议。

作者: 李君如 常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