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7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79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SSAPID:101-0767-3973-55
ISBN:978-7-5097-030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08年度中国西部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分为总报告、产业篇、区域篇、特色产业篇、西部民工生与公共服务篇、东西互动发展篇、竞争力篇、专题篇八个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部蓝皮书
编 辑:丁凡;王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西部蓝皮书编委会

 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法律声明

 总报告

  2007年西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2008年预测

   一 2007年西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二 2007年西部经济发展情况

    (一)GDP增长又快又稳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迅速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四)地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五)经济的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六)国内市场与社会消费需求明显扩张

    (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三 西部社会发展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二)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三)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四)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五)城乡统筹起步良好,新农村建设推进顺利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增强

    (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资源配置能力提高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四 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见表4)

     1.GDP发展的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同中有异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倾向有同有异

     4.出口的差异性大

     5.工业化的同向性特征鲜明

    (二)2007年区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见表5)

     1.西部各地区生产总值

     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对外开放水平

     4.产业结构

     5.工业增长

     6.民生方面

   五 2007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深层矛盾

    (一)2007年西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1.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2.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

     3.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4.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5.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

     6.民生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7.物价上涨的趋势还未扭转

     8.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1.现有政策安排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制约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西部开发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标准

     3.目前较高的税收负担造成西部地区工业成本偏高

     4.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差

     5.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6.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

   六 2008年西部经济发展的预测

    (一)预测背景

    (二)2008年西部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分析

     1.GDP增长率将出现高位趋稳,略有下降态势

     2.固定资产投资将小幅下降

     3.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

     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率将小幅下降,而进口将有所增加

     5.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七 2008年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方面

    (二)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出台加快西部开发新政策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扶贫工作

    (五)探索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营的新模式、新体制

    (六)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强东西部互动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八)切实控制物价上涨

 产业篇

  西部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一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评价

    (一)西部地区石油资源评价

     1.西部石油资源总量及分布

     2.西部石油资源品质划分及其分布特点

     3.西部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及分布

     4.西部未来石油储量增长趋势

    (二)西部天然气资源评价

     1.西部天然气资源状况及分布

     2.西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状况及分布

     3.西部已探明大中型气田分布

     4.西部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

   二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产业的总体评价

    (一)西部地区油气开发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西部油气炼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 西部油气资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单一的油气资源开发产业阶段

    (二)油气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与区域要素禀赋的提升

    (三)油气产品深加工产业阶段

   四 西部发展油气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战略措施

    (一)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1.加快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产量

     2.充分利用海外(中亚)石油资源

    (二)产业发展战略

     1.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

     2.调整炼油结构,提高加工集中度

     3.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4.加快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机械加工基地

     5.加快施工作业、工程技术服务单位的调整,培育基于油气资源开发的产业集群

    (三)区域创新战略

     1.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石油集团,引导区域创新

     2.建立优势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机制

     3.加快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四)矿权、税费与用地制度的创新战略

     1.建立合理的油气资源初始矿权配置和油气资源产品配置制度

     2.建立市场化的油气资源矿业权流转制度

     3.规范我国石油税费制度

     4.创新石油工业管理体制

  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

   一 西部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一)西部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

    (二)西部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西部装备制造业是保障我国国防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四)西部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二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二)经济地位

    (三)特色及优势

    (四)存在的问题

     1.特色和优势明显,但总体竞争力不强

     2.总体规模不小,但综合效益较差

     3.门类比较齐全,但缺乏成套设备供应能力,产业链条比较短

     4.有一定研发能力,但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5.资本结构单一,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弱,历史包袱沉重

     6.产业组织程度低,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特不精,产业协作较差

     7.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不够,规模小,档次低

     8.人才流失严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

   三 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符合我国宏观经济走向和国家产业政策

    (二)西部地区已将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来组织实施

    (三)西部科教优势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力支撑

    (四)西部装备制造业一些行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五)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六)“十一五”期间西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旺盛

   四 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框架

    (一)发展的战略定位

     1.目标战略

     2.国防安全

     3.产业特色

     4.产业基础

     5.技术支撑

    (二)发展的基本思路

     1.军民结合,再创优势

     2.突破高端,强化中场

     3.培育集团,争创名牌

     4.承接转移,注重创新

     5.整合布局,突出集群

    (三)发展的战略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总量增长目标

     3.行业发展目标

   五 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对策建议

     1.尽快将西部老工业基地纳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盘子,享受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同的优惠政策

     2.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应尽快制订《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实施有重点、有倾斜的产业政策

     3.打破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促进军民融合,构建西部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4.组建跨行政区的省际合作、高层推进的制度性组织协调机构

     5.培育壮大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6.整合装备资源,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7.在工业改革上的重点之一是扶持装备工业行业协会的成长

     8.加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政策建议

     1.西部各省区市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政策

     2.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需要国家给予支持政策的建议

  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报告

   一 西部物流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西部资源与物流

    (二)西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 西部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西部物流企业发展概况

    (二)西部物流指标与经济指标之间的聚类分析

    (三)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1.西部地区的道路基础设施

     2.铁路基础设施现状

     3.内河运输基础设施

     4.民航运输基础设施现状

    (四)西部物流业务量发展现状

   三 西部地区物流市场特征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市场需求分析

     1.西部地区产业构成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2.国内贸易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3.社会消费品零售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4.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二)西部地区移动区间的货物量

     1.省际的货物交流明显增加

     2.西北地区各省的国内贸易联系区集中在中西部

     3.西北地区的产品附加值水平较低

    (三)西部物流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西部物流运作的基本特征

     2.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 西部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对亚洲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对我国东部经济的影响

    (三)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西部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区域篇

  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一)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

     1.典型的流域经济,水资源、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2.西部最典型的城市密集区

     3.自然资源与资源加工型产业相互依存

     4.我国国防工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5.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6.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带

    (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

    (三)成渝经济区的优势产业

     1.能源及化学工业

     2.装备制造业

     3.高新技术产业

     4.特色农业及加工业

     5.旅游业

    (四)成渝经济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支持成渝经济区建设西南金融中心

     2.支持成渝经济区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

     3.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下游消费利用项目建设

     4.加快成渝经济区内外交通网络建设

   二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现状

     1.发展条件优越

     2.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弱

     3.具有工业综合基础优势

     4.关中城市群初具规模,但城镇体系不完善,发展水平不高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方向

     1.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2.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

     2.装备制造业

     3.旅游业

     4.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

     2.搞好以“一山一河”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

     3.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步伐

     4.继续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5.建设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搞好原有水利工程的挖潜改造

     6.搞好资源型城市铜川的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工作

   三 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

    (一)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

     2.资源丰富

     3.景观秀美

    (二)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方向

     1.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

     3.未来的临海重化工业基地

    (三)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优势产业

     1.资源型加工业

     2.出口加工贸易业

     3.现代服务业

     4.海洋产业

    (四)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中心城市南宁

     2.加快南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会展城市

     3.加快沿海大型组合港建设

     4.加快南北钦防城市群建设

     5.构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甘、青、宁、新四省区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报告

   一 甘、青、宁、新四省区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一)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二)需求结构得到改善

    (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四)对外合作水平开始回升

    (五)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六)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二 甘、青、宁、新四省区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一)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1.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

     2.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4.重点区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二)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成效显著

     1.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重点区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五)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三 甘、青、宁、新四省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一)经济增长水平趋同,对外开放水平差异明显

    (二)产业结构趋向重型化

    (三)城镇化建设成果不一,城市的中心作用不突出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相似

     1.教育方面

     2.科技方面

     3.卫生方面

   四 甘、青、宁、新四省区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

    (一)四省区区域协调发展强度测算

     1.大型中心城市的选取

     2.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的计算

     3.分形特征分析

    (二)甘、青、宁、新四省区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产业篇

  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报告

   一 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1.在产业布局和品牌创新上取得了突破

     2.在科技服务上取得了突破

     3.在标准化生产上取得了突破

     4.在关联发展上取得了突破

     5.枸杞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促农增收作用日益突出

     2.新品种推广进程加快,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3.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业化逐步形成

     4.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产品竞争力强

    (三)宁夏奶产业发展现状

     1.奶牛产业带初步形成,养殖小区和奶源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2.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3.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1.人文优势

     2.品种优势

     3.资源和价格优势

     4.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5.市场前景广阔

    (五)宁夏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1.生态渔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2.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3.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新突破

     4.水产养殖业功能不断扩展

     5.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发展,渔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六)宁夏绒毛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优势明显

     2.加工优势凸显,产业效益显著

     3.初步树立了宁夏轻纺品牌

     4.绒毛产业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七)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地缘优势

     2.品种和效益优势

     3.技术和加工优势

     4.市场和软环境优势

    (八)宁夏压砂硒砂瓜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条件和区位生产优势

     2.政策优势

     3.市场优势

     4.硒砂瓜是环香山地区干旱带农民致富产业

    (九)宁夏草产业发展现状

     1.人工种草发展迅速,草地建设态势良好,草产业发展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突出

     2.饲草料加工利用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饲草利用

     3.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益明显

     4.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明显

    (十)宁夏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地缘发展比较优势

     2.品质比较优势

     3.市场比较优势

     4.效益比较优势

     5.生态比较优势

   二 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枸杞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2.枸杞标准化水平不高

     3.枸杞产业化水平较低,深加工转化能力有限

     4.枸杞科技服务相对滞后

    (二)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产品升级迟缓

     3.产业链条不紧,产业层次较低

     4.产业支撑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

     5.市场经济的机制滞后,产业竞争有待规范

     6.加工废水污染加重,产业链条延伸受限

    (三)宁夏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方式落后,良种少、单产低

     2.产业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

     3.奶源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4.奶产业经营机制落后

     5.乳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四)宁夏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品种改良更新迟缓

     2.草畜发展不平衡,饲养管理水平粗放,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3.养殖与加工脱节,市场规范不够

     4.养殖户收入较低,生产积极性不高

    (五)宁夏淡水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渔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滞后,体系建设薄弱

     2.苗种供求失衡,鱼类种质资源衰退

     3.宜渔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六)宁夏绒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融资困难,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2.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品牌培育打造不够

    (七)宁夏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地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2.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市场机制不健全,无序竞争,影响葡萄产业健康发展

     5.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是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国内外葡萄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宁夏葡萄产业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八)宁夏压砂硒砂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旱缺水成为硒砂瓜产业发展的瓶颈

     2.种瓜成本逐年增加

     3.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4.市场问题突出

     5.硒砂瓜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九)宁夏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饲草供需缺口较大

     2.牧草品种不尽合理

     3.验收和收获加工手段落后,产业层次低

     4.牧草利用率低,效益不高

     5.种草补贴机制有待完善

    (十)宁夏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持不够,投入不足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规范不够

     3.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4.品牌萎缩,产业层次低

   三 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强做大宁夏枸杞产业的对策建议

     1.完善枸杞发展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2.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升级

     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市场监管,增强品牌效应

     4.加强基础研究,研发新产品,继续挖掘宁夏枸杞的增值潜力

     5.培育现代营销网络与流通体系

    (二)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2.着力完善技术推广机制,推动产品升级

     3.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规范产业竞争

     4.严格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污染

    (三)促进宁夏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探索奶业发展新机制,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培育宁夏乳业品牌,实现奶产业提速升级

     3.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奶产业的规模扩张

     4.加强奶业市场监管,确保奶产业的稳步发展

    (四)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促使产业升级

     3.规范生产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4.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5.加强服务领导,支持产业做大做强

    (五)发展宁夏淡水渔业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2.加强科技支持,提高产业层次

     3.实施振兴渔业四大工程,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

     4.完善管理制度,保护黄河渔业种质资源

     5.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渔业投入机制

    (六)宁夏绒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施精品战略

     2.积极推进羊绒加工业的结构调整

     3.积极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4.重点扶持龙头骨干羊绒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5.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做大做强宁夏葡萄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生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3.创新机制,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4.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

    (八)发展宁夏压砂硒砂瓜产业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发展硒砂瓜产业

     2.建立稳定扶持机制

     3.加快硒砂瓜节水抗旱工程实施

     4.做好压砂硒砂瓜市场营销工作,做大压砂瓜市场

     5.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

     6.加强基础研究,挖掘增值潜力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九)发展发展宁夏草产业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草产业的发展升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草产业发展水平

     3.实施项目带动和草畜平衡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4.大力推广机械收割,提高牧草质量和效益

     5.积极试验和探索轮牧生产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十)宁夏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苹果产业的发展升级

     2.积极发展苹果出口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3.加强品牌恢复和培育,提高产业比较效益

     4.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5.加强管理和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宁夏羊绒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二 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升级

   三 促进羊绒产业发展和生产网络内部升级的对策

    (一)掌控绒源优势,实现对产业源头的控制与突破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培育高附加值商品

    (三)创建与全球生产网络相适应的学习型企业模式,努力接近领导厂商

    (四)促进区域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延伸

    (五)实施品牌推进战略,面向国际市场培育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六)不断革新营销手段和建立自主销售网络

  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 主体功能区划的含义

   二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问题

   三 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分析

    (一)有选择地扶持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二)针对限制开发地区特色产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

    (三)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促进形成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

    (五)着力加强劳动力培训和输出

    (六)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西部民生与公共服务篇

  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分析报告*

   一 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及特征分析

    (一)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二)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特征分析

     1.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呈扩大趋势

     2.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位居其次

     3.总收入中货币化程度显著提高

     4.与2005年相比,西部各省区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次序变化不明显

     5.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东中部相比,差距继续拉大

     6.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三)影响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1.受自然环境制约,西部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2.西部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

     3.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影响农民增收

     4.西部农村市场化水平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 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支出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一)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支出现状分析

    (二)2006年西部农村居民支出状况的特征分析

     1.家庭经营费用和生活消费为支出主体

     2.西部农村居民生产性支出特征分析

     3.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特征分析

    (三)影响西部农村居民支出的因素分析

     1.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2.西部市场化水平低

     3.西部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

     4.西部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保守思想的制约

   三 改善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

     1.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转变观念,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素质

     3.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创造便利条件

     4.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

    (二)改善西部农村居民支出问题的对策

     1.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根本

     2.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城镇化和市场化步伐

     3.加大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4.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5.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素质是关键

  西部农户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一 序言

   二 本次农户调研的基本描述

   三 西部地区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一)西部农户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二)西部农户家庭的金融需求构成

     1.借款金额

     2.借款期限

     3.借款利息

     4.借款途径

     5.借款用途

    (三)西部农户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与参与情况

     1.从贷款业务的角度看

     2.从存款业务的角度看

     3.从入股信用社的角度看

    (四)西部农户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情况

   四 西部农户家庭正规金融抑制的原因分析

    (一)西部农户自身方面的原因

     1.西部农户家庭对人际关系资源的强烈依赖制约着农户的正规金融服务需求

     2.西部农户借款的非生产性制约着农户的正规金融服务需求

     3.农户、农业自身的弱质性

    (二)正规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供给体制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制约着西部农户的金融需求

     2.正规金融机构成为西部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使农村资金供给明显减少,无法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方面的原因

   五 加大西部地区金融支农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有效金融需求

    (二)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合理化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3.加大政策和法律引导,发挥商业金融的支农作用

     4.立法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和创新

    (三)发挥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四)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资金供给

    (五)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支农金融产品创新

  构建西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需求报告

   一 引言

   二 西部农民社会保障需求与意愿分析

   三 西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道防线

    (一)第一道防线:保障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第二道防线:防范农村居民最迫切的疾病风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三)第三道防线:保障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制度

   四 西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测算及供给能力分析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及资金缺口测算

     1.测算方法

     2.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估计和地区分布分析

     3.对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分布的估计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其补助总额的测算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缺口测算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及资金缺口测算

     1.测算方法

     2.各省区市县域住院率的初步测算

     3.各省区市县域住院总费用和人均费用额度的测算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缺口测算

     1.测算方法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需求水平分析

     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供给能力分析

     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供需及缺口分析

   五 结论

  西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均等化研究*

   一 引言

   二 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从总量上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购买比例不均等

    (二)从覆盖面上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比例不均等

    (三)从养老观念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更偏向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养老模式的单一

    (四)从支付能力看,东西部地区农村对于各种养老保障模式的支付能力不均等

   三 东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不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造成了其养老保障水平的不均等化

    (二)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造成了地区之间养老保障水平的不均等

   四 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实施模式

    (一)东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养老模式意愿分析

    (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实施模式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养老模式

  西部基础教育均等化研究

   一 西部基础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一)基础教育均等化——西部和东部基础教育差距比较

     1.东西部地区之间受教育机会差异程度比较

     2.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异程度比较

     3.东西部教育质量差异程度的比较

     4.东西部教育观念的差异

    (二)西部地区内部城乡之间的比较

     1.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差异迥然

     2.西部城乡家庭教育文化性支出比较

     3.西部城乡义务教育完成率的差距

     4.西部城乡人口文化素质的差距

     5.失衡的城乡教育师资

   二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问题和困难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教育经费投入失衡

     1.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2.生均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均偏低

     3.不同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三)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1.教师数量短缺

     2.学科结构失调

     3.专业素质差距明显

    (四)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的缺失

   三 实现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途径

    (一)树立教育超前发展观,确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加大教育经费总投入和财政拨款力度,完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1.加大教育经费总量投入

     2.完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3.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性拨款力度

    (三)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四)督政督学双管齐下,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报告*

   一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二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后

     1.电话、广播和电视普及率低

     2.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低

     3.网络资源与东部差异明显

    (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1.服务网络数量不少,但体系不全

     2.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模式单一

    (三)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

     1.信息资源分散

     2.信息内容重复

     3.信息时效性差

     4.信息形式单一

    (四)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

     1.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三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特色比较

    (一)东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特色分析

     1.北京怀柔模式——整合最重要

     2.山西应县模式——一网都能到

    (二)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特色分析

     1.四川金堂模式——核心是学校

     2.甘肃金塔模式——政府为主导

   四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三)开发及整合信息资源

    (四)培养农业信息技术开发的专业人才

 东西互动发展篇

  东西部互动新态势:产业集群迁移与承接

   一 目前东西部经济互动的新态势

   二 产业集群迁移的主要背景及其理论分析

   三 对东部产业集群迁移倾向的判断

    1.“高关联、高外向度”产业集群

    2.“低关联、高外向度”产业集群

    3.“低关联、低外向度”产业集群

   四 西部地区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

   五 积极鼓励集群企业“西进”的政策措施

  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机制与对策

   一 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

    (一)东西合作的历史回顾

    (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东西合作

   二 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一)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现状

     1.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合作与产业转移的形式多样化

     3.合作从“政府主导”走向“民间互动”

    (二)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1.投资合作的成功率不高

     2.商务成本较高

     3.东部地区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挑战

     4.东部合作企业派出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5.存在资源无序开采和污染转移的现象

   三 东西部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

    (一)动力机制

     1.动力之一——区位梯度势差

     2.动力之二——产业转移

    (二)运作机制

   四 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与区位选择

    (一)产业转移模式选择

     1.产业转移梯度模式

     2.产业转移反梯度模式

     3.产业集群转移模式

    (二)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

   五 促进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将优惠措施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二)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构筑产业集群

    (三)加大对一些城市的支持力度,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四)东西合作共建合作区、开发区、工业园区

    (五)加强人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六)发展和开放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市场,促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 闽宁对口帮扶形成的背景

   二 闽宁对口帮扶取得的成效

    (一)宁南山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二)干部群众素质得到了提高

     1.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群众致富能力

     2.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提高了干部素质

    (三)支柱产业得到了培育

     1.劳务产业快速发展

     2.菌草产业初具规模

     3.其他产业也在壮大之中

    (四)经贸合作得到了加强

    (五)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发展

     1.建立新型农村小城镇

     2.设立闽宁温饱示范村

   三 闽宁对口帮扶取得的经验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建立对口帮扶机构

     2.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明确对口帮扶对子

     1.县级对口帮扶

     2.部门对口帮扶

    (三)科学制定帮扶目标和发展思路

    (四)多方筹集协作扶持帮扶资金

     1.设立闽宁扶贫协作发展资金

     2.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

    (五)建设帮扶协作示范工程

    (六)注重提高帮扶实际效果

    (七)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

     1.建立互派干部挂职制度

     2.多种途径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八)培育支柱产业

   四 闽宁对口帮扶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帮扶力度有所减弱

    (二)对口帮扶领域非“贫”化突出

    (三)对口帮扶层次依然较低

    (四)对口帮扶合作潜力有待挖掘

    (五)对口帮扶政策有待完善

   五 进一步搞好闽宁对口帮扶的建议

    (一)发扬闽宁合作精神,拓宽合作领域

    (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效益

    (三)完善合作政策,激励企业投资

    (四)发挥两地优势,培育支柱产业

    (五)抓住合作机遇,提升发展能力

   六 闽宁对口帮扶对东西合作的启示

    (一)东西对口帮扶有利于加强东西合作、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东西合作新兴镇目标定位应合理可行

    (三)帮扶地区既要抓住合作机遇,更要坚持自力更生

    (四)东西合作应侧重于特色产业建设

    (五)东西合作应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竞争力篇

  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宏观经济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1.综合排名

     2.分项排名

    (二)宏观经济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三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二 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第一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二)第二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三)第三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四)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三 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第一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二)第二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三)第三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四)产业竞争力动态评价

   四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指标体系说明

   二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静态分析结果

    (二)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静态分析结果评价

   三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四 总结

  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金融静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二)金融动态竞争力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二 西部各省市区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二)聚类分析

     1.四川和陕西最具竞争力

     2.重庆竞争力较强

     3.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和新疆竞争力一般

     4.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竞争力较弱

   三 西部各省市区域科教与创新竞争力的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二)聚类分析

     1.重庆和青海最具竞争力

     2.新疆和内蒙古竞争力较强

     3.陕西、甘肃和四川竞争力一般

     4.贵州、云南、宁夏和广西竞争力较弱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静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三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动态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四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的静态分析与评价

    (二)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的动态分析与评价

   三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 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分析

     1.因子分析

     2.聚类分析

    (二)基于对外开放竞争力静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1.云南省现实竞争力最优

     2.广西、四川、内蒙古、陕西、重庆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3.新疆、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处于竞争力较差的类别

   三 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分析

     1.因子分析

     2.聚类分析

    (二)基于对外开放竞争力动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1.内蒙古、甘肃的发展潜力处于最优类别

     2.宁夏、陕西、重庆、新疆、广西的发展潜力处于中等类别

     3.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处于发展潜力较差类别

   四 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2006年综合评价结果与2005年评价结果的比较

  西部各省区市政府作用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一 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政府作用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一)基础设施竞争力

    (二)政府财政能力

    (三)社会保障能力

    (四)社会公平度

    (五)政府作用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三 政府作用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一)基础设施竞争力

    (二)政府财政能力

    (三)社会保障能力

    (四)社会公平度

    (五)政府作用竞争力动态分析与评价

   四 结束语

  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专题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投融资政策选择

   一 当前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问题

   二 完善西部地区投融资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

    (二)依靠财金政策诱导民间资本进入

    (三)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

   三 激活区内民间资本,鼓励全民创业

    (一)建立健全全民创业服务体系

    (二)鼓励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

    (一)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增加对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

    (三)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五 调整和完善国家金融政策

    (一)要实行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

    (二)国家政策性金融要向西部地区倾斜

   六 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西进

    (一)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北上西进”

    (二)帮助西部地区搞好投资促进工作

    (三)鼓励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进

    (四)要充分利用项目融资的优势

   七 培育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一)规范和发展西部证券市场

    (二)积极发展西部地区债券市场

    (三)推进设立西部地区产业投资基金

    (四)运用信托机制汇集民间资金

  劳务输出组织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 引论

   二 案例背景:就业矛盾尖锐条件下的特殊产业选择

   三 劳务输出组织过程

   四 制度分析与评价

    (一)短期效应:增加劳务工既得利益

   五 结束语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一 循环经济与资源型产业集群间的耦合机理

    (一)产业集群生态化既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大多是上游产品的生产,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逻辑起点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组织形式,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相互促进

   二 优势产业集群是提升内蒙古区域竞争力、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以资源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是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亮点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是内蒙古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

    (三)能耗过高、环境压力过大制约着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 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产业链为轴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

    (二)以制度约束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启示

   一 欧盟区域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一)欧盟区域政策的产生

    (二)欧盟区域政策的改革

    (三)欧盟区域政策的变化与调整

   二 区域政策的决策程序与实施手段

    (一)欧盟区域政策的决策程序

     1.提出动议

     2.提交讨论与修改

     3.批准与表决

     4.执行

    (二)欧盟区域政策的实施手段

     1.扶持基金

     2.金融手段

     3.法制手段

     4.行政手段

   三 欧盟区域政策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启示

    (一)建立可供区域政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

    (二)高度重视地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四)对西北落后地区转移支付要实现机制化

  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标准估算

   一 Panel Data模型原理

   二 实证分析

   三 数据分析

   四 补偿标准的测算

    (一)石油补偿标准的计算

    (二)天然气补偿标准的计算

    (三)煤炭补偿标准的计算

   五 补偿标准确定

   六 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预测

   七 水土流失补偿费运用的效益状况分析

    (一)水土保持治理促进经济发展

     1.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生产率

     2.促进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格局

    (二)水土保持保证生态安全

     1.保护两道生态屏障

     2.控制江河泥沙,防治洪涝灾害

     3.改善治理地区生态环境

    (三)水土保持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

     1.促进农业、农村稳固发展

     2.为扶贫攻坚创造条件

     3.促进社会进步

  西部各省区市招商引资政策比较及绩效分析

   一 西部各省区市招商引资政策的比较

    (一)西部各省区市招商引资政策的共同点

     1.税收政策优惠力度大

     2.大力支持和鼓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建设

     3.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

     4.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西部各省区市招商引资政策的差异性

     1.结合本地实际,各有偏向的扶持和鼓励特色优势产业

     2.对不同的投资项目减免税收的程度和比例有所区别

     3.由于各地区土地利用率存在差异,在土地使用政策上也各有特色

   二 西部各省区市招商引资政策的绩效分析

    (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1.GDP总量增长分析

     2.进出口总额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析

     4.FDI增长分析

    (二)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四)环境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三 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招商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

     2.政策实施和执行不到位

     3.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

     4.法律意识淡薄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明确产业导向

     2.提高招商引资政策的可操作性,保证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

     3.转变政府部门工作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4.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法律意识,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中地区歧视问题分析

   一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一)公众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评价

    (二)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等成为教育选择层面上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形式

     1.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不公平

     2.著名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考生的分数不公

     3.著名大学在不同地区分配的录取名额不公

   二 高考录取不公平的解决对策

    (一)改革高考录取规则,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高招多样化

    (三)加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根治教育不公

  西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报告

   一 西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情况

    (二)西部通讯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情况

   二 西部各省区市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的比较

    (一)西部各省区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比较

    (二)西部各省区市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情况比较

   三 西部各省区市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情况的聚类分析

   四 发展西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加快西部交通和通讯设施发展速度

    2.深化改革,优化西部地区交通和通讯设施整体结构

    3.协调发展,缩小西部地区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区内差异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西部蓝皮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撰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题研究报告,并被教育部列为“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从2005年起每年一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除序言外,内容包括总报告、产业篇、区域篇、特色产业篇、西部民生与公共服务篇、东西部互动发展篇、竞争力篇、专题篇等7个部分。其中总报告对2007年西部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2008年西部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前景进行了预测。产业篇重点对西部地区的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发展的战略。区域篇着重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的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西南经济区的发展、甘青宁新四省区的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等问题。特色产业篇重点分析研究了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羊绒产业以及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问题。西部民生与公共服务篇,重点对西部农户收支与金融服务需求、西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西部基础教育均等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东西部互动发展篇重点对东西部互动发展的机制、存在问题、产业选择与对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闽宁对口帮扶为案例对东西互动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分析。竞争力篇则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对西部各省区市经济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内容涵盖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政府职能作用竞争力等几个方面。专题篇则重点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标准估算、西部招商引资政策比较、西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等问题。

2006和2007年全国及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西部十二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骆云中等:《我国现行矿业用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李小地等:《中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资源科学》2003年第7期。

李庆生等:《2004年天然气行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6期。

谈捷:《中外石油税制对比分析及政策改革建议》,《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第10期。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20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研究报告文集2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研究报告文集200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必须明确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浙江经济》2007年第2期。

陕立勤、邓艾、王颖:《关于构建甘肃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姚慧琴、任宗哲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孙迪亮:《农民增收问题刍议》,《经济师》2003年第4期。

吴朝阳:《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理论探索》2004年第4期。

李君铁:《东西部农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陕西、浙江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姚慧琴、任宗哲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焦兵:《基于农户金融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求索》2006年第9期。

陈希敏:《经济落后地区农户金融合作意愿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3期。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中国经济信息网,2001年6月7日。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国农村金融网,2007年11月30日。

《中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金融支农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国农村金融网,2004年6月28日。

陈珍国:《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3期。

课题组:《杭州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0期。

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0期。

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8期。

张德祥:《关于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1.陈栋生:《东西合作: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器》,《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

2.陈华、徐建华、高凯山:《中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制度建设研究》,《甘肃省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华书局,2002。

4.陈秀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上旬刊)。

5.戴宏伟:《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6.顾益康:《西部大开发接轨东部大市场—对新世纪中国东西不合作开发的战略思考》,《求是》2000年第10期。

7.何星明、蒋寒迪、袁春惠:《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来源》,《企业经济》2004年第9期。

8.黄秀香:《东西部产业合作模式探讨》,《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靖学青:《东西部经济合作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梁双陆,李娅:《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6期。

11.刘沁清:《产品改进、产业升级和内涵经济增长—比较优势的视角》,《复旦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2.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统计观察》2006年第3期。

13.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14.聂华林、赵超:《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5.邱兆逸:《实施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实现西部经济腾飞》,《探索》2006年第1期。

16.闰志英:《从梯度推移理论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

1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体制环境和运作机制》,《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8.王海霞:《西部地区合理选择接纳转移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兰州学报》2003年第2期。

19.王珏、曹立:《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0.王满四、和丕禅、朱琪、丁轩:《东西合作中要素西进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机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期。

21.王小卫、蔡新会:《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市场条件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2.王燕玲、林峰:《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2期。

23.肖金成:《加强东西合作促进西部大开发》,《东西合作暨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2月。

24.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5.杨荫凯:《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地区合作的新途径》,《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26.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27.张秀君、史耀媛:《关于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思考》,《理论导刊》2005年第3期。

汪一鸣、李崇阳:《闽宁合作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张万寿:《闽宁对口帮扶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出版社,2004。

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第7~14页。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84~94页。

陈庆尧、谭云飞:《金融竞争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5~60页。

刁慕容、庄丽娟:《我国六省市服务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及对策研究》,《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段治国:《区域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第41~48页。

范柏乃、许伟红:《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实际测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论》2005年第6期。

范丽先、范明华:《中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第7期。

冯利华:《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地区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6期,第73~75页。

国际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00)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国际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7年。

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7。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

黄繁华:《中国经济开放度及其国际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1期,第19~23页。

蒋满元、唐玉斌:《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财贸研究》2005年第2期,第13~17页。

焦谨璞:《中国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李宝新、岳亮:《中国三大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对比研究》,《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李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28~31页。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生产力研究》2003年6期。

李建平、岳正华:《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启示》,《财贸经济》2004年第7期,第75~78页。

李闽榕:《全国区域经济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李正辉、吕忠伟:《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海南金融》2005年第3期,第37~40页。

林广明、谭庆华:《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机构观的综合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第6期,第3~8页。

刘伟、李绍荣:《中国的地区经济结构与平衡发展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刘伟、潘宏胜:《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第74~76页。

刘洋、甘红:《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年第11期。

伦蕊:《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学术论坛》2005年第10期。

罗望:《西部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西南金融》2005年第10期,第6~10页。

苗润生:《中国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潘恩沛、朱裕生、田丰才等:《矿产资源总量预测评价方法》,1982。

谭庆华:《用金融资源论的观点度量金融国际竞争力》,《金融论坛》2002年第2期,第2~6页。

谭影慧:《论对外开放度的度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72~75页。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1985~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王秉安、陈振华、叶穗山:《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2000。

王仁祥、孙亚朝:《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第45~48页。

王淑玲:《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综合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王文长等:《西部特色经济开发》,民族出版社,2001,第30~32页。

王晓津、郑大鸣:《区域性资本市场:西部金融创新的突破口》,《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63~66页。

王益、齐亮:《资本市场开放下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第70~82页。

王玉平:《矿产资源与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1。

韦苇、姚慧琴、刘新权:《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韦苇、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吴进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途径》,《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9期,第21~25页。

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西部各省(市)区统计:《西部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4~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7。

《西部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2004~2007年),《国家统计局地方年度统计公报》。

肖红叶:《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肖红叶等:《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53~2002年),200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徐璋勇、封妮娜:《陕西关中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第26~31页。

姚慧琴:《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特殊职能——理论分析及五年来的绩效检验》,韦苇、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533~575页。

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游光荣、狄承锋:《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年第1期。

游士兵、肖加元:《农业竞争力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于良春、鲁志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94~98页。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张欣、宋化民:《我国东西部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2期。

赵美玲、王述英:《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赵彦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及其发展》,《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郑爱:《环境保护活动评价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5期。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能源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年鉴》(2004~2007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2003年7月25日《中国信息报》。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国家体改委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2003年),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第4期。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Fundamentals 2006,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http://www.imd.ch/documents/wcc/content/Fundamentals.pdf,on 2006-5-17.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Competitiveness Factors 2006,http://www02.imd.ch/wcc/factors/,on 2006-5-17.

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第411页。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韩竹林:《小政府大社会: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贺东航:《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金雁:《市场发育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范》,《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李禄胜:《宁南山区劳务输出的调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张曙光:《经济制度的三角结构和三角替代》,《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赵冬梅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模型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6期。

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彭阳县统计局:《彭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情手册》(2004年)。

Hicks,J.,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196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ynes,J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Macmillan.

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求是》2006年第15期。

申皓:《试析欧盟地区政策的演进》,《法国研究》2002年第2期。

梅兆荣:《欧盟历史性东扩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

刘勇:《欧盟地区发展与区域政策的新变化——赴欧盟区域考察报告(上)》,国研网。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杨荫凯:《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刘勇、陈瑞莲、陈喜生:《“欧盟区域合作及其协调机制对中国的借鉴”考察团报告》,2005年12月。

王雅梅:《欧盟国家对本国落后地区的发展援助政策及特点》,《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0期。

Nobert Vanhove,Leo H.Klaassen:Regional Policy:A European Approach,1987,p.42.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387,pp.253-260.

Turner R K,Jeroen C JM van den Bergh,Soderqvist T,etal. Ecolog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wetlands:scientific integration for management and policy.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5,pp.7-23.

Cropper M L,Oates W E. Environment economics: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1992,pp.675-740.

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报》1999年第19期,第607~613页。

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科学通报》2000年第45期,第17~22页。

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平安、王同经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对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红梅、周英:《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邱东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邓华丽:《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2。

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1999年第1期。

吴海鹰主编《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西部各省区市统计局网站。

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郑超:《高考之痛》,东方出版社,2007。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肖泽晟:《宪法学》,科学出版社,2003。

简 介: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迅速启动一揽子应对计划,力挽狂澜,同时面向长远,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危机战役。这一思路付诸实践的挑大梁者--东、中、西部区域,依据本区域实际分别承重,在为率先复苏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支撑起了危机中的战略转型。本报告突出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区域战略重点的整体布局从东部沿海到全面铺开,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简 介: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十周年。本书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总结”为主题,重点从西部经济总体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特色优势与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发展环境、民生与公共服务发展、省区市发展、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与分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简 介: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十周年。本书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总结”为主题,重点从西部经济总体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特色优势与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发展环境、民生与公共服务发展、省区市发展、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等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与分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