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70

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3)图书

Survival Children : Leading Research on Child Welfare in China

SSAPID:101-9985-7962-67
ISBN:978-7-5097-5298-2
DOI:
ISSN:
关键词:

儿童福利 儿童 福利

[内容简介] 《中国儿童福利前沿》一书首先重新回到儿童福利的基础理论。儿童福利的基础理论为现行制度提供了设计框架的基本出发点。重述儿童福利的基本理论,厘清儿童福利方面的一些混淆的理论问题,可以为制度设计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促进儿童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和制度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儿童生存现状系列
作 者: 尚晓援 王小林
编 辑:张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第一部分 向经济发达的社会过渡: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和指标设计

  第一章 儿童权利和多维度福利

   一 基本概念

    (一)儿童福利

    (二)儿童福利制度

    (三)儿童福利制度的五个方面

     1.儿童福利制度的目标体系

     2.儿童福利的对象

     3.儿童福利的项目

     4.儿童福利的资金和服务的提供者

     5.提供儿童福利的原则

   二 儿童福利的类型:传统模式、补缺模式和普惠模式

    (一)传统模式

    (二)补缺模式

    (三)普惠模式

   三 关于社会福利模式的讨论

    (一)普惠模式的优势和问题

    (二)福利和救助

    (三)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

   四 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贫困问题及其保障*

   一 引言

   二 城市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特征

   三 本文的分析框架及样本选择

    (一)分析框架

    (二)样本描述

   四 我国留守儿童多维贫困现状

    (一)生存

    (二)健康

     1.总体健康状况

     2.营养摄入

     3.营养均衡

     4.健康行为

     5.看病距离及医保

     6.卫生环境

    (三)保护

     1.农村儿童对“安全感”的整体评价

     2.家庭暴力或者家长体罚儿童

     3.校园暴力

     4.社会上针对儿童的暴力

     5.其他不安全因素

    (四)发展

     1.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上学的距离、工具书、是否为学费发愁)

     2.可支配的业余时间(是否要做额外的农活和家务)

     3.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厌学)

     4.沟通能力(是否愿意与人交往)

     5.家庭和谐(母亲离婚率)

    (五)参与

    (六)小结

   五 留守儿童政策、实践梳理

    (一)政策梳理

     1.中央政策

     2.地方政策

    (二)实践梳理

     1.农村寄宿制学校

     2.心理咨询室

     3.家长学校

     4.代理家长

     5.社区亲情活动室

     6.托管家庭

     7.亲情电话

   六 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大力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重点解决突出矛盾

    (二)鼓励社会参与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气氛

    (三)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关爱

    (四)加强社区管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

  第三章 微量营养素干预对我国西部贫困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

   一 引言

   二 样本选择和实验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实验设计

   三 实证研究结果

    (一)干预前样本学生基本情况

    (二)干预前后样本学生健康和学业表现变化情况

    (三)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及稳健性

   四 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二部分 儿童福利的成本测算和财政保障

  第四章 儿童福利服务包及其成本测算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服务包的内容设定及具体指标

     1.服务包内容的确定

     2.服务包的具体指标

   二 服务包成本测算总体思路和数据收集方法

    (一)成本测算的总体思路

    (二)成本数据收集方法

   三 贫困地区服务包成本测算过程及结果

    (一)人力成本测算

     1.示范区儿童之家实际人力成本

     2.标准服务包人力成本

    (二)硬件设施成本测算

     1.场地成本测算

     2.内部设施、设备成本测算

   四 经济发达地区服务包成本测算过程及结果

    (一)人力成本测算

     1.服务提供方式分类

     2.服务提供次数

    (二)儿童之家成本测算

     1.儿童之家的不同模式

     2.儿童之家提供的服务

     3.儿童之家的人力成本

     4.儿童之家硬件设施成本

   五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五章 儿童福利的额外成本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额外成本有哪些?

   二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基于发达地区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的个案比较

    (一)发达地区营养餐额外成本的内容

     1.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和认定标准

     2.营养午餐直接成本的构成

     3.营养午餐额外成本的内容

     4.营养午餐的管理模式

    (二)贫困地区营养餐额外成本的内容

    (三)小结

   三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政策背景与财政保障

    (一)政策背景

     1.两免一补

     2.撤点并校

     3.营养改善计划

    (二)财政保障

   四 营养餐额外成本及其财政保障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际经验

    (二)国内实践

   五 结论与建议

 第三部分 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第六章 当代中国儿童福利立法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条件

   一 制定当代国家儿童法的国际环境

    (一)20世纪以来国际公约中的儿童权利

    (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中国的履约情况

     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UNCRC)

     2.中国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履约情况

   二 “英国20世纪关于儿童的最重要立法”——《1989年儿童法》及其发展演变

    (一)《1989年儿童法》第一部分——“基本介绍”(Part I Introductory)

    (二)《1989年儿童法》第二部分——“家庭诉讼程序中关于儿童的判令”(Part II Orders with Respect to Children in Family Proceedings)

     1.居住令(Residence Orders)

     2.接触令(Contact Orders)

     3.禁止行为令(Prohibited Steps Order)

     4.特定问题令(Specific Issue Orders)

    (三)《1989年儿童法》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对儿童和家庭的支持”(Part III Local Authority Support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四)《1989年儿童法》第四、五部分——照料与监督(Part IV Care and Supervision)和儿童保护(Part V Protection of Children)

    (五)《1989年儿童法》附录

    (六)《1989年儿童法》的发展演变

   三 中国儿童福利元年后的立法时代

    (一)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供给的责任主体

    (二)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法律基础

    (三)出台以儿童权利为基础的儿童福利法

  第七章 发达地区儿童福利的制度设计*

   一 导言

    (一)基本概念

     1.儿童福利

     2.儿童福利制度

    (二)分析框架、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

     1.分析框架:多维度福利

     2.理论假设、研究方法

   二 北京市儿童福利的概况

    (一)北京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背景分析

    (二)北京市儿童福利制度的现状

     1.北京市儿童福利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2.北京市儿童福利政策的不足

   三 北京市儿童福利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儿童福利的补缺模式:基本生活保障

     1.北京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负”儿童福利:社会抚养费的征收

    (二)儿童养育:家庭养育和替代性养护

     1.家庭养育

     2.替代性养护

    (三)混合福利制度——教育福利

     1.北京市教育福利现状

     2.北京市教育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普惠制福利一:儿童的健康与医疗服务

     1.北京市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概况

     2.北京市儿童健康保障体系设计

    (五)普惠制福利二:儿童保护

     1.我国儿童虐待的基本情况、制度概况

     2.北京市儿童保护制度设计

    (六)困境儿童福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

     1.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综述

     2.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现状——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个案研究

     3.建立全面的儿童保护制度

    (七)残疾儿童福利

     1.北京市残疾儿童福利政策综述

     2.北京市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建议

   四 北京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设计

    (一)建立多支柱的儿童福利筹资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儿童福利管理和提供制度

    (三)北京市儿童福利的项目设计

    (四)建立专业化的儿童福利工作队伍和贴近社区的儿童福利服务机构

  第八章 建立全面有效的儿童保护制度:基本要素和路径分析

   一 对儿童福利的界定之争

    (一)对儿童福利单独立法尚存疑虑

    (二)纠缠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的关系

    (三)将儿童福利狭隘限定在社会保障的框架内

   二 儿童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必要性分析

    (一)靠对“孤儿”的多变解释来牵引儿童福利发展已难以为继

    (二)缺乏目标指导导致制度设计无的放矢

   三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论证

    (一)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应参考的两个主要因素

     1.以儿童的现实需求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2.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准则作为制度构建指导

    (二)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框架

     1.监护支持制度

     2.监护监督制度

     3.儿童安置制度

   四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机构设置

    (二)监督机制的可操作性

    (三)机制对接与资源整合

    (四)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

   五 深刻认识监护制度设计对儿童福利制度构建的影响

    (一)监护人应是资格主体而不是权利主体

    (二)以监护困境儿童类型为基础探寻监护制度完善

    (三)监护制度的原则设计

 第四部分 示范区/试点服务的建设及政策效益

  第九章 五省十二县探索基本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取得初步经验

   一 导言及研究背景

   二 研究过程及方法

   三 儿童福利示范区探索服务体系的基本经验

    (一)基层儿童福利信息管理

     1.开发建设基层儿童福利监测报告体系

     2.开发建设基层儿童福利信息反馈体系

    (二)基层儿童福利服务内容

    (三)基层儿童福利服务方法

     1.建立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2.建立服务支持的技术库

    (四)宣传动员

   四 基层儿童福利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一)儿童福利发展环境的限制

     1.儿童照顾人的儿童权利意识及家庭照顾力和福利服务寻求能力薄弱

     2.老少边穷地区儿童福利服务提供能力有限

     3.项目建立的儿童福利主任队伍的稳定性不足

    (二)继续建立基础儿童福利服务递送体系的对策

     1.继续支持并加大基层儿童福利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利用

     2.继续支持并加大在困境儿童服务方面的投入

     3.继续支持基层儿童福利主任的队伍制度建设

     4.加大社会动员的力度,动员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投入

  第十章 儿童福利的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初探

   一 浙江省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状况

    (一)总体情况

     1.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

     2.加强制度设计和安排,落实孤儿保障措施

     3.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拓展儿童福利覆盖面

     4.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5.推动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制度建设,完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加强和改进儿童福利事业的对策措施

   二 浙江省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先行、先试项目阶段性评估状况

    (一)试点城市经济发展背景

    (二)儿童福利先行、先试工作完成情况

    (三)儿童福利先行、先试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对儿童福利先行、先试工作的建议

  附件1 海宁市先行、先试跟踪监测报告

   一 海宁市经济发展状况

   二 儿童福利政策背景

   三 先行、先试任务进展情况

    (一)海宁市已经建立儿童福利四级网络

    (二)海宁市已经提出建立分层分类福利服务制度的目标

   四 面临的困惑

  附件2 江山市先行、先试监测跟踪报告

   一 江山市经济发展状况

   二 儿童福利政策背景

   三 先行、先试任务进展情况

    (一)江山市已经建立儿童福利四级网络

    (二)江山市已经提出建立了立分层分类福利服务制度的目标

   四 江山市先行、先试儿童福利工作面临的困惑

  第十一章 残疾儿童服务:社区融入项目的个案研究*

   一 残疾人观的发展:从医疗模式到社会模式

    (一)残疾的医疗模式

    (二)残疾的社会模式

    (三)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意涵及其领域

     1.社会融合的意涵

     2.社会融合的领域

   二 残障儿童社会融入的个案——“对时计划”发展项目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内容

     1.融合教育——快乐儿童健康课

     2.融合文化——残障大学生社团文艺活动

     3.社区融合活动

     4.项目的受益人数量

    (三)项目效果

     1.项目效果评估调查方法

     2.项目效果评估

   三 结论

    (一)充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

    (二)结合优势,扬长避短

    (三)积极寻求合作和资源链接

  第十二章 看不见的孩子:海外残障儿童的健康兄弟姐妹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发

   一 导论:看不见的孩子们在哪里

   二 关系:家有残儿的兄弟姐妹间的核心讨论点

   三 残障儿童的健康同胞的感受、需要和如何为其提供支持

   四 残障儿童对其兄弟姐妹的影响:积极VS消极

   五 中国内地残障儿童家庭及其特性

   六 残障儿童兄弟姐妹研究的中国意义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七 结论:如何让中国内地看不见的孩子发声

2013年,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政府从顶层设计着手,持续推进儿童福利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儿童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导致针对儿童的虐待和暴力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本书重点关注儿童福利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儿童福利制度的理论框架;第二,针对儿童福利的制度设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第三,针对儿童保护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关注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项目,并对其进行了评估、总结和探讨;第五,关注儿童面对的重大政策问题。

[1]一张:《“留守儿童”》,《瞭望新闻周刊》1994年第45期。

[2]崔平、孙华:《“留守子女”更需要爱》,《人民公安》1997年第11期。

[3]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5]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戚建、叶庆娜:《关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以2001年后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文本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7]马亚静、金晓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以淮北市某镇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第11期。

[8]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四川Q县农村中小学家长学校的调查》,《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9期。

[9]姚进忠、巨东红:《立体赋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12期。

[10]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11]黄颖、叶敬忠:《农村基础教育中村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基于留守儿童支持活动的调查和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

[12]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3]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5]叶敬忠:《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留守儿童”关爱的城乡统筹》,《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6]张克云、叶敬忠:《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评价》,《青年探索》2010年第2期。

[17]〔美〕阿玛蒂亚·森:《为何要特别担忧儿童发展?》,2012。

[18]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河南教育》2006年第5期。

[19]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20]王小林、尚晓援等:《中国儿童福利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1]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2]刘明华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3]梅健、林健:《代理家长制:政府为留守儿童找“家长”》,《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4期。

[24]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邓丽同志在全国部分省(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9月22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536/200910/53291.html。

[25]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等5部门就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答问》,2013年1月10日,http://www.gov.cn/zwgk/2013-01/10/content_2309058.html。

[26]新浪网:《中国将办千所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006年5月28日,http://news.sina.com.cn/o/2006-05-28/13459049240s.html。

[27]中国教育新闻网:《河南办“四老”家长学校让留守儿童有合格监护人》,2007年1月3日,http://www.jyb.cn/xwzx/gnjy/gdcz/t20070103_58313.html。

[28]飞象网:《安徽电信启动留守儿童亲情关爱项目安装2万部免费亲情电话》,2011年5月25日,http://www.cctime.com/html/2011-5-25/201152517165411 07.html。

[29]人民网:《恩阳个案得失间留守儿童托管探路市场化》,2007年6月1日,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5809696.html。

[30]中国妇联新闻网:《5800万留守儿童共享6500所托管中心》,2008年10月31日,http://acwf.people.com.cn/GB/99058/8266792.html。

[1]Li H,Liu P,Ma N,Zhang,Does Education Pay in Urban China?Estimating Returns to Education Using Twins,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5.

[2]Wang X,Fleisher B.,Li H,Li S,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The Chinese Experiment,Bonn: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2007.

[3]Zhang L,Luo R,Liu C,Rozelle S.,”Investing in Rural China:Tracking China’s Commitment to Modernization”,Chinese Economy,Vol.39,No.4,2006,pp.57-84.

[4]高彦彦:《学校教育投资、家庭内知识外部性与农户收入回报:来自苏北农村的证据》,《南方经济》2009年第9期。

[5]Wang X,Liu C,Zhang L,Luo R,Glauben T.,Shi Y,Rozelle S.,Sharbono B.,“What Is Keeping the Poor Out of College?Enrollment Rates,Educational Barriers and College Matriculation in China”,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view,Vol.39,No.2,2011,pp.131-149.

[6]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Young D.,“Ambition,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Comparing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Vol.14,No.1,1998,pp.34-44.

[8]Webster B.,Fisher D.,“Accounting for Varia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Australian Data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Vol.11,No.3,2000,pp.339-360.

[9]Mohandas R.,Report 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Jakarta: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2000.

[10]叶宏:《高考的城乡差异及其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11]World Bank,China,Challeng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Second Education Series 22856,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1.

[12]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3]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财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4]黄艾丽、杜学元:《关于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研究》,《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5]Ramakrishnan U.,Semba R.,Iron Deficiency and Anemia,Semba R.,Bloem M.,Nutrition and Heal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Humana Press,2001.

[16]Halterman J.,Kaczorowski J.,Aligne A.,Auinger P.,Szilagyi P.,“Iron De!ciency and Cognitive Achieve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United States”,Pediatrics,Vol.107,2001,pp.1381-1386.

[17]Stoltzfus R.,Kvalsvig J.,Chwaya H.,Montresor A.,Albonico M.,Tielsch J.,Savioli L,Pollitt E.,“Effects of Iron Supplementation and Anthelmintic Treatment on Motor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Zanzibar: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 Study”,British Medical Journal,Vol.323,No.7326,2001,pp.1389-1393.

[18]Bobonis G.,Miguel E.,Puri-Sharma C.,“Anemia and School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41,No.4,2006,pp.692-721.

[19]Chen J,Zhao X,Zhang X,Yin S,Piao J,Huo J,Yu B,Qu N,Lu Q,Wang S,Chen C,“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NaFeEDTA-Forti!ed Soy Sauce in Controlling Iron De!ciency:A Population-Based Intervention Trial”,Food and Nutrition Bulletin,Vol.26,No.2,2005,pp.177-186.

[20]薛婧、王振林、张键、韩亚莉、黄承钰、张勇、何中虎:《陕西某农村初中生贫血与智力情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9期。

[21]于小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河——我国公众营养状况分析》,2013年8月29日,http://www.jyb.cn/gb/2005/08/27/zy/4-zb/1.htm。

[22]Luo R,Shi Y,Zhang L,Liu C,Rozelle S.,Sharbono B.,“Malnutrition in China’s Rural Boarding Schools:The Case of Primary Schools in Shaanxi Provinc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Vol.29,No.4,2009,pp.481-501.

[23]Spybrook J.,Raudenbush S.,Liu X,Congdon R.,Martínez A.,“Optimal Design for Longitudinal and Multilevel Research:Documentation for the“Optimal Design”Software”,http://sitemaker.umich.edu/group-based/!les/od-manual-v200-20090722.pdf,2013-7-17.

[24]Bundy D.,Burbano C.,Grosh M.,Gelli A.,Jukes M.,Drake L.,Rethinking School Feeding:Social Safety Nets,Child Development,and the Education Sector,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9.

[1]张先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甘肃农业》2013年第1期。

[2]史耀疆、王欢、田民正、杨斌、杨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来自西北122所贫困农村小学的调查》,《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

[3]刘新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教育论坛》2012年7月。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1-12/01/content_2008462.htm。

[5]杨洪涛、王艳明:《营养餐安全事件频发地方政府延拨挪用补助款》,http://business.sohu.com/20120526/n344146795.shtml。

[6]政府网:《解读国家两免一补政策》,http://www.gov.cn/fwxx/wy/2006-09/04/content-376933.htm。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1-12/01/content_2008462.htm。

[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165592。

[9]杨靖:《资助政策给力教育公平》,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202/130885.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5/201208/xxgk_141118.html。

[11]浙江省龙泉市教育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http://www.lqjy.com/contents/28/10902.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外学生营养餐怎么做?(三)——日本的中小学校营养午餐计划,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466/201306/152889.html。

[13]中国教育新闻网:四川2013年各级财政预算将单列营养餐专项资金,《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3日第1版,http://www.jyb.cn/basc/xw/201208/t20120823_507273.html。

[1]成海军、陈晓丽:《中国儿童福利法治建设及其不足》,《青少年保护》2011年第4期。

[2]贺颖清:《福利与权利——挪威儿童福利的法律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3]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1989。

[4]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1948。

[5]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特征》,《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6]吕晓燕:《从汉韦法令看近代英国的儿童福利立法》,《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7]民政部:《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全力推进政策创制——民政部召开全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2013年7月13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307/20130700486068.shtml。

[8]郑素华:《现代儿童观的建构轨迹:20世纪以来国际公约的视野》,《青年探索》2011年第6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儿童权利公约〉执行情况的第三、四次合并报告》,http://www.fmprc.gov.cn/chn//gxh/zlb/tyfg/t738182.htm。

[10]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英国1989年儿童法》,http://jpkc.ne.sysu.edu.cn/xsss/lse/article.asp?id=2557&title=2557。

[11]财新网:《专家称国家应取代家庭主导儿童福利投入》,2011年6月4日,http://china.caixin.com/2011-06-04/100266341.html.

[12]James,A.and Prout,A.,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RoutledgeFalmer,1997.

[13],“Justice Committee-Sixth Report:Operation of the Family Courts”,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012/cmselect/cmjust/518/51807.htm.

[14]The National Archives,“Children Act 1989”,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41/contents.

[15]Lundy,L.,Kilkelly,U.,Byrne,B.and Kang,J.,“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a study of legal implementation in 12 countries”,http://www.unicef.org.uk/Documents/Publications/UNICEFUK_2012CRCimplentationreport.pdf.

[16]Leeds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The Legal Awareness Project”,http://www.leeds.ac.uk/hsphr/psychiatry/lap/children_act.htm.

[17]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Victoria Climbié Inquiry Data Corpus Online”,http://victoriaclimbie.hud.ac.uk/background.html.

[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1~193页。

[2]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82页。

[3]陈良瑾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陈欣:《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工作告急》,《乡镇论坛》2005年第12期,第29页。

[5]大同市社会福利院:《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大同市社会福利院主编《家庭寄养是儿童保护的有效方式》,非正式出版物,2001。

[6]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7]贡森、王列军、佘宇:《农村五保供养的体制性问题和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231~236页。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3]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14]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15]盈江县统计局:《2004年盈江县国民经济运行简析》,《盈江统计》2005年第1期。

[16]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河北省民政局联合课题组:《从社会办儿童福利机构的现状看完善其政策的紧迫性》,在第一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2000。

[17]河南省民政厅:《艾滋病致孤人员生活救助文件资料汇编》,2004。

[18]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学习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李春玲、王大鸣:《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青年研究》1998年第5~7期。

[20]李海燕、尚晓援、程建鹏:《北京市孤残儿童被遗弃的原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82~89页。

[21]李彦林:《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回顾》,上海市民政局《2000年孤残儿童照料家庭寄养研讨会》,2000。

[22]利辛县民政局:《安徽省利辛县艾滋孤儿暨艾滋单亲家庭儿童情况调查表》,2005。

[23]利辛县统计局:《利辛统计年鉴2004》,2004。

[24]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怀艾滋病孤儿——来自东南部非洲的经验》,2008。

[25]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办公室:《抉择——青年与艾滋病》,2008。

[26]刘翠霄:《各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211页。

[27]刘继同:《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儿童福利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论纲,未发表,2004。

[28]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0年第1期,第30~39页.

[29]刘继同:《中国青少年研究典范的战略转变与儿童福利政策框架的战略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第4~11页。

[30]陆士桢、吴鲁平、卢德平:《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陆士桢、任为、常晶晶:《儿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2]马洪路主编《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第118页。

[33]民政部:《儿童福利院管理暂行办法》,1999。

[34]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

[35]民政部计财司编:《民政历史资料汇编》,内部出版,1993。

[36]民政部计财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7]民政部计财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8]民政部计财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9]民政部计财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40]民政部社会福利何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形势分析和国内外政策、实践初步汇总报告》,2004。

[41]民政部社会福利何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总报告》,2004。

[42]民政部社会福利何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受艾滋病打击儿童关怀框架》,2004。

[43]民政部社会福利何社会事务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研发项目——实地调研报告》,2004。

[4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合作项目工作情况综述》,未发表文件,2004。

[45]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英国救助儿童会:《流浪儿童工作资源手册》,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项目资料汇编,2002。

[46]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救助站管理处、英国救助儿童会、北大专家联合调查组:《关于粤、桂、滇三省(区)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调查报告》,未发表工作报告,2004。

[47]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社会福利社会办文件汇编》,内部出版,2000。

[48]民政部政策研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第一卷、第二卷,内部出版,1984。

[49]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雷大旭主笔):《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院志:1680~1986》,内部印刷,1989。

[50]桑贾伊·普拉丹:《公共支出的基本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1]尚晓援、伍晓明、董彭滔:《“黎明之家”的生存发展之路》,《NPO纵横》2006年9月第5期,第25~28页。

[52]尚晓援、李振刚:《儿童的抚育成本——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儿童抚育成本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9期,第1~10页。

[53]尚晓援、吴文贤:《对中国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第34~37页。

[54]尚晓援、伍晓明、杨洋:《南昌市儿童保护制度的演变》,《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第28~37页。

[55]尚晓援、李海燕、伍晓明:《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社会福利》2003年第10期,第38~41页。

[56]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第9~18页。

[57]尚晓援、伍晓明、李海燕:《社会政策、社会性别和中国的儿童遗弃问题》,《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第1~5页。

[58]尚晓援:《政府—社会—公民:中国家庭寄养政策与实践的演变》,阎青春、王素英、尚晓援《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52~80页。

[59]施德容:《完善孤残儿童照料体系,加强家庭寄养工作》,《新民晚报》2000年第7版

[60]赵静特:《布拖县艾滋病致孤人员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3441,2006年4月17日。

[61]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2]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63]王岽兴:《美国拒绝批准,〈儿童权利公约〉原因探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第1期,第69~72页。

[64]王景英主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页。

[65]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年第4期。

[66]王雪梅:《儿童权利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68]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9]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0]叶广俊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1]英国救助儿童会:《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参与式培训手册》,2002。

[72]英国救助儿童会:《儿童保护之机构政策:保护儿童防止虐待》,内部资料,2003。

[73]张德耀:《进入家庭,融入社会》,在第一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2000。

[74]张凡:《转型阶段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探索》,2000。

[75]张齐安:《首家开放式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在昆明初见成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提供,2003。

[76]张秀花:《家庭寄养:一条充满情与爱的路》,靳保利编《抚孤助残半世纪:纪念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集1949~1999》,非正式出版物,1999,第181~191页。

[77]郑秉文、史寒冰:《试论东亚地区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9~28页。

[78]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9]周弘:《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框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第1~9页。

[80]朱延力:《儿童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1]张玉林:《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2006年11月7日下载。

[8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民间儿童救助组织调查报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34fd10100a0yx.html。

[8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课题组:《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报告》,http://www.nrcstd.org.cn/FCKeditor/userimages/web_shfzb-20051206045423.pdf,2006年11月7日。

[84]教育部:《2006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三——2005年“两免一补”工作成效显著》,http://202.205.177.12/edoas/website18/info19382.htm,2006年11月8日。

[85]民政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简况》,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WJG_YWJS/200443185205.html,2006年4月11日。

[86]民政部:《全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http://www.mca.gov.cn/news/content/recent/20053790129.html,2006年4月11日。

[87]西安晚报:《法律空白下的流浪儿童救助》,www.xawb.com 2006-5-8。

[88]《中国妇女的状况》,http://www.china.org.cn/ch-book/funvzhuangkuang/woman8.htm,2006年11月8日。

[89]《中国的儿童状况》: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bwhi&Gid=150994963,2006年11月7日。

[90]民政部:《民政部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华国际出版社,2006。

[91]中国政府2005《关于审议中国执行〈儿童权利公约〉情况第二次报告有关补充问题的答复材料》,http://www.ohchr.org/english/bodies/crc/docs/AdvanceVersions/CRC.C.RESP.89(I)_C.pdf,2006年11月7日。

[92]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简介,http://www.bjrd.gov.cn/bjrd/,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3]北京市政协:政协简介,http://www.bjzx.gov.cn/html/zxjj/zxjj.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4]千龙网: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介,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7/02/12/2922@367377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5]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介,http://www.bjld.gov.cn/xxgk/jggk/201001/t20100121_1902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6]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民政局主要职能,http://www.bjmzj.gov.cn/templet/mzj/ShowArticle.jsp?id=100593,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7]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卫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09年9月21日,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gggs/t1085804.htm。

[98]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委机构与职能,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109/,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99]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团市委主要职责,http://www.bjyouth.gov.cn/zzjg/index.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100]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妇联简介,http://www.bjwomen.gov.cn/a/zoujinfulian/fulianjianjie/,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4日。

[101]尚晓援:《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2]吴传清:《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浅析》,《港澳经济》1997年第11期。

[103]张平淡:《香港社会福利管理制度瞥探》,《东南亚纵横》2009第1期。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03.htm。

[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7号社会力量办学印章管理暂行规定》,199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6653.htm。

[106]《禁止使用童工规定》,1996,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27.htm。

[107]《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52.htm。

[10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05.htm。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200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912.htm。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33.htm。

[1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002,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054.htm。

[11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2003,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736.htm。

[113]《国办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2003,http://www.agri.gov.cn/zcfg/nyfg/t20060123_541183.htm。

[114]《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http://www.cnan.gov.cn/cnan/zcfg/zhfg/jiaoyu/t20031010_1955.phtml。

[115]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2011年8月,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191747.htm。

[116]北京市残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办法》,2011年4月18日,http://cl.bjfsh.gov.cn/zxpd/zyzz/2011/201102/c7850/content.html。

[117]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2011年3月21日,http://www.beijing.gov.cn/szbjxxt/zwgs/t1166965.htm。

[118]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有关事项的通知》,2011年4月25日,http://www.110.com/fagui/law_380425.html。

[119]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2011年10月14日,http://code.fabao365.com/law_571827.html。

[120]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免费为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2009年6月1日,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xzc/200906xzc/xx/t1052525.htm。

[121]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对学生儿童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试点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4月13日,http://www.beijing.gov.cn/szbjxxt/zwgs/t1166480.htm。

[122]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10月27日,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81387。

[123]北京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规划文件。

[124]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2011年8月12日,http://www.beijing.gov.cn/szbjxxt/zwgs/t1191873.htm。

[125]孙炳耀、常宗虎:《香港社会福利及启示》,民政论坛专题论述。

[126]蓝庆新:《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及启示》,《亚太经济》2006年第2期。

[127]《香港的社会福利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二》,《社会福利》2002年第9期。

[128]张广芳:《香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人口研究》1997年5月。

[129]李礼、李毅鹏:《香港谁保障制度及启示》,《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5月。

[130]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青少年服务》,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young/。

[13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家庭及儿童福利服务》,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family/。

[132]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相关条例》,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relatedleg/。

[133]香港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服务统计数字一览》,2011,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press/page_publicatio/。

[134]Asbjorn Eide,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Janusz Symonides,ed.Human Rights:Concept and Standards,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0,p.154.

[135]Bao-Er“China’s Neo-Traditional Rights of the Child-Towards a Philosophy of Chinese Child Promises”Doctor of Philosophy in Law Thesis-University of Sydney,2005.

[136]Brown,P.H.& Park,A.,“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l.21,2002,pp.523-541.

[137]Liu,X.and Mills,A.,“Financing Reforms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Lessons for other Nation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54,2002,pp.1691-1698.

[138]Mishra,Ramesh,The Welf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policies of retrenchmentand maintenance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New York;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0.

[139]Mishra,Ramesh,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welfare,London:Macmillan,1981.

[140]MishraRamesh,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social thought and social change Brighton:Wheatsheaf Books,1984.

[141]Planning and Evaluation Department,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PED,JICA),Country Profile on Disabiliti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2.

[142]Freymond Nancy and Gary Cameron,‘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 Protection,Family Service,and Community Systems of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in Freymond Nancy and Gary Cameron(eds.),Towards Positive Systems of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 Protection,Family Service,and Community Caring System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Buffalo London,2006.

[143]Freymond Nancy and Gary Cameron(eds.),Towards Positive Systems of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 Protection,Family Service,and Community Caring System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Buffalo London,2006.

[144]GoodmanRoger,Children of the Japanese State:The Changing Role of Child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in Contemporary Jap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45]China Research Centre on Ageing(CRCA),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Support System for China’s Elderly,1994.

[146]RoseRichard and ShiratoriRei,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47]Wong,L.Marginalis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1998.

[148]Shang Xiaoyuan,“Moving towards a Multi-level and Multi-pillar System: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Care in Two Chinese Cities”,Journal of Social Policy,Vol.30,No.2,2001a,pp.259-281.

[149]Shang Xiaoyuan.Institutional and Other Forms of A lternative Care:Local Cases and Practice in China:a report for UNICEF and MCA,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2001.

[150]Shang Xiaoyuan.Looking for a Better Way to Care for Children: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Social Service Review,Vol.76,No.2,2002,pp.203-208.

[151]ShangXiaoyuan,“Protecting Children under Financial Constraints:the Case of Datong”,Journal of Social Policy,Vol.32,No.4,2003,pp.549-570.

[152]Titmuss,Richard Morris,Commitment to welfare.introd.by B.Abel-Smith.[2nd ed.]London,G.Allen & Unwin,1976.

[153]Wilensky,Harold L.and Lebeaux,Charles N.1965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New York:the Free Press.

[154]WilenskyHarold L.,The‘New Corporatism’,Centralisation And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76.

[155]WilenskyHarold L.,The Welfare State And Equality: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Roots Of Public Expenditur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1]邓猛:《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4期。

[2]邓猛:《社区融合理念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8期。

[3]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4]李志明、徐悦:《树立新型残疾人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1期。

[5]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华夏出版社,1999。

[6]《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03。

[7]黄匡时、嘎日达:《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新视野》2010年第6期。

[8]《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智障人士阳光行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汪海萍:《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9期。

[1]李敬、程为敏主编《透视自闭症:本土家庭实证研究与海外经验》,研究出版社,2011。

[2]吕红平等:《中国老幼残疾人与残疾人婚姻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

[3]尚晓援:《中国残疾儿童家庭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叶奇等:《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华夏出版社,未刊。

[5]Burke P.& Montgomery S.,“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 pilot study”,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Vol.4,No.3,2000,pp.227-236.

[6]Cuskelly M.& Gunn Pat,“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Perspective of mothers,fathers and siblings”,Amercian Journal of mental Retardation,Vol.108,No.4,2003,pp.234-244.

[7]Dyson L.L.,“The experiences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parental stress,family functioning and sibling self-concept”,Journalof Learning Disabilities,Vol.29,No.3,1996,pp.280-286.

[8]Dyson.L.L.,“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a comparison with siblings in global self-concept,academic self-perception,and social competence”,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Vol.18,No.1,2003,pp.1-9.

[9]Evans J.,Jones J.and Mansell Ian,“Supporting Siblings:Evaluation of Support Groups for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Challenging Behaviour,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Vol.5,2001,pp.6-9.

[10]FRANK,N.,“Helping Families Support Siblings”,in P.J.BECKMAN(ed.)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Baltimore,MD:Brookes,1996.

[11]Grossman,F.,Brothers and sisters of retarded children:an exploratory study,Syracuse,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72.

[12]Hodapp R.M.& Glidden L.M.and Kaiser A.,“Sibling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toward a research agenda”,Mental Retardation,Vol.43,No.5,2005,pp.334-338.

[13]Hwang Se K.& Charnley H.,“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 and making the strange familiar:understanding Korean children’s experiences of living with an autistic sibling”,Disability & Society,Vol.25,No.5,2010,pp.579-592.

[14]Meyer D.ed.,Views from our shoes:growing up with a brother or sister with special needs,Woodbine House,1997.

[15]Strohm K.,Beijing the other one:growing up with a brother or sister who has special needs,Shambhala Publications,Inc.,2005.

[16]Safer J.,The normal one:life with a difficult or damaged sibling,Banatam Dell,2003.

[17]Stalker K.and Connors C.,“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Disabled Siblings:‘She’s Different but it’s Normal for Us’”,CHILDREN & SOCIETY,Vol.18,2004,pp.218-230.

[18]Stoneman Z.,“Supporting Positive Sibling Relationships During Childhood”,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Vol.7,2001,pp.134-142.

[19]Stoneman Z.,“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Research Themes”,Mental Retardation,Vol.43,No.5,2005,pp.339-350.

[20]SUSAN L.NEELY-BARNES& J.CAROLYN GRAFF,“Are There Adverse Consequences to Being a Sibling of a Person With a Disability?A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Family Relations”,Vol.60,2011,pp.331-341.

[21]Suzannah J.Ferraioli MS & Sandra L.Harris PhD,“The Impact of Autism on Siblings,Social Work in Mental Health”,Vol.8,No.1,2009,pp.41-53.

[22]Tsamparli A.,Tsibidaki A.& Roussos P.,“Siblings in Greek families:raising a child with disabilitie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Vol.13,No.1,2011,pp.1-19.

简 介:本书结合儿童保护试点工作,对中国儿童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外儿童保护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在中国建立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的、能够为所有未成年人提供底线保护的有效的儿童保护制度的建议,并分别对儿童保护四个基本要素中的儿童保护的主管机构、儿童保护的行政和司法程序、干预和替代性养护...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