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86

2007年:中国首都城乡发展报告图书

The Report o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pital

SSAPID:101-9888-3567-83
ISBN:978-7-80230-49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在奥运筹备工作的带动下,以及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2006年北京城乡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战略,这一系列新的思想与理念对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书框架清晰成熟,有点有面,既有宏观的政策取向,又有微观的问题分析;既有行业发展的一般概述,也有本年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追踪。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作 者: 黄序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法律声明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2006年北京城乡发展报告

  2006年北京城乡发展报告

   一 北京城乡发展现状

    (一)抓住奥运机遇,提高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

     1.奥运会场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提升北京城市整体形象

     2.奥运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3.绿色奥运促进北京生态环境建设

     4.全面治理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

     5.“人文奥运”文明礼仪宣传活动与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

    (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1.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开始建立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进展

   二 北京城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2.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压力

    3.房地产业过热影响城市长远发展

    4.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城乡统筹的发展规划滞后

    6.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7.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 北京城乡发展未来趋势展望

    1.紧抓奥运机遇,将进一步促进北京城市发展

    2.新农村建设将加快

    3.城乡差距会有限度地缩小

 城市发展篇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 北京城市20多年发展、演变的回顾

    (一)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态势

    (二)北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城市空间功能的变动

    (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都市区的形成

    (四)北京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一个动态侧面

    (五)结语

   二 对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预测与政策建议

    (一)方法

    (二)两种不同政策思路的实验性预测

     1.实验一

     2.实验二

    (三)启示与建议

  对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现状的评估和分析

   一 2006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北京市的现实举措

    (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房地产过热现象,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2006年中央从全国经济和谐发展出发又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北京市是全国房地产发展过热的重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坚决拥护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 对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现状的评估和分析

    (一)北京市房地产行业概况

    (二)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当前运行状况

    (三)当前北京房地产发展态势

  当前北京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 当前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四个不对称

    (二)除上述四个“不对称”以外,北京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 对今后北京房地产保持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宏观调控决不能放松

    (二)要继续完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

    (三)应该改革房地产税制,降低购房者税负

    (四)建设用地供应制度和招拍挂制度应该进一步改革

    (五)配合《物权法》的制订,完善房地产产权制度

    (六)房地产业的统计还需要加强,统计方法应该改进

    (七)正确借鉴、吸取香港特区和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的经验教训

  北京市2006年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

   一 2006年房地产市场及住房价格概况

    (一)2006年前商品房销售价格

    (二)2006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

    (三)2006年10月商品住房销售价格

    (四)2006年第三季度二手房交易价格

   二 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分析

    (一)持续的、强劲的人口增长

    (二)北京常住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北京旧城改造和拆建力度加大

    (四)土地供应受到自然和政策的限制

    (五)住房成为居民投资或商家投机的手段

    (六)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住房缺乏制度保障

    (七)中心城区带动周边地区房价上扬

    (八)分配不公、贫富差别是住房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三 房地产市场及价格的特点

    (一)住房价格水平整体居高不下

    (二)市场需求形成复杂

    (三)商住合用、公私混住现象突出

    (四)住房空间布局的分散化趋向显现

   四 房价过速上涨的负面效应

    (一)增加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

    (二)不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三)影响城市的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

    (四)不利于建立城市和谐社会

    (五)房价快速上涨助长了投资和投机

    (六)不利于满足普通居民基本居住需求

   五 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对策

    (一)扩大供应,活跃二手房市场

    (二)及时有效地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措施

    (三)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城市规划、发展方针和政策

    (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国家财政金融政策

    (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满足居民对住房的需要

  北京市建设用地供给制度改革的探讨

   一 关于1992~2006年北京市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一)1992~2002年十年供地的情况

    (二)“十五”期间及2006年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三)关于土地入市交易情况

     1.从2001年11月~2005年12月,在4年多时间里,市场公开交易土地情况

     2.2006年1~11月土地市场交易情况

     3.分析在住宅项目中土地成交情况(从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提供资料看)

   二 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改革情况

    (一)1992~2002年,北京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

     1.这个阶段北京市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特点

     2.这个阶段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2002年以来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深化改革

    (三)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

   三 对目前土地管理供应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三个规划的衔接和统一计划供地制度中的问题

    (二)关于土地一级开发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三)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取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权的问题

    (四)关于供地形态的改革问题

  北京能源运行的特点与趋势

   一 能源运行特点

    1.能源增速有所减缓,能源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优质能源比重提高,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3.总体节能成效显著,但进一步的节能工作难度加大

    4.能耗峰谷差大,调峰压力较大

   二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三 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一)总量及结构

    (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

   四 2006年能源发展展望

  公共住房政策国际比较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政策分析

    (一)美国公共住房政策

    (二)香港公共住房政策

    (三)瑞典公共住房政策

     1.瑞典公共住房政策覆盖全民,具有普遍受益性和高福利性

     2.住房合作社在公共住房供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日本公共住房政策

     1.低收入家庭的公营住宅

     2.中等收入家庭的住宅都市整备公团住房

   二 公共住房政策比较分析

    (一)公共住房供应模式比较

    (二)普遍重视公共住房建设运营的立法保障性、计划性和专业化管理

     1.公共住房立法

     2.公共住房发展计划

     3.公共住房管理体系

    (四)公共住房分配政策比较

    (五)公共住房的财政、金融等保障政策比较

    (六)总结

   三 启示

    (一)尽快实现公共住房立法,为公共住房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调整公共住房政策定位,建立以租为主,层次细分,覆盖面广的公共住房供应体系

    (三)加大财政对公共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住房金融,拓宽公共住房融资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公共住房分配政策,建立有效的准入退出机制

  节约环保型北京交通发展研究

   一 交通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交通发展占用和消耗资源

    (二)交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

    (三)交通发展可能损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三 北京交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状况

    (一)北京交通发展状况

    (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建设节约环保型北京交通的主要措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具体措施建议

  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及其治理

   一 国际联系日益密切

    1.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与常住人口比,衡量国际交流频度

    2.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与国际市场联系强度

    3.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系强度

   二 城市功能向世界城市演进

    1.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变

    2.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和科技服务业成为北京职能强度最高、职能规模最大的行业

    3.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面临激烈城际竞争

   三 跨国公司总部集聚

   四 建设国际城市中的若干问题

    1.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加大

    2.城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阶层分化趋向显现

    4.中心城区商务空间快速增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巨大困难

    5.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五 世界城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

    1.加快城市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2.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职能;推动和完善社区自治,鼓励市民有序进入治理结构

 城市管理篇

  北京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矛盾与新对策

   一 北京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1.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战略,这一系列新的思想与理念对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十年内建成法治政府,并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3.北京正在快速地实现着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与这“三化”相关联的城市管理问题也在以几何级数增长,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4.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构想,北京城市管理工作要为建设“宜居城市”而努力

    5.2008年北京要举办一届有特点、高水平的奥运会,这给城市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 北京城市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三 北京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原则

    1.“大城管”的理念

    2.从现实出发的原则

    3.长效管理的原则

   四 北京城市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以网格化管理为契机,建设数字化管理机制

    2.吸引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构建公众参与型管理体制

    3.加强协调性管理,建设整体性政府

    4.加强制度性建设,为城市管理投资

  北京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

    2.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4.加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

   二 制约北京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1.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

    2.公共环境建设发展无序

    3.新的公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4.缺乏科学合理的环境建设工作机制

    5.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法制不健全

    6.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三 北京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四 北京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基本框架

    1.城市公共环境规划与预测系统

    2.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

    3.指挥与管理系统

    4.市场运行系统

    5.社会参与系统

    6.公共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

    7.制度与物质保障系统

    8.评价与考核系统

   五 北京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城市市容环境

    (二)城市大气环境

    (三)城市水环境

    (四)城市生态环境

    (五)城市交通环境

    (六)城市人文环境

   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不断提高公共环境建设水平

  对业主委员会应实行依法规范、支持的积极方针

   一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业权自我管理的法定组织

   二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业主委员会的活动负有依法监管的职责

   三 居民委员会指导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活动,是城市社区统筹建设的必需

   四 业主委员会组织缺位,维权乏力,业主正当权益被侵害的现象较为普遍

   五 政府必须行政到位,实行依法支持和依法规范的积极方针,维护业主的正当权益

   六 对制定《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的几点建议

  流动人口聚居区重在综合治理

   一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界定与基本现状

   二 对现行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政策的反思

   三 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基本思路

     1.将流动人口聚居区纳入城市政府“一元化”管理体系

     2.将流动人口集中住宅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实现村民和流动人口的利益共享

     3.流动人口聚居区环境治理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接,通过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实现环境优化、居民互利的多赢目的

     4.以社区重建构筑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参与过程中提升社区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实现流动人口聚居区综合治理的三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篇

  2006年北京郊区农村发展研究

   一 2006年前三季度郊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1.以发展产业为主导,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各项事业

     2.实施“三项”工程,大力推进新能源推广利用

     3.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现,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二)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

     2.家庭经营增收趋缓

     3.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

     4.转移性收入增长明显

     5.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快于收入增长,农民消费逐步升级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多功能特征逐步显现

     1.观光农业发展态势强劲

     2.设施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3.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新拓展

     4.农业科技含量得以新提升

    (四)城乡统筹力度加大,部门联动机制逐步推进

     1.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城乡统筹意识进一步提高

     3.政策支农与金融支农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

    (五)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二 需要关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收入增幅有所回落,进一步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性收入

    (三)市场风险对农民收入影响加大,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支农长效工作机制

    (五)关注山区产业和农民,进一步加大对山区产业和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六)加快农村各项改革步伐,进一步通过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当前京郊农民就业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与收入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二)农民收入情况

   二 当前农民就业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内部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难度加大

    (二)外来农民工挤占了部分就业岗位

    (三)郊区产业结构调整造成部分农民结构性失业

    (四)农民就业技能素质、思想观念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

    (五)农民就业和创业环境亟待改善

   三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工作建议

    (一)加强农民择业观念教育

    (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四)着力改善农民就业和创业环境

  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及其变动趋势*

   一 新农村建设中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

    (一)农村居民点数量

    (二)农村居民点分布

    (三)农村居民点与城镇的空间关系

    (四)村庄发展水平

    (五)村庄就业

    (六)村庄用地结构

   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调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基本看法

    (二)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看,分析农村聚落“不合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是农村居民点调整的关键

     1.生存性不合理

     2.功能性不合理

     3.规模性不合理

     4.体制性不合理

     5.结构性不合理

    (三)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一个是需要时间和阶段的过程

   三 农村居民点建设与调整的建议

    (一)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减少村镇布局调整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二)实现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调整应实行村庄分类、重点分期、建设分步的战略

    (三)实现农村居民点调整应当实行村民自愿、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

    (四)新农村建设试点应加强制度创新、技术集成和理论探索的力度

  从北京郊区看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制度变迁与改革思路

   一 宅基地的功能与农民的关切度

   二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变迁

    1.宅基地所有权经历了由私有到公有的变迁,农民住宅也由私有变成了“一宅两制”

    2.宅基地使用权由简到繁的变化

    3.宅基地和农民房产的处分与城乡之间流转,经历了从允许到禁止的演变

   三 现行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1.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房屋属个人私有,需要宅基地向集体申请、可以无偿取得,这种制度势必造成宅基地供应上的“大锅饭”

    2.现行宅基地制度,已经与市场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相背离

    3.现行宅基地制度和规定,违背城乡统筹、消除二元体制的大政策,严重侵害农民的财产权利,影响社会和谐与进步

   四 改革农民宅基地制度的两种基本思路

   五 对改革宅基地制度、推进农宅商品化利弊的分析

  保护、改革和发展京郊农村合作经济

   (一)有人认为农村包干到户,已经分田单干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过是一个口号,农村还有社区合作经济吗?

   (二)有人认为,今天的社区合作社依然是“旧体制的遗物”,“出身不好”,不符合合作制的原则,这种看法对不对?现在的集体经营层次与过去的集体经济有什么不同?社区合作组织究竟是什么性质?

   (三)有人认为“西方只有专业合作,没有社区合作”,主张用专业合作社代替社区合作社,这种观点是否成立?

   (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社区合作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有人担心提倡社区合作会导致“旧体制复归”,这有没有依据?

   (六)有人说,社区合作经济是“能人经济”、“干部经济”,难以长久,而且滋生腐败。这种看法对不对?

   (七)有人主张,农村有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就可以了,集体土地和资产应交村民委员会管理,不必另外设立经济合作社。这种组织构架是否可行和有利?

   (八)怎样进一步深化乡村合作组织的内部改革,完善其体制和机制?

   (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十)重视改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北京“十五”期间“三农”发展回顾及新农村建设展望

   一 “十五”期间“三农”发展回顾

    (一)北京“三农”经历了三个转变

     1.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2.传统农民正在向新型农民转变

     3.农村正在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

    (二)“十五”期间“三农”成就回顾

     1.政策体制改革创造发展新环境

     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3.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4.农业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三)首都“三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北京农业份额不大,但农业功能强大

     2.北京农村经济规模不大,但农村潜力大

     3.北京农民比重不大,但农民利益关系重大

    (四)北京“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北京新农村建设展望

    (一)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条件、目标

    (二)北京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城乡统筹篇

  北京市水源保护区问题研究

   一 水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二 水源保护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限养限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二)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增长乏力

    (三)水量超采,农民遭受损失

    (四)相关政策不到位,农民有意见

   三 加大水源地保护扶持力度的政策建议

    1.制定郊区水源地补助办法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3.支持水源地经济转型

    4.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5.进一步落实促进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6.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

    7.加大治污、节水工程投资力度

    8.进一步明确水源保护区的范围

  北京西北地区生态带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一 张家口地区生态状况及与北京的关系

    (一)张家口地区与北京的生态关联性

    (二)张家口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三)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二 影响京张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生态维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二)生态维护与脱贫致富存在矛盾

    (三)缺乏对该区域产业、人口与生态的全面协调

     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措施分析

     2.流域治理政策措施分析

     3.生态移民政策分析

   三 京张区域生态与产业合作的基础条件和机遇分析

    (一)京张生态与产业合作的基础

    (二)区域生态与产业合作的发展条件

    (三)京张生态与产业合作的发展机遇

   四 京张生态与产业合作的基本思路

    (一)京张旅游产业合作的基本思路

     1.京张旅游产业合作中的资源条件

     2.京张旅游产业的合作领域

     3.京张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

    (二)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张家口农业资源分析

     2.京张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

     3.京张农业合作的方式与内容

    (三)配套加工业发展思路

    (四)城镇化发展思路

  北京市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 城乡差距及其变化分析

    (一)城乡差距及其变化

     1.农村投资比重长期低于人口比重

     2.远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份额减少

     3.第一、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在加大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加大

    (二)差距分析

   二 北京郊区内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分析

    (一)郊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

     1.区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2.各区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大

     3.区县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大,原有差距发生变化

     4.生态涵养发展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区县之间收入差距减小

     5.农民家庭高低收入户的差距加大

    (二)差距分析

     1.郊区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分析

     2.高低收入户差距分析

   三 结语

  北京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思路

   一 近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基本情况

   二 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管理体制不能衔接,导致无人管、不会管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经济社会效益严重外溢,管理成本大幅提升,严重削弱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产生无力管、不愿管的现象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难以继续推进

   三 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探索新的土地征占补偿办法,为结合部地区农村经济提供发展空间

    (二)建立农村与城市相互衔接的户籍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主动转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途径

    (三)深化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依赖形式

    (四)抓紧落实城市规划,缩短土地开发的闲置期

    (五)加大市、区两级财政的支持力度

 新城与小城镇发展篇

  制定新城政策 促进新城发展

   一 北京新城规划及其历史背景

   二 新城发展与新城政策

    (一)新城与卫星城

    (二)新城发展的目标

    (三)新城政策

   三 新城发展条件与做法的国际比较

    (一)各国新城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及政府间财政关系

    (三)居民的支出结构与富裕程度

    (四)城市化形势和大城市发展的外部人口压力

     1.新城发展面临的城市化形势

     2.大城市发展的外部人口压力

    (五)各国建设新城的主要做法

     1.土地政策

     2.公共支出政策

     3.采取综合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以降低在新城的居住成本以及提高新城的吸引力

    (六)国际比较的结论

   四 北京新城发展的政策建议

  北京非重点新城城市化水平评价

   一 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城市化测度的两种方法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权系数的确定

    (四)数据来源

   二 10个城镇的城市化水平评价

    (一)分要素的评价和排序

     1.人口城市化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基础设施水平

     4.居住及服务设施水平

     5.生态环境状态

    (二)10个城镇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和总排序

   三 区域的比较

    (一)按发展带分组的新城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

    (二)西部发展带的次区域划分

    (三)区域的重新归并

    (四)卫星城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四 基本结论

  北京郊区小城镇发展10年回顾*(1995~2005年)

   一 北京小城镇10年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9年,小城镇试点阶段

    第二阶段:2000~2004年,中心镇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05~2008年,北京城市群框架构建阶段

   二 北京小城镇10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几种典型模式

    (一)小城镇10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

    (二)北京市小城镇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1.房地产开发型

     2.工业主导型

     3.市场贸易型

     4.交通枢纽型

     5.劳动密集型

     6.特色种植型

   三 北京小城镇10年来发展的几点经验

    (一)调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扩展发展空间

    (二)以规划为切入点,用规划统领小城镇发展全局

     1.根据首都性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对小城镇予以功能定位

     2.高标准规划

    (三)着力投入,营造小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

     1.政府投入

     2.银政合作

     3.市场运作

    (四)加大扶持力度,重视政策引导

     1.土地政策

     2.户籍政策

     3.多元投资政策

     4.产业扶持与引导政策

    (五)重视生态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四 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要点

    (一)北京小城镇10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与贯彻实施

     2.主导产业发育与镇区聚集功能

     3.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

     4.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滞后

    (二)未来发展的对策要点

 区县篇

  积极实施发展战略加速海淀区和谐发展

   一 战略绩效和城市新面貌

    (一)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统筹发展格局基本确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等传统要素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

     1.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突出

     2.各类创新要素在海淀区高度聚集,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知识驱动力不断增强,不断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 问题、机遇和挑战

    (一)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面

     2.资源整合方面

     3.创新改革方面

     4.统筹发展方面

     5.社会和谐方面

    (二)机遇

     1.经济全球化

     2.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实施

     8.《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制定

    (三)挑战

     1.要素成本上升

     2.区域间竞争激烈

     3.生态环境约束增强

   三 战略目标、战略手段和战略重点

    (一)战略目标

     1.人才高地

     2.创新源地

     3.产业重地

     4.旅游胜地

     5.宜居佳地

     6.首善之地

    (二)战略手段

     1.增长集约化

     2.服务均衡化

     3.农村城市化

     4.资源市场化

     5.环境生态化

     6.区域国际化

    (三)战略重点

     1.建立全球在地化创新体系*

     2.积极构建新经济体系

     3.优化城市功能结构

     4.形成社会和谐发展格局

     5.提升全球化应对能力

     6.建设善治政府

     7.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

  统筹“新城、新农村”建设,促进通州区协调发展

   引言

   一 统筹“两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为统筹“两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统筹“两新”建设是通州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三)必须用新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

    (四)必须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城建设

    (五)必须围绕“两新”目标长期努力奋斗

   二 统筹“两新”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在新城规划范围布局五大功能区

    (二)新农村建设分三个层次推进

     1.新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地区

     2.小城镇、开发区周边和中心村地区

     3.距小城镇和开发区较远、规划保留的广大农村地区

   三 统筹“两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统筹规划,用规划审视和改进工作

    (二)统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

    (三)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四)统筹城乡就业,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五)统筹工作部署,形成促进“两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建设,推进朝阳区农村城市化

   一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回顾

    (一)起步阶段(1958~1979年)

    (二)发展阶段(1979~1999年)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实施“都市农业”工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3.大批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居民住宅等城市基本建设向农村地区延伸

    (三)跨越式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1.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二 2006年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取得的新进展

    1.服务奥运建设,进一步优化环境

    2.以功能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4.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 “十一五”期间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朝阳区的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三个前提

    (二)朝阳区的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三)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农村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2007年:中国首都城乡发展报告》编委会

王伟:《北京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向郊区农村倾斜》,《经济日报》2006年5月22日。

《北京政协调研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未形成》,《光明日报》2006年9月14日。

北京市统计局综合处:《2006年1~9月北京“三农”形势要点分析》,北京统计信息网,2006年10月25日。

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6年6月14日。

张彤、项文娟:《建设节水社会,向效率要资源》,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论文,2004年12月。

李阳、蒋国瑞:《资源约束下北京都市产业的发展》,《城市问题》2006年第6期,第43页。

方可:《北京交通困境缘于战略模糊》,《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5月30日。

张宇:《环境治理确保奥运场馆外围运行城市规划凸现古都风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http://www.beijing2008.com,2006年7月28日。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12月21日《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5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建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联合向社会发布的《2006年1~10月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中新网4月28日电,国土资源部《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建设部《2005年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

2002~2006年《房地产法规汇编》。包括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北京市几年来关于房地产、土地宏观调控的各项有关政策文件。

焦点房地产网,house.focus.cn,2006年11月14日,《全国十月份新房价格北京涨幅最高高达10.7%》。

2006年11月7日国际在线,《全国房价持续高位运行 国务院不满房产调控情况》。

魏雅华:《远大于东京 北京或是“住房痛苦指数”最高城市》,《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1日。

《全国十月份新房价格北京涨幅最高高达10.7%》,焦点房地产网,house.focus.cn,2006年11月14日。

《全国房价持续高位运行 国务院不满房产调控情况》,国际在线,2006年11月7日。

魏雅华:《远大于东京 北京或是“住房痛苦指数”最高城市》,《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1日。

《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2006年11月3日。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房地产市场暗藏三大金融风险》,焦点房地产网,house.focus.cn,2006年10月31日。

《房价上涨仍然过快 国家年内出台更严厉调控政策》,《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0月25日。

《新华社:房地产畸形暴利威胁社会和谐》,新华网,2006年10月14日。

曹腾:《紧缩政策作用下 房地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推倒重来》,焦点房地产,ouse.focus.cn,2006年9月13日。

《中国楼市感受极度深寒》,《上海证券报》2006年11月10日。

《国务院驳回土地规划纲要 对耕地保护指标不满意》,国务院9月6日驳回国土资源部上报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并指出18亿亩耕地保有量至少要保持到2020年而不是2010年。为此,国土资源部启动土地规划的修编工作,将实行更加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

陈劲松:《公共住房浪潮——国际模式与中国安居工程的对比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田东海:《住房政策: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现实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芦金锋等:《借鉴日本公营住宅经验建立我国低收入家庭住房租金模型》,《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第12期。

程建华:《瑞典挪威住房情况探究》,《北京房地产》2004年第3期。

王坤等:《香港公共房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

Michael E. Stone,Social Housing in the UK and US:Evolution,Issues and Prospects,May 2003。

李占全:《公路建设与资源节约》,《中国公路》2006年第8期,第108~111页。

杨洪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节约的战略选择》,《综合运输》2006年第8~9期,第17~19页。

黄成等:《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对能源与环境的影响》,《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第11期,第163~166页。

方文刚:《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6年第9期,第54~55页。

欧阳斌:《交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发展思路》,《综合运输》2006年第7期,第32~35页。

高艳龙、张榕情:《如何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公路》2003年第24期,第76~77页。

刘晓光、李雪梅:《论和谐社会之和谐交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第2期,第129~133页。

张周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综合运输》2006年第8~9期,第7~12页。

王爱民、董俊武:《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卷第1期,第18~21页。

Friedmann J.,1995,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In Knox P.L. and Taylor P.J. (Eds),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CUP Cambridge,21-47.

Friedmann J. and Wolff G.,1982,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309-344.

Hymer S.,1972,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aw of uneven development,In Bhagwati J. (Ed),Economics and World Order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Collier-MacMillan,113-140.

Reed H C.,1981,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Praeger,New York.

Sassen S.,1991,The Global C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顾朝林:《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5期。

黄士正:《北京旧城城市功能现状及评价》,未刊稿,2005。

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塑造实力和福利兼顾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关保英:《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5月。

《物业管理条例和释解》,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北京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北京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8~2002)。

全国房地产业深圳培训中心编《物业管理法规文件汇编》(2006)。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新闻公报》,2006年10~11月。

2005年、2006年《现代物业·新业主》杂志。

焦点房地产网。

樊登义主编《大城市内部区域经济与财力差距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期。

《北京城乡差距表现、原因及加快城乡统筹的思路》,中国统计信息网,2004年11月25日。

檀学文:《北京卫星城政策及其对新城政策的启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06。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载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371~418页。

马斯格雷夫等:《财政理论与实践》(第五版),邓子基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第121~122页。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第189页。

Song,Byong-Nak,The rise of the Korean econom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 205.

Sant,Morgan,Regional Disparities,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1974.

汤普森:《法国区域经济地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1~3页。

Sorensen,André,Costing the English new towns,Town & Country Planning,1993,62 (11),pp. 300-304.

黄胜利等:《国外新城建设及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第12~17页。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技出版社,1984。

帅江平、姚士谋等:《江苏省综合城市度分析》,《经济地理》,1998年第1期。

华中、牛慧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城市化研究》,2003年第11期。

李爱军、谈志浩、陆春锋、张一飞:《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经济地理》,2004年第1期。

孟素洁、黄序:《北京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学会:《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1998。

赵树枫、张强:《都市农业的意义及其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农村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张强:《发挥郊区经济在首都经济中的作用·世纪之交的首都经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冯华:《二十一世纪的热点 发展小城镇 推动城市化》,科学出版社,2001。

简 介:2007年,奥运筹备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提升北京城市形象,“绿色”、“科技”、“人文” 的建设理念深刻影响城市长远发展。

作者: 黄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