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68

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2016)

SSAPID:101-9672-0709-30
ISBN:978-7-5097-964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5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股灾,本书便是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描述和分析。全书详尽分析了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情况,特别是现实中暴露出的制度性、基础性问题,并对资本市场改革进行了探讨。书中对与上市公司相关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包括债券市场、新三板市场、中资概念股及房地市场,并对上市公司行业及相关专题进行了讨论,包括钢铁行业、军工产业、房地产业、商贸零售业、医药行业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组织架构

 文后辅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简介

 Ⅰ 总报告

  B.1 宏观之困和微观之变:中国上市公司的创新与治理

   一 宏观之困、微观之变

    (一)宏观之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速度同步下滑

    (二)企业之困: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已低于融资成本

    (三)市场之困:“加杠杆”、股市波动、国际化与政府干预

    (四)微观之变:积极转型

   二 上市公司价值来源与价值创造

    (一)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分析

    (二)反事实分析

   三 波动散去,价值依旧——上市公司“漂亮100”

   四 危机和股灾后的资本市场治理

 Ⅱ 分报告

  B.2 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

   一 总体概述

    (一)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是微观主体价值创造和宏观经济托底向好的重要表现

    (二)积极发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推进创新和完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 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模型

    (一)五因素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二)样本选择和资料来源

    (三)分行业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状况

     2.估值与成长性

     3.创值能力

     4.公司治理

     5.创新与研发

    (四)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得分

    (五)上市公司排名说明

     1.主营业务不一致的上市公司

     2.最近一年发生ST摘帽的上市公司

     3.申万行业细分

   三 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释义

    (一)财务状况

     1.金融行业财务指标定义

      (1)银行业

      (2)证券行业

      (3)保险行业

     2.房地产行业指标

     3.非金融地产行业指标

      (1)现金流动性能力

      (2)长期偿债能力

      (3)营运能力和财务弹性

      (4)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二)估值与成长性

     1.价值模块

     2.成长模块

     3.稳定性模块

    (三)创值能力

     1.经济增加值

     2.市场附加值

    (四)公司治理

     1.内部治理

     2.激励机制

     3.信息披露

     4.社会责任

     5.内部责任

    (五)创新与研发

     1.创新投入

     2.创新产出

     3.创新效益

     4.创新资金来源

   四 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结果与启示

    (一)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综合排名结果

    (二)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排名启示

     1.上市公司业绩回升是决定其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

     2.创新驱动与消费升级提升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估值水平

     3.人口老龄化催生医疗、科教文卫等广义人力资本积累型上市公司持续增长

     4.发掘政策红利,重视大盘蓝筹股等低估值优质投资资产

     5.“互联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商业模式创新迸发新的投资机会

   五 中国上市公司“漂亮100”投资组合

  B.3 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与增长动力重构

   一 导言

   二 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以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一)中国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上市公司

    (二)中国互联网经济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

    (三)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增长效应

    (四)小结

   三 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

   四 结论和对策

 Ⅲ 资产市场篇

  B.4 债券市场:2015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一 2015年中国债券市场

    (一)全球通缩预期加剧为债市发展提供机遇

    (二)债券基准利率走势

    (三)利率走廊与SHIBOR利率变动

   二 2015年中、美债券市场结构比较

    (一)美国国债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较为发达

    (二)我国政策性金融债券比重较高

    (三)我国非金融机构发债比重较低

   三 2015年我国债券一级市场结构

    (一)2013~2015年债券一级市场结构

    (二)2015年债券一级市场结构

   四 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筹资渠道

    (一)上市公司债市筹资比重快速提升

    (二)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筹资渠道

    (三)2015年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筹资结构

   五 公司债、可转债

    (一)公司债发展历程

    (二)公司债相关法规

    (三)可转债“半股半债”特性

    (四)可转债历年发行规模走势

   六 可交换债

    (一)可交换债券

    (二)可交换债、可转债比较

    (三)可交换债的相对优势分析

    (四)可交换债发行方式与发行商行业分布

   七 结论与展望

  B.5 新三板市场:基于稳健统计量的公司财务绩效变动比较研究

   一 2015年新三板市场回顾

    1.企业数量逐年上升,行业分布多元化

    2.做市商制度发挥巨大作用

   二 基于稳健统计量的财务绩效变动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新三板存在“IPO效应”吗?

    (二)稳健统计量:基本思想与使用价值

    (三)实证研究:基于稳健统计量的时间序列比较研究

   三 总结与展望

    (一)基于稳健统计量实证研究结论

    (二)对新三板市场的未来展望

  B.6 中资概念股:从出走到回归

   一 中概股海外上市现状

    (一)地域分布

    (二)行业分布

    (三)退市及私有化

    (四)中概股回归模式

   二 境外主要的上市市场

    (一)美国市场

     1.上市条件

     2.上市方式

      (1)IPO

      (2)ADR

      (3)私募

      (4)反向兼并

     3.市场特点

    (二)新加坡市场

     1.上市条件

     2.上市方式

     3.市场特点

    (三)中国香港市场

     1.上市条件

     2.上市方式

      (1)发行H股

      (2)发行红筹股

      (3)买壳上市

     3.市场特点

   三 中概股在各市场的表现

    (一)个股表现

    (二)板块情况

    (三)2016年新股情况

   四 总结

  B.7 房地产市场:计量模型预测与趋势报告

   一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趋势分析

    (一)中国住房价格周期分解及预测

     1.住房价格时间序列周期分解

     2.住房价格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幅度

     3.基于房价时间序列历史数据预测

    (二)基于宏观计量模型预测

     1.各个因素对房价波动影响方向分析

      (1)经济社会因素分析

      (2)货币信贷税收因素分析

      (3)供给因素分析

      (4)人口因素

     2.十年房价波动预测

     3.情景设定分析

   二 用户成本模型部分——无风险利率下行降低房价调整风险

    (一)模型简介及模型结果

     1.模型简介

     2.模型结果

      (1)纵向比较

      (2)横向偏离度国际比较

     3.敏感性分析

     4.主要城市偏离度情况

    (二)非金融因素影响

    (三)不同宏观情境下偏离度变化情况

   三 土地供给和地产供给研究

    (一)简介

    (二)影响土地和地产供给的因素

     1.土地供给的影响因素

     2.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

    (三)筛选因子

     1.筛选土地供给影响因子

     2.筛选地产供给的影响因素

    (四)构建土地供给和地产供给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1.土地供给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1)建模

      (2)数据处理和模型检验

      (3)模型的修正及结果

     2.地产供给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五)对各影响因子进行预测

     1.土地供给相关影响因子预测

     2.地产供给相关影响因子预测

     3.GM模型对相关影响因子的预测结果

   四 企业模型分析——悲观情景下的压力测试

    (一)模型建立的基础:三个平衡关系

    (二)长期中现金流平衡的周转速度的下限

    (三)股东价值不受侵蚀的利润率下限

    (四)用于吸收低谷冲击的净资产下限

    (五)其他地产企业的效率下限及负债率上限

    (六)不同降价幅度下的净资产占比下限

    (七)压力测试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1.负债率

     2.周转率

     3.利润率

     4.债务融资成本

     5.土地储备总量

     6.新增购地支出与销售额之比

     7.新增项目预期利润率

     8.无息负债占比

     9.敏感性分析汇总

 Ⅳ 行业发展篇

  B.8 钢铁行业:负债与“去产能”分析

   一 我国钢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

   二 钢铁业全行业处于亏损之中,去产能之路漫长

   三 去产能表现在钢铁价格方面

  B.9 军工产业:供给侧改革释放生产力

   一 军工行业回顾和供给侧改革逻辑

    (一)军工板块表现并不突出,估值位于历史中下部

    (二)供给侧改革四大要素——政府、创新、资本和劳动力

   二 政府:现代化装备供给推动军队改革

    (一)现代化战争形态和先进装备供给推动军队改革

    (二)军民融合打破垄断,推动生产力的释放

   三 创新:技术创新驱动军队战斗力提升

    (一)中国新型军事装备呈现井喷之势

    (二)新的战略要求需要新装备提升作战能力

   四 资本:军工资本运作持续推进

    (一)国有军工企业资本运作持续推进

    (二)资产注入进展取决于研究所改制及实际控制人意愿

   五 劳动力:军工引领中国经济转型

    (一)《中国制造2025》引领中国经济转型

    (二)军转民促进民用产业技术升级

  B.10 房地产业:2015年度上市公司评估与综合实力排名

   一 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

    (一)静态财务安全性

    (二)动态财务安全性

     1.中期风险头寸

     2.利息支出占比

     3.期限结构缺口

    (三)运营效率

    (四)成长潜力

     1.财务杠杆的使用空间

     2.效率隐含的增长潜力

    (五)综合排名

   二 地产上市公司评估及排名启示

    (一)连续降息显著提高了刚需购买力,当前一线城市房价较刚需承受力高23%,二线城市房价较刚需承受力高4%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理财收益率下降,房地产投资需求上升

    (三)在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一线城市销售大幅回升,二线城市紧随其后

    (四)三、四线城市的投资需求衰减,市场份额回落

    (五)住宅市场库存压力略有缓解,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六)短期繁荣下的结构性问题之一,商业地产的库存压力进一步升高,已达到住宅市场的2~3倍

    (七)结构问题之二,高企的地租成本侵蚀了行业利润率

    (八)信用风险的暴露导致融资成本的分化,扩大的信用利差进一步侵蚀了行业利润率

    (九)在土地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上市地产公司营业利润率的中位数已降至15%

    (十)高地价和投资物业占比的上升还降低了资金周转效率,行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已逼近资金成本

    (十一)企业谨慎扩张,投资需求下滑,社会融资总额同比负增长

    (十二)结构问题之三,债务期限普遍短于投资回收周期,六成地产上市公司将面临再融资风险

    (十三)结论:行业平均能够承受的最大降价幅度为23%,四类企业有待整合

  B.11 商贸零售业:机遇、挑战与投资机会

   一 消费行业更加稳健抗跌

   二 存量市场压力犹存

   三 行业主题投资机会

    (一)国企改革

    (二)业务转型

    (三)跨境电商

    (四)迪士尼概念

  B.12 医药行业:2015~2016年发展与资本市场表现

   一 增长企稳,分化加剧

    (一)行业增速企稳

    (二)细分行业分化明显

   二 招标向下,周期向上

    (一)招标进展低于预期,降价影响式微

    (二)周期行业迎来反转

   三 估值回落,配置偏低

    (一)估值小幅回落

    (二)行业配置比例下滑

   四 医改继续,短期向好

    (一)医改步入最后阶段

    (二)一致性评价的正面效应

    (三)预期转好,板块轮动为主

  B.13 我国资本折旧率测算分析: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一 引言

   二 有关我国资本折旧率测算的文献综述

   三 生产函数法的资本折旧率估计

    (一)固定不变的资本折旧率模型

    (二)可变的资本折旧率模型

    (三)资本折旧率的估计

   四 上市公司数据测算的资本折旧率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市公司折旧率

    (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市公司折旧率

    (三)制造业上市公司折旧率

    (四)其他的上市公司资本折旧率

   五 我国资本折旧率的测算可信性分析

  B.14 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商誉资产

   一 我国A股上市公司商誉的一般情况

    (一)上市公司中拥有商誉资产的情况日益普遍,商誉资产呈高速增长态势

    (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方面,商誉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从行业看,传媒、计算机等新兴行业企业普遍拥有商誉资产,而钢铁等传统行业拥有商誉资产的公司比例较低

    (四)从商誉资产的增长情况看,传统行业明显增速较慢

    (五)从行业资产负债表看,新兴行业的商誉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六)商誉资产的减少开始出现

   二 传媒、计算机、医药生物行业商誉的产生与减值

    (一)2013~2015年商誉增加/期初公司总资产100%的公司情况

    (二)2013~2015年商誉减少/期初公司总资产大于1%的公司情况

    (三)案例:传媒行业的蓝色光标

   三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商誉资产的初步讨论

    (一)上市制度核准制下的二级市场高估造就商誉资产的不断增长

    (二)低水平的并购导致商誉资产的价值高估

    (三)警惕商誉减值对公司利润的打击

 Ⅴ 附录

  B.15 中国上市公司创值能力评估排名

   (一)银行

   (二)非银行金融

   (三)房地产

   (四)采掘

   (五)传媒

   (六)电气设备

   (七)电子

   (八)纺织服装

   (九)钢铁

   (十)公用事业

   (十一)国防军工

   (十二)化工

   (十三)机械设备

   (十四)计算机

   (十五)家用电器

   (十六)建筑材料

   (十七)建筑装饰

   (十八)交通运输

   (十九)农林牧渔

   (二十)汽车

   (二十一)轻工制造

   (二十二)商业贸易

   (二十三)食品饮料

   (二十四)通信

   (二十五)休闲服务

   (二十六)医药生物

   (二十七)有色金属

   (二十八)综合

 摘要

 中国皮书网

本书总报告《宏观之困和微观之变:中国上市公司的创新与治理》在描述宏观、市场、企业“之困”的基础上,研究了非金融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趋低和高创值能力上市公司不断消失的成因,指出中国“宏观之困”对应着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债务高企和僵尸企业蔓延的困境。不过,困中有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日渐崛起,资产配置渠道更加多元化,部分代表中国未来发展与转型方向的企业已“春江水暖鸭先知”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漂亮100”指数正是上述趋势、估值提升的集中体现,“微观之变”使新旧增长动能开启“切换”模式。总报告最后指出解决“宏观之困”和突破“微观之变”的根本之道在于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僵尸企业”清理和培育新经济、新业态,让资本市场回归价值投资功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中国经济顺利转型。分报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对应总报告中“微观之变”,呈现了部分传统行业通过资本市场体系完成产业链布局和资源重组提高了运营效率及顺应产业结构转变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创值能力突出的特征,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培育创新能力与完善公司治理成为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2015年评估模型基础上完善了公司治理指标体系和加入多维度衡量创新能力指标,并使用年报公开数据对上市公司进行了评估与排名。从结果看,公司业绩、国内消费升级和创新驱动、人口结构转变、大盘蓝筹优质资产及“互联网+”的新机遇等构成上市公司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微观之变”的集中体现和“宏观之困”的转型方向。分报告《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与增长动力重构》从人口红利及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日趋消失以及市场需求开始走向服务化和多样化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可以通过互联网经济发展重构增长动力的时代要求。但受制于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障碍,中国通过互联网经济发展重构增长动力尚任重道远,即使作为最高发展水平代表的中概股市场的互联网服务业上市公司仍处于颠覆性创新的初、中期阶段,与最终引入增值服务模式,实现技能知识化和服务商品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盈利和创值能力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需要全面深化政府动员性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经济重构增长动力。资产市场篇重点分析了债券、新三板、中概股与房地产等资产板块的发展趋势、板块特征,分析了发展多层次的债券市场品种、新三板无IPO效应监管需更加关注企业成长性、中概股回归和房价走势等问题。行业发展篇既研究了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也着重分析了新经济、新业态分布较为集中的行业,并对行业分析中易忽视的盲区如“折旧率”“商誉减值”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钢铁等传统行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商贸零售、医药行业在调整中预期可佳,军工行业发展尚需供给侧改革发力。

Cai,Fang and Dewen Wang,“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eds),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2005.

Ben S.,Bernanke,“Monetary Policy and the Housing Bubble”,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

Doraszelski,U.,Jaumandreu,J.,“R&D and Productivity:Estimating Endogenous Productiv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80(4).

Krueger,A.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3).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Petrin,A.,Levinsohn J.,“Measuring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Using Plant-Level Data”,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43(4).

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Young,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Vol.38,No.152,December,1928.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李维安、张国萍:《公司治理评价指数:解析中国公司治理现状与走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李维安:《深化公司治理改革的风向标:治理有效性》,《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5期。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人民出版社,2010。

鲁桐、仲继银、孔杰:《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首席财务官》2008年第9期。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经济学》2011年第2期。

张磊、张鹏:《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磊、张鹏:《中国上市公司创值挑战和体制改革》,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平、王习、张磊、符旸、张鹏:《中国经济从规模供给转向“需求—价值创造”——2014年经济转型和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评估》,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等:《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上海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2015。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机制和增长路径转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邓骞:《上市公司2015年报业绩分析》,《科技智囊》2016年第6期。

李维安、张国萍:《公司治理评价指数:解析中国公司治理现状与走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李维安:《深化公司治理改革的风向标:治理有效性》,《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5期。

鲁桐、仲继银、孔杰:《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首席财务官》2008年第9期。

鲁桐、仲继银、叶扬、于换军、吴国鼎、党印:《中国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学术研究》2014年第6期。

张磊、张鹏:《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磊、张鹏:《中国上市公司创值挑战和体制改革》,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平、王习、张磊、符旸、张鹏:《中国经济从规模供给转向“需求—价值创造”——2014年经济转型和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评估》,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等:《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Cai,Fang and Dewen Wang,“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eds),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2005.

Levinsohn J.,Petrin A.,“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

Young,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Vol.38,No.152,December,1928.

大卫·伊斯利、乔恩·克莱因伯格:《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中译本),李晓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中译本),胡建桥译,中信出版社,2014。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杰罗姆·格罗斯曼、黄捷升:《创新者的处方: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医疗》(中译本),朱恒鹏、张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人民出版社,2010。

张磊、张鹏:《中国上市公司创值挑战和体制改革》,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磊、张鹏:《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平、王习、张磊、符旸、张鹏:《中国经济从规模供给转向“需求—价值创造”——2014年经济转型和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评估》,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上海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201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机制和增长路径转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Huber P.J.,“Robust Estimation of a Location Parameter”,The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1964,35(1).

Andrews D.F.,“Plots of High-dimensional Data”,Biometrics,1972.

郭亚帆:《稳健统计基本理论及其在居民收入与支出指标中的应用研究》,天津财经学院,2005。

李伯东、李一微:《试论稳健统计在经济指标中的应用》,《浙江统计》2006年第2期。

杨丽苗:《新三板挂牌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河北大学论文,2014。

邓斌、孙建敏:《我国粮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经济》2013年第2期。

纪汉霖、李光辉、邢浩:《企业挂牌新三板财务绩效变动的实证研究》,《发展研究》2015年第8期。

宋亭亭:《新三板企业融资绩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15。

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求是》2009年第5期。

蔡跃洲、王玉霞:《投资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及合意投资消费区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蔡思复:《城市化是克服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径》,《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陈昌兵:《城市化与投资率和消费率间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

龚敏、李文缚:《中国高资本报酬率与低消费率的一个解释——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与校准》,《学术月刊》2013年9月号。

库兹涅茨著《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李红松:《我国投资率变动及其国际比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李云林:《我国高投资率的成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1期。

钱龙、周绍东、胡成恩:《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间变动规律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建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比较与城市化战略》,《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刘艺容:《我国城市化率与消费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06年第12期。

刘春梅:《关于合理投资率的探讨》,《经济师》2005年第1期。

刘丽明、郑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经济纵横》2005年第4期。

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乔为国、潘必胜:《我国经济增长中合理投资率的确定》,《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史正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投资膨胀与治理》,《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

孙焱林:《合理投资率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0年第8期。

沈翔:《二元经济转型影响投资率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12年第18期。

王彤、王劭斐:《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物价》2003年第6期。

吴忠群:《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和投资的确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谢晶晶、罗乐毅:《城市化对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分析》,《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3期。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张洋、尹婵娟:《城市化为何没有促进消费》,《知识经济》2009年第8期。

Charles I.Jones,“The Fiscal Problem of the 21st Century”,FRBSF Economic Lett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issue sep19,2003.

Fernando,García-Belenguer,and Manuel S.Santos,“Investment Rates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ume 63,October 2013.

Lee,Murtaza Syed,and Liu Xueyan,“Is China Over-Investing and Does it Matter”,IMF Working Paper,November 27,Working Paper No.12/277,2012.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黄梅波、吕朝凤:《中国潜在产出的估计与“自然率假说”的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7 期。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佑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8期。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古明明、张勇:《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和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

吕冰洋、郭庆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测算》,《经济研究》官方网站,2012。

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对比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6期。

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TFP的估算》,《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Chow,Gregory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8,No.3,1993,.

Diewert,W.Erwin & Wykoff,Frank C.,“Depreciation,Deterioration and Obsolescence when there is Embodied or Dis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Diewert-06-11-23-08-38-56,Vancouver School of Economics,revised 13 Jul 2007.

Epstein,L. & Denny,M.,“Endogenous Capital Utilization in a Short-run Production Model:Theory and an Empiral Applic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Elsevier,vol.12(2),pages 189-207,1980.

Harry X.Wu,“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 in 1952-2008”,RIETI(Japan)Discussion Paper,2011.

Nadiri,M.I. and Prucha,I.R.,“Estimation of the Depreciation Rate of Physical and R&D Capital in the US Total Manufactur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P 4591,1993.

Ning Huang,and Erwin Diewert,“Estimation of R&D Depreciation Rates:a Suggested Methodology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ume 44,Issue 2,May,2011,

Ingmar R.Prucha,“On the 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a Constant Rate of Depreciation”,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

Iwata,S.,M.Khan,and H.Murao,“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A Nonparametric Assessment”,IMF Staff Papers,2003,50(2).

Pakes,Ariel & Griliches,Zvi,“Estimating Distributed Lags in Short Panel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Depreciation Patterns and Capital Stock Construc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51,1984(2).

Prucha,I.R.,“Estimation of a Variable Rate of Depreciation:a Dummy Variable Approach”,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7(3).

José A.Hernández,“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the Physical Capital Stock”,www.usergioarboleda.edu.co/civilizar/matematicas/Pdfs/jhernandez.pdf,2000.

José A.Hernández,Ignacio Mauleón,“Econometric Estimation of a Variable Rate of Depreciation of the Capital Stock”,Empirical Economics,2005,October 2005,Volume 30,Issue 3,2005.

Triplett,J.E.,“Depreciation in Production Analysis and in Income and Wealth Accounts:Resolution of an Old Debate”,Economic Inquiry,34,1996.

Cai,Fang and Dewen Wang,“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 and Song(eds),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2005.

Ben S.Bernanke,“Monetary Policy and the Housing Bubble”,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

Bischoff,Oliver,“Explaining Regional Viariation in Equilirium Real Estate Prices and Income”,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Vol.21(1).

Black,S.E.,Lynch L.M.,“What’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the Benefits of Workplace Inno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2004,114(493).

Cardona,M.,Kretschmer,T.,Strobel,T.,“ICT and Productivity:Conclusions from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25(3).

Doraszelski,U.,Jaumandreu,J.,“R&D and Productivity:Estimating Endogenous Productiv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3,80(4).

Krueger,A.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3).

Levinsohn J.,Petrin A.,“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Petrin,A.,Levinsohn J.,“Measuring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Using Plant-level Data”,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12,43(4).

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Romer,P.M.,“Idea Gaps and Object Gap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

Wooldridge,J.M.,“On Estimating Firm-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Proxy Variable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Economics Letters,2009,104(3).

Young,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Vol.38,No.152,December,1928.

安辉、王瑞东:《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2013年第3期。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蔡栋梁、何翠香、方行明:《住房及房价预期对家庭创业的影响》,《财经科学》2015年第6期。

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大卫·伊斯利、乔恩·克莱因伯格:《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中译本),李晓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邓骞:《上市公司2015年报业绩分析》,《科技智囊》2016年第6期。

高波、王文莉、李祥:《预期、收入差距与中国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顾海峰、张元姣:《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调控:理论与中国经验》,《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贺强、王汀汀、杜惠芬:《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内涵及其功能定位》,《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2期。

黄琳、黄海芳、孙成涛:《新三板挂牌企业估值与投资机会》,《中国市场》2014年第19期。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杰罗姆·格罗斯曼、黄捷升:《创新者的处方: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医疗》(中译本),朱恒鹏、张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中译本),胡建桥译,中信出版社,2014。

况伟大:《预期、投资与中国城市房价波动》,《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李超、倪鹏飞、万海远:《中国住房需求持续高涨之谜:基于人口结构视角》2015年第5期。

李洪、张德明、曹秀英等:《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454家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数据》,《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0期。

李龙筠、谢艺:《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估》,《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

李维安、张国萍:《公司治理评价指数:解析中国公司治理现状与走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9期。

李维安:《深化公司治理改革的风向标:治理有效性》,《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5期。

林安霁、林洲钰:《“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5期。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人民出版社,2010。

鲁桐、仲继银、孔杰:《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首席财务官》2008年第9期。

鲁桐、仲继银、叶扬、于换军、吴国鼎、党印:《中国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学术研究》2014年第6期。

谭政勋、王聪:《房价波动、货币政策立场识别及其反应研究》,《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汤蕙:《“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外资》2012年第24期。

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谢德仁:《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徐建炜、徐奇渊、何帆:《房价上涨背后的人口结构因素:国际经验与中国证据》,《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

杨华磊、温兴春、何凌云:《出生高峰、人口结构与住房市场》,《人口研究》2015年第3期。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经济学》2011年第2期。

张磊、张鹏:《互联网经济中的服务业》,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磊、张鹏:《中国上市公司创值挑战和体制改革》,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平、王习、张磊、符旸、张鹏:《中国经济从规模供给转向“需求—价值创造”——2014年经济转型和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评估》,载《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玉明、梁益琳:《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与预测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赵晨:《房地产价格与家庭支出的关系研究——基于CHFS调查数据》,《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等:《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上海市创新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研究》,2015。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机制和增长路径转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朱和平:《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及评价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简 介:本书以“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主题,分为两部分,宏观报告回顾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中国需要转向依靠高端人力资本,发展高端科技和现代可贸易服务业的路径上来;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8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18年的发展前景和五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简 介:本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迈向中高端”为主题,宏观报告回顾了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认为保持中高速与迈向中高端是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迈向中高端路径的达成,是宏观稳定实现的基础;中国区域经济前景报告通过对1990~2017年中国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