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30

核心价值面面观图书

All-Aspect View of the Kernel Value

SSAPID:101-9537-1237-93
ISBN:978-7-5097-066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信仰观、道德观、群体观、政治观、自然观、民族观、国际观七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核心价值的演变及发展过程;同时针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带来中国社会在诸方面的变化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概括,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该书从历史的阐述入手,提炼出中华民族文化中与核心价值相关的思想与观念,相信能对当今中国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讨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石刚 李丽娜
编 辑:王玉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论 核心价值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 应付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核心价值的指导

   1.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几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2.从消极的方面看,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地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的价值建设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是核心价值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2.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滑坡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3.如何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坚持中国自己的行为原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三 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重建

   1.主流文化价值的重建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

   3.加强文化价值的创新

   4.注重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传播

 第一章 仰望信仰的天空

  第一节 历史行进中的信仰观回眸

   一 西方世界中的信仰火花

   二 中华文化中的信仰印痕

   三 中西方信仰观的差别

  第二节 现实天空下的信仰观守望

   一 当今信仰观变迁的若干社会成因

   二 青年信仰观变迁的现实视角考察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信仰观重构

   一 对信仰观三个层级的理性考量

   二 当代信仰观重构的若干原则

 第二章 道德的失落与重建

  第一节 伦理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一 伦理学的含义

   二 道德:一个与伦理相近的概念

   三 从伦理—道德到伦理学

   四 伦理学的历史流变和学科体系

   五 伦理学在中国

  第二节 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

   一 先秦儒家对伦理道德的认知和主张

    1.孔子的“德治”思想

    2.孟子的“仁义”观

    3.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

   二 儒家其他重要典籍以及代表人物的伦理道德思想

    1.《礼记》

    2.《大学》

    3.《中庸》

   三 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今道德重建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及其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中国化的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四节 当代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及学科的构建

   一 对当下中国道德问题的再思考

   二 对当下中国出现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三 新的历史时期的道德重建

   四 当代中国伦理道德建设的新发展

 第三章 集体主义的源与流

  第一节 血缘与中国古代群体观念

   一 “亚细亚的古代”与中国血缘社会

   二 血缘社会对中国古代群体观的影响

   三 中国古代群体观几种主要主张

    1.儒家:为天下积极进取的仁爱思想

    2.墨家的兼爱思想

    3.道家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泛爱思想

    4.明确强调为己的利己主义观念

   四 中国近代对群体观的新思考

  第二节 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国

   一 集体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二 集体主义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三 如何科学认识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的核心概念:真实的集体

    2.集体主义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统一体

    3.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集体主义

  第三节 公德意识缺失与建设

   一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二 公德意识缺失的缘由

    1.公共生活领域的缺失

    2.规则意识淡薄

    3.时代变化带来的冲击

   三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的建设基本要求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四 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手段

    1.加强道德教育和宣传工作

    2.加紧立法,对一些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重视环境育人

    4.发展公共文明,从制度设计和环境保障上促进社会公德的提升

    5.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6.要多方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

  第四节 社会群体价值观的重建

   一 当前我国群体和群体价值观出现的问题

    1.群体分化造成群体价值观的多样化

    2.人际关系紧张和人情冷漠

    3.社会群体凝聚力下降,人们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降低

    4.人民内部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群体对抗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 产生当前群体价值观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改革导致正常的社会分化组合,这是群体和群体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改革中利益调整方面的问题,使人们形成对社会群体价值的不同观念

    3.价值观领域的新问题

    4.其他方面的原因

   三 当前群体价值观重建的时代特点与背景

   四 和谐群体价值建设之路

    1.理解群体的重要性,重塑尚群的价值理念,是群体价值观重建的关键所在

    2.和谐理念是群体价值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目标

    3.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群体价值观建设的重点

    4.在改革发展中坚持合理的利益调整是群体价值观建设的最根本要求

 第四章 政治变迁与观念突破

  第一节 中国古代政治专制理念的形成

   一 春秋战国时期专制理念的萌芽

   二 秦朝时期专制理念正式确立

   三 汉朝时期专制理念进一步巩固

   四 隋唐时期专制理念逐渐完善

   五 两宋时期专制理念得到加强

   六 明清时期专制理念强化并衰落

  第二节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迁

   一 开明士大夫的政治改革思想

    1.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

    2.林则徐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3.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二 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革命思想

    1.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

    2.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的改革思想

    3.《天朝田亩制度》

   三 洋务派与洋务思想

    1.“自强”、“求富”的思想

    2.“中体西用”的思想

   四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1.康有为变法维新的思想

    2.谭嗣同反纲常礼教的思想

   五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思想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2.章太炎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六 中国五四运动前后的政治思潮

    1.无政府主义思潮

    2.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

  第三节 新中国政治思想观念与古代的异同

   一 从君王专制到人民民主专政,从为帝王服务到为人民服务

   二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

   三 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

   四 从传统的“德治”思想到依法治国

 第五章 自然危机与反思

  第一节 环境危机:人与自然高度紧张

  第二节 人类中心:对西方近现代自然观的反思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第四节 走向和谐:以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第六章 构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第一节 西方民族及民族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 民族的含义及特征

   二 西方历史上民族价值的形成过程

    1.对民族国家组织形式的追求

    2.对民族自治的价值追求

    3.对不同民族间平等地位的追求

    4.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

   三 不同的民族主义类型

    1.经济民族主义

    2.政治民族主义

    3.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一 中华民族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中华民族的起源

    2.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

   二 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特点

    1.包容苍生的天下观

    2.“求同存异”的民族国家观

    3.以价值高度认同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

    4.尊卑有序的民族秩序观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

   一 反抗外来殖民压迫的立场

    1.阐明了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的一致性

    2.毛泽东肯定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正义性

    3.追求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

   二 爱国主义基本原则的表现

   三 民族利益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利益

   四 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学习态度

  第四节 当今国际社会的现实及我们应该坚持的民族价值

   一 世界的经济融合带来的民族问题

   二 世界的政治分裂及其带来的民族问题

    1.世界各个地区的民族分裂状况

    2.民族分裂带来的问题

   三 中国在民族问题上应该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

    1.善待民族情感并善用民族主义

    2.坚持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权

    3.超越意识形态的视野来探讨民族问题

    4.给生命以同样的尊重

    5.以宽容与开放为核心构建中国的民族观

 第七章 大国的国际视野

  第一节 毛泽东的国际观

   一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

    1.早期(1920年以前):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起点

    2.大革命前后(1921~1936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萌芽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形成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成熟

   二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1.国际统一战线理论

    2.“中间地带”理论

    3.“三个世界”理论

   三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邓小平的国际观

   一 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1.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潮流

    2.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和迫切要求

   二 丰富与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坚持并发展了独立自主原则,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2.坚持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完美结合,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三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及其国际意义

   四 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一 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观的基本内容

   二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

   三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长期性与艰巨复杂性

  第四节 中国的“和谐世界”观

   一 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 中国提出“和谐世界”观的背景分析

   三 “和谐世界”观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 建立和谐世界的主要途径探讨

[1]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德育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冯培著《守望学子的精神家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编委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著《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7]施治生、刘欣如著《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陈长崎著《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田林海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0]刘建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到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到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1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到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到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6]李宏伟:《现代技术的陷阱: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7]蒋劲松:《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9]李明华等:《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20]〔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4]〔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5]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6]郝志功:《当代环境问题导论》,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8。

[27]王信领:《可持续发展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8]陈耀帮等编《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29]李长林、杜平:《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0]石刚:《佛教文化与和谐世界理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简 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当代定位;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反思与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作者: 马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简 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广大民众人人奉行、时时奉行但其自身并不自知的日用常行,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兴国之魂”的立国价值,此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要旨。本书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分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

作者: 朱晨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简 介:社会调节机制是指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整合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来防范、控制和调节社会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合理有序、良性运行的一种自组织系统。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调节机制理论的当代建构问题而展开,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调节机制的起源、内涵、本质、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运行过程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着重从经济调节...

作者: 万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