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75

从教门到民族:西南边地一个少数社群的民族史图书

FROM JIAOMEN TO NATIONALITY : NATIONALITY HISTORY OF A MINORITY IN THE SOUTHWEST FRONITER

SSAPID:101-9010-2559-82
ISBN:978-7-5097-405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西南一个少数社群近代某一历史侧面的考察,探讨了晚近“革命”与“Nationalism”背景下中国人群分类的轨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在中国近代的背景下,强化了传统中国人群分类中种族性的面相,思想界倾向于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做族裔性的理解,由民族的族裔性理解,带来了社群的政治化建构明朝以降至19世纪中叶,作为群体的穆斯林多不为正史所提及。云南地方志有关人群的分类中,穆斯林多被“视同汉人”。然而,19世纪中叶,随着一系列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群体被重新发现,进而,在中国近代革命与民族主义的背景下,被“承认”为“想象的共同体”。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马雪峰
编 辑:王玮;王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引子

   “似兽非兽,有眼无珠”

   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变迁

   无法翻译的术语

  二 问题缘起

  三 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

   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社会学族群关系同化范式

   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中的权力冲突范式

   人类学族群理论的启示

  四 回族研究的视角*

   “民族”范式

   文化冲突论

   “熟悉的陌生人”

   回族的“制作”——建构论的视角

  五 本项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地理、人群及其历史

  一 地理

  二 人群

  三 历史

   起源

   正史

   教门

   被重新发现的身份

   地方志

    亦华亦夷

    被隐匿的人群

   咸同滇变

    膏腴之地,多为回子所有

    边地流民

    矿厂与帮会

    香堂

    咸同滇变

  四 小结

 第三章 自治的寺坊(Jamaat)

  一 寺坊的边界

  二 寺坊的构建

  三 寺坊之“寺”

  四 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

  五 清真寺之花费与支出

   日常的花费

   斋月与节庆的花费

   特别的花费

  六 作为学者与外来者的阿訇

   作为学者的阿訇

   外来者、流动的教席

   阿訇的收入

    工资

    乜贴

    天课

   阿訇之经济地位

  七 经堂教育

  八 作为本地乡绅的管事

   管事制度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

  九 清真寺职能的延伸

  十 小结与讨论

   小结

   讨论

   地域分割下的寺坊认同

 第四章 商业、婚姻与宗教网络

  一 商业*

   滇西

   滇东与滇东北

   滇中

   滇南

  二 婚姻

  三 游学:流动的阿訇与哈里发

  四 圣纪网络*

  五 小结与讨论

   小结

   讨论

 第五章 近代民族主义的舶来及其话语

  一 本土的观念

   夷与夏

   对自身以及世界的想象

  二 民族主义:概念与分类*

   概念

   两种民族主义

   汉斯·科恩(Hans Kohn)的二元分类

   历史性分类

    自由主义或公民的民族主义

    族裔民族主义

  三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民族的种族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革命与排满:缔造纯汉的国家

 第六章 回族回教辨:回族的界定及其相关论争

  一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民国政府视野下的民族主义

  二 民国政府视野内的“回”:作为回教徒的汉人

  三 论争:汉人回教说、回教民族说、回回民族说

   汉人回教说

   回教民族说

  四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的“回族”

   革命、民族

   《回回民族问题》

 第七章 民族构建:族裔化与政治化的倾向

  一 “回”的历史

  二 近代民族主义背景下的民族构建

 序

本书通过对西南一个少数社群近代某一历史侧面的考察,探讨了晚近“革命”与“Nationalism”背景下中国人群分类的轨迹。民族主义的传入,在中国近代的背景下,强化了传统中国人群分类中种族性的面向,思想界倾向于对民族与民族主义作族裔性的理解,由民族的族裔性理解,带来了社群的政治化建构。明朝以降至19世纪中叶,作为群体的穆斯林多不为正史所提及。云南地方志有关人群的分类中,穆斯林多被“视同汉人”。然而,19世纪中叶,随着一系列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群体被重新发现,进而,在中国近代革命与民族主义的背景下,被“承认”为“想象的共同体”。

阿布都哈德,2006,“单位制”对维吾尔族传统社会结构影响的一些思考——以新疆巴州煤矿的个案分析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43-48页。

埃德蒙·利奇,2010,《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艾自修(明) 纂,1986/1646,《重修邓川州志》,洱源:洱源县志办公室,1986年10月翻印。

安东尼·史密斯,2006,《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东尼·史密斯 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白草,1998,《儒林外史》涉及回民情节描写之考略,《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144-146页。

白崇禧,1939,中国回教今后的展望,《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1939年第1卷第1期。

白寿彝,1951,回回民族的新生,收入《民族宗教论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97-168页。

白寿彝 1985,《回族人物志》(元代),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白寿彝 2000,《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白寿彝 2000a,《回民起义》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白寿彝 2000b,《回民起义》第3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白寿彝 2000c,《回民起义》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白寿彝2000/1944,《中国回教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白云,1985/1940,西北回教问题,原载《西北论衡》第8卷第22-24期,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87-319页。

白云涛,1990,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输入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第93-101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查尔斯·泰勒,1998,承认的政治,收入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第290-337页。

长江,1936,《中国的西北角》,天津:天津大公报馆。

岑毓英,1966,奏陈整顿滇省铜政事宜疏,收入《皇朝经世文续编》(葛士濬辑),卷49,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

陈国生、董力三,1994,清代贵州的流民与山区开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16-18页。

陈乐基 编,2004,《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陈连开,1989,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一个内在联系发展被认识的过程,收入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第72-113页。

陈亮,1987,《陈亮集》(增订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陈垣,1928,回回教入中国史略,收入白寿彝著《中国回教小史》,附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92-109页。

崔明德,2006,中国民族思想的概念及发展脉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第21-32页。

达凤轩,1936,与顾颉刚先生论回汉问题,《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

丁国梁等 纂修,1933,《续修建水县志稿》,武汉:汉口道新印书馆。

丁明俊,2004,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回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38-47页。

丁明俊 2006,《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2004/1988,《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 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恩格斯,1985/188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收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内部发行,第114-156页。

方国瑜 编,2001,《云南史料丛刊》第9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方国瑜 2001a,《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方国瑜 1987,《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费孝通,1986,《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 1985/1947,《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费孝通 1999/1948,乡土重建,收入《费孝通文集》第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 1999/1945,《云南三村》英文版的“导言”与“结论”,收入《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 1999/1943,禄村农田,收入《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 2001,《师承·补课·治学》,北京:三联书店。

费孝通等,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费正清、刘广京 编,1993,《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今源,1994,中国回民青年会,收入《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第749页。

冯客,1999/1992,《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冯瑜,2003,从两份家谱看“帕西傣”的形成,《回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39-44页。

傅统先,2000/1937,《中国回教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高发元 编,1992,《云南回族乡情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高发元 2000,《穆圣后裔——中国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实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Glazer,N. and Moynihan,D.P. 1997,民族与民族研究,收入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27页。

高世清,2004,毛货街清真古寺,收入李正清主编《昭通回族资料集》(第三辑),昭通:昭通市回族学学会编印,内部资料,第82-83页。

葛剑雄、曹树基,1997,《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1996/1939,中华民族是一个,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773-785页。

顾颉刚1936,回汉问题和目前应有的工作,《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

顾颉刚1985/1937,回教的文化运动,原载天津上海《大公报》二六年三月七日《星期论文》,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912-915页。

顾颉刚、王树民,1981,“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一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第6-22页。

古永继,2003,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69-78页。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3,《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2,《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哈贝马斯,2002,欧洲民族国家——关于主权和公民资格的过去与未来,收入《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25-148页。

哈德江,2000,维吾尔族Jamaat群体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第200-219页。

韩锦春、李毅夫,1984,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的情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第36-43页。

何伟亚,2002/1995,《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常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伟业,2002,西方伊斯兰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回顾与前瞻,《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第96-99页。

贺长龄,2000,耐庵奏议存稿(卷十一),收入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3-118页。

侯允钦等(清)纂修,1966/1854,《邓川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胡汉民,1960/1905,述候官严氏最近政见,原载1905年11月《民报》第2号,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第143-153页。

胡庆钧,2006,《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胡适,1998,四十自序,收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102页。

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回族简史》编写组,1978,《回族简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J. S. 密尔,1982,《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江应梁,1951,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19页。

蒋中正,1984/1943,《中国之命运》,收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四),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

金吉堂,2000/1935,《中国回教史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金吉堂 1985/1936,回教民族说,原载《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11期,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47-261页。

建水县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 编,2002,《建水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金树全,1989,沙甸回族先民定居沙甸的历史年代,载沙甸回族史编写组编《沙甸回族史料》(内部资料),第33-37页。

金天民、王庆仁,1981,“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4期,第87-92页。

荆德新,1986,《云南回民起义史料》,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国庆,2005,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194-213页。

李红春,2006,鲜为人知的云南“藏回”,《中国穆斯林》,2006年第1期,第44-47页。

李习文、张玉海,2001,《禹贡半月刊》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之特点,《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2期,第106-109页。

李元丙,1952,永昌府保山县汉回互斗及杜文秀实行革命之缘起,收入白寿彝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神州国光社,第1-10页。

李正清,2004,昭通回族文化论,收入李正清主编《昭通回族资料集》第三辑,昭通:昭通市回族学学会编印,第10-57页。

李治亭,2006,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第162-165页。

梁启超,2001/1902,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收入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二集),吴松等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787-803页。

梁启超2001/1902a,新民说,收入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点校》,吴松等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547-650页。

梁四宝、燕红忠,2003,清代边疆开发的经济动因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27-133页。

列文森,2000,《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美容,1987,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7(62),第53-114页。

林松,1999,回族和伊斯兰研究新学科的开拓与发展——敬祝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白寿彝教授九十寿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3-21页。

林耀华,1963,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71-190页。

林则徐,2000,云贵奏稿,载《回民起义》第1册,白寿彝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83-248页。

刘绍川,1958,寻甸县两个回族村社会经济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36-38页。

刘绍川、温眉虎,1958,寻甸县回族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8-35页。

刘绍川、温眉虎1959,“鲁甸县回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0-54页。

刘绍川、温眉虎、吴乾就,1958,保山县回族社会情况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45-49页。

刘一虹,2006,《回儒对话——天方之经与孔孟之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鲁迅,1996,《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

吕昭义、吴彦勤、李志农,2003,清代云南矿厂的帮派组织剖析——以大理府云龙州白羊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4期,第42-50页。

罗迈,1991a,长期被压迫与长期奋斗的回回民族,原载《解放》第106期和107期,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内部发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第829-840页。

罗迈1991b,回回民族问题,原载《解放》第109期,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内部发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第861-933页。

马才武,2004,昭通伊斯兰教“新”“老”行团结起来,收入昭通市回族学学会编印《昭通回族资料集》(第一辑)(内部资料),第88-89页。

马冬梅、梁勇,2005,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乜贴”,《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11页。

马观政,2000,滇垣十四年大祸记,收入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91-302页

马海云,1998,回族研究的新视野:一个方法论的讨论——兼评杜磊《中国穆斯林》,《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77-87页。

马海云、周传斌,2001,伊斯兰教在西北苏非社区复兴说质疑——对宁夏纳家户村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第34-40页。

马恒丰 主编,2005,《红河州伊斯兰教简史》,红河州伊斯兰教协会。

马鸿逵,1934,西北两大问题,《开发西北》,1934年第1卷第6期。

马启成、哈正利,2003,与时俱进的百年回族研究,收入《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2》,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健雄,2001,社区认同的塑造:以勐海“帕西傣”社区为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6期,第69-75页。

马金宝,2000,回族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简析——与其他几个少数民族的比较,《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第9-14页。

马娟,2002,近十余年来国内元代色目人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第96-102页。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

马明达,2004,清初回族名将杨谦、杨凯——清代回族名将史事辑考之一,《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第101-105页。

马戎,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戎 2001,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民族”(nation)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41-151页。

马戎 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 2004a,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 2004b,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15页。

马戎 2005,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收入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绍忠等,1986,云南回族概况,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28页。

马绍美,2006,今日沙甸调查报告,载马绍美主编《回族学术论文选编》(总第三期)(内部资料),云南蒙自:红河州回族学会。

马生凤,2000,婆兮事略,收入白寿彝主编《回民起义》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41-51页。

马松亭,1933,中国回教的现状,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77-87页。

马维良,1986,洱源县士庞村回族调查(,收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60-67页。

马维良 1999,《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马文尉,1961,大理白族地区回族村——上新庄及马文尉家的由来,收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5-59页。

马文昭,2000,饬提马文昭奏愬猛缅厅文武官员谋杀回民案被告人证札,收入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67-79页。

马玉昆,2004,鲁甸回族的生活习俗,收入李正清主编《昭通回族资料集》第三辑,昭通:昭通市回族学学会编印,第62-69页。

民族问题研究会 编,1980/1941,《回回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

明瑞华,1985/1941,腾冲明·朱姓族谱,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2-54页。

纳家璧,2001,从纳古《〈蔡璿碑〉》和《纳之秩碑》看云南回族早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收入《回族学刊》(第1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第230-236页。

纳家璧 1984,独特的通海纳乡古小五金手工制造业,收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60-170页。

潘蛟,2000,《“民族”的舶来及相关的论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博士论文。

彭崧毓,2003,《云南风土纪事诗》,收入《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5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彭英明,1985,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第5-11、36页。

齐春风,2006,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华夷之辨”观,《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8-34页。

齐思和,1937,民族与种族,收入《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1、2、3合期。

邱树森 主编,1996,《中国回族史》(上、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邱树森主编 1992,《中国回族大词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邱泽奇,2002,《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荣孟源 编,1985,《中国国民党历次党代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沈松侨,200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台北),2002年第3期。

沈松侨2002a,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期。

沈松侨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北),第28期。

沈松侨2000,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

宋恩常,1985,楚雄、丽江、峨山等地回族情况访问杂记,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89-94页。

宋恩常,1985a,解放初昆明回民社会经济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76-88页。

沈括,1987,《梦溪笔谈校正》,胡道静 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坚雅,1998/1964,《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斯大林,1985/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收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内部发行,第477-535页。

松本真澄,2003,《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绳武,1938,关于回教的统一组织,《回教大众》,1938年第1卷第3期。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

孙中山1981/1912,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收入《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孙中山2000/1919,三民主义,收入《三民主义》“附录”,长沙:岳麓书社,第238-249页。

孙中山2000/1921,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收入《三民主义》“附录”,长沙:岳麓书社,第259-268页。

孙中山2000/1924,《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

W.I.托马斯、F.兹纳涅茨基,2000,《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田顺喜 主编,2001,《茂克回族简史》,内部资料。

汪中(清),2000,《述学》,戴庆钰、涂小马 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王胞生,2002,《云南史苑类稿》,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 编印。

王春福、王鹏飞,1989,沙甸村史拾零,收入沙甸回族史编写组编《沙甸回族史料》(内部资料),第38-41页。

王春霞,2005,《“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鼎臣,2000,清咸同间云南回变纪闻,收入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97-306页。

王夫之,1992,《黄书》,收入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

王伏平,2001,西工委与《回回民族问题》——纪念《回回民族问题》出版60周年,《回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8-71页。

王怀德、马希平,1999,《经堂教育——伊斯兰教育的民族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明珂,2006,《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明珂,2003,《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日蔚,1937,回族回教辩,《禹贡》第5卷,第11期。

王尚用(明) 修,1963/1550,《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寻甸府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王树槐,1967,《咸同云南回民事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文萱,1936,读顾颉刚的回教的文化运动后,《禹贡半月刊》,1936年第7卷第4期。

韦伯,2004,《学术与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温眉虎,1959,东川市联合乡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73-75页。

翁独健,1990,《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敬梓(清),1986,《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李汉秋辑校,合肥:黄山书社。

吴乾就,1958,腾冲县乌索回族社会情况调查,收入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5-58页。

吴乾就 1982,云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收入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2年第2期。

吴振棫,2005,《养吉斋丛录》,童正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夏光南,1968/1943,《元代云南史地丛考》,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萧公权,1999/1945,《中国政治思想史》,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谢蕴秋 主编,1999,《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熊芳亮,2012,“民族自决权”:违背还是贯彻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国民党一大宣言及其对民国民族政治的影响(一),《中国民族报》,2012年7月20日,第7版。

徐弘祖(明),1985,《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朱惠荣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许纪霖,2006,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13页。

许纪霖2005,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2-131页。

薛文波,1936,回教民族过去的地位及今日应有之努力,《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

杨建新、杨文炯,2001,Jamaat:都市中的独特社区——以对兰州市回族穆斯林的调查为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40-44页。

杨文炯,2001,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第17-23页。

杨建新、杨文炯 2004,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58-64页。

杨兆钧 主编,1994,《云南回族史》(修订本),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杨志玖,2003,《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姚大力,2004,“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中国学术》,2004年第1辑。

姚继德、李荣昆、张佐,2005,《云南伊斯兰教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姚继德、肖芒 主编,2001,《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通海纳古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佚名,2000,他郎南安争矿记,收入白寿彝主编《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49-262页。

尹伯清,1985/1926,回教与回族辨,原载《中国回教学会月刊》第1卷第5期,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62-265页。

尹善继,2001,旨稽查流民酌议张章程奏,收入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9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于长江,2006,《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编,1990,《玉溪市民族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俞辛淳,1996,《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余振贵,1996,《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余振贵、雷晓静,2001,《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袁枚(清),1982,《随园诗话》,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云南省编辑组,1985,《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张佛泉,1934,邦国主义的检讨,载《国闻周报》第11卷,第40-41期。

张佛泉1936,“民族主义”需要重新解释,《国闻周报》第13卷,第1期。

张剑平,1997,抗战时期延安的回回民族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77-82页。

张星烺,1977,《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张永,2002,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06-114页。

张正明,1983,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第1-12页。

张中复,2003,论当代中国回族研究的“少数民族化”问题,中国回族学会编《回族学与21世纪中国》,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88-108页。

张中复 2005 “华夷兼蓄”下的边缘游移:论当代中国回族民族属性中的“少数民族化”问题,《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第24卷。

赵灿(清),1989,《经学系传谱》,杨永昌、马继祖标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赵卫东,2002,《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族群边界:对邓川坝子“白回”族群的人类学考察》,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赵卫东 2004,大理邓川坝子“白回”族群成因探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63-67页。

赵卫东 2006 邓川坝子“白回”族群的人类学考察,收入丁明俊著《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68-335页。

郑安仑,1985/1945,回教问题,原载《同人通讯》第33期,收入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第280-286页。

郑云波,2004,清代中期的人口发展,《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第50-55页。

政协大理市委员会,1997,大理市珂里庄回族村调查,收入马占伦主编《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53-261页。

政协洱源县委员会,1997,洱源县回果村回族调查,收入马占伦主编《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82-287页。

政协陆良县委员会,1997,陆良县宗西回族村调查,收入马占伦主编,《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21-225页。

中共腾冲县委统战部,1958,腾冲县回族分布情况调查报告,载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59-61页。

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编,1986,《云南省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统战部 编,199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

周传斌,2002,西海固伊斯兰教的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第69-76页。

祝宏等(清)纂修,1968/1731,《续修建水州志》,台北:学生书局。

邹容,2002/1903,《革命军》,冯小琴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Armijo-Hussein,Jacqueline Misty. 1989. “The Sinicization and Confucianization of a Muslim from Bukhara Serving under the Mongol in China”,In The Legacy of Islam in China,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Memory of Joseph F. Fletcher. Harvard University,14-16 April,1989,pp.10-16.

Atwill,David G. 2003. “Blinkered Visions:Islamic Identity,Hui Ethnicity,and the Panthay Rebellion”,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v.,2003;62(4);ABI/INFORM Global,pp.1079-1108.

Barfield,Thomas. 2000. “Review”,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Vol.32,No.1.(Feb.,2000).

Barth,Fredrik. 1996/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In Theories of Ethnicity:A Classical Reader,Werner Sollors ed.,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Benton,Gregor. 1992. “Review”,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 Vol.55,No.3.

Blauner,Robert. 1969. “Internal Colonialism and Ghetto Revolt”,In Social Problems,Vol.16,No.4 (Spring,1969),pp.393-408.

Broaded,C. Montgomery. 1993. “Review”,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22,No.2.

Broomhall,Marshall. 1997/1910. Islam in China:A Neglected Problem. London:DARF Publishers Limited.

Brubaker,Rogers. 1999. “The Manichean Myth: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c’and ‘Ethnic’Nationalism ”,in Hanspeter Kriesi,Klaus Armingeon,Hannes Siegrist and Andreas Wimmer(eds.),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the European Experience in Perspective. Zurich:Ruegger.

Bockman,Harald. 1993. “Review”,In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30,No.2. (May,1993),p.230.

Bonacich,Edna. 1972. “A Theory of Ethnic Antagonism:The Split Labor Market”,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7,No.5. (Oct.,1972),pp.547-559.

Bonacich,Edna. 1975. “Abolition,the Extension of Slavery,and the Position of Free Blacks:A Study of Split Labor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1830-1863”,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1,No.3. (Nov.,1975),pp.601-628.

Bonacich,Edna. 1976. “Advanced Capitalism and Black/White Race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plit Labor Market Interpretation”,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1,No.1. (Feb.,1976),pp.34-51.

Bowen,John. 1994. “Review”,In American Ethnologist,Vol.21,No.4. (Nov.,1994),pp.989-990.

Cohen,Abner. 2004/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A Study of Hausa Migrants in Yoruba Town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ohen,Paul A. 1994. “Review”,In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37.

Cox,Oliver.C. 1947. “The Nature of Race Relations:A Critique”,In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Vol.16,No.4 (Autumn,1947),pp.506-510.

Cox,Oliver.C. 1948a. “Caste,Class and Race”,In Phylon (1940-1956),Vol.9,No.2. (2nd Qtr.,1948),pp.171-172.

Cox,Oliver.C. 1948b,Class,Caste and Race,Garden City,NY:Doubleday.

Crossley,Pamela Kyle. 1993. “Review”,In Ethnohistory,Vol.40,No.2. (Spring,1993). pp.344-345.

Diamond,Norma. 1992. “Review”,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94.4. (Dec.,1992).

Dillon,Michael. 1992. “Review”,In The China Quarterly,No.131,Special Issue: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1990s. (Sep.,1992),pp.792-793.

Du Bois W.E.B.,1948,“Is Man Free”,In Scientific Mouthly,66(May,1948),pp.432-434.

Duara,Prasenjit. 1992. “Review”,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1,No.3. (Aug.,1992).

Fairbank,John K. 1942.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In Far Eastern Quartery,Vot.1,No.2,pp.129-149.

Fairbank,John K. 1979.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agin,Joe R. 1996.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Frazier,E. Franklin. 1947.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ace Relations”,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 12,No.3,pp. 265-271.

Geertz,Clifford. 1971. Islam Observed. 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ladney,Dru C. 2004. Dislocating China:Muslims,Minorities,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ladney,Dru C. 1999. “The Salafiyya Movement in Northwest China:Islamic Fundamentalism among the Muslim Chinses?” In Leif Manger,(ed.),Muslim Diversity:Local Islam in Global Contexts. Surrey:Curzon Press.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No.26,pp.102-149.

Gladney,Dru C. 1998. 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Case Studie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Series Editors,George and Louise Spindler. New York:Wadsworth Publishers.

Gladney,Dru C. 1991. 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Gilsenan,Michael. 1982. Recognizing Islam:An Anthropologist’s Introduction. London:Croom Helm.

Gordon,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reprint.

Harrell,Stevan Edite. 2001. Perspectives on the Yi of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chter,Michael. 1977. Internal Colonialism: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1536-1966,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n,Tze-Ki. 1996. “Ethnic and Cultural Pluralism:Gu Jiegang’s Vision of a New China in His Studies of Ancient History”,In Modern China,Vol. 22,No. 3. (Jul.,1996),pp. 315-339.

Howard,Pat. 1995. “Review”,In Pacific Affairs. Vol. 68,No.3.

Israeli,Raphael. 1980. 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 London:Curzon Press.

Jenner,W. J. F. 1993. “Review”,I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0.

Kaup,Katherine Palmer. 2001. C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Boulder,Colo. and London:Lynne Rienner.

Kohn,Hans. 1939. “The Nature of Nationalism”,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33,No.6,pp.1001-1021.

Kohn,Hans. 1946/1944. 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Kohn,Hans. 1968. “Nationalism”,In David L. Sills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11.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and Free Press,pp.63-70.

Kuzio,Taras. 2000. “The Myth of the Civic State”,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ationalities,Columbia University,13-15 April.2000.

Kuzio,Taras. 2002. “The Myth of the Civic State:A Critical Survey of Hans Kohn’s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ationalism”,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5(1).

Leach,E. R. 1964/1954.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London:The Athlone Press.

Lin Chang-kuan. 1994. “Muslims in Yunnan from the Mongol-Yuan to Manchu-Qing Period,Their Origins”,载《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 21(1994).

Litzinger,Ralph A. 2000. Other Chinas: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Belonging.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Lyman,Stanford M. 1968. “The Race Relations Cycle of Robert E. Park”,In 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Vol. 11,No.1. pp.16-22.

Liebich,Ander. 2006. “Searching for the Perfect Nation:The Itinerary of Hans Kohn(1891-1971)”,Nations and Nationalism,12(4),pp.579-596.

Lipman,Jonathan N. 1997. Familiar Strangers: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ipman,Jonathan N. 1983. “Review”,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3,No.1(Nov.,1983),pp.152-155.

Lipman,Jonathan N. 1994. “Review”,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Vol.26,No.1. (Feb.,1994).

Mueggler,Erik. 2001. The Age of Wild Ghosts:Memory,Violence,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ell,William H. 1993. “Review”,I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9. (Jan.,1993),pp. 194-195.

Nish,Ian. 1995,“Review”,In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Vol. 110,No. 436. (Apr.,1995),p. 512.

Park,Robert E. 1926. “Our Racial Frontier on the Pacific”,In Race and Culture,Glencoe:The Free Press,1950.

Park,Robert E.,and Burgess. 1970/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Un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es,Helen. 2000. Echoes of History: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sabi,Morris. 1981. “The Muslims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In China Under Mongol Rule,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81.

Schein,Louisa. 2000. Minority Rules:The Miao and the Feminine in China’s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Schuman,Frederick L. 1944. “Review of Hans Kohn,The Idea of Nationalism”,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30 April.

Shulman,Stephen. 2002. “Challenging the Civic/Ethnic and West/East Dichotomies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ism”,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55(1).

Smith,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penser,Philip and Wollman,Howard. 1998. “Good and Bad Nationalisms:A Critique of Dualism”,In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3(3).

Stafford,Charles. 1993. “Book Review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In New Series. Vol.28,No.3.

Sun,Lung-kee. 1993,“Book Review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2,No. 3,pp. 707-708.

Tagore,Rabindranath. 1917. Nationalism. London:Macmillan.

Thomas,William Isaac. 1904. “The Psychology of Race-Prejudice”,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9,No. 5,pp. 593-611.

Wacker,R. Fred. 1983. Ethnicity,Pluralism,and Race-Race Relations Theory in America before Myrdal,Greenwood Press.

Wang,Jianping. 1996. Concord and Conflict:The Hui Communities in Yunnan Society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und Studies in African and Asian Religions,Vol. 11. Lund:Studentlitteratur.

Warner,W.Lloyd. 1936. “American Caste and Class”,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42,No. 2 (Sep.),pp. 234-237.

Williams,Brackette. 1989. “A Class Act:Anthropology and the Race to Nation over Ethnic Terrain”,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 18,pp.401-444.

Winters,C.A. 1984. “Contemporary Tre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slamic Education”,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Revue Internationale de l’Education,Vol. 30,No. 4,pp. 475-479.

Wolf,Ken. 1976. “Hans Kohn’s Liberal Nationalism:The Historian as Prophet”,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 37,No. 4,pp.651-672.

Zarrow,Peter. 1993. “Book Review ‘The Do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4,pp. 366-367.

《1874—1988年大庄清真寺历任开学师台简略碑记》,载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第296-300页。

《创造登明楼碑记》,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179-181。

《大庄清真寺捐资碑》,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310-311页。

《恩德碑记》,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403页。

《改路碑记》,碑文收入姚继德、肖芒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通海纳古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07-308页。

《回汉夫役盐金各半合同碑》,碑文收入姚继德、肖芒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通海纳古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06-307页。

《火甲碑记》,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407-408页。

《金汁沟碑》,碑文收入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第303页。

《马米厂清真寺常住碑》,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307-308页。

《马湘墓志》,收入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496页。

《南涧清真寺碑》,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403-404页。

《清真礼拜寺碑》,碑文收入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第308-309页。

《清真寺灯油碑记》,碑文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406-407页。

《下关清真寺碑》,碑文收入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176页。

《永垂不朽碑》,碑文收入姚继德、肖芒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通海纳古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14-315页。

《永平县曲硐回族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39-44页。

《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引自“中正文教基金会”网站:http://211.74.141.234/thought/class06/0019/0026.htm。

《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收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第646页。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关于蒙藏之决议案》,收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第765-767页。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引自“中山文化信息网”:http://www.wh3351.com/ssbl/whb-w/sun/lunzhu2.htm。

《回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518-519页。

《晋书》、《明史》、《清史稿》、《元史》,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网络版):http://162.105.138.199/net25/,南开大学组合数字研究中心、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联合开发。

《论新阶段》,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595页。

《马氏族谱》(建水)。

《毛泽东、杨尚昆关于征求对回民问题决定的意见给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贺龙等的电》,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434页。

《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关于回民工作给一、十五军团的指示》,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80页。

《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任务及在回民中组织民族性党派问题致谢觉哉电》,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555页。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五十卷》,收入白寿彝编《回民起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296-297页。

《育英、洛甫、恩来、泽东等同志给朱、张转弼时电——关于形势和党的任务、方针指示》,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87-388页。

《云南大理市(古)狐嘴庄碑》,收入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165-168页。

《云南建水县“重建清真寺并常住碑记”》,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168-170页。

《云南昆明顺城铺重修清真寺碑记》,收入收入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第172-174页。

《中共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06-307页。

《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608页。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扩大红军运动的指示》,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415页。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626页。

《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关于进入回民区域工作的指示》,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84页。

《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关于瓦解与争取白军官兵工作决议草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87-388页。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岷洮西战役政治工作保障计划》,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407页。

《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军部“共产党宣言”》,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27-28页。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西方野战军关于西征地方工作总结的训令》,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425-427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66-367页。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收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内部发行,1991,第367页。

《重建广通清真寺小引》,碑文收入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第301页。

《重修士庞村清真寺碑记》,碑文收入陈乐基主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建水县第五区培德乡土改运动情况统计备集》,建水县土改委员会办公室,1953。

《纳家营清真寺北厢房门口三角残碑》,碑文收入姚继德、肖芒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通海纳古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03-304页。

《明实录》第一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清实录》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清实录》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清实录》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简 介:本书描述的是一项近代背景下的“改造边疆”的“实验”。这项“实验”的目标非常明晰,就是在新的国家体制中给“边疆”和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定位”的过程,正是现代国家“化边”工程的核心主题。书中作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视角,从行政体制建设、身份改革与社会控制、移风易俗与人群分类四个方面探...

作者: 王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