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7

化边之困图书

A Long Road to Frontier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Society and Ethnicity in Khams (1905-1950)

SSAPID:101-5015-5697-08
ISBN:978-7-5097-7490-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描述的是一项近代背景下的“改造边疆”的“实验”。这项“实验”的目标非常明晰,就是在新的国家体制中给“边疆”和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定位”的过程,正是现代国家“化边”工程的核心主题。书中作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视角,从行政体制建设、身份改革与社会控制、移风易俗与人群分类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历史性转型在“边疆”和“民族”的问题上所遭遇的困境。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王娟
编 辑:马云馨;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序言

 导论

  一 主题

   “天下”图景中的“边疆”

   从“天下王朝”到“民族国家”

   20世纪上半期的“边疆危机”

   化边之困

  二 研究对象

   地理位置

   生态特征

   人口指标

  三 学术脉络

   脉络一:“边疆研究”的发端与发展

   脉络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边疆”与“民族”

  四 文献回顾

   历史学的传统

    (1)关于“改土归流”的研究

    (2)关于“川藏关系”的研究

    (3)关于“西康建省”的研究

   社会学的视角

   人类学的贡献

   扩展:边疆研究的成果

    关于西南边疆的研究

    关于清末、民国转型期的边疆研究

   既有成果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康区社会的基本形态、结构

    多层次的康区近现代史

    康巴人的“族性”问题

    康区在“中心—边缘”关系中的长程逻辑

  五 思路与视角

   四个方面

   三个层面

   四类人物

    传统流官

    新式地方官

    旧式土著精英

    新式土著精英

  六 本书结构安排

 第一章 长程历史:两个边缘的交汇

  一 与中原的关系:州县边缘,王朝藩篱

   早期联系:从“诸羌”到“吐蕃”

   第一个历史节点:元代——土司建制

   插曲:和硕特蒙古的统治

   第二个历史节点:清代——川藏划界

    1701年:西炉之役

    1727年:川藏划界

   向心?离心?——土司辖地的位置

    向心:朝贡、纳赋、应征

    离心:叛乱

  二 与卫藏的关系:政令之外,佛法之内

   没有贵族的康区

   藏传佛教的政治属性

   格鲁派进入:裹挟着政治的宗教

   达赖喇嘛的出生地

   求学卫藏的康巴僧人

   蒙古营官

   瞻对飞地

  三 边界:人文传统与政治现实

   人文边界

   行政边界

 第二章 动荡时局:20世纪上半期的政治变迁

  一 王朝“化边”的绝唱

   改流前夜:1889~1904年

   改土归流:1905~1911年

  二 川、藏边界上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川藏纠纷:1911~1912年

   第二次川藏纠纷:1917~1918年

   第三次川藏纠纷:1930~1932年

   夹缝中的“康区”

  三 川边:城头变幻大王旗

   被遗忘的康区:1912~1927年

   “西康”之路:1927~1950年

  四 藏边:“朵麦基巧”的新建制

 第三章 内部结构:“土司社会”的逻辑

  一 康区的土司世系

   贵族系

   营官系

   霍尔系

   牛厂系

  二 “土司社会”的逻辑

   既有模型:“钟摆”“星系”与“分枝性结构”

   土司社会:内部竞争的共同体

    碎片:以“部落”为中心的认同结构

    内部竞争

    周旋的艺术

  三 土司与寺庙:竞争还是合作?

   竞争

   合作

 第四章 设流:汉官进入边疆

  一 土制时代的“流官”

   粮务委员

   驻军武官

   流缺土司

  二 县政府的发展史

   各县设治

   县府的组织

  三 流官遴选与干部培训

   清代末年:奏调

   民元以降:自放

   地方军阀的人才计划

    刘成勋:初步尝试

    刘文辉:作为“战略”的干部培训

  四 汉官的困境

   危险的职业

   无奈的职业

    拮据的财政

    羸弱的军事

  五 废不掉的土官

   清末的制度

   民国的新职

   “土流并置”的基层政权

   县政府的伎俩:分化与安插

  六 如果“土著”成为“流官”

   明正后人的选择

   刘文辉的“土著干部”政策

    西康团务学校

    西康保安行政讲习会

    汉源保训所

    省训团“康族民政组”

   土著精英中的“亲政府派”

   土著县长

    甲宜斋

    杨仲华

    江安西

   民族干部:1950年的转向

 第五章 编户:从“属民”到“国民”

  一 土制时代的土、户、赋、徭

   土地与身份

    贵族:土司、头人与寺庙

    平民:差民与娃子

    户籍制度:世袭的“房名”

   差徭制度

    人差、马差、枪差

    牛厂的情况

  二 身份改革:从“属民”到“国民”

   赵尔丰的身份改革

   被忽视的土地问题

   民国时期的“解放小娃”运动

  三 社会控制:户籍、保甲与壮训

   赵尔丰的户籍制度

   民国时期的户籍与保甲

   民团与壮训

  四 粮税之困:在恩泽与榨取之间

   “改流”后的粮税制度

    废差为粮

    计种升科

    田赋征实

   困境:如果“地不足以养民”

    不够吃的粮食

    理不清的粮册

    脱不开的村保

  五 差徭之困:在道义与现实之间

   作为一项社会制度的差徭体系

    唯一的交通方式

    “私差”与“公差”

    全民皆差

    “公差”的两层摊派

    超额负载

   赵、傅的改革思路:以雇代支

   官运乌拉:废除乌拉的第一次尝试

    购置

    牧养

    经营

   差徭会议:外来汉官与土著精英的合作

    边委会的意见

    全康差徭会议

   牧站联运:废除乌拉的第二次尝试

   军队自办与民营运输行:废除乌拉的第三次尝试

 第六章 理俗:从“华夏化”到“现代化”

  一 “华夏化”的余晖

   卫生

   服饰

   婚嫁

   丧葬

   姓氏

   学堂

   “华夏化”的余晖

  二 来自“华夏”内部的反叛

   知识界的声音

    夷夏同源

    番之美德

   国家政治中的话语转变

    禁止使用歧视性称谓

    中华民族宗族论

   悖论与困局:来自“华夏”内部的反叛

  三 政治文化:边疆整合的新纽带

   三民主义: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中央政府的宣传

    宗教领袖的配合

    地方政府的努力

   参政议政:新型的“国家—公民”关系

    西康省临时参议会:1940~1945年

    “国民参政会”中的康区代表:1937~1947年

    西康省参议会:1946年

    三次“国大代表”选举:1937、1946、1947年

  四 学校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桥梁

   地方教育

    初等教育

    中、高等教育

    教会学校

   蒙藏学校:新式土著精英的“朝圣”之路

    作为“国家战略”的“蒙藏学校”

    旅外求学的康区学生

  五 喇嘛庙:敌人还是伙伴?

   王朝体制中的暗礁

   赵尔丰的宗教观

   民国初年的放任

   国民政府时期的转机

   刘文辉的宗教政策

    委任高僧官员

    设立五明学院

   地方官中的“佛教徒”

   悖谬:新式土著精英的观点

 第七章 别族:“蛮夷”、“康人”与“藏族”

  一 汉文史书中的康区族类

   人群分类中的“专称”与“泛称”

   康区人群的“族称”:从“羌”到“番”

   未被取消的“泛称”:“蛮”与“夷”

  二 从“番人”到“康人”:“族称”背后的政治意涵

   新称谓:“康人”与“康族”

   为什么是“康人”:相同的话语,不同的诉求

    第一种解释:“康人”与“蛮夷”

    第二种解释:“康人”与“藏人”

    第三种解释:“康人”与“汉人”

    一个意外:“康人”与“川人”

  三 “康人治康”之解析

   三次“康人治康”事件

    巴安事件

    诺那事件

    班辕事件

   三位土著领袖及其“自我定位”

    格桑泽仁

    诺那活佛

    刘家驹

   格桑泽仁的政治纲领

   混杂的“族性”

   地方社会的反馈

    格桑泽仁的失策

    诺那活佛的意外

    班禅行辕的困境

   “康人治康”之解析

  四 从“康人”到“藏族”:另一条线索

   国民政府的西藏战略

    “藏”成为“族称”

    “康区”的定位

    “藏族”进入康区

   土著精英的新策略

    新方案:建立自治区

  五 康区的汉人:关于“族性”的另一个维度

   数量、来源

   汉人的社会地位

   土著化

    第一步:生活习俗

    第二步:语言

    第三步:宗教

   坚持身份

    宗嗣承替

    儒学教育

    自卫团体

   多模式的通婚

    赵尔丰的通婚政策

    民间的通婚

    贵族的联姻

   认同:同为“本籍人”

 结语:一个扩展的讨论

四川省档案馆:民24、41、175、195、196、197、198、200、201、203、207、223、225、226、242、255、257、258全宗。

甘孜县档案馆:全宗105,第18、19、24、36、47、56、68、71、75、84、91、94、115、134、136、143、145、156、174、175、176、179、193、194、203、208、225、229、244、287、293、294、371、377、423、454、456、459、460、463、472、520、528、533、534、535、536、537、538、547、559、564、568、574、599、600、601、602、634、705、747、748、749、756、1348卷;全宗106,第1、2卷。

巴塘县档案馆:全宗1,第19、23卷;全宗2,第26、28、33、50、56、58、63、81、85、89、159、178、182、185、187、257、260卷。

道孚县档案馆:全宗1,第53、59、62卷;全宗2,第45、64卷;全宗3,第26、27、28、30、38、61、109、110、111、114、116、123、136、142、144、158卷;全宗4,第165、167、199、200、203、205、209、210、211卷。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华书局,1985。

(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

(清)《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

(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赵云田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清)《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赵云田点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1564],黄颢译注,连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到1986年第1期。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1865],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

根敦群培:《白史》[1950],法尊法师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废止内战大同盟会(编)《四川内战详记》,中华书局,2007。

四川省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四川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9。

吴丰培(编)《赵尔丰川边奏牍》,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吴丰培(辑):《川康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吴彦勤(校注):《西藏奏议、川藏奏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喜绕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姚乐野(主编)《〈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赵心愚、秦和平(编)《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上、下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赵心愚、秦和平(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赵心愚、秦和平、王川(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上、下册),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曹抡彬、曹抡翰:《雅州府志》,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作者佚名:《打箭炉志略》,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刻写油印本,1979。

陈登龙:《里塘志略》,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钱召棠:《巴塘志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刻写油印本,1978。

吴德煦:《章谷屯志略》,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刻写油印本,1979。

张继:《定瞻厅志略》,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刻写油印本,1978。

作者佚名:《西藏志、卫藏通志》,吴丰培整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傅嵩炑:《西康建省记》,四川官印刷局排印,民国元年(1912)。

傅嵩炑:《西康建省记》,陈栋樑重刊,中华印刷公司,1932。

四川省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四川省康定县志编纂委员会:《康定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巴县志》,民族出版社,1996。

四川省九龙县志编纂委员会:《九龙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志编纂委员会:《雅江县志》,巴蜀出版社,2000。

四川省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巴塘县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四川省理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理塘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四川省稻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稻城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四川省)乡城县志编纂委员会:《乡城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四川省)得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得荣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四川省)四川省道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道孚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四川省)炉霍县志编纂委员会:《炉霍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四川省)甘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志编纂委员会:《新龙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德格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志编纂委员会:《白玉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四川省石渠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渠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四川省色达县志编纂委员会:《色达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壤塘县志》,民族出版社,1997。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西藏自治区志·政务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都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05。

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都县志》,巴蜀书社,2010。

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芒康县志》,巴蜀书社,2008。

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陕西省户县志编纂委员会:《户县志》,内部发行,198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24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编)《甘孜州文史资料集萃》,第1-2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委员会(编)《康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道孚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巴塘县政协文史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编)《巴塘县文史资料》,第1-3辑。

陈重为:《西康问题》,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

陈渠珍:《艽野尘梦》(1940~1942),任乃强校注,重庆出版社,1982。

陈志明:《西康沿革考》,拔提书店,民国二十二年(1933)。

大卫—妮尔:《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耿昇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戴季陶:《戴传贤奉命前往甘孜致祭班禅经过报告及康行日记》,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邓骧:《西康建设大计意见书》,1933年,收于赵心愚、秦和平(编)《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上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第187~201页。

法尊:《现代西藏》,(重庆)汉藏教理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

法尊《我去过的西藏》,(汉口)汉藏教理院,民国二十六年(1937)。

方秋苇:《明日之康藏滇桂问题》,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

格桑泽仁:《康藏概况报告》,民国二十一年(1932)。

格桑泽仁《边人刍言》,(重庆)西藏文化促进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

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1941),林超校,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胡吉庐(编)《西康疆域溯古录》,商务印书馆,民二十三年(1934)。

胡适:《南游杂忆》,国民出版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收于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5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黄慕松:《使藏纪程》,收于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使藏纪程、拉萨见闻记、西藏纪要》(三种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三民主义青年团平津支团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

柯象峰(编著)《西康社会之鸟瞰》,正中书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

孔贝:《藏人言藏:孔贝康藏闻见录》,邓小咏译,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李安宅:《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1945年,收于《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李安宅:《宁玛派(红教)——藏传佛教的早期形式》,1948年,收于《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李亦人(编著)《西康综览》,正中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

刘虎如(编)《青海西康两省》,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

刘曼卿:《康藏轺征》,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

刘文辉:《刘自乾先生建设新西康十讲》,建康书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

梅心如:《西康》,正中书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

任乃强:《西康视察报告》,1930年,收于《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任乃强《西康札记》,新亚细亚月刊社,民国二十一年(1932)。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新亚细亚学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新亚细亚学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

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南天书局有限公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1939年,收于《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雅安建康日报社,民国三十一年(1942)。

佘贻泽(编著)《中国土司制度》,正中书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

唐柯三:《赴康日记》,新亚细亚学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

翁之藏(编)《西康之实况》,民智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

吴忠信:《西藏纪要》,收于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使藏纪程、拉萨见闻记、西藏纪要》(三种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

西康省政府(编)《西康省各项统计调查表》,西康省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

西康省政府秘书处(编)《西康概况》,西康省政府秘书处,民国二十八年(1939)。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使藏纪程、拉萨见闻记、西藏纪要》(三种合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

徐金源:《川边游记》,京城印书局,民国二十一年(1932)。

杨仲华:《西康纪要》,商务出版社,民国二十六年(1937)。

佚名:《治理康区意见书》,收于赵心愚、秦和平、王川(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上册),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尹昌衡:《西征纪略》,任新建、何洁(主编)《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尹昌衡《西征纪事》,收于赵心愚、秦和平、王川(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上册),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允礼:《果亲王西藏日记》,清雍正十二年(1734),收于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

张敬熙:《三十年来之西康教育》(上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9)。

巴人:《西康的新巴安》,《康导月刊》1941年第4卷第4-5期合刊。

蹈雪:《西康泰宁试验区调查》,《新西康》1938年第1卷第2期。

冯云仙:《目前西康兴革之要点》,《新亚细亚》1931年第2卷第5期。

格桑泽仁:《西康改省之计划》,《新亚细亚》1931年第2卷第5期。

黄上成:《西康乌拉差徭制度之史的叙述》,《康导月刊》1940年第2卷第5期。

江安西:《建设西康计划》,《蒙藏周报》1930年第48、51期。

蒋无骥:《鱼通缩影》,《康导月刊》1938年创刊号。

柯象峰:《西康纪要》,《边政公论》1941年第1卷第3、4期合刊。

蓝希夷:《乡稻见闻录》,《康导月刊》1941年第4卷第4-5期合刊。

李中定:《康南八县纪要——白玉》,《边疆通讯》1941年第1卷第5期。

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边政公论》1933年第2卷第11期;1934年第3卷第1期,1934年第3卷第2期。

刘衡如、杨子和、李章甫、郑少成:《视察道炉甘德白瞻雅江七县报告书》,《新西康》1938年第1卷第2-3期。

刘文辉:《西康政情之简述及个人对边事之观感——刘主席接待川康视察团发表之谈话》,《康导月刊》1939年第1卷第12期。

刘文辉:《国人对康藏佛教应有之认识》,《康导月刊》1943年第6卷第2-4期合刊。

刘文辉:《西康差徭之过去与将来》,《康导月刊》1940年第2卷第5期。

麻倾翁:《告五族同胞书》,《蒙藏月报》1934年第1卷第2期。

乔鉴平:《稻城县四大势力之分析》,《康导月刊》1942年第4卷第8-9期。

佘贻泽:《清代之土司制度》,《禹贡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5期。

陶云逵:《论边政人员专门训练之必需》,《边政公论》1941年第1卷第3-4期。

王业鸿:《康定概况》,《新西康》1938年第1卷第1期。

文阶:《德格写真》,《康导月刊》1940年第2卷第4、6期。

许文超:《瞻化上瞻区调查记》,《康导月刊》1938年第1卷第4期。

佚名:《全康僧伽为国祈祷》,《康导月刊》1939年第1卷第10-11期合刊。

周子常(辑):《管理桑昂科麦委员为造报治理南北中三路保正等办法》,《边政》1932年第9期。

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藏传佛教寺院资料选编》(未公开出版),1989。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冯有志:《西康史拾遗》(上、下册),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刊印),1993。

高秉鑫:《西康历程》,载《甘孜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刊印),2004。

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三联书店,1979。

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三联书店,2008。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皇舆遐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彩绘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孙明经摄影,张鸣撰述《1939年:走进西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孙明经摄影,孙健三撰述《定格西康:科考摄影家镜头里的抗战后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庄学本摄影,李媚、王璜生、庄文骏主编《庄学本全集》(上、下),中华书局,2009。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安山:《四川土司史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林超民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88。

毕达克:《西藏的贵族和政府,1728~1959》,沈卫荣、宋黎明译,邓锐龄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曹春梅:《浅谈民国时期入西康考察之国人的类型及其原因》,《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4卷第1期。

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常宝:《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三联书店,2003。

陈贤波:《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明代以后贵州都柳江上游地区研究》,三联书店,2011。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段渝:《西南夷考释》,《天府新论》2012年第5期。

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巴蜀书社,2001。

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冯明珠:《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1774~1925》,中央藏学出版社,2007。

高翠莲(主编)《国外中国边疆民族史著译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格勒《藏学、人类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祖国霞、魏万磊、谢虎、胡婷婷译,刘北成校,上海三联书店,2010。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史》(全三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郭昌平:《闹山鼓》,载甘孜日报社《天地一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郭卿友编著《民国藏事通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贺觉非:《我所熟悉的西康土司》,《湖北文史》2005年第2期。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黄天华:《国家整合与边疆政治——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8。

黄天华《民国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

贾霄峰:《藏区土司制度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

拉里:《中国政坛上的桂系》,陈仲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郎宓榭、阿梅龙、顾有信编著《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赵兴胜等译,郭大松审校,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范文:《西夏移民调查记》,《宁夏社会科学》1981年试刊号。

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0。

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刘琪:《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刘世定:《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新星出版社,2009。

柳陞祺:《柳陞祺藏学文集(汉文卷)》(上、下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李恭忠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史》,周卫平译,雷颐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卢梅:《国家权力扩张下的民族地方政治秩序建构——晚清康区改流中的制度性选择》,《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陆韧主编《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罗布江村主编《康藏研究新思路:文化、历史与经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8。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马长寿:《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

马菁林:《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马戎、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马戎:《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马雪峰:《从教门到民族:西南边地一个少数社群的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马玉华:《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梅静轩:《民国以来的汉藏佛教关系——以汉藏教理院为中心的探讨》,(台湾)《中华佛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美朗宗贞:《近代西藏巨商“邦达昌”之邦达·多吉的政治生涯与商业历程》,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孟彩霞:《民国时期的北京蒙藏学校及其革命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彭迪先主编《刘文辉史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中、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任新建:《凤全与巴塘事变》,《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

任新建、何洁主编《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石硕:《关于“康巴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问题——兼论康巴文化的特点、内涵与研究价值》,《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

石之瑜:《族国之间——中国西南民族的身分策略》,(台北)扬智文化,2004。

释东初编著《中国佛教近代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二版),叶江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史培寅:《西康省制进程中的权力角逐与政治秩序建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斯考切波编《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封积文等译,董国礼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孙明明:《近代康区政治权力结构演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

滕华睿:《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陈波译,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

土呷:《昌都清代的四大呼图克图》,《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土呷《“朵麦基巧”沿革考》,《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汪辉:《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三联书店,2011。

王川:《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

王川《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王冬梅:《中央政治学校边疆分校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晓冰译,三联书店,2012。

王海兵:《康藏边疆政治格局演进中的战争与权力:1912~1939年康藏纠纷考察》,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8。

王海兵《康藏地区的纷争与角逐:1912~19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娟:《“藏族”,“康族”,还是“博族”?——民国时期康区族群的话语政治》,《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王娟《边疆自治运动中的地方传统与国家政治——以20世纪30年代的三次“康人治康”运动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王娟《流官进入边疆:清初以降川边康区的行政体制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王娟《论清初以降甘孜藏区的政教之争》,《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王娟《日常生活中的“族性”——关于民国时期甘孜藏区汉人移民的社会学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王开队《试论15至18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以寺院为中心》,《中国藏学》2010年第4期。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运》,(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传习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王维强:《没有主人的法座:甘丹赤巴述评》,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三联书店,2008。

吴丰培:《赵尔丰传》,载吴丰培编《赵尔丰川边奏牍》,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吴彦勤:《清末民国时期川藏关系研究》,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华文出版社,2000。

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华文出版社,2000。

杨念群:《我看“大一统”历史观》,《读书》2009年第4期。

杨念群《作为话语的“夷”字与“大一统”历史观》,《读书》2010年第1期。

杨生茂(编)《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

杨思机:《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概念的生成与运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杨思机《国民革命与少数民族问题》,《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

杨思机《“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1905年到1937年》,《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杨思机《以行政区域统驭国内民族——抗战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基本策略》,《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姚大力:《西方中国研究的“边疆范式”:一篇书目式评述》,《文汇报》2007年5月25日。

依必:《当年南京有所“蒙藏学校”》,《南京日报》2012年3月20日。

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王建朗、王贤知、贾维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读书》2009年第4期。

扎洛:《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赵尔丰在康区的法制改革》,《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札奇斯钦:《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李玉柱、李勤璞整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

赵心愚:《乾隆〈打箭炉志略〉著者及资料来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赵铮:《清末民国时期西康藏区语言文字政策的演变》,《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张羽新编著《清代治藏典章研究》(上、中、下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张云侠编,王辅仁校注《康藏大事纪年》,重庆出版社,1986。

张子新:《蒙藏委员会涉藏事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郑少雄:《康定土司的政治过程——以清末民初的明正末代土司为中心》,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1911—1936》,(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4。

朱慈恩:《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庄学本:《羌戎考察记》,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

庄学本(编著)《康藏民间故事》,时代书局,1950。

Atwill,David G. 2005. The Chinese Sultanate:Islam,Ethnicity,and the Panthay Rebellion in Southwest China,1856-1873.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aumer,Christoph & Weber Therese. 2005. Eastern Tibet:Bridging Tibet and China. Thailand:Orchid Press.

Chen,Zhihong. 2008. Stretching the Skin of the Nation:Chinese Intellectuals,the State,and the Frontiers in the Nanjing Decade (1927-1937). 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Coleman,William M. “The Uprising at Batang:Kham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and Tibetan History”. In Epstein,Lawrence.(Eds.)2002. Khams Pa Histories:Visions of People,Place and Authority. PIATS 2000: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Leiden 2000. Leiden,Boston & Koln:Brill.

Cosmo,Nicola Di. & Wyatt,Don J.(Eds.) 2003. Political Frontiers,Ethnic Boundaries,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London & New York:Foutledge Cruzon.

Dai,Yingcong. 2009. The Sichuan Frontier and Tibet:Imperial Strategy in the Early Qing.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Epstein,Lawrence.(Eds.) 2002. Khams Pa Histories:Visions of People,Place and Authority. PIATS 2000: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Leiden 2000. Leiden,Boston & Koln:Brill.

Jagou,Fabienne. “The Sixth Panchen Lama’s Chinese Titles”. In Epstein,Lawrence.(Eds.)2002. Khams Pa Histories:Visions of People,Place and Authority. PIATS 2000: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Leiden 2000. Leiden,Boston & Koln:Brill.

Giersch,C.Patterson. 2006. Asian Borderlands:The Transformation of Qing China’s Yunnan Frontier. Cambridge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ick,Paul.C. 1981. “A Demographic Picture of Black Families”,in Harriette Pipes McAdoo(Ed.)Black Familie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Goldstein,Melvyn C.,Sherap,Dawer & Siebenschuh,William R. 2004. A Tibetan Revolutionary:The Political Life and Times of Bapa Phuntso Wangye. 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rell,Stevan(Eds.) 1997.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erman,J.Edward. 1993.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Hegemony: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of Qing State Expansion,1650-1750.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erman,J.Edward. 1997. “Empire in the Southwest:Early Qing Reforms to the Native Chieftain System”.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6. No.1:47-74.

Herman,J.Edward. 2007.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China’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1200-1700. Cambridge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ry,Diana.(Eds.) 2007. The Chinese State at the Borders. Vancouver:UBC Press.

Lin,Hsiao-ting. 2006. 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1928-49. Vancouver:UBC Press.

Liu,Xiaoyuan. 2010. Recast All Under Heaven:Revolution,War,Diplomacy,and Frontier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 London: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Millward,James A. 1998.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1864.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ward,James A.(Eds.) 2004.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Naquin,Susan. 2000. 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eng,Wenbin. “Frontier Process,Provincial Politics and Movements for Khampa Autonom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Epstein,Lawrence(Eds.)2002. Khams Pa Histories:Visions of People,Place and Authority. PIATS 2000: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Leiden 2000. Leiden,Boston & Koln:Brill.

Relyea,Scott. 2010. Gazing at the Tibetan Plateau:Sovereignty and Chinese State Expans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inzin Thargyal. 2007. Nomads of Eastern Tibet: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conomy of a Pastoral Estate in the Kingdom of Dege. Leiden & Boston:Brill.

Shin,Leo K. 2006.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State:Ethnicity and Expansion on the Ming Borderland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Las Vegas,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neath,David. 2007. The Headless State:Arist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pengen,Wim Van. “Frontier History of Southern Kham:Banditry and War in the Multi-ethnic Fringe Lands of Chatring,Mili,and Gyethang,1890-1940”. In Epstein,Lawrence.(Eds.)2002. Khams Pa Histories:Visions of People,Place and Authority. PIATS 2000: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Leiden 2000. Leiden,Boston & Koln:Brill.

Tambiah,S.J. 1976. World Conqueror and World Renouncer:A Study of Buddhism and Polity in Thailand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London,New York,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ichman,Eric. Travels of a Consular Officer in Eastern Tibet:Together with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Tibet and Indi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2.

Tighe,Justin. 2005. Constructing Suiyuan:The Politics of Northwestern Territory and Development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Leiden & Boston:Brill.

Tilly,Charles.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illy,Charles. 1981.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 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 and San Francisco:Academic Press,Inc.

Turner,Frederick J. [1920/1947] 1976.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Wang,Xiuyu. 2006. China’s Last Imperial Frontier:Statecraft and Locality in Qing Kham Tibet,1890-1911. Ph.D.dissertation,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ang,Xiuyu. 2011. China’s Last Imperial Frontier:Late Qing Expansion in Sichuan’s Tibetan Borderlands. Lanham,Boulder,New York,Toronto & Plymouth,UK:Lexington Books.

Wissing,Douglas A. 2004. Pioneer in Tibe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Yang,Bin. 2004.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The Making of Yunnan (Second Century BCE-Twentieth Century CE). Ph.D.Dissert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Yudru Tsomu. 2006. Local Aspirations and National Constraints:A Case Study of Nyarong Gonpo Namgyel and His Rise to Power in Kham (1836-1865). 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达真:《康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贺先枣:《康藏高原的曙光——1950康定解放纪实》,康定县委宣传部、甘孜日报社,2010。

白振声、鲤渊信一主编,1992,《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包尔汉,1984,《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

陈志让,2008,《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拉提摩尔,2005,《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师纶,2006,《西北马家军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柯,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詹姆斯·谢里登,1993,《军阀时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争与黩武主义》,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慈恩,2010,《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中国民族报》2010年6月1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