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15

新加坡研究(2013卷)图书

Singapore Studies

SSAPID:101-8973-7210-96
ISBN:978-7-5097-5266-1
DOI:
ISSN:
关键词:

新加坡

[内容简介] 新加坡的政治生态已经进入“新常态”:随着选民诉求和心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安于温饱、安居甚至繁荣的现状,而要求更多的参与、更大的透明度、更多元性的政治结构以及更多的政治上的制衡。在此背景之下,中新两地的新加坡研究专家和新加坡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撰稿成文,汇成此书,描述新加坡社会最新动态,研究新加坡政治未来走向,探讨新加坡政府应对策略,可以为中国学人开启思路,也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张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上篇 政治与行政

  新加坡的良治与民主

   一 新加坡居良治榜首

   二 政治学者对良治与民主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三 人民行动党政府的自由民主观

    (一)民主选举如儿戏的坏影响

    (二)先发展经济后民主

     1.对抗性两党制的弊病

     2.西方民主观念非放诸四海皆准

     3.李光耀:中国不会尝试一人一票制度

   四 新加坡政府领导人论良治

    (一)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良治六大原则

    (二)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良治四要项与五原则

    (三)李显龙总理的良治四信条

    (四)副总理张志贤的良治三要素

   五 新加坡政治进入“新常态”

    (一)政府改变治理方式

    (二)重申良治核心价值观不变

   六 李光耀:国家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决定

   七 新加坡人民高度信任政府

   八 结论

  新加坡政治发展模式评析

   一 2011年大选与政治文化的变化

   二 民生议题与民主的考量

   三 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

   四 推动和制约民主化进程的基本因素

   五 结论

  新加坡议会民主制的变迁

   一 新加坡议会民主制的起源及其特点

   二 议会民主制构建面对挑战的年代

    (一)1959~1965年

    (二)1965~1968年

   三 一党独霸后的议会民主演变

   四 一党独大的威权体制变化

   五 历史分水岭的2011年大选

    (一)引发的导因

    (二)威权体制的解体与发展态势

  “先发展后民主”的反思

   一

   二

   三

   四

  在权威与精英之间:新加坡政治运行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 新加坡政治运行的背景: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

   二 新加坡政治运行中的权威

   三 新加坡政治运行中的精英

   四 新加坡政治运行的逻辑:在权威与精英之间

  新加坡的政治与行政:一项对政府的个案研究

   一 古德诺的遗产: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二 人民行动党主导下的新加坡的政治与行政

   三 新加坡政治与行政二分背后的精英主义逻辑

   四 结论

  新加坡反对党的角色转换与政党能力发展

   一 颠覆型政党:早期左翼反对党活动的壮大与衰落

    (一)行动党内部分裂与社阵形成

    (二)社阵式微的关键:政党角色的认知失败

   二 抗争型政党:20世纪80年代后反对党的主要表现及分析

    (一)惹耶勒南:因被判破产而失去议席

    (二)邓亮洪:因诽谤诉讼而远走海外

    (三)徐顺全:因激烈抗争而屡次入狱

   三 “忠诚的反对党”:近年来反对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公平竞争的角色回归:放弃补选策略

    (二)平等辩论的角色认知:坦然面对“风筝论”批评

    (三)主动参与的角色学习:“副驾驶”定位和政治“保险论”

    (四)战略明确的角色期待:甘当现代“魏徵”

  新加坡反对党生长的政治空间重构分析

   一 攻占集选区:打破人民行动党的“铁票仓”

    (一)背水一战的勇气

    (二)行之有效的竞选策略

   二 连赢两次补选:挑战人民行动党的“绝对优势”

    (一)后港单选区补选

     1.工人党“壮士断腕”

     2.再赢后港

    (二)榜鹅东单选区补选

   三 整体效果:有序推动新加坡竞争性政党政治

    (一)示范效应:工人党为其他反对党提供竞选蓝本

    (二)鲶鱼效应:反对党督促执政党逐步转型

    (三)空间重构:反对党的政治地位有效提升

  试论新加坡民选总统制度的制定原则

   一 因地制宜

    (一)新加坡民选总统制度的独特性

    (二)制度设计者“因地制宜”的理念

   二 精英治国

   三 内阁主导

  新加坡朝野两党处理本党绯闻议员的方式比较

   一 公开承认与逃避、不回应的不同

   二 向选民道歉告别与不告而别的不同

   三 向本党自招与不向本党交代的不同

   四 主动辞职与被开除的不同

   五 获党首肯与撇清关系的不同

   六 不允许婚外情与不予表态的不同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科学选取政治人才的分析

   一 科学选取政治人才的理念

   二 科学选取政治人才的程序

   三 科学选取政治人才的分析

 中篇 经济与社会

  新加坡建设“包容性社会”

   一 新的变化与挑战

   二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 建设一个包容性社会

   四 如何促进社会转型

    (一)促进社会流动

    (二)维持一个公平、累进的财政体制

    (三)强化社会安全网

   五 寻找新的平衡点

  新加坡的物流业和高端物流

   一 新加坡物流业的成就和特点

    1.运作效率高

    2.科技应用水平高

    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

    4.物流企业实力雄厚

    5.注重人才的培养

    6.政府大力支持物流发展

   二 新加坡物流业正面临的三大新挑战

   三 新加坡政府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继续坚定执行把物流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大战略

    (二)积极进行对外贸易的结构性调整

    (三)鼓励在新加坡的物流企业积极对外发展

    (四)通过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高端服务业,来带动高端物流业

  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经验

   一 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1959~1965年),进口替代期

    第二阶段(1966~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期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长期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产业升级期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调整恢复/经济转型期

   二 新加坡成功背后的理念和推动力

    (一)李光耀自己的总结

    (二)政治制度

    (三)决策的思想基础

    (四)“契约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

    (五)市场经济的成熟度高

    (六)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

    (七)始终坚持对外开放

    (八)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九)廉洁、务实、高效、关注民生

    (十)政治领袖的忧患意识

   三 结束语

  新加坡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一 新加坡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

   二 从比较的角度看新加坡的收入差距问题

   三 收入不平等问题对新加坡的挑战

   四 新加坡如何应对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新加坡慈善业的发展与启示

   一 亚洲慈善中心

   二 重树公信力

   三 对中国的启示

    (一)政府的眼光与策略

     1.高瞻远瞩

     2.多管齐下

     3.法制健全

     4.降低门槛

     5.相信市场

     6.灵活务实

     7.税收优惠

     8.专款支持

    (二)非营利组织的心态与能力

     1.共存共荣

     2.良好心态

     3.专业能力

     4.人才梯队

    (三)信得过与离不开

   四 更上一层楼

  新加坡“四大水喉”供水体系:介绍与分析

   一 对新加坡“四大水喉”供水体系的介绍

    (一)“四大水喉”之一:储集的雨水

    (二)“四大水喉”之二:邻国购买的原水

    (三)“四大水喉”之三:新生水

    (四)“四大水喉”之四:淡化海水

   二 对新加坡“四大水喉”供水体系的分析

    (一)顶层设计,全面管理

    (二)法律健全,保护给力

    (三)宣传到位,重视教育

    (四)重视研发,科技强水

  简介新加坡人民协会:历史与功能

   一 族群矛盾与社会动荡的根源

   二 民众联络所/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

   三 民众联络所/民众俱乐部与时并进

   四 公民咨询委员会

   五 居民委员会

   六 继续发扬甘榜精神

   七 社区发展理事会

   八 自助与互助精神

   九 患难见真情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一 引言

   二 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加坡族群治理的基本变量

   三 族群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与政府的角色

   四 族群与国家的联结纽带和节点: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的定位

   五 结论

  “风雨不动安如山”:新加坡组屋政策的政治哲学

   一 政治的真正意义:组屋政策的哲学背景

   二 有恒产才有恒心:组屋政策的合法性基础

   三 不患寡而患不均:组屋政策的公平正义

   四 政府是“必要的善”:组屋政策的人文关怀

    (一)组屋中的“社会为先、社会为本”

    (二)组屋中的“家庭为根”

 下篇 文化与教育

  从新加坡国家古迹的鉴定到新加坡历史中心的界定

  新加坡“中英对译人名”中的汉语方言信息浅析

   一 闽音姓名

   二 粤语、客语、华语姓名

   三 比较与分析

    1.汉字相同,对译音不同

    2.汉字相同,对译音相近

    3.对译音相同,汉字不同

    4.细分、粗分和整体判断

   四 其他

    1.非闽人而对译名为闽音

    2.双语教育政策和“讲华语运动”的影响

    3.华人英文对译名对新加坡英语的影响

   五 对译名研究的价值

  新加坡“中英对译物名”中的汉语方言信息浅析

   一 对译名中有明显的方言字、词

   二 汉字所对应的译音体现明显的方言特点

    (一)南方方言对译而非华语对译物名

    (二)闽音对译物名

    (三)粤、客音对译物名

   三 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音同名异、音异名同和语言历史层次

    (二)语言政策与方言文化

  传承本土文化 推广全民阅读

   一 前言

   二 城市的地标——新国家图书馆大楼

   三 传承本土文化、建立国家的认同感、发掘和开发新加坡信息和内容

    (一)“新加坡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二)“旧报网”(Newspaper SG)

    (三)推广良好阅读风气、建设优雅社会

     1.全民阅读推广运动——读吧!新加坡

     2.图书馆好书交换活动

   四 未雨绸缪、探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一)唐城图书馆的启示

    (二)未来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图书馆

   五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未来展望

  论新加坡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前言

   一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立国”思想

    (二)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三)“自主”与“学习”的教师培养理念

    (四)“育人为本”的学生培养理念

   二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分流,提高教育效率

    (二)高等教育分层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三 新加坡教育体系

    (一)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定

     2.课程方案的选择

     3.课程内容的组织

     4.课程实施途径

    (二)小学教育

    (三)中学教育

    (四)职业教育

    (五)大学教育

   四 新加坡理想的教育成果

   五 新加坡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启示一:以学生为中心,合理构建教育体系

    启示二:制定多元化、务实的教育目标

    启示三: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启示四:推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启示五: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启示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基层教师素质

  地方性视野下的亚洲价值观

   一 当代重构儒家政治的尝试

   二 安乐哲之儒家民主主义学说建构

   三 亚洲价值观的内生性、地方性

  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发展中的助力作用探析

   一 “民主加民本”的政治

   二 “孔子加斯密”的经济

   三 保守自由主义的观念

   四 结语

 前言

新加坡的政治生态已经进入“新常态”:随着选民诉求和心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安于温饱、安居甚至繁荣的现状,而要求更多的参与、更大的透明度、更多元性的政治结构以及更多的政治上的制衡。在此背景之下,中新两地的新加坡研究专家和新加坡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撰稿成文,汇成此书,描述新加坡社会最新动态,研究新加坡政治未来走向,探讨新加坡政府应对策略,可以为中国学人开启思路,也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借鉴。

[1]吕元礼:《鱼尾狮智慧: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

[3]〔新〕李光耀:《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

[4]〔意〕米歇尔斯:《权力精英》,王昆、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意〕帕累托等:《精英的兴衰》,刘北成等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英〕 巴特摩尔:《精英与社会》,尤卫军译,香港社会理论出版社,1990。

[8]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和文化选择》,新华出版社,1996。

[9]〔英〕戴维·米勒等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0]陈祖洲:《新加坡:“权威型”政治下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11]申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人民出版社,1997。

[12]Giovanni Sartori:《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13]知二:《人才治国——李光耀的谋略精髓》,《人才瞭望》1998年第3期。

[14]《搜罗栽培精英分子》,《联合早报》1982年11月15日。

[15]《旧观点不符合新情况》,《联合早报》1966年7月14日。

[16]C.V.Devan Nair(ed.),Socialism That Works,Singapore Federal Publications Pte.Led,1976,p.262.

[17]Kevin Hewison,Richard Robison and Garry Rodan(eds.),southeast Asia in the 1990s:Authoritarianism,Democracy and Capitalism,Australia Allen & Uwin Pty,1993,p.80.

[18]Martin Perry,Lily Kong and Brenda Yeoh,Singapore:A Developmental City State,John Wiley & Sons Ltd.,1997,p.82.

[19]Gavin Peebles and Wilson,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Past and Future,Edward Elgar,Cheltanham,UK.Northampton,MA,USA. 2002,p.38.

[1]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上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121~122页。

[2]韩福光等:《李光耀之钥》,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第94页。

[3]〔新〕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邦出版社,2000,第770页。

[4]吕元礼:《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模式分析》,《东南亚研究》 2005年第1期,第10~11页。

[5]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新华出版社,1996,第440~443页。

[6]冯清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党的历史、组织和领导》,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7]《李资政庆幸找到优秀接班人》,《联合早报》1996年12月27日。

[8]《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6。

[9]《急流行舟须有好舵手》,《联合早报》1985年11月8日。

[1]新加坡公共事业局网,www.pub.gov.sg。

[2]汪广丰:《新加坡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开发》,《城乡建设》2013年第5期,第83~85页。

[3]方军祥、卢昌鸿:《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水供之争》,《当代世界》2003年第11期,第38~40页。

[4]〔新〕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外文出版社,1998,第 715页。

[5]宋颖慧:《新加坡·新生·水——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模式概览》,《城市观察》2011年第1期,第104~110页。

[6]屈强、张雨山、王静、赵楠:《新加坡水资源开发与海水利用技术》,《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8期,第41~45页。

[7]陶杰:《新加坡的“水”》,《经济》2010年第8期,第34~36页。

[8]张玉梅:《基于自给的新加坡水资源战略》,《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年第2期,第40~44页。

[9]廖日红、陈铁、张彤:《新加坡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分析与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第88~91页。

[10]朱晏秋、蒋元力:《对新加坡水务工作的考察与思考》,《浙江水利科技》2004年第1期,第66~68页。

[1]《促进种族和宗教和谐,加强新加坡社会凝聚力》,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治理与领导学研究中心。

[2]Community 2015:MasterPlan 2015-A Great Home and a Caring Community.

[3]Ooi Giok-Ling,Tan Ern-Ser与Gillian Koh:Survey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project executive summary report (国家社会关系:社会指标调查),新加坡政策研究院,2010。

[4]Jimmy Yap:We are One,新加坡人民协会,2010。

[5]Bilveer Singh:Politics and Governance in Singapore,An Introduction,McCraw Hill Education,2012.

[6]Gillian Koh,Ooi Giok Ling: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Singapore,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7]Chua Beng Huat:The Relative Autonomies of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8]Chiang,Claire:Balancing Voluntarism and Professionalis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9]《新加坡幸福社区的组织基础》,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411/022015107534.shtml。

[10]The People’s Association Act.

[11]People’s Association Citizen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Rules and Regulation.

[12]People’s Association Residents Committee Rules and Regulation.

[1]〔新〕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2011。

[2]许小颖:《语言政策和社群语言——新加坡福建社群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3]丘学强:《妙语方言》,香港中华书局,1989。

[4]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新中:《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1991。

[7]周长楫:《闽南方言常用小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8]詹伯慧、甘于恩、丘学强等:《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9]詹伯慧、丘学强主编《新时空粤语(上、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009。

[10]饶秉才等编《客家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新〕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2011。

[2]许小颖:《语言政策和社群语言——新加坡福建社群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3]丘学强:《妙语方言》,香港中华书局,1989。

[4]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新中:《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1991。

[7]周长楫:《闽南方言常用小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8]詹伯慧、甘于恩、丘学强等:《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9]詹伯慧、丘学强主编《新时空粤语》(上、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009。

[10]饶秉才等编《客家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5. Library 2010:Libraries for life,Knowledge for success.Singapore:National Library Board.

[2]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7. Re-inventing library services,continuity with change:Case study on the National Library Board.Singapore:National Library Board.

[3]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Board. 2005. Knowledge,imagination,possibility:Singapore’s transformative library.Singapore:National Library Board.

[4]Philip Lee. 2004. Moments in time:memorie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5]《唐城图书馆的启示》,《联合早报》2013年2月1日。

[6]《中央图书馆儿童部重新装修“小树屋”要让儿童更懂环保》,《联合早报》2013年6月1日。

[1]新加坡教育网,http://www.moe.gov.sg/。

[2]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特色》,《德育探索》2005年第11期。

[3]沙红:《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2期。

[4]白彦婷:《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经验与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5]潘天华:《关于学习借鉴新加坡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思考》,《镇江高专学报》2006年第4期。

[6]刘必旺:《新加坡教育办学理念的经验和启迪》,《学理论》2011年第5期。

[7]黄岳辉:《略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

[8]钟奇峰:《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制度》,《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3期。

[9]刘宇佳:《新加坡基础教育分流制度现况简介》,《教育论丛》 2009年第17期。

[10]马红艳:《“分流”教育在新加坡》,《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3期。

[11]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张婷:《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分流制度及评述》,《浙江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1]〔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高专诚译,三联书店,1992。

[2]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新〕李光耀:《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6。

[4]吕元礼:《鱼尾狮智慧: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凌翔、陈轩:《李光耀传》,东方出版社,1998。

[7]〔新〕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邦出版社,2000。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

[9]许心礼主编《新加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0]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陈岳、陈翠华:《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时事出版社,1990。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

[13]〔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发性现代化:现代和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

[14]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

[15]郑文龙编《杜维明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6]〔美〕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彭国翔译,人民出版社,2010。

[1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8]〔新〕李光耀:《李光耀谈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会编,1991。

[19]韩福光等:《李光耀治国之钥》,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20]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哲学研究》2002年第6期。

[21]张焱宇:《新加坡现代文化与儒家文化》,《外向经济》1996年第1期。

[22]庄礼伟:《新加坡与儒家文化》,《东南亚研究》1992年第1期。

[23]郝宏桂:《“文化价值”重建与新加坡的现代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

[24]《给新加坡留下一个好政府》,《联合早报》1995年5月1日。

[25]《李资政告诉〈纽约时报〉访员35年来治国之道》,《联合早报》1995年8月16日。

[26]〔美〕阿里夫·德里克:《似是而非的孔夫子:全球资本主义与儒学重构》,(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冬季卷。

[27]Fareed Zakaria,Culture is Destiny:A Conversion with Lee Kwan Yew,Foreign Affairs,Vol.73,No.2 (March/April 1994),p.125.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5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探讨了2016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城市综合发展、区域、科技、产业、环境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者: 尹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