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71

国家与社会之间图书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 China's Soci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SSAPID:101-8680-6833-85
ISBN:978-7-5097-455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政府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功能问题,主要探讨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政府转型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探讨影响这些功能定位的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发展策略。本书研究的社会中介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有效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转型,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水平,从而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组织基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唐兴霖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索引

 后记

 第一章 概念澄清、政府转型逻辑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题界定

   一 研究范围界定——社会中介组织

    1.社会中介组织概念界定

    2.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分类

    3.社会中介组织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4.社会中介组织的特征

   二 研究前提界定——政府管理转型

    1.结构转型

    2.制度转型

    3.战略转型

    4.策略转型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社会中介组织研究综述

    1.国内外社会中介组织研究一般概述

    2.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课题研究设计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比较研究

    4.文献分析法

   三 经验资料获取方法

 第二章 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已有社会中介组织理论

   一 关于社会中介组织起源问题的理论

    1.政府失灵理论

    2.市场失灵理论

    3.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 theory)

    4.第三方管理理论(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

   二 社会中介组织存在意义的理论

    1.志愿失灵理论*

    2.供给理论

    3.公民社会与善治理论

    4.治理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理论

    5.自治组织理论

    6.新社会运动理论

   三 关于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企业关系问题的理论

    1.微观关系理论

    2.宏观关系理论

  第二节 现有理论梳理

  第三节 新集体主义和“理性整合”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一 个人主义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价值取向选择

    1.个人主义并非最优价值观

    2.个人主义与我国社会难以契合

   二 新集体主义

   三 “理性整合”模式:基于新集体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中介组织的国际视野

  第一节 各国社会中介组织概观

   一 各国社会中介组织概览

   二 国外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经验

    1.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

    2.多渠道筹集资金

    3.与政府形成伙伴关系

    4.健全的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

  第二节 法团主义:欧洲社会中介组织

   一 德国的非营利组织

    1.基本状况

    2.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制度

    3.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与项目运作

    4.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的一些特点

    5.德国的基金会

    6.德国的行业协会和商会

   二 英国的慈善组织

    1.英国慈善组织的历史及特点

    2.英国慈善法的主要规定

    3.英国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关系

    4.对英国民间公益事业兴盛原因的思考

   三 芬兰行业自律组织的运作及其背景

    1.基本类型

    2.基本职能与作用

    3.特点

    4.组织制度及财务管理

    5.法律规范与宏观管理

  第三节 多元主义:美国社会中介组织

   一 美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概况

   二 产生动因

    1.社会中介组织在美国兴起的历史根源

    2.社会中介组织在美国发展的现实根源

   三 运作模式

   四 美国社会中介组织功能*

    1.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2.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

    3.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五 发展趋势

  第四节 儒家文化:东亚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及其功能

   一 东亚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概述*

    1.共性:从“路径依赖”到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分化

    2.日韩NGO发展的共同特点

    3.NGO发展现状的不同之处

   二 日本

    1.日本民间组织的发展历史*

    2.日本民间组织的种类*

    3.日本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4.日本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情况*

   三 韩国

    1.韩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

    2.韩国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概观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历史溯源

   一 中国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二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

   一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当前的总体概况

    1.我国社会中介组织产生的社会背景

    2.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动力因素

    3.社会中介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

   二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总体特征分析

    1.大多数社会中介组织规模较小

    2.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不平衡

    3.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参与度不高

    4.大量“草根”中介组织处于“法外”生存环境

    5.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缺乏整合,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城乡二元视角

   一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二 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

    1.法律制度环境

    2.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转

    3.组织的社会功能发挥

    4.社会认知

   三 本章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划分

  第四节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基本介绍

   二 法定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1.社会团体的发展现状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现状

    3.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三 草根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1.社会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方向

    2.未登记注册、无法人地位的社会中介组织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 农村本土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

    1.目前农村本土市场中介组织的几种类型

    2.农村现有的几个具有社会中介组织特征的社会中介组织现状分析

    3.农村本土社会中介组织的拓展

   二 外来社会中介组织在农村的发展现状

    1.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城市反哺农村机制

    2.国际社会中介组织

 第五章 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

   一 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1.政府与社会权力格局的历史变化

    2.政府改革为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 政府视角下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

    1.政府改革的必要条件

    2.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

    3.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4.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与公民

   一 社会中介组织与公民的互动关系

   二 公民视角下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

    1.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

    2.联系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3.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4.倡导社会文明

    5.扩大就业渠道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与市场

   一 社会中介组织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1.降低交易成本

    2.规避市场风险

    3.加快技术转移

    4.形成规模经济

    5.合理配置资源

   二 市场视角下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

    1.信息的沟通协调

    2.市场的信息服务

    3.市场的公正监督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与其他主体对社会中介组织功能定位的比较研究

   一 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位

   二 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

   三 纵向功能具体发挥方式

  第五节 政府管理转型过程中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位

 第六章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中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中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的制约

    2.自身机制的缺陷

   二 中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 加强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本土化研究

   二 重视规划问题:总体引导、合理布局及平衡发展

   三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四 完善法律体系:使城市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步入法制轨道

   五 调整税收制度:拓宽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筹资渠道

   六 健全自律机制:加强城市社会中介组织自身管理和行为规范

   七 加强对国外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与借鉴

  第四节 案例

   一 广安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1.协会宗旨

    2.协会会员

    3.协会职能

    4.工作综述

    5.存在的问题

   二 成都市建筑装饰协会

   三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1.政府职能越位

    2.公众捐赠意识缺乏

    3.专业人才紧缺

    4.监督机制缺乏

   四 徐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1.徐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概况

    2.徐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机构情况

    3.上海市徐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的内容

    4.徐汇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

    1.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界定

    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

    1.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地位

    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组织规模较小,产业化不足

    2.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

    3.合作组织缺少高素质人才

    4.合作组织自主性不够

    5.合作组织存在道德风险

    6.合作组织中的技术创新存在着较大困难

   二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定位的模糊不清

    2.产权归属的混乱虚置

    3.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4.行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顺

    5.人才资源的严重匮乏

    6.经营环境的持续恶化

    7.各类资源的极端不足

    8.对“三农”服务的力度不够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策略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策略

    1.明确发展原则,加强培训辅导

    2.创造良好氛围,加大政府扶持

    3.发挥政府主导,给予资金补助

    4.健全管理制度,抓好规范运作

    5.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专业合作社联合协作

    6.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壳资源”,发展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稳步而积极地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1.行业内部系统的发展策略

    2.行业外部系统的发展策略

  第四节 案例

   一 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合作组织的发展与产业关联度大

    2.合作组织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3.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能力明显

    4.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日益凸显

    5.小规模合作组织占经济主导地位

   二 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案例分析*

    1.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沿革

    2.股份合作制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

    3.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动因

    4.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现实意义

 第八章 社会中介组织的未来发展及趋势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 发达国家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趋势*

    1.准政府化

    2.市场竞争的参与者

    3.专业化

    4.科层化

   二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趋势

    1.价值观同构

    2.普及化

    3.职业化和专业化

    4.网络化和结盟化

    5.组织形态不断创新

    6.社会企业化

 第九章 结束语

 ABSTRACT

 摘要

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和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承担现代社会机制作用的重要载体。本书研究政府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功能问题,主要探讨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政府转型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本书第一章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概念进行了澄清,认为社会中介组织是指根据志愿原则依法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在社会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或法人主体(或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发挥隔离带和桥梁的作用,从而间接增进各方利益和社会福利的社会组织的总称;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前提是政府在结构、制度、战略和策略四个方面的转型。第二章讨论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合约失灵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理论等。第三章探讨了国外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概况和经验,介绍了以法团主义为特征的欧洲社会中介组织、以多元主义为特征的美国社会中介组织、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亚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探讨了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历史渊源,以及以城乡二元为视角的中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第五章从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公民和市场的关系角度讨论了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认为政府改革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重要条件,同时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政府改革;社会中介组织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也是公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构;要建立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发展和壮大社会中介组织。第六章讨论了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第七章讨论了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第八章讨论了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书结束语指出,社会中介组织成为当今国内学界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不仅显示出研究者们在重新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及其变化,而且体现了研究者已逐步将注意力放在了政府体制之外的社会利益空间的扩展。本书从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中介组织。研究社会中介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转型,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水平,从而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组织基础。

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陈昌柏:《非营利机构管理》,团结出版社,2000。

陈漭:《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指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丁美东:《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邓正来、〔美〕 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邓正来:《市民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2002。

董西明、吴东民:《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胡仙芝:《非营利组织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黄浩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黄浩明、王名、李勇:《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洪大用:《NGO扶贫行为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贾西津:《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江明修:《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台北)智胜出版公司,1999。

江明修主编《非营利管理》,(台北)智胜出版公司,2002。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亚平:《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

苗丽静:《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任慧颖:《当代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研究——以中国青基会为例》,济南出版社,2007。

苏力:《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商务印书馆,2004。

唐钧、杨团:《非营利机构评估——天津鹤童老人院个案研究》,华夏出版社,1998。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王名:《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王颖:《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80。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吴忠泽:《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

萧新煌:《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5。

杨团:《非营利机构评估——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郁建兴:《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郁建兴:《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周批改、成志刚:《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周耀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张云德:《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与运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王立秋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法〕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译,三联书店,2005。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4。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美〕保罗·C.纳特、〔美〕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陈振明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保罗·R.尼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如何设计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胡玉明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美〕波伊斯特:《公共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肖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 德鲁克:《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余佩珊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美〕迪斯等:《企业型非营利组织》,颜德治等译,江明修审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美〕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1990。

〔美〕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美〕丽莎·乔丹等:《非政府组织问责》,康晓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美〕杰里·G.史蒂文森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邓国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王文章等译校,上海三联书店,2000。

〔英〕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

〔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美〕詹姆斯·N.罗西瑙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柏良泽、何凤秋:《社会中介组织角色定位的理论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蔡宁、田雪莹:《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陈洪波、唐兴霖:《论中国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危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陈虎、程建华:《政府、市场与社会——从三元结构理论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行政论坛》2004年第3期。

陈家刚:《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协商民主要素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第4期。陈家喜:《市民社会抑或统合主义——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商会研究的论争》,《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陈维嘉、黄荣武:《对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关系的二重性问题的不同看法》,《天府新论》1985年第6期。

迟福林:《政府转型与民间组织发展》,《发展》2006年第1期。

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邓国胜:《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年第2期。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机遇与挑战》,《学会》2008年第6期。邓国胜:《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质与价值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第9期。邓国胜:《中国环保NGO的两种发展模式》,《学会》2005年第3期。邓国胜:《NGO:并非圣洁的化身》,《中国改革》2002年第6期。邓国胜:《双重管理体制能否取消?》,《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第6期。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邓国胜:《日本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学新闻》2003年第3期。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领导文萃》2002年第10期。邓锁:《双重制度逻辑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的解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邓伟志:《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邓伟志、钱海梅:《中国社团发展的八大趋势》,《学术界》2004年第5期。邓小伟:《新时期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及趋势》,《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4期。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理论前沿》2001年第17期。丁文:《美国非营利组织发挥社会管理助手功能的做法与启示》,《文史博览》(理论版)2007年第2期。杜兰德、杨晓梅、袁惠松:《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第9期。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冯绍君、雷天太:《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理论学刊》1993年第5期。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戈登·怀特、何增科:《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顾建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郭国庆:《浅论美国非营利部门的特征及其存在依据》,《经济界》1999年第4期。

韩国明、魏丽莉:《比较与借鉴:国外政府建构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模式》,《行政与法》2006年第5期。

河度亨:《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模式的建构及其局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何增科:《中国治理评价体系框架初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

何增科:《依靠制度建设根治腐败——浅谈我党反腐败新思路的确立过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4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胡德平:《志愿失灵: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与治理》,《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胡辉华:《论韩国非政府组织在外籍劳工管理中的作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胡仙芝:《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途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贾西津:《中国社团发展问题与展望》,《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贾西津:《中国社团发展:失落与勃兴——中国社团发展问题与展望》,《探索与争鸣》2008第6期。

贾西津:《“伙伴关系”——英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学会》2006年第6期。

贾西津:《公民社会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1期。

贾西津:《透视公民社会的治理机制》,《中国审计》2003年第18期。

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贾西津:《转型期行业协会:面临挑战》,《团结》2003年第5期。

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康晓光:《行业协会何去何从?》,《中国改革》2001年第4期。

康晓光:《中国行业协会柳暗花明又一“春”》,《中国禽业导刊》2001年第6期。

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论文节选)》,《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3期。

康晓光、韩恒:《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李柏光:《市民社会:结构—功能的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李晖、刘少威、潘相伶:《英国慈善组织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李梦岩:《略论当代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两类国家间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李晓东:《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状况及其启示》,《中国民政》1999年第5期。

李瑜青、刘根华:《日本的民间组织》,《社会》2002年第12期。

李长健、张锋、涂晓菊:《转型社会下第三部门功能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李钟植:《韩国的“新村运动”:政府主导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廖鸿:《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民政》2005年第2期。

林岗、刘元春:《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林起:《德国社会中介组织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及启示》,《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刘春湘、王名:《新世纪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公民社会》,《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刘翠玉:《个人与社群——从社群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前沿》2008年第1期。

刘俊:《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陆益龙:《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瞻》,《学会》2005年第3期。

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民政部“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代表团:《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框架、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考察报告》,《学会》2006年第10期。

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郑准镐:《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及影响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齐凌云:《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沈斐:《一定要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吗》,《唯实》2004年第1期。

史广燕:《芬兰行业自律组织运作与管理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999年第8期。

孙倩:《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社会》2003年第7期。

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汤蕴懿、唐兴霖:《商会网络体系构建及分析——以上海外国商会为研究对象》,《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唐士其:《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第4期。

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摘要)》,《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第3期。

唐士其:《整体性理解中的国家与社会: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

唐兴霖、刘国臻:《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领域及权利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6期。

唐兴霖、刘国臻:《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状况、问题和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唐兴霖、刘杰:《发展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宝鸡市的调查分析》,《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

唐兴霖、王立军:《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理论、功能与发展建议》,《行政论坛》2007年第3期。

唐兴霖、吴志军、聂勇浩:《国家与社会之间——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唐兴霖、周军:《“两新”组织的发展与规范——以上海为例》,《学习论坛》2008年第1期。

题改维:《芬兰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民政》1997年第6期。

陶传进:《中国城市社区的公民社会建设:一条新路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陶传进:《中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行动的价值基础(摘要)》,《学会》2005年第11期。

陶传进:《行业协会如何作用到位:会员参与决策构成分水岭》,《学会》2005年第1期。

陶传进:《行业协会自主运作中的合作难题及其求解》,《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陶传进:《控制与支持:国家与社会间的两种独立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里的情形》,《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陶传进:《中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行动的价值基础》,《学海》2005年第11期。

陶传进:《从环境问题的解决中看公民社会的应有结构——基于百村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种推论》,《学海》2007年第1期。

陶传进:《草根志愿组织与村民自治困境的破解:从村庄社会的双层结构中看问题》,《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陶传进:《行业协会:“自上而下”是一种机会》,《铸造纵横》2006年第6期。

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王宝库:《法国社会中介组织在该国的地位与作用——赴法国中介组织考察培训报告》,《国有资产研究》2001年第4期。

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王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现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王名:《行业协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勘察设计》2007年第2期。

王名:《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面临五大任务》,《投资北京》2007年第8期。

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王名、陈雷:《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7期。

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名、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王尚银:《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成长——以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为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王绍光、赵勤:《市民社会研究》,《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王珍:《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8期。

王忠平、王德海:《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探讨》,《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

巫勤、顾文:《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武继兵、邓国胜:《政府与NGO在扶贫领域的战略性合作》,《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向明、宗超:《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肖文涛:《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肖文涛、黄剑宇:《善治视域下的社会中介组织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谢遐龄:《对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前景的展望》,《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谢岳:《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胥晓莺:《中国NGO与政府的结盟》,《商务周刊》2005年第6期。

徐顽强、张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与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徐永光:《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3期。

徐永光:《非营利组织改革正当其时》,《瞭望》2001年第6期。

严荣、程全军:《论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9期。

颜文京:《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第三种模式——试论组合主义》,《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杨团:《美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民政》1999年第10期。

姚尚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余晖等:《行业协会:为何难走到前台》,《中国改革》2002年第6期。

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虞维华:《“去志愿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变革趋势分析》,《学会》2006年第7期。

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郁建兴、周俊:《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张彬:《参与式互动:第三部门在政府改革中的积极作用》,《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张康之、张乾友:《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张雄:《权威主义还是合作主义——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视角及其发展方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朱小平、程昔武:《“治理变革”中的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评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赵黎青:《美国的非营利部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理论前沿》2004年第22期。

赵莉莉:《东亚NGO生存与发展的法文化基底比较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赵秀梅:《NGO在中国——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周军、唐兴霖、赵俊梅:《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以草根环境NGO为例》,《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

周强:《日本非营利组织发展简史》,《学会》2007年第3期。

〔英〕露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概念》,周批改译,《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美〕M.W.弗利、〔美〕B.爱德华:《市民社会悖论》,孙晓莉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3期。

曹永森:《第三部门: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3。

陈俊龙:《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管理专业,2003。

吉琳:《转型时期社会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发育与约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学专业,2004。

贾爽:《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6。

李明刚:《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中介组织培育问题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4。

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6。

庞正:《法治视阈下的非政府组织功能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法学理论专业,2006。

任慧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社会学专业,2005。

盛育华:《我国非营利组织伙伴合作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2005。

孙志建:《NGO与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结构转型》,四川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6。

王长晖:《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契机、经验与对策》,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1。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

薛琴:《政府与企业以外的行动空间: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4。

曾学芳:《社会中介组织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4。

张国云:《社会中介组织简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4。

张银岳:《现阶段我国中介组织发展成因及功用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3。

Barry Bozeman,All Organizations are Public:Bridging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al Theori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7.

John M.Bryson,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Guide to Strengthening and Sustaining Organizational Achieveme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8.

Kramer,Lorentzen,Melief and Pasquinelli,Privatiz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New York:M.E.Sharpe,Inc.1993.

Powell,W.W.(ed.),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L.M.Salamon,Helmut K.Anheier,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Alamon,Laster M.,The Emerninn Sector,New York:The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Maryland,1994.

Salamon,L.M.,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Dorothy J.Solinger,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Statist Legacies and Market Reforms,1980-1990,M.E.Sharpe,Inc.,1993.

P.C.Schmitter and G.Lehmbruch (eds.),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Beverly Hills:Sage,1979.

Frederick B.Pike and Thomas Stritch (eds.),Social 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Iberian World,Nortre Dame: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74.

E.Phelps(ed.),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1974.

Wood,M.M.(ed.),Non-profit Board and Leadership:Case on GovernanceChangeand Board-staff Dynamics,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6.

Oster,S.M.,Strategic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Theory and Ca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Ware,Alan,Between Profit and State: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 in British and the United States,Cambridge/Oxford:Politic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 Ltd.,1989.

Gary,B. & Wood,D.J.,“Collaborative Alliances:Mov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36(2),1991.

Lewis,J.,“Voluntary Organizations in ‘New Partnership’ with Local Authorities:The anatomy of a contract,”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8(3),1994.

Milward,H.B.,“Non-profit Contracting and the Hollow Sta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4(1),1990.

Saidel,J.R.,“Resource Interdepend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1(6),1991.

Salamon,Lester M.,“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73 (4),1994.

Salamon,Lester M. and Abramson,Alan,“Non-profits and the Federal Budget:Deeper Cuts Ahead,” Foundation News,March-April,1985.

Seung Wook Baek.“The Changing Trade Unio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30(1),2000.

简 介:本书将通过对人类学著名田野调查地点——禄村的研究,从文学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会象征意义。

作者: 张宏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