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2

土地象征图书

Land as symbol

SSAPID:101-7106-2128-30
ISBN:7-80190-50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通过对人类学著名田野调查地点——禄村的研究,从文学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会象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作 者: 张宏明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四 禄丰县禄村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约

 附录六 1963年禄村8个生产队队委会成员名单

 附录五 2001年禄村的提留项目

 附录三 禄村所在乡土改统计数字

 相关链接

 附录一 禄村王昱墓志铭

 附录七 2001年禄村村委会村务公开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出版说明

 附录二 云南省1949年公粮征收累计表

 导论

  导论

   一 禄村研究的主旨

   二 禄村研究的整体性框架

    (一)实质论视野中的中国土地制度

    (二)象征共同体的生成模式

    (三)相关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社区研究

    (四)历时性的研究框架

   三 调查概况与禄村现状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禄村的社区背景

  第1章 人文地理背景

   一 地理环境*

   二 人文环境

  第2章 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一 明代军户

   二 卫所与屯田

   三 明清时期的里甲民田

   四 教化的困境

 第二部分 民国对期的禄村

  第3章 国家视野中的土地

   一 民国时期的土地清丈

    (一)丈量亩积

    (二)确认业权

    (三)确定田地等则

   二 赋税的厘定

  第4章 禄村的地方精英

   一 姓氏人口

   二 公共职位

    (一)公产管事

    (二)会首、灯首

    (三)乡保长和校长

   三 地方精英的权力角逐

    (一)学校与祠堂

    (二)学校与公产

  第5章 农田经营中的社会关系

   一 水利上的合作关系

    (一)水利沟渠

    (二)轮水制度

   二 私产经营上的社会关系

    (一)雇工和佃户

    (二)养老田

   三 族产经营中的社会关系

  第6章 公共仪式的实践

   一 洞经会

   二 土主庙

    (一)土主庙名称的多重含义

    (二)神灵谱系

   三 洞经会的仪式

    (一)洞经会的年度活动

    (二)宣讲圣谕和善书

    (三)大会与乩生

     ·阐书

     ·七峰山的庙会

     ·乩生

   四 灯会的仪式

    (一)花灯的渊源

    (二)灯会和灯神

    (三)在本村唱花灯

    (四)在外村唱花灯

   五 行善、教化与驱邪

 第三部分 1949年以居的禄村

  第7章 粮食征购中的国家权威

   一 1949年的公粮——以民国税额为基础

   二 动态的公粮——亩积与田工之争

   三 趋向定额化的粮食征购

  第8章 品级结构的崩溃

   一 创建新的基层政权

    (一)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

    (二)走马灯式的干部轮换

   二 减租退押和清匪反霸

   三 土改运动*

   四 土改复查运动*

   五 禄村的新面貌

  第9章 生计经济下的再分配体制

   一 评工计分

   二 政社合一

  第10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 禄村的土地使用原则

    (一)责任田

     ·进田和退田

     ·对招姑爷收费

     ·超面积田、机动田和经济田

    (二)宅基地

   二 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

   三 村民小组的认同

   四 家庭的经营

    (一)农田的经营

    (二)离田的经营活动

  第11章 花灯和洞经的变迁

   一 作为戏曲的花灯

    (一)花灯剧团的成立

    (二)花灯的几起几落

    (三)耍龙灯的出现

    (四)花灯表演的两面

     ·庆贺的花灯

     ·表演的花灯

    (五)戏曲化的后果

   二 洞经的“恢复”

    (一)洞经的教学

    (二)绿漪庵谈演洞经

    (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上殿之争

     ·下殿之争

    (四)洞经的定位

  结语

   一 缺乏认同的社区

   二 复魅的洞经

   三 去魅的花灯

   四 余论

 附录八 孤魂文凭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后记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土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列系阁魁地位?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进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时下盛行的经济学研究视角不同,本书将通过对人类学著名田野调查地点——禄村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会象征意义。本书秉承费孝通先生《禄村农田》中的两条主线——土地制度以及消遣经济背后的公共仪式,将二者置于明清以来的社会变迁进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在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正是在土地具有“不可让渡”的性质之上,国家与地方社会才得以同时建立。禄村历史上,土地从屯田向军田、民田的转变,公共仪式中洞经活动与花灯活动的变迁,都透露出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变化。本书对人们了解中国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了解云南民间宗教的历史演变,对经济人类学与宗教人类学的沟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呈为等则太高》,禄丰县档案馆藏,1934,M1-3-62。《呈为聚众鼓动摧残学校捏词妄控抗租霸产》,禄丰县档案馆藏,1949,M1-6-68。

《大北厂乡土地改革运动总结》,禄丰县档案馆藏,1952,1-1-39。

《大北厂乡土改复查工作三个阶段的初步小结》,禄丰县档案馆藏,1952,1-1-39。

《第一次言词辩论笔录》,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公呈》,禄丰县档案馆藏,1934,M1-3-62。

《教育局局长段纯光调查详情》,禄丰县档案馆藏,1949,M1-6-68。

《金山区北厂公社社会主义教育阶级成分登记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64,1-2-238。

《禄丰县第一区大北厂乡农民组织概况调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2,1-1-18。

《禄丰县第一区金山镇第一村各阶层占有概况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0,1-1-1。

《禄丰县典型村阶级负担调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0,1-1-1。

《禄丰县粮食志(初稿)》(上)、(下),禄丰县粮食局编印,1991年3月。

《禄丰县委对目前群众运动的几个问题的意见》,禄丰县档案馆藏,1951,1-1-3。

《禄丰县委关于加强群众运动执行省委地委指示的指示》,禄丰县档案馆藏,1950,1-1-1。

《禄丰县委关于目前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禄丰县档案馆藏,1951,1-1-3。

《禄丰县委关于农业税征收工作的检查报告》,禄丰县档案馆藏,1953,1-1-89。

《禄丰县姚陵镇有选举权国民名册》,禄丰县档案馆藏,1947,M1-2-182。

《禄丰县一九五三年粮食收购工作总结报告》,禄丰县档案馆藏,1954,1-1-89。

《禄罗区清丈分处公函》,禄丰县档案馆藏,1934,M1-3-62。

《清乡饮大宾王公兴祖墓志铭》,禄丰县档案馆藏,Q2-006。

《人民公社北厂管理区一九五九年大春粮食分配以人定量统计表》,1960年2月13日。

《审判笔录》,禄丰县档案馆藏,1946,M1-6-22。

《诉借名收租有意赖骗》,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诉为抗租不纳破坏族规》,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为恶霸逞凶聚众殴打破坏水槽》,禄丰县档案馆藏,1946,M1-6-22。

《为侵占业权擅折私产》,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为侵占业权擅折私产》,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为依财恃势乘机谋买等词具诉周之德一案卷宗》,禄丰县档案馆藏,1945,M1-6-22。

《修正云南省财政厅清丈分处耕地等则评定委员会规则》,禄丰县档案馆藏,1933,M1-3-62。

《姚陵征收分处卅六年度征粮日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47,M1-3-54。

《一、二、三区农民组织概况调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1,1-1-18。

《裕合乡减租退押调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1,1-1-19。

《裕合乡减租退押概况调查表》,禄丰县档案馆藏,1951,1-1-13。

《侦查笔录》,禄丰县档案馆藏,1949,M1-6-68。

《证明书》,禄丰县档案馆藏,1945,M1-6-22。

《诸山同立僧户碑记》,禄丰县档案馆藏,1611,Q2-0Q2。《租约》,禄丰县档案馆藏,1948,M1-6-23。

郭大烈、和兆兴编《禄丰风物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郭大烈试编《新编禄丰县志稿》(上)、(中)卷,禄丰县文化馆藏,油印本,1980。

刘自唐:《康熙禄丰县志》,禄丰县志办公室校点,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禄丰县地方志编辑办公室:《禄丰县水利志》,1989,许可证124号。

禄丰县劝学所:《禄丰县劝学所造报调查云南学会征集云南省地志资料细目由》,手抄本,禄丰县档案馆藏。

禄丰县宣传部、文化局、民委文化馆:《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油印本,1989。

禄丰县政府教育科:《禄丰县小学乡土教材》,1942。

禄丰县志局:《禄丰县志条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阳仰修抄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发行,1975[1935]。

汪世珍:《禄丰县炼象地方史》,油印本,禄丰县档案馆藏。

王武科编《王文毅公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王锡衮:《知我府君行述》,载王武科编《王文毅公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武光绪:《新修赛宝坝碑记》,载刘自唐:《康熙禄丰县志》,禄丰县志办公室校点,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云南省禄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禄丰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禄丰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中共禄丰县历史大事记》,2000,云新出(99)准印字336号。

中共禄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室编《龙乡火种》,1996,准印第270号。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常建华:《“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载郑振满、陈春生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陈吉元等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褚人获:《隋唐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崔晓黎:《统购统销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报告第5号,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

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杜鹰:《在全国农村基层税费制度改革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转引自朱钢等著《聚焦中国农村财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白译,商务印书馆,1964。

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费孝通:《乡土重建与乡镇发展》,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二、五、十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

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费孝通编《城乡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和萨摩亚》,李传家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

贺昌群:《关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的问题》,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下),三联书店,1962。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胡如雷:《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

黄富:《云南花灯的审美教育功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6期。

黄林、吴学渊:《论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载雷宏安编《中国洞经文化探索》,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黄振钺:《云南田赋之研究》(上)、(下),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合作,1977。

卡尔·博兰尼:《经济:制度化的过程》,载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

雷宏安、杨韵笙:《略论纳西古乐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判断》,载雷宏安编《中国洞经文化探索》,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李埏:《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李埏、武建国编《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李海伦:《洞经会的危机和前景》,载雷宏安主编《中国洞经文化探索》,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梁方仲:《明代梁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载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7年第62期。

林美容:《彰化妈祖的信仰圈》,载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0年第68期。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199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5。

刘继纯等编《农民负担200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刘志伟:《国家与社会之间》,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判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

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聂国青:《中国土地问题之史的发展》,上海华通书局,1930。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统计局法规司:《中国农村40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

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潘乃谷:《抗战时期云南的省校合作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18卷第5期。

潘乃谷、马戎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戚其章:《论我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钱成润等:《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中国哲学》第三辑,三联书店,1980。

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任继愈:《儒教的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张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载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36期。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

束世澂:《论封建社会中土地国有制问题》,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田炯权:《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铭铭:《逝去的繁荣》,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王菘兴:《台湾汉人社会研究的反思》,《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91年第47期。

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

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上)、(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武尚清译,中华书局,2004。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云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

邢东田:《儒教问题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

许嘉明:《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第十一卷第六期。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杨国宜:《略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载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编《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三联书店,1962。

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张仲礼:《中国绅士》,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郑振满:《明清福建里社组织的演变》,载郑振满、陈春生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郑志明:《中国善书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1988。

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四期。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夏季卷,总第8期。

庄孔韶:《银翅》,三联书店,2000。

庄英章:《人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92。

Ahern,Martin,1981,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Benedict,1983,The Imagined Community. London:Verso.

Bloch,Maurice,1986,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History and Ideology in the Circumcision Ritual of the Merina of Madagasc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ssen,Laurel,2002,Chinese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Lu VilliageYunnan,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Chan,Anita,Richard Madsen,and Jonathan Unger,1984. Chen Village: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ty in Mao’s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hen,Myron,1992,“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ventions in Modern China:The Case of the Chinese‘Peasant’”,in China in Transformation,1993,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Cambridge.

Duara,Prasenjit,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mont,Louis,1970,Homo HierarchicusAn Essay on the Caste System,translated by Mark Sainsbu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sherick,Joseph W.and Mary Backus Rankin edited,1990,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i Hsiao-Tung,1968,China’s Gentry,Phoenix Book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uchtwang,Stephan,1992,The Imperial Metaphor,Routledge.

Freedman,Maurice,1966,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Althone Press.

Freedman,Maurice,1974,“The Politics of an Old State”,in W.Skinner ed.,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Maurice,1974,“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in William Skinner ed.,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Maurice,1978,Main Trend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Holmes & Meier Publishers,Inc.

Geertz,Clifford,1961,“Studies in Peasant Life: Community and Society”,Bienni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ume 2,1~41.

Godelier,Maurice,1977,Perspectives in Marxist Anthro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delier,Maurice,1999,The Enigma of the Gift,tran. by Nora Scot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rell,Stevan,2001,“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s of Anthropology. 30 :139~61.

Jing J.,1996,The Temple of Memori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uper,Adam,1988,The Invention of Primitive Societ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iu Xin,2000,In Ones Own Shadow,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dsen,Richard,1984,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Jean C.,1991,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lanyi, Karl,1957,The Great Transformation,Boston:Beacon Press.

Popkin,Samuel L.,1979,The Rational Peas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pkin,Samuel L.,1980,“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Theory and Society 9.

Redfield,Robert,1965(1956),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dfield,Robert,1965,The Little Commun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dfield,Robert,1971,The Primitive World and Its Transformation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uf,Gregory,1998,Cadres and Ki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Marshall,1972,Stone Age Economics,Chicago:Aldine Atherton.

Sangren,Steven,1984,“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s Reconsidered”,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I:1~24.

Sangren,Steren,1987,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1976,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1998,Seeing Like a State,Yale University Press.

Shanin,Teodor,1975,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Penguin Modern Sociology Readings.

Shue,Vivienne,1988,The Reach of the Stat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iu,Helen,1989,“Recycling Rituals”,in Unofficial China,edited by Perry Link,Richard Madsen,and Paul Pickowicz,Westview Press.

Siu,Helen,1989,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William,1964,“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Part I”,Journal of Asia Studies,Volume 24,Issue 1(Nov.1964),3~43.

Skinner,William ed.,1979,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ner,Annette B.,1976,Women of ValueMen of Renow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einer,Annette B.,1992,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Paradox of Keeping- While-Giv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olf,Athur,1974,“Gods,Ghost,and Ancestors”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ed. Arthur Wol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ng C.K.,1994,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by arrangement w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南天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