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图书

Urban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SSAPID:101-8596-3209-53
ISBN:978-7-5097-008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区域基金理论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叶杰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序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区域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一 区域城镇化的含义

   二 梯次推进是城镇化的规律

    (一)城镇化在时间上呈S型曲线

    (二)城镇化在空间上是梯次推进的

    (三)城镇化在发展上与工业化是互动的

   三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城镇化梯次推进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国际区域城镇化的经验

   一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区域城镇化

    (一)英国的区域城镇化推进

    (二)美国的区域城镇化推进

    (三)日本的区域城镇化推进

   二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城镇化

    (一)韩国的区域城镇化推进

    (二)拉丁美洲的区域城镇化

   三 国际区域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

    (一)要遵循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二)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基础

    (三)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四)政府必须在城镇化中有所作为

  第三节 中国区域城镇化的现状及趋势

   一 东、中、西部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二 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趋势

    (一)东部地区城镇化的高级化发展

    (二)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西部地区城镇化若干点的突破

   三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一)区域城镇化的模式是多元的

    (二)区域城镇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要适时推进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

    (四)区域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

  第一节 日俄对东北地区资源的掠夺与城镇化的发展

   一 日俄的掠夺与东北地区城镇的形成

   二 日俄的掠夺与东北地区城镇的类型

    (一)铁路建设与交通型城镇的建立

    (二)资源开发与资源型城镇的建立

    (三)商贸中心建设与商品集散地城镇的建立

   三 日俄的掠夺与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一)东北地区近代城镇起步晚,但受侵略影响的新兴城镇发展迅速

    (二)东北地区城镇及城镇经济具有殖民地性及畸形性

    (三)外来因素对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有催化作用

    (四)资源条件及对外贸易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显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城镇的建设及城镇化特点(1949~1978年)

   一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城镇化新格局的形成

    (一)重化工业建设与重化工业型城镇的形成

    (二)资源开发与资源型城镇的形成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特点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

    (二)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1.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已呈现集群现象

     3.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乡二元结构特点鲜明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新型城镇的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

   一 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与发展

   二 产业带动型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一)边境口岸型城镇

    (二)旅游开发型城镇

    (三)交通枢纽型城镇

   三 对外开放型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四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五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一)大城市群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较高

    (二)城镇类型比较齐全,但城镇功能发挥得不够

    (三)城镇人口分布呈现地域差别

    (四)资源型城镇发展出现停滞,质量提高缓慢

    (五)建制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没有形成农村城镇化的格局

    (六)城镇化率虽然很高,但“虚高”现象严重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水平评价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趋缓

    (二)城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聚集效应明显

    (四)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域内差异

    (一)东北三省城镇化水平差异

    (二)东北三省城镇人口变动差异

    (三)东北三省城镇规模差异

    (四)东北三省城镇集聚效应差异

    (五)东北三省城镇综合经济总量差异

    (六)东北三省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七)东北三省城镇环境差异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评价

   一 国内外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概述

    (一)单一指标法

    (二)综合指标法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1.指标说明

     2.指标的技术处理

    (三)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1.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2.评价指标的无量化处理

   三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评价与判断

    (一)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1.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序处于中游

     3.东北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人口变动指标分析

     2.经济实力指标分析

     3.城市建设指标分析

     4.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虚高,部分城镇人口未能享受城市文明

    (二)城镇平均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三)城镇空间布局不均衡,区域差别较大

    (四)资源型城市比重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五)城市关联度较低,经济互补性较差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体制性障碍

    (二)结构性障碍

    (三)地域性障碍

    (四)观念性障碍

    (五)政策性障碍

 第四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据点开发

    (二)群带发展

     1.辽宁中部城市群

     2.吉林中部城市群

     3.哈大齐城市带

     4.环渤、黄海城市带

     5.沿边城市带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行政区与经济区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集中与扩散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资源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

    (五)坚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原则

    (六)坚持市场运作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趋势

   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0年)

    (二)远期目标(2020年)

   二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城镇化实际水平稳步提高,虚高现象逐步消失

    (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依然存在,并在某些方面有扩大趋势

    (三)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四)城市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城市群(带)将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工业化与城镇化逐步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六)东北城乡之间联系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加快制订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整体规划,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二 调整东北城市经济布局,促进全地区经济发展

   三 完善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

   四 重视小城镇建设,提高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

   五 推进东北地区共同市场建设,实现区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六 加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带动——东北重化工业区城镇化模式

   一 东北重化工业区的特点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工业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城市实力不断提升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明显增强

   二 新型工业化:推动东北重化工业区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一)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城市工业辐射能力

    (三)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城市发展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农村工业化带动——东北粮食主产区城镇化模式

   一 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现状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为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为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 农村工业化:推动东北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必然性

    (二)以农村工业化带动东北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思路

     1.培育农村工业化的竞争主体,奠定城镇化的要素集聚基础

     2.提高农村工业化的市场层次,构筑农村城镇化的支撑条件

     3.优化农村工业化的软硬环境,形成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诱导力量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区城镇化模式

   一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一些城市主要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滞缓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三)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

    (四)人力资源构成中存在缺陷,缺乏城市转型的支撑条件

    (五)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六)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七)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积聚

    (八)生态破坏严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二 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向

    (一)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类型与分布

     1.东北资源型城市(镇)的数量

     2.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

     1.石油天然气开采类城市

     2.煤炭采运类城市

     3.冶金类城市

     4.森工类城市

   三 推进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撑措施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

    (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三)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型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七)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

 第六章 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布局与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演进及状况

   一 东北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演进及状况分析

    (一)东北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演进及状况

    (二)东北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特点

   二 东北地区城镇职能结构的演进及状况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城镇职能结构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城镇职能结构状况及特点

   三 东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演进及状况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状况及特点

    (二)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状况及特点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主体框架

   一 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建设

    (一)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省城镇体系建设

    (二)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建设

    (三)以哈尔滨为核心的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

   二 以哈大线为轴的城镇体系建设

   三 以大连为龙头的对外开放城镇体系建设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优化与调整

   一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优化与调整的原则和思路

    (一)东北地区城镇体系优化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市场导向原则

    (二)东北地区城镇体系优化与调整的总体思路

   二 建立健全大小适度、梯次优化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一)继续做大做强特大城市,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二)加速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立足扩容提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

    (四)择优发展重点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三 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群带结合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一)中部平原地区城镇空间布局

    (二)东部和北部山区城镇空间布局

    (三)辽东、辽西丘陵地区城镇空间布局

   四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城镇功能体系

    (一)综合型城市

    (二)工业型城市

    (三)资源—加工型城市

    (四)旅游型城市

    (五)口岸型城市

   五 建立完善东北地区多层次、多功能、分布合理的城镇网络化体系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地区内外联系

    (二)加快城市密集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网络信息一体化

    (三)优化地区内的产业分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网络

    (四)加强生态网络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体系

    (五)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网络

    (六)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网络协调发展

 第七章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与产业带动型城镇体系的建设

  第一节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的演进与城镇的形成

   一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与城镇体系的建立

    (一)产业发展是城镇形成和壮大的基础

     1.以石油开采与石油加工工业为产业链条的城市

     2.以金属冶炼与机械工业为产业链条的城市

     3.以化学工业为产业链条的城市

    (二)东北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特征

     1.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

     2.形成了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产业

     3.市场经济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性增强

   二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二)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存在问题的成因

     1.大企业的“大而全”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产业集群的形成

     3.配套生产能力差,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第二节 东北地区产业带动型城镇体系的调整与再建

   一 装备制造业区域集聚与装备制造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一)汽车产业与城市建设

    (二)装备制造业与城市建设

   二 钢铁工业区域集聚与钢铁工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三 石化工业区域集聚与石化工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四 医药工业区域集聚与医药工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五 农产品加工业区域集聚与中小城市建设

   六 光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与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七 船舶产业基地建设与船舶产业带动型城市建设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路径选择

   一 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集聚及发展趋势

   二 东北地区产业集聚的方式选择

    (一)发挥大城市带动作用,形成区域产业集聚

    (二)利用大企业和大项目,带动区域产业集聚

    (三)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增强产业集聚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三 地方政府在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大公共要素投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群,推动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三)承接产业转移,支持自主创新

    (四)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立地区工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

    (五)培育市场融入机制,创建区域合作新机制

 第八章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一 就业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二 户籍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三 土地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四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第二节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政府行为

   一 加强区域整合,创造城市竞争整体优势

   二 积极构筑路网,促进区域交通圈的构建

   三 广泛融通资本,拓展投融资渠道

   四 着力优化空间,做好城市布局规划

   五 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节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支撑

   一 推动再工业化过程,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二 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 实行城乡双重工业化,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镇化

   四 提高企业素质,依托企业支撑城镇化

  第四节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环境建设

   一 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三 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系统

 附录

 陈玉梅研究员简介

本书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阐释了“区域城镇化”范畴,遵照国际区域城镇化梯度推进的规律,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的现状和趋势,二是回顾了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三是系统论述了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包括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目标及主要任务;重化工业区、粮食主产区、资源型产业衰退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东北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与体系建设,城镇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等。四是对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政策调整、政府行为、经济支撑、环境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宋俊岭、黄序主编《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杨立勋著《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汪冬梅著《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贺韶伶著《城市化: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周振华、陈向明、黄建富著《世界城市化2005年—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成德宁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

8.王洛林、魏后凯主编《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曾赛丰著《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型城市化战略》,http://www.cas.ac.cn/comm/bbs/comments,2003。

11.《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国际经验》,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2005。

12.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周一星、史育龙著《关于我国市镇人口的几个问题》,《人口与经济》1990年第6期。

15.张庆五著《我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问题》,《人口与经济》1989年第3期。

16.辜胜阻著《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及其战略思路》,《经济地理》1991年第11期。

17.王放著《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18.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9.徐庆凤著《对我国目前城镇人口统计数据的修正》,《人口学刊》1991年第6期。

20.顾朝林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6。

21.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22.连玉明主编《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时代出版社,2004。

23.孙乃民等主编《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东北蓝皮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4.孙乃民等主编《东北经济区的内在联系与合作开发》,学习出版社,2005。

25.阿瑟·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3。

26.卢海云著《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8.刘勇著《中国城市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9.祁金立著《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0.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31.田霍卿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宝民、张晓峰等著《辽宁暨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33.王青云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4.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5.罗海藩主编《省城城镇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6.陈玉梅著《小城镇发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永贵主编《加快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8.郭丕斌著《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道路—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9.赵苑达主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0.傅崇兰、周明俊主编《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1.钱文荣、马继国著《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以海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2.郭荣朝著《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3.王守安等著《循环经济—企业运作与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简 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腾飞阶段,尽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当今举国上下既定的奋斗目标。因此,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理论界面临的重大的研究课题。本书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全国各地的试点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包括: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理论研究、农...

作者: 王振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本书坚持决策咨询立场和专家学术视角,以黑龙江省年度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和亮点为切入点,客观描述和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2016~2017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书中突出了即时性指标解读、及时性形势判断、应时性趋势预测等,对黑龙江省经济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