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60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图书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Cities (2016)

SSAPID:101-8197-5076-56
ISBN:978-7-5097-970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审核与分析,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城市绿皮书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中国皮书网

 生态城市绿皮书编委会

 序言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G.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

   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和新理念

    (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进展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形成共识

     2.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再上新高度

     3.经济新常态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

     4.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助推智慧城市发展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新理念

     1.“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方向

     2.“绿色化”国家顶层设计成就“五化协同”战略*

     3.“六大生态理念”助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4.大数据助推城市规划与管理手段创新

   二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与分类评价

    (一)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1.2014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排名

     2.2014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指标特点分析

     3.2014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分析

    (二)生态城市建设分类评价分析

     1.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总体分布

      (2)2014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空间格局

     2.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总体分析

      (2)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特色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空间格局

      (4)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分析

     3.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总体分析

      (2)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空间格局

      (4)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分析

     4.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景观休闲型城市总体分布

      (2)2014年景观休闲型城市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景观休闲型城市的空间格局

      (4)2014年景观休闲型城市评价分析

     5.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总体分布

      (2)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的空间格局

      (4)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评价分析

     6.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4年综合创新型城市总体分布

      (2)2014年综合创新型城市指标得分特点

      (3)2014年综合创新型城市的空间格局

      (4)2014年综合创新型城市评价分析

   三 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建设道路

    (一)树立生态优化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二)遵循五大规律,谋求生态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三)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四)加强科技创新基础作用,提升生态城市技术水准

    (五)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Ⅱ 整体评价报告

  G.2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状况评价报告

   一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

     1.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2.生态城市建设的量化标准

     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分类

      (4)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经历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4.社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

      (1)社会满意度指标

      (2)完备的生态城市建设

      (3)生态建设发展均衡度

    (二)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指标体系

   二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综合排名(2014年)

    (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考核排名

    (三)生态环境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河湖水质[人均用水量(吨/人)]

     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生态经济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城市污水处理率(%)

     4.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户)/全市年末总人口(百人)]

     5.人均GDP(元/人)

    (五)生态社会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人口密度(人口数/平方千米)

     2.生态环保知识、法规普及率,基础设施完好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市从业人数(人)/城市年底总人口(万人)]

     3.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率[民用车辆数(辆)/城市道路长度(千米)]

     4.政府投入与建设效果(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城市GDP)

   三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指导

    (一)建设侧重度、建设难度、建设综合度的计算原理

    (二)生态城市年度建设侧重度

    (三)生态城市年度建设难度

    (四)生态城市年度建设综合度

    (五)结论与建议

 Ⅲ 分类评价报告

  G.3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4年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14年中国环境友好型城市各地比较分析

     3.2010~2014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比较分析

     4.结论

   二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公共交通

    2.可再生能源与能效

   三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

     1.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划定城市“五线谱”

     2.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紧凑且宜居的城市

     3.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

     4.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能源,建设绿色节能型城市

     5.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资源

     6.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7.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生态城市相关法律体系建设,鼓励公民参与

    (二)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

  G.4 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方法

     1.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2.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的范围及时间

     3.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判定

    (三)资源节约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前100名城市排名

     2.2014年资源节约型城市空间分布

      (1)2014年前100名资源节约型城市行政区域分布

      (2)2014年前100名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分级分布

     3.资源节约型城市比较分析

      (1)2009~2014年部分资源节约型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比较分析

      (2)2008~2014年前50名城市空间分布比较分析

      (3)2013年和2014年排名前100位城市空间分布比较分析

     4.结论

   二 中国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实践——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现状

     1.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2.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

      (1)深圳市*

      (2)青岛市*

      (3)淄博市

   三 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主体

    (二)企业主体

  G.5 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范围

     1.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2.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范围及时间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09~2014年循环经济型城市比较分析

   二 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实践

     1.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建设实践

     2.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实践

    (二)政府的循环经济实践

    (三)公众的循环经济实践

   三 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中的企业策略

     1.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建设策略

     2.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策略

    (二)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1.建立循环经济的观念支撑体系

     2.建立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

     3.完善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的管理体系

     4.建立与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中的个人行动

     1.以社区的硬件设施为依托,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2.以社区的软件环境为依托,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G.6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景观休闲型城市评价体系

    (一)景观休闲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景观斑块连接度

     2.公园绿地500米半径服务率

     3.城市旅游业收入占城市GDP的百分比

     4.万人拥有剧场影院数量

     5.万人拥有公园数量

    (二)数据的获取及统计分析方法

     1.景观斑块连接度

     2.公园绿地500米半径服务率

    (三)中国景观休闲型城市的排名及分析

     1.中国100强景观休闲型城市的总体评价

     2.城市景观格局、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

    (一)景观斑块连接度

    (二)公园绿地500米半径服务率

    (一)景观斑块连接度

    (二)公园绿地500米半径服务率

   三 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

  G.7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消费型城市评价体系

    (一)绿色消费型城市VS城市绿色发展

     1.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及与绿色消费型城市之间的联系

     2.构建绿色消费型城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

      (1)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营造生态小镇

      (2)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缓解环境压力

      (3)建设城市绿色智慧人文系统,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4)推行清洁能源和政府碳补贴,转变生活方式

    (二)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城市筛选

      (2)城市排名

     2.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数据处理

      (1)城市筛选

      (2)城市排名计算方法

    (三)中国城市绿色消费型建设总体述评

     1.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总体评价与分析

     2.2014年中国绿色消费型城市各地比较分析

     3.2012~2014年绿色消费型城市比较分析

     4.结论

   二 绿色消费型城市的实践探索

    (一)2015年中国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运行环境分析

     1.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2.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市场环境分析

    (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

     2.绿色基础设施在绿色消费型城市环境中所起的系统作用

    (三)案例分析

     1.温州市——紧抓绿色消费,绿色产业发展并行

      (1)优化发电,热电联产改造

      (2)建设“绿色建筑”,实现旅游产业转型

     2.镇江市——利用太阳能屋顶实现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步入国家试点

   三 绿色消费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中,提倡消费生态化和适度消费模式

    (二)在绿色消费型城市构建的终极目标中,提倡可持续消费模式

  G.8 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数测算

    (三)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聚类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排名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聚类分析结果

    (三)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空间格局

     1.长三角先行城市区

     2.珠三角先行城市区

     3.海西跟进城市区

     4.环渤海跟进城市区

     5.西部跟进城市区

     6.中部后进城市区

     7.东北后进城市区

   四 研究结论

 Ⅳ 核心问题探索

  G.9 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一 以人为本正在成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一)城市建设理念趋向以人为本

    (二)城市治理追求以人为本

    (三)城市公共服务彰显以人为本

   二 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理念并未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全覆盖

    (二)各种“城市病”影响市民的幸福指数

    (三)政绩工程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 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G.10 建立生态城市预警系统

   一 生态城市预警系统建立的理论依据

    (一)城市功能体

    (二)廊道

    (三)“城市病”

   二 生态城市预警系统的建立

    (一)“城市病”的表现

    (二)“城市病”的预警值

     1.确定人口预警值的说明

     2.确定土地预警值的说明

     3.确定水预警值的说明

     4.确定空气预警值的说明

     5.确定交通预警值的说明

     6.确定文化预警值的说明

   三 “城市病”的产生原因

    (一)“城市人口密度太大或过小”的主要病因

    (二)“城市土地浪费严重,空城、鬼城频现”的主要病因

    (三)“城市水污染严重、内涝时有发生”的主要病因

    (四)“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病因

    (五)“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病因

    (六)“城市缺乏主题文化”的主要病因

   四 “城市病”的防治

    (一)对“人口密度太大或过小”“城市病”的防治

    (二)对“空城、鬼城”“城市病”的防治

    (三)对“水污染严重、内涝”“城市病”的防治

    (四)对“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病”的防治

    (五)对“交通拥堵”“城市病”的防治

    (六)对“文化缺失”“城市病”的防治

 Ⅴ 附录

  G.11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介绍

   珠海市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介绍

   湖南九九慢城杜仲生态林种植经验推广介绍

    1.杜仲是国防工业“战略树”

    2.杜仲是重要木本“油料树”

    3.杜仲是国民幸福“健康树”

    4.杜仲是食品安全“放心树”

    5.杜仲是城乡建设“绿化树”

    6.杜仲是防风固沙“生态树”

    7.杜仲是吸、储二氧化碳的“碳汇树”

    8.杜仲是兴林富民“摇钱树”

   “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库里蒂巴市

  G.12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2015年1~12月)

  G.13 参考文献

  G.14 后记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中国城镇化大潮中,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民众的幸福指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也与我们提出和倡导的生态城市建设思路——“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四轮驱动、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一致的。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2016)》]秉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健康宜居的理念,以服务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己任,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之路。珠海市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凝练出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值得学习推广。《报告(2016)》仍然坚持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建设标准,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审核与分析,对政府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及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价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雾霾、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突出,民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综合治理之路艰巨而漫长。建设绿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城市,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完善制度,坚持创新驱动,特别是付诸持之以恒的行动。

[1]牛桂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第2期,第42~44页。

[2]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甘现光:《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11期,第116~117,120页。

[4]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第27(1)期,第4~8页。

[5]蒋钰珮:《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吴前进:《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10(6)期,第1~4页。

[8]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Yanitsky. The City and Ecology. Nauke,Moskow,1987,pp. 80-86.

[2]杨冬梅、赵黎明、闰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3]尤建新:《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4]曾刚、孔翔、滕堂伟、包晓雯、程进、辛晓睿、朱贻文、张绪英:《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报告》,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399~426页。

[5]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22~52页。

[6]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张传文:《中国集体城市病:谁在掌控城市?》,《中国减灾》2011年第10期下。

[2]唐子来等:《“美好城市”VS“城市病”》,《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

[3]陆易农:《论城市的有机属性》,《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5期。

[4]朱勍:《城市生命力——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Peter Bosselmann,Urban Transformation:Understanding City Form and Design,Island Press,2008.

[1]《城市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面面观》,中国城市网,2016年1月27日。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3]《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

[6]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7]蔡若佳、易钢、李坚:《“智慧城管”初探: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管理创新》,《学理论》2015年第13期。

[8]迟福林、刘志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百年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第3版。

[9]代朋、梁琳:《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建筑与文化》2016年第2期。

[10]丁波涛:《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城市管理》2015年第5期。

[11]高德明:《依靠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求是》2010年第22期。

[12]高立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学重点热点问题研究——2014年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经济学科工作会议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3]高林、王潮阳:《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与评价体系》,《学术前沿》2015年第9期。

[14]高小康:《GDP增速“6”时代的中国城市如何走向生态优化》,《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2期。

[15]韩小乔:《“绿色消费”靠自觉更靠引导》,《安徽日报》2016年3月9日。

[16]胡卫卫、郑逸芳:《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与环保关系》,《中国环境报》2016年5月27日。

[17]黄承梁:《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网2016年3月17日。

[18]李德仁:《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中国建设信息》2014年第2期,2015年第11期。

[19]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0]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5年3月6日。

[21]李永清:《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价值分析》,《城市管理》2014年第4期。

[22]李永胜:《全面开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光明网,2016年3月14日。

[23]李佐军:《供给侧改革助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人民日报》2016年4月5日第7版。

[24]李佐军:《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生态文明》,《党政研究》2016年第2期。

[25]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6]林智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经济日报》2016年5月26日。

[27]刘举科:《生态城市是城镇化发展必然之路》,《中国环境报》2013年6月20日。

[28]钱易、吴志强、江亿、温宗国:《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分析与战略建议》,《中国工程科学》2015年第8期。

[29]任勇、俞海、夏光等:《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认识基础及内涵》,《环境经济》2005年第12期。

[30]《十部门出台促进绿色消费指导意见绿色消费积分制将建》,中国经济网,2016年3月1日。

[31]田春艳:《以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光明日报》2016年2月22日。

[32]王明浩、李灵芝:《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城市》2014年第2期。

[33]王廷惠、黄晓凤:《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改革》,《光明日报》2016年1月2日。

[34]王彤:《以五大理念引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6月8日。

[35]王煊:《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启示》,《世界农业》2016年第5期。

[36]吴昊、彭正洪:《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应用构想》,《城市规划》2015年第9期。

[37]吴江寿、王洪深、张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应用实践》,《地理信息世界》2015年第3期。

[38]吴柳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广东省潮州市为例》,《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年第2期。

[39]熊竞:《大数据时代的理念创新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2014年第4期。

[40]许华、司家玮:《聚焦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经济》2016年第3期。

[41]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2]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

[43]杨国胜、孙奇:《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济》2015年第23期。

[44]杨颖:《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三种发展”》,《人民论坛》2014年10月(下)。

[45]姚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战略思考》,《生态经济》2010年第1期。

[46]叶宇、魏宗财、王海军:《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响应》,《规划师》2014年第8期。

[47]张晓强、杨君游、曾国屏:《大数据方法:科学方法的变革和哲学思考》,《哲学动态》2014年第8期。

[48]赵沁娜等:《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4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

[50]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

[51]宗平:《中国经济新常态》,《时事纵横》2014年第12期。

[5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5年11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1/04/c_134781010.htm。

[53]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初道忠:《生态足迹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54]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5]《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平均每百户家庭有31辆私家车》,中国新闻网,2016年1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auto/2016/01-26/7733144.shtml。

[56]何文:《基于时空视角的私人汽车拥有量影响因素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57]张智峰、张卫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磷肥与复肥》2008年第6期。

[58]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8期。

[59]沈仁芳、赵学强:《土壤微生物在植物获得养分中的作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20期。

[60]《欧洲绿色之都的可持续性城市农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全球网站网,http://www.britishcouncil.cn/programmes/society/news/EU-green-capital。

[61]陈善亮、毛保华、丁勇:《英国交通一体化政策与我国的对策》,《交通科技》2004年第1期。

[62]Marshall S,Banister D. Travel Reduction Strategies:Intentions and Outcom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 Practice,2000,34(5):321-338。

[63]EU Green Capital Competition 2015,Section 2 Local Transport,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uropeangreencapital/wp-content/uploads/2013/06/Indicator-2-Local-Transport_BRISTOL1.pdf。

[64]EU Green Capital 2014,Section 1 Local Contribu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uropeangreencapital/wp-content/uploads/2013/06/Indicator-1-Climate-Change_BRISTOL.pdf。

[65]EU Green Capital Award 2015,Section 12 Energy Performance,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uropeangreencapital/wp-content/uploads/2013/06/Indicator-12-Energy-Performance_BRISTOL.pdf

[66]薛文:《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石家庄等十个大中城市的比较分析》,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7]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第2期。

[68]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6月8日,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69]《红线、绿线、蓝线、黑线、橙线、黄线、紫线,城市规划七线》,城乡规划博客,2012年1月12日,http://chinaup.info/2012/01/3284.html。

[7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中国政府网,2015年9月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71]黄侃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化道路选择原因分析》,《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6期。

[72]戴潇蕾:《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8期。

[73]胡盈盈:《高度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2015年第6期。

[74]http://mt.sohu.com/20160130/n436390527.shtml.

[75]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611/085525422.shtml.

[76]http://city.shenchuang.com/city/20150509/181442.shtml.

[77]万磊、李曦、张宇、彭品贺:《青岛土地供应与城市理性发展调查与分析》,《城乡建设》2016年第3期。

[78]牛桂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第2期。

[79]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0]甘现光:《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11期。

[8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第27(1)期。

[82]蒋钰珮:《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3]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4]吴前进:《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10(6)期。

[85]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6]台喜生、李明涛、王芳:《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7]温银娥、汤庚国:《营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12期。

[88]温银娥、汤庚国:《城市森林景观营建初探——以上海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2-3(合刊)期。

[89]许文雅:《园林休闲文化构建研究——以江阴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0]孙祖慧:《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1]赵秋涵:《张掖市湿地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2]李新:《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策略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93]罗烨:《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以嵊泗列岛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4]赵龙、徐玖平:《论运动休闲在高校中的意义及其拓展》,《四川体育科学》2003年第2期。

[95]郑向敏、宋伟:《运动休闲的概念阐释与理解》,《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31(3)期。

[96]张学敏:《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年会会议论文。

[97]Ying,X.,Zeng,G.M.,et al,Combining AHP with GIS in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Eco-environment Quality-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China,Ecological Modelling,2007年第209期,第97~109页。

[98]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7期。

[99]Yanitsky. The City and Ecology. Nauke,Moskow,1987,pp. 80-86.

[100]杨冬梅、赵黎明、闰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101]尤建新:《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102]曾刚、孔翔、滕堂伟、包晓雯、程进、辛晓睿、朱贻文、张绪英:《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报告》,载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

[104]《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科技产业》2015年第11期。

[105]《习近平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

[106]《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

[1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108]赵鹏:《为了天更蓝水更绿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纪实》,《人民日报》2016年3月10日。

[109]蔡倩:《琼海城镇化建设:从县域探索到全国经验》,《海南日报》2016年1月27日。

[110]董亮:《新版成都市城市总规划获批城市定位上升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成都晚报》2015年12月8日。

[111]张璐:《中心城规划300公里“蓝网”水系》,《北京晨报》2016年2月20日。

[112]《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6年3月1日。

[113]赵颖彦:《170座博物馆北京仅次伦敦》,《法制晚报》2014年12月2日。

[114]陈建安、刘建波、吕红频:《全面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着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11期。

[115]《国务院印发〈意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日报》2016年2月7日。

[116]王栋、张克翠:《擦亮“北方长寿之乡”品牌——珲春市特色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走笔》,《图们江报》2015年7月7日。

[117]《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6年3月1日。

[118]《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消防界》(电子版)2016年第2期。

[119]李毅等:《反思天津大爆炸》,《环境教育》2015年第9期。

[1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6日。

[12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22]《全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成用地指标或有局部微调》,《中国经营报》2015年12月21日。

[123]梁雅丽:《城市浑身是病山水岂能无恙?》,《中国环境报》2016年2月26日。

[124]黎广、蒋明倬、卢广:《“牛仔之都”的污染之痛》,《中国三峡》2013年第10期。

[125]徐淼:《亚洲最大别墅区,空想还是梦想?天津宝坻新城规划》,《中华建设》2015年第2期。

[126]《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1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

[128]张传文:《中国集体城市病:谁在掌控城市?》,《中国减灾》2011年第10期(下)。

[129]唐子来等:《“美好城市”VS“城市病”》,《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

[130]陆易农:《论城市的有机属性》,《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5期。

[131]朱勍:《城市生命力——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32]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3]Peter Bosselmann,Urban Transformation,Understanding City Form and Design,Island Press,2008.

[134]中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年鉴(2015)》,中国环境年鉴社,2016。

[135]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36]国家统计局:《中国省市经济发展年鉴(201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137]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38]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简 介: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与健康指数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