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33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图书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Cities (2017)

SSAPID:101-2035-2086-22
ISBN:978-7-5201-134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与健康指数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首次发布了“双十事件”,对健康城市、海绵城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城市绿皮书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言

 生态城市绿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摘要

 G.13 后记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Ⅰ 总报告

  G.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

   一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制度定位生态城市建设方向

    (二)健康城市凸显生态城市建设时代主题

     1.健康城市备受世界关注

     2.健康城市纳入国家战略

    (三)“城市双修”凝聚生态城市建设新理念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城市核心理念

   二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评价

    (一)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1.2015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排名

     2.2015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指标特点分析

     3.2015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不同指数评析

    (二)生态城市建设分类评价分析

     1.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2.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3.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4.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5.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三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牢固树立可持续城市理念,积极建设可持续城市

    (二)聚集城市特色模式要素,持续建设五大类型城市

    (三)创新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

    (四)积极培育城市生态文化,集聚生态城市精神财富

    (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实现生态城市高级形态

 Ⅱ 整体评价报告

  G.2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报告

   一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

     1.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2.生态城市建设的量化标准

     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

     4.社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

    (二)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指标体系

   二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综合排名(2015年)

    (二)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考核排名

    (三)生态环境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森林覆盖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2.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河湖水质[人均用水量(吨/人)]

     4.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四)生态经济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R&D经费占GDP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4.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城市年末总人口(万人)]

     5.人均GDP(元/人)

    (五)生态社会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1.人口密度(人口数/平方千米)

     2.生态环保知识、法规普及率、基础设施完好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市从业人员数(万人)/城市年末总人口(万人)]

     3.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率[民用车辆数(辆)/城市道路长度(千米)]

     4.政府投入与建设效果[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万元)/城市GDP(万元)]

   三、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指导

    (一)建设侧重度、建设难度、建设综合度的计算原理

    (二)生态城市年度建设侧重度

    (三)生态城市年度建设难度

    (四)生态城市年度建设综合度

    (五)结论与建议

 Ⅲ 分类评价报告

  G.3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5年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15年中国环境友好型城市各地比较分析

     3.2011~2015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比较分析

     4.结论

   二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污水处理

    2.垃圾处理

    3.社会文化

   三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城市规划

     1.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划定城市“五线谱”

     2.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构建绿色居民消费模式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生态足迹,系统考虑城市发展

     5.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加快传统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利用,并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使用

     6.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促进城市水资源规划变革,积极发展海绵城市

     7.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8.号召全民投身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公众协同效应

    (二)系统思考,统筹全局,聚焦生态,让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更有“智慧”

  G.4 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绿色生产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范围

     1.绿色生产型城市的评价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2.绿色生产型城市的评价范围及时间

    (三)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二 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绿色工业生产的建设实践

     1.绿色工业生产的相关概念

     2.绿色工业与工业绿色发展

    (二)城市绿色农业生产的建设实践

     1.城市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概念

     2.城市绿色农业生产的类型

   三 实现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的措施

    (一)实现绿色工业生产的措施

     1.加强煤炭洗选加工,积极开发新能源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化改造

     3.实施行业准入制度,确定低碳准入标准

     4.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5.培育绿色队伍

    (二)实现城市绿色农业生产的措施

     1.技术措施

     2.管理措施

    (三)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中国香港环保园

  G.5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生活型城市评价体系

    (一)绿色生活型城市

     1.践行绿色生活,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2.绿色生活现代化,构建绿色生活型城市

    (二)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数据处理

    (三)中国城市绿色生活型建设总体述评

     1.2015年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总体评价与分析

     2.2015年中国绿色生活型城市各地比较分析

     3.2012~2015年绿色生活型城市比较分析

     4.结论

   二 绿色生活型城市的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1.闲置得以重新利用

     2.绿色出行更加便捷

     3.家居设备更加智能

    (二)电子商务引领绿色消费新潮

   三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促进理念认同

    (二)开展环保活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三)从点滴做起,践行绿色生活

    (四)完善绿色产业链,满足绿色生活需求

    (五)加强环境制度建设,造就绿色生活氛围

  G.6 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的获取及统计分析方法

    (三)中国健康宜居型城市的排名及分析

   二 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

    案例一:三亚市(中国)

    案例二:国外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一)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关注以人为本

     (三)温哥华健康城市目标

      1.一个良好的开始

      2.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家庭

      3.良好的食品供应

      4.健康的公共服务

      5.使收支相抵并且较好地工作

      6.存在感,安全感,归属感

      7.培养社会参与

      8.有活力地生活,参与户外活动

      9.终身学习

      10.表达自我

      11.出行

      12.茁壮成长环境

      13.合作领导力

      14.2015~2018城市发展行动计划

   三 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继承并融合各类城市的建设成果,创新发展模式

    (二)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发展健康宜居型生态城市要有所侧重

  G.7 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引言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本质属性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百万人口专利授权数

     3.高等院校(含本、专科)数量

     4.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5.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

   二 研究方法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数测算

    (三)聚类分析及空间格局分析

   三 评价结果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排名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聚类分析结果

     1.综合创新型

     2.环境经济型

     3.生态社会型

     4.科技资源型

    (三)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空间格局

     1.华东地区

     2.华南地区

     3.华北地区

     4.西北地区

     5.西南地区

     6.华中地区

     7.东北地区

 Ⅳ 核心问题探索

  G.8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一 海绵城市建设亮点频现

    (一)试点城市表现出色

    (二)科研工作和理念推广成果丰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二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城市改造成本过高,引导政策有待完善

    (二)既有理论和技术不能满足需求,亟待取得突破

    (三)城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制约海绵城市建设

   三 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老城区问题导向和新建区目标导向的总体方向

    (二)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相关法律和制度

    (三)着重运用现代信息科技、跨界融合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四)加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

  G.9 健康城市建设概论

   一 健康城市的概念和建设意义

   二 健康城市建设的国际国内现状及实践成果

    (一)欧洲健康城市联盟

    (二)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联盟

    (三)拉丁美洲健康城市模式

    (四)部分国外健康城市经验

     1.美国印第安纳州

     2.加拿大多伦多

     3.英国利物浦

     4.日本京都

    (五)中国健康城市建设进展

     1.苏州

     2.上海

     3.北京

     4.杭州

     5.香港

   三 健康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

 Ⅴ 附录

  G.10 2016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双十”事件

   2016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亮点

    1.杭州借力G20投资逾500亿元深化城市环境治理

    2.三亚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中国大陆空气质量最优城市

    3.上海崇明区正式开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阶段

    4.无锡“河长制”施行十年全国推行

    5.重庆实施林下经济与高山搬迁相结合的生态扶贫新路径

    6.珠海等7地上榜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7.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被联合国确认为“生态治沙”典范

    8.深圳大鹏新区试点生态补偿,累计发放13.5亿元

    9.三沙设市四年,沙洲变绿洲

    10.贵溪九牛岗实现最大面积单体一次性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2016年十大城市生态环境恶性事件

    1.邢台雾霾影响严重,空气质量全球倒数第九

    2.宜春偷排污水镉超标达46550倍,下游饮水湖严重污染供水中断

    3.济南拥堵系数高达2.173,成中国最拥堵城市

    4.常州外国语学校247人患甲状腺结节,毒地修复安全问题引关注

    5.武汉爆发特大洪水14人死亡,湖泊锐减是重要原因

    6.徐州地面塌陷约300平方米,160平方千米采空塌陷区安全隐患大

    7.南昌、景德镇等地违法违规排污严重,鄱阳湖水质持续恶化

    8.张掖近2平方千米植被遭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只划不做问题突出

    9.喀什爆发特大泥石流,35人死亡,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亟待重视

    10.沂源几十万只燕雀遭捕杀,物种保护知识与观念缺失严重

  G.1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2016)

2015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排名前10名的分别为:珠海市、厦门市、舟山市、三亚市、天津市、惠州市、广州市、福州市、南宁市、威海市。除常规的生态城市评价分析外,本报告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发布了生态城市建设“双十事件”,对健康城市、海绵城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生态城市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然而,囿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态违法事件仍然频发,雾霾、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治理仍需时日,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非常强烈,生态城市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建设绿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中国特色新型生态城市,需要通过“四轮驱动”,共同努力加以实现。

[1]Tai Xi-sheng,Li Ming-tao.Development Model of Landscape and Leisure Oriented Cities.The Development of Eco Cities in China.Springer Singapore,2016-11-22,pp.259-271.

[2]台喜生、李明涛、王芳:《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王茜茜:《银川市城市宜居性评价与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刘凯:《济南宜居度评价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

[6]方婷:《中国宜居城市排名2017——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http://http://www.xuexila.com/news/934692.html,2017年2月23日。

[7]刘晶晶、黄璇璇、林德荣:《城市宜居性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2016年第31(4)期。

[8]Jansen Verbeke M、孙业红:《城市旅游再造——一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旅游学刊》2012年第27(6)期。

[9]陈文君:《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颜京松、汪敏:《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第16(1)期。

[11]Carolina Casares.Fostering Sustainable Social Health[A].50th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Portland,OR,June,2013.

[12]Healthy City Strategy.http://vancouver.ca/people-programs/healthy-city-strategy.aspx.

[13]戈杰、王丽红:《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筑就宜居美丽健康家园》,《湖州日报》2016年4月8日。

[14]王迦琳、董爱斌:《创建森立金华,打造健康之城》,《浙江林业》2015年第12期。

[15]李辉、李娜、俞茜、王虹:《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及灰色与绿色结合的案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年第15(1)期。

[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发布》,《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年第1期。

[1]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Corburn J.Toward the Healthy City.MIT Press,2009.

[5]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Denmark.Analysis of Baseline Healthy Cities Indicators.2nd ed.Copenhagen: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01(Centre for Urban Health,document 5027375 2001/16),2001.

[6]Toronto Public Health.Healthy Toronto by Design.To-ronto,Ontario:Toronto Public Health,2011.

[7]《包容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城市报》2017年2月20日第002版。

[8]蔡静霞:《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房地产导刊》2017年第3期。

[9]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健康研究》2013年第1期。

[10]杜立柱、杨韫萍、刘喆、刘珺:《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规划师》2017年第3期。

[11]付畅俭:《墨尔本生态城市建设启示意义深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9日第006版。

[12]韩小乔:《“绿色消费”靠自觉更靠引导》,《安徽日报》2016年3月9日。

[13]黄文杰、白瑞雪、胡萍等:《关于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系统评价》,《医学与哲学》2017年第2A期。

[14]贾妍、于楠楠:《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15]杰克·埃亨:《人类世城市生态系统:其概念、定义和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和弹性的策略》,《景观设计学》2016年第1期。

[16]克里斯汀·米勒(Kirstin Miller):《怎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12期。

[17]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刘春青、杨锋、杨洁、王春露:《德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标准化》,《标准科学》2016年第8期。

[19]刘举科:《生态城市是城镇化发展必然之路》,《中国环境报》2013年6月20日。

[20]卢珂、刘丹、李国敏:《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生态经济》2016年第10期。

[21]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规划师》2017年第3期。

[22]欧亚:《阿姆斯特丹: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前线》2017年第4期。

[23]普蕾米拉·韦伯斯特、丹尼丝·桑德森:《健康城市指标——衡量健康的适当工具?》,徐望悦、赵晓菁译,《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4期。

[24]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人民论坛》2017年第2期(下)。

[25]唐斌、彭国甫:《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5期。

[26]王兰、凯瑟琳·罗斯:《健康城市规划与评估:兴起与趋势》,《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4期。

[27]王冕、郝原悦、戴刘冬:《国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启示:土地利用视角》,《中国外资》2017年第2期。

[28]王敏:《上海生态环境容量、发展趋势与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发展》2017年第99期。

[29]武占云、单菁菁:《建设健康城市,打造健康中国》,《城市》2016年第19~20期。

[30]向宁、汤万金、李金惠、杨锋、刘春青:《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标准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生态经济》2017年第3期。

[31]肖林:《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全球城市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2016年第88期。

[32]徐烨、毛鹏飞、郝云甫:《联合国会议通过未来20年全球城市发展蓝图》,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10/21/c_1119763124.htm。

[33]玄泽亮、魏澄敏、傅华:《健康城市的现代理念》,《上海预防医学》2002年第4期。

[34]颜彭莉:《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脱钩”》,《环境经济》2017年第1~2期。

[35]杨玉洁、雷海潮:《国外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进展与启示》,《医学与社会》2016年第6期。

[36]杨振山、丁悦、李娟:《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动态评述》,《经济地理》2016年第7期。

[37]詹小光:《“双修”与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8期。

[38]张冠楠:《四大效应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日本善用世博会红利的启示》,《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第005版。

[39]张胜权:《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解析城市国际化战略》,《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7年第3期。

[40]张艺、朱永官:《变化环境中的城市健康与福祉——系统的分析视角》,《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5期。

[41]赵弘、何芬:《论可持续城市》,《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

[42]赵沁娜等:《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43]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_1119786029.htm。

[44]诸大建:《世界开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议程》,《世界科学》2017年第1期。

[45]Tai Xi-sheng,Li Ming-tao.Development Model of Landscape and Leisure Oriented Cities,The Development of Eco Cities in China.Springer Singapore,2016-11-22,pp.259-271.

[46]台喜生、李明涛、王芳:《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7]台喜生、李明涛、王芳:《景观休闲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8]王茜茜:《银川市城市宜居性评价与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9]刘凯:《济南宜居度评价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0]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

[51]方婷:《中国宜居城市排名2017——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http://http://www.xuexila.com/news/934692.html,2017年2月23日。

[52]刘晶晶、黄璇璇、林德荣:《城市宜居性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2016年第31(4)期。

[53]Jansen Verbeke M、 孙业红:《城市旅游再造——一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旅游学刊》2012年第27(6)期。

[54]陈文君:《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5]颜京松、汪敏:《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第16(1)期。

[56]Carolina Casares.Fostering Sustainable Social Health.50th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Portland,OR,June,2013.

[57]vancouver.ca.Healthy City Strategy.http://vancouver.ca/people-programs/healthy-city-strategy.aspx.

[58]戈杰、王丽红:《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筑就宜居美丽健康家园》,《湖州日报》2016年4月8日。

[59]王迦琳、董爱斌:《创建森立金华,打造健康之城》,《浙江林业》2015年第(12)期。

[60]李辉、李娜、俞茜、王虹:《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及灰色与绿色结合的案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7年第15(1)期。

[61]本刊编辑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发布》,《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年第1期。

[62]Duhl L:An Ecohistory of Health:the Role of ‘Healthy Cities’.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6:10:258-261.

[63]Duhl L:The Urban Condition:People and Policy in the Metropolis.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63.

[64]Hancock T,Duhl L:Promoting Health in the Urban Context(WHO Healthy Cities Papers No.1).Copenhagen:FADL Publishers.1986.

[65]WHO.Ten Signs of a Heathy City.Geneva:Who,1996.

[66]玄泽亮、魏澄敏、傅华:《健康城市的现代理念》,《上海预防医学》2002年第14(4)期。

[67]de Leeuw E,Simos J(editors):Healthy Cities:The Theory,Policy,and Practice of Valued-based Urban Planning.New York:Springer,2017.

[68]Hancock T:Healthy Cities and Communities:Past,Present,and Future.National Civic Review.1997:86:11-21.

[69]傅华、陶沙、李江等:《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上海预防医学》2016年第28(10)期。

[70]WHO:Shanghai Declaration on Promoting Health in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9gchp/shanghai-declaration/en.

[71]傅华、郑频频:《做健康共治的全球典范》,《中国卫生》2016年第10期。

[72]刘昌明:《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第5期。

[73]耿潇、赵杨、车伍:《对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

[74]张伟等:《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探索——以南宁市为例》,《城市规划》2016年第8期。

[75]车伍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第8期。

[76]王泽明、程姗:《河北廊坊市缺水城市的“智慧理水”》,《中国水利报》2016年9月20日第004版。

[77]郭冰:《城市缺水更要用好“第二水源”》,《亚洲中心时报》(汉)2017年2月16日第002版。

[78]张钟阳、赵季宏、杨松:《中小河流水污染现状探讨——以铜仁市锦江河为例》,《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年第2期。

[79]张伟等:《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探索——以南宁市为例》,《城市规划》2016年第8期。

[80]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给水排水》2015年第6期。

[81]黄铁兰、陈君浩、黄枫杰、苏章灿:《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涝特征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82]郝梦琪、刘丽萍:《关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内涝防治》,《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第8期。

[83]高伟:《内涝频发海绵城市建设再引关注》,《经济参考报》2016年7月26日第003版。

[84]车伍等:《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第18期。

[85]吴雨辰:《互看、互学、互比杭州为G20峰会做“深度美颜”》,中国新闻网,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121/19/30519226.shtml。

[86]白雪妍、朱海洋:《杭州全面进入“G20模式”》,《农民日报》2016年5月28日第001版。

[87]霍翟羿:《杭州环境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日报》2016年8月1日第001版。

[88]钟兆盈:《带着收获向更高目标迈进》,《杭州环保》2017年第1期。

[89]黄宇翔:《G20杭州峰会如何实现“零碳排放”》,《杭州日报》2016年8月23日第A01期。

[90]搜狐焦点三亚站:《世卫组织:三亚空气质量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一》,http://mt.sohu.com/20160518/n450105041.shtml,2016年5月18日。

[91]绿色和平:《2016年中国366个城市PM2.5浓度排名》,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170117/804051.shtml,2017年1月17日。

[9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调研报告》,《科学发展》2016年第8期。

[93]姜泓冰:《崇明岛生态佳迈向“生态+”》,《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第001、004版。

[94]崇明报:《与互花米草的十年“战争”》,http://www.cmx.gov.cn/cm_website/html/DefaultSite/shcm_xwzx_cmxw_cmyw/2015-12-08/Detail_111301.htm,2015年12月8日。

[95]劳动报:《上海市人大今年审议崇明岛建设法规》,http://sh.qq.com/a/20170331/015939.htm,2017年3月31日。

[96]熊晓宇、徐益平:《发源于无锡的“河长制”为何能被深改组在全国推广?》,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3483,2016年10月15日。

[97]朱雪霞:《河长制,让无锡河湖长治长美》,《无锡日报》2017年3月14日第002版。

[98]刘耀祥、陈必勇、王浩渊:《现代河长从这里走向全国——江苏无锡市河长制实施十年调查》,中国水利报,http://www.tba.gov.cn/tba/content/TBA/xwzx/slyw/0000000000011409.html,2016年12月12日。

[99]郭寅枫、周晓方:《治太八年,湖水一年比一年清》,《无锡日报》2016年3月1日第001版。

[100]重庆市退耕中心:《重庆市圆满完成201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各项目标任务》,http://www.cqforestry.gov.cn/articleview/2017-1-12/article_view_85723.htm,2017年1月12日。

[101]崔佳、王嫚:《贫地里“掘金”山林里“生财”》,《人民日报》2016年7月17日第009版。

[102]颜安:《全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十万余人》,《重庆日报》2016年12月13日第001版。

[103]重庆市扶贫办:《生态扶贫看重庆:乡村旅游、高山搬迁实现“双赢”绿了青山富了民》,http://www.cpad.gov.cn/art/2016/5/16/art_5_49722.html,2016年5月16日。

[104]潘晓晨、吴志远:《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何以花落珠海?》,《南方日报》2016年2月4日第A05版。

[105]朱鹏景:《珠海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南方都市报》2016年9月20日第ZB03版。

[106]郭瓅、陈少锋等:《百岛之市乐居珠海——珠海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纪实》,《城乡建设》2016年第2期。

[107]陈姝含:《沙漠经济:绿地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0月21日第016版。

[108]汪波、郭舒然、吴勇:《治沙扶贫库布其》,《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5日第016版。

[109]令伟家:《国际治沙的“中国名片”》,《新农村商报》2014年9月17日第B07版。

[110]吕绍刚、陈育柱:《不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吃亏》,《人民日报》2016年8月6日第010版。

[111]杨小娴:《大鹏新区试点生态补偿1.6万人9年领取生态补助13.5亿》,大鹏网,http://city.shenchuang.com/szgq/20160804/373404.shtml,2016年8月4日。

[112]经济日报:《深圳大鹏新区向原村民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5亿》,http://district.ce.cn/zg/201608/09/t20160809_14646356.shtml,2016年8月9日。

[113]人民网(符武平):《三沙重视环境保护投入4.69亿建设美丽三沙》,http://hi.people.com.cn/n2/2016/0723/c231190-28717825.html,2016年7月23日。

[114]丁汀:《三沙:岛更绿海更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9日第010版。

[115]刘操、李英挺、宋国强、张杰:《三沙在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上奋力前行》,海南日报,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6/01/28/030102107.shtml,2016年1月28日。

[116]李广水:《贵溪市九牛岗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效果显著》,中国江西网,http://fz.jxnews.com.cn/system/2016/07/14/015049241.shtml,2016年7月15日。

[117]潘少军:《“毒地”修复,也能有景看有钱赚》,《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9日第009版。

简 介:本书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与健康指数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在案例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布了“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本书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考核与健康指数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了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在案例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布了“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